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网络使用、网络依赖与网络信息可信度之相关性研究

2017-12-03 13页 doc 31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网络使用、网络依赖与网络信息可信度之相关性研究网络使用、网络依赖与网络信息可信度之相关性研究 网络使用、网络依赖与网络信息可信度之相 关性研究 2007年5月 第34卷第3期 湖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ube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 May,2007 Vo1.34No.3 网络使用,网络依赖与网络信息可信度之相关陛研究 张明新.曾宪明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借助于"媒介可信度理论"与"媒介系统依赖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我们探讨了网民对于网络 ...
网络使用、网络依赖与网络信息可信度之相关性研究
网络使用、网络依赖与网络信息可信度之相关性研究 网络使用、网络依赖与网络信息可信度之相 关性研究 2007年5月 第34卷第3期 湖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ube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 May,2007 Vo1.34No.3 网络使用,网络依赖与网络信息可信度之相关陛研究 张明新.曾宪明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借助于"媒介可信度理论"与"媒介系统依赖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我们探讨了网民对于网络 信息的可信度评价,及网民对于网络的使用行为与其对网络的心理依赖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网民的网络使用和 网络依赖显着相关;网民的网络使用时间,网络使用经验,网络依赖及其人口变量与网络信息的可信度皆显着相 关;网民在网络上不同类型的信息之间,其可信度评价存在显着差异. [关键词]网民;网络依赖;网络使用;网络信息可信度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4799(2007)03—011l一05 一 ,引论 我国自1994年4月联入因特网,网民的数量每年皆迅猛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的统计,截止2004年底我国网民数已达9400万之众.网民上网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获取信息和寻找 学习资料,研究表明,网民对于网络信息已相当依赖Il1.然而,网民如此依赖的网络 信息,其被信任的情形 如何呢?除了一部分有用有效信息外,更多的是一些虚假信息和网络流言,这就孳生了网络信息的可信 度问.遗憾的是,学界关于网民对于网络信息可信度评价的研究却付之阙如,尤其缺乏实证探讨.本文 试图立足我国网络事业发展所处的现实社会环境,借助"媒介可信度理论"及"媒介系统依赖理论",以问 卷调查的方法来探讨网民的网民使用,网络依赖与网络可信度之关系. 二,文献研讨 (一)媒介可信度理论 可信度是为受传者所感受到的信源或传播媒介的品质,即不论其传播的内容为何而能令受传者无 可争辩地信赖I21.可信度是在传播过程中讯息接受者对(传播者或)传播媒体的信赖度的主观评量,而非 媒介自身所具有的客观特征.历经五十余年的发展,西方众多传播学者构建起了可信度尤其是媒介可信 度的基本理论,对(媒介)可信度的概念,定义,结构,测量方法及与其他概念,如媒介使用,媒介依赖,政 治态度与政治行为,人口变项,人际新闻沟通等之间的关系给出了颇为清晰的描述,解释与预测【1 在多种媒介共容共存的今天,受众尤其是网民对网络的可信度认知(评价)如何?这是一个实证性的 问题,无须任何概念上的争论.国外有学者曾指出,随着当前网络上信息类型的多样化及网民对非新闻 信息的寻求,信息类型因而很可能是一个影响网民对网络可信度评价的重要因素.其研究发现,网民对 信息的可信度评价与信息类型有关,新闻信息,娱乐信息和参考信息的可信度评价都显着(p<.001)高于 商业信息[41.我们亦认为,网络上信息类型的多样化,很可能导致了我国的网民对 不同的信息内容产生不 同的评价.本研究因而提出了如下问题: RQ:网民对于网络上不同的信息内容之可信度评价是否存在显着差异? (二)媒介系统依赖理论 经典的"媒介系统依赖理论"分别在社会,组织,群体和个人的层面上探讨了媒介的效果f5J.在最宏观 的层面即社会系统层面上,该理论认为社会系统,媒介系统与受众三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并认为在社 会变动剧烈时期受众对媒介系统的依赖会加重.近年来,"媒介系统依赖理论"转为关注最微观的层面即 [收稿日期】2006一O1一O1 [作者简介]张明新(1978一),男,湖北宜昌人,湖北大学文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6级博士研究生;曾 宪明(1950一),男,河南南阳人,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新闻传播史,广告史研究. l12湖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4卷 受众个人对媒介的依赖,在此层面上,研究者们所特别关注的是受众个体如何建立起了与媒介的依赖关 系,并由此种关系进一步预测其媒介接触或媒介使用."个人媒介依赖"的观念认为,个人从特定媒介上 所获得的满足愈多,将愈依赖该种媒介.当前网络正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藉由"媒介系统依赖理论",我 们认为,很可能因网民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其需求得到了满足,从而导致了其对网络使用的增多及其对 网络的心理依赖.由此,我们提出了研究假设l: H1:网民的网络使用与其对于网络的心理依赖显着正相关. (三)网络依赖与网络媒介的可信度 研究发现多种因素影响了媒介可信度.一般的,不论对何种大众媒介,当受众对其 使用增加,则对其 可信度的评价也随之上升l61.同时受众对特定媒介的依赖与其对该种媒介的可信度评价相关,大量研究 都认为电视作为人们最为依赖的信息源被认为是最可信的.在当今有关网络媒介可信度的研究中,国外 一 些传播学者也发现,网民的网络依赖是影响其对网络信息可信度评价的一个显着变项;但不同的研究 者最终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如Johnson&Kaye发现网民们对网络的使用似乎并未影响到对其可信度的 评价,而这两位学者其后的研究表明,网民的网络依赖并不能预测其对网络可信度的评价l71.另外, Flanagin&Metzger在其研究中采用了"网络经验"这个比"网络使用"含义更为广泛的概念,发现网络经 验与网络可信度正相关【8_.鉴于网络使用,网络依赖与网络信息可信度之间的关系尚不甚明了,我们假 设: H2:网络依赖与网络媒介之可信度显着正相关. H3:网络使用与网络媒介之可信度显着正相关. 可信度研究领域的学者发现,受众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如年龄,教育水平,性别,收入,种族等)影响 了其对于媒介可信度的评价.一般的,年长以及教育程度高的受众对媒介持最为批判的态度,而年轻,教 育程度低的受众更倾向于接受报道的内容并认为媒介值得信 赖.Johnson&Kaye指出,这些研究的不少 成果同样可运用到互联网上.Johnson&Kaye却发现,四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网络可信度的预测作用并 不强【9_.由此我们假设: H4:网民的人口变项与网络媒介之可信度显着相关. 三,研究方法 (一)抽样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数据搜集手段,抽样的地点在湖北省武汉市城区(网络扩散率为6.4%,接近全 国平均水平),调查于2004年4月20到28日间进行.研究采用配额抽样,我们根据CNNIC2004年度的 统计报告中有关网民的个人信息,确定了抽样配额比例,其中:(1)男性网民:女性网民=3:2;(2)学生网 民:非学生网民:3:7;(3)25岁以下网民:35岁以上网民=8:2;(4)本科以下学历网民:本科及以上学历网 民=7:3;(5)月收入2000元以下网民:月收入2000元以上网民=8:2. 共发放500份问卷,在武汉随机抽取的7所学校(2所,2所中学,1所专科学校,2所大学)的 170名学生(中学生,大中专生与大学生)及132名学生家长(中小学学生家长),另加由雪球抽样及判断 抽样所得的126名受访者完成了回收的448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435份,占所发放问卷总数的 87%,占回收问卷数的97.1%. (二)测量 媒介可信度已有大多数研究采用的量表所关注的几个核心维度是信赖度,准确性,公正无偏和深 度或完整性.本研究据此构建了以下题项作为测量媒介可信度的量表:整体上来看,网络上的新闻信息 (或商业信息等),(1)个人感觉值得信赖;(2)基本上是真实的;(3)立场公正,不试图以主观意志影响人; (4)解释得比较全面,完整. 网络依赖本研究为了将"网络依赖"这一概念生活化,同时让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将其操作化为 "网民对于网络的一种心理状态",据此构建了如下题项:如果有几天不能上网,(1) 我一样会过得很好; (2)我会觉得生活中少了些什么(即使不影响正事儿);(3)我觉得那日子简直没法过. 网络使用包括网络使用时间和网络使用经验.对于"网络使用时间",依惯例测量受访者在某种特 第3期张明新等:网络使用,网络依赖与网络信息可信度之相关性研究113 定媒介上所使用的具体时间.对于"网络使用经验",综合考虑了受访者的平均每周上网小时数,接触网 络的早晚,上网的频率及接近网络的难易,在使用开放式问题测量网民的每周上网小时数之外构建了以 下3个陈述:和我身边的人相比,(1)我接触网络较早;(2)我上网比较频繁;(3)我上网较方便. (三) 研究采用频次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展现和鉴别网民对于网络上不同类型信息的信任程度及可 能的显着差异,若差异的确存在,采用双尾T检验以对此进一步分析并确定差异的显着水平.对于各研 究假设,分别在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来检验两者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必要时 控制相关外在变量考察偏相关系数. 四,研究发现 (一)信度检验 信度检验表明,对于网络新闻,商业,娱乐和参考信息的可信度量表,其克龙巴赫阿尔法(Cronbach's alpha)值分别为.7O,.62,.6O,.62,虽然相对较低,不过这对于探索性研究已经足够.对自变量网络经验和网 络依赖的信度检验表明其a值分别达到.68和.7l,如表1所示. (表1)各测量量表之信度检验 (二)网络不同类型信息可信度的差异 本研究所要集中探讨的问题是网民对于网络上不同类型的信息可信度评价及其比较.调查数据显 示,新闻信息,商业信息,娱乐信息和参考信息的可信度在5级李克特量表上所得的分值依次为 3.52,2.86,3.19,3.48.(见表3) 从表2可知,方差分析之F值高达31.73,显着水平高于.001.对此,我们采用配对组T检验对有可 能出现显着差异的组别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商业信息和娱乐信息(,一7.776),新闻信息和娱乐信息(,= 4.510),参考信息和娱乐信息(t=3.633)之间皆存在显着(p<.001)差异,而在新闻信息和参考信息(833) 之间并无显着差异.由此可断定,网络上的不同类型信息之间,可信度存在显着差异,新闻信息和参考信 息更为可信,其次是娱乐信息,商业信息最不可信. (表2)网络信息类型对可信度之方差分析 (表3)网络不同类型信息可信度均值之t检验 均值与配对样本及t值可信度 114湖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4卷 (三)网络使用,网络依赖以及人口变量对网络信息可信度的影响 对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心理及其人口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网民的网络使用时间与网络依赖两 者之间相关系数为r:.46,显着水平为.05,网民的网络经验则与网络依赖呈现更显着的相关,显着水平 达.01,因此假设1得到证实. (表4)网民的行为,心理与人口变量之相关分析 p<.O5,}p<.Ol,p<.0ol;n_s.=nosignificant;下同. 通过表4的相关分析可发现许多有趣的结果.如年龄和网民的网络行为及其对网络的Ii"理依赖之 间的关系,总体上是,年龄愈小的网民,其当前的网络使用时间愈多(p<.001),网络经验愈多(p<.05),网 络依赖愈重(p<.001).性别变量则仅与网络经验有显着关系(p<.05),男性网民的网络经验较多(p<.O1), 而网民的教育程度(p<.O1)和家庭人均月收入愈高(p<.O1),其网络经验则愈多. (表5)网络使用,网络依赖与网络信息可信度之相关分析 表5显示,当前对网络使用越多的网民,越相信网络上的新闻,娱乐和参考信息,其中对3类网络信 息的使用与可信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22,.14,.26,且都达到了一定显着水平.网络经验与网络上四种信 息的可信度显着相关,相对于网络使用时间来说,不论是相关系数还是显着水平皆要更为明显.由此,假 设2和假设3得到证实. 假设4认为网络信息之可信度与网民的人口变项相关.分析发现女性网民认为网络更加可信(r=一.25, p<.05),年龄与网络信息可信度呈负相关(r=一.33,P<.O1),相关最密切的是教育程度与网络可信度(r:一.34, p<.01),网民家庭人均月收入与网络信息的可信度显着负相关(r=一.21,p<.05), 故假设4得到证实. 五,结论 本研究的结论显示,网络上的新闻信息和参考信息更为可信,其次是娱乐信息,商业信息最不可信. 本研究的结论"网络上的商业信息最不可信",支持了劝服研究的既有发现.网上的娱乐信息不怎么可 信,可能反映了网民对网上娱乐所持的"游戏"态度,即浏览娱乐信息时并不抱有信任的态度,不过为了 第3期张明新等:网络使用,网络依赖与网络信息可信度之相关性研究l15 消遣而已,娱乐才是目的,是否真实可信并不重要., 假设检验表明网络使用,网络依赖与网络可信度显着正相关,且相关较密切.控制性别变量发现网 络经验与网络可信度的偏相关系数为.24,p<.001,r2=.06(N=424);网络依赖与网络可信度的偏相关系数 为.35,p<.001,r2=.12(N=424).这个发现支持了可信度研究的既有结论,即不论对于何种媒介,当受众对 其使用增加,则对其可信度评价也随之上升.本文发现不论对于网上何种信息,相对于网络使用时间和 网络使用经验,网络依赖与可信度之间的相关性更强,这证实了既有的结论,原因在于媒介使用所关乎 的是个人行为,而依赖却直接指向的是个人对媒介的态度[1ol.此外,本研究发现,网络使用(包括使用时 间和使用经验)与网络依赖之间显着相关,即网民对网络的使用愈多,则其愈发依赖网络作为满足自己 需求的媒介.显然,这为"媒介系统依赖理论"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人口变量皆与网络信息可信度显着相关,这与既有的发现并不一致.女性,年轻,教育程度低和家庭 收入低的网民认为网络更加可信,这似乎很容易理解,男性网民往往对网络持怀疑的态度,而年轻网民, 教育程度低和家庭收入低的网民的识别力较低.这些显示了媒介可信度理论对于网络的适用性. 除了上述实证价值,本研究还深入考察了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使用心理之间的关系,及两者 和网络信息可信度间的关系.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Flanagin,A.J.,&Metzger,M.J.InternetUseintheContemporaryMediaEnvironment[ J].HumanCommunicationResearch,2000:27(1). 【2】 West,M.D.ValidatingAScalefortheMeasurementofCredibility:ACovarianceStructureModelingApproach[J].JournalismQuarterly.1994 71(1). 【3】张明新.五十年媒介可信度研究述评[J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2005,(5). [4JFlanagin,A.J.,&Metzge,M.J.PerceptionsofInternetInformationCredibility.Journalism&MassCommunicationQuarterly.2000:77(3). 【5】Ball— Rokeach,S.J.,&DeFleur,M.L.ADependencyModelofMassMediaEffects【J1.CommunicationResearch.1976:3. [6JGreenberg,B.S.MediaUseandBelievability:SomeMultipleCorrelates[JJ.JournalismQuarterly.1966:43(4). 【7】 Johnson,T.J.,&Kaye,B.K.CruisingisBelieving?ComparisonInternetandTraditionalSourcesonMediaCredibiIityMeasures【J】 Journalism&MassCommunicationQuarterly.1998:75(2). 【8】 Flanagin,A.J.,&Metzge,M.J.PerceptionsofInternetInformationCredibility[J】.Jou rnalism&MassCommuniimtionQuarterly.2000:77(3). 【9】 9Johnson,T.J.,&Kaye,B.K.Webbelievability:APathModelExaminingHowConvenienceandReliancePredictOnlineCredibility… Journalism&MassCommunicationQuarterly.2002:79(3). 【10】 Rimmer,,&Weaver,D.DifferentQuestions,DifferentAnswers?MediaUseandMediaCredibility田.JournalismQuarterly.1987:64(1). [责任编辑:熊显长] InternetUse,InternetRelianceandInternetInformationCredibility: ACaseStudyoftheInternetUseCorrelationinWuhan ZHANGMing—xin,ZENGXian—ming (SchoolofLiterature,HubeiUniversity,Wuhan,Hubei430062,China) Abstract:FindingssuggestedthattherearesignificantrelationshipsbetweenhoursspentontheInternet.Internet experience,Internetreliance,demographicsandInternetinformationcredibility,anditisthecasewiththerelationshipbetween InternetuseandInternetreliance.Theauthorsalsofoundthatsignificantdifferencesincredibilityassessmentacrossinformation typesontheInternet. Keywords:InternetUser;InternetReliance;InternetUse;InternetInformationCredibility
/
本文档为【网络使用、网络依赖与网络信息可信度之相关性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