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神经系统

2017-09-19 38页 doc 236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神经系统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课时授课计划 课 题 单元十一  神经系统的功能    概述 授 课 班 级 三年制高职 护理 计 划 课 时 2学时 授 课 时 间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了解: 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及营养性作用;突触后电位、中枢抑制;非定向突触、电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 熟悉: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神经递质。 掌握: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突触的概念、分类、基本结构、传递过程。 能力培 养目标 提高功能和结构相结合的能力。 ...
神经系统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课时授课 课 题 单元十一  神经系统的功能    概述 授 课 班 级 三年制高职 护理 计 划 课 时 2学时 授 课 时 间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了解: 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及营养性作用;突触后电位、中枢抑制;非定向突触、电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 熟悉: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神经递质。 掌握: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突触的概念、分类、基本结构、传递过程。 能力培 养目标 提高功能和结构相结合的能力。 重 点 难 点 重点:突触的基本结构及传递过程。 难点:突触后电位;突触抑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比较法、举例法、启发式教学 参考书 及教具 1、白波·正常人体功能·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7年 2、丁报春·生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 课 堂 提 问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作 业 1、 名词解释:神经递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轴浆运输。 2、 简述突触传递的特征。 教师(签名):          教研室审批:            年  月  日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理论课 课程名称:正常人体功能        任课教师:      职称: 基  本  内  容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 单元十一  神经系统的功能  引言:     神经系统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各种反射活动相互协调,使机体各项活动与内外环境变化相适应,维持整个生命活动正常进行。那么人类作为高等动物,其高等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神经细胞是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又称为神经元。 胞体 突起 1、 结构 树突(≥1个) 轴突(1个):轴丘、始段、突触小体 神经元 轴突外面包以髓鞘或神经膜成为神经纤维。 结构层次: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束→神经干 2、 功能:接受刺激、传递信息。 树突:接受传入信息。 轴突:产生和传导兴奋,轴浆运输和营养性作用。 (二)神经纤维 1、分类 1、 电生理特性 哺乳类动物周围神经的神经纤维分为A、B、C三类。 ⑵、根据神经纤维直径大小和来源分类 共分为Ⅰ、Ⅱ、Ⅲ、Ⅳ四类。 ⑶、根据有无髓鞘:有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 ⑷、传导方向:传入纤维、传出纤维。 2、兴奋传导速度:直径、有无髓鞘、温度有关。 导入 2分钟 8分钟 简要复习神经元的结构 画图 10分钟 着重讲授后两种分类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正常人体功能        任课教师:      职称: 基  本  内  容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①生理完整性;②绝缘性;③双向性;④相对不疲劳性。 4、轴浆运输 ①概念:神经纤维轴突内的轴浆经常在流动,其作用在于运输物质,此现象称为轴浆运输。 ②分类:顺向轴浆运输、逆向轴浆运输。 5、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神经纤维除释放递质调节支配组织活动外,还能影响其生化反应。例如:躯体运动神经受损后,所支配肌肉不能收缩,其糖原合成减慢,蛋白质分解加速,出现萎缩。 二、突触和突触传递 概念: 1、突触:神经元之间相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2、接头:传出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的突触。 3、突触传递:突触前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的过程。 突触分类: 1、按照媒介物性质的不同:化学性突触、电突触。 2、根据突触前后有无紧密关系:定向性突触、非定向性突触。 (一)经典突触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画图 介绍概念和分类 5分钟 10分钟 画图讲解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正常人体功能        任课教师:      职称: 基  本  内  容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 1、突触的微细结构 经典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个组成部分。 2、突触的分类 ⑴、根据接触部位:轴-树突触、轴-体突触、轴-轴突触。 ⑵、根据突触产生效应可分为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二)突触传递 1、突触传递的过程 AP延神经纤维传导到神经末梢,突触前膜除极,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Ca2+进入前膜,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神经递质“量子式”释放入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后膜除极或超极,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课  间  休  息 2、 突触后电位 1、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它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提高了突触后膜对Na+、K+、Cl-,特别是Na+的通透性。由于Na+内流,使突触后膜膜电位绝对值减小,产生局部去极化,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它的产生是由于释放抑制性递质,与 10分钟 复习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 10分钟 10分钟 看图16-3 看图16-4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正常人体功能        任课教师:      职称: 基  本  内  容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 受体结合后,可提高突触后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由于Cl-由膜外进入膜内,使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出现突触后膜的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它降低突触后膜的兴奋性,使突触后神经元不能产生兴奋,而出现抑制效应。 3、突触传递的特征 ⑴、单向传递:突触前末梢→突触后神经元 ⑵、中枢延搁:化学性传递越多,所需时间越长。 ⑶、总和(时间性、空间性):取决于EPSP和IPSP的代数和。 ⑷、易疲劳 ⑸、对内环境变化和某些药物敏感 (三)非定向突触 这种传递方式不发生在经典的突触部位,而是在轴突末梢的分支上进行的。 例如: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许多分支,在分支上有许多呈念珠状的曲张体,内含大量的突触小泡,含去甲肾上腺素。曲张体并不与效应器细胞形成经典的突触联系,而是沿着分支位于效应器细胞近旁,当神经冲动到达曲张体时,去甲肾上腺素从曲张体释放出来,通过扩散作用到达效应器细胞而发挥作用。 (四)电突触传递 电突触的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缝隙连接无类似突触前膜和后膜之分,传递一般为双向的,电阻低,速度快。 三、神经递质 (一)神经递质的基本概念 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递质共存: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的递质。 (二)神经递质的分类 1、外周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 2、中枢神经递质 5分钟 5分钟 2分钟 13分钟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正常人体功能        任课教师:      职称: 基  本  内  容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 ⑴、 乙酰胆碱 乙酰胆碱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极为广泛,中枢胆碱能系统几乎参与了神经系统所有的功能,包括感觉与运动、学习与记忆、觉醒与睡眠、内脏活动以及情绪等多方面的调节活动。 ⑵、胺类 胺类递质包括儿茶酚胺类(NE、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 ①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延髓,参与血压调节。 ②NE: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主要位于低位脑干,有维持脑电和行为觉醒、维持血压、体温、情绪以及某些神经内分泌功能的重要作用。 ③多巴胺:DA能系统的生理功能主要与调节躯体运动、精神活动和内分泌功能等有关。 ④5-羟色胺:位于低位脑干近中线区的中缝核内,功能是主要调节痛觉、精神情绪、睡眠、体温、性行为、垂体内分泌等功能活动。 3、 氨基酸类递质 谷氨酸、门冬氨酸——兴奋性递质(分布广泛) -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抑制性递质(脊髓与脑干) 4、 肽类递质 多肽类神经激素、阿片肽、脑肠肽。 四、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 1、单线式联系:一个突触前神经元仅与一个突触后神经元联系。 2、辐散式联系:一个神经元与其他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在传入通路中较常见。 意义:扩大兴奋或抑制的范围。 3、聚合式联系:多个神经元与同一个神经元发生联系。在传出通路中较常见。 意义:使来自许多神经元的兴奋实现总和,也使不同来源而同时到达的兴奋和抑制效应在同一神经元上进行整合。 5分钟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正常人体功能        任课教师:      职称: 基  本  内  容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 4、链锁式联系:神经元之间依次接替,同时都有侧支传出冲动。 5、环路式联系:一个神经元与中间神经元发生联系,中间神经元返回来直接或间接再作用于该神经元。 意义:实现反馈调节。 五、中枢抑制 (一)突触后抑制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与其发生突触联系的突触后膜出现IPSP,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 1、 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抑制):例如屈肌反射。 2、 回返性抑制 例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运动,同时兴奋闰绍细胞。 (二)突触前抑制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使其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从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多见于感觉传入途径中。 小结: 1、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 神经纤维传到兴奋特征; 3、 经典突触结构和分类、传递过程、传递特征; 4、 突触后电位、中枢抑制; 5、 神经递质分类及功能; 6、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 5分钟 强调重点、布置作业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课时授课计划 课 题 单元十一  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躯体运动的调节 授 课 班 级 三年制高职 护理 计 划 课 时 2学时 授 课 时 间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了解: 1、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2、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3、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熟悉: 1、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2、小脑、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掌握: 1、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2、皮肤痛、深部躯体痛、内脏痛的特点及牵涉痛; 3、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能力培 养目标 提高功能和结构相结合的能力。 重 点 难 点 重点:躯体痛及内脏痛的特点;肌牵张反射类型及反射过程。 难点:感觉投射系统;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比较法、举例法、启发式教学 参考书 及教具 1、白波·正常人体功能·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7年 2、丁报春·生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 课 堂 提 问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作 业 1、感觉投射系统如何分类? 2、痛觉分类及特点是什么? 教师(签名):          教研室审批:            年  月  日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正常人体功能        任课教师:      职称: 基  本  内  容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 复习并提问: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是什么? 2、什么是突触?经典的突触结构是什么? 3、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是什么? 单元十一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脊髓与脑干的感觉传导功能 浅感觉:痛觉、温度觉、粗略触压觉。 深感觉:本体感觉(肌肉、关节位置觉、运动觉)、精细触压觉。 (一)、浅感觉传入通路 痛觉、温度觉和触压觉的神经冲动→脊髓后根→脊髓同侧后角更换神经元→中央管前交叉到对侧→向上形成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触压觉)和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丘脑。 头面部的痛、温觉由三叉神经脊束核中继,二级纤维越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行至丘脑。 (二)、深感觉传入通路 精细触觉、本体感觉的神经冲动→脊髓后根内侧部→同侧上行组成薄束或楔束→同侧延髓薄束核或楔束核→换元再发出二级纤维交叉到对侧形成内侧丘系→丘脑。 触觉和本体感觉由三叉神经主核和中脑核中继,二级纤维越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行至丘脑。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一)、丘脑的主要核群 1、特异感觉接替核:包括后腹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2、联络核:丘脑前核、外侧腹核、丘脑枕核。 3、非特异投射核:髓板内核群。 (二)、感觉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 2、非特异投射系统 复习并提问 10分钟 5分钟 10分钟 重点讲述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正常人体功能        任课教师:      职称: 基  本  内  容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 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起源 丘脑感觉接替核 丘脑的髓板内核群 终止 皮层的第四层细胞 皮层各层细胞 特点 专一、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弥散投射,不具点对点关系 功能 引起特定的感觉,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中脑脑干网状结构切断出现类似睡眠现象,说明脑干网状结构存在上行唤醒作用。 例如:巴比妥类药物发挥镇静催眠作用正是阻断了该系统的传递。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一)、体表感觉代表区 包括第一体表感觉区和第二体表感觉区。 1、第一体表感觉区:中央后回。 感觉投射有如下特征: ⑴、投射呈交叉性;    ⑵、定位精确,分布呈倒置性; ⑶、代表区面积的大小决定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分辨精细程度。 2、第二体表感觉区: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特点:呈双侧性,分布是正立的,功能是对感觉信息进行粗糙分析。 (二)、本体感觉代表区:中央前回(4区)。 (三)、内脏感觉代表区:混杂在体表第一感觉区内。 (四)、视觉代表区:枕叶距状裂周围的皮层(17区)。 (五)、听觉代表区:颞横回和颞上回(41和42区)。 (六)、嗅觉和味觉代表区 举例说明 8分钟 看图并找到规律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正常人体功能        任课教师:      职称: 基  本  内  容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 四、痛觉 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具有警报作用,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种保护功能。 (一)、痛觉感受器 广泛分布于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的游离神经末梢。各种刺激造成组织损伤时,产生致痛物质,游离神经末梢除极,引起痛觉。 (二)、躯体痛 1、体表痛 ⑴、快痛:尖锐“刺痛”,定位准确,经特异投射系统上传。 ⑵、慢痛:“烧灼痛”,定位不准确,伴随情绪反应。 2、深部痛:躯体深部(骨、关节、肌肉)。 特点:慢痛,定位不准确,伴有自主神经症状。 (三)、内脏痛 1、内脏痛:内脏器官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疼痛感觉。 特点:⑴、发生缓慢、疼痛持续、定位不精确。 ⑵、对于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等刺激十分敏感。 ⑶、常伴有不愉快和自主神经发应。   ⑷、可以有牵涉痛。 2、体腔壁痛:内脏疾患除了引起患病脏器本身的疼痛外,还可由于体腔壁浆膜受到炎症等刺激而产生疼痛,称为体腔壁痛。 3、牵涉痛:内脏疾患往往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部位 疾病 心绞痛 胃溃疡 胰腺炎 肝病 胆囊炎 肾结石 阑尾炎 牵涉痛部位 心前区 左上腹 右肩胛 腹股沟区 上腹部 左臂尺侧 肩胛间 脐区 课  间  休  息 12分钟 举例说明疼痛性质 突出特点 疾病举例 10分钟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正常人体功能        任课教师:      职称: 基  本  内  容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调节 躯体运动形式包括肌紧张、姿势运动及随意运动。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 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初级反射中枢。脊髓灰质的前角中存在α、和运动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胞体大,纤维粗,支配梭外肌。 运动神经元:胞体小,纤维细,支配梭内肌。 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分支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一个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方式 姿势反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肌紧张,保持或改正身体的姿势。 1、 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具有保护意义但不属于姿势反射,而对侧伸肌反射则属于姿势反射,保持身体平衡。 2、 肌牵张反射 ⑴、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迅速明显缩短。受高位中枢下行控制。 例如:膝键反射、跟腱反射、肘反射。 ⑵、肌紧张:缓慢持久牵拉肌腱时引起轻度持续收缩。 1 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外层为一结缔组织囊,称为  梭内肌纤维,囊外的一般肌纤维称为梭外肌纤维。 2 腱器官:腱器官是一种张力感受器,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避免肌肉受到过度牵拉。 3 临床意义:常用腱反射了解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若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反射弧中断,腱反射亢进,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有病变。 (三)、脊髓对躯体运动调节证据 1、脊休克 ⑴、概念:当脊髓突然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离断面以下的脊髓会 3分钟 15分钟 重点阐述肌牵张反射 10分钟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正常人体功能        任课教师:      职称: 基  本  内  容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 暂时丧失所有的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的状态。 ⑵、表现:离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躯体和内脏反射活动消失、肌紧张减退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停止、大小便潴留。 ⑶、恢复特点:简单原始反射先恢复,复杂反射后恢复,肌紧张与姿势反射部分恢复,随意运动难以恢复。 2、巴宾斯基征:皮质脊髓侧束受损后出现Babinski阳性。 阳性表现:钝物划足趾外侧,拇趾背曲,四趾扇形外展。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一)、脑干网状结构下行调节作用 易化区:加强肌紧张和运动的区域。 抑制区:抑制肌紧张和运动的区域。 一般情况下,易化区的活动较强,抑制区的活动较弱,因此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易化区略占优势。 (二)、去皮质僵直 1、概念: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去大脑动物,动物出现肌紧张亢进现象,动物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皮质僵直。 2、机制:切断网状结构与其他部位的联系,抑制区减弱,易化区增强。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根据小脑的传入、传出纤维联系,可将小脑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功能部分,即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 (一)、维持身体平衡——前庭小脑     受损后:步基宽,站立不稳,容易跌倒。 (二)、调节肌紧张——脊髓小脑 受损后:肌紧张下降,四肢无力。 (三)、协调随意运动——皮质小脑和脊髓小脑半球中间部 受损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等。 四、基底核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观看录像以示阳性特征 5分钟 5分钟 解释何谓小脑性共济失调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正常人体功能        任课教师:      职称: 基  本  内  容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 (一)、基底核的组成 指大脑基底部的一些神经核团,主要包括尾状核、豆状核,也包括丘脑底核和中脑的黑质及红核。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为纹状体,其中豆状核的苍白球被称为旧纹状体,而尾状核和豆状核的壳核被称为新纹状体。 (二)、基底核的功能 皮质下控制躯体运动的重要中枢,机制不明。 (三)、与基底核损害有关的疾病 1、帕金森病(震颤麻痹) 双侧黑质或黑质-纹状体功能受损,DA系统功能受损,ACh相对亢进。 2、舞蹈病 双侧纹状体ACh、GABA系统受损,黑质-多巴胺系统相对亢进。表现为上肢和头部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 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大脑皮层的运动区 1、主要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 2、其他运动区 运动区具有下列特点: ⑴、交叉性支配;  ⑵、功能定位清细,呈倒置排列; ⑶、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⑷、个别肌肉收缩,不发生肌群的协同性收缩。 (二)、运动信号下行通路 1、皮质脊髓束 ⑴、皮质脊髓侧束:控制远端肌肉,与精细、技巧运动有关; ⑵、皮质脊髓前束:控制近端肌肉,与姿势维持、粗大运动有关。 2、皮质脑干束 小结: 1、 脊髓、丘脑、大脑皮层的感觉作用和功能; 2、 痛觉的分类及特点; 3、 脊髓、脑干、小脑、基底神经节、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两种疾病的病因比较 7分钟 与感觉区相比较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课时授课计划 课 题 单元十一  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脑的高级功能与脑电活动 授 课 班 级 三年制高职 护理 计 划 课 时 2学时 授 课 时 间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了解: 1、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2、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3、学习与记忆; 4、大脑皮质语言中枢的分区及损伤表现。 熟悉: 觉醒和睡眠。 掌握: 1、自主神经的递质及其受体;     2、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及意义。 能力培 养目标 提高功能和结构相结合的能力。 重 点 难 点 重点: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及意义。 难点:觉醒与睡眠。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比较法、举例法、启发式教学 参考书 及教具 1、白波·正常人体功能·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7年 2、丁报春·生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 课 堂 提 问 什么是条件反射?是不是产生后永不消失? 作 业 1、正常人脑电图的共有几种基本波形?有何意义? 2、睡眠分为几个时相? 教师(签名):          教研室审批:            年  月  日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正常人体功能        任课教师:      职称: 基  本  内  容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 复习并提问: 1、痛觉的分类及各自特点? 2、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3、大脑皮质主要运动区对躯体运动控制的特点? 单元十一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组成: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效应器:平滑肌、心肌、腺体。 功能:调节内脏和心血管活动及腺体分泌。 一、自主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一)、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 1、中枢起源不同 2、在外周神经节换元: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短而节后纤维长,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长而节后纤维短。 3、分布范围不同:交感神经分布广泛,副交感神经局限。 (二)、自主神经的功能特征 1、双重神经支配 2、紧张性支配:持续发放低频电冲动 3、受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 例如:交感神经使未孕动物子宫抑制,而有孕子宫增强;       迷走神经可使收缩的幽门舒张,舒张的幽门收缩。 4、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紧急情况交感神经动员机体潜在功能进行调节。 副交感神经则保证安静时基本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 二、自主神经的递质及其受体 (一)、自主神经的递质及其纤维分类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递质有ACh、NE。以此自主神经分为胆碱纤维、肾上腺素纤维。 胆碱纤维包括全部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大部分交感节后纤维属于肾上腺素纤维。 复习并提问 5分钟 10分钟 5分钟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正常人体功能        任课教师:      职称: 基  本  内  容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 (二)、自主神经的受体 1、ACh受体 以ACh为配体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胆碱能受体可分为毒蕈碱受体(M受体)和烟碱受体(N受体)两种。 ⑴、毒蕈碱受体(M受体) 广泛存在于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M样作用: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虹膜环行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以及汗腺分泌的增加和骨骼肌血管的舒张等。 拮抗剂:阿托品。 ⑵、烟碱受体(N受体) 存在于所有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 N样作用:ACh与烟碱受体结合后就产生EPSP和终板电位,兴奋自主神经节的神经元,也能引起骨骼肌收缩。 拮抗剂:筒箭毒碱。 2、肾上腺素受体 ⑴、α型肾上腺素能受体(α受体) α受体又有α1和α2受体两种亚型。 α型作用:①兴奋效应:如扩瞳肌收缩,使瞳孔开大;血管收缩,使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②抑制效应:如使小肠平滑肌舒张(α2受体)。 拮抗剂:①酚妥拉明可以阻断α1和α2受体; ②哌唑嗪可以选择性阻断α1受体; ③育亨宾可以选择性阻断α2受体。 突触前膜的受体称为突触前受体,其作用在于调节神经末梢的递质释放。 例如,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存在α2受体,当末梢释放的去甲肾 15分钟 重点阐述M样作用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正常人体功能        任课教师:      职称: 基  本  内  容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 上腺素超过一定量时,与α2受体结合负反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⑵、β肾上腺素受体(β受体) β受体又可分为β1,β2和β3受体3种亚型。 β型作用:①一般是抑制性的(β2):如冠状血管舒张、支气管舒张、小肠舒张。 ②有时候是兴奋的(β1受体):如对心肌促使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 拮抗剂:①普洛萘尔(心得安)可阻断β1和β2受体; ②阿替洛尔可选择性阻断β1受体; ③丁氧胺(心得乐)可选择性阻断β2受体。 四、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脊髓 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初级中枢,能完成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粪反射及勃起反射等。 (二)、脑干 1、延髓是基本的生命中枢,如呼吸、循环、呼吸、消化中枢。 2、中脑有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 3、脑桥有呼吸调整中枢、角膜反射中枢。 (三)、下丘脑:较高级的内脏活动调节中枢 1、体温调节; 2、水平衡调节; 3、对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调节肽 4、生物节律控制:日周期最重要,与昼夜光照变化有关。 5、对摄食行为的调节 6、对情绪反应的影响:切除出现“假怒”。 (四)、大脑皮质 1、边缘系统:是指边缘叶以及与其有密切相关的皮层及皮层下结构。包括海马、穹窿、海马回、扣带回、胼胝体回、大脑皮层的岛叶、颞极、眶回以及皮层下的杏仁核、隔区、下丘脑前核等。 10分钟 重点学习下丘脑的功能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正常人体功能        任课教师:      职称: 基  本  内  容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 边缘系统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重要中枢,又称内脏脑。边缘系统还与情绪、摄食、记忆等功能有关。 2、新皮层:新皮层与内脏活动有关。 课  间  休  息 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与脑电活动 一、 学习与记忆 学习是指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接受外界环境信息而影响自身行为的过程。 记忆则是指获得的信息或经验在脑内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二者密切相关。 (一)、学习的形式 1、非联合型学习;  2、联合型学习。 (二)、记忆的分类 1、记忆的分类 按照记忆时间长短分为:短时程记忆、中时程记忆、长时程记忆。 2、记忆的过程 人类的记忆过程:⑴感觉性记忆;⑵第一级记忆; ⑶第二级记忆;⑷第三级记忆。 前两个阶段为短时性记忆(即此时信息的贮存是不牢固的,很快遗忘),记忆的后两个阶段为长时性记忆(信息被反复运用,记忆牢固不易遗忘)。 二、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一)、大脑皮质语言中枢的分区 大脑皮质的语言中枢及其损伤表现 语言代表区 中枢部位 损伤后表现 说话语言中枢 Broca区 运动性失语症 听觉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 感觉性失语症 书写语言中枢 额中回后部 失写症 视觉语言中枢 顶下叶角回 失读症 1、运动性失语症:病人不会讲话(发音肌肉未受损),但能看 10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正常人体功能        任课教师:      职称: 基  本  内  容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 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 2、感觉性失语症:病人能讲话,书写,看懂文字,听见别人发音,但听不懂别人说话。 3、失写症:病人能听懂别人说话,看懂文字,会说话,手运动正常,但不会写字。 4、失读症:病人视觉和语言功能正常,但看不懂文字含义。 (二)、大脑皮层语言功能的一侧优势 一般左侧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而右侧半球在非词语性认识功能上占优势。 三、脑电活动 大脑皮质的电活动有两种形式: 自发脑电活动:无明显刺激,大脑皮质能经常性自发地产生节律性的电位变化。 皮层诱发电位:感觉传入系统受到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导出的形式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 (一)、脑电图 1、脑电图的波形 头皮表面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称为脑电图。波形很不,根据频率与振幅的不同,可将正常脑电图分为α、β、θ、δ四种基本波形。 正常人脑电图的几种基本波形 脑电波 频率 (次/秒) 常见部位 出现时状态 α 8~13 枕叶 成人安静、闭目、清醒 β 14~30 额叶、顶叶 成人睁眼、活动时 θ 4~7 颞叶、顶叶 少年正常、成人困倦 δ 0.5~3 颞叶、枕叶 婴幼儿正常、成人熟睡 2、意义 脑电图对某些疾病,如癫痫、颅内占位病变时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尤其对癫痫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10分钟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正常人体功能        任课教师:      职称: 基  本  内  容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 (二)皮层诱发电位(自学) 四、觉醒和睡眠 觉醒和睡眠是一种昼夜交替进行的节律性生理活动。通过睡眠使机体的体力和精力得以恢复,并对大脑皮层起保护作用。睡眠障碍常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活动失常。 睡眠时间规律:成年人7~9h;儿童10~12h;新生儿18~20h;老年人5~7h。 (一)、觉醒 觉醒状态可分为脑电觉醒(脑电波呈现快波表现)和行为觉醒(通常的清醒状态下的各种行为表现)两种状态。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对觉醒状态的维持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睡眠 1、慢波睡眠 ⑴、一般表现:各种感觉功能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退、自主神经功能普遍下降,但胃液分泌和发汗功能增强,生长素分泌明显增多。 ⑵、意义:有利于促进生长和恢复体力。 2、快波睡眠(快动眼睡眠) ⑴、一般表现:各种感觉和躯体运动功能进一步减退,还可有间断性的阵发性表现:如出现眼球快速运动、部分肢体抽动、心率变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等表现。 ⑵、意义:建立新的突触联系、促进学习记忆活动和精力的恢复。 3、睡眠时相的转换 成人睡眠开始后首先进入慢波睡眠,持续80~120min后转入快波睡眠,持续约20~30min。然后又转入慢波睡眠,如此互相交替,反复4~5次即完成睡眠过程。 小结: 1、 自主神经递质及受体; 2、 学习与记忆、觉醒和睡眠; 3、 大脑皮质语言中枢及脑电活动。 10分钟 强调重点
/
本文档为【神经系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