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成语俗语中数字的来历

成语俗语中数字的来历

2012-09-19 3页 doc 52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29259

暂无简介

举报
成语俗语中数字的来历成语俗语中数字的来历 七情六欲,四书五经,三令五申,五花八门,六亲不认……很多很多类似的成语俗语,这些数字应该不是随口就说出来的吧,于是我大体进行了一下调查,总结一下,免得万一有人问我,我却一问三不知。对了,是哪三不知?   三教九流. 古代指儒教、道教,释教为“三教”; 儒、道、墨、法、名、杂、农、阴阳、纵横;九家为“九流”。、 后来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   七大痛苦  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   七情六欲   《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   儒家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
成语俗语中数字的来历
成语俗语中数字的来历 七情六欲,四书五经,三令五申,五花八门,六亲不认……很多很多类似的成语俗语,这些数字应该不是随口就说出来的吧,于是我大体进行了一下调查,一下,免得万一有人问我,我却一问三不知。对了,是哪三不知?   三教九流. 古代指儒教、道教,释教为“三教”; 儒、道、墨、法、名、杂、农、阴阳、纵横;九家为“九流”。、 后来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   七大痛苦  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   七情六欲   《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   儒家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中医理论中的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东汉哲人高诱对六欲作的注释:生、死、耳、目、口、鼻。   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    佛家所说“四大皆空”指哪“四大”,“六道”   四大 :坚硬的地 湿性的水 暖性的火 动性的风   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此六道中,前三道为善道,后三道为恶道,又称“三恶道”、“三涂”。   四书五经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四书,《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为五经   它本来是出自《左传》,据记载,晋国的荀瑶率领军队攻打郑国时,荀文子认为,不可轻举妄动,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衷(即‘中’字,三代‘衷’字有“中心”一解)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这段记载在古书中首先提出了“三不知”的说法。荀文子说话的大意是,仁人君子的进攻谋略,是开始、中间和最后终结(即“始衷终”)都弄得了如指掌明白清楚才进攻。现在我们这三部分都不知道,不是很难吗?   所以,从这段话可以理解,“三不知”指的是开始、中间、结局都全然不知。  三令五申的由来   “三令五申”是我国古代的军令,即军事纪律的简称,它最早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约束即布,乃设斧 ,即三令五申之。”   关于它的,宋代曾公亮撰《武经总要》,对“三令五申”有明确说明。所谓“三令”,一令观敌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三令举斧 ,以宣其刑赏。所谓“五申”: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画战阵旌旗;四申夜战听火鼓;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 。   “三令”与“五申”的原意是教育将士应该在战阵中或军事行动中明确作战守则。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三令五申”的含义有所改变。诸如我们现在通常使用的“三令五申”并不是指必须执行的具体内容,而是再三地向下级命令告戒义。   三皇五帝   传说是中国夏代以前的帝王,在战国至汉代文献中有很多说法。三皇:一说指燧人、伏羲、神农;一说为伏羲、女娲、神农。五帝: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一说为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常见的说法是: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五花八门:  五花 金菊花——喻卖茶的女人      木棉花——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喻酒楼的歌女      火棘花——喻玩杂耍的      土牛花——喻挑夫   八门 一门巾——算命占卦的    二门皮——卖草药的      三门彩——变戏法的     四门挂——江湖卖艺的      五门平——说书评弹者    六门团——街头卖唱的      七门调——搭棚扎纸的    八门聊——高台唱戏的    十八般武艺?  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    五颜六色,颜以人面色赤黄绿青紫。色以衣形容多加兰。(当时无橙色衣)    ◎ 五行八卦的基本常識 ◎    (1) 天干分陰陽   甲、丙、戊、庚、壬屬陽。乙、丁、己、辛、癸屬陰。   (2) 十二地支陰陽及生肖寅   子、寅、辰、午、申、戌、屬陽。丑、卯、巳、未、酉、亥屬陰   子屬鼠、丑屬牛、寅屬虎、卯屬兔、辰屬龍、巳屬蛇、午屬馬、未屬羊、申屬猴、酉屬雞、戌屬狗、亥屬豬。   (3) 天干五行及方位   甲、乙屬木,位東方。  丙、丁屬火,位南方。   戊、己屬土,位中央。  庚、辛屬金,位西方。   壬、癸屬水,位北方   (4) 地支五行、四時及方位   寅、卯(辰)屬木,司春位東方。   巳、午(未)局火,司夏位南方。   申、酉(戊)屬金,司春位西方。   亥、子(丑)屬水,司各位北方。   辰、未、戌、丑屬土,司四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位中央。   (5) 天干五合   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6) 天干相沖   甲庚沖、乙辛沖、壬丙沖、癸丁沖、戊己位中央無方沖。   (7) 天干五行相剋   甲、乙木剋戊、己土。  丙、丁火剋庚、辛金。   戊、己土剋壬、癸水。  庚、辛金剋甲、乙木。   壬、癸水剋丙、丁火。   (8) 地支三會   寅卯辰三會東方木。已午未三會南方火。 申酉戊三會西方金。亥子丑三會北方火。   (9) 地支三合   申子辰三合化水。亥卯未三合化木。寅午戌三合化火。巳酉丑三合化金。   (10) 地支六合   子丑合化土。   寅亥合化木。  卯戌合化火。   辰酉合化金。   巳申合化水。   午未合化火。   (11)地支相沖   子午相沖。丑未相沖。寅申相沖。卯酉相沖。辰戌相沖。巳亥相沖。   (12)十二地支相刑   寅巳相刑。   巳申相刑。  申寅相刑。   丑戌相刑。   戌未相刑。   丑未相刑。  子卯相刑。   子午相刑。   卯未相刑。  辰刑辰。   午刑午。   酉刑酉。   亥刑亥。   (13)地支相害   子未相害。   丑未相害。  寅已相害。   卯辰相害。   申亥相害。   酉戊相害。   (14)五行生剋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剋: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15)地支藏干   子藏癸水。   午藏丁火、己土。   丑藏己土、癸水、辛金。  未藏己土、乙木、丁火。   寅藏甲木、丙火、戊土。  申藏庚金、壬水、戊土。   卯藏乙木。   酉藏辛金。   辰藏戊土、乙木、癸水。  戌藏戊土、辛金、丁火。   巳藏丙火、戊土、庚金。  亥藏壬水、甲木。   (16)十二月建   正月建寅。   二月建卯。  三月建辰。   四月建巳。   五月建午。   六月建未。  七月建申。   八月建酉。   九月建戌。   十月建亥。  十一月建子。   十二月建丑。   (17)十天干序數   甲數一、乙數二、丙數三、丁數四、戊數五   己數六、庚數七、辛數八、壬數九、癸數○   (18)十二地支序數   子數1、丑數2、寅數3、卯數4、辰數5、巳數6   午數7、未數8、申數9、酉數10、戊數11、亥數12   (19)五行旺、相、休、囚、絕   木:旺於春(最旺),相於冬(次旺),休於夏(衰),囚於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各十八天(次衰),絕於秋(最衰)   火:旺於夏(最旺),相於春(次旺)休於立夏、立秋、立冬前各十八天(衰),囚於秋(次衰)絕於冬(最衰)   土::旺於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十八天(最旺)相於夏(次旺),休於秋(衰),絕於春(最衰)   金:旺於秋(最旺),立夏、立秋、立冬前各十八天(次旺),休於冬(衰),囚於春(次衰),絕於夏(最衰)   水:旺於冬(最旺),相於秋(次旺),休於春(衰),囚於夏(次衰),絕於立春、立秋4立冬前各十八天(最衰)     五湖四海:五湖: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三从四德:三從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四德者,「婦德,婦言,婦容,婦工」    “六亲不认”指哪六亲   人们常说:“秉公断案,六亲不认。”六亲究竟指哪六亲呢?当今“六亲”泛指亲属。其实,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性的说法有三种:一据《左传》说,父子、兄弟、姐妹(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二据《老子》说,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三据《汉书》说,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后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此说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   在中国礼仪上,所谓不孝有三,是指:一、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孟子所说的最大的不孝);二、 阿谀曲从,陷亲不义(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 人有三急:心急,手急,性急; 七情六欲: 一般地说,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在医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惊、恐;  六欲一般指的是生、死、耳、目、口、鼻; 在佛家六欲指的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华欲、人想欲 ; 胡说八道:原指「胡人」到内地讲解佛经。 胡,中国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胡说∶胡人说讲。八道:不信佛的人认为,胡人讲解佛经是说荒诞之言。胡人讲解佛经八圣道简作“胡说八道”。故后世以胡说、胡说八道,一派胡言等词语喻不可信。今泛指一切没有根据的说法。 五大三粗:“五大”是指双手双脚大再加上头大; “三粗”指腿粗,腰粗,脖子粗; 六亲不认:当今“六亲”泛指亲属。其实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 一、据《左传》,六亲指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 二、据《老子》说,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 三、据《汉书》说,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 后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此说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 五毒俱全: 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为五毒; 人的五毒是吃、喝、嫖、赌、抽。 三长两短:“三长两短”通常用来指意外灾祸,民间多作“遇难”、“死亡”等讳词。 “三长两短”和以前的人死亡入棺木有关。棺木是用六片木材拼凑的。棺盖、棺底、左梆、右梆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头、后尾这两片是方形的短木材。为什么不叫四长两短?因为尸体入棺木后才上棺盖,所以只称三长。“三长两短”作为死的别称流传的范围越来越宽广,便由俗语转为成语了。 另解:《礼记·檀弓上》有如下记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 “棺束者,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缩二者,缩纵也。纵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横束者三行也。衽(rèn),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也。既不用钉棺,但先凿棺边及两头合际处作坎形,则以小要连之令固,并相对每束之处以一行之衽连之,若竖束之处则竖著其衽以连棺盖及底之木,使与棺头尾之材相固。汉时呼衽为小要也。” 也就是说,古时棺木不用钉子,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衽原本指衣服的缝合处,此指连接棺盖与棺底的木楔,两头宽中间窄,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衽与皮条联用,就是为了紧固棺盖。发展到后来用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逐渐被淘汰。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皮条也随之消失,但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使用。 十恶不赦:指罪大恶极,不可饶恕。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都进行了法律法典的编纂,而在这些法律法典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魏时的《魏律》,北朝时的《齐律》,而后来据说的“十恶”最早也就出现在《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    重罪十条把这十条罪行称为“十恶”,并且规定绝不赦免,到了隋唐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说法,所以说隋唐“十恶不赦”实出自于《齐律》的“重罪十条”。它的主要内容有: 1、谋反,这历来都被视为十恶之首; 2、谋大逆。指毁坏皇家的宗庙、陵寝、宫殿的行为; 3、谋叛。谋叛是指叛逃到其它敌对国家; 4、恶逆。指打杀祖父母、父母以及姑、舅、叔等长辈和尊亲; 5、不道,无道。  6、大不敬。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误犯食禁; 7、不孝。指咒骂、控告以及不赡养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祖、父辈死后亡匿不举哀,丧期嫁娶作乐; 8、不睦。 9、不义。指殴打、杀死长官(一般指州县长官),丈夫死后不举哀并作乐改嫁等。 10、内乱。指与祖父、父亲的妾通奸。 唐《永徽律》所列举十恶与隋同。此后,除元代将十恶改为“诸恶”之外,明、清两代均将“十恶”列入刑律名例篇。现今十恶多为泛指。 三姑六婆: 三姑为尼姑、道姑、卦姑;六婆为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五光十色:五光:红、黄、蓝、白、黑。十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外加一个透明。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四体指双臂双腿。“五体投地”中五体是加上头。 五谷:一说是黍、稷、麦、菽、稻;一说是黍、稷、麦、菽、麻。
/
本文档为【成语俗语中数字的来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