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考点(手打)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考点(手打)

2012-09-21 10页 doc 73KB 27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8319

暂无简介

举报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考点(手打)绪 论 1、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是一门学科,就是专门探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阐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在方式方法和程序上的规范。 2、规律:事物在运动和发展变化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或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 3、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者必须在有关理论的指导下,既要处理研究活动的目的、内容、对象、方式方法等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研究活动与教育活动、管理活动等外部要素之间的关系。 4、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学科性质:是学前教育科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 5、学...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考点(手打)
绪 论 1、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是一门学科,就是专门探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阐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在方式方法和程序上的。 2、规律:事物在运动和发展变化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或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 3、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者必须在有关理论的指导下,既要处理研究活动的目的、内容、对象、方式方法等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研究活动与教育活动、管理活动等外部要素之间的关系。 4、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学科性质:是学前教育科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 5、学习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意义:(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 1)学习和掌握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能提高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科研能力; 2)学习和掌握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 3)学习和掌握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科学。 6、学习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要求:(应该如何学习?) 1)遵守学习的基本规律;2)加强学习的理论和知识准备;3)理论联系实际;4)创造性地学习; 第一章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1、科学: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理性的认识,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从本质上看,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业已存在的个中有体系的知识是认识的成果。 2、科学的认识和非科学的认识的区别: 1)科学是一种真理性的认识。非科学的认识多为主观的,不能正确反映客观现实。 2)科学是一种系统的认识。非科学的认识多是零散的、不完整的。 3)科学是一种精确的认识,依赖于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工具的应用。非科学的认识一般不运用数学工具,也不保证逻辑严密。 3、科学研究:人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社会活动。 4、科学研究活动是人们探索真理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有四个本质特征: 1)继承性2)创新性3)规范性4)系统性 5、学前儿童:0—6、7周岁的儿童; 婴儿:0—3周岁 6、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研究者以科学的理论思想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学前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是人类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7、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1)研究对象的主体性;2)研究内容的广泛性;3)研究背景的开放性。 8、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研究者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9、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内容: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伦理性原则 10、客观性原则 1)概念: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以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妄自论断。 2)贯彻要求: ①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11、系统性原则 1)概念:要求研究者在学前教育科研活动中运用系统的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以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水平;要求研究者在教育活动内外、在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中来探索规律,并充分认识研究活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工作中的相互关系,优化研究活动的各种因素,追求研究活动的整体功能。 2)贯彻要求: ①把整体性作为基本出发点;②坚持动态性原则。 系统的运动变化遵循的共同规律:整体性规律、有序性规律、动态性规律 12、教育性原则 1)概念:要求研究工作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研究者活动的宗旨,在研究过程中使研究活动符合学前教育的基本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研究活动和教育活动的和谐统一,防止和避免研究工作者对儿童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贯彻要求: ①研究活动不能给儿童身心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②研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尽可能考虑研究对象的年龄特征; ③研究活动应尽量不打乱学前教育机构正常的教育活动。 13、伦理性原则 1)概念: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给他们造成身心伤害。 2)贯彻要求: ①尊重受试者的权利;②研究活动不给被试者造成不恰当的压力;③要慎重解释研究材料或研究结果。 14、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 Ⅰ 按照研究的目的或目标不同,可分为: 1)基础研究:又称为基本理论研究,他是以建立和发展某门学科的理论体系为目的的研究。如对幼儿园课程理论的研究、对幼儿游戏性质和作用的研究等。 2)应用研究:将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应用于特定的实践活动,寻求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教育活动现存的实际问题的研究。如对幼儿园环境设置的研究、对幼儿玩具使用的研究等。 3)开发研究:以设计和开发方便适用的教育产品为目的的研究。如教具和幼儿玩具的设计和开发、各种类型的学前教育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和开发等。 Ⅱ 根据研究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和数量的侧重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 1)定性研究:着重运用描述性分析来试图理解某种现象或问题的性质或意义的研究。 2)定量研究:主要运用数据和量度来描述研究内容的特征或变化的研究。 Ⅲ 根据研究的时间取向不同,可分: 1)纵向研究:研究者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对学前教育中某种现象和问题进行系统、定期的研究,也叫追踪研究。如研究“学前班教育对儿童小学学习的影响” 2)横向研究:研究者就某一教育现象或问题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行为表现进行考察和比较的研究,也叫横断研究。如研究“短期训练对矫正儿童不公正行为的实验研究” Ⅳ 根据研究的场所不同,可分: 1)实验室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研究。 2)现场研究:人们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开展的研究。 Ⅴ 根据研究对象数量的多少,可分: 1)个案研究:研究者选取一个特殊个体或典型案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的研究。 2)成组研究:研究者为了提高研究的效度,选取较多的研究对象组成若干被试组,对被试组中的每个个体都进行系统考察的研究。(小样本:30以下。大样本:30以上) 15、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 1)以自然观察和经验总结为主的时期(19世纪末以前) 瑞士,裴斯泰洛齐,1774年,创办“新庄孤儿院”成为教育试验研究方法的开端。 主要采用自然观察法和经验总结法。 2)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1904年,美国,桑代克,《心理和社会测量理论导论》,将测验法引入教育研究,且专门讨论了“学前儿童测验”问题。 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法,引入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历史研究法等。 3)研究方法的综合化和系统化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 科学研究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增强。 16、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Ⅰ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 1)观察法:研究者通过运用感官或者借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来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前教育活动和学前儿童身心变化及其行为表现进行考察,以系统地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2)调查法:研究者利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来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活动特点和行为表现方面的研究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研究者通过运用化的测量量表或自编的测量工具对研究对象的身心特点和行为表现进行测量,以此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4)教育实验法: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测因变量来揭示教育活动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5)教育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教育实践工作者在教育实际工作中获得的教育经验进行分析和概括,使之上升成教育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6)行动研究法:一种适应小范围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性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Ⅱ 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的方法: 1)文字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2)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17、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1)研究准备阶段(选择课题——起始环节、研究设计、制定工作计划) 2)研究实施阶段(收集研究资料、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形成研究结论) 3)研究总结阶段(总结研究工作、评价研究工作——最后一个环节) 第二章 科研课题的选择和确立 1、选择科研课题是科研活动的起始环节,其中心任务是要为具体的研究活动选定一个主题。 2、问题:人们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疑难和矛盾,它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在认识上的不足。 3、科研课题:科研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科研活动的主题。它是科研工作者在专业学习或实践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或一系列的操作步骤从业已发现和形成的理论或实际问题中挑选出来并确立为某项研究活动所要具体解决的课题的问题。 4、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课题选择的前提条件。 5、研究方向:研究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研究活动在内容上的取向,它规定了研究者选择课题的领域或范围,使研究工作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积累性。 6、研究工作在内容上确定一个相对稳定的方向的意义: 1)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利于研究课题的选择; 2)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利于课题研究过程的深入; 3)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研究。 7、科研课题的类型 Ⅰ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分: 1)理论性课题:基础性研究课题,主要是指旨在探索和揭示学前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学前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丰富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拓展新的研究领域的课题。 ①一级课题:对构成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核心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等进行突破性研究的课题。 ②二级课题:对学前教育科学中某一具体领域或某一方面的概念、原理原则进行探索的理论性课题。如幼儿游戏理论的比较研究 ③三级课题:对学前教育中的个别概念、原理做出修正或更详细说明的课题。如幼儿阅读活动的特点的研究 2)应用性课题:以改造学前教育实践活动为目的,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具体的各种学前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的课题。 ①第一级课题:涉及全局的学前教育实际问题。 ②第二级课题:探索学前教育的某一方面、某一部门、某一地区提出的实际问题的课题。 ③第三级课题:在解决教育工作中某些个别的实际问题的课题。 Ⅱ根据研究活动对问题探讨的深度: 1)描述性课题:对学前教育的某种现象进行具体描述和分析的课题,主要回答的“是什么”、“怎么样”等性质的问题。如“对入园初期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行为表现的观察研究” 2)因果性课题:探索和揭示学前教育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课题。如“音乐教育与儿童情感发展关系的研究”、“家长文化程度与幼儿学习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3)预测性课题:在认识某些学前教育现象及其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或发展状况的课题。如“2020年ⅹⅹ市幼儿园发展的预测研究” 8、选择和确立科研课题的意义: 1)课题的选择和确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研究者善于在自己研究的领域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经常被认为是其研究活动的关键所在。 2)选择和确立科研课题对研究活动的内容和方法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3)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有助于研究者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 9、选择科研课题的基本原则 1)价值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应具体分析和衡量课题的研究价值,尽可能地选择有较大研究价值的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的研究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学术价值,二是其社会价值。 2)可行性原则:根据主客观条件来选择研究课题,以保证课题的研究工作能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3)创新性原则:要求研究者选择的课题是该领域中前人或他人所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使研究过程或研究的结论能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认识,为人们提供新的知识。 4)科学性原则:选择课题必须有事实根据和理论依据,也就是说,理论课题要有事实依据,应用性课题要有理论依据。 10、选择科研课题的方法 1)从学前教育实践中表现出的问题中筛选科研课题 ①研究者可以抓住某个时期影响学前教育实践的关键问题来研究。 ②研究者可以将自己观察到的实践中有意义的、“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科研课题。 ③研究者可以从自己和他人成功的教育经验中提炼课题。 2)从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和思考中发现课题 ①为证实某种理论观点而选择研究课题; ②根据不同理论观点之争来选择课题; ③寻找有关理论的薄弱点和空白点 3)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新的课题 ①可从对相关文献的研读中去寻找课题; ②注重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变化,发现新的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③在研究过程中注意不放过任何有意义的“特殊”现象。 11、选择科研课题的一般程序 1)初步选出研究课题;2)对初选课题进行初步的探索; 3)将课题具体化; 4)撰写课题论证报告。 12、课题论证:通过搜集和运用各种理论和事实依据对课题的科学性及课题研究活动的价值性和可行性进行确认和评估。 狭义:研究者所进行的论证。 广义:研究者对课题的论证和同行专家的评议。 13、课题论证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确定课题选择的正确性的过程。 14、课题论证的意义: 1)能进一步确认课题的研究价值,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 2)课题论证是争取课题立项和经费资助的需要; 3)能充分展示研究者的科研态度和科研能力。 15、研究者对选择的课题进行论证时主要应从下列方面进行: 1)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该课题国内外已完成的研究的状况分析; 4)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5)课题研究的策略、步骤和预期的成果形式。 第三章 学前教育科研活动的设计 1、科研设计:研究者在遵循科学认识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对具体的课题的研究活动中各方面的工作和活动过程进行构思和计划,协调科研活动的各种因素,以便正确有效地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获得科学结论的活动。 2、科研设计的内容: 1)建立研究假设; 2)分析和处理研究的内容和变量; 3)选取研究对象; 4)选择具体的研究活动方式和方法; 5)制定研究; 3、研究假设:在科研活动中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研究所要具体探讨的问题的本质或规律所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的解释,是研究者针对某一研究课题在研究活动之间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研究结论。 4、为什么要给课题建立研究假设?(假设的作用) 1)建立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2)假设为课题的研究活动提供了目标和方向。 5、研究者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假设: 1)在对问题的阐述中提出假设; 2)从对文献资料的分析中形成假设; 3)从对问题的初步探索中提出假设。 6、美国学者泊格和高尔认为好假设应符合四标准: 1)假设应该有一定的理论的或事实的依据; 2)假设应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期望关系; 3)假设应是可以检验的; 4)假设在陈述上应尽可能间接明了。 7、文献:泛指运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纪录人类知识的一切有价值的典籍,包括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幻灯片、缩微胶片和各种形式的电脑软件等。 8、学前教育文献:记载了有关学前教育知识和信息、对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有价值的各种文献,它是对人类从事教育活动,尤其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客观纪录。 9、查阅研究文献的意义: 1)查阅研究文献有助于选择研究课题和形成研究假设; 2)查阅研究文献有助于提高研究的水平; 3)查阅研究文献有助于提高研究者自身的研究能力,改善研究的主观条件; 10、学前教育文献的种类 按编辑出版的形式不同,可分为书籍、期刊、报纸、学位、音像资料、电子文献等。 11、文献检索:研究者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图书馆和资料中心查找文献资料的活动。 12、检索的准备工作有两方面: 一是确定要检索的资料的主题,找出“关键词”。二是确定合理的文献检索范围。 13、搜集研究文献的主要方法有两种: 1)检索工具查找法 目录卡片:摘录文献资料的主要信息按一定格式制作而成的卡片。 资料索引:回击了一定时间内各类文献的题目、出处和作者姓名的检索工具。 2)参考文献查找法,又称引文查找法或追踪法 14、文献阅读的方法 浏览:对搜集到的各种文献进行粗略的快速翻阅。 粗读:对浏览后选出的文献进行快速的通读。 精读:在粗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求通、求透、求新的阅读。 15、文献资料的方法:标记和批语、摘录、撰写文献综述 16、文献综述:研究者在全面搜集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和比较,就一定时间内出版发表的有价值的文献的主要内容所撰写的评述。 17、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个体。 18、抽样:按照一定原则从总体中抽选样本的过程。 19、抽样在科学研究活动的意义: 1)解决总体研究难以进行的困难;2)节省研究资源,提高研究效率;3)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20、抽样的一般程序: 1)规定研究总体;2)确定样本容量;3)抽取样本;4)判断并纠正抽样偏差。 21、随机性原则:抽样时应使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同等被选入样本的机会或概率。 22、随机抽样的主要方法: 随机抽样:也叫概率抽样,在抽取样本时,严格遵循随机性原则的抽样,即通过某种随机化过程以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个体(单位)都有同等被选入样本的机会。 1)简单随机抽样:适用于在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差异较小或总体数量较大时 2)系统随机抽样:K——抽样间隔 3)分层随机抽样:也叫类型抽样、配额抽样,研究者基于事先对总体的了解,将总体分为若干个层次或类型,然后根据各层次(类型)的个体在总体中所占比例来给各层次分配样本数,再分别在各层次中进行随机抽样以获得规定数量的样本。 4)整群抽样:区域抽样、聚类抽样或成组抽样。指成群或成组地抽取样本单位或个体的一种抽样方法,也就是说,它把总体中的群体而不是个体作为抽样单位进行随机抽样,然后把抽取的群体中的全部个体作为样本。如:统计某市3—6岁儿童的入园率。 23、非随机抽样的主要方法 1)随意抽样:研究者在假设各种变量在总体中分布均匀的情况下,从总体中任意抽取规定数目的样本。 2)判断抽样:研究者根据自己对研究总体的了解和经验,从总体中确定对总体具有代表性的“典型”。 3)定额抽样:研究者根据某个标准将总体分为若干部分,然后给每个部分分配样本数额,按数取样。 24、研究计划:研究者在研究设计的基础上对研究活动各方面的工作和研究活动的过程所作的全面规划,是指导和规范研究活动的纲领性文件。 25、制定完整的研究计划的作用 1)研究计划能对研究设计进行系统总结,有助于进一步改进研究设计; 2)制定研究计划能规范研究活动,提高研究活动的一致性。 26、研究计划的主要内容 1)研究课题;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课题研究的内容; 4)课题研究的方式和方法; 5)课题研究进度和人员分工; 6)研究经费概算及仪器设备的购置。 27、制定研究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1)研究计划应反映科研活动的基本规范; 2)研究计划应考虑具体的研究环境和条件; 3)研究计划应做到严肃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第四章 观察法 1、观察法:研究者运用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一起设备对处于自然状态中的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探究,从而获取科学事实、探索科学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2、科学观察法和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活动的区别: 1)观察目的性; 2)观察的客观性; 3)观察的计划性。 3、观察法的特点: 1)观察法是一种自然的研究方法;2)观察法是一种“直接”的研究方法。 4、观察法的作用: 1)观察法有助于研究者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 2)观察法有助于研究者形成研究假设; 3)观察法可以深入考察教育现象,探索教育活动的规律。 如:陈鹤琴对儿子进行为期808天的追踪观察,并做了系统的观察记录,并撰写了专著《儿童心理之研究》。 5、观察法的局限性: 1)观察活动的范围有限; 2)在运用自然观察法时容易出现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3)观察资料的质量受制于观察者的素质。 6、观察法的类型 1、根据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可分 1)自然观察法:在自然状态下所进行的观察,即对要观察的事物的存在的条件不加控制或改变。 ①公开的观察:观察者对被观察的对象公开自己的身份和活动 ②隐蔽的观察:在观察过程中不让被观察对象了解观察者和观察活动的存在。 2)实验观察法: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 2、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分: 1)直接观察法:观察者直接运用自己的感官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感知的观察方法。 2)间接观察法:研究者借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来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3、根据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是否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可分: 1)参与性观察法:观察者在不暴露观察目的的情况下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去,在与研究对象共同活动时从内部进行的观察。 2)非参与性观察法: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完全以局外人的身份所进行的观察。 4、根据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可分: 1)有结构观察法:在观察前有明确的观察目标、详细的观察内容和指标体系,能对整个观察过程进行系统、有效的控制,并要求有完整的观察记录的观察。 2)无结构观察法: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的和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范围,记录简单,对观察过程也不进行严格控制的观察。 5、根据对研究对象行为取样的方式不同,可分: 1)时间取样观察法: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时间特点确定具体的观察时间,对选定时间内研究对象的特定行为表现和相关事件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 2)事件取样观察法:研究者根据自己对要观察的研究对象的行为的认识,选择与该类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的事件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 6、观察设计:研究者为了提高观察过程的客观性和观察结果的真实性,对观察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观察活动的环境条件、观察对象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规划。 7、被确定的观察内容必须满足的条件: 1)应准确地反映由研究目的所决定的课题研究内容 2)应具有操作性,即能用观察法清楚明确地将其从研究对象复杂多样的行为表现中或相关事件中剥离出来。 8、观测指标:衡量观察对象行为表现及其变化的数量化表征。 1)定类指标:最简单的观测指标,只标志研究对象某种行为的“有”或“无”,或研究对象完成某种行为的能力的“能”或“否”等等。 2)定序指标:多用于标志研究对象的行为等级和顺序程度。 3)定比指标:数量化程度最高的一种观测指标,它可以标志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次数和单位时间里某种行为出现的频率。 考试要点:简述比较观察研究中三类观测指标的异同。 9、观测指标的设计应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类型 2)观察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3)研究活动在统计方法上的要求 10、选择观察方法时应系统地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观察的目的 2)研究对象活动的特点 3)观察者具备的观察条件 11、观察记录的主要方法 1)描述记录法:运用文字对观察到的事件或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做客观、全面的描述式的记载的记录方法。包括: ①日记描述法:观察者采用记日记的方式将在不同时间观察到的事件或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做客观、全面的描述式的记载的记录方法。 ②轶事记录法:观察者发现研究对象表现出有价值的行为时随即进行的描述性的记录,它不受时间条件的限制。 ③连续记录法: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作连续的、不间断的描述性记录。 2)仪器记录法:运用照片机、录音机、摄像机等仪器对事件和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记录的方法。 3)表格记录法:观察者运用专门编制的观察记录表来记录观察结果的方法。 12、观察记录表的主要形式: 1)事件记录表 2)时间取样记录表 3)行为核对表 4)等级评定记录表 13、学前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 1)观察的准备 2)实施现场观察 3)观察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4)形成研究结论,撰写观察报告 14、观察的准备工作主要有: 1)做好观察的计划 2)培训观察人员 3)获准进入现场 15、观察者要做好现场观察工作,必须注意和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严格执行观察计划 2)选择最佳观察方位,并合理地使用仪器设备 3)边观察边思考:良好的观察应由三个部分组成:注意、感知和理解。 4)防止主观偏见 5)合理地处理突发事件 16、三种主观偏见: 1)理论性偏见:观察者因受某种理论观念的影响而对观察到的教育现象或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作出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评判与解释的现象。 2)角色性偏见:观察者因受社会对某类研究对象的“角色定位”的影响而对观察到的研究对象的行为做出不客观的评价和解释的现象。 3)期待性偏见:观察者因受对研究对象期望值较高(低)的影响,而在观察时出现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进行与事实不符的评价和解释的现象。 第五章 调查法 1、调查法:调查研究法的简称,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运用座谈、访问、测验、调查表等手段来收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并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来认识事物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的一种常用研究方法。 2、调查法的两个过程: 调查:根据研究的目的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事实材料; 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形成结论。 3、调查法的特点: 1)间接的;2)微观与宏观结合;3)研究手段灵活多样。 4、调查法的类型: Ⅰ根据收集资料的手段分: 1) 问卷调查:指调查者通过向有关单位或研究对象发放经过设计的统一的问卷来收集研究资料的调查。 2) 访谈调查:指调查者通过口头交流的方式,向调查对象提出经过思考或设计的问题,引起调查对象回答问题来收集信息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3) 调查表调查:指调查者通过向有关的调查对象(单位、团体或个人)发放按研究要就设计好的各种调查表格来收集有关事实或数据资料的调查。 Ⅱ根据调查对象范围分: 1) 全面调查:也叫普遍调查,是对特定范围内的所有被研究的对象无一遗漏地进行调查。 2) 抽样调查:简称抽查,是根据研究的目的从所有的调查对象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抽样方法抽取一部分样本,通过对样本的调查来推断总体情况的一种调查。 3) 典型调查:也称重点调查,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在对调查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从中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对象进行的调查。 4) 个案调查:指研究者就某种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以某一个体、单位为对象进行的调查。 Ⅲ 根据调查内容的复杂程度分: 1) 综合调查:指某一种(类)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进行全方位的调查,调查的内容涉及该问题或现象各个层次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专项调查:是研究者对某种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某个具体的方面所进行的专项调查。 5、典型的类型: 1)突出典型;2)特殊典型;3)全面典型。 6、选择典型时应注意: 1)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来选择典型;2)应先对要了解的对象进行一般性的调查。 7、学前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 1)确定调查的目的与内容;2)选择调查手段,编制或选用调查工具;3)选取调查对象; 4)制定调查计划;5)收集和整理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8、调查计划的内容: 1)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2)调查内容提纲和内容的操作性说明; 3)调查对象的总体、样本数量和抽样方法及其要求; 4)调查手段及工具的说明; 5)调查工作的步骤及时间安排; 6)调查资料的分析处理及调查报告的撰写。 9、调查法的优点: 1)应用的范围广泛;2)所获资料丰富、全面,结论的说服力强。3)研究过程经济、简便。 10、调查法的局限: 1)对同类教育现象或问题的类化能力较差; 2)调查资料和结论的客观性或可靠性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被调查单位或被调查对象的合作。 11、问卷: PAGE 9
/
本文档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考点(手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