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时 间

2012-09-21 3页 doc 30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8473

暂无简介

举报
时 间时 间 时间是本雅明在《普鲁斯特的形象》一文中谈到的第一个意象,所以我讲着重探讨这个问题。 一、传统的时间观 迄今为止,一般人的时间观念是建立在牛顿物理学绝对时空观基础上的。按照绝对时空的观念,物体的特性是广延,也就是说,我们总是认为物体在空间中占一个位置,这个空间是一个空洞的、同质的宇宙框架。而时间是一条由一个个同质的、前后相继的瞬间累积而成的线,是均匀流逝的东西,是一个个时间单位前后相继的均匀流逝,是可以加以客观的度量和抽象。例如,我们把一年分为12个月,把一天分为24小时,等等。这里,每一个度量单位(如年、月、日...
时 间
时 间 时间是本雅明在《普鲁斯特的形象》一文中谈到的第一个意象,所以我讲着重探讨这个问题。 一、传统的时间观 迄今为止,一般人的时间观念是建立在牛顿物理学绝对时空观基础上的。按照绝对时空的观念,物体的特性是广延,也就是说,我们总是认为物体在空间中占一个位置,这个空间是一个空洞的、同质的宇宙框架。而时间是一条由一个个同质的、前后相继的瞬间累积而成的线,是均匀流逝的东西,是一个个时间单位前后相继的均匀流逝,是可以加以客观的度量和抽象。例如,我们把一年分为12个月,把一天分为24小时,等等。这里,每一个度量单位(如年、月、日、小时)都是同质的,即夏朝的一年等于现在的一年——都是大约365天,美国的一天等于中国的一天——都是24小时。这种科学的时间是一种可度量和抽象的时间,是用空间来理解的,也就是说“将时间空间化”。 这种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传统时间观,是一种“线性”的时间观。它通常以“现在”为中心,过去是“不再现在”,将来是“尚未现在”。这显然与人们的日常经验有关:我们在场即为现在,我们能把握的也只有现在,因此人们总是在听到“抓住现在,把握现在”的劝诫。而时间的线性流逝——从过去经过现在流向将来——却表明:一切都不再存在,易言之,现在是永远抓不住的,即使一时间抓住了也没有意义,因为它立刻就不在现在了。例如,我们说,“现在是12:30。”但当我们说完这句话时,现在已经过去,因为时钟已经指向了12:31。从传统的时间观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心不是现在,而是过去。 这种传统的时间观,是一种将时间空间化、绝对化、抽象化的时间观,是一种将时间切割成片断的机械时间观。它具有以下特征:(1)时间是自然事物的存在方式,因而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2)时间是以“现在”为核心的、线性的、不可逆转的均匀流逝;(3)时间是空间化的时间,其自身没有意义。 二、柏格森的时间观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8—1941)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中对这种传统的时间观进行了批判,从而提出了自己的生命时间观。柏格森认为我们应该从生命本身来理解时间。生命是宇宙的一个基本事实,它不仅指个人的生命和有机体的生命,还指宇宙的内在生命力。这个生命是永恒的生成,它永不中断,不可分割,因而我们称它为“绵延”(duration)。因此,生命是过去、现在与将来的绵延。柏格森确立生命的“绵延”性质,旨在建立人的生命的时间形式和恢复人的自由。柏格森认为:真正的时间,是一种生命的绵延,是生命本身异质性的延伸,是一种主体性、本源性的时间;而不是由同质同量的单位组成的科学的机械的时间。绵延就像一段音乐,我们总是在总体上感受它,而不是讲它分为一个个组成它的音符。 柏格森认为,生命的绵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异质的整体,宇宙的每一瞬间都是生成与创造。柏格森认为,只有在纯粹时间或绵延中,也就是说只有在生命冲动支配下的人才是自由的;要恢复人的自由,必须回到生命本真的绵延中。 三、海德格尔的时间观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在《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中也谈到了时间。海德格尔认为时间(Zeit)本质上是“此在”(dasein)的时间;时间性(Zeitlichkeit)是真正源始的时间,是一切时间的基础。海德格尔把时间看作是此在的存在方式,认为所谓的自然时间和客观时间归根到底要以“此在”之生存论的时间为基础才能得到恰当的说明。海德格尔将存在(Sein)与时间联系在一起,创立了新的时间观念。这种时间观念的特点是:(1)时间根本上是“此在”的存在方式,唯“此在”才有时间;(2)时间不是以“现在”而是以“将来”为中心的,这是因为:“此在”是能在,是被抛入可能性的境域,它先行于自身指向未来,才有时间;(3)时间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统一的三维结构,将来是这一三维立体结构的核心;(4)时间性体现的正是“此在”的“去存在”zu-sein)和“绽出”(ekstasis),因而是存在的显现方式。 海德格尔的时间三维结构,即“烦”(Sorge)的时间性结构。“烦”(Sorge)的三重结构是“生存”、“被抛”和“沉沦”,与这三者相对应的是时间性的“将来”(先行于)、“曾在”(已经在)和“当前”(寓于)。海德格尔为了区别传统的时间观念,以“曾在”(Gewesenheit)对应“过去”(Vergengenheit),以“当前”(Gegenwart)对应“现在”(jetzt)。所以,海德格尔的时间性的三重结构就是:曾在、当前和将来。在这个时间性结构中,将来(Zukunft)是核心。因为将来不是线性的未来,“而是指此在借以在最本己的能在中来到自身的那个‘来’”,即将一切存在可能性纳入和收回到自身之中的“来”。 海德格尔给“时间性”下了一个定义:“我们把如此这般作为曾在的有所当前化的将来而统一起来的现象称作时间性”,“时间性绽露出本真的烦的意义”。时间性不是过去、现在和将来诸片断的连续,不是线性的一去不复返的流逝,而是“曾在着的将来释放出当前”。 在传统的时间观中,走向未来,出离自身,就无法回头,等于是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这种时间是不可逆转的。传统的时间是毁灭的力量,什么也不可能保持住,因为没有过去——过去已经不在了,没有现在——现在势必流逝而成为过去,也没有将来——将来不曾现在,也无从成为现在。而海德格尔的“此在”的时间却与此不同,它向死存在,在向终结存在中成为自身,保持其自身为可能性。因而“曾在”不曾过去,仍然保持着将来:“曾在着的将来”;同样,“当前”也不是“现在”,而是“面对……的等待”——“照面”,同样保有“将来”。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此在”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的那样,由“过去”推动着走向将来,而是“曾在——当前——将来”一起推进的。 四、小结: 比较上面三种时间观,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传统时间观扼杀了人的生命,束缚了人的自由。那种由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人们制定的、量化的和机械的时间,那种几何化、空间化的时间,那种同物理图形上的时间轴线等同起来的时间,把人的生命自我切割成两部分:基本自我和空间化的自我,限制了人的自由。我们每天不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为了外界而活着;我们不能凭着自己的自由意志去活动,而是被僵硬的劳动作息时间束缚着。例如,现在的高三学生每天早上必须5:30起床,接着就是早自习、上课、吃午饭、上课、晚自习,一直到10:30。每一个走过高三的人和正在经历这种生活的学生对这种作息时间对人的生命和自由的严格限制都有深刻的体会,对于他们,生命完全被分割、自由完全被限制。 第二、时间只有相对于生命而言才有意义。没有生命,时间也就毫无意义。想想我们是怎么样经历时间的,我们从自己青春岁月的流逝中,从生命消逝中,从历史的沧桑巨变中,体验到了时间。我们总是在回忆中、在“逝者如斯夫”的感慨中体验着时间的绵延流淌。关于这一点,柏格森和海德格尔是深有同感的。时间在柏格森看来是生命的绵延,是以人的生命为核心的时间。海德格尔,则认为时间是“此在”的时间,是“此在”的存在方式,也即人的时间、人的存在方式。 第三、柏格森的时间观和海德格尔的时间观的差别。第一个差别:对于柏格森而言,生命是不死的,生命的本体是永恒的,它所展示出的本源时间也是无限的;海德格尔谈论时间时则谈到人的“向死存在”,海德格尔所讲的“此在”的时间是有限的。第二个差别:他们的时间观的出发点不一样。柏格森把生命的绵延现象看作时宇宙的本质,世间万物都被这种生命的绵延所支配;在海德格尔那里,时间是从“此在”谈起,即从一个个体偶然的存在谈起,围绕“此在”描述时间的三个维度——曾在、当前、将来,描述出本源时间的有限性。海德格尔不谈宇宙问题,而是回到人的生活中来。第三个差别:对柏格森而言,他谈论时间的立足点是现在,他把所有东西都压缩在现在这一环节上,虽然柏格森也谈“创化”(creative evolution),但是他是从现在来谈创化,立足点是不在“过去”、“未来”,在他这里现在是一个包含过去、未来的一种压缩性现象;而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念是聚焦在“将来“,重点在描述“去存在”、“去将来”。这意味着他们在侧重点上的巨大的分离。 总之,关于时间,我想最后用一句话来概括:时间——由于可以导致死亡而成为复活的一个条件。
/
本文档为【时 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