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老子哲学论无为而无不为

2017-10-01 5页 doc 16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281650

暂无简介

举报
老子哲学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哲学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哲学思想为“道”,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而“无为”则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 一、 何为“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并非字面的意思,并不是无所作为,消极处世,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而为。“不为物先,不为物后”。不为物先,即事物发展尚未到某一步,人切莫先加干预。如揠苗助长、杀鸡取卵、秋收未到先征租税、孩子尚小急于催补等,都是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的,到最后必是事与愿违的。应是“因物之所为”,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不违反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不去认为干预,不破坏...
老子哲学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哲学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哲学思想为“道”,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而“无为”则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 一、 何为“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并非字面的意思,并不是无所作为,消极处世,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而为。“不为物先,不为物后”。不为物先,即事物发展尚未到某一步,人切莫先加干预。如揠苗助长、杀鸡取卵、秋收未到先征租税、孩子尚小急于催补等,都是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的,到最后必是事与愿违的。应是“因物之所为”,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不违反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不去认为干预,不破坏其原有的自然、平衡的发展。故而,“无为”是“不违反事物固有的发展规律、不凭主观意志为所欲为”,非望文生义的“无所作为”。无为,然后能无不为;无为,然后能有为。 二、 无为而无不为 德经中有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为学日益”,即向外追求学问,通过学习获得科学技术知识,学习知识与技术要不断地丰富完善,才能做到精益求精。“为道日损”,即向内追 求智慧,通过默修开启潜意识,从物质到精神过程中的私心杂念都应该一一剔除,以期求得人与自然的便捷沟通,与道会合,实现艺术与人生的最佳状态。损之又损,减之又减,简而再简,约而再约,直至最后“道”便显现其中。故而,无为是学到悟道的最高境界,一个人若能达到这种境界,也便是此人的心灵的修炼达到了上乘的境界了。人若不妄为,便没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 恰如我们的学习,开始学习,知识好比珠穆朗玛峰那般的多,而我们恰如蚂蚁般小,在学的过程中必定晕头转向,十分困惑,“困于心,横于虑”。然而等我们等上这知识的“珠峰”,回过头发现,也不过如此,并非想想中的那么困难,一切显得如此轻松简单,而此刻便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然,此处老子所言的“以至无为”,并不是说从此便不用学了,人生应该是学无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此处的“以至无为”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便是如此,“以至无为”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达到的。我们做事,尽“无为”之力即可,因为若果真如此,那么也就能扪心自问,无愧我心了。 人生的重挫酷似翻船,为使身体不致由于水流动力而紧紧地吸附于船底,造成窒息性死亡,就要落水后借助坠落的劲儿蜷缩身体,一沉到底,然后再顺着水流浮出水面,以求摆脱葬身鱼腹的命运。人生处于逆境时,如硬要违背客观规律,结果只能加剧事态的恶化。逆境之中最关键的是顺应所处的环境并暗中积蓄力量,以求再次的崛起。“蜷缩身体”“一沉到底”看似消极,放弃自己,听天由命,实则是破釜沉舟,死中求生的正确选择。 “无为”与“有为”两个看似决然相反的,实则是相互贯通的。顺应客观,无为而治,并非听天由命,任人摆布,而是顺应客观的同时,主动地、策略地、乐观地、自觉地去驾驭现实中所遇到的矛盾,并制定合理的方针、策略。做到了无为,便可以无不为了。何为无不为呢,其实无论何时都应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的一生,若是无所不为,面面俱到,那么终其一生也只是博而不精,最终一事无成。所以,应做到有所取舍,有所攻便要有所守,若是贪心不足,必是无益有害的。 大数学家陈省身虽然于2004年12月3日与世长辞,但其人生中的两点光辉足以照亮古今。一是其有为,一是其无为。 如何有为,纵观陈省身一身,他一生中都只在从事一件事,便是数学。他有所为,有所不为,音乐、体育他不行,便选择了数学。从20多岁开始,直至生命的终结,70多年,对数学始终如一,专心致志。“一个人一生中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应该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中国人浪费的时间太多了。”陈省身便是这最好的写照吧,有所为。 那又如何不为呢,1982年,陈省身任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一数学研究所所长,其管理理念是“最要紧的是把有能力的数学家集中在一起,找来之后便不用管了,让他们自己去搞„„”,这足体现其“不为”的思想。自由,科学家进行研究一定要自由,有自由思想才能开阔,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接下来再看个故事: 有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年轻人,很想在任何方面都比任何人强, 想成为一名大学问家。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他方面都不错,但学业却没有什么长进。他很苦恼,便向一个大师求教。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很迷人。每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恐怕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大师。“是啊,那该怎么办呢,”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了,不放下如何登山,”年轻人一愣,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谢走了。之后,他一心做学问,进步飞快。 人生如登山,欲望越多,背负越多,想无所不为,最后只能是身心具疲。应该懂得取舍,懂得放下,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无不为。 三、“无为而无不为”在治国安邦的意义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认为道作为宇宙本体自然而然地生成天地万物,就其自然而然来说,天道自然“无为”;就其生成天地万物来说,天道又“无不为”。“无为”与“无不为”,即“有为”,无为为体,有为为用。也就是说,必须无为才能有为,无为之中产生有为。这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含义。老子哲学以无为为本。老子明确提出,“道法自然”。意思是,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道本身自然而然;道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长育万物而不作其主宰。老子还把天道自然无为推衍为人道自然无为,提出“绝圣弃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建议统治者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奉行“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西汉建朝,社会初定,国家需要安宁,经济需要恢复与发展,人民需要休生养息。黄老学应社会的需要,提出无为而治,得到汉初统治者的重视。文帝犹有亲民近民之美、慈恕恭俭之德。以百姓之心为心,而与民休养生息。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囿、车马和服饰,在刘邦为帝的基础上一点都没有增加,凡是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每当有天灾人祸、边境不宁的时候,文帝就自己的道德心性,进行忏悔祈祷。他废止了肉刑和诽谤朝廷的罪名,招贤纳谏。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经常给农民赏赐,以鼓励他们发展生产。轻徭役赋税。汉文帝在治国方略中采取德信宽容,对秦代以来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废止诽谤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文帝之子景帝继位之后,在窦太后的督责下,依然持守黄老学说心身而治国。当时人心纯朴,天下丰裕。到景帝末年和武帝初年时,社会和国家都已经比较富庶。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由此可见,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确实称得 上是太平盛世。这便是“文景之治”,以“无为而无不为”治理天下,得太平盛世。 当今社会,物质发展飞速,使人变得浮躁、功利、好大喜功。在当今,我们更应该学会“无为而无不为”。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以为人定胜天,肆无忌惮的破坏生态环境,应该尊重万事万物自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顺其自然,还应该崇尚节俭,爱惜民财,和谐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节约社会。
/
本文档为【老子哲学论无为而无不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