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2019-01-20 20页 doc 39KB 3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7177

暂无简介

举报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第一章、从古地理学和考古学论大陆与台湾的地缘关系 第一节从古地理学论大陆与台湾的整体性 一、古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大陆和台湾发现同样的硅质岩和生物群属这一事实说明,古生代晚期台湾和华南的海是互相沟通的。 二、中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中生代的台湾应属于大陆东部的前陆盆地 三、新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台湾海峡成为陆地,有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这就足以证明,台湾曾是大陆的一部分;此外,从动物化石看,更新世时期大陆与台湾同时存在相似的哺乳动物群。新生代第四纪时,海水推出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连成一片大陆...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第一章、从古地理学和考古学论大陆与台湾的地缘关系 第一节从古地理学论大陆与台湾的整体性 一、古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大陆和台湾发现同样的硅质岩和生物群属这一事实说明,古生代晚期台湾和华南的海是互相沟通的。 二、中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中生代的台湾应属于大陆东部的前陆盆地 三、新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台湾海峡成为陆地,有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这就足以证明,台湾曾是大陆的一部分;此外,从动物化石看,更新世时期大陆与台湾同时存在相似的哺乳动物群。新生代第四纪时,海水推出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连成一片大陆,华南的剑齿象、犀牛、古鹿、野牛、野猪等不短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结果。 第二节从考古学看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性 一、旧石器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从台南左镇出土的“左镇人”化石来看,其与大陆的山顶洞人属同一时代,应是从大陆经过台湾海峡的陆桥进入台湾的。台大宋文薰教授经过比较研究,认为台湾、菲律宾等原始文化最为可能的祖籍是中国大陆。 二、新时期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新石器台湾海峡海面上升,但两岸仍保持密切的文化联系。以绳纹粗陶为代的台北八里乡大坌坑文化和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圆山文化均与大陆东南、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大的一致性。 第二章、从人类学论大陆与台湾的血缘关系 第一节从大陆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 一、从古文献记载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 《禹贡》——岛夷 《前汉书·地理志》——东鳀 《淮南子·说山训》 《北堂书钞》 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所记载夷州人与大陆古越人风俗相似: 1)短发纹身2)凿齿3)猎头4)男就女家,从妻而居5)喜食生鱼6)集会 二、从神话传说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 从在大陆和台湾都流传着蛇郎君的传说,及大陆古越族和台湾高山族都把“蛇”认作他们的祖先这些情况看来,台湾高山族的先民是从大陆东南沿海迁移去的闽越族。 第二节从大陆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 一、台湾土著居民与马来人的关系 台湾一部分土著居民,特别是南部和东部的鲁凯族、雅美族、排湾族、卑南族等,其体制、语言和风俗与南洋群岛马来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1)体质上与菲律宾土人最接近; 2)语言上许多读音与菲律宾的马来语相同; 3)在文化特质上,台湾土著中的几个族属于东南亚文化圈中印度奈西安文化群; 4)神话传说,高山族部分部落的海上发祥说可以看出,他们的始祖是从南洋群岛渡海而来的。 二、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的关系 学术界多名学者认为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同源。 1)体格上,马来人属于南亚蒙古人,与广东人较相似 2)语言上,马来族至今还保存着古吴越的语音 3)风俗上,马来族与古越族也多类似的地方:住宅干栏式楼居;产翁风俗; 试婚制 直达族:泰雅、赛夏、布农、朱欧 南回族:鲁凯、排湾、卑南、雅美 第三章汉族人民的大量迁移及台湾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宋元时期的移民 一、宋代汉族人民迁居台彭 唐代·施肩吾《岛夷行》 宋代·楼钥《汪大猷行状》 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海东札记》 考古发现也证实宋代确有大陆汉族人民迁居台湾澎湖 原因:1)福建人多地少2)寺院经济恶性膨胀3)战乱 二、元代汉族人民迁居台彭 根据元顺帝时·汪大猷《岛夷志略》记载,台彭地区有不少来自福建的汉族移民。 第二节明代向台彭的移民和开发 一、第一期的移民情况 明初为防止方国珍、张士诚逃亡海上残余势力的卷土重来和倭寇的骚扰,在东南沿海,实施“迁界”,台彭也在迁界范围内,但并不能组织福建沿海人民继续迁居台彭。 永乐年间,朱棣派郑和几次下西洋,途中到过台彭。 明中叶时期,台彭成为大陆海商的根据地,也有部分渔民定居于此。 明政府也曾募民到台彭开荒。(万历二十年,福建巡抚许孚远) 荷兰人到达台湾以前,已有众多汉族人民定居台彭了。 二、第二期移民情况 1)荷兰占领时期,由于战乱及大量农民破产,台湾出现了更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2)郑芝龙于崇祯年间得到福建巡抚熊文灿的允许,运送大量饥民到台湾垦 荒。 3)荷兰人在台建立据点后,为解决粮食问题和生产更多的蔗糖以供出口, 积极引诱和奖励大陆汉人移居台湾定居。 4)还有一些汉人是从南洋群岛迁居台湾的。 汉族人口的迁台,带进了大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经济的繁荣,使台湾稻米和蔗糖生产发展很快。 三、第三期移民情况 永历十六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带领大批军队和眷属迁居台湾;来自大陆的移民还包括一部分大陆沿海人民为反抗迁界令而逃往台湾的。 这批大陆移民为开发台湾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郑成功及时地利用并组织这批劳动力进行开垦。由于郑氏政权的大力提倡和鼓励,台湾的开垦范围不短扩大;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传入台湾土著居民中,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第三节清代汉族人民的东移与开发 一、大陆移民的阶段 1、康熙二十二年~雍正十年 特点:候鸟式的往来到单身入台定居。 由于禁止携眷入台,使台湾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2、雍正十年~光绪元年 特点:从准许携眷过台到设立官渡 官渡章程: 1)领照赴台,详细登记 2)厦门对鹿耳门,每名收番银三圆,南台对八里坌,蚶江至鹿仔港,每名 收番银二圆 3)发现无照船立即没收船、货 4)小船编号,不得远航 3、光绪元年以后 特点:清政府完全开禁,并主持移民 原因:1)日本企图侵占台湾2)西方列强在沿海引诱掠夺华工,大规模流入台湾的浪潮基本结束 二、大陆移民的主要方式 由于清政府长期对台湾实行封锁半封锁政策,因此大陆移民进入台湾,大多数是偷渡方式。 三、大陆移民的分布 清代大陆移民进入台湾后,以台南地区为中心,分别向北、向南流动,主要分布与台湾西海岸的平原地带及东部宜兰平原地区。 四、大陆移民对台湾的开发 大陆人口的大规模流入台湾,或开垦土地,或经营手工业,或从事商业活动,对开发台湾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陆移民将各种作物带到台湾,丰富了台湾的植物种类。 在台湾农业中,粮食发展最快,到18世纪20年代,台湾已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的重要产粮区之一,所产粮食每年输往大陆。 手工业中,制糖业发展最快; 大陆晒盐法也传入台湾; 茶叶及制茶法也随移民传入台湾; 台湾的樟脑制作方法也传自大陆; 纺织业 第四章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来往与贸易结构 第一节宋元时期的贸易关系 宋元时期,台湾尚属早期开发时期,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与大陆虽有经济来往,只是零星的、小规模的交易。 一、宋代的贸易关系 宋代海上贸易发达,泉州港当时为全国大港,至少在南宋之前,大陆人民与当地人民已经有贸易关系了。(王象之·《舆地纪胜》) 二、元代的贸易关系 元代与台湾的贸易关系记载明确,汪大渊《岛夷志略》对此有详细记载。 第二节明代的贸易关系 一、明前期的贸易关系 明初,对台湾地区采取徙民墟地的措施,但却使这一地区成为私人海上贸易的据点。根据《明史》记载,当时已有大陆商人往来于台湾沿海港口进行贸易活动。 明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允许海商到台湾及外洋贸易,但走私贸易依然存在。当时有林凤等海商于闽粤沿岸到台湾及东南亚等地进行走私贸易活动;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渔民兼营大陆与台湾的贸易。 二、明后期的贸易关系 天启元年颜思齐海商集团入据台湾,与陈衷纪、杨六、杨七、刘香、袁进、李忠等海商集团从事走私贸易,后郑芝龙继承颜思齐的势力,发展成为更大的海商集团。 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占领台湾后,为了商业掠夺,也十分重视与大陆的贸易活动。在次情况下,明政府进一步开放海禁,扩大对台贸易。崇祯末年,两岸贸易进一步扩大。由于大陆商品大量涌入,荷兰商人出现了资金缺乏,影响了贸易的进一步扩大。 三、郑氏海商时期的贸易关系 自郑芝龙到达台湾后,郑氏海商势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大陆与台湾贸易的中坚力量。 郑芝龙投降清朝以后,郑成功继续保持与占领台湾的荷兰人的贸易关系。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从此进入郑氏政权与大陆直接贸易的阶段。早在东渡台湾之前,郑成功就重视发展与各地的贸易,在大陆设立走私贸易据点,还设立山海路五大商行进行贸易活动。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东南三藩起兵反清,郑经乘机占领福建沿海各地,台湾与大陆的贸易更为密切。 第三节清代的贸易关系 一、通商贸易的阶段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解除海禁。 1)逐步发展阶段(康熙二十三年开发海禁~雍正三年1725年台南三郊成立) 这一阶段台湾商船频繁往返于台湾与大陆之间,大陆的商船运来布帛、日用 器具、砖瓦木石等建筑器材、造船材料等大宗物资。 雍正三年,台南三郊成立,两岸贸易进入新阶段。 2)繁荣发展与鼎盛阶段(雍正三年~嘉庆初年“蔡牵事件”) 雍正年间,大陆移民大量涌入台湾,促进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也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发展。 乾隆末年,台湾与大陆的贸易达到了鼎盛阶段。除了商品贸易量的增加外,新商港的开辟是另一标志。两岸商港由开禁之初的安平对厦门,有开发出鹿港对蚶江,八里坌对五虎门等港口。 3)衰疲阶段(嘉庆初年之后) 蔡牵事件、鸦片战争、海盗、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 影响:粮食滞销造成农业凋敝,大批农民破产,流离失所;蔗糖生产也受到影响;鸦片的肆虐,造成台湾白银大量外流。 二、贸易经营的方式 “行”即“商行”,是拥有雄厚资本的贸易商人独资或合资设立于各个港口的商业盈利机构,经营这一地区所需的商货的进出口贸易,具体业务类似于今天各港口的进出口贸易公司,行商亦可以成为进出口贸易商人。 商行对官府承担有担保商船,协运“官谷”,代购官用物资等义务,以换取贸易的经营权。 商行是台湾同大陆贸易经营中最大的盈利机构。 “郊”,则是由各个经营同一贸易业务或同一贸易区域的商行的商业团体(共同体)。一“郊”往往由十数家或数十家商行组成。 郊行类似于其它地区的商帮、会馆、公所等,作用:1)确保成员的商业信用2)消弭同业者的竞争,保证利益均沾;3)仲裁本团体内成员的纠纷,加强各成员之间的团结;4)维护这一团体的贸易经营垄断权 “郊”不是直接的商业赢利机构,亦不直接对政府承担担保商船及其他服务的义务。 郊行受到严格控制: 1)海商必须通过地方政府的审查; 2)对贸易商船的规制,船上人员,物资的配备,也有许许多多的限制; 3)商船出入安平、厦门等口岸时,必须经过海防同知的查验; 4)除海防同知的“文口”之外,还有水师汛口征收“规费”,名为“武 口”; 5)必须承担“台运”等义务 走私贸易有三种类型: 1)行商、商船贿买官吏,规避“台运”类; 2)渔民、私商的走私贸易类; 3)清军官弁“夹带贩私”类。 三、贸易商品的构成 台湾输往大陆的主要是粮食和蔗糖。 还有“内山番地”出产的皮革、骨角、羽毛、药材、特别是鹿茸、麋茸、鹿角胶、鹿肚草等贵重山货药材。 台湾还输往大陆茶叶、煤炭等 大陆书让台湾的商品从布帛百货、果品药材至砖瓦木石无所不有,包罗万象。 四、贸易商人的阶级属性 1)这一时期的海商资本,已经为市民阶级的“富商巨贾”、“殷实商民”所掌握,而不是控制在身份性地主阶级“势家宦族”、“豪门巨室”、“湖海大姓”手中,开始从封建主义经济领域中摆脱出来,专门从事商业贸易; 2)部分贸易商人已经开始投资于手工业生产,商业资本已经开始逐步同产业资本相结合; 3)商船上已经出现近现代航运企业中的雇佣劳动关系。 第五章大陆对台湾的行政管理 第一节宋元以前的开拓 一、三国时的开拓 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到达台湾,密切了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二、隋朝的开拓 隋炀帝即位后,陪海师何蛮到达台湾;翌年又派朱宽慰抚流求,但没成功; 大业六年,派陈秢、张镇周武力讨伐流求。隋炀帝用武力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政治联系。 第二节宋元时期的设官驻守 一、宋朝的派兵驻守 南宋时期,泉州同知汪大猷于乾道七年(1171年)在澎湖造屋二百区,遣将分屯。 《诸番志》中明确记载,澎湖隶属于晋江县。 二、元朝的驻官设治 元朝统治者不仅驻兵澎湖,还想进一步招谕台湾。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海船副万户杨祥带兵六千人到台湾招降。 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元朝在澎湖设立“澎湖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 第三节明代大陆与台湾的政治关系 一、明初的撤防 明朝初年,因防止方、张势力卷土重来,实施迁界政策,一度废除了澎湖巡检司。 二、明后期的设防 为防御海盗商人,嘉靖年间,明朝又在澎湖重建巡检司。后又曾撤防。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有侵吞台湾的意图,因此明朝重新在澎湖布防,“春冬汛守”,并击退日本的进犯。1604年,荷兰殖民者企图侵占澎湖,沈有容将其击退。 三、郑氏时期的政治建置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明朝的行政,全部移置台湾,设立“一府二县”。1664年,郑经时在陈永华经营下,该东都为东宁,中央设六官,与明朝六部职能一样;地方州县制度悉从明制;军队编制、训练、封爵、赏惩基本上承袭明制;还移植了大陆的保甲制度;高山族地区,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一样,设立土官。 可见,郑氏在陈永华的经营下,将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系统,完全扎根台湾。 第四节清朝大陆与台湾的政治关系 一、台湾建省前的政治关系 清朝统一台湾后,出现了对台湾“弃留”的争论。在姚启圣、施琅等人的极力主张下,清政府决定将台湾纳入版图,并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台湾设立台厦道,管理台湾及厦门两个行政区,台湾府设一府三县。 雍正时,该台厦道为台湾道。 设立台湾道的同时,清政府每年还自京师派出巡台御史。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撤销巡台御史。 同治十三年(1874年),沈葆桢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 随着人口的增加,台湾东北部得到开发,嘉庆十六年,设立噶玛兰厅。到光绪年鉴,台湾已发展为二府十一厅县,但仍隶属于福建省。 二、台湾建省后的政治关系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改变原来对台湾独立建省的消极态度。 光绪十二年(1888年)台湾正式建省,但闽台两省政治管理仍然密切。 第六章台湾与大陆的文化渊源关系 第一节教育科举的渊源关系 一、教育制度的移入 郑氏时期,郑经接受陈永华的建议,决定建孔庙及学校。永历二十年(1666年),孔庙建成,并建学校,由陈永华主持。这是台湾事实大陆教育制度的开始。 清朝统一台湾后,继续将大陆的教育制度在台推广。在学政管理、学校种类、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上,台湾教育制度与大陆基本一致。 1)学政管理上,各省设提学道,台湾沿用陕西延安及广东琼州的办法,由台厦道巡理台湾学政,台湾学政也曾归台湾巡抚兼任,建省后归台湾巡抚统领。 2)学校种类上,清代各地方设府州县学,统称儒学。各官学设教官,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但并不教课,主要主持月课、季考。学生分三等,廪生每月从国库领取补贴。 除官学外,还有社学、义学等私人教育。清政府重视高山族社学义学的建立,为传播大陆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明郑时期台湾高山族地区就已经开始有私学的创建了,清代发展更是迅速。 大陆盛行的书院在清代也移植到台湾,这些书院,实际上是义学,清代相当盛行。真正的书院是康熙四十三年台湾知府卫台揆创办的崇文书院。 3)教育思想上,清代无论那种学校都是祀孔孟、尊理学,以灌输儒家思想为主。 各类学校的教材,也与大陆一样限于各种经学和艺文。 学生规则都是照抄大陆的学规。 二、科举制度的移入 大陆的科举制度在明郑时期已移入台湾。(江日升《台湾外记》)明郑在台开科取士确实存在,只是尚不完整。 清朝统一后,大陆的科举制度已全盘移入台湾。为鼓励台湾生员积极到大陆应考,福建乡试为台湾生员另编字号,额外取中举人,以资鼓励。 台湾建省后,台湾生员仍然在福建应试。 福建还设立台湾会馆,专供没科赴省的台湾考生住宿。 第二节语言文字的渊源关系 一、台湾方言与闽南话的关系 通行台湾的主要语言是漳州语、泉州语,其次是客家语。 根据民国十五年(1926年)对台湾居民祖籍地的调查,来自闽、粤两省的占98.7%,其中福建籍的占83.1%,广东籍的占35.6%,其中漳泉两府的最多,占到全部大陆移民的80%,因此闽南方言成为台湾通用语。 闽南方言剧本:《荔镜记》、《同窗琴书记》 二、台湾方言与中原语音的关系 台湾方言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又传自中原。 连横在《台湾语典》认为:漳泉之语传自中土,晋唐之际,闽南渐启,中土人士之宦游者日多,则其语言必有存者,…… 三、台湾俗谚与大陆俗谚的关系 台湾与大陆有许多相同的俗谚俚语,进一步证明了闽台海峡两岸的人民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节文字、艺术的渊源关系 一、大陆文人的入台与诗社兴起 明郑时期大陆文人迁台,首推沈光文。其次还有:徐孚远、张煌言、卢若腾、沈佺期、曹从龙、陈士京六人。 清统一后,大陆文人纷纷成立诗社,沈光文首先组织“东吟社”,主要成员是大陆流寓文人。 随着台湾文教事业的发展,台湾诗社成员已经是既有大陆文人,又有台湾诗人。从各个文学诗社的成员来看,大多是流寓台湾的大陆诗人,台湾诗人很有曾到大陆学习进修,因此台湾诗社与大陆有深厚的渊源关系。 二、戏剧、音乐的渊源关系 漳泉两府文娱活动较活跃,传入台湾的的戏剧有:正音(京剧)、乱弹(竹马戏)、九甲(高甲戏)、车鼓戏(车鼓弄)、四平(四坪、四棚)、采茶、七脚仔戏(七子戏、囝仔戏)、皮猴戏(皮影戏)、布袋戏(掌中戏)、傀儡戏(加礼戏)锦歌(发源于漳州,传入台湾发展为歌仔戏,在传回漳州发展为芗剧)台湾的音乐与戏剧一样,绝大部分来自大陆。 三、绘画、工艺美术的渊源关系 清朝统一台湾后,大陆的绘画艺术也传入台湾。 在大陆画家的教授、熏陶下,台湾本土也出现了一批画家。 民间工业方面,大陆与台湾的渊源关系也很明显。 第七章大陆与台湾相同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 第一节相同的风俗习惯 一、生活习惯 1)衣着方面 台湾的衣料大多来自大陆,衣服式样也仿照大陆。 2)饮食方面 饮食的方式、食物的做法等与大陆一样,也跟大陆一样,民间喜酒。 台湾与大陆沿海人民一样喜食海鲜。 台湾还继承了闽南“补冬”的习俗。 3)住的方面 台湾的建筑式样大多仿照漳泉一带。 台湾的许多建筑都是从大陆聘请泥水师傅,甚至建筑原料也是从大陆运过去的。 4)行的方面 台湾的运输工具也与闽南相同。 二、节日风俗 台湾节日风俗与大陆无异。 节日包括:元旦、清明、中元、中秋、重阳、冬至等 三、婚丧祭礼风俗 台湾在婚丧等红白喜事方面与大陆基本一样。 1)婚姻礼俗 继承自中国古时的“六礼”,衍化为“议婚、订婚、迎娶”三步。 除此之外还有与大陆相同的婚姻形式:童养媳、招赘婚、蓄妾、冥婚等。 2)丧葬礼俗 台湾丧葬风俗与大陆一样,分为: 临终、入殓、送葬、做旬。 客庄丧葬较为简单。 3)祭祖礼俗 祭祖分宗祭和家祭。 4)冠笄礼俗 成年礼。 四、其它杂俗 1)游戏(吹田蛙、踢钱仔、打干乐、跳草绳)2)缠足3)赌博4)结盟5)巫师6)胥吏之害7)牛墟8)互助风9)螟蛉子10)械斗风 第二节相同的宗教信仰 一、台湾的宗教来源 除天主教、基督教外,台湾的道教、佛教、斋教及其它神明崇拜均来自大陆。 二、大陆其它地方神的传入 1)妈祖信仰2)灵安尊王信仰3)开漳圣王)4)三山国王5)关圣帝君6)城隍爷7)福德正神
/
本文档为【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