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上海高中历史书教科书

2017-11-23 27页 doc 51KB 4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7436

暂无简介

举报
上海高中历史书教科书上海高中历史书教科书 篇一:上海高中历史教材1-7分册 整理 第一册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单元核心概念: (1)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国家。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2)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 (3)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
上海高中历史书教科书
上海高中历史书教科书 篇一:上海高中历史教材1-7分册 整理 第一册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单元核心概念: (1)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国家。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2)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 (3)种姓是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并逐步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王国的更替: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 1 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二、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A) 楔形文字,古代苏美尔人创造的象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B) 汉穆拉比颁布,用楔形文字写成。 1、目的:为了更有效地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3、意义:《汉穆拉比法典》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 古代埃及。 一、法老专制统治: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 2 将自己的意识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二、金字塔与来世信仰:金字塔的象征意义(A)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三、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与纸草(A)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的书写材料:笔和墨水,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种姓制度(B) 1、种姓制度的特点: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2、对种姓制度的评价: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的社会 发展、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缺乏创造性,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缓慢的,因此,种姓制度的消极作用影响 3 比较小,相对安定的印度依然是世界上具有优秀文化成就的农业大国。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进步迅速,种姓制度的负面作用使印度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大潮,19世纪中期,终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二、佛教的创立和发展:佛教创立的时间、创始人、地点和经典(A) 1、佛教创立的时间:公元前6世纪 2、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 3、佛教创立的地点:北印度 4、佛教的经典: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由于内容主要由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所以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第二单元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 一、印第安文明的代:(A) 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是美洲印第安文明中的杰出代表。 二、玛雅文化:(A) 玛雅人长于农耕,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 4 单元核心概念: (1)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与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步相辅相成,培育了以雅典民主政治为代表的古代政治民主制度,为希腊古典文化在哲学、史学、文学、戏剧和建筑艺术等各个领域里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古代罗马是继古代希腊之后崛起于地中海地区的另一个古代文明中心。它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从一个城邦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与这一历史发展进程相适应,古代罗马国家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共和国和帝国两个时期,并形成了以“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为标志的罗马法律体系。在罗马共和国统治时期,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创立了基督教。 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一、希腊城邦的形成:(A) 1、古希腊城邦制度特点: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2、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二、雅典民主政治:(C) 5 1、特点: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2、形成原因: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3、形成过程: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公元前5世纪以后,尤其是经过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的民主政治引来了全盛时期,即“伯里克里时代”。 4、评价: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然而它毕竟只是 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 一、史诗与戏剧:(A) 古代希腊人创作的《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二、史学与哲学:(A)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三大哲人”。 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历史”一词就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的。 6 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一、罗马共和国:(A)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二、罗马帝国(A)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 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十二铜表法”(A) 1、颁布: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由于罗马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而不断斗争,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 2、特点: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3、意义: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明文公示、按律量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 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7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产生(A) 1、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公元6世纪前后 2、伊斯兰教产生的地点:阿拉伯半岛 3、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 4、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一、攻占君士坦丁堡:(A) 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率奥斯曼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二、帝国的统治:(B) 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帝国政府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 第五单元 中世纪西欧 单元核心概念: (1)中世纪西欧社会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之上,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是西欧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自给自足的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法兰克王国的采邑改革 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8 (2)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过形成了等级君主制。 (3)中世纪西欧的王权与教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争斗,阿维尼翁之囚标志着教权由盛转衰 (4)中世纪西欧文化在各个领域多有建树,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影响。 第12课 封建制度。 一、封建制度的产生:(A) 1、采邑改革 时间:8世纪上半叶 推行者: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 内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 影响: (1)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采邑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 (2)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 (3)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2、西欧封建制度产生和基本确立的时间 产生:6世纪下半夜 9 基本确立:11世纪前后 二、等级君主制:(B) 1、背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与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2、形成: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产生。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3、特征: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利。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 4、意义: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14课 庄园和城市。 一、中世纪庄园:庄园的特征(A) 10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 二、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1、城市的特征: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中世纪城市规模都相当有限,平均人口仅为数千人。一直到14世纪,一般大城市也只有2万余人而已。由于空间狭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脏乱,一旦遇到大规模瘟疫,便会迅速蔓延。 2、中世纪城市的自治: 背景:中世纪城市都建于封建领地之上,受领主盘剥。 目的: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争取城市自治,夺取司法权和 行政权。 手段: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 结果:经过斗争,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自治权。一些城市取得了部分自治权,由国王和城市代表共同管理。一部分中、小城市仍然处于各级封建领主的控制之下。 第二册 第一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概念: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 11 要起源地之一。新时期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第1课 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 原始农耕(A) ? 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 概念: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 ? 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 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 意义: ? 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 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 ? 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 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二. 中华文明的起源(A) 12 ? 炎黄传说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 ?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 夏王朝和国家的基本特征 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世袭制、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等是其具体体现。 二.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二里头遗址(A) 1(考古发掘显示: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篇二: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第5课 英国革命 一、议会与国王的斗争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B) 13 a、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鼓吹“君权神授”。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A) 1640年召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二、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1、光荣革命(A)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斯二世,即“光荣革命”。 2、《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 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君主立宪制度保证了英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第6课 启蒙运动(17~18世纪) ((((((( 一、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A) 1、17世纪的英国:霍布斯、洛克等。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 (a)孟德斯鸠:(分权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以防权力腐化和专制暴政。 (b)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开明君主。 (c)卢梭: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14 二、批判君主专制: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主((((( 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卢梭则推崇实行(((( 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 三、宣扬自由和平等(B) 针对封建专制下人们受奴役的状况,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但要“受法律支配”。 四、影响: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统治构想。 第7课 美国独立战争 一、独立战争的进程 1、独立战争开始标志:1775年列克星敦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2、《独立宣言》(A)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由杰弗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 二、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B) 1、确立:为了加强国家机器,1787年《合众国宪法》,确 15 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由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民选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利,法官由总统任命,任职终身。 2、意义: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8课 法国大革命 一、波旁王朝的统治危机:三级会议的召开(A) 1789年5月,三级会议的召开成为法国革命的导火线。 二、革命进程1、革命爆发的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 2、《人权宣言》(B)1789年制宪会议颁布了著名的《人权宣言》,明确宣示人权和公民权利,成为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三、拿破仑帝国 1、拿破仑称帝(A) 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 2、《法国民法典》:1804年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通过对外战争,在占领地区推行《法国民法典》,取消贵族特权,动摇了欧洲的封 16 建统治秩序,扩大了法国革命的影响。 第三单元 工业社会的来临 单元核心:(1)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发生。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第9课 英国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的孕育:工业革命的背景(B) 1、定义: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 2、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前提和条件 a、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后所建立的君主立宪政府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政治前提。 b、国外市场: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海上优势和海外殖民控制了欧洲、 美洲、亚洲的广大市场,手工业生产已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c、国内市场:圈地运动。 d、劳动力:“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破产失地的农名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e、资本:圈地运动、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在积聚资本、开辟国外市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f、技术: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 17 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g、能源和原料:煤炭资源的开发、圈地运动使农业生产率与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 二、机器的发明与改进:工业革命的过程(A)(18世纪60年代) 1、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 2、瓦特研制了“万能蒸汽机”,开辟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4、随着蒸汽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开始了运输技术的重大改革,出现兴建铁路的热潮,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 三、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的影响(C) a、英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b、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产业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不断扩大。 阶级结构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成。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 生活方式: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日渐缩小,教育逐步普及,生活质量总体得到提高。 d、又带来了与农业时代不同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如血汗工厂) e、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 18 界市场的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单元核心概念:(1)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推向北美、中东欧和亚洲。美国通过工业革命和南北战争,向着世界强国的道路迈进;德意志民族以王朝战争的方式实现统一,在中欧迅速崛起;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后不断扩张,又经历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也跻身资本主义国家之列。 第14课 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美国南北战争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逐渐尖锐。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度存废等一系列重大利益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 2、过程:1861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 1862年,林肯总统先后颁布了《宅地法》、《解放宣言》,扭转了战局。 1863年联邦军队取得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1865年4月,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3、意义: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以民主方式 19 篇三:高中历史第四分册提纲整理(上海教材) 第四分册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经济上:手工工场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政治上: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外关系上:新航路地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世界市场。同时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 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冲击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 第2课 民族国家的形成 君主专制 形成背景:1、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王权的强化,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强大的王权提供支持 3、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贵族、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等) 形成时间:15世纪下半叶 影响:专制君主颁布一系列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 20 第3课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时代背景: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黄金这种主要货币需求增加 主观动机: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刺激西欧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客观原因: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控制亚欧商路,地中海区域的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 条件:西欧各国君主的支持;科学技术的进步; (2)新航路的开辟: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积极方面:(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2)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3)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4)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5)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消极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与落后。 (对影响的评价,要注意: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与角度考虑会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问题。所以 评价历史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全面辨证地分析问题,避免 21 片面性。) 第4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意大利文艺复兴: 意大利是西欧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 内容: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 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等。 第二单元 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第5课 英国革命 背景: 1、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鼓吹“君权神授”,迫害清教徒,在经济上饶过议会强行征税,实行专卖制。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17世纪上半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圈地运动促进农牧场和手工工场的发展 3、新生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日益趋同,渴望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 过程: 1、开始:1640年召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2、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斯二世,即“光荣革 22 命”。 结果: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君主立宪制度保证了英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第6课 启蒙运动 (1)代表人物 英国:霍布斯、洛克等 法(转 载于:wWw.xLTkwj.cOM 小 龙 文档网:上海高中历史书教科书)国: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 孟德斯鸠:1)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论法的精神》被称为“理性自由法典”,人类的法遵从理性,批判天主教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干预 2)在国家政体方面: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以防权力腐化和专制暴政。 伏尔泰:著作数量最多,影响最广泛,是启蒙运动的泰斗。1)反对教会权威,主张宗教宽容、信仰自由。 2)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开明专制,制约贵族权力以免无政府状态,实行政教分离。3)宣传自由平等思想。 卢梭:是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1)财产私有制是一切社会不平等的根源。2)发展了社会契约说,形成人民主权说,建 23 立民主共和国。 狄德罗和“百科全书派”:1)《百科全书》宣传科学和理性,以唯物主义反对天主教神学。2)赞同社会契约论,反对专制。 (2)主要内容: a、批判君主专制: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入手,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在构建理想的社会制度问题上,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卢梭则推崇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b、宣扬自由和平等:针对封建专制下人们受奴役的状况,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 来就是自由平等的,但要“受法律支配”。启蒙思想家们也积极倡导平等,认为人们在法律规定上都是平等的,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来源于私有财产和国家权利。 (3)影响: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发起猛烈冲击,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统治构想。 第7课 美国独立战争 24 (1)独立战争的进程: 1775年列克星敦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由杰弗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 (2)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 为了加强国家机器,1787年《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根据宪法,美国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国家体制,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征兵、发行统一的货币和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力。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由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民选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利,法官由总统任命,任职终身。 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8课 法国大革命 1、导火线: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成为法国革命的导火线。 2、爆发: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 随后,制宪会议颁布了著名的《人权宣言》,明确宣示人权和公民权利,成为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25 3、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颁布《法国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通过对外战争,在占领地区推行《法国民法典》,取消贵族特权,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扩大了法国革命的影响。 第9课 英国工业革命 1、定义: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 2、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 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后所建立的君主立宪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发展国内外贸易,通过实施《垄断法》,保护专利权,激励创新,最早形成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制度,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政治前提。 国外市场: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海上优势和海外殖民控制了欧洲、美洲、亚洲的广大市场,手工业生产已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国内市场:圈地运动 劳动力:“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破产失地的农名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资本:圈地运动、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在积聚资本、开辟国外市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技术: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 26 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能源和原料:煤炭资源的开发、圈地运动使农业生产率与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 3、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1)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 2)瓦特研制了“万能蒸汽机”,开辟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3)煤炭和钢铁的大量生产和应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它解决了新能源和新材料问题。 4)随着蒸汽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开始了运输技术的重大改革,出现兴建铁路的热潮,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 4、工业革命的影响: 1)1860年,占世界总人口2%的英国,生产了占世界总量50%的工业品,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2)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产业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不断扩大。 阶级结构:贵族、乡绅的社会影响力下降,农民人数减少,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成。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 生活方式: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生 27 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日渐缩小,教育逐步普及,生活质量总体得到提高。 3)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如现代工厂制)和新法规(如社会立法)的产生。 4)又带来了与农业时代不同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如血汗工厂) 5)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10课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现代工厂制度 1、现代工厂制度是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工厂里,按严格的和分工,进行机械化的生产。 2、英国的工厂最早出现在纺织行业,到19世纪中叶,工厂已成为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 3、工厂制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工厂制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11课、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 “血汗工厂”:工业时代初期,早期工厂制度被称为“血汗工厂”。工人在监工的监视下,从事高强度的机械化劳作,他们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得不到必要的 28 教育。 社会立法: 工业革命期间,在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的压力下,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缓和阶级矛盾,制定了一些关于劳动、报酬、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社会立法首先从工厂法开始。 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社会立法虽然从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发挥了缓和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的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也没有消弭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和冲突。 第12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1848年《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第14课、美国南北战争 1、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逐渐尖锐。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度存废等一系列重大利益问题上,产生无法 29 调和的分歧。 2、过程: 1861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 1862年,林肯总统先后颁布了《宅地法》、《解放宣言》,扭转了战局。 1863年联邦军队取得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1865年4月,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3、意义: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以民主方式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并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此后美国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15课、德国的统一 1、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德意志民族统一问题被提上日程。当时各邦国中,以普鲁士邦的综合实力最为强大。俾斯麦力主强硬的“铁血”统一道路,即在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取得民族统一。 2、过程:1864年到1870年,普鲁士连续发动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全部取得胜利。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3、意义:德意志民族结束了中世纪以来分裂、割据的历史,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德国资本主义因获得统一的国内市场,得到迅猛发展。但由于统一是在普鲁士王室领导 30 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因此君主政体得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军国主义传统,对德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第16课、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1、彼得一世改革: 时间:17世纪下半叶,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效法西欧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影响: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俄国摆脱落后(如自17世纪下半叶俄国手工工场开始建立,商品经济也随之发展);加强了沙俄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强化了沙俄君主专制和封建农奴制。 2、1861年改革: 1)背景:19世纪俄国的资本主义受到封建农奴制的阻碍,发展缓慢。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农奴制的弊端暴露无遗,沙皇专制也面临空前的政治危机。 2)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宣布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利和地位,农民交纳赎金后,可得到一块份地。 3)影响: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由于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从而使社会 31 矛盾激化,1868年,西南各藩的武士,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武装倒幕。废除幕府制度,实行“王政复古”,建立明治政府。 2、内容:1868开始,明治政府积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维新政策和措施,史称“明治维新”。 1)政治上:明治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除了各地藩阀势力和封建割据,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废除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 2)经济上:实行地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权,并使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撤除关卡、行会,废除身份等级制度,允许人民自由择业,鼓励工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现代产业制度。 3)文化教育上:派遣留学生,兴办现代教育;开化社会文明 4)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宣扬武士道精神。 3、影响: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使日本成为强国。保留了天皇制度,未能完全确立现代政治体制,给走向军国主义道路买下伏笔。 第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 32
/
本文档为【上海高中历史书教科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