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山河故人》认识不一样的贾樟柯

从《山河故人》认识不一样的贾樟柯

2017-11-12 6页 doc 19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从《山河故人》认识不一样的贾樟柯从《山河故人》认识不一样的贾樟柯 摘 要:贾樟柯是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山河故人》一如既往地体现着他独特的电影风格。对平民生活、个体生活的关注依然是贾樟柯电影的核心,情感的表达贯穿整部影片。以赵涛的三次选择为中心的影片是一部好故事加真感情的良心之作。贾樟柯把政治大环境作为影片的背景,抓住了当代生活的痛处,把人性中的死结,把生存中不可逾越的障碍呈现出来,让人们独自去正视与体会。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
从《山河故人》认识不一样的贾樟柯
从《山河故人》认识不一样的贾樟柯 摘 要:贾樟柯是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山河故人》一如既往地体现着他独特的电影风格。对平民生活、个体生活的关注依然是贾樟柯电影的核心,情感的达贯穿整部影片。以赵涛的三次选择为中心的影片是一部好故事加真感情的良心之作。贾樟柯把政治大环境作为影片的背景,抓住了当代生活的痛处,把人性中的死结,把生存中不可逾越的障碍呈现出来,让人们独自去正视与体会。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关键词:贾樟柯 《山河故人》 情感 90年代中期以来,在张艺谋们的背后,“第六代”导演正在不可阻挡地崛起,他们跃跃欲试的姿态流露着成功的欲望。陈晓明在《表意的焦虑》一书中这样写道:“他们与‘第五代’的崛起大相径庭,前者偏执于艺术探索的信念,还要寄生于社会主义文化霸权体系,而后者则是以纯粹个人成功的欲望为动力,直接在市场经济中浑水摸鱼。‘第六代’生不逢时又恰逢其时,在他们面前有‘第六代’竖起的‘艺术丰碑’,不管那上面铭刻着多少虚妄的历史事实,但无疑是他们难以逾越的历史之墙,如果他们循规蹈矩,迈着正规的艺术步伐,他们将难以有出头之日。”这段文字对比分析了“第五代”与“第六代”的差异,也给出了“第六代”现在之所以这样选择的客观原因之一。 而韩小磊对“第五代”和“第六代”的特征这样:“第五代遥望历史和土地,第六代面对现实和都市;第五代编织着关于一个民族的寓言故事,第六代记述着当下生活的经历和感觉;第五代创造了一个东方文化的奇观,第六代展现着无数个体生命的状态;第六代电影的个人化形态颠覆了第五代电影的整体模式;这一个人电影的??作群体发动并实施了第五代电影的文化突围。”这样看来,两代电影人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经过两位学者的讲述,我们也可以大体了解到其中的微妙。 众所周知,贾樟柯凭借其对文字、对生活特有的敏感,孜孜不倦地努力和对电影独特的看法,一跃成为“第六代”中的领军人物。他不仅是中国影坛的重要导演,同时也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导演。贾樟柯是电影作者,他的电影具有浓厚的“作家电影”的特点。所谓作家电影,并非意味着作家――那些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家们拍摄的电影(尽管确实有不少伟大的作家,尤其彼时居住在巴黎左岸的作家,如玛格丽特?杜拉或阿兰?罗伯-格里耶),而是电影导演们开始成为影片的中心与灵魂。导演占据核心地位,对影片享有绝对的领导权一直都是贾樟柯电影的重要特征,《山河故人》包括之前的影片的剧本都是由贾樟柯独立完成,这也意味着他的影片可以当作一个文本来解读。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多数人为功名利禄冲昏了头脑,既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更找不到文学的位置,电影也是如此。很多导演单单追求光与色的视觉冲击,追逐票房的惊艳。这种“快餐”式的影片,只能带给观众在影院那片刻的娱乐,笑过之后便无所存留,一点都不“走心”。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只有外表而没有内在性的时代,一个美妙的“时装化”的时代,一个彻底表象化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贾樟柯的出现对于扭转当代中国电影的颓势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其电影的核心就是一种对平民生活、个体生活的关注。这种关注最直接的除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外,更重要的就是他们的内心情感。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很好地体会贾樟柯及其电影的独特性。 接下来,笔者以影片《山河故人》为例,具体认识一下导演贾樟柯及其影片《山河故人》。 《山河故人》讲述了一段跨越二十六年的情感旅程,除了2025年的未来部分发生在澳大利亚,1999年和2014年的回忆依旧植根在贾樟柯的故乡山西汾阳。贾樟柯表示,重要的不是汾阳这个地方,而是故乡这个概念。想拍这个电影,和贾樟柯自己对情感的理解有关系。 过去一直拍电影,疏忽了很多情感,很多好朋友就慢慢疏于联络,后来觉得这是值得反思的事情。贾樟柯还认为《山河故人》是情感和世间的故事。人们的情感随着生活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它是有改变的。对于贾樟柯来说,情感和时间的关系很重要,是个人理解情感的过程。他对情感的观察不会单单从情感本身出发,因为背后的人的生活都受到社会的变化、经济和科技的影响。这就像顾峥所说的“当物质丰盈带来安全感的同时,我们原本所拥有的各种情感联系都被拦腰斩断”。所以在考虑“情感”时,必得粘黏着社会生活及其他。 影片中的女一号赵涛,大大小小地经历了很多次的选择,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三次选择:第一次是在煤矿老板张晋生和普通工人梁建军两人中间选择一个人做自己的丈夫,她选择了张晋生―― 一个相对来说有行动能力而又富有的人。这个选择的结果应该是毫无疑问没有任何悬念的,就是放在当下的生活中来看,赵涛的选择也会是亿万女同胞的选择。如果因为这个选择而把赵涛抑或是当代女性归结为“拜金主义”所致的选择,就太表面化且不准确了。这不单单是物质条件优越――当然,客观来讲,张晋生要比梁建军拥有更多的财富,他同时有更强的行动能力,在共同追求赵涛的一系列行动中,张晋生逐步占据了压倒性优势。所以说,张晋生的胜利不单单是物质财富方面,还有精神方面。 第二次选择是和丈夫离婚后孩子归谁抚养的问题。她虽然内心有不舍,但在选择面前,她最终放弃了孩子的抚养权。因为就像片中她自己说的“我是个没本事的人”,这指的就是相对于混迹于上海的张晋生,她没有充足的金钱,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对于一位母亲来说,不到迫不得已,没有谁会主动放弃自己的孩子,无非是出于“父母之爱子,必为其谋深远”的考虑。 第三次是张晋生要带着儿子移民去澳大利亚,她没有反对,虽然很不舍但还是把儿子送上了出国的道路。当儿子睡着的时候,她通过iPad看到了儿子对于澳大利亚生活的向往,作为一个母亲,她尽力想要满足儿子的一切需求。这些选择无疑对她的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为每一次的选择,她都失去了朋友,失去了亲人。后两次与其说是赵涛的选择,不如说是无奈的举动更为合适,不管是放弃儿子的抚养权还是同意儿子移民去澳大利亚,这对于母亲赵涛而言,都是无奈之举。 但是,结合影片中2025年未来部分的展示,只要稍加考虑,我们就不难发现贾樟柯的观念――生活不该因为孤老而变得消极。我们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所以说人的孤老是无法避免的,也是全人类的终极情况。即便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也总要有一个人先走。但是我们的生活却不能因为这样一种无法改变的状况就变得消极而没有生命力,人应该时刻保持着生命力,随时呈现出它的顽强与倔强。了解了这点,就可以很好地理解片末赵涛的那段独舞镜头。 在世界范围内大致存在着两种电影体制:好莱坞以制片人为中心的商业电影体制和法国以导演为中心的艺术电影体制。贾樟柯的电影体制就属于后者。不仅如此,他的“情感电影”就像是一坛好酒,随着时间的滋养,越来越美味,越来越动人。影片中的那串钥匙、赵涛对儿子讲的那句话“这是你的家,你应该有一串钥匙,随时可以回来”,将一并深深地烙在观众的心间。如同导演李安追求的那样“希望能拍出感动人心的电影”。他们已经做到了,而且,相信在未来,一定会做得更好。就像陈丹青所说:“我们这代人口口声声说是在追求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认为艺术必须活生生表达这个时代。其实我们都没做到。”但是,贾樟柯做到了。因为,他“是一位电影诗人”“是不同的一种动物”。 《山河故人》体现的电影叙事最大可能地利用了时空的重叠和错位,把生活和生命中令人震惊的时刻精彩地呈现了出来。现代化进程中,高楼林立,商品琳琅,一切都是美好和谐的,但还有很多真实是被镜头忽略的,或者说是被刻意隐瞒的。贾樟柯就很好地发现并表达出了种种镜头掩盖下的真实。他所表现出的当代生活的分裂状况,个人生活中的内心渴望以及被刺痛感,给人以强有力的震撼。贾樟柯对人性的把握、对有质感的生活的把握,构成了 影片叙事的持续动力,这一切都依赖于他个人的艺术感觉、个人独特深切的生命体验以及个人对当代中国现实的深刻领悟。 除此之外,《山河故人》中以中国的数次大改革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c动因,政治成为了文化的附属品,电影叙事失去了政治无意识。“政治”一直在当代中国电影叙事中起到决定性的构成作用,这并不仅仅是指那些经典的意识形态影片,如何由意识形态实践决定它的叙事功能和叙事方式,更有意思的是,那些实际上脱离了中国本土的意识形态实践的“艺术电影”叙事(或称“新电影”、“前卫电影”、“探索片”、“第五代”、“第六代”电影等),却在以各种方式不断地运用类型化的政治代码,来完成典型的中国电影叙事。也就是说,政治在文化生产中的功能实际发生很大的变化――它变得更加隐蔽、复杂和丰富。 总体而言,以贾樟柯为领头羊的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正在崛起中,他们虽然面对着“第五代”所建构的艺术高度之墙、面对着越来越强大的市场化趋势,但是他们全面考虑着当代中国人真实的生存现实,深刻挖掘着真实的人性,努力表达着他们及我们的情感。如此坚守下去,他们必将会打开一扇新奇而更加生动的当代中国电影之门。 参考文献: [1] 陈晓明.表意的焦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 韩小磊.第五代的文化突围――后五代的个人电影现象[J].电影艺术,1995(2). [3] 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罗银胜.贾樟柯:From文艺范儿To新生代导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5] 顾峥.贾樟柯的钥匙――评影片《山河故人》[J].艺术评论,2015(12):62-66. [6] 张靓蓓,李安.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 贾樟柯. 作 者:王 伟,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
本文档为【从《山河故人》认识不一样的贾樟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