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研究(我)

2020-03-05 1页 doc 22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研究(我)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研究 专业:2011级农林经济管理一班姓名:孙悦文学号:20113166 摘要: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而增加农民收入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农民收入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生活水平,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标,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积极财政政策应该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财政支农和农民收入特点,就进一步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研究(我)
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研究 专业:2011级农林经济管理一班姓名:孙悦文学号:20113166 摘要: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而增加农民收入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农民收入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生活水平,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标,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积极财政政策应该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本文通过当前财政支农和农民收入特点,就进一步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增加农民收入进行初步探索, 并提出对策思考。 关键词:农民增收增加农民收入政策研究大力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高效农业财政农业税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化 正文:一我国农民收入的现状以及四个变化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04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6239亿元,约为1978年的26倍。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元,2004年已经提高到2936.4元。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呈现相对滞后,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中,最为突出的依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并且很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二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三是始终以农业收入为;四是与收入密切相关的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明显。 第一阶段:1978—1985年,为收入快速增长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3.57元增加到397.6元,平均每年增长16.8%。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15.2%。 第二阶段:1986—1991年,为收入增长缓慢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423.76元增加到708.55元,平均每年增长10.8%。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2.7%。 第三阶段:1992—1996年,为收入增长较快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783.99元增加到1926.07元,平均每年增长25.1%。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5.6%。 第四阶段:1997年到现在,为收入增长迟缓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90.13元增加到2000年的2253.4元。1997—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 增幅分别为4.6%、4.3%、3.8%和2%。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下降,是 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直接原因: 1、由于农产品价格不断走低。以1996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为100,2000年则只有 74.4,下降了25.6%。由于价格下降,农民从农业生产得到的逐年减少。 2、由于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比较高。从1997—1998年中美 加三国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菜籽五种农产品生产成本看,我国只有稻谷生产 成本低于美国,其他4种无论是否包括土地使用成本,均高于美国和加拿大。 3、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短。据有关专家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 在美国可增值3.72元,日本为2.2元,我国为0.38元。农业加工链条短,农产品 加工增值少,严重制约了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能力。 4、农业融资能力差,资金流入少。(1)国家对农业资金支持水平低。据世贸组织资料, 我国农业生产者补贴等值和国内综合支持量(AMS)均为负数。(2)农村金融体系 不健全,缺乏向农村的“输血”机制。(3)农户新增投资中,用于农业的比重也明 显偏低,表现出强烈的非农化倾向。(4)通过财政和银行系统,大量资金由农村流入城市。仅1998年就达1361亿元。 5、农村税费负担重。从1994年到199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了12.6%; 而农民人均承担的各项农业税、提留统筹费、社会负担和两工(积累工和义务工),却分别增长了12.7%、10.3%、29.3%和1.9%。此外,农民负担还出现了越来越 复杂化、隐性化的趋势。 6、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农村第三产业不能正常发展,无法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造 成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三、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源分析 1、支农支出比重偏低。据《2008中国统计年鉴》及相关资料计算显示,我国国家财 政用于农业支出的绝对额由1978年的150.66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3404.7亿元, 增长21.6倍,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由1978 年的13.43%下降为6.83%。其中,1980年至1999年、2000年至2007年两个时段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平均比重分别为9.44%、7.63%。2007年这一比重分别比1990年、1978年低3.15个、6.6个百分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的情况下,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偏低、且呈下降趋势的现状与我们当前面临的“三农”严峻形势和加强农 业基础建设的繁重任务很不相称。 2、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一是在支农支出中涉农部门事业费支出比例过高。目前我国 不少地方市县两级财政支农支出中用于人员供养和行政费用开支的比重高达65%左 右,而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的比重仅占35%左右,政府为农民办事的钱在这些地方 绝大部分变成了部门养人钱。二是现行惠农政策着眼于农民当前增收,“大范围、 小额度”直接发放给农民、起到“输血”功能的各种补贴较多,而对能够改善农业 生产环境,增强农业经济发展后劲、能起到“造血”功能如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的 投入较少。三是对农业科技投入比重过低。2000-2006年间,我国用于农业科技三 项费用的总投入为99.3亿元,年均仅14.2亿元。另有资料显示,我国农业科技水 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差距为15-20年,这无疑与我国长期以来低水平的农业科技 投入密切相关。 3、支农资金运用效率不高。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与现实需要之间一直存 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支农资金运用效率还严重偏低:一是 在支农资金管理方面部门分割严重,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多达10余个,各行其政,各自为战,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项目安排等方面缺乏 有效的协调机制,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的现象比较突出,难以使有限的支 农资金形成合力。二是支农资金的投入、运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绩效评价 机制,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花大钱办小事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都严重削弱 了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4、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据农业部调查,我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 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4%,初中及初中以下的高达87.6%。这样的学历层次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我国农民普遍偏低的接受教育程度,不仅使大量农民成为 城市廉价劳动力源源不断的提供者,成为终日忙碌于农田却收获较少的弱势群体, 而且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 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财政政策建议 1、是通过积极财政政策来支持农村的费税改革。中央正式在全国农村进行费税改革,无疑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策。从试点地区看,农民的负担在改革者后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笔者认为,费税改革不仅要在取消一些不合理的收费和摊派上下功夫,而且还应该遵循西方税收理论中的“能力原则”公平负税思想,即根据个人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确定个人应承担的税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目前的农业税相对较高,今后还要稳步推进逐渐降农业税税率的改革。这些改革可能会使当前的财政政策收支矛盾突出。但从长远来看,这些矛盾可以通过经济发展从而增加税收、县乡镇机构改革、压缩一些不必要的财政支出来消化。 2、是逐步取消农村地区的基础义务教育收费,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农村基础义务教育所发生的费用由财政来承担。根据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收费水平,作一个保守的估计,许多农户每年可从中减轻负担200-300元。同样,这项改革从长远看,也需要财政支出结构的相应调整、依靠经济的发展来实现,但若要顺利推进这项改革,较长时间的国债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3、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在“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城镇化”的步伐。“城镇化”固然要依靠市场机制的力量来推动,但政府对城镇化的支持与推动也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当前的城镇化不应再是盲目增加“小城镇”的数量,而应立足于使部分区位条件好的、人发展潜力的小城镇,包括部分县城,逐步向小城市、中等城市转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小城镇建设中的诸如水、电、气、教育、道路等公共品、准公共品的费用,直接构成农户的负担,因此除了依靠小城镇自身的力量外,国家的大力支持是十分必要的。这方面,笔者认为也是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的一个新的而且十重要的方向。这样可以使得进城的农户大大减少负担,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农户的收入,而且从长期看,也可以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4、是积极推进就业创业富民。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和增收空间,按照、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要求,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建立健全就业援助长效机制,通过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完善面向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拓宽公益性岗位范围和规模,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就业困难对象。完善城乡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大力鼓励农民在现代农业和非农产业领域创业,降低农民创业门槛,减少行政审批。 5、是改变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解决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核心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一是通过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合作组织自办或参股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延长产业链条,让农民共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二是多渠道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资产保值增值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三是在财政支农政策上,要有进有退,对工商资本直接到农村流转土地,以确保农民能够更多分享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收益。 6、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层次,为农民持续增收铺路搭桥。一是应建立健全以低保、五保、入学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和临时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二是应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扶持”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使农民养老由靠子孙变为靠自己、社会和政府共同养老。三是应不断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和补偿,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尽可能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有效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为农民持续增收铺好路,搭好桥。参考文献:《北方经贸》《2005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财政与金融》 继续阅读
/
本文档为【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研究(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