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婴幼儿心理学资料

婴幼儿心理学资料

2017-10-01 27页 doc 60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81650

暂无简介

举报
婴幼儿心理学资料婴幼儿心理学资料 皮肤觉 出生以后,人最先出现的是皮肤觉(包括触觉、痛觉、温觉和冷觉)、嗅觉和味觉。因为这些感觉是自我保护和认识世界的基础,对维持婴儿生命具有直接的生物学意义。 新生儿的触觉高度发达。皮肤各部分受到刺激会发生不同的反应。其中特别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睑等部位。 当刺激物接触到嘴唇,就发生食物性非条件反射,在其它部位则引起发生防御性反射。 新生儿的皮肤对刺激物的敏感程度已经和成人差不多。在2个月的时候,可以在食物性或防御性的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皮肤机械刺激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在第三个...
婴幼儿心理学资料
婴幼儿心理学 皮肤觉 出生以后,人最先出现的是皮肤觉(包括触觉、痛觉、温觉和冷觉)、嗅觉和味觉。因为这些感觉是自我保护和认识世界的基础,对维持婴儿生命具有直接的生物学意义。 新生儿的触觉高度发达。皮肤各部分受到刺激会发生不同的反应。其中特别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睑等部位。 当刺激物接触到嘴唇,就发生食物性非条件反射,在其它部位则引起发生防御性反射。 新生儿的皮肤对刺激物的敏感程度已经和成人差不多。在2个月的时候,可以在食物性或防御性的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皮肤机械刺激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在第三个月末和第四个月初比较稳定和明显。 新生儿的冷觉和温觉也比较发达。对冷和热的感受非常灵敏。如果奶瓶里的奶或水过冷或过热,洗澡水过冷过热,都会有反应。研究指出,3个月的孩子能对温度为33?和31.5?的水,有明显的分化。 痛觉相当明显。痛刺激能够使乳儿发生全身或局部的反应。戳刺拇指时,会很快把手缩回。刺激口鼻部位时,会出现皱眉反应。 在护理工作中,应当考虑乳儿皮肤觉条件反射的形成。不小心和动作粗鲁都将形成乳儿消极的肤觉条件反射,不但令他不舒服、不愉快,也给护理增加困难,比如不愿意洗澡或洗脸等。 嗅觉 新生儿能对有气味的物质发出各种反应:面部情,不规则的深呼吸,脉搏加强,打喷嚏,头躲开,四肢和全身不安宁动作等等。第二个月末和第三个月内,乳儿已经能够对两种不同的气味进行分化,但还不稳定。到第四个月时,嗅觉的分化才比较稳定。 味觉 新生儿对不同的味觉刺激已经有不同的反应:对甜的东西发生吸吮运动,愉快的面部表情,以及特殊的舔嘴咂舌运动;对苦、酸、咸的物质有不安的表情,皱眉闭眼,或抽搐地闭嘴,有时还出现恶心动作或呕吐。 乳儿对味觉上的差异比较敏感,遇到与习惯了的滋味有区别的食物,能立刻辨别出来。例如,吃惯了母乳的孩子不愿意吃牛乳。第三个月的乳儿对各种主要味觉物质的溶液能精确分化,1岁以内的乳儿还能精确分化同一味道的不同浓度。 视觉 儿童出生时,眼睛不能停留在任何物体上。经过学习,才逐渐学会看东西。视觉集中现象在第二个月里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频繁。视觉比较集中于活动着的东西,明亮的或鲜艳的东西,特别是人的脸。视觉集中的时间逐渐延长,如第3-5周只有5秒钟,第三个月可以达到7-10分钟。3-4个月的乳儿的视觉机能比 较完善,视线能够随着鲜明的物体移动。视觉能够集中于距离较远的对象,从第3-5周只有1-1.5米的距离,到3个月时能达到4-7米的距离。视觉集中的性质也有所发展,起初只是被动地由客观对象引起,以后才出现主动地视觉集中。 视觉对刺激物的分化能力也逐渐发展。在人工条件下,第二个月末和第三个月初就可以对不同的颜色(红、绿、黄)的灯光形成分化。在自然条件下,第三个月末第四个月初,乳儿看见奶瓶就发出食物性反射。 视觉的发展是在外界刺激不断作用下反复练习的结果。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创造条件,比如在床头挂些色彩鲜艳的玩具,室内布置一些画面简单而鲜明的图画等,使孩子得到练习的机会。 听觉 …… 宝宝何时“长”感觉 新生儿出生后感觉的发育很迅速: ,、视觉 出生时已有光觉反应,照以强光即可引起闭目。但眼的运动尚不协调,可有一时性的斜视或轻度眼球震颤,生后,—,周即消失。从第二个月开始就能协调地注视物体。当一个东西很快接近眼前时可引起小儿的瞬目反应。,个月时可追寻活动着的玩具或人的所在。,—,个月开始能认识母亲,看见奶瓶等表示喜悦。 ,、味觉 ,—,个月的早产儿就有味觉反应。足月新生儿出生后数天味觉就相当灵敏,对各种不同味的食物就有不同反应。到婴儿期,对味觉的反应就更为灵敏,所以如不及时添加辅食,在断奶时常感到很大困难。 ,、听觉 出生时由于中耳鼓室未充盈空气并有部分羊水潴留,妨碍声音的传导,故听觉不太灵敏,但对强大的声音可有瞬目、震颤等反应。,、周时即可集中听力,把头或眼睛转向有声间的方向寻找。 ,、嗅觉 发育较差,从一个月起始可感到强烈的气味,并表示不愉快。,—,个月时即较为灵敏,第二年内能识别各种气味。 ,、触觉 新生儿的触觉在某些部位已发育得很好,例如当触及小儿口唇及舌尖时,即有开口动作。其他较灵敏的部位为眼、手掌、足底等处。,个月时有定位能力,当刺激皮肤某点处,手已可准确地抚摸被刺激的地方。 ,、温度觉 新生儿对冷的反应很灵敏,胎儿离开母体后,由于外界的气温较母体内为低,小儿即啼哭。 胎儿可接受的五种感觉 医学研究证实胎儿具有五种感觉(节录于《胎教》--赵霞)即: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正是由于胎儿具有了这五种感觉。才使得胎教可行。 (1)胎儿的视觉:胎儿的视觉在孕期第13周形成,但胎儿并没有睁眼看看,直到第8个月时,才尝试睁开眼睛。胎儿对光却很敏感。在4个月时,胎儿对光就有反应。 (2)胎儿的触觉:胎儿的触觉发育较早。隔着母体触摸胎儿的身体,胎儿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胎教中通过抚摸训练,可使胎儿的灵活性得以锻炼。 (3)胎儿的听觉:胎儿的十个月中,每天都是伴随着母体心脏的跳动声,血液的流动声,肠道的蠕动声等这些声音度过的。胎儿更感兴趣的还是来自母体之外的声音,比如美妙音乐声,风吹雨打声,汽车的喇叭声,小动物的叫声等等外界的声音。 (4)胎儿的味觉和嗅觉:胎儿的味觉在孕期26周形成,从第34周开始喜欢喝带甜味的羊水。胎儿在孕妇体内用不上嗅觉,但出生前嗅觉已发育成熟,一出生, 马上就能用上。 如需更深入的了解该问题,请参考《家庭育儿宝典》和《儿童与营养》。 跟着宝宝的感觉 (March 17, 2000, 01:16 PM) 宝宝一出生,大脑就与成人大体相同,具备了视、听、触、嗅等感觉能力,有着惊人的学习潜力,对外界的刺激有着一定的敏感,所以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发育特点并施以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视觉视觉与整个心理发育有极大的关系,新生儿出生时已有了光觉反应,一般到1-2个月就会有眨眼发生,3个月时可追寻活动的玩具,为了发展婴儿的视觉,可在孩子的床上方距婴儿胸部50厘米左右的地方,吊一些色彩鲜艳,体积较大的气球或玩具,或让玩具发出声音,以吸引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刺激孩子视觉功能的成熟,使婴儿对鲜艳的色彩有较强的捕捉力。 听觉新生儿刚出生时对声音有反应,两周时可集中听力,把头转向有声音的方向;4个月时听悦耳的声音时会微笑;6个月时对母亲语音有反应;约8个月能区别语音的意义。新生儿喜欢听妈妈亲切、温柔的语调,还可以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以训练宝宝的听觉,手感和注意力。 触觉新生儿的触觉有些已发育得很好,如嘴、舌头,还有手,足等部位,这时,父母要着重发展宝宝手的技能,在宝宝1-2个月时,可以用一些玩具轻触他的手,让他练习抓握;3个月时宝宝能双手互握,自己玩;5个月后让他用手去抓,摸,拉,推玩具,让他感触玩具的不同,诱发孩子用双手去探索周围的事物。 味觉新生儿出生数天后味觉就相当灵敏,对不同味道的食物有不同的反应,这时可以给予一定的气味刺激,促进味觉的发展。如用筷子在饭菜上蘸一下,让孩子品尝一下味道,可有效地激发新生儿味觉的发育。 皮肤感觉新生儿离开母体后,会有些不安,特别需要妈妈的抚爱,妈妈可在喂奶,给婴儿洗澡,换尿布时,抚摸一下婴儿的皮肤,尤其是面颊、手心等。通过抚摸既增加了母子感情,又加强了皮肤感觉的训练,可明显促进孩子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能力。 在宝宝6个月后,父母就应该注意发展婴儿的视觉,听觉,触觉的协调性,通过良好的外界信息和刺激,促进婴儿智力的早期开发,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方位知觉辨别上下左右前后。距离知觉辨别远近。立体知觉则是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的结合。 空间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是由视觉、听觉、运动觉和触觉等多种分析器联合活动来实现的。 儿童的空间知觉最初是依靠动觉和触觉。儿童只有通过实际的走路(包括滚动、爬行)和触摸,才能辨别物体的方位和距离。后来经过多次学习,视觉也可辨别方位和距离。这是因为视觉长期与动觉和触觉共同作用而建立了暂时的神经联系,视觉的刺激成为动觉和触觉的信号。以后只要用眼一看,就可辨别物体的方位和距离。关于声音来源(声源)的定位,则依赖两耳的相互作用。如果来自右耳的冲动比来自左耳的冲动早几分之一秒,那么脑接受这些冲动时可以理解为“来自右方的声音”,因为右方发出的声音当然先到达右耳。 儿童空间知觉发展的特点是: 1、先学会分辨上下,然后学会分辨前后,最后才学会分辨左右。不同方位分辨的难易也有差别,即分辨上下比分辨前后容易,分辨前后比左右容易。 2、幼儿的空间方位的辨别,是从以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其他客体为中心的。成人在动作示范的时候,特别是左右示范,往往需要以幼儿为中心的方位进行。 幼儿空间知觉的形成要依靠教育。成人应该为幼儿创造辨别空间关系的各种实践机会,丰富儿童的空间表象,同时使幼儿掌握各种标示空间关系的词。如“在……上面”、“在……后面”“在……左边”“在……附近”“在……中间”等等,用以巩固已有的空间表象。 图形知觉 幼儿感受图形,往往着眼于图形的整个轮廓,而忽略图形的方位。如辨认三角形,不顾三角形的方位。有的幼儿在学习汉语拼音时,不能正确分辨bp和dq。另一些幼儿书写数字时,也可能出现倒写和横写。 时间知觉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指向使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而集中则使被选择的事物在人脑中获得的反映的更清晰、更完全。 人的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其产生的原因有两类:一类是客观刺激物比较多变、强烈或新异等,这是儿童产生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一类是人的主体状态。如人的兴趣、需要、态度等。有意注意则恰恰与无意注意相反,目的特定,有一定的目的任务,而且需要意志努力。产生的时间多在词成为儿童心理活动组成因素的时候,因此受言语系统支配。 3岁前幼儿的注意 新生儿已有非条件性的定向反射。例如,大声说话能够引起他们停止活动,明亮的物体能够引起他们视线的片刻停留。这都是原始的定向活动。这些定向活动是生物性的,在脑的低级部位,如网状结构发生。 第二个月则出现条件性的定向反射,即有明显的注意。例如,对成人的脸或声音注意。 出生半年后,随着手的动作的发展,幼儿注意的客体范围也越来越大,乳儿对周围许多事物都发生注意。但乳儿期的注意都是无意注意,往往由鲜艳的、发光的、移动着的物体或较大的声音所引起。此外,那些直接能满足乳儿机体需要的事物,如奶瓶、小勺等,也能引起乳儿的注意。总体来说,这些注意的稳定性不强。 婴儿期的注意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其注意的范围有所扩大,周围环境中更多的事物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开始注意与成人生活和活动有关的事物,并且开始注意成人的言语。婴儿无意注意的稳定性也有所增长,能在稍长时间内注意某种事物。当成人对一周岁的婴儿说出某物体的名称,并用手指着它时,婴儿的注意会被引向这件东西,不管它是不是强的、新的刺激物或能不能直接满足机体需要。 在这种无意注意的基础上,随着言语的发展,有意注意开始萌芽。婴儿有意注意主要是由成人提出的要求和任务引起的。2、3岁儿童逐渐能够自己叫出物体的名称,并以此组织自己的注意。 幼儿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幼儿的无意注意仍占优势地位 …… 婴儿注意力的培养 婴儿是指0-3岁的儿童。其中,0-1岁称为乳儿。 不少人认为孩子在出生的时候是没有智力的,是心智未开的有机体。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巴顿.赫怀特博士曾说,出生不超过两个月的婴儿只会睡觉,哭叫和喝奶,对他/她进行能力和智能的研究毫无价值可言。弗洛伊德也认为,婴儿在出生获得两个半月到三个月不会笑。这是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婴儿还没有智力。在心理学界,新生儿不具备心理机能的说法并不少见。 GOPLA研究发现,胎儿就有神经活动的生物电反应。新生儿的生物电反应更频繁、更强烈。他们是存在心理活动的。新生儿在产房的表现也各异。在婴儿出生以后,他们就开始独立地面对这个世界。在胎儿发育期间,他们是被保护起来的。他们对外部世界没有直接的接触。所以当他们要直接面对外部世界的刺激时,他们本能的自我保护会自发地将自己从过于强烈的刺激中隔离。这已经是刺激选择的开始。等他们渐渐适应了外部世界的刺激,感觉机制和知觉机制才会开始发展,渐渐完善、成熟。 婴儿的注意及发展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人的感觉器官无时不刻都在接受着内部和外部的刺激,但是人对这些信息的处理是有限的,注意的出现是为了让人能够更多更好地处理那些过强的刺激(这往往是由机体或环境的明显变化带来的),或者将机会留给更重要更有效的事情。注意的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监督功能对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进行是必不可少的。 婴儿注意与各种心理机制的关系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比如"注意黑板"是把"注意看黑板"中的"看"字省略了。再如,平时讲"没有注意"并非指人在清醒状态,心理活动进行时,什么也不注意,而是说人的心理活动没有指向并集中于当前应该注意的对象。注意机制的发展是蕴含在各种心理机制的发展中的。表达机制的建立与注意机制的发展息息相关。 感觉与注意的关系最为直接。对于新生儿,他们要面对的刺激是很多的,哪怕是最安静的产房,他们同时会受到上百种声音刺激的作用。注意的本能就在于把这些刺激分离出来,对那些可能对自己有影响的刺激做出反应。刺激和感觉并不是同一件事情,感觉的产生要复杂得多。不是每一个刺激都能带来感觉的。感觉的产生往往是大脑活动的结果。抑制是为了集中。光刺激不意味着视觉。 知觉的形成也是刺激选择、并将选择的刺激重整形成刺激联结,还原成整体模型的结果。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婴儿一样存在着注意。但他们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 人的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主要是由于客观刺激物比较多变、强烈或新异等,或因人的兴趣、需要、态度等主体状态产生。 新生儿已有非条件性的定向反射。例如,大声说话能够引起他们停止活动,明亮的物体能够引起他们视线的片刻停留。这都是原始的定向活动。这些定向活 动是生物性的,在脑的低级部位,如网状结构发生。 第二个月则出现条件性的定向反射,即有明显的注意。例如,对成人的脸或声音注意。 出生半年后,随着手的动作的发展,婴儿注意的客体范围也越来越大,乳儿对周围许多事物都发生注意。但乳儿期的注意都是无意注意,往往由鲜艳的、发光的、移动着的物体或较大的声音所引起。此外,那些直接能满足乳儿机体需要的事物,如奶瓶、小勺等,也能引起乳儿的注意。总体来说,这些注意的稳定性不强。 婴儿期的注意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其注意的范围有所扩大,周围环境中更多的事物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开始注意与成人生活和活动有关的事物,并且开始注意成人的言语。婴儿无意注意的稳定性也有所增长,能在稍长时间内注意某种事物。当成人对一周岁的婴儿说出某物体的名称,并用手指着它时,婴儿的注意会被引向这件东西,不管它是不是强的、新的刺激物或能不能直接满足机体需要。 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注意。在有意注意时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人要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某种事物或完成某种任务。有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在词语成为心理活动的组成因素的时候产生的,就是说,有意注意是由第二信号系统支配的。由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参加,人就能够通过词语来按照一定的任务确定自己的活动,注意于一定的事物或活动。这时候人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作用即使在当前没有具体事物存在的情况下,也能够借助于词语而实现。婴儿有意注意主要是由成人提出的要求和任务引起的,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随着言语的发展,这在婴儿后期已经有萌芽和初步表现。2、3岁儿童逐渐能够自己叫出物体的名称,并以此组织自己的注意。 婴儿注意力培养的认识、观念和原则 在注意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并解决好以下问题: 婴儿期注意力培养是不是必要 这可以化解成两个问题:?婴儿期注意力培养有效吗;?婴儿期注意力培养能够对现在和将来起到什么作用。 根据婴幼儿注意发展的规律,应该说,幼儿期才是注意力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期。在2-6岁的训练和培养,能够最有效地指导和矫正孩子注意方面的不足。幼儿期也是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的最关键时期,这显得婴儿期的注意力培养不是那么必要。 但是,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特征和需要。注意力决定了人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加工的能力。婴儿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不注意这个阶段的注意力规律往往会造成孩子认知效率低下,急躁、浮躁,情绪不稳定,发展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现在父母往往强调早期教育,积极开发孩子的智力。但是往往由于教育不当及早期智力开发过量,使外界环境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造成注意力涣散、多动等注意缺陷症。国内资料表明,在多动症患儿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中,家长中所谓的“严格管教者”占61.7%,放任不管者占3.5%,过分溺爱者占7.05%。国外亦有学者认为,暴力式的管教,会使患儿症状发展,并增加新的症状,如口吃、挤眉、眨眼。而对患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和过于溺爱等,常可能促使症状出现,或使已有的症状加重。 感觉统合是儿童认知的基础。婴儿生后不久就开始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之间的活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起来,才得以认识世界。感觉运动成熟与否,是日后知能学习或思考前期(3-6岁)孩子成功与否的基础。缺乏这方面能力的孩子,即使能够用大脑做记忆性的学习,但在观察、组织、想象、推理上的大脑功能似会有应用上的困难。感觉统合是从一出生就开始的,关键期是学爬会走阶段。如果养育不当,比如抱着过多,孩子独立平衡的机会太少,引起感觉统合失调(往往在孩子0-3岁形成并出现),会造成将来的注意障碍。 因此,即使在婴儿注意力培养在有效性上不很明显,但好的习惯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在愉悦中凝结远远胜过日后的集中训练和纠正。让孩子快速、有效地感觉和认知世界,实现心灵的舒适健康成长。这就是婴儿注意力培养的意义。 需不需要对婴儿进行注意力专门训练 对于乳儿来说,无意注意是一种本能。只要这种本能没有受到压抑或异化,就可以发挥其效能。因此,没有必要对乳儿的注意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对婴儿注意力的培养应该渗透在婴儿认知、养育的各个方面。 专心做事的好习惯,起始于乳儿期的专心吃奶,婴儿期的专心吃饭。 对于还没有学会坐起来的乳儿 到六个月,孩子会爬了, 到一岁,孩子会走路了, 注意的持续时间是人的个性 从婴儿出生开始,个性确实存在。个性体现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注意力也是人的个性表现之一。 每个婴儿的注意持续时间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在培养婴儿注意力的时候,不要苛求什么标准,或达到什么状态。这样往往可能拔苗助长。 营养、药物、环境、健康与注意的关系 保持孩子的健康、舒适,是注意力培养的关键。 婴儿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是无法集中注意的。他们被来自体内外的病痛折磨着,更多地是感受到来自体内的痒、疼痛、饥饿、冷热等不愉快的刺激,甚至孩子仅仅是感到整体的不适、压抑和烦躁,他们已经难以将大脑腾出来积极地感受外部世界。要想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首先要缓解或消除他们身体的不适。如喂食、更换湿尿片、治疗疾病等等。 乳儿难以知道自己的难受来自何处,更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人只能够通过他们的愉快、不愉快情绪来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等乳儿渐渐理解语言,开始学会无言语表达的时候,他们会积极地将这些不适向成人展示,以获得不适的缓解。到了婴儿学会说话,就更能够描述身体的不适。这都利于不适问题的解决。 但是,影响身体健康的,还有一些间接的因素,例如营养、药物和环境。 营养过量和缺乏都可能导致身体不健康。缺锌和缺碘都严重影响婴儿的大脑发育。这些由于饮食异化,特别是食欲异化的问题有专门的详细的介绍,这里我只谈对神经系统,特别是对注意力有害的有毒物质摄入问题。 和注意力关系最密切的微量元素是铅。铅中毒的孩子一般都伴随着注意缺陷。摄入含铅量过度的饮食(不一定达到铅中毒)也会导致多动。 铅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并不少见。油漆、染料中含有大量的铅。汽车尾气也含有大量的铅。皮蛋、爆米花、听装罐头等食品含铅量也相当高。与铅有关的职业包括铅矿开采、冶炼,熔制铅锭、铅板及其他铅制品,印刷业中的铸字、铸板,蓄电池工业的熔炼、铸栅极,焊接和熔割含铅金属及涂有铅油漆的金属制品;陶瓷、搪瓷、景泰兰生产中使用含铅颜料等。城市污染是铅过量的重要原因。 我国儿童血铅含量是过高的。山西太原万名儿童血铅筛查结果是64%儿童血铅值超标。这与太原环境污染严重有很大关系。抚顺市儿童铅污染异常率达到了30.5,。去年北京市儿童保健所抽样调查的2262名城乡儿童,有35.7%的儿童血铅值大于100微克/升的国际标准。 儿童铅摄入的途径很多。饮食是一个方面。铅尘大多在距地面1米以下(铅浓度比1米以上高16倍),儿童通过呼吸摄入体内的铅远远高于成人。铅在儿童呼吸道内的吸收率为成人的1.6倍至2.7倍,在儿童消化道的吸收率为42%至45%,比成人高4至5倍。儿童铅的排泄率仅有65%,约有30%的铅将滞留在体内,其中25%将通过血液向软组织中转移,是成人的5倍。乳儿的毒物污染主要是来自母亲。母乳喂养,皮肤或衣服上的毒物会通过皮肤接触影响孩子。母源性乳儿铅中毒并不罕见。铅可以以另一种形式沉积于骨骼内。当食物中缺钙,或因感染,饮酒,服药等,破坏了体内的酸碱平衡,就会使骨中的铅释放进入血液,出现铅中毒。乳儿喜欢用嘴去探索世界,婴儿喜欢吃手、咬指甲等,这也带来一定的铅摄入风险,成人应该确保孩子能够接触到的环境是“零铅”或“低铅”环境。铅可以用肥皂洗掉,饭前认真洗手等好习惯能够让宝宝更安全。 抽样调查显示,大多血铅超标的孩子中毒都较轻,通过积极防治可以逆转。平时给孩子多吃些富含钙、铁、锌的食物,可以减少铅的吸收。 其次,影响注意力的还有汞中毒。汞即水银。汞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脱发等。同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手足多汗,眼睑,手指、舌出现震颤,并且发展到上、下肢震颤。另外,还出现精神情绪障碍,急躁易怒,或胆怯,忧郁,易激动,爱哭等精神症状。这些都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着严重阻碍。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许多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机能和活动都有抑制作用,有的甚至严重损伤人的大脑和重要感觉器官。例如,目前已发现耳毒性药物共18类100余种,包括最常见的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阿司匹林、奎宁等,这些药物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严重的可造成药物性耳聋。烟、酒、砷、铅及乙胺丁醇、异烟肼等外界毒物通过皮肤或呼吸道、消化道侵入体内,会使视神经遭受损害,引起视力障碍。妇女还可以通过乳汁将药物传递给婴儿。乳母用药、小儿用药都应遵医嘱,在服药前先咨询有经验的医生。 广泛刺激与注意力培养的关系 广泛刺激是指人有意地扩大刺激的广度和维度。这种有意可以是人主动的,但对于婴儿,主要还是成人为他提供广泛刺激的条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对事物种种关系、特征的认识和把握必须通过对更多事物或者事物的更多方面(角度及层次)广泛接触来实现。婴儿对世界的认识仍然主要集中在感觉和归纳阶段,扩大他的接触面才能够帮助他形成正确的认识。 广泛刺激和注意力培养是矛盾的,但这种矛盾是统一的。他们能够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观察力就是这两种矛盾的一种统一体。人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只有对事物 的特征/关系更多地感觉和捕捉之后,才能将其区分出来,并组织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这是广泛刺激的 孩子是不是真的注意力不集中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父母在幼儿的智力/情绪方面最大的苦恼就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事实上注意力缺陷的比例远远没有这么高。绝大多数的孩子的大脑发育是正常的,他们的基本生理机制也发展良好。出现这一评价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父母都是在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要孩子做一个“小大人”,而忽略了孩子本身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没有做好孩子早期的注意力培养,有意注意机制没有很好的建立,这可能是刺激物选择不当的原因,GOPLA实验发现,很多所谓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在电脑游戏前都体现出惊人的专注。真正器质性注意力障碍是很少的。 不少专家提到婴儿注意力形成障碍,或婴儿注意力培养误区,也主要是因为以上问题没有解决好造成的。 婴儿注意力培养技巧 注意在互动中加强 如果不存在互动,婴儿的注意力是会很快转移的。他们会寻求一些更特殊的事物。 但是一旦存在着互动,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婴儿的兴趣会倍增,注意力也会持久。 父母的关注 孩子的注意往往来自父母的关注。 尽量不要先于孩子放弃 在婴儿注意力还没有自发转移之前,最好别赶在孩子的前面转移他们的注意, 健康与乳儿的注意 此外,结合年龄发展阶段的特点,我们更详细地提供: 0-1岁宝宝注意力的培养 1-2岁宝宝注意力的培养 2-3岁宝宝注意力的培养 0-1岁宝宝脑发育特点 0-1岁宝宝的宝宝我们通常称为乳儿。 在出生前,孩子的感觉器官已经很完善了,已经出现明显的生物电反应,但 是这不意味着感觉的正确形成。GOPLA认为,感觉是大脑对神经冲动的组合反应,是将破碎的刺激感受还原成整体的结果。感觉一方面由刺激引发,一方面是经验的产物,因此,孩子出生以后,面对的挑战是很大的,他们会被过多过强的刺激所困扰和迷惑。他们必须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形成并完善他们的种种认识。他们心理机制的成熟是和大脑的发育同步进行的。 出生时,脑的90%是大脑,7%是小脑,3%是脑干。长大成人以后,相应的比例是:87%大脑,11%小脑,2%脑干。新生儿的脑已具备了成人脑的形状和基本结构,但大脑皮质发育尚不成熟,传导神经纤维尚未完成髓鞘化,在功能上还远远差于成人。孩子刚生下来时,不会说话、不会自主活动,这些能力需要在日后脑发育的基础上才能逐渐具备。在成长的过程中,脑总是领先于身体其他部分。刚出生的孩子的脑重350-400克,是体重的10%,但仅仅是成人的平均脑重的25%。1岁时脑重达到700-800克,2岁时达成人脑重75%。最初的1—2年内脑发育是最快的。近年一些国外研究成果展示,人类大脑的实际构造是由出生后的经验而不是由遗传所决定。在出生时神经细胞已与成人相同,但轴突与树突形成不足,尚未形成大脑各区间复杂的交织,对于脑细胞起支持作用的神经胶质细胞的分裂在生后3个月才达高峰,新的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成直到出生后2岁。幼儿的早期经验可极大是影响脑部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婴儿在出生时大约有一千亿个神经细胞,形成五千万个突触。第一个月中,婴儿的突触数量已增长了二十倍,到达十亿。天生的基因数目根本不足以标明如此多的联系。这就有赖于生活经验——即幼儿从实际生活中接收的所有信号。体验的越多,发展的越好。 从我国几年来早期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出,营养条件改善、育儿方法科学,以及各种刺激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乳儿的大脑发育和心理机制的发展都在加速。早慧儿童并不少见。只要早期教育不片面,孩子心灵是能够超速成长的。 0-1岁宝宝的注意 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主要是由于客观刺激物比较多变、强烈或新异等,或因人的兴趣、需要、态度等主体状态产生。乳儿的注意几乎全是无意注意。 在乳儿刚刚出生的时候,会有非条件性的定向反射。这些定向活动是生物性的,是人的本能,在脑的低级部位,如网状结构发生。第二个月会出现条件性的定向反射,即有明显的注意。例如,对成人的脸或声音注意。出生三个月后,随着手脚动作的发展,以及乳儿对自己身体逐渐加强控制,婴儿注意的客体范围也越来越大,乳儿对周围许多事物都发生注意。这些注意的稳定性不强。 有意注意是有目的的、需要意志控制的注意,由第二信号系统支配。乳儿第二信号系统在后期随着孩子对言语的渐渐理解也开始萌芽,即使他们还没有学会说话,也不妨碍他们对一些简单词汇的理解。有意注意在1岁左右也会慢慢形成,并出现。在有意注意时,人的大脑会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时间长了会感到疲劳。这种处于萌芽阶段的有意注意,是极不稳定的。在无意注意转变成有意注意的过程中,必须加以指引和训练,提出必须遵守的行为和完成任务,推动乳儿注意的发展。 0-1岁宝宝注意力培养的技巧和具体操作 将注意力培养放到综合能力培养中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在各种心理活动、心理过程中。我们没有必要 对乳儿进行专门的注意力训练,而是把注意力训练分散到每一个与乳儿交互的活动中,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他的注意力。 这其实并不难,只要在这些活动,比如喂食、逗孩子玩等一切成人与孩子的交往中注意到乳儿注意力培养的原则和方法即可。 乳儿注意力培养的原则和方法 1、注意要以时间作为保障。 乳儿的大脑发育还不发达,他们难于区分并拾取成人有意施加的各种刺激。因此,在和乳儿讲话的时候,语速一定要慢,要温柔,以免引起他们的厌倦、急躁和反感。在他们眼前晃动醒目的物体也要慢一些,并要在他们的视野持续稍长一点时间。在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之前,最好不要将刺激物拿走。 2、孤立的刺激是无效的刺激。 刺激联结才能够提高刺激反应的有效性。孤立的刺激是很容易被遗忘的。我们要培养的反射就是孩子的条件反射,因此,必须将简单的一些刺激组合成一个整体提供给乳儿。这样通过重复行为和奖励效应的强化以后,才可能固化条件反射,使他们的刺激反应的选择性更优化更明确,即注意的质量提高。 3、距离就是注意。 刺激物要近。太远的刺激物,由于乳儿的认知能力较弱,很难形成有效的刺激联结。对于视觉注意,近距离能够让婴儿的视野更多被刺激物填充。他们的视觉干扰也会大大减少,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在很多育儿手册中都提到,当新生儿醒来时,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距离他眼睛20厘米处拿一个醒目的东西让他看。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4、刺激物要鲜明、和谐。 我们在培养乳儿视觉、触觉和听觉等感觉的时候,都要面临刺激物选择问题。选择好刺激物,往往有效性会大大提高。 乳儿的注意往往由鲜艳的、发光的、移动着的物体或较大的声音引起。这是刺激新异造成的。比如视觉培养,对注意的要求就是颜色鲜艳、色块足够大,易于和其他物体区别,不要让别的细节吸引了注意力。差异性大才容易分离出来。 和谐则是人生理、心理的需要。往往自然的就是和谐的。自然中存在的事物是最和谐的事物。人脸是最好的刺激物。父母的脸是最容易得到乳儿的欢喜和注意的。父母要多在孩子面前“露脸”。那些直接能满足乳儿机体需要的事物,如奶瓶、小勺等,也能引起乳儿的注意。用它们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是成本最低的。 5、动态、特别是互动更能积累注意。 动态的物体更能够吸引乳儿的注意。飞着的蝴蝶比静止的蝴蝶更容易获得乳儿的认知。 但和注意关系最紧密的还是互动。注意在互动中加强。如果不存在互动,婴儿的注意力是会很快转移的。他们会寻求一些更特殊的事物。但是一旦存在着互动,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乳儿的兴趣会倍增,注意力也会持久。从发展需求分析,正常人具有将“我”扩大的本能和趋势,人更容易接受那些受到自己活动影响的事物。无论哪个年龄层次,能够对自己行为产生回应的事物往往都能够处于注意的焦点。 6、正确名称。 不管孩子能不能听懂,在我们提供乳儿以刺激物,在发现他们的注意力集中 在刺激物上时,就要告诉他们刺激物的正确名称。比如皮球,就一定都统一说“皮球”或“球”,而不要说“圆圆”。汽车就要说“汽车”或“车”,不要说“嘟嘟”。这样才能够帮助孩子概念影像的确立。不要小看孩子的潜能。乳儿在五个月的时候,父母根据他的注意指向告诉他们周围物体的正确名称,并将他们抱近物体,比如冰箱、台灯等,每次当他们注意到物体时再强化这些词语,这样就能够在一两个月内培养他们对周围物体的反应。比如到七个月的时候,在厨房几个家电面前说“冰箱”,他们会看向冰箱。这就是有意注意的萌芽。 乳儿注意力培养的几个游戏或操作 虽然乳儿注意力的培养不需要专门训练,在日常生活中以一定的原则和规范可以引导,但是以下几种游戏和操作对乳儿注意力培养有很大帮助。乳儿容易疲劳,游戏时间不宜太长。对于新生儿,一般不超过10分钟。 常见的乳儿注意力培养的方法和操作 操 作刺激针对 简单描述 注意事项 好处 名物 称 床鲜艳视觉发育最好能够发声。注意头新生的彩颜色单纯、鲜艳、明亮。特别视物协调常变换位置,以免造悬儿 球或是红色。慢慢摇动让他看 +视野扩成斜视、偏头。 挂 彩带 大 手电筒,包着薄红布,距新生蒙着目光固追儿10-30厘米左右给新生儿看光不能太强。每日一新生红布定、眼球灯红光。上下左右慢慢移动电筒,次,每次1分钟。大儿 的手协调+注光 每秒移3厘米左右。新生儿的约摇动12次。 电筒 意力跟随 目光追随和捕捉红光。 面对面和孩子谈话,对孩子赞爱成人美,简单讲故事和儿歌。让他语新生温柔最好是父母。音节简协调+注注视成人的脸,慢慢移动头的呢儿 的声单,柔和 意+亲近 位置,设法吸引新生儿视线追喃 音 随你移动。 最能吸引躲3-18藏在障碍物后,然后露脸或露和训练孩猫成人 最好是父母。 个月 手出来 子的注意猫 力。 小玩具。颜色鲜明美触觉+握摸开始可让婴儿摸,练习抓握,丽或能够发出声音。能力+注和3-7玩具 继而可握起婴儿的手一起挥表面不尖锐,可以意力+手抓个月 动,逐步达到让婴儿自已挥动。 摸。无毒。摇铃、手眼协调能握 鼓、小动物等 力 敲6-12玩具 两个玩具分别在左右手,相互玩具能因敲击发出触觉+平 打 个月 敲打。或者一个玩具对周围事较悦耳的声音 衡+注意 物的敲打 力 换易于抓拿。成人要做触觉+协手6-12将玩具从这只手传到另一只玩具 好示范动作,让孩子调+注意游个月 手,再传回来 模仿 力 戏 易于抓拿。不要让孩抢将玩具拿近孩子手边,当他要子的失败超过5次。视觉+运8-12玩玩具 抓的时候,慢慢、稍稍往旁边帮助他成功。最好还动协调+个月 具 让一让,增加抓取难度。 用鼓励性的言语辅注意力 助 亲情+听成人对孩子说“顶牛”,然后用额顶7-12觉+触觉+的额头轻轻顶着宝宝的额头,轻轻父母效果最佳 牛 个月 运动协调头 扭动脑袋,宝宝也会顶过来 +注意力 当然,能够引导乳儿注意力发展的方法和游戏还有很多。父母们根据乳儿注意发展的规律也可以总结出很多来。 多人游戏 游游戏戏人性简单规则 注意事项 好处 名数 质 描述 称 奖这是家长奖励最好是精神奖励。在捡球过程中,注意力捡2-4 励 和孩子的比如夸奖、关注、微笑、会集中,同样这可以训球 性 游戏。 拥抱、亲亲等 练孩子的协调能力。 多人游戏 游戏名人游戏简单规注意性质 好处 称 数 描述 则 事项 踩线跑对抗快速运动中动态的注意力调节,这是3-6 游戏 性 开始训练有意注意了。 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一)注意发展特点 出生时:先天的定向反射 注意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 •1-3个月:表现出选择性 •3-6个月后,平均注意时间增长,偏爱复杂而有意义的对象;选择性注意越来越 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 •1岁以后,注意与符号联系起来;他人的言语提示和指导对婴儿的注意有一定的 制约和调节作用。 (二)记忆的发展特点 •记忆发生在胎儿期,新生儿末期具备长时记忆能力。 •3个月:对操作性条件发射记忆的保持达4周; •12个月:符号表征和延迟模仿出现 符号表征使词语记忆称为可能, 延迟模仿标志着婴儿表象能力和再现能力初步形成。 (三)思维发展的特点 ,婴儿早期出现启发式搜索策略的问题解决行为 ,6个月已能进行模仿 ,12个月以前能利用工具解决问题,“手段-目的”分析策略 婴儿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四种理论争论焦点在于:人类个体的言语是先天的还是后天获得的,是被动学习 的还是主动创造的,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一)强化说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言语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非常重 要的作用。 (二)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 评述: •“LAD”只是一种假设 •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 •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有唯心主义倾向。 •“人工野孩”——作为言语获得基础的这种先天机制,后天必须及时地暴露于语 言刺激下而被激活,否则就会失败。 (三)模仿说:阿尔波特,班杜拉,怀特赫斯特 评述: 在婴儿言语获得过程中有各种类型的模仿在起作用。 •即时的、完全的临摹; •即时的,不完全的临摹; •延迟模仿(有变形和创造性因素) •选择性模仿 (四)认知说:皮亚杰 二、婴儿期言语的发生与发展 (一)婴儿期言语发展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1.5岁):言语理解 第二阶段 (1.5-3岁):积极言语能力发展 (二)言语的发生:10-14个月 标志: 1.婴儿词语所代表的意义: 场合约定性,原始的指代性、对应的象征性和一定交流意义 2.词语的获得与运用 (三)言语的发展 1.词语数量 10-15个月,1-3个新词/每月 15个月以后,增长速度加快 19个月以后,25个新词/每月 19-21个月,“词语爆炸”现象 23个月,“双词句”,进入词的联合和语法生成阶段。 2.双词句的生成 双词句的特点:已具备语句的基本成分,但仍是简略、断续、不完整的。 双词句生成规律:“电报句”、“主词句” 3.语法获得 20-30个月是掌握语法的关键期 36个月,基本掌握母语的口语语法规则系统 婴儿的气质和社会性发展 一、气质类型和特点 气质 (一)传统的四重类型学说 (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强型 平衡型:灵活性、不灵活性 不平衡型 弱型 二、婴儿的依恋 依恋 (一)婴儿依恋的表现 (二)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艾斯沃斯 将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三)婴儿依恋的类型 艾斯沃斯用“陌生情境法” 依恋的形成: 记忆的发展 , 记忆发生的标志:新生儿的条件发射 , 0-3个月:条件反射的保持时间不断延长 , 3-6个月:长时记忆可保持数周 , 6-12个月:认生、寻找物体、模仿动作 , 12个月以后:言语记忆和延迟模仿。 思维的发展 , 直观性和行动性 , 间接性和概括性 , 缺乏预见性和计划性 , 狭隘性 , 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发展 婴儿言语的发展:言语获得理论 婴儿言语的发展:语音、词汇和语法 ,语音和词汇 , 0-4个月,简单发音阶段:h,k,a,o,e , 4-9个月,多音节阶段:dada , 9-12个月,说话萌芽阶段:baba , 1-1.5岁,建立第一批词:50个左右 , 3岁,词汇量爆炸性增长:到1000个 , 语法 , 单词句—— 双词句—— 简单句—— 复杂句 生物性个体——社会性个体 一、情绪的发展 ,笑的发展 , 自发性微笑(0-5 周) ,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 周-4 个月) ,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 个月以后) 一、情绪的发展 ,哭的发展 , 引起啼哭的原因: , 哭的性质: , 生理发射性的哭 , 刺激应答性的哭 , 主动操作性的哭 一、情绪的发展 , 恐惧的发展 , 本能的恐惧 , 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 怕生 , 预测性恐惧 婴儿气质的发展 , 容易型 , 困难型 , 迟缓型 , 混合型 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 什么是依恋, , 动物的依恋 , 依恋的重要性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 0-3个月:无差别的社会反应 , 3-6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 , 6月-3岁:特殊情感联结 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 主体我的发展 , 0-8M 主体我未发生 , 8-12M 活动的主体VS活动的对象 ,12-15M 自己VS他人 ,客体我的发展 , 15-18M 利用外部表征来认知自己 , 18-24M 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飞跃:“我” 理论假设:涉及到视知觉的获得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小孩子发展到那个阶段 就具备了深度知觉, 吉布森和沃克(Gibson E.J.,Walk R.D.)设计了“视崖”装置。 视崖(visual cliff)即“视觉的悬崖”,是一种用来观察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装置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的婴儿的平台,平台两边复盖着厚玻璃。平台与两边厚玻璃上铺着同样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紧贴,不造成深度,形成“浅滩”;另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深度,形成“悬崖”。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深”、“浅”两侧招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拒绝从有深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生。实验证明,出生六个月左右(甚至更早些)的婴儿,尽管母亲向他(她)招手呼唤,诱导其爬向母亲,但均被拒绝。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深度知觉的能力。动物实验表明,凡是一出生就会行走的动物,生后不久就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而生后尚需经过一定时间才会行走的动物,则和人类的婴儿一样,要到会爬一段时间以后,才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
/
本文档为【婴幼儿心理学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