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水门事件

2017-09-21 7页 doc 86KB 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7177

暂无简介

举报
水门事件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之我见 摘要:“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水门事件”的过程及影响的论述~进而对我国当前媒体在群众舆论导向等多方面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地方政府如何成为把握舆论导向“掌舵人”及其意义。 一、水门事件 1、何为水门事件。[1]“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译水门丑闻,是指1972年6月17日凌晨~五个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装置的人被值勤警察逮捕。这便是水门事件的萌发~常被称为...
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之我见 摘要:“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水门事件”的过程及影响的论述~进而对我国当前媒体在群众舆论导向等多方面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地方政府如何成为把握舆论导向“掌舵人”及其意义。 一、水门事件 1、何为水门事件。[1]“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译水门丑闻,是指1972年6月17日凌晨~五个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装置的人被值勤警察逮捕。这便是水门事件的萌发~常被称为“水门盗窃案”。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水门事件之后~每当国家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便通常会被国际新闻界 冠之以“门”,gate,的名称~如“伊朗门”、“拉链门”、“虐囚门”等。 2、水门事件经过。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时任的美国共和党总统尼克松为了竞选连任~利用总统的职权之便~动用了“国家机器”介入选举~以CIA退休干员对竞选对手进行监听~取得了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 1972年6月17日~以尼克松竞选团队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虽然尼克松随即反驳“这不是我指示的”~并在选举后取得了高票“保卫政权”~但最后在全案被揭弊之后~尼克松为此丑闻垮台~涉案之白宫幕僚长、总统顾问被判监禁~这是史上一场“没格调”的选举~让美国为之“民主倒退”。 回到“监听事件”发生之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脱罪~但随后在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宪法危机。1973年10月20日尼克松为了要罢免要求他交出证据的特别检察官~迫使拒绝解任特别检察官的司 法部长辞职~司法次长继任司法部长后~又因为拒绝罢免这位特别检察官而辞职~最后第三任司法部长才答应罢免特别检察官~尼克松更动员FBI封锁特别检察官及司法长官、次长的办公室~宣布废除特别联邦检察局~把此案的调查权移回司法部。尼克松滥用行政权力来维护自己~招来国民严重指责。 10月31日~美国众议院决定由该院司法委员会负责调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证~为弹劾尼克松作准备。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员会决定公布与弹劾尼克松有关的全部证据。7月底~司法委员会陆续通过了三项弹劾尼克松的条款。尼克松于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从1972年6月17日詹姆斯•麦科德等5人闯入位于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总部开始~一直到1974年8月9日尼克松总统辞职~《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对整个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正是由于他们报道的内幕消息揭露了白宫与水门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最终促使了尼克松的辞职。在水门事件的大部分案情被揭露之后~鲍勃 •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于1974年和1976年先后出版了两本关于水门事件内幕的书《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又译《惊天大阴谋》,和《最后的日子》,The Final Days,~两位记者在书中详细记录了采访、报道以及挖掘整个事件的全部过程。 3、后期影响。水门事件成为1973年最大的新闻。后来窃贼们的供词证明~《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是有道理的~并不是“缺乏根据的指控和道听途说”~两位记者的劳动也终于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华盛顿邮报》以“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勇敢地坚持了这场真实与谎言的斗争。它的最终胜利~牢固地树立了其在美国新闻界中的地位。 二、媒体与政府的相互制衡 水门事件充分证明了舆论的力量不可小觑~看目前舆论形成的的媒介主要有网络、户外广告、电视、报纸、杂志等~最不可小瞧的就是网络~但不管哪种媒介都可以掀起一场革命~所以政府必须重视~加以引导和约束。 1、各种媒介能力素质不一。从济南市来看~各种媒体能力和人员素质都不大相同~第一类是以政府开办的媒介~都 比较正规~宣传和倡导的也是替政府树立形象的内容~如政府网站、济南电视台、广播电台、济南日报、党报等,第二类是各种商业运作的媒介~宣传内容比较广泛~只要吸引眼球~什么都敢往上写往外说~以赢利为目的~不顾及影响和后果~如扩大效果的广告宣传、各类地方的小报纸、杂志等,第三类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的违法小广告~如街头的造假证贴条~违禁品等~危害无穷~是社会顽疾~不好治愈。其中最重要的属于网络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的特点~网络传播具有无限性~具有强影响力的公共事件一旦发生~网友就会很快将自己所看到的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手机短信、手机上网、论坛发帖~网络聊天等形式传播出去。在网络世界中~传者与受者的身份比较模糊~这种特点就造成了网络传播的传受同时性~这种特点加速了网络传播。在官方消息不确切、语焉不详的情况下~更促使网民传播自己的揣测。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社会~地方政府更应该掌握舆论的“制高点”~起到“灯塔”导航作用。 2、舆论对政府的影响。舆情已成为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舆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意见~舆情是一种社会政治态度,是民众和国家管理者利益诉求的互动现方式, 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煽动性。带有倾向 性和价值选择双重特征。特别是网络媒体在中国已发展成为引导和洞察社会舆论的重要窗口~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剧增~网络民意也越来越被政府重视。目前全国及地方两会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但好过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都是根源于网络~影响着政府部门的施政和决策的方向~如济南市的“建议取消长清大学科技城园博园门票”、“建议政府和企业合作成立绿色餐饮流动点”等提案都是在网络上是形成的~进而形成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3、地方政府如何控制舆论。地方政府要控制舆论的方向~根据舆情的特点~具有很大的情绪化倾向~为避免鱼龙混杂的言论引起不安定因素~必要时地方政府要掌握舆论的高地、成为意见领袖。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J.艾卢尔在《宣传:人类态度的形成》一书中谈到“舆论的不可捉摸的易变性和不稳定性又决定了政府的决策不可能追随迎合舆论~那么只能让舆论来追随政府~宣传则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 最有效的“宣传”就是即时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准确消息~面对公众~功不夸大、过不掩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做一个取信于民、言必行、行必果的政府。利用好网络~网络的反应速度是最为迅速的~地方政府要完善其政府官方 网站~可以学习“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模式~在其官方网站上开放与公众讨论的平台~允许网友匿名留言~由地方政府的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的解答~建立高效畅通的解决机制。在这样的解决机制下~遇到突发危机事件~地方政府的信息发布部门~可以随时对公众的疑问作出回应~同时可以随时掌握网络民意与网络舆情。秉着坦诚开放的态度办好办精地方政府官方网站~开放讨论平台~可以有效地将公众的视线吸引到政府可解决的范围内~建立起高效沟通机制~形成舆论影响~成为意见主导。 三、政府引导舆论导向的重要意义 正向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负向舆论则对社会发展起到破坏和阻滞作用。我们国家的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对社会具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是构成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我国媒体来说可谓极其重要。因此政府要做好舆论导向的引导工作。 第一、政府要改进媒体管理方法,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媒体交织成一个复杂庞大的信息网络~无所不揽、无所不至,人为出面管理不仅复杂而艰难,甚至会 消耗巨大的成本还难以奏效,这客观上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对管理媒体的政策、方法和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 胡锦涛总书记对此有深刻清醒的认识,他不止一次要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尊重媒体的传播规律,注意传播的方式方法。 第二、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积极弘扬时代主旋律,要强化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有效引导社会热点~化解社会矛盾~反映群众呼声。 第三、始终突出以人为本~切实服务民生。要积极做好涉农问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引导~主动设置民生新闻专题~阐释政策,要开展有效的舆论监督~引导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关心关注民生~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四、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主要领导干部要切实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责任~认真贯彻“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落实管理责任。 第五、突出维护稳定~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积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做好网上舆论正面引导~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维护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 选自《维基百科》中的《自由的百科全书》 [2]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23. [4]姜胜洪.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J].广西社会科学~2009~(1). [5]李发戈.网络舆论对政府公共决策的影响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3). [6]王升华.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攀登~2009~(5).
/
本文档为【水门事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