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word doc]论沈括《梦溪笔谈》对中国文化遗产传承的贡献

2017-12-27 21页 doc 47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5190

暂无简介

举报
[word doc]论沈括《梦溪笔谈》对中国文化遗产传承的贡献[word doc]论沈括《梦溪笔谈》对中国文化遗产传承的贡献 论沈括《梦溪笔谈》对中国文化遗产传承的 贡献 2010年lO月 第13卷第5期 西安文理学院(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h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ociMSciencesEdition) 0ct.201O V01.13No.5 论沈括《梦溪笔谈》对中国文化遗产传承的贡献 刘红 (西北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政治家,其所着《梦溪笔谈》是一部记载自然科学和社会文...
[word doc]论沈括《梦溪笔谈》对中国文化遗产传承的贡献
[word doc]论沈括《梦溪笔谈》对中国文化遗产传承的贡献 论沈括《梦溪笔谈》对中国文化遗产传承的 贡献 2010年lO月 第13卷第5期 西安文理学院(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h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ociMSciencesEdition) 0ct.201O V01.13No.5 论沈括《梦溪笔谈》对中国文化遗产传承的贡献 刘红 (西北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政治家,其所着《梦溪笔谈》是一部记载自然科学和社会文化成就的重要着 作.书中以丰富的内容,求真,求是的精神,使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学历史事迹,热情歌颂 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科技人文方面的创造,这对祖国社会文化的光大传承有着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延川石液”;军器监;活字版印刷术;统万城 中图分类号:1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77X(2010)05—0o10—06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 州)人,北宋着名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博学 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 通”.…?《梦溪笔谈》是他晚年所写的一部包罗 万象的回忆录.在这部名着中,共分26卷,所涵盖 的知识范围很广.他用笔记文学的体裁记载了北宋 以前及北宋时期在,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医 学,天文,水利,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方面的诸多创 见和成就,还概括地涉及到他对文学,历史,方志,考 古,艺术等人文科学的广博见闻和深刻见解.反映 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奋艰苦的创造和勇敢地与自然斗 争的光辉业绩,为后人发扬光大民族敬业精神提供 了一笔记述传承祖国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一 ,正确的唯物自然观与科学实践的典范 宋代科学家沈括的科学实践经验使其看待事物 观察问题比较求是客观.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 《笔谈》中不仅总结宣传了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见, 也真实地记录了他自己的卓越认识和研究,表现了 他的渊博知识和不懈追求.如沈括在任延州知府兼 郫延路经略安抚使期间,在延州(今延安地区)永宁 关他看到大河岸崩塌后的现象时说:”人地数十尺, 土下得竹笱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为化石” (《笔谈》第373条).沈括以自身的阅历知识熟悉 竹子系多年生禾木科植物,主要生长于长江流域或 南方多雨湿润地区.而延州地处黄土高原,少雨干 燥,”素无竹”.所见这些深埋土中的竹子变为化 石,应是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和环境气候的变迁所致. 并推测这一带”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耶”.这 充分表现了他以锐敏的思维方法对一些地理,地质 现象和化石形成的正确认识. 必须说明的是,沈括认为古代的竹子在土中化 为石头的观点,是否为竹,尚有问题.当代许多科学 家已先后表示,”像是竹子的化石可能是古代叫作 新芦木(Neocalmites)的蕨类植物”.由此看来沈括 对竹化石的认识是需要校正的.但他认定这是一 种绝迹的古生物,则是可信的;并且由此来推测黄土 高原的古气候,也是很合理的. 有一次,沈括在郫,延(今陕西郝县,延安县)境 内,见有人用地下溢出的所谓”脂水”作燃料,烟雾 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他根据”脂水”出土的地质情 况,燃烧过程和用途,判定这种又名”延川石液”的 自然水就是石油.”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 “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笔谈》第421条).在近千 ?这是沈括晚年闲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时所 写的记述体回忆录.本文采用的是新校正《梦溪笔谈》,上 海中华书局,1957版. 收稿日期:2010—05—23 作者简介:刘红(1960一),女,山东新泰人,西北大学图书馆馆员. ? l0? 年前,沈括能如此科学地首次用”石油”这一现代科 学术语来给地下自然流出的油苗即比较黏稠可燃的 黑色油脂矿物质命名,可谓超人的见解,是人世间智 慧的首创,也可说是古代中国人民对陕北石油在自 然科学领域的重大贡献.如果没有唯物的科学实践 思想作指导,要想得出如此惊人的至理名言是难以 想象的.可以说沈括是我国古代石油事业发展史上 的一个重要人物. 延州一带是我国最早发现石油的地区.《汉书 ? 地理志》上郡记载:”高奴县有洧水,可燃.”高奴 县治在今延安东北延河北岸,辖区相当今天的延长, 延安,安塞一带;洧水即今天的延河,或指延河支流 南河而言.汉时水上有肥(油脂)浮出,取之可以燃 烧.其后历代史籍对陕北的石油状况屡有叙述,到 了北宋时期沈括亲自考察了陕北石油产地,对此谈 及最为具体详尽.到了元代初期,延川的石油开发 利用进入了新阶段.清光绪三十年(1903),延长石 油官矿局成立,着手安装钻井机器进行开采,但收获 不大.光绪三十三年(1906),”延一井”见油,这是 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n驼’也是中国石油工业 发展史上的开创之作. 令人赞叹的是,两千多年前西汉上郡高奴县劳 动人民发现洧水上有油脂浮出可燃的记录,亦即 《笔谈》中所说郫,延境地下溢出的”脂水”燃料.这 片深埋在地下的石油矿藏而今继续生辉,造福社会 百姓.这更进一步地证明了沈括所说”此物后必大 行于世”的论断的科学性,正确性. 时至今日,陕北一带属新中国长庆油田辖区,仍 是国家产油重点区之一.延长油矿管理局在此树立 了标志纪念碑,作为地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沈括的地理地质学知识非常丰富.有一次,他 奉使河北,遵太行山而北,见因洪水冲蚀的断崖间, 含有许多化石般螺蚌壳和卵石呈带状横互在石壁 上.他根据这种沉积的形态推断说:”此乃昔之海 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 耳.”而华北大平原,乃黄河,漳水,滹沱河,涿水,桑 干河诸水浊流中所带上游淤泥沉积而成(《笔谈》第 430条).沈括在此认识到高山原是低处升高的结 果,海陆的位置不是处于永恒状态,而是有变化的, 从而深刻地判定地壳表面沧海桑田的变迁和形成过 程.这也显示了沈括进化论的唯物科学观.对华北 平原成因的解释,已基本上与现代地理,地质学的原 理相吻合,已得到当今科学家的普遍认同. 海陆的变迁怎样发生?这就联系到地质作用, 对其变迁的过程有多种说法.若用风化,侵蚀等作 用而形成水陆河山的现象来论,沈括的目睹实例最 为真切.他说:”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 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 望之,都无多见;至谷中则森然千霄.原其理,当是 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他明确主张地面被流水冲蚀,挖切成为山岭,以此来 类比西北黄土区域的地形.所以他接着说:”今成 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 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笔谈》第433条)他更 进一层地说:”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 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笔 谈》第430条)他已知道上游侵蚀下来的物质,经过 搬运,而在下游沉积成陆地.可知沈括对侵蚀作用 的理论,是很具体的描写和更合理的阐明.这比西 欧地质学界的认识早了六百多年. 二,对宋代冶铁技术的探索利用 中国是最早冶炼铸铁的国家.春秋战国时,由 于金属制造工具的改进和冶铁鼓风炉的使用,冶铁 技术已相当进步,使得铁制生产工具逐渐应用于农 业和手工业的生产,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可以说,中国又是最早使用铁制工具和武器的国家.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又一 时期,也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在众 多科学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涌现出了像沈括,苏颂 等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特别指出的是,沈括还是一 个思想进步的政治家,神宗时王安石变法的积极参 与者.正如变法失败后,守旧派有些人攻击他说: “朝廷新政规画,巨细括莫不预.”[6].’朱种宗熙宁十年七月” 这条反证沈括对新政的制定推行是有功绩的.就拿 冶铁,军工来说,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达到两宋时期发 展的高峰. 当时,中国北方,西方的契丹,西夏上层贵族为 了南下掠夺财富,常常进行军事干扰,战事频繁.为 了巩固国防,乃实施军事改革.沈括在1074年兼管 军器监,为制备精锐的兵器和坚甲尽其所能大有作 为.在他受命到全国各地视察新政实施后的效果 时,沿途做了大量有利于生产发展的科学考察和研 究工作.他到河北磁州时,就专门访问当地的冶锻 作坊,观察炼铁工业,研究了当地冶炼钢铁的方法. 详细记载了工人冶锻的实践经验,还特别对钢与熟 铁进行了辨识,即对”灌钢”(又称”团钢”)和”百炼 钢”的区别作了探究.他说:”灌钢”的操作方法,主 要是将熟铁条屈绕成盘状,把生铁块嵌在熟铁条中 间,用泥密封起来,人炉烧炼,练成后取出锻锤成钢. . 11? 这种高碳钢,沈括认为”此乃伪钢耳”.并指出真钢 的冶炼方法是”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 一 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 耗矣”(《笔谈》第56条).可知这种”百炼钢”是用 渗碳法炼制的.这是沈括在炼铁炼钢技术发展史上 写下的不朽一页.又如,他观察”青堂羌(吐蕃)善 锻甲,铁色青黑,莹澈可鉴毛发,以麝皮为缙旅之,柔 薄而韧”,并指出”凡锻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 冷锻之,比元(原)厚三分减二乃成”(《笔谈》第333 条).断言要制造”柔薄而韧”,强弩射之不能人的 铁甲,冷锻比热锻则有其长处.青堂羌这种”冷锻” 法的发明,是早期铁甲机械处理上的一个杰出成就. 因为”冷锻”不但可以除去热锻时表面上的斑点,使 铁甲表面变得非常光滑,而且能够把铁甲打得薄一 些,并使它锋利程度变大. 沈括负责军器监,悉心研究兵器,在很短的时间 内,就使宋代在坚甲,强弓,轻车的制造和质量上有 了显着的提高,军器的产量也成倍增长. 沈括在宋代军事上的建树,不仅片断地见于 《笔谈》中,而且对城防,阵法,兵器,战略战术的研 究成果,在其军事着作《修城法式条约》中更多地 保存下来.这是中华文明遗产的一份重要财富. 三,盛赞土木工程家的劳动创造 沈括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广见博识,奥理深邃,广 为称颂.在农田水利,木构建筑等土木工程方面,他 对当时从事劳作的”百工”,”市井田野之人”的许多 发明创造,都极尽赞扬之情.《笔谈》中都做了详尽 的记述,使人读之对祖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有了 更真切的爱慕敬仰.兹举例言之: 其一,宋仁宗”庆历中,河决北都商胡,久之未 塞”.有水工高超,在总结继承古人治水疏河之经 验基础上献议,提出三段分压作业法实行合龙,解决 了当时对黄河决口进行堵塞断流的关键性技术难 题.《笔谈》第207条记载了高超之计的详尽 法,为后世治河留下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其二,中国的建筑系统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它 早期的主要特征是用木材做成构架以承托房屋上层 和屋顶的重量;所有的墙壁只有间隔的功能,不起负 重之责.中国各个时代的木构建筑,都是千万匠师 们的努力和智慧成果.他们的名字除少数得留名于 史籍外,多数已难考稽.如10世纪末叶众人口碑称 扬的宋代着名木作匠师喻浩,最长于建筑木塔及多 层楼房.他设计建造的河南开封的开宝寺塔,_8据 记载是他曾根据开封的风向,地质和地势,非常精确 ? 12? 地计算出塔的高程,倾斜度和存在年限.惜塔今已 全部无存.可贵的是,喻浩还将木材建筑技术,写成 《木经》一书,沈括认为营舍之法,应从《木经》开始, 并详言凡屋体有上,中,下三段之分,就其棵,楹,榱, 阶等的高差,长短作了说明.”其书三卷,近岁土木 之工,益为严善.旧《木经》多不用,未有人重为之, 亦良工之一业也.”(《笔谈》299条)后来宋代李诫 所修之《营造法式》据说就是依据此书写成的. 像上述高超,喻浩这样的平民技术工人的劳动 创造,在”正史”中是毫无记载的,而沈括在科学上 却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天我们能了解到他们的成就 和事迹还是依靠《笔谈》里的这些记述,沈括对中国 文化遗产的传承贡献是值得永远追念的. 四,歌颂活字印刷术发明的首创精神 中国书籍的木刻雕版印刷术,根据2O世纪初, 英法文物强盗斯坦因,伯希和掠走的甘肃敦煌莫高 窟唐代佛经等实物资料判断,大概始于唐代中后期. 中国的这一发明,对世界文化的传播是一大贡献. 宋代是版本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版本学在经 历了漫长的萌芽充实时期后,突然焕发了蓬勃的生 机,其直接原因就是雕版印刷术在宋代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布衣毕异发 明了泥活字版印刷术,这对书籍的生产是一大革新, 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可惜的是,除了沈括《笔谈》 的记载外,有关这位大发明家的事迹和用活字印书 的史料,没有任何其他记录流传下来.经研究推知 活字版印刷术不同于雕版印刷,它是预先用胶泥烧 成一个个反体单字,然后根据书稿拣排成一块块施 以松脂,蜡和纸灰等合成药物的铁制书版方框里,再 在上面敷墨布纸进行印刷.其特点是较之雕版印 刷灵活迅速,节省费用,印书效率高.一书印完之 后,版可拆散,单字仍可再用来排其他的书版.沈括 在《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门谈的很详细.其优点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 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 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笔谈》第307条).由于这一记载,才使我们对祖 国这一在世界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发明有了比较详尽 的认识. 毕舁首创的活字印刷术这一新鲜事物,比欧人 相传德国谷腾堡的发明约早了四百年.[1伽这项技术 是中国对世界人类文化的又一伟大贡献.不知何故 未能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重视和有效的支持并把它 发扬光大.再加以泥活字本身的缺点,易于破碎,不 能耐久,难于使墨,自然与写刻精良的雕版无法媲 美,始终未能取得印刷业的主导地位.其后,除活字 材料上有所变换外,但其方法却被改进继承下来. 遗憾的是,毕异死后继起无人,沈括的侄子辈有幸得 到了这批宝贵的活字工具,但只当作古董一样珍藏 起来,并没有把他的技术优点加以发扬推广. 沈括以敏锐的政治见解,重视劳动人民的发明 创造,善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他对毕异的发明 创造能忠实详尽地记录下来,为祖国历史文化留下 了一份珍贵遗产,同时对世界出版科技发展史也增 添了一缕夺目的光辉. 五,造诣精深的文物知识解读 建国以来,研究评价沈括发明创造及其历史地 位的文章屡见不鲜.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许 多报刊着文对沈括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和自然科学 成就作了肯定论述,均是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服 务的.但对他在社会人文科学方面的成就却涉及较 少.通翻《梦溪笔谈》,读之使人顿感沈括强记博 闻,见多识广的人文科学知识,古今通融,熠熠生辉. 仅就文物考古方面而言,涉及的范围广漠无垠,除城 址,陵墓,寺院,豪宅各类遗存外,凡属今日出土常见 的青铜彝器,兵器,铜镜,钱币,壁画,碑碣等,在《笔 谈》卷十九器用门和卷二十一异事门多有涉及.现 举几例言之. 其一,关于青铜器纹饰的认识,描绘的细致真 切. 沈括说:”予进关中,得古铜黄彝……其刻画甚 繁,大体似缪篆,又如栏盾间所画回波曲水之文,中 问有二目,如大弹丸,突起煌煌然……舅鬃有牙角口 吻之象.”(《笔谈》319条)又说:”予尝得一古铜罄, 环其腹皆有画,正如人间屋梁所画曲水,细观之乃是 云,雷相间为饰.”(《笔谈》320条)据此所言判断: 前者应是习称的饕餮纹,或称兽面纹.其形状有鼻 有目,裂ISI巨眉;有的两眉曲卷,有首无身;有的身如 尾下卷,口旁有足;可谓大同小异,变化万千.后者 即云雷纹,是以连续的螺旋形纹饰所组成.这些螺 旋形纹,有的是圆的,俗称云纹;有的呈方形,则称雷 纹.饕餮纹和云雷纹,都是商周青铜器上习见的主 要纹饰,其变化颇为丰富.有时单独构成画面,有时 二者综合间用,相互配饰.古人为何以此为饰,当有 别说.’n. 其二,对古代透光镜原理的解说科学合理. 汉代有一种铜镜,镜面微凸,背有纹饰或铭文. 在其光亮镜面承受日光或聚光灯光时,墙上就清楚 地反映出与镜背相对应的图像.这种铜镜,古人称 为透光镜. 此类铜镜的制造方法,长期令人怀疑.隋唐之 际王度的《古镜记》就有记载.沈括在谈到透光 (镜)原理时说:”以为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 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 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继而又说:”然予家有 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其他鉴虽至薄者 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笔谈》第330条)沈 括虽然赞成上说,但所见铜镜虽薄,并不是都透光, 古人制造透光镜当另有方法. 1974年,上海博物馆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 学等单位大力协作,对汉代透光镜作过一次模拟试 制,”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在铸造铜镜的实践过程中, 虽然不知道应力一词,却发现了由于应力所产生的 透光现象,并掌握了必要的磨制技术”.l1从而证明 沈括对光学的物理性有一定的见识,而且对透光镜 问题的推论也是科学的,正确的.只是对铜镜时代 未作具体解答. 其三,对古代镜鉴的科学论释. 古代照人用的青铜镜子,又称鉴.战国以后大 量流行,是我国文物宝库中的一份重要遗产,沈括从 光学和成像原理言之甚为精彩.他说:”古人铸鉴, 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湟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 面小.小鉴不能全观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 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覆量鉴的小大,增损高 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笔谈》第327条)在 此他把凹面镜,凸面镜与平面镜由于照人时所成像 的大小的特点都写出来了,并且非常清楚.l 又如沈括谈到阳燧(形如镜)照物的关系时,主 要谈到凹面镜造像时物与像的位置变换及顺立与倒 立现象,还谈到凹面镜取火于日的焦点问题(《笔 谈》第44条).这一经过试验的真实记录,表现了 他对光的知识根基是取决于亲身试验而来,并且由 此看到中国古代制镜技术已相当先进了. 六,对中国书画文化的精辟见解 古代书画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重要的遗产之 一 ,它包括书法和绘画两个内容,世人喜爱收藏并视 为宝贵财富.特别是出自名家毫笔之手的真迹,除 了后世大家贤士临摹,双钩者外,历代有些牟利之 徒,往往也辗转复制,以假充真,故世传不少赝品,珍 爱书画的人不得不知.细读《笔谈》卷十七书画门, 使人深刻体会到他的慧眼见解,评说精辟. 沈括说,关于书画收藏,不能只取空名.如对钟 . 13? (繇),王(羲之),顾(恺之),陆(机)之笔,他提出要 有实践经验去认识,必须神会气韵,始能知其”奥理 冥造”,才算真知.不能只凭”耳鉴”或”揣骨听声” 去评定真伪优劣.(《笔谈》第277条). 中国汉字起源很早,仅从书体的变迁来说,大体 上经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几个阶段其发展 不外有两点,一是面向实用,二是面向艺术.到了晋 代在书法艺术技巧上,隶书变为楷书,草书变为行 书.在实用上,则行书,楷书同时并行.杰出的书法 家丛钟繇到王羲之父子一脉相承,书法艺术的造诣 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号称 “书圣”.千余年来,被视为书法艺术上的登峰造 极,如兰亭一帖,历代各书法家无不痴醉于其中,誉 为至宝.据说唐王太宗就很爱王羲之的书法,只以 未得兰亭为憾,后以御史萧翼设巧计而取得.贞观 二十三年,太宗病危,召太子李治(高宗)至病榻前, 遗嘱以兰亭殉葬.从此兰亭真迹遂不见人世. 沈括对古代神笔书法,识之深奥,颇多眷恋.他 说:”王羲之书,旧传惟《乐毅论》乃羲之亲书于石, 其他皆纸素所传.唐太宗裒聚二王墨迹,惟《乐毅 论》石本在.其后随太宗人昭陵,朱梁时,耀州节度 使温韬发昭陵得之,复传人间.”(《笔谈》第295 条)按稍早于沈括生世,成书于宋太祖开保五年间 (972)的《旧五代史?唐书》中《温韬传》亦有如此记 载.相传,发现宫殿般的玄宫,闲丽不异人间,中为 正寝,东西向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匣中”悉 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 传人间.值得注意的是,沈括继而又云:”或日,公 主以伪本易之,元(原)不曾人圹.”这就成了一条争 讼难解的千古疑案,由此予历代世人以很大的企求 奢望.时至今日,其风不减,很多人把它的存亡,寄 托在将来对唐高宗乾陵的发掘上.可见沈括对我国 汉字文化遗产的涵养珍惜程度了. 七,对勘察保护大夏统万城提供类比借鉴 在陕西靖边县红墩界,无定河北岸上的统万城 遗址,俗称”白城子”是东晋时五胡十六国之一 “夏”的都城所在地.史载公元407年,匈奴族首领 赫连勃勃僭称天王,大单于,雄居朔漠,国号夏.公 元413年驱使十万各族民众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 营筑都城,取名”统万”,寓有”统一天下,君临万邦” 之意.n新中国建立后,考古单位曾多次调 查,就其遗址的城垣,隅墩,马面,碉堡,宫殿和官署 台基的结构,现状,布局,作用,都进行了详细的探测 研究,采集了部分早年的遗物.[1611997年已被列为 . 14?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知统万城是由内,外两城组成,内城又分东城 和西城两部分,由东往西,依次为外廓城,东城和西 城.外廓城不太方正,平面略呈袋状,周长4696 米.东,西城的四隅都有突出城外的平面呈正方或 长方形墩台,高达31.62米.现在城垣高出地面约 1,10米.城址四面加筑马面,以西城为侧,西城马 面较密,北垣10座,南垣8座,东垣10座,西垣10 座.城垣,隅墩,马面,台基都为苍白色土施夯板筑 而成,夯层清晰,规整致密,夯层一般厚0.15,0.20 米.宫殿基址在西城东门内偏南,有专砌台阶.从 整个布局推测,王宫当在西城,宫殿衙署居东城.这 是沈括千年后今天所见统万城遗址保存在地面的现 状. 宋代沈括奉使在陕北时,对延州故丰林县城进 行了全面实地的勘察描绘(《笔谈》第191条).这 对后世研究赫连勃勃所建的统万城有着重要的参考 价值.?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还说,主持修筑统万城 的将作大匠叱干阿利”性尤工巧,然残忍刻暴,乃蒸 土筑城,锥人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今考古调 查后,经化验鉴定,城土的主要成分是石英,碳酸钙 和粘土.石英即砂粒,碳酸钙是石灰(氧化钙)吸收 二氧化碳而来的,二者和粘土加水混合便成三合土, 干后质地坚硬,是优良的传统建筑材料.所谓”蒸 土筑城”,或是指生石灰加水变为氢氧化钙(熟石 灰)时,释出大量热气时的情况而言.沈括所说的 丰林古城”紧密如石,蜀?之皆火出.……马面长则 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则矢石相及,敌人至城下,则 四面矢石临之,须使敌人不能到城下,乃为良法”. 通过今天对统万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得知这样的判 断应是可信的.今得知统万城马面长是因内设仓库 以储粮草的缘故.沈括强调故丰林城的形制特点和 军事上的作用价值,为今天对统万城文化遗产的保 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类比借鉴.可以说沈括是一位 我国早期关注考古文化遗产的实践家. 统万城是我国历史上匈奴族留在人类历史长河 中唯一的一座都城遗址,后来又是党项,羌等北方少 数民族的聚居区.这座故城遗址始为赫连勃勃夏国 都邑仅l5年,而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确有600多 年.对于研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史,各民族关系史, 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城市建筑以及地理变迁等 ?承蒙西北大学教授李建超老师指教,仅表谢意.延 川故丰林县城在今延安市东李渠镇周家湾村. 方面,都具有特殊的价值. 总之,《梦溪笔谈》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部重要 着作.沈括以他广博的知识,独特的创见和丰富的 科学实践,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 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光辉成就,记载了劳动人 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卓越精神.许多光彩夺目的创 造,为我们提供了一部记述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着 作.他以鲜明的爱国爱人民的政治立场和热情高昂 的”求是”精神,对祖国文明的传承光大作出了巨大 贡献. [参考文献] [1]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陈桢.我国古代学者关于化石起源的真确认识[J].生 物学通报,1956(4). [3]杜明达.我国史料中有关石油与天然气的记载[J].自 然科学,1952(4). [4]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陕西文物古迹大观[M].西 安:三秦出版社,1988. [5] [6] 高泳源.我国古代对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J].地 理知识,1954(7).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李群.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N].人民日报,1974一 o7—21(03). [8]梁思成.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J].文物参考资料, 1953(1O). [9]赵万里.中国印本书籍发展简史——活字印刷术的发 明[J].文物参考资料,1952(4). [10]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对亚洲各国的影响 [J].文物参考资料,1953(10). [11]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58. [12]陈佩芬.西汉透光镜及其模拟试验[J].文物,1976 (2). [13]王锦光.古代中国物理学的成就II”梦溪笔谈”读后记 [J].物理通报,1954(9). [14]朱家濂.中国字体演变简说[J].文物参考资料,1957 (1). [15]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6]陕北文物调查征集组.统万城遗址调查【J].文物参考 资料,1957(1o);陕西省文管会.统万城址勘测记[J]. 考古,1981(3). [责任编辑朱小琴] OntheContributionofShenKuoS?MengXiBiTan’’ toChineseCulturalHeritage LIUHong (Libraryof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069,China) Abstract:ShenKuowasafamousscientistandpoliticianintheNorthernSongDynastyandhisbook,entitled” MengXiBiTan”,wasanimportantliteraryworks,whichhadrecordednaturalscienceandsocialculturalphenom— ena.Thisbookwasrichincontentandfulloftruths,andespeciallyhavinggivenadetailedaccountofscientifica— chievementsdurigntheNorthernSongDynasty.Besides,ithadrecordedthecreationsinscienceandtechnologyby ordinarypeople.HisbookisagreatcontributiontothesocialculturalheritageofChina. Keywords:Yanchuanpetroleum;militarysupervisingdevice;typography;TongwanCity ? 15?
/
本文档为【[word doc]论沈括《梦溪笔谈》对中国文化遗产传承的贡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