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张艺谋改编电影的美学追求

张艺谋改编电影的美学追求

2018-03-09 18页 doc 39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张艺谋改编电影的美学追求张艺谋改编电影的美学追求 学 士 学 位 论 文 题目:张艺谋美学追求观照下的电影改编艺术 2012年5月20日 独 创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月 日 毕业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鲁东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
张艺谋改编电影的美学追求
张艺谋改编电影的美学追求 学 士 学 位 论 文 题目:张艺谋美学追求观照下的电影改编艺术 2012年5月20日 独 创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月 日 毕业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鲁东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 月 日 毕业论文选题报告 毕业论文结题报告 毕业论文成绩评定 院(系):文学院 学号:20081110323 注:1、论文总成绩=指导教师评定成绩(50%)+评阅人评定成绩(20%)+答 辩成绩(30%)2、将总成绩由百分制转换为五级制,填入本表相应位置。 目录 摘要 ..................................................................... 1 一、张艺谋电影的现状及地位 ............................................... 2 二、张艺谋电影改编的美学追求 ............................................. 2 (一) 文学再创造——分解性美学运用的极致 ............................... 2 (二)对纪实美学的执着追求 ............................................ 5 (三)镜头下的影像奇观 ................................................ 6 三、张艺谋电影改编存在的问题 ............................................. 7 (一)叙事艺术的沦落,华丽影像喧宾夺主 ................................ 7 (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离场 .......................................... 8 四、结语 ................................................................. 8 注释 .................................................................... 10 参考文献 ................................................................ 10 谢辞 .................................................................... 11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张艺谋改编美学追求观照下的电影艺术 顾盼盼 (汉语言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8级汉语本8班 20081110323) 摘要:张艺谋作为中国电影的代表力量,其作品大多来自中国当代的文学作品, 他通过对分解性美学和纪实性美学的极致运用,辅以出色地影像表达,以其深厚 的人文底蕴成就其在中国电影的地位。但其近期的电影中越来越倾向于“大片”, 人文关怀缺失。这其中有体制自身等各方面的原因,但无论是张艺谋还是其他中 国导演有责任在市场与艺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提高中国电影的品质。 关键词: 改编;分解;纪实;影像;缺失 The Adapted Art of Zhang Yimou’s Movi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 Pursuit Gu Panp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HWB 2008, Class 8, No.20081110323) Abstract: Zhang Yimou is the powerful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Film Industry whose works are from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He made his works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ecomposition of aesthetics and documentary of aesthetics and assisting the excellent photography effect. He achieves his status by the deep cultural deposits. The recent films are more and more inclined to the so called "great film" which lacks the humanistic care. The film system itself is one cause of the phenomenon. Not only Zhang Yimou, but also the other Chinese directors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pursuit a kind of balance between the market and ar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films. Key words:Adaptation; Decomposition ; Documentary ;Image; Defect 顾盼盼(1989.08——)女,汉族,山东德州人。 1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一、张艺谋电影的现状及地位 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的代表力量,从《红高粱》《菊 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多部乡土气息的电影到《英雄》《十面 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等高票房大制作的“大片”,他的电影 作品代表着中国电影的人文深度与票房高度。 张艺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得不提到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依凭。通过 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其早期的电影几乎部部精品,其电影因其深厚的社会深度和 人文内蕴享誉海内外。 首先,张艺谋电影的人文人性关怀将中国的电影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推动了中 国电影的发展。张艺谋电影中对中国的影像化展示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个 窗口,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让中国的电影与世界电影有了更好地交流 与对话。 其次,电影与文学的互动,对文学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张艺谋对文学作 品的改编,通过电影镜头的表达,在使观众关注电影的同时开始去审视文学作品 关注文学界,文学作品以另外一种形式的到广泛的传播。有人说:“当代文学界, 读者只剩下一个张艺谋。”且不论当代人对于文学的态度,张艺谋确实以电影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当代的文学作品。张艺谋也曾组织过多位作家创作同一题材的作品,作家与导演联手,文学与电影的联姻,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再者,即使张艺谋越来越形式主义,注重大制作大投资的所谓“大片”也为中国电影票房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无论是电影作品对于文学作品的多元美学艺术再现及对文学发展的推动上还是其电影本身所蕴含的人文深度上,张艺谋在中国电影的发展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张艺谋电影改编的美学追求 谈及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不得不提及他的文学作品改编,当代文学作品在张艺谋的电影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给张艺谋带来国际声誉的电影多来自当代的文学作品。从莫言的《红高粱》刘恒的《伏羲伏羲》苏童的《妻妾成群》以及最新的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 张艺谋也曾说:“我一向认为中国电影离不开中国文学??????电影永远离不开文学这根拐杖,看中国电影是否繁荣,首先要看中国文学繁荣与否。”[1](P15)我们从中便可以看到文学在张艺谋电影中的重要性。由于电影叙事与文学叙事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的根本差异,使得电影在改编的过程呈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总体而言,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不外乎“再创造”“忠实原著”两种类型。张艺谋的电影风格多变力求不重复,他游刃有余在这两种形式之间,从而在电影中便中体现出了他的多元美学追求。 (一) 文学再创造——分解性美学运用的极致 分解性美学主张将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事物加以解剖和分解,然后取其具有典型意 2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义的部分。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改编中即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时代背景,进行艺术性的加工再创造,创造出异于原有文学作品而又符合导演创作个性和美学追求的电影作品。分解性美学主张选取具有尖锐冲突性的矛盾来表现人物故事的冲突,并通过对矛盾的强化将冲突集中,从而使得故事的戏剧性增强,人物的形象性格更为完善。 相对于第五代导演影片的反传统、符号化、抽象化的倾向,张艺谋一改旧俗重新回到对分解美学的创作上:选取文学作品中冲突较强的情节进行重新组合和再创造,重新构建影片的矛盾冲突,使得影片结构更紧凑,更具冲突性,从而使得影片引人入胜跌宕起伏。影片《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等对原小说的再创造性改编都是张艺谋对分解性美学运用到极致的典型。 1987年张艺谋的导演处女作品《红高粱》集中体现了他对分解性美学的执着追求。他说:“我由衷的欣赏和赞美那生命的舒展和辉煌,并希望将这一感情在艺术中加以抒发”。[2](P35)《红高粱》是莫言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以山东东北高密乡为背景“在充满野性活力的土地上,在有关先人生命的奔放和传奇性的经历的叙述中,隐含了对后代在生存上的压抑,人性扭曲的伤感与迷惘。”[3](P136)在张艺谋的电影里,除了沿用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由“我”来讲述一段关于“我爷爷”“我奶奶”的故事外,出于张艺谋个人创作个性和影片发展的需要,张艺谋对小说的情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为了是故事情节发展更合理,冲突更尖锐,从而更方便电影表达的需要,小说中一些不适于用分解性美学原则的故事情节被删掉或者重新构造。对“我爷爷”当土匪和“我奶奶”与曹县长的干亲关系等主要的内容都进行了大量的删减,而“我奶奶”从出嫁到最后被日本人打死和高密乡人与日本人的不共戴天的仇恨成为全片的主要事件,贯穿了影片的始终。在小说中有罗汉爷爷与“我奶奶”私通一事在电影中也被删掉。影片在再创造的过程中,民族内部矛盾人性弱点都予以弱化,而将压抑人性的封建矛盾(李大头)和日本人的血腥统治予以强化,这些 与‘我对原著小说情节的改编,为影片的主题表达奠定了基础。通过“我爷爷’奶奶”敢爱敢恨的一生,表达了来自最底层人民的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原始祖先野性和洒脱的推崇,及对封建压制的反抗。 其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更合情合理,更利于观众接受。在莫言的小说里“我爷爷”是一个杀人放火、血腥残暴的土匪,“我奶奶”是一个风流成性、歹毒阴狠的女人,她与罗汉大爷私通又强认曹县长作干爹而将自己的亲爹赶出家门,罗汉大爷在小说里也只是一个懦弱胆小的会计头。而在张艺谋的电影里这些人物都更多的具有正面的力量:影片中删去“我爷爷”身上残暴的匪性和“我奶奶”身上的放荡,将他们塑造成了一对敢爱敢恨勇于同人民侵略者抗争的血性儿女。而罗汉爷爷也被塑造成一个有血性的汉子,一位英勇的共产党员。 无论是在故事情节还是人物的塑造上,分解性美学原则在1990年对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的改编的电影《菊豆》也得到了极致的体现。小说《伏羲伏羲》写的是京西名为洪水峪的山村中的村民杨天青与婶子王菊豆之间的一段畸形爱恋和人生悲剧,他们勇敢地追求爱情、反抗命运和伦理的压迫,却无力对抗无形的命运悲剧,最终被伦理道德毁灭。 3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为保有原有跌宕的故事性并进一步强化情节,张艺谋在改编的过程中,舍弃了大量关于日常生活的细节和人物心理活动的表现,而将表现的重点放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矛盾冲突,并对这些加以浓缩和矛盾化处理。在小说中,天青和菊豆灵魂的挣扎和纠结多来自自身内心深处的伦理道德感,而在电影中导演将这种自我否定外化为菊豆和天青在面对他们的儿子天白的监视之下的愧疚。张艺谋将导致人物性格分裂的内在文化原因由一种外在的事件转化到外在的人物(天白)身上,这固然囿于历史文化沉重感在影像中表达的需要,但同时使得观众更直接的感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强大和残酷。这些改编都使得影片更具情节性、冲突更剧烈。《菊豆》对小说最大的改写在结尾处:《伏羲伏羲》中的天白虽然有杀父的念头:“如果堂兄果然做下了,又让他抓住了,他就剁了他,像瓜一样剁了他。”[4](P45)但杨天白并没有将这种想法付诸实践,并且最终地窖里救了杨天青一命。而杨天青是因为父子不得相认,菊豆又一次怀了孩子,而自己有无时不刻的处在儿子的监视之下。这一系列的打击和折磨使得杨天青最终精神崩溃而自杀。电影由杨天青自杀改为天白“杀父”,实际上杨天白是在“代父”(杨金山)行使着对杨天青的生杀大权,天青最终还是死于杨金山之手,死于封建礼教之手。而杨天白更处于矛盾的中心,天白相当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代言人的身份:他要遵从封建伦理道德替父行生杀大权,而结果却是更无人伦的的“弑父”。这一改动大大强化了天青天白这对“兄弟”“父子”间的矛盾冲突,彰显了封建叛逆者与森严的封建论理道德之间的尖锐冲突,使得影片更具悲剧性。 对于分解性美学原则的运用,在1991年改编自擅长描写女性人物细腻心理的先锋作家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原作中写出了现代女性的婚姻悲剧,并着力描写了封建大家庭内部女性之间的争权夺势和明争暗斗。作家以细腻凄婉的语言描写了主人公由刚到陈府的争宠夺势到后来主动退出了这种残酷的生存关系的人生经历,体现了她对封建权利中心下畸形婚姻生活的反抗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则强化了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这一主题。为突出这一主题,影片在情节上也做出了许多的改动,影片中将陈府中妻妾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情节集中到一起,使得冲突环环相扣,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颂莲从一入陈府便开始了明争暗斗:对丫头雁儿的报复使得一入府便使主仆关系变成尖锐的矛盾对立;新婚之夜被三太太梅珊破坏,颂莲又将矛头指向三太太;知道二太太卓云是雁儿诅咒自己的幕后指使者,她又将矛头指向二太太卓云,在给卓云理发的时候邪恶的剪了她的耳朵。颂莲为了争宠还假装怀孕。这一系列的明争暗斗将影片变得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将陈府后院的波谲云涌尔虞我诈刻画的入木三分。为了强化影片的情节冲突,表现妻妾间的明争暗斗删去了关于颂莲入府前的家庭遭遇,删去了大少爷飞浦之间的交流及暗生的情愫,删去了很多关于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 为了更有力的表现封建论理对人性的扭曲影片摒弃了原作中颂莲最终自动退出这场权力之争,而代之以颂莲因争宠而假装怀孕被揭穿在陈府彻底失宠,落得个发疯的下场。虽然这一改编违背了原作中女性在封建伦理下自我觉醒这一主题,但更有利于表达封建男权中心压迫下女性心理的扭曲与病态,是影片更具人文关怀性和心灵震撼性。 张艺谋的电影在国内外都受到较高的评价,一方面可归功于他对分解性美学的极致 4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运用,除上述提到的影片之外在《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影片里也有体现,此处不做一一。正是在恰当保持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情节的冲突,同时又对人物形象进行再创造,使得影片更深层次的表现主题。 (二)对纪实美学的执着追求 纪实美学以生活美和平常美为依据,遵照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完整性和多义性,注重对生活原貌的逼真再现,力求给人以总体真实的美感。[5](P22)所谓的纪实并非将小说完全以影像的形式原样再现,而是忠于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 在《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一系列以分解性美学见长的着重强化情节、突出矛盾的的影片之外,为寻求自身的突破,1992年张艺谋拍摄了改编自陈源斌小说《万家诉讼》的影片《秋菊打官司》。《秋菊打官司》以强烈的纪实风格成为张艺谋的又一代表性作品。 《秋菊打官司》选取了一个民告官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倔强、不屈不挠、不畏权势的底层农村妇女形象,鞭挞了中国人民身上的隐忍守旧甚至懦弱的民族文化心理,从而体现了作者对勇于反抗倔强不屈的人性的呼唤。 陈源斌的《万家诉讼》是一部新写实小说,他以贴近现实生活的叙事方式再现当时的社会生活,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纪实性。张艺谋摒弃了分解性美学当中对戏剧性情节尖锐冲突的青睐,而将故事改成单线索线性发展。以一种客观冷静的 角度去观照故事的发展,以纪录片的风格再现民妇告官的历程。影片中,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剑拔弩张的正面矛盾冲突场面,秋菊一次一次的上诉也被夹杂在大量的生活场景的表现中,使得故事的矛盾冲突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这也是纪实美学的一大特点。纪实性美学主张“现实生活中的情节本来就是重大事件和平常是件相接替或交织”[6](P41) 。 《秋菊打官司》中对于生活细节的刻画和对家庭生活的描写远远大于对“打官司”比重,这些与打官司不相关的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现实生活进行了原生态的展示,使得整个故事情节从头至尾都处于一种平和的和松散的状态,真实再现了原生态的农村风貌。 张艺谋在影片中想表现的除了现代农村的生活面貌之外,更想进一步表现当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因而本着再现人物真实性的原则,影片淡化了秋菊与村长之间的矛盾冲突,完全没有剑拔弩张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敌意,他们更多的是通过家长里短的交涉。而村长的家人对秋菊从头至尾都有一种邻里间的礼让与尊重。当秋菊生产时也是村长不计前嫌组织大伙把秋菊送到医院,使得他们母子平安。也正是因为这份情谊使得秋菊认为已经有了说法,所以才放弃继续上诉。但村长明确的表示不是因为秋菊告自己才帮忙的,换做村里其他的人他依然会这么做,如果秋菊要告就接着告。这些情节的发展都极符合生活在传统文化统治下的农民形象。村长是代表着自负倔强同时又践行着传统文化观念的农村权力阶层。秋菊则代表农村中既有现代觉醒意识勇于反抗不平,同时又具有倔强质朴善良等传统美德的农村妇女形象。《秋菊打官司》无论在故事情节的表现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有一种真实的美感,毫无做作捏造之嫌。同时基于本片的 5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写实分割各位演员的表演都真实自然不着痕迹,演活了一个个形象鲜明而又真实的农民形象。影片在波澜不惊的叙述中让观众看到了农村原生态的现实生活和农民质朴的自然美。 (三)镜头下的影像奇观 文学作品与电影本身就是两种不同的叙事形式,因而具有艺术的本质差异,而这种差异性也决定其对故事情节的表现形式的不同:小说具有心理的指向性,而电影则强调影像再现。因此在电影对小说的改编过程中要将幻想中的片段给予客观逼真的形象展示。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在电影改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重视视觉造型的塑造,对画面色彩镜头的把握也更有优势。表现在张艺谋电影改编的过程中,他在影片中加入了一些原作中没有的意象,并将原作中一些感性的心理片段和具有蕴藉性的话语通过象征、意象的渲染更好地用影像突出影片的主题,把电影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正如张艺谋所说:“我把小说改变成电影的时候,尽量使形象视觉化,假如做不到视觉化的话那么根本无法去拍电影。”[7](P22)张艺谋所说的这种影像再现在他的多部影片里都有明显的体现。 他的第一部执导影片《红高粱》就展示了他对影像美学的完美把握。《红高粱》中我“我奶奶”“我爷爷”自由激荡的人生精神通过开场“我奶奶”出嫁时的几个场景表现出来通过“颠轿”“野合”“祭酒神”等几场极具地方民族气息极富视觉冲突的影像片段来表现人物的野性洒脱和旺盛的生命力。“颠轿”这一场戏不仅仅体现了东北高密的民俗民风,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场景体现了下层人民对人生的不公的无声抗争。一群年轻力壮精力充沛的壮汉因为没有钱而打光棍,个人的欲望无 法得到满足,而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却要送给一个行将就木的麻风病人李大头,他们正是通过“颠轿”来宣泄心中的愤懑与不平,尽管这种抗争是无声的消极的。这就正契合了影片所要表达的人性压抑主题。 影片中另外一个极具视觉冲击的便是那一望无垠的红高粱砍了能长烧了能长的红高粱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影片中几乎所有的大事件都是以高粱地为背景的,满眼的红色给以视觉冲击,同时渲染了悲怆高亢的气氛。在影片的最后“我奶奶”倒在日本兵的刀下,倒在了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血红的高粱地里,天地间一片红色,构成了宏大深邃的意境。再伴以高昂激荡的唢呐声,升华了人物的韧性不屈与血性,在观众的脑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艺谋对视觉影像的把握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体现的更为淋漓尽致。本片与原作一个显著地不同在于影片中加入了“红灯笼”这一具有中国特色和象征意味的意象,并通过“点灯——灭灯——封灯”这一极具可视性的过程展示了颂莲从得宠到失宠都被遗弃的悲惨一生的地位起伏。“红灯笼”这一意象有很好的视觉效果,他成为封建男权的外在表现形式,它象征着陈佐千的恩德权势,映射着封建礼教。陈府的女人都希望自己的房上可以挂着红红的灯笼,连丫鬟雁儿也偷偷在在自己的房间挂上灯笼。这都体现了被压迫的女性对封建伦理的认同迎合甚至追逐。 张艺谋还将原作中极具南方色彩的院落移至沉闷冰冷的西北深宅大院。整个宅院以 6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灰为主色调:青灰色的瓦片、黑灰色的院墙、灰白色的地面、头顶上是灰灰的天空。在密闭的空间里充斥着沉重的灰色,这灰色正如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将人紧紧束缚,让人感到压抑与绝望。而维系陈府女人生命形式的红灯笼偶尔才会打破这封建宅院里的绝望与悲凉,但这红灯笼的几度明灭最终也被吞噬在这压抑的灰色当中。张艺谋正使用灰色营造的冷清沉重的令人窒息的影像氛围使人看到了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 在张艺谋的镜头下,这种象征意象俯拾即是:在《菊豆》里将农家改为一个大染坊,菊豆与天青第一次偷情时,高高的染布掉进红红的染缸中,给人惊心动魄的震撼感和冲击力;《秋菊打官司》中将买猪改为买辣子,红红的辣椒同样象征着她们对于生命的热情与坚韧。 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除故事情节、冲突之外,由各种色彩和意象形成的氛围情境所带来的感染力同样能够引起观众对历史、社会、生活、人生的感受与思考。 三、张艺谋电影改编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空前繁荣,张艺谋的电影越来越倾向所谓的“大片”,越来越倾向场面、画面、服饰等影像因素,其后期作品多流于形式主义,电影的主题发生严重的倾斜:叙事让位于画面,景观支配叙事。文学的内容及本身的人文内蕴以被迫让位于被无限夸大的视觉因素。 (一)叙事艺术的沦落,华丽影像喧宾夺主 如前所述,张艺谋对文学作品影像再现把握十分出色,这也是他早期电影广受好评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其后期对于画面的过度迷恋与追逐,倚重电影对观众的视觉冲击,使得电影原有的内容与深度受到了排挤与压缩,造成了对历史文化真实性的扭曲。 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改编自曹禺的经典名剧《雷雨》这种内蕴深厚寓意深广的名著给人以太多阐释的可能性。但张艺谋的切入点却是场面与人物的造型。张艺谋将故事的背景移至五代十国的宫廷当中,使得自己能够林淋漓尽致的发挥自己的影像特长。场面华丽璀璨,气势恢宏磅礴,画面美轮美奂,服饰华丽 screen daily》评价道:“影片中拥有近堂皇,功夫惊心动魄,特技新奇炫目??????《 来记忆里最富丽堂皇,奢侈到几乎不可思议的场景。”几十万盆菊花空运至云南搭建了上百万的菊花台。“大王”龙袍由八十多位工人耗时一个月手工缝制,且均为金线缝合,上面镶满了18k金片,一件戏服价值125万,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张艺谋对视觉冲击的华丽渲染无法掩饰其叙事的缺失。他现在的电影所提供给我们的是金钱堆积下的影像序列,是现代技术包装下的视觉游戏。电影里没有了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没有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没有了厚重的人文情怀,他们塞满了我们的眼 7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睛却走不进我们的心灵。 (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离场 在张艺谋现在的电影里我们看不到明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仍以《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例。《雷雨》强化的是对不公平社会的抗争和对不可抗拒的命运的控诉。《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没有正反面人物,没有道德立场,只有阴谋欲望仇恨。自始至终,就是一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噬。大王为皇位下毒谋害皇后,元成为皇位手刃长兄,父亲用皮带抽杀小儿子、逼死反抗的二儿子。《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是凶手,他们参与混战与杀戮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对欲望与权力的渴求,却没有任何一方代表着正义与良知。 原作中阳光单纯的周冲和善良淳朴的四凤为小说增添了一丝的亮色。而在电影当中,元成阴鸷狠毒,蒋婵自私无知。《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没有任何真善美的要素,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人文关怀与道德价值是完全离场的。而一部电影若要成功真正靠的是震撼人心的思想深度,《满城尽带黄金甲》从头到尾都让人感觉到人性的堕落和令人窒息的绝望。 《满城尽带黄金甲》在恢弘磅礴的气势和华丽堂皇的影像下缺少的是传统文化和人性深度的内核。这种缺憾在《英雄》《十面埋伏》《三枪拍案惊奇》等影片中也明显的显现出来。有人说:“张艺谋是用中国最好的电影力量拍摄最精美的垃圾”。当前张艺谋电影里缺少的不是大投资大制作,不是华丽的影像,不是百转千回的情节,缺少的是他原有的丰富的底蕴和人文关怀,美轮美奂的影像所带来的高票房不意味着高品质。真正好的电影是以其简单却永恒的主题真正触动人们的心灵。贾磊磊在对张艺谋近期的作品进行评价时指出其与早期作品的最大的差异在于张艺谋已不再承担更深的文化使命。[8]正是张艺谋人文主题的缺席,使得其电影的口碑与票房出现严重的失衡。 四、结语 张艺谋为中国电影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张艺谋自身在电影发展中的缺陷。当然人文主义的缺失不仅仅表现在张艺谋的电影里,受投资回报等市场因素的影响,以及中国电影正处于一种重票房轻人文的大片时代,在中国电影市场空前繁荣的情况下,美轮美奂的大片更符合投资方的诉求。拍电影不能像写小说一样成为完全的个体行动,它需要多个方面的共同作业,因此没 有投资方一切都无从谈起。摆脱束缚他们的体制艺术个性固然可以得到自然地舒展,但有限的资金又会使艺术表达陷于困顿。结果是在票房的压力下,导演也不得不低头,在一片自责与骂声中为投资方赚个盆满钵满。 除了投资体制方面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也起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在中国人 8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的传统意识里,电影首先是一门艺术,因而导演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受这种导向的影响,一直将电影作品作为表达人文性的一种工具。但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电影作为一种商品的属性的得到了凸显,现代化的影视更需要的是场面制作特技等外在形式。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导演们匆匆转型。但在短时间内他们从原有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往往无法快速适应一种新的模式,难免会在内容与形式的表现上有一些失衡。当前形式大于内容的影片的存在是中国电影发展上不可避免的一步。 张艺谋电影人文的匮乏是由多个方面造成的,有体制的有自身的以及越来越偏离其本位的文学。也许我们将中国的导演束缚在“镣铐”下,却又在要求他们“自由的舞蹈”。但作为中国电影的代表力量,张艺谋有责任有义务克服自身的障碍,在市场与艺术之间求一种平衡。我们必须认识到电影再繁荣它还是一种艺术,这是本质,也是底线。导演本身应尽快适应电影市场中的双重诉求,游刃有余于商业与艺术之间,让中国的电影早日脱离向西方邯郸学步的尴尬阶段,发展出适合中国人审美观和消费观的中国电影。 9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注释: [1]李尔葳.张艺谋说[M]沈阳春风出版社 1998.10 [2]李尔葳.直面张艺谋[M]北京.北京经济时报出版社 [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刘恒.刘恒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5] 张剑鸣.美学追求;张艺谋改编中的多元探索[J].北华大学学报.2003.9 [6]罗慧生.世界电影美学史纲[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5 [7]李尔葳.直面张艺谋[M]北京.北京经济时报出版社 [8] 贾磊磊:张艺谋为了商业价值丧失了原则[Z] 参考文献: [1]张剑鸣.美学追求;张艺谋改编中的多元探索[J].北华大学学报.2003.9 [2]陈墨.张艺谋电影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3]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295 [4]蒋子龙.电影改编之我见[J]电影艺术1983.8 [5]曹禺.雷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9 [6]莫言.红高粱家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7]刘恒.刘恒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8]苏童.苏通精选集[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9]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10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谢辞 本学士论文是在谭老师悉心指导和大力帮助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到初稿一遍遍的修改再到最后的论文定稿,谭老师给了我莫大的支持与帮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谭老师多次询问写作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开拓思路。在论文的修改定稿过程中,谭老师给我认真地修改订正,使我的论文更完善。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有谭老师的悉心指导,倾注了谭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此,我要向谭老师表示真挚的谢意。 同时,我还要感谢参考文献,引用文献中所列的作者们,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帮我完成了这篇论文。最后,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 顾盼盼 2012 年5月20日 11
/
本文档为【张艺谋改编电影的美学追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