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上邪读后感

2017-10-23 22页 doc 43KB 580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4168

暂无简介

举报
上邪读后感上邪读后感 精品文档 上邪读后感 篇一:乔勇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农科院小学:乔勇 读了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认为在每一页中除了写着“爱心、良知、思考、责任”以外,还充满着智慧的火花。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标准也是除了“学识渊博、正直善良、很热爱学生”以外,还有“很有智慧”这一条。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个充满智慧的老师。 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李老师用他的智慧化解了一个个棘手的教育难题。例如在“万同偷随身听”事件中,李老师开始是非常严肃的告诉万同,游贤的家长报了案,公安局...
上邪读后感
上邪读后感 精品文档 上邪读后感 篇一:乔勇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农科院小学:乔勇 读了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认为在每一页中除了写着“爱心、良知、思考、责任”以外,还充满着智慧的火花。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标准也是除了“学识渊博、正直善良、很热爱学生”以外,还有“很有智慧”这一条。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个充满智慧的老师。 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李老师用他的智慧化解了一个个棘手的教育难题。例如在“万同偷随身听”事件中,李老师开始是非常严肃的告诉万同,游贤的家长报了案,公安局的人已经来到了学校,当万同承认是“我与游贤开玩笑”后,李老师马上顺着他的话说是有误会,于是下面就用更缓和的语气来处理完了“失窃案”。再看看关于程桦的教育。当程桦骄傲自满的时候,李老师没有简单的用一句“胜不骄,败不馁”来说教,而是用充满智慧的头脑给程桦定出了他下一步的奋斗方向“超越自己”。在和程桦交流的过程中,李老师既列举了许多杰出人物的事迹,又从理论上给他解释了“成熟”的含义,使程桦的思想起飞后,变得更加矫健,最终取得了成功。从以上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老师无论是在对后进生的转化还是在对优等生的培养中,除 1 / 27 精品文档 了他对学生有一颗负责任的爱心,还有他的智慧在里面。 当前众所周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教育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而正确方式方法的选择就要靠我们的智慧,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育,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要想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就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考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达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我们才能知学生所想,理解学生所为,才能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而交流是教育的前提。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让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改正他的缺点„„但是有许多时候,苦于找不到好的方法。从李老师的教育手记中我知道了要教育学生得学会尊重学生、表扬学生。做老师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出现的问题。今天的孩子就如春天里需要滋养的禾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涓涓春雨,要比电闪雷鸣倾盆暴雨更能渗入土壤。还有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多一点人情味,大人有时也会犯错,何况是还是孩子的学生呢。因此利用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许多时候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强很多。 2 / 27 精品文档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 3 / 27 精品文档 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 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原文来自:wWW.cDfdS.com 池 锝范 文网:上邪读后感)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读完李老师的书,让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我们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之爱首先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而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就要不断的学习,把学习渗透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让教育智慧流淌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一点一滴,每时每刻。我们这一代成长于一个物质、精神都比 4 / 27 精品文档 较平淡的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游戏,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也没有更多的诱惑。在传统家庭的“双目”和“书中既有黄金屋,书中又有颜如玉”世俗观念的监管下,使我“安心”地读了一些书。读书时句须一句句去理解,意要一段段去思索,思想也一步步地提高。没有精彩画面,也没有伴奏音乐,更没有旁白点拨,靠的是自己不断读、反复感、努力悟,终于成长为一名能引领他人走上阅读之路,培养读书习惯,丰富精神生活,使他们继续乃至终身阅读书籍而不断成长的“灵魂的工程师”。 篇二:神雕侠侣读后感 《神雕侠侣》无巧不成书,作为小说,武侠小说,总是充满传奇色彩,充满太多巧合的。 其实许多事情她都知道,但并非明白,这明白对她是毫无意义的。如果她太明白了,杨过就不会如此的对她依恋 了,更加不会与杨过的个性配合得天衣无缝又保持自我,还不着痕迹。 不仅出于对杨过狂傲不羁的欣赏 对小龙女超凡脱俗的倾慕 更为二人坚若磐石、刻骨铭心的爱情所感动。每念及此 不禁想起那首古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似杨过这般至情至性的男儿 真可谓天下第一情种。也许和杨过一样 我本天性热爱自由 不在乎什么礼法 5 / 27 精品文档 与权威 也同样渴望拥有一份似杨过与小龙女这般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的爱情。怀着这样一种情感共鸣 同时抱着补课的态度 近日细读了原著 下面浅谈一下对此书的观感,主要从文学创作的角度 提炼一些有价值的思路 供大家参考和分享。不当之处 敬请博友斧正。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叫人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 离别苦 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 千山幕雪 只影向谁去.” 篇三: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读完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这本书,很长时间,也不知道自己心里是什么滋味,也许,是被苔丝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所打动,以前在读中国著作的时候,也深深体会到“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哀,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于君绝~的这种感情,但是还是被苔丝所受的那种苦和爱的坚贞所打动,但是,不管怎么样,读完后,我一直在思考,导致最后是这样一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德北对苔丝所做的一些事儿导致苔丝最后这个样子,还是因为苔丝对克莱的爱太专一,还是因为克莱没有及时联系苔丝,才导致悲剧的发生,还是因为苔丝家境的原因,如果,苔丝的父母亲有一定的能力,也不至于苔丝第二次接 6 / 27 精品文档 受德北的侮辱,还是因为当时的,总之,这是一个综合的原因才导致最后这一结局。 首先,我感觉是苔丝本身的原因,如果,苔丝,不是那么的顺从于她的情人或者可以说是自己的丈夫,在很多很多次时,他都可以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的,比如,在他们把那些被时光掩盖的秘密都说出来的第二天,克莱在梦游中,不顾及他们两个生命的安危,走过那座河,嘴里还哼着是怎么怎么的喜欢苔丝,如果,苔丝把这一切都告诉他的话,那么,或些许,克莱就会揭开自己的面子,才发现自己的内心是多么的热爱苔丝,或许,他可以认识到,在自己无意识的时候说出来的话才是自己最正式的想法。 还有,通过读《德伯家的苔丝》这本书,让我对信仰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不管你信奉上帝还是基督,都不会彻底的改变一个人,如果说,要是这个人得到而改变,也是其自己出于真心的想改变或者自己的性格所致,因为,这一点在德北身上就是一个很好的反映,其原来放荡不羁的性格,虽然经过基督的教导,也通过自己的讲道来巩固但是,在遇见苔丝之后,一切就都变了,其原来的本性就原形毕露,一点改变都没与,非得说出变化来,那就是比原来更会为自己开脱,为自己辩解,其他的改进没有一点。 如果,克莱不是那么度感情有自控力的话,如果,他内心多一点的感动,如果,他他不是那么里理性的话,那么,或 7 / 27 精品文档 许当苔丝向他标靶的时候,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向他求宽恕的时候,他站在苔丝的角度上思考一下,或许结局就有不一样的转 机。 或许,再说,如果苔丝的父母能够勤快一点,那么,这么艰苦的生活就不会落在泰斯的身上,或者可以说,当老德北去世后,至少,他们不至于连一丁点的家当都没有, 不至于让苔丝想到的妈妈还有自己的弟弟妹妹而难过, 所以,才不得不答应德北地处要求,但是,本身是爱克莱的,所以,当看见自己的真丈夫回来找自己得到时候,那种就能退两男的地步,才使苔丝做出导致自己不可在生存下来的结果。 总之,读完这本小说,让我有了很多的思考,想着自己如果在谈恋爱或者说是找老公的的时候,一定不能隐藏自己的感情,同时,要及时的和自己的爱人沟通,只有沟通才能是对方更加的了解自己,才能更加的认识他们现在所处的现状,就像一样,也是因为在沟通上的迟延,才使苔丝对他失去了希望,跟随了德北。同时,在以后谈恋爱的时候也不需要过分的含蓄,在此时,也需要适度的为自己着想,如果只是一心一意的为对方考虑,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话,那最后的结果只有自己的不幸,或者说两人的不幸以告终。 总之,还是佩服哈代这位大家的,因为,一般可以写出这种百年不衰的著作,或者这种悲剧的著作,都是把自己的伤 8 / 27 精品文档 疤撕开给读者来看,还有,当评论一个著作的时候都要和当时写作背景要紧密联系,可以说,哈代把当时的社会环境惊醒很细致的描述,看《德伯家的苔丝》就让我想到国内的路遥著作的《平凡的世界》一样,虽然结局不是很像当时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状况都有一个很好的反映。 还有从《德伯家的苔丝》这本著作中,还体会到了一种开放,就是克莱的父亲对其自身的一个教育和对其婚姻观的表态都是很开放的,包括他的母亲,在当时都是很民主的或者说是开放的。 好了,先这样吧~总之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不少,不只是苔丝的悲情,还要有各方面的 成长,也许虽然一些经历自己么偶有亲身经历过,但是,从书本中,学到了一种更为深刻的见解。 篇四:《茶馆》读后感 读《茶馆》有感 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友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 9 / 27 精品文档 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渐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同样,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其二,尽管茶馆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一、王利发(茶馆掌柜)二、松二爷(胆儿小,人却不怀)三、常四爷(正义之士、十分爱国、体格健康)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还真不容易。听听~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啊~发人深思。其三,子承父业。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客人的思想呢,~简直是幻包装不换内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 10 / 27 精品文档 级”为大师。刘麻子那说媒拉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变为“花花联合公司”(专给洋人、官员提供女招待与吉普女郎)。而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人哪~为何总在这方面“遵规守矩”呢, 老舍,无论您想传达予后人什么,至少《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不能评说它的优劣,在如此剧你面前,我只有说声:“谢谢~谢谢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宝贵的财富。” 【摘要】: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是古典诗词内涵美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情感美主要包括五种情感:即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执着的男女情、美好的朋友情和温馨的骨肉情。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这种崇高伟大的情感美,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幸福、繁荣、稳定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词;情感美 什么是情感,《现代汉语词典》说:“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1]只要是正常的人,他就一定有情感。只要有情感,他就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予以表达。中国古典诗歌就是古代人们抒发情感的一个最为有效的工具。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陆机在他的《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2]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也说:“诗者,吟咏性情也”。[3]我们今天阅读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留 11 / 27 精品文档 下来的那些洋溢着真情的伟大诗篇时,无不感到这种真挚的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震憾人心的力量。这种真挚的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沉的爱国情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民族,也是一个深深热爱自己祖国的民族。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孕育了一大批热爱祖国的仁人志士,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爱国诗人。他们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精神,是华夏历史上动人心魄的精神文明之花。他们留下来的无数诗篇,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如明代诗人杨继盛的《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这是诗人面对死亡高唱的充满凛然浩气的爱国壮歌。前二句大笔挥洒,极力渲染浩然正气,意在说明“天地有正气”。杨继盛本来就是个刚直不阿、胸怀浩然正气的人,仕进后更以忠直敢谏著称。他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后改兵部员外郎,力主抗击北方鞑靼人的侵入,因弹劾大将军仇鸾误国被贬狄道县典吏。仇鸾伏诛后,诗人复官,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弹劾奸相严嵩十大罪状,被严嵩迫害入狱。在长期监禁后,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杀害。这首诗最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并不认为就义便是报国的尽头,临刑前他想到的是“生平未报国, 12 / 27 精品文档 留作忠魂补”。即活着未能斩除佞臣、尽到报效国家的责任,死后要继续用自己的忠魂实现报国之志。后二句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炽热无比的爱国热情,至死不忘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二、浓烈的思乡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炎黄子孙有着浓重的思乡情结,而思乡情结就是爱国情结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连故乡都不爱的人会去爱国。思乡念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她蕴涵着对故乡亲友的挚爱,对故乡山水的依恋。古代诗人写有太多的游子诗,抒发着各不相同却又极为相似的故乡之情。这些诗歌不追求奇特新颖的构思,更不要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深情的语句,写出远客思乡的殷殷深情。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秋月分外明亮,也特别清冷。对于孤身在外的人来说,最易触动旅思之怀,感受到客居的萧条,年华的易逝。凝望着明月,更易使人想起故乡,思念亲人。大概正是此情此景感染了李白,他挥毫写下了《静夜思》这首具有浓烈思乡之情的诗歌。 三、执着的男女情 男女情爱,本是人类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在我国古代数量繁富的诗歌遗产中,爱情诗占了很大的比重。爱情诗在古代民歌中非常发达,从《诗经?国风》、汉魏六 13 / 27 精品文档 朝乐府民歌,到唐代民间曲子词、明清民歌,歌唱爱情的篇章往往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在文人诗歌方面,上自屈原的《九歌》、汉魏六朝古诗,下至唐诗、宋词、元曲,爱情诗的数量也是很多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爱情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真挚动人。它们表现了古人对爱情的强烈追求,爱情得到满足时的愉悦和欢乐,更多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生离死别引起的忧伤和痛苦。在我国古代众多的爱情诗中,写得最好、最感人的是那种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死不渝、永不分离的爱情追求为内容的诗篇。如汉乐府诗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全诗一开头,这位女子就向天发誓,表明了她与“君”的相爱关系,并希望他们之间的爱 情永远不中断,不衰竭。为了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她象放连珠炮一样,一口气列举了五种不可能出现的情况,从反面说明她“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执着追求。只有高山成为平地,江水干涸不流,冬天雷声隆隆,夏季雪花飘舞,天地合为一体,她才与心爱的人断绝感情。而这五种情况都是不可能出现的,自然她与“君”的爱情也就不会“绝衰”了。诗中出现的各种景象相互之间并无联系,但在表达爱情的坚贞这条线上,却美妙地串成了一个抒情形象的整体。读 14 / 27 精品文档 了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直爽、活泼而深情的女子活脱脱地站在我们面前。她对爱情的追求是那么至死不渝,纯洁热烈;誓言是那么干脆利落,不假雕饰。这种纯属真情的自然流露,让人感到痛快淋漓,并深受感染。男女情爱的美好归宿,便是结为夫妻。有人说,结婚是爱情的坟墓,这从根本上亵渎了神圣的爱情。因为夫妻互爱是人世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家庭存在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基本的道德关系之一。夫妻情笃是家庭和睦的核心内容,夫妻感情是家庭幸福的晴雨表。在我国古代的夫妻关系中,虽然受到男尊女卑的影响,但人们还是以相敬如宾,伉俪情深,富不易妻,白头偕老为美德,鄙弃那种见异思迁、喜新厌旧以及忘恩负义的卑劣行为。 在古代大量的爱情诗中,有不少描写夫妻恩爱的诗篇。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一首一往情深、缠绵真挚的怀人诗。诗起笔即妙,题为“月夜”却不写作者自己看到的“今夜长安月”,而从千里之外落笔,以一“独”字见出两地相思。就表现手法来说,可谓一箭双雕。不说自己思念之苦,反关心妻子遥忆之悲,伉俪情深,溢于言表。“独”字更是意味深长,夫妻离散,两地相隔,故谓“独”,这是第一层义;儿女未谙世事,不知思父,不懂得母亲望月的心情,故谓“独”,这 15 / 27 精品文档 是第二层义。颈联描写妻子独自望月的形象。云鬟雾湿,玉臂生寒,可知站立良久,心往神驰。尾联“双照”反结“独看”,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希望。在充满悲哀的日子里,只有希望才能给人以生存下去的慰藉。双照之下犹带泪痕,正是悲喜交集、痛定思痛的景象。诗人写情如此,真称得上是力透纸背。 四、美好的朋友情 友谊是人生旅途中激人奋进的伴侣,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友谊是人生的需要,是朋友之间的高尚的情谊。它既是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关系到人际和谐,国家安定的一个重要方面。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生离不开友谊,事业离不开友谊。友谊是信任理解,是无私奉献,是高尚人格的体现。真正的友谊是人与心灵相通的亲密的关系,在一起时要相互激励,远离时要扬其善名,快乐时要与其共享,患难时则要共生死。这种友谊的特征是,在思想上互相帮助,在品行上互相砥砺,在学问上互相切磋,在事业上互相支持,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中国文学史上,歌颂这种高尚真挚友谊的诗歌不胜枚举,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首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时所作的一首抒发真挚友谊的诗歌,诗中表现了对王昌龄的深切同情。诗的前两句道出时间、环境及事件。时 16 / 27 精品文档 间是暮春,环境是飘飘扬扬的杨花和音似“不如归去”的杜鹃叫声,这一切带给人的无疑都是悲凉。在这种氛围里,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且已过五溪,岂不更令人忧伤, 后两句是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诗人把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让这颗愁心随着风。和着月,伴着不幸的友人直到夜郎西。因远隔万里,不能相见,而诗人的情感又那么强烈,难以抒发,难以寄托,只有通过千里可共的明月来“遥有此寄”。 李白与杜甫的交往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珍贵的一页。二人相处的时间虽然不算长,但二人友谊深厚,心心相印,离别后互相思念,留下了一些感人的诗篇。唐玄宗天宝三年初夏, 李白与杜甫在洛阳首次相遇。从夏到秋,他们在粱(今河南省开封)、宋(今河南商丘)一带漫游。经过冬天小别之后,第二年又在东鲁相聚,直到秋天分手。分手后,杜甫欲去长安,李白则寓居沙丘。想起在一起时欢快的日子,想起二人诚挚的友谊,李白写下了《沙丘城下寄杜甫》这首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起首两句,诗人以自怨自责的意味写“我”:“我来竟保事,高卧沙丘城。”劈空一问,悬念陡起。诗人为什么对自己来沙丘城这么恼恨,难道仅仅是因为闲居无事吗, 三四两句写诗人所处的环境:瑟瑟秋风,老树孤立,这阵 17 / 27 精品文档 阵风声片片落叶给闲居人带来的是什么呢,接下来两句,点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声歌美酒,本来诗人平生钟爱之物,此时竟然提不起精神,引不起兴趣,这又是为什么呢, 诗写到这里,句句以“我”为中心。“我”的生活单调乏味,“我”的环境一片萧索,“我”的心情沉闷低落。这一切,似乎是诗人在向外人诉说自己的苦衷,与“思君(杜甫)”毫无关涉。直到最后两句“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笔锋陡转,照应了诗题,点明了主旨,读者一下子明白了诗人前六句的用意:这生活,这环境,这心情,这难以排遣的孤寂,原来都是出于对“君(杜甫)”的思念。 五、温馨的骨肉情 骨肉情深是一种美德,也是家庭中有关亲人关系的道德规范。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家人之间应该“相爱”、“相顾”、“友悌”、“和睦”,提倡兄友弟恭,尊卑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做长辈的,做兄姐的,要以疼爱友爱的态度对待子女弟妹,子女弟妹要以恭敬的态度对待长辈兄姐。只有这样,才能使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爱和睦,共同感受骨肉亲情的温暖和快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不少描写这种骨肉情感的优美诗篇。这类诗篇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晚辈对长辈的孝敬之情。孝敬长辈尤其是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曾被儒家作为一切道德的根本。我 18 / 27 精品文档 们的民族文化具有重人伦的特征,而伦理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家庭孝敬”,尤其是对父母的孝敬。“百事孝为先”,自孔子始,孝德便被当作“仁之本”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奉行的一条道德原则。孝是一种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民族美德。从古至今,古典诗歌对于“孝”这个主题进行了无数次的赞美,对父母的天高地厚的恩德进行过无数次的讴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像春天阳光般厚博的父母之情,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么能报答于万一呢,究竟怎样才能报答父母比天高比海深的恩情呢,诗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回答。宋末诗人江万里的《水调歌头?寿二亲》词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生日重重见,余闰有新春。为吾母寿,富贵外物总休论。且说家怀旧话,教学也曾菽水,亲意尽欣欣。只此是真乐,乐岂在邦君。 吾二老,常说与,要廉勤。庐陵几千万户,休戚属儿身。三瑞堂中绿醑,就满城和气,端又属人伦。吾亦老吾老,谁不敬其亲。”词的上片写作者为母亲生日祝寿,不谈富贵外物,只谈一些家常旧话。说自己粗茶淡饭,尽心孝敬赡养父母,使父母很高兴,并认为这是真正的乐事,也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下片写父母对自己的教导,做官要清正廉洁,要和百姓休戚相关。作者认为自己遵循父母的教诲,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在自己所辖之地,民风淳正,人际关系和谐,子女能孝敬父母。 古语云,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作者不仅在家能孝敬父母, 19 / 27 精品文档 而且在外能为国尽忠,很有民族气节。当元军攻陷家乡时,江万里大义凛然,赴水而死,以身殉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正因为作者感情真挚,诚心至孝,因而词中所流露出的孝敬父母的真挚感情,深深地感染着后代的每一位读者。 二是长辈对晚辈的舐犊之情。舐犊之情,人皆有之,谁人不关注儿女的成长,《责子诗》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别开生面的一篇名作。它洋溢着老父亲对儿子的爱,使人如欣赏一幅老 父教子图。它不用传统严厉训斥的语言,而是带有诙谐戏谑的趣味:“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好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怀中物。”开篇两句勾画出一个垂老父亲的形象,白发苍苍,皮肉松弛。老了自然想到把希望寄托在儿辈身上,所以自然要写儿子。先总说一句,有五个男儿,却都“总不好纸笔”。五个儿子好像没有一个有成材的希望,那该怎么办。诗人淡淡地一收,假如天命如此,那还不如饮酒取乐,结尾好像很平淡,却表现出诗人对儿子们的爱。表面上数落它们,实际上带有点儿欣赏的味道。儿子们都非常天真可爱,没有沾染上世俗渴求功名利禄的习气。正因为如此,诗人在远离官场、躬耕田园时才会感到家乡的美好和亲情的温馨。 20 / 27 精品文档 三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关爱之情。兄弟姊妹本是同根,情同手足,一旦离别,彼此思念,切切之情难以言喻。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表达了兄弟之间这种浓厚的关爱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正面叙述对亲人的怀念,虽用语通俗,用意却十分缜密。劈头一个“独”字,点明只身客居的孤单;“在异乡”,表露自己远离故乡亲人的怅惘。作过气氛渲染之后,年轻的诗人告诉我们,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逢佳节”的,自然会“倍思亲”。其实,透过这诗句不难看出,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亲,只不过是适逢佳节,思念之情更强罢了。后两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出一幅家乡亲人重阳登高、欢度节日的图画。这里诗人不直说自己在思亲,而是用烘托的方法,说兄弟们因“遍插茱萸少一人”而在思念自己。这种以揣摩别人而表现自我的方法,使所表达的感情更为含蓄深沉,也使诗中所表达的兄弟之间相互关爱的情怀更加温馨感人。 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执着的男女情,美好的朋友情和温馨的骨肉情,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优秀完美的道德规范以及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这种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情感美,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巨大力量。我们认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 21 / 27 精品文档 中所蕴含的情感美,继承和发扬这种情感美的光荣传统,对于我们建设幸福、繁荣、稳定的和谐社会,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五:读余华《活着》有感 读余华《活着》有感 假期抽了时间看了余华的《活着》已好久,写一些读后感也是必须的,不仅自己的心放不下那遭遇悲惨的富贵,就是行动上也受到一些削磨。毕竟活着是一种幸福,谁都不想在思考为什么而活的时候搀上死去。于是总觉得没能很好的整理清自己的思绪,至到今天,也只是试着写写自己的感想。 余华认为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除此以外不为任何别的。 那我们先看看“活着”。活着的概念和死去相对,起码有两个意思。一是活着的人类,与人类的产生有关。也只有大自然中出现了人类,人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才成为问题。既然这一问题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产生的,所以它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可以想象在漫漫人类史中一代一代的人不止千次万次地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现在的思考并不是第一个,也终将不会是最后一个,我们应该为能成为人而不是其他动物并且思考这一问题而感到莫大的荣幸。 二是活着的人,与人的出生有关。当一个新的婴儿降生之后,决定人类要连绵不断的发展壮大,这一问题也要周而复始的循环于人们的脑际。在婴儿先前的大约二三年以内,即 22 / 27 精品文档 它自己认识不到不需要什么的时候,他是为了满足自己而向他人及社会索取的。这种索取只为满足自身的形体和意识,带有纯粹的动物自然性,而恰恰是这种懵懂的自然性在我认为是纯粹的为了活着而活着,真正意义上的为了活着而活着。这种懵懂的自然性在后来慢慢地发展为我们生命延续最基本的东西——习惯,如吃饭喝水,如劳动和睡觉。 当人的自我意识觉醒,即会执意地说不需要一些东西的时候,他在几乎大部分时间是不在为活着而活着的,这时的“活着”是一种自然存在状态,寂静而不张扬,灿烂而不骄躁,像透明的水,缥缈的气,像太阳东升西落,似流水奔向大海。而除了“活着”这一主题外的其他一切成为人活着的主要目的。他们占据着人的主要思维,活跃在人的意识的最前面。这样的主题有: 快乐是人生中最伟大的事~ ——高尔基 快乐是个好东西,人们不愿积极主动地去承受痛苦就酿就了快乐的价值。童年的时光是美好的,充满着快乐的音符。这种快乐的人生经历使我们中间太多的人在长大成人以后留恋万分。面对成年后的斑驳复杂的社会现实,无奈更加深了我们对童年快乐的回忆和猎取童年快乐的感受。简简单单就是福,快乐就好。不管是青年期的美好的婚姻还是风烛残年时的瘦骨,快乐是最想得到的也是最不容易得到的。 23 / 27 精品文档 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于稳定之中。 ――鲁迅 幸福得的蜜罐挂在小老百姓的心坎上。他们只想安逸地守护者它,任何外来的势力都不能轻视动摇践踏和毁坏它。如果真有那样的势力,要么革命,要么最终还是革命。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曹雪芹 一味为求功名利禄而去执掌权柄的达官显贵王侯将相,最终不是刻在耻辱柱上的秦桧这一类人,就是秦始皇这类人,亦或是和珅那样的金色蛀虫。追求者的这种欲望越强大,最终变成以上人物的翻版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令人发指到遇山山崩见海海枯的狗熊也只会像万世敬仰的圣人贤君一样稀少,少得可怜。几乎大部分求利追名的人都只是揣着这个意思,只是办得多一些的人流芳百世,办得一般多的人默默无闻罢了。 孝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生的偶然与孝的必须组成人类延续的永动机,互相补充的过程中注释天平上的平衡。报答父母,进自己的孝心,本就无可厚非。可以说,不为孝者妄为人。 24 / 27 精品文档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 爱的荼毒无声无息的裹紧了男人和女人,他们为了它吼断过生死的界限,化蝶双双,捣乱过伦理纲常,爱江山更爱美人,有下辈子再相会的,也有长城边的悲壮。当爱情包围他们的时候,他们没有反抗,有的是为了爱情好好地走向死亡。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不自由,毋宁死)。 美国的亨利一七七五年三月二十三日于殖民地维吉尼亚议会演讲中的最后一句。殖民者的皮鞭在自由面前耀武扬威,为了实现自由的人们挑起一次次历史转折的重担,纵使皮开肉绽,血流成河也阻挡不了他们的决心。进步,和平,鸽子„„ 以上主题是活着的人追求的较重要的几个重要主题,除此之外还有义、民主、道德、真善美、信仰以及吃、穿好衣服、住楼房、买汽车等。 这些主题不一定所有人全都经历一遍,也不一定有人就经历这些。但总的来说,这些重要主题基本上是做为人所必为 25 / 27 精品文档 其目的的,只是程度上不同,比如有的人为孝多些,有的人为爱多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为什么而活的形式是多样的,目的是浩繁的,动机是复杂的,表现是胶结的。丰富多彩的主题把人生变得奇幻美妙,众多的人们陶醉其中,可这时的人们还有一种活的理由,一个很无奈的理由——活着。 这时的“活着”是人在面临死亡时产生的,它和死亡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不具有纯粹性,具有的是迫生性。它不同于前面的活着。这时的活着的唯一目的——活着——与死亡是后先关系,即当人在面临可能导致自己和他物死亡,或者一定会导致自己和他物死亡但还没有发生时就产生的唯一目的。 余华的《活着》很明显就是例证。作者先入为主地把富贵至于在现实社会中几乎一定会导致人死亡的悲哀面前,让富贵的父母妻女儿子都痛苦悲惨委屈地离他而去。面临着这些巨大悲痛的富贵实际上是在活着的时候步步紧跟死亡,而富贵最终没有死的结果,只能说是作者的一厢情愿,这时也更接近作者的内心,而不是小说中富贵的内心。余华把自己超脱生死离别的淡然强加于稍有现实具象化的人物富贵身上,实际上使该人物显得力不从心,有点承担不起作者赋予的使命。因此,富贵与为活着而活着是有很长的距 离的。但话又说回来,作者正是认识到在面临重重可能导致 26 / 27 精品文档 死亡的打击之后还活着的人在现实中几乎没有(只有真正的伟大英雄),所以他要在作品中创造一个。然后告诉我们,像富贵那样平凡的人经历了那样曲折坎坷的悲痛之路后都能挥鞭与黄牛,轻然向余霞,我们这些比他境况好的人更应该好好活着。由此可见,作者用心太良苦了。 余华的“活着”只是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的一个,除了为活着而活着,人类也会为活着以外的其他一切而活着。而只是当你意识到死的危险时,《活着》才最好 27 / 27
/
本文档为【上邪读后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