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山东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2017-10-23 31页 doc 55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792768

暂无简介

举报
山东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山东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纲 要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旺发达程度是衡量和体现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 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在要求,是缓解环境约束和资源要素压力、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客观需要, 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 途径。为进一步促进我省服务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 要》,结合山东省服务...
山东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山东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纲 要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旺发达程度是衡量和体现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 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在要求,是缓解环境约束和资源要素压力、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客观需要, 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 途径。为进一步促进我省服务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 要》,结合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服务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做出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出台了一系列繁荣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文件,全省努力开拓进取, 服务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不断提高。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期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2005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920.4亿元,比2000年增加2891亿元,在全国居广东、江苏之后列第3位;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居全国第9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2.1%,拉动GDP增长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8%。服务业从业人员1700万人,比2000年增加43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28%,新增就业人口约占全社会新增就业人口总数的70%;服务业提供的地方税收398亿元,占全省地方税收的48.8%。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方面,传统服务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 传统服务业继续较快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等基础服务业比重稳中有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 了保障。“十五”期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2005年,全省批零贸易和餐饮业实现增加 值1724.88亿元,是服务业中比重最大的行业,占29.1%。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 2005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7103.5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13381.8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9632.5亿元和7172.8亿元;同时,科教文卫事业稳步发展,五年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2408项,注册各类专利4.6万件,高等学校在校生达到117.1万人,比2000年增长2.9倍。“文化大省”建设步伐加快,出版、广电事业继续发展,卫生保健服务网络更加完善,体育事业成就突出。 (三)城乡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十五”期间,城镇居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9%和7.3%。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4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30.6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4254.8元和1270.6元。随着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服务产品需求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2.51辆、家用电脑37.7台、移动电话121.36部,分别为2000年的13.2倍、3.9倍、6.2倍。“十五”期间,农村累计向城市转移劳动力500万人,对城市吃、住、行等社会服务等形成巨大的消费需求。 (四)区域性的服务业中心逐步形成。2005年,我省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半岛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密集城市和产业聚集区之一;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5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35%以上,城市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7%。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青岛、济南、烟台、临沂等城市 的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咨询业已初步形成辐射全省乃至周边省份的区域中心,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在我省 设立地区总部和区域性采购中心、分销中心、物流中心。 (五)服务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五”期间,服务业发展问题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关于振兴服务业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 深化改革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的意见》。各市、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要求,结合各地和部门职能 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省上下形成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良好氛围。 在具体工作中,各级不断创新思路,以改革促发展,按照规划先行、项目支撑的要求,在重点领域编制和 实施了专项发展规划,累计争取各项国债资金3.5亿元。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等方式, 启动了一批示范工程项目,有效地改善了服务业的基础设施。 我省服务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省市和我省经济发展需要相比,仍存在着一些突 出矛盾和问题。一是总量偏小。2005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分别比广东、江苏少3659.1亿元和620.44亿 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比广东、江苏低12和3.7个百分点。二是层次偏低。我省的服务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比重偏小。2005年,我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1%,分别比江苏、广东高3.5和4.9个百分点;而金融保险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6.8%,分别比江苏、广东低1.3和4.6个百分点。三是增长偏慢。2005年,我省服务业增长速度比工业低4.1个百分点,比GDP增长速度低0.7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滞后已成为严重制约和影响我省经济社 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最突出的矛盾和薄弱环节。对此,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 措施,在“十一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发展趋势展望 未来五年,我省将提前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经济实力实 现新跨越,社会更加和谐,这将为服务业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从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趋势,“十一 五”期间,我省服务业的发展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步伐加快。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外转移、产业链向下延伸,经济全球化的 竞争形式、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由注重大规模生产转向注重整个产业链的再造,出现了包括生产性 服务业在内的服务业跨国转移。这种发展趋势,不仅导致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全球化,更为国内 服务市场进一步开放和我省服务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服务业领域的跨国投资占全球跨国 投资总额的60%左右,成为跨国投资的最大的热点。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结束后,对外资进入国内服务业领域的限制逐步消除。“十一五”期间,将是外资对我国服务业投资的集中期,服务业的跨国流动将对 提升我省服务业层次、提高产业竞争力产生积极的影响,服务业将成为我省吸引和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 (二)工业与服务业将加速融合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将继续着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 强省。世界产业发展的规律表明,在工业化中后期,整个社会分工加速深化,产业链延长,服务外置的客 观要求,将使一些原来属于生产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和业务转移出去,由生产企业外部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企业提供服务。产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产业链条上游的设计策划、信息咨询和下游的物流、配送和营销 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依靠制造业中间服务投入的增加。中小企业的发展将越来越需要专业化、社会化的 服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将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信息技术将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电 子商务、电子政务、网上银行、网上娱乐、远程教育等服务方式将迅速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 和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传统服务业将得到改造和提升,现代服务业将得到更快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 高将为服务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和加快发展速度提供保障。 (四)消费结构升级将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 将促使消费结构升级加速,一些现代生活的消费性服务产品,如旅游、休闲娱乐和健身等需求弹性系数较 大的消费需求将快速增加;工业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品的品种和规格不断丰富,将更好地适应 城乡居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特别是消费类电子产品及通讯设备、轿车、住宅等需求热点继续升温,消费 将以高增长的趋势以及巨大的需求潜力,进一步拉动消费性服务业的增长。 (五)深化改革将为服务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条件,培育多元化的竞争主体,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等。这些举措必将进一步完善服 务业市场竞争机制,增强服务业竞争力,为促进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加速技术进步,加 快发展提供动力。 三、“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发展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 “十一五”期间,全省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 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充分发挥我省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抓住“一个关键”:即抓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这个关键,实现“两个突破”:即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创新实现突破;突出“三个发展重点”:即突出抓好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三个发展重点;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处理好膨胀总量与优化结构、增加投入与扩大消费、搞好服务与加强管理、发挥城市聚集效应与带动农村服务业发展四个方面的 关系,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服务业体系,逐步实现由工业经济为主 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原则 在工作中坚持以下指导原则: ——坚持以工业化提供动力。围绕建设制造业强省的目标,以制造业的中间环节分离和两端延伸为突 破口,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努力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互动双赢、协调发展。 ——坚持以城市化拓展空间。以中心城市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带动力量,以中小城市服务业的全 面提升为基本依托,加速城市化进程,有效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逐步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 构转变。 ——坚持以市场化注入活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服务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完善 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放宽市场准入领域,降低准入条件, 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努力营造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 ——坚持以国际化提升水平。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的同时,努力 使我省成为承接国际服务业,特别是日韩服务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承接国际服务 外包,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服务业,以国际化带动我省服务业能级的提升。 ——坚持以信息化增强支撑。加快发展和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及信息网络,抓紧构建一批公共信息平台 和专业信息平台,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网上交易,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迅速提高全省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 ——坚持以生态化促进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服务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生态环境优先的原 则,加快服务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确保 人民群众生活安全健康,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奋斗目标 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7%;累计新增就业人数达到600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35%以上;服务业提供的地方税收占全省地方税收的比重达到50%以上;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45%以上;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以上;现代和新兴服务业的比重达到45%左右。 (四)发展导向 全省服务业发展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加强分类指导和有效监管,建立公开、平等、 的行业准入制度;培育发展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有条件的地方 要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就业能力,提升产业素质。 “十一五”期间,各地要依据国家产业发展要求,结合实际,合理引导服务业投资方向,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 重复建设,不断提高外资在服务业投资中的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科学发展。 四、“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全省服务业按照构建“一圈(以济南为核心,包括淄博、泰安、莱芜、滨州、德州和聊 城的都市服务业聚集圈)、一群(以青岛为龙头,包括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潍坊和临沂的半岛城市服 务业聚集群)、一带(以济宁、枣庄、菏泽为节点的鲁西南服务业聚集带)”空间布局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努力实现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全面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金融、交通和现代物流、科技和信息服务、节庆和会展业、商务服 务为重点的服务业,对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 务业的互动和融合发展,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 1、金融业。到2010年,全省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1370亿元,年均增长约15%。为此,要以提高银行、信托、保险、证券等行业的服务水平为重点,以融资形式多样化和信用手段现代化为方向,加强金融服务 产品创新,完善网络建设,优化金融服务,积极发展金融市场,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体 系。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按照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经营机制,提高综 合竞争力。加快建设济南东部金融服务区和青岛市市北区中央商务区,构筑济南、青岛两大区域金融中心。 加快发展地方金融业,支持恒丰银行到省外设立分行,不断膨胀规模,做大做强;加快各城市银行和农村 信用社的重组步伐,鼓励社会资本参股入股,争取成为全国性的股份制发展银行;加快投资银行业企业重 组步伐,努力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帮助企业搞好资本运营,争取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 资;以集聚中外金融机构为支撑,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省外、国外金融机构来我省落户或开设分支机构。继 续发展信托投资、企业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组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维护金融市场秩 序。 加快组建在我省注册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发展互助型商业保险公司,不断丰富服务品种, 大力发展养老保险、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农业保险、涉外保险,拓展大众保险市场。积极探索建立中外 合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投资性公司。引进外资保险机构,健全保险体系。 2、交通和现代物流业。“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建、改建铁路2000公里左右;到2010年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000公里以上;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6亿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00万标箱;国 际、国内航线达到400条。为此,要加强公路、铁路、民航机场、内河、远洋航运综合运输系统建设,依 托“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速公路、港口和空港等项目,进一步完善连结省内外、国内外的立体交通运 输网;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升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扩大运输服务的能力和范围。鼓励运输企业集 团化发展、连锁化经营,提高运输规模效应。要紧紧抓住当前推进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利用的有利时机, 充分发挥山东交通发达、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加强物流资源整合,重点构建“三大物流聚集区”。(1)鲁 中物流聚集区。以济南、淄博、潍坊、德州和泰安等市为枢纽,以聊城、东营、莱芜为节点,统筹规划建 设济南市盖家沟物流园区,淄博市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德州市天河中央空调配件和运达创业园物流批发大 市场等一批物流园区和现代批发市场,形成以城市配送物流、中转物流和航空物流为特色的综合物流聚集 区。(2)鲁东物流聚集区。以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市为枢纽,统筹规划建设烟台市经济开发区物流 园区,威海市韩国之窗和中韩火车轮渡等一批规模大的项目,形成服务半岛制造业和进出口的外向型物流 和辐射型物流聚集区。(3)鲁南物流聚集区。以济宁、枣庄、临沂、菏泽等市为节点,统筹规划建设济宁 市金宇物流中心、临沂市临港国际物流中心和山东盛顺物流中心等一批规模大的项目,形成连接南北的传 统商贸物流和现代物流融合发展的服务业聚集区。 3、科技和信息服务业。到2010年,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000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达到60%以上。为此,要以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功能完备的科技信息基础设施为目标,深化科技信息服务业管理体制和企业运营机制改革,引进国外 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加快科技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统一、安 全的信息平台、电子认证体系和金融系统支付网络,推动电子商务深入开展。二是促进社会公共服务信息 化建设,重点发展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卫生等以便民利民和方便企业为目的的信息化服务。加快发 展一批信息企业,积极推进“一卡通”试点工作,整合信息服务资源,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三是加强企业 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和综合性服务的能力。鼓励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公共信息 网络平台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开展业务,引导大型企业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应用系统。搞好家庭上网工程 建设,推动居民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四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广泛运用互联网开展政务信息发布、行政审批、行政管理、税费征收等政务活动,提高政府办公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效能。五是健全社会化科技服务体 系。打破部门、地区、产学研之间的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科技资源共享,推动 自主创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4、节庆和会展业。把节庆和会展业培育成为我省服务行业的新亮点。为此,一是要加快会展场馆建设。 在适当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广泛吸收社会多元投资,加快烟台、潍坊、济宁、菏泽等一批会展场馆的建 设,使我省拥有一批按照国际标准建设、能够承办大规模、高档次会议和展览的场馆。二是着力培育品牌 会展,提高我省会展业竞争力。借鉴会展业发达省市的经验,开展会展的认证与推广,结合经济和会展业 发展需要,重点办好省文博会、青岛国际电子博览会和潍坊鲁台经贸洽谈会等一批国际、国内性展览会。 力争到2010年,在全省培育出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10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名牌展会,形成定位准确、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会展业梯次发展格局。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会展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壮大实 力,逐步提高会展企业的组织规模和竞争能力,树立品牌意识,做强我省会展业。三是做活节庆活动,丰 富文化内涵,以文促商兴旅、繁荣地方经济。利用城市文化资源举办节庆活动,提高城市知名度,带动旅 游业、商贸餐饮业的发展和投资的增长。办好节庆活动,要与当地经济紧密结合,与当地支柱产业或厚重 的文化传统特色相结合,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策划,坚持下去、常办常新,每年都注入新的内容。全 省重点组织好泰山国际登山节、曲阜孔子国际文化节等一批国际、国内性节庆活动,力争到2010年在全省 培育出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10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节庆,使节庆经济成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5、商务服务业。坚持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原则,加强诚信建设,完善监管体系,促进商务服务企 业按照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服务、沟通、自律的作用,逐步形成种类齐全、 分布广泛、运作规范的商务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律师、公证、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咨询等商务服务业,积极发展证券、保险、人才、劳 动力、法律服务等市场中介组织,大力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担保等中介服务方式,为企业经营 管理、居民消费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服务。依托现代化新技术,借鉴国际新的服务方式和经营模式, 发展一批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企业;引导一般性商务服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扩大商务服 务业的对外交流,努力提高执业水平,培育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商务服务企业。 规范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建立必要的协调磋商机制,及时解决协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监管, 使行业协会规范、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消费性服务业。紧紧抓住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一方面,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消费 性服务业。在巩固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规模优势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手段,积极创新 经营方式,不断提高面向居民生活的传统消费性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消费 性服务业。逐步把文化旅游业、房地产业等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 1、商贸服务业。“十一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适应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以整合资源、提升水平为重点,建设一批辐射带动性较强的商贸流通项目,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 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积极推进流通现代化,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现 代流通方式。扩大连锁经营范围,从现有的食品、家电连锁经营,向医药、家具、百货以及生产资料连锁 经营拓展。鼓励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骨干连锁企业加快并购重组、实施自有品牌战略、发展特许经营, 提高连锁企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推进经营业态创新和转型,加快商贸信息平台、电子交易平 台、物流配送中心、网上交易平台等建设。大力发展餐饮、住宿业,强化餐饮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振兴 鲁菜,全面提升餐饮、住宿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积极开发商业街、步行街和小吃街,促进餐饮、零售、 娱乐等传统服务业上档次、上水平,繁荣活跃休闲消费。各地要根据人口及产业分布状况,确定商贸服务 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编制好商业网点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2、文化旅游业。到“十一五”末,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使我省真正 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产业强省的跨越。为此,要加快文化旅游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文化旅 游一体化管理体制,在主要文化旅游景区,推行景区委员会管理制度,实行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改 革,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资源开发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最佳结合。把我省的好山、 好水、好文化策划好,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十一五”期间,要举全省之力,重塑“两条文化旅 游线”,构建“五个文化旅游区”、打造一批演艺精品。(1)重塑“两条文化旅游线”:即精心策划“山水圣人、 黄金海岸”两条文化旅游主线,适当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把两条文化旅游线打造成我 省文化旅游的金牌。(2)构建“五个文化旅游区”:一是以泰山、沂蒙山和泉城为载体构建山泉文化旅游区(包括济南、泰安、临沂、淄博、潍坊、莱芜等市);二是以“三孔”为载体,整合孔子、孟子、墨子等儒家 文化旅游资源,构建儒家文化旅游区(包括济宁、枣庄等市);三是以黄金海岸为载体构建海洋文化旅游区 (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市);四是以古运河为载体构建运河文化旅游区(包括枣庄、济宁、聊城、 德州等市);五是以黄河为载体构建黄河文化旅游区(包括菏泽、德州、滨州、东营等市)。结合构建文化 旅游区,加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在济南市集中规划建设博物馆、美术馆等一批全省性文化标志工程 的同时,统筹规划建设济宁市大剧院、潍坊文化艺术中心、临沂市晋墓博物馆、滕州墨子文化城等一批区 域性文化旅游标志性建筑,增加景区的文化内涵。(3)打造演艺精品:即五大文化旅游区的济南、青岛、泰安、东营、临沂、聊城和曲阜等重点文化旅游城市,要分别策划打造适合长期演出、反映不同景区主题、 丰富游客夜生活的大型演艺精品。 3、社会公共服务业。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体育、卫生保健、教育 等社会公共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 体育产业。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 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加强城乡基层和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身体素 质;保护发展民族、民间体育;积极发展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彩票、体育传媒等体育组织和经营实 体,探索体育运动项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加快体育场馆多元化经营,强化无形资 产运作,合理规划新建项目,加强面向城乡居民的体育设施建设,扩大覆盖面,提高竞技体育服务水平。 加快济南市奥体中心、东营市体育中心、潍坊市体育中心、菏泽中华武术村等一批体育重点项目建设,集 中力量办好济南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青岛奥帆赛、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女子排球比赛、山东省第二十一 届运动会、潍坊国际风筝会、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女子篮球比赛和日照全国水上运动会等一批国际、国内 重大体育比赛。 卫生保健业。加强与国际著名品牌医疗机构合资合作,培育国际化医疗机构,发展医疗、康复、保健 等多层次医疗服务。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全省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 系,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水平。普及健康卫生知识,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 管。做好公共卫生工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卫生 防御体系。加强城市社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积极开展疾病预防、康复、健康教育和生育 等医疗服务。到2010年,省、市两级和95%以上的县(市、区)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中心,公共卫生信息网络覆盖省、市、县三级,并延伸至80%以上的乡镇卫生防保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教育、培训业。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发挥全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鼓励发展综合性 职业培训基地,提高教育、培训业务的集聚水平和辐射能力。加快济南、潍坊、日照等一批职业教育基地 建设,“十一五”期间,年培训城乡劳动者1000万人次以上,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支持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举办各种非学历教育,全面加快教育对外开放,加快高等教 育大众化和国际化合作步伐,吸引国际名校品牌入股或合作办学,扩大境外学生培养规模,理顺职业培训 管理体制,改善办学条件,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开办培训机构,积极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中外 合作等多种办学方式,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建立和完善培训市场,统筹规划 建设一批劳动力培训示范重点项目,扩大劳动力就业前培训面,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全面提高劳 动力的技能和综合素质。 市政公用服务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规范发展出租车业,广泛吸收社会投资参与城市供水、供 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市场机制和加强政府调控相结合,搞好城市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不断 提高市政公用事业服务水平。 4、房地产业。“十一五”期间,全省住宅计划投资7830亿元,住宅竣工面积2.4亿平方米,房地产开发 投资7750亿元,商品房竣工面积2.18亿平方米。为此,要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积极有序发展房地产业。 根据市场需求和房地产价格,调控土地供给。建立合理的住房供给体系,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把解 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作为重点,适度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住宅,严格控制别墅等 高档房地产项目,提升商务楼宇规划建设档次,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标准工作厂房建 设,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 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适应住房货币化分配改革的要求,加快建立房地产拍卖和交易市场,培育 住房租赁市场,进一步活跃和规范住房二级市场,理顺租售房比价关系,形成“梯级消费”的良性循环。发 展和规范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促进房地产中介市场的健康发展。加快房地产市场信 息化建设,向全社会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和交易服务。建立有效的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机制,加强 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督,保证房地产市场有序运行。 5、社区服务业。加快建立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社区服务体系。 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养老社会化示范项目,推动养老托幼、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推进社区服务规 范化和网络化建设,理顺社区服务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社会化服务需 求。 (三)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不断提高农村服务业 档次和水平,充分发挥农村服务业在促进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 收。 提高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水平。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建设为中心,健全农业技术支持 体系和农村生产服务体系。一是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统筹规划建设一批示范项目,提高农资连锁经营 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质优价廉的农资商品和便捷的服务。二是搞活农副产品流通。依托大型批发市场、 产供销一条龙骨干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构建渠道畅通、辐射能力强、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产品流通 网络,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促进增产增收。三是提高农产品生产和流通 服务的科技含量。在粮食、棉花、蔬菜、果品及肉、禽、蛋产销中,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提高农产 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积极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组织引导 和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培训,鼓励外出打工归来的农民,利用学到的技术和掌握的信息就地创业,推动 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充实改善面向农民的服务业。以改善农村基本生活条件和培训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 务业。加大农村市场开拓力度,推动“超市下乡”,促进城市商业向农村延伸,不断加强供销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切实解决农民日常消费“不方便、不经济、不安全”的问题。 到2010年,符合国家标准的乡、村超市覆盖全部乡镇和90%以上具备条件的行政村。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因地制宜,规划村镇布局,完善农村生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 设,满足农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五、拓展服务业新领域 积极跟踪市场需求,抓住新的消费热点,实施重点示范工程,不断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 (一)社区服务业连锁经营工程。在陪护、养老、保健、清洁、代购、洗染熨烫、维修、美容、喜庆、 殡葬、社区医疗等行业,培育专业性与综合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服务。 (二)全民体育健身运动工程。整合体育设施资源,鼓励社会资金兴办各种群众性体育组织和俱乐部, 发展体育健身娱乐和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三)汽车服务业培育工程。着力发展和规范汽车销售、二手车交易和租赁市场,完善汽车维修、配 件供应和信息咨询服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市区停车场所,发展汽车俱乐部,加快中国山东 国际汽车设赛中心建设。 (四)教育培训业拓展工程。大力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外语培训、计算机培训、会计法律考试培 训,激活教育培训需求。 (五)家装家饰规范提升工程。着力培育设计先进时尚、质量高、健康环保的专业化服务企业, 整合家装、家居产业链。 (六)租赁业培育工程。大力发展汽车、农机具、工程机械、生产设备、体育健身器材、婚丧用品等 租赁经营,搞活租赁市场。 (七)农村信息化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和信息服务站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八)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工程。重点发展跨地区就业培训服务,加强劳务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六、保障措施 确保“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各项工作任务和发展目标的实现,要采取以下六个方面的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打破机制、体制性障碍,扩大社会资金投入,实现制度创新, 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加快垄断行业改革。重点是放宽市场准入领域,培育多元化的竞争主体。把打破行业垄断与发展多种 所有制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准许新的市场主体特别是非国有经济进入非法律法规禁止的一切行业。进一步 调整优化服务业国有经济布局,特别对国有经济比重较大的金融、保险、电信、对外贸易、公用事业、旅 游等行业,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提高非国有经济比重,推动企业产权在不同企业、不同所有制之间依法 合理流动。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和授权经营、跨行业经营等方式向集团化发 展,争取在全省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著名服务品牌、多元化投资主体、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 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服务企业,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从经营领域、经营方式、市场准入以及相关政策等 方面,为中小企业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由政府财力承担,非公共服务领域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原 则,科学区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型,更加清晰地界定事业单位公共服务领域和非公共服务领域。借鉴国有企 业改制的政策办法,加快推进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改企转制进程。突出抓好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 改革,把行政事业单位自有的宾馆、培训中心剥离出来,盘活现有资产,使其成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 力量。在推进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改企转制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控股、参股、收 购、兼并等途径参与事业单位改制。积极鼓励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提倡经营者持大股、技术 和业务骨干多持股,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改制成效。 加快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教育、卫生、体育领域。支持社会力量办学 办医、投资兴办文化体育设施,增加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服务的供给总量,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优质 资源。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转换办学与管理体制为突破口,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 体制,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体制,形成管理者、出资者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在 巩固和发展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探索基础教育改革和资源整合的途径,鼓励名校通过兼并重组或新建等方 式扩大办学。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民办教育产业化进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面 向市场,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形成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新局面。坚持管办分离、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 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进一步健全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加快医疗服 务机构市场化步伐,规范医疗市场准入,支持兴办多种所有制的医疗服务机构,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加 快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医药分离,促进医疗机构的竞争。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 保证农民享受基本医疗服务。 (二)扩大对外开放,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我省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通 过招商引资等渠道增加服务业的投资,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境外投 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抓住现代服务业国际性转移的有利时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进 一步扩大招商引资,重点推出一批供热、供水、供气等城市公用事业和物流、旅游、教育等项目,鼓励和 支持外商采取收购、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参与管理和经营。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企业 必须由中方控股外,鼓励其他企业由外方控股。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学习国外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 模式,引进先进设备、关键技术和高科技人才,培养和增强我省服务业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支持和引导 我省服务业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 扩大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规模,主要用于为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配套,落实省扶持服务 业发展的政策,扶持省里确定的重点服务企业集团、服务名牌企业和符合省服务业发展规划的服务业聚集 区、重点项目,对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的市、县(市、区)进行奖励。各地要落实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 针对服务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编制阶段性发展规划,选择一批带动作用强、经济效 益好、社会效益突出的项目,给予贴息或补助。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组织经常性的服务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的项目洽谈活动,有目的地向银行推荐投资 项目,不断提高银行对服务业的信贷比重。除通过担保、贴息和优惠等手段加强信贷支持外,支持符合条 件的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加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来我省投资发展, 大胆引进海内外风险投资机构,推动海内外投资基金与民间资本融合,为服务业发展不断注入强大动力。 要制定得力措施,鼓励民间资金投资服务业项目,发展以中小服务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担保、征信服务体系, 增强服务企业的融资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规范管理行为,推进依法行政。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用好政府承担的监 管职能。理顺行业管理机构,明确部门职能和权限,彻底解决多个部门都管都不管、职能交叉扯皮的现象。 整合各项职能和资源,制定统一执法、联合执法的具体办法,实行统一执法,提高工作效率。规范中介组 织和行业协会,加快中介机构市场化步伐,挂靠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中介机构,要依法与原部门原单 位脱钩。 进一步规范健全法规体系。继续清理阻碍服务业发展的各类法规、政策和文件。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 善服务业发展的法规,制定有关行业发展意见和扶持政策,避免部门之间在法规、政策方面的相互矛盾、 相互撞车现象。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服务业乱检查、乱收费的监督和调查,扩大和强化社会监督, 制定和完善投诉处罚制度,严格法律责任追究制度。 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制定服务标准与行业技术规范,使服务业在行业标准、业务范围、价格管 理和社会监督等方面有章可循,增强实施政策措施的约束力。全面推广服务业价格听证制度,规范服务业 消费行为。建立服务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完善信用监测体系,创造优质、安全的消费场所,提升消费质 量和扩大数量。 进一步改进监管方式。对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分行业统计评估,收费的项目和标准要通过报纸、 网络等各种媒体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杜绝重复收费、高标准、超标准收 费。积极研究制定费改税的相关政策,降低各项收费占同期税额的比重。 进一步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要适应服务产品生产与消费对标准化的客观要求,积极引进、采用国际标 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建立健全行业评比、监督等相关配 套措施,推进服务标准化、规范化。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确立人才兴业的观念,完善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每年选 派优秀服务业管理人才,到服务业发达的国家进修学习。开发建设山东半岛人力资源市场,通过现代服务 业设施和手段,搭建信息互通、供需联动、快速高效的服务平台。加大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造 就一支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 制定优惠政策,凝聚优秀人才。要建立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尽快健全技术、管理、品牌等 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办法,实行一流人才,一流待遇;在服务企业积极试行企业家年薪制和股票 期权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以重点科研开发、大型服务业建设项目为纽带,开 展招财引智。 要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急需的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各类中介服务、服务业政策与管理, 以及熟悉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 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大力发展服务业高职教育,增加紧缺专业招生规模;选拔一批综合素质较 高的中青年政府管理人员和企业家,分期分批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相应的机构进修、深造,使他们尽快成 为发展服务业的带头人。同时,要加强对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经常开展业务技能比武, 培育个人服务品牌,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五)健全落实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不断完善规划体系,明确各类规划功能。要进一步完善由 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各级政府规划共同组成的全省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增强总体规划对各级各类规划 编制的指导作用。组织编制专项规划,指导特定领域服务业发展;组织编制市县规划,把总体规划在特定 区域予以细化和落实。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促进专项规划、市县规划与总体规划相互衔接协调。 强化规划落实。各级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能,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规划中的相关任务。要把规划与服务 业有关建设计划、行业计划以及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远近结合,形成合力,使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和各项措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 实施规划评估。规划实施一段时期后,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组织开展规 划实施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并为动态调整和 修订规划提供依据。 加强宣传引导。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广泛宣传规划,不断提高公众规划意识,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 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规划实施和依规划办事的良好环境。各级 政府有关部门要提高规划意识,树立长远发展观念,自觉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 性。 (六)加强组织领导,实施绩效考核。各级要组建服务业发展领导机构,定期研究提出服务业发展战 略、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分工协作的服务业 工作新机制。 确保各级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全面落实。省、市、县(市、区)三级制定的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性文件,是引导和支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全面落实。建立健全对各级相关政策落实情 况的跟踪调度制度,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对服务业发展成绩显著的市、县(市、区),大张旗鼓地表彰 奖励。 实施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省对各市服务业发展的绩效定期进行考核,建立奖励制度。各市要将工作 目标和重点分解落实到县(市、区)一级,确保责任、措施和人员的“三到位”。 加强和改进服务业统计工作。按照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建立完整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开展经常 性的服务业调查。加强服务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健全监测、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发挥信息 导向作用。积极发展服务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市场保护、行业自律、沟通企业与政府等方面的作用。
/
本文档为【山东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