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017-10-24 38页 doc 86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中国社会主义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发展战略,所有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前我们党进行过探索但又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中国之所以会发生“文化大革命”等“左”的错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科学的、清醒的认识,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从整体上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起点问题。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中国社会主义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发展战略,所有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前我们党进行过探索但又未能很好解决的问。中国之所以会发生“文化大革命”等“左”的错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科学的、清醒的认识,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从整体上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起点问题。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对中国国情作出科学的判断,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制定自己的路线、纲领的前提和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一切民族、国家都将走向社会主义。但是,在各个不同的国家中,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是各不相同的。社会主义必然会带有本国的特色。原因就在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深刻认识和掌握本国国情,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自身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只有极其原则的规定。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 ?1[]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全面地、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建立以后,也有一个如何认清国情、正确判断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问题。像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1 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对它的基本国情应该怎样认识。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还不是直接的实践问题,他们在科学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提出过一些原则性的设想,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但对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将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作出进一步的判断。19世纪50—6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运动的客观规律,明确提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必然有一个过渡时期的思想,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学说的基本观点。1875年,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马克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第一次明确地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阶段两个阶段。至于在这两个阶段里还要不要再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又是怎样的情况,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将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将经历哪些发展阶段的问题,他们都没有也不可能作出进一步的论述。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阶段问题成为现实的实践问题。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这里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1920年5月,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的文章中,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应划分为三个阶段的思想。这表明列宁考虑过社会主义发展是要分阶段的。但列宁也没有明确提出进入社会主义后有一个初级阶段的概念。但是,列宁当时主要是回答俄国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具体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问题,因而对这一思想未能作出进一步的阐发。 斯大林在1936年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不久,没有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就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设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重建,1952年又宣布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这种脱离实际、急 2 于过渡的思想,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他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后来,他又明确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只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建立起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基础,生产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后,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但由于我国当时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足够的经验使我们能够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很清楚的认识。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没有能够坚持和得到进一步发展。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作出的严重错误的估计,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的盲目乐观情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意识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 ?2[]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 ?3[]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他在纠正“大跃进”的错误时,批评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人是误认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按劳分配为按需分配、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同时他还批评了否认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等错误思想倾向。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对混淆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的区别,对否认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等观点的批评,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但是,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而把对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中断了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 ?2[]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3[]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3 了新的探索,逐步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比较自觉地把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原因是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后实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了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的一系列新政策虽然在实践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在理论上却同过去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发生了冲突,有些人怀疑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另一些人则否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的必要性。为了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从理论上深入开展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研究。 新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然是长期的。叶剑英在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也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初级到高级的过程。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之后,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和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分别对这一阶段的内容作了一定的分析。但总的说来,这三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或初级发展阶段时,都还没有把它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性问题加以把握,因而也还没有从理论上作为制定党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加以展开和发挥。 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 ?4[]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个论述,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这一问题是制定路线、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党的十三大之所以能够把初级阶段问题提到全局高度加以论述,一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段在改革开放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二是因为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4 建设,必须破除各种思想障碍,从根本上解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点问题的认识。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系统阐述,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指出,面对世纪之交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正是基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认识,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精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 当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正是由于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一个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我们才得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首先,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对我国现在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的总概括和总规定。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就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就具备了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在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者,处于执政的地位,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最显著的标志;在经济上,原来的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 5 会主义分配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在意识形态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已经得到初步的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所获得的胜利成果,是我国国情的一个基本的方面。我们决不能忽视这个基本国情,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其次,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程度、发展水平的总体认识和总体判断。由于我国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工业化、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这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远没有完成,社会主义赖以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大大落后于生产力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方面都还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都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因此,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决不能急于求成。 1999年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示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不了解当前我国的社会性质或者对其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就不可能对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作出正确的分析,因而也不可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的路线和政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不能正确地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就有可能出现超越阶段或者落后于形势的判断,从而作出错误的决策。党的十一届三 6 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不清和在发展程度的判断上出现了失误,提出的任务和政策脱离了国情,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正确把握国情必须全面地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把社会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因此这个时期社会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和由此决定的根本任务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的新社会的范畴。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则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还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三大曾从我国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发展等几个方面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经过10年的认识和实践, 党的十五大更加全面地从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运行方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区发展状况、体 7 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及国际比较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新的概括,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3,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某些错误观点出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种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合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8 实际,纠正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实践证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从理论本身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依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探索和回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问题的理论依据。邓小平理论的突出贡献就是在正确分析和把握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处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在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和新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等就是这种突破和新发展的重要成果,其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基石。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就不可能如此顺利,就不可能正确回答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也就不可能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所以,邓小平理论的全部学说就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础之上的。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不能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就不能真正地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它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结底就是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超越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因为我们政策的制定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 第二,它是我们统一思想认识、克服超越发展阶段的错误观念,反“左”防右的重要思想武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 9 顺的,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是革命发展阶段问题上的机械论观点,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论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是建设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观点,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论根源。两种倾向都脱离了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都必须坚决地加以克服和避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出发,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才能从根本上排除来自“左”、右的各种干扰。党的十五大重申:“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第三,它是我们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指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总量进入了世界前列,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尽管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努力。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只有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才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艰巨性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更加充分的精神准备,从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提高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历史表明,产生“左”和右的干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认识不清。“左”的思想总想快一点,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当遭受挫折时又怀疑社会主义是否可行,跳到另一个极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 10 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邓小平曾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 ?5[]实上不够格。”所谓“不够格”,也就是不够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这种“不够格”,主要是在物质技术基础方面不够格,也表现在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这反映了中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发展阶段之间在物质技术基础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主义发展程度方面的不够格。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在我国,要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基本状况,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历史使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并占主要地位的历史阶段,但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却是无法逾越的。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任务,去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11 的。即使在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后相当长时间内,我们仍然要继续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至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 ?6[]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这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思想准备。 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机器大工业,列宁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要建立在全国电气化的基础之上,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对生产力水平的要求则更高。因为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代化的水平和是不断提高的。正如邓小平所说:“什么叫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 ?7[]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当今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肩负着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一方面,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完成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还要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面临着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处不利地位的压力。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克服急躁情绪,克服各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完成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反映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要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380页。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72页。 12 求,是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但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 ?8[]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强调指出重视并解决这些矛盾的目的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 ?9[]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这与党的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是基本一致的。 1)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 苏联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斯大林认为社会经济矛盾和政治矛盾在消失,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完全适合".其意思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已经不存在矛盾.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也有许多人认为不存在矛盾了.毛泽东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一个全面性的问题,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并系统分析了它的性质、特点和解决办法.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8[]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 ?9[]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页。 13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不具有对抗性质.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适应是主要方面,不相适应是次要方面,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之上的矛盾.因此,它具有非抗性质 3)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身来解决. 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就是通过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改革,自我完善,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力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一面,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面进行调整和改革. 4)两类矛盾的概念 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等等,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划分两类矛盾的依据是在根本利益上是否一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两类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关键就是看处理的方式是否得当. 解决途径:处理两类矛盾的方针、方法.解决敌我矛盾采用专政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最基本的是民主方法. 专政方法:就是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对国家内部那些反抗社会主义改造、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严重犯罪分子依法治罪,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强迫他们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改造成新人. 民主方法:就是讨论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总方针.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面还要有不 14 同的具体方法.其中主要的有:思想政治领域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即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在物质利益分配方面采取"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方针;科学研究、文化艺术领域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则采取"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更大量的是从民内部矛盾,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完善,官僚主义作风还会存在,人民对新制度还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这些因素会导致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地产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就是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过程,使其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结果,必将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便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它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是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和表现.改造完成后,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任务就是有新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广大人民群众既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力量,又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直接依靠力量.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只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主要是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上述正确认识未能很好地坚持下去。1957年以后,越来越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进一步提升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概括。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明确回答了什么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 15 盾的问题。他说:“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 ?10[]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主要矛盾有其特定的历史内容。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这个主要矛盾,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从社会需要方面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在旧社会被压抑的社会需求被广泛释放出来,人民对于崭新的社会制度能够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多年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遭受过几次曲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未得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较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改善物质文化的要求,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长,而且在质量上不断提高,对于生产更加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从社会生产方面看,经过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也有了相当发展,但是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生产,无论是相对于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来说,还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来说,都仍将是比较落后的。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对此, ?10[]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16 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支配和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党的十六大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总结过去制定和贯彻基本路线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的革命,经济战线要进行全面的重大改革,同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十一届三中全会初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随后,针对当时出现的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否定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邓小平及时提出了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1980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确定了以现代化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标志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后来被概括为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逐步形成。党的十二大后,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1985年,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 11[11]策。”从而开始将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联系起来。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的思路,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思想,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更为明确地指出:“搞社会 11[1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17 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 12[12]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至此提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富强、民主、文明的奋斗目标在现实中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全面坚持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有了这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必定能够胜利。 12[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8页。 18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 13[13]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方针概括到党的基本路线之中,不仅是改变我国不发达现状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精神。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出了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将和谐社会作为奋斗目标之一。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表明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党对奋斗目标的认识逐渐深化,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 14[14]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有了根本保证,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有了希望。 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我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如果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生动摇,整个基本路线就会被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全国党政军民都要以经济建设为大局,从这个大局出发,照顾大局,配合大局,在这个大局下行动。正如邓小平所说:“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 13[13]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14[1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371页。 19 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 15[15]它。”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党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所作出的科学概括,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它们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改革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走到背离社会主义的邪路上去;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即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主张全盘西化,是根本违背人民利益和历史潮流、为广大人民所坚决反对的。邓小平一再强调,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就明确指出: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他认为,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只有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永远不背离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他强调,为了保证有秩序地推进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没有稳定的环境,无论改革开放还是现代化建设,都不可能正常进行,即使已经取得的成果也可能会丧失掉。只有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因此,他强调指出,在整个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邓小平关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危害性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长期性,对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 15[15]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 20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 16[16]进最可靠的保证。”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经验的科学总结。1979年,叶剑英在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了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简要纲领。此后,邓小平又反复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思想和方针。199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的讲话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以及这些方面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方针作出了分析和论述,奠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雏形。党的十四大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中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新的深层次矛盾出现,干部群众中产生了种种困惑,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错误倾向的干扰。党在此期间召开的几次中央全会所作的决议,特别是江泽民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十二个重大关系的深刻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如何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 16[16]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21 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共同奋斗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行动纲领。 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通过若干阶段的具体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形成阶段性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 共产主义既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理想和科 22 学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现实的运动。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归根结底都是在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在处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关系方面,我国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1957年以后,一度由于对共产主义看得过于简单,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长期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我们作了许多不切实际的设想和描绘,急于求成,结果欲速则不达,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系统地总结自己在处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关系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基于对当代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才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正如江泽民所说 :“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说明,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大家都应该深刻认 17[17]识这个道理。” 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坚持最高纲领不是也不能离开现实空谈远大理想。只有通过扎扎实实地做好现实的每一项工作,坚持长期不懈的奋斗,才能逐步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实践最低纲领不是也不能只顾眼前忘记远大理想。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有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可以使我们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可以在各种风险考验中给我们以强大的精神支柱,能够在我们取得成功后继续激发前进的动力,更给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以考察自己行为的道德评判的价值标准。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毫不动摇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致力于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17[17] 《江泽民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2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指根据对本国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和因素分析、估量与判断,制定的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建设的目标任务以及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具体部署、工作重点与重要措施。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把实现中国现代化作为重要目标提了出来。实 24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构想。 现代化的概念:现代化是近代世界历史的一种潮流,指的是经济上落后的国家追赶先进国家,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摆脱落后状态的过程,是动态性概念.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便开始把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提上了议事日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就是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工业化就是现代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对现代化应该达到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认识过程. 现代化目标: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并设想用100年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又把这一任务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在逐步提高了对科学技术在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后,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 18[18]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并把它作为在20世纪内奋斗的目标。1975年,当人们对“文化大革命”中在阶级斗争名义下人为制造的无休无止的争斗十分不满、对中国的前途感到渺茫的时候,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这一目标,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但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等重大问题缺乏始终一贯的科学认识,使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现代化步骤:在提出现代化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对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步骤也进行了设想的探索.认为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分为两大步: 18[18]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9页。 25 第一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国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后来我国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其不足在于当时着眼的主要从经济层面考虑现代化的问题,对社会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现代化缺乏认识.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是:强调经济发展的量的增长,忽视经济结构优化和质的改善;以粗放式外延型增长为主,济济发展的效益不佳;封闭型增长方式,没有充分利用国际经济发展提供的机遇;经济发展急于求成,提出了发展目标不切实际。例如超越国情的“赶超”战略.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对建设道路进行的探索,在今天看来,很多认识相当浅显,但当时却是非常具有创见的,它为后来的探索积累了资料,在实际上成为后来的探索非常重要的思想来源和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先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研究四个现代化的进程问题。这时距20世纪末只剩20余年时间。邓小平在此期间访问美国、日本,加深了对现代化的认识。因此他提出,实事求是问题涉及四个现代化。1979年3月,他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 19[19]特点出发。”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说法,意味着他已经开始思考20世纪末中国的现代化究竟可能达到什么水平的问题。同年10月,他在谈到实现现代化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修改原来关于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他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 20[20]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同年12月,他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1980年1月,他把到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10年,初步提出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构 19[19]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页。 20[20]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页。 26 想。这个战略构想,后来在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党的十二大的报告中得到肯定。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分两步走,20世纪末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并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 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再往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在党的十二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曾指出,如果能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就取得了一个新的起点,再花30年到50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不是说赶上,更不是说超过,而是接近。1987年2月,邓小平更切合实际地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改为,到21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7年4月,他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第一次使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的提法,明确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三步走”战略的特点是: 1, 既着眼长远,又坚持实事求是。 2, 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 3, 既注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与关键环节,又讲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我们党根据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 27 体明确。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意义重大。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将雄辩地向世人证明中国社会主义是成功的,社会主义是优越的。 从“两步走”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确定,突出地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国情认识的深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品格。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参考了国外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对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一发展战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大体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围绕实现这个目标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这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为我们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邓小平用我国历史上“小康”的概念,赋予新的内容,表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时期内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他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 21[21]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 21[2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162页。 28 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低水平的小康,是指刚进入小康的门槛,只是解决了衣食无虞的基本生存需要,离宽裕还较远。不全面主要是指已经达到的小康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发展很不平衡是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存在巨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三步走战略的丰富与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改革与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民生活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开始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既体现了对邓小平小康思想的继承,又体现了时代特征,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有了这个奋斗目标,就有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基点和前进方向。 29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的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论断,是在对国际环境、国内形势和我国现在已经展现出来的发展态势作了科学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21世纪头20年,我国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2003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1 000美元,到2020年要达到3 000美元以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的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的跨越;如果应对失误,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的。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和切实利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本章小结 ?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所作出的科学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明显的过程性特征,是我国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长达百年的社会发展阶段。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必须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 中国共产党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构想的演进。“三步走”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阅读书目 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30 2(邓小平:《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 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 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4(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5(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 和区别,如何认识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 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31 32
/
本文档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