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李远国老子之道的理解

2018-02-10 5页 doc 17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7433

暂无简介

举报
李远国老子之道的理解李远国老子之道的理解 李远国:老子之道的理解 关于哲学,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三个根本问题:一是宇宙和生命起源及演化,人们称之为哲学发生论;二是现实世界的本质与基础问题,人们称之为哲学本体论;三是社会与人生的理想问题,人们称之为哲学价值论。 在老子的道论中,是把这三个问题合在一起加以探讨。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于此,中国哲学的宇宙发生论基本模式便奠定了。他说:“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由之,中国哲学的体用论而具雏形。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李远国老子之道的理解
李远国老子之道的理解 李远国:老子之道的理解 关于哲学,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三个根本问:一是宇宙和生命起源及演化,人们称之为哲学发生论;二是现实世界的本质与基础问题,人们称之为哲学本体论;三是社会与人生的理想问题,人们称之为哲学价值论。 在老子的道论中,是把这三个问题合在一起加以探讨。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于此,中国哲学的宇宙发生论基本模式便奠定了。他说:“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由之,中国哲学的体用论而具雏形。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于是,中国哲学以道为核心的价值论也正式建立。 从此,道不仅成为道家、道教的最高信仰,亦成为中华民族心目中最高真理的代称。从古至今,多少圣贤志士都毕生竭力于求道、学道、悟道、体道、行道、弘道,为的是使人生变得更有价值,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可以说,老子建立了一座道的丰碑,诸子百家环绕而敬仰之,得大道之滋润,用大道而生辉。 在《道德经》一中,“道”字前后共出现了七十三次,可见其重要性。但在不同章句里,“道”的含义却不尽相同。归结起来,老子的“道”大约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道是生育天地万物的本原,第二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第三道具有规律、法则意义,第四道具有人生准则、的意义。 道具有万物本原的意义,是老子哲学中“道”最重要、最基本的含义。他说: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它先天地而存在。无声无形,杳冥空洞,永远不依靠外在的力量,自身不停地循环运行,可以称之为天下万物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称,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名叫做“大”。道之所以被命名为“大”,是因为其无边无涯。道不止于大,又能不分昼夜的运行不息,故又可谓之“逝”。其愈逝愈远,无法穷尽其源,故又可谓之“远”。但虽远至六合之外,无穷无尽,却始终未尝离道,仍然依道循环运行,故又可谓“反”。这是老子对“道”的全面描述,它将生成天地万物的本体、运动性、规律性、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集于一身,指的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作为万物本原的道,它是宇宙自身所固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物质和精神赖以运行的功能,所以它 超乎形象的,又是内在实有的。换言之,道是一切生命的总源泉,万物来源于道,又内含着道而得其生命之常。所以老子以最崇敬的心情讴歌大道,他赞叹说:道不可见,但却不亏不盈,永无穷尽。它是那样渊深啊,好似万物的宗主,它不露锋芒,超脱纠纷,涵蓄着光耀,混同于垢尘。是那样的无形无象啊,似亡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但却知道它出现在上帝之先。从而指出道才是生命能量的总体,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莫过于道,它就是大自然的造化之力。 在老子看来,作为万物本原的道,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不能说它有,因为它无形无象;又不能说它无,因为它时刻化生着万物。所以道之体是无,道之用是有,道是无与有的统一,两者同出而异名。他说:无,是天地的原始;有,是万物的根本。所以经常从无形无象处去认识道的微妙,经常从有形象处去认识万物的终极。这两者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以说是深远玄妙的,是天地万物、一切玄妙产生的总户。 老子说:道这个东西,没有固定的形体。它是那样的惚恍啊,惚恍之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惚啊,恍惚之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深远暗 昧中却涵着极细微的精气。这极微的精气,非常具体,非常真实。从古至今,它的存在无法否定。根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起源。我何以知道万物开始的情况呢?基础就在于此。当然,这个实存之道并非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它是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因此它超越了人类 不可致诘”。 一切感官的知觉作用,这就是老子说的“ 有了“精”这个基因,老子又设想道产生天地万物的程序。道,看起来什么也没有,所以可称为无。说它是无,那只是相对于天地万物而言的,而不是说它不存在。它是一种无形无象、无分无界、朦胧不清、混然一体的东西。正因其无分无界,混然一体,所以可称其为“一”。这样一来,“一”就从“无”中推衍了出来。老子把这个过程称为“道生一”。这个“一”,指出是阴阳未分之前混沌一体的宇宙。它与“无”字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体现了道的两种相反的属性。前者体现了道的实在性,后者突出道的虚空性。这个混沌未分的宇宙,“其中有精”,在自我的运动之中,逐渐分剖为阴阳二气,老子把这个过程称为“一生二”。“二”这是阴阳。 阴阳的变化,犹如强大的动力,激活了宇宙间的“精”,从而产生天地,产生了人类,他们与道并存, 老子把这个过程称为“二生三”,所谓“三”,即指天、地、人三才。宇宙间有了这三种东西,万物得以资生,即通过阴阳运动生成新的统一体后,生化出世界万物,老子把这个过程称为“三生万物”。 在对道生化天地万物的整个过程做了描述之后,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明确地指出,天地万物皆内涵阴阳,阴阳二气又在冲和之气得到统一,万物亦在冲和之气中得到生养。这里十分生动的对宇宙演化的进程作了朴素而形象的描述:从无形无象的道,演化出气态宇宙,演化出固态天地,乃至形形色色的物体;从固态的无机物中,又衍生出有机物,乃至千异百态的生命体,其生成毁灭的根本机理便是阴阳两种原素的变化。在整个宇宙生成链的各个层次上,阴阳是万物生成、生命流动的活力,大道则是贯穿始终、通达万有的根本,老子把它形容为“玄妙之门”,不是非常贴切的比喻吗? 概括而言,作为天地万物本原的道,具有三大特征。第一,从哲学发生论的角度上看,老子的道非常强调一个“生”字,指出道乃是万物生命的总源泉,道具有能生而又不被生的永恒不息动力。这种重生的观念,深刻的影响了道家和道教,成为道家、道教学 说的核心学说之一。如《庄子•大宗师》曰:“(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管子•形势解》曰:“道者,扶持众物,使行生育,而各终其性命者也。”《淮南子•原道训》亦说:“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象而弗宰。”后来的道教正是遵循老子的教诲,高扬重生的理念,成为老子学说忠诚的宏扬者。 第二,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老子的道论突出一个“通”字,指出宇宙万物相联系而存在,多元一体的基础就是道,万物统一于道,道虽然无形无象,却是万物存在的普遍根据,因为它无所不通。《庄子•渔父》曰:“道者,万物之所由也。”王弼曰:“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灵宝天尊说大通经》曰:“大道无象,故内摄于有。真性无为,故外不生其心。如如自然,广无边际,对境忘境,不沉于六贼之魔。居尘出尘,不落万缘之化。致静不动,致和不迁,慧照十方,虚变无为。”一切物象皆有滞而成,道通而无滞,故可以为物象之本,它不是“迹”,而是所以“迹”;它“无象”“无为”,故可以“摄有”,可以称为“虚变”、“无为”。 第三,从价值论的角度,老子之道非常重视“德”。他说:道使万物生长,德使万物繁殖,质体使万物得到形状,器物使万物得到完成。因此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重视德的。道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重视,并没有谁来命令,它从来都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使万物生长,德使万物繁殖,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繁殖了万物而不自居其功,这就是最深远的德。正如《庄子•庚桑楚》所说:“道者,德之钦也。”《管子•心术》所言:“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这些都是对道的正面价值之判断。其后,尊道贵德的思想亦成为道教精神的核心。 老子之道,亦具有规律、法则的意义。如曰:“反者道之动。”即指出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其中一个总的规律就是“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和发展;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又总要返回到原来的基始状态。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这就是说,只要掌握了这个自古相传的道,运用它的规律,就可以驾驭所有的一切事物。 此外,道亦具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常 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里的“人之道”,即人生的准则或规范。天之道是利益万物而不贼害万物,那么作为人也应该像天那样帮助人,而不与人争斗。人间的侯王如果能够遵守道的规范,则万物将自己生养变化。总之,老子之道的内涵相当丰富,有时指人生准则,有时指宇宙的根本规律,有时又指万物的本原,但“道”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明确的,即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
本文档为【李远国老子之道的理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