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2017-12-05 50页 doc 512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9658

暂无简介

举报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 本单元以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为主线,通过学生熟 悉的自然现象,展现了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通过一系列的 实验,探究水的三种相互转化的条件,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 的吸热、放热现象,探究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 凝华等物态变化过程的基本特征,总结、归纳出三种物态变 化的普遍规律。 教材通过对冰的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再一次展现了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了 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学会并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 究方法;学会对探究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对...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 本单元以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为主线,通过学生熟 悉的自然现象,展现了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通过一系列的 实验,探究水的三种相互转化的条件,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 的吸热、放热现象,探究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 凝华等物态变化过程的基本特征,总结、归纳出三种物态变 化的普遍规律。 教材通过对冰的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再一次展现了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了 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学会并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 究;学会对探究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对科学探究过程 的某些具体步骤,尤其是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作熔化时的温 度变化曲线等,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 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并掌握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和特长。 最后教材将物态变化结合于生活实际中,真正体现了 当今提倡的“S-T-S”教育,启迪学生去思考、探究,并学 习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的能力。主要内容有: 1、观察水的状态变化实验,认识自然界中水存在的 形态有三种。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 化。 2、学习温度计的原理及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掌握一 定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技巧,并了解体温计的结构和使用。 3、用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认 识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并建立熔点的概念。 4、结合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物态变化现象和实验探 究,认识熔化、汽化(蒸发、沸腾)升华、凝固、液化、凝 华现象及伴随着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放热现象。 5、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方法,学习提出问 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 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合作等科学探究方法。经历从物理 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6、将物态变化现象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尝试解 释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简单物态变化现象,分析生产、生活实 践中的一些利用物态变化现象的事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认识物态变化的特征。 2、能解释生活、自然界中发生的一些物态变化现 象;知道六种状态变化的含义和吸、放热。 3、学习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 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合作等科学 探究方法。体验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4、初步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教学重点 1、 认识物态变化特征,将物态变化现象与生产、生活 实践联系起来。 2、 探究海波和蜂蜡熔化过程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 程。 3、 探究水的沸腾,认识水沸腾现象和水的沸点。 4、 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物态变化现象,认识自然界 中的物态变化。 教学难点 1、探究水的沸点、探究海波和蜂蜡熔化过程这两个实 验中的实验操作及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 2、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物态变化现象。 3、分析、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生的一些物态变化 现象。 课时安排 第一节 物质的状态 1课时 第二节 温度的测量 1课时 第三节 探究熔化与凝固的条件 2课时 第四节 汽化和液化 2课时 第五节 升华和凝华 1课时 第六节 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节 物质的状态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了解水有三种状 态,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学习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 3、初步认识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 教学重点 1、观察水的状态变化,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 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观察冰的熔化过程,认识冰的状态变化。 教学难点 1、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模型,了解结构特 点。 2、能够初步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物质的状态变 化。 实验器材 铁钉1枚、雪糕1发、水1杯、牛奶1杯、气球1个、烧杯1个、石棉网1张、酒精灯1盏、铁架台1套、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模型1套、多媒体课件1套。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固体、液体和气体微观模型的资料;制作碎 冰。 教学过程 一、物质存在的形态 多媒体展示天空中形状各异的云、北方冬天千姿百态的 雪景、南方夏天时而悄然无声、时而瓢泼倾盆的雨、山林中 迷蒙的雾、小草上晶莹的露珠、深秋瓦上白色晶状的霜。 要求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想:云、雪、雨、雾、露、霜等 这些自然界的作品是怎样描绘出来的?是神的造化吗? 学生或教师回答:其实,云、雪、雨、雾、露、霜等都 是水,只是形态各异罢了。 我们在小学的自然课中已经学过,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 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教师出示书中图 1-1的各种物质,铁钉、雪糕、水牛奶等,要求学生说出它 们各以什么形态存在,这些形态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并归纳出三种状态的特点。 二、物态变化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有关水状态变化的事例。 先让学生回顾,描述这些现象。如夏天吃冰棒—冰熔化成 水;肉类等食品放入冰箱—水结成冰;烧开水,水开了—水 变成了水蒸气;„„ 教师:系统、细致的观察水是怎样变化的?有几种状态 存在?用实验来研究。 学生分组实验:(用书中图1-2的实验装置进行) 先指导学生正确点燃和熄灭酒精灯(不能吹灭,只能用 盖子熄灭) (1)从保温杯中取出碎冰块放入烧杯中进行加热,观 察冰块的变化。 (2)冰变成水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观察水沸腾后 从玻璃管中冒出的“气”,这“气”在管口处看不见,离管 口处稍远,可以看见雾气。 (3)拿勺子靠近玻璃管口接“气”看见水滴从勺子上 落下来。 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加热冰,冰逐渐熔化成水,继续加 热,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却变成了水。 根据生活经验:再将水放入冰箱中,水还会结成冰。 学生归纳水存在的几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为什么同种物质会有不同的形态呢?我们可以用物质结 构的微观模型来解释。(教师出示微观模型) 教师结合微观模型,并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物质 的状态变化: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 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 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 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 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 形式存在;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 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的运 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三、课堂小结 1、 学生反思本课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大致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 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 与合作这几个过程。 2、 概括学习的知识、技能: 物质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1、 课文第4页作业。 2、 阅读第4页的“阅读材料”,了解物质存在的第四 种形态—等离子态。 课时作业设计 1、 物质通常存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状态,在 一定的条件下,物质存在的形态可 以发生变化。 2、 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种变化叫 ______。 补充资料 物质有多少种状态 自然界的各种物质都是由大量微观粒子构成的。当大 量微观粒子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相互聚集为一种稳定的状 态时,就叫做“物质的一种状态”,简称为物态。在19世纪,人们还只能根据物质的宏观特征来区分物质的状态,那 时还只知道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初中讲物态 变化,就是讲这三种常见的物质状态间的变化问题。 气体物质处于高温条件下,原子、分子激烈碰撞被电 离,或者气体物质被射线照射以后,原子被电离,整个气体 含有足够数量的离子和带负电的电子,而且一般情况下正负 电荷量几乎处处相等,这种聚集态叫等离子态。如果物质处 于极高的压力作用下,例如压强超过大气压的140万倍,组成物质的所有原子的电子壳层都会被“挤破”,电子都变成 为“公有”,原子失去了它原来的化学特征。这些“光身” 的原子核在高压作用下会紧密地堆积起来(当然,再紧密也会有电子存在和活动的空隙),成为密度非常大的(大约是水的密度的3万至6.5万倍)状态,称为超固态。有些书籍 把等离子态称为物质的第四态,把超固态称为物质的第五种 状态。 进一步从物质的内部结构去考虑,物态就远不止这几种 了。例如,在固体物质中,有的其内部微观粒子呈周期性、 对称性的规则排列,称为结晶态。而另外一些,如玻璃、沥 青等物质,常温下虽然也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能流动, 但其内部结构则更像液体,称为玻璃态(非晶体)。还有一些有机物质,能够流动,又具有某些晶体的光学特性,是介 于液态和结晶态之间的状态,称为液晶态。很多物质在极低 的温度下,会出现电阻消失的现象,称为超导态;在极低的 温度下,某些液体的粘滞性会完全消失,叫做超流态。在巨 大的压力下,平时是气体的氢,可以转变为具有金属特性的 固态,称为金属氢态。天文学家发现,在宇宙中存在着比超 固态密度更大的物质状态,例如组成中子星的中子态,还有 密度更高的超子态、反常中子态、黑洞等等。由于反粒子, 如反质子、反电子、反中子等都已被发现,有人预言在宇宙 中会存在着全部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物质世界,但还没有得到 证实。1998年6月3日,美国发射的航天飞机“发现者”号 装载了一台α磁谱仪,期望探测到宇宙空间中可能存在的反 物质,其中一个关键部件是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制造的 直径1200 mm、高800 mm、中心磁感强度为0.1340 T的永久 磁体。 总之,从物质的内部结构去分析,物态的种类很多, 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会继续深 入,更多的物态会被发现和被人所认识。 第二节 温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摄氏温度是怎么样规定的。 3、知道摄氏温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 4、了解三种常用温度计的不同点。 5、会从温度计上正确的读数。 6、让学生通过比较三种常用温度计的不同点,培养 学生的归纳能力。 7、通过学习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学会探究物理的 方法。 8、通过参与课堂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 神,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摄氏温度的规定。 2、体温计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不同点。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 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每人一支)、体温计(每 000C、50C、80C的水人一支)、烧杯(每人3个)、水(30 各一杯)、寒暑表、金属块、木块、泡沫塑料块。 教学资料:温度计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完成书第5页图1-6的 实验。 (2)每个学生桌子上都放着30000C、50C、80C的水各一杯,学生动手完成书第6页图1-7的实验。 教师问:放入中间的那个杯子,两个手的感觉有没有 不同?(—只手感到热、一只手感到冷),那么这杯水到底 是冷还是热的呢? 教师点拨:我们感觉到物体的冷或热的程度就是我们 这节课要学习的——温度。所以单凭我们的感觉去判断温度 是不可靠的,我们要准确地判断出物体的温度就要使用—— 温度计。 二、实验室温度计 1、摄氏温度: 学生活动:观察桌子上的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回答下 列问题: 00? 字母C表示什么意思? C ~ 100C) ? 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是多少?(00? 一小格代表的温度?(分度值为1C) 教师引导提问学生:我们通过观察来找出我们要学习 温度计的什么方面的知识? 1) 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摄氏温度。 02)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C,把 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C。它们之间分为 0100等分,每一份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1C。 003) 练习温度的读法:20C -3C 教师强调:“摄氏温度”的读法,并要求学生完成书 第7页“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温度”的读法练习。 4) 学习温度计的读数: a、学生观察温度计。 b、教师示范温度计的读数(课件)。 c、学生练习(课件)。 三、体温计 让学生观察体温计的构造特点和实验室的温度计的不 同之处。(提问1~2个学生) 教师点拨归纳:通过课件中的插图来分析体温计和实验室的 温度计的不同之处(?有缩口;?测量范围3500C~42C;? 0分度值为0.1C。) 通过日常生活中你对体温计的观察,说说体温计使用 时与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有什么的不同。(学生讨论后回 答:可离开人体读数)。 提问学生:测量前为什么要把体温计用力甩几下? 教师点拨:让水银回到玻璃泡里。 四、家庭用的寒暑表 00C~50C,学生观察寒暑表(实物和课件中的插图),让学生找 0最小刻度值为1C。(本部分内容可简单介绍) 出寒暑表和体温计的不同之处—— 测量范围为-20 五、温度计的使用:(设计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归纳温度计 的使用方法) 实验设计安排:以同桌两个同学为单位测量烧杯中的 水温,甲做、乙评分;乙做、甲评分,不对的要求能指出错 在哪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对典型的错误要 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提问: a、 哪些同学不能得满分的,为什么?请同桌的同学指 出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样更正? b、 哪些同学能得满分的,你们又是怎么样做的,跟大 家示范一下。 学生整理归纳温度计使用的注意问题,教师和强 调温度计的使用规则(课件、通过图示说明): 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 底和壁。 2、要稍候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了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 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计的原理,摄氏温度的规定,通 过实验了解了体温计和实验用温度计的区别,并掌握了实验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摄氏温度的规定。 3、 温度计的原理。 4、 体温计的使用及与实验用温度计的区别。 5、 练习用实验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六、布置作业 1、 课本第8页作业第1、2、3题。 2、 课后在家中练习体温计的使用及读数。 课时作业设计 1、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____________的物理量,水 银温度计是利用 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 成的。 2、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 的,把________混合物的温 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一标 准大气压下__________的温 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3、人的正常体温是“37?”,读作_____________;黑龙江北部某地区某次测的气温是“-21.5?”,读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该观察它的___________和认清它的______________,如上图所示,甲的示数是_______,乙的示数是_________。 5、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_____________,它能准确到_____?,使用体温计读数时可以________(填“离开”或 “不离开”)人体读数。 6、如图所示是体温计的一部分,其示数应为_____?。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冰比0?的水冷 B.可以用体温计测开水的温度 C.寒暑表是用来测气温的 D.用体温计也可以测出35?以下的温度 8、关于温度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普通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观察温度 B.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 C.常见的温度计都是用水银作测温物质 D.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9、某温度计的示数为“—8?”,下面读法正确的是: ( ) A.摄氏零下8度 B.零下8度 C.零下8摄氏度 D.零下摄氏8度 10、下图中温度计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B C D 11、某同学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是37.5?,若没有甩过,又用它去依次测量乙和丙的体温,已知乙和丙的实际体温是 36.5?和38.2?,那么两次测温后,他的记录数据是: ( ) A.36.5?和38.2? B。37.5?和38.2? C.36.5?和37.5? D。37.5?和37.5? 12、为了提高液体温度计的灵敏度,下述哪些结构的改变是 正确的:( ) A.把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做大一些 B.把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做小一些 C.把温度计的内径做粗一些 D.把温度计的内径做细一些 13、有一支刻度均匀的温度计,当把它插入冰水混合物时, 显示的温度是为4?,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中显示的温度是 96?,把它插在温水中,示数为20?,则该温水的实际温度 是多少? 第三节 探究熔化与凝固的条件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6、结合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验探 究过程。 教学重点 1、 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2、 晶体熔点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1、 海波和蜂蜡熔化过程的实验操作。 2、 利用图象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三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 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蜂蜡、水、火 柴、坐标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 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 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 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 1、熔化和凝固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 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 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 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 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 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 凝固。 除此之外,海波、蜂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 能熔化和凝固。 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 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 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 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 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 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 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 间变化的图线。 (2)注意事项 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 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 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 察海波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 录温度和状态。实验中,搅动 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受热均匀。 (3)学生操作,等各组的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 教学活动继续进行。 3、海波的熔化曲线的分析 (教师选择一个组的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 上) 教师:其他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 状如图所示。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 状态?温度怎样变化?(答: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固 态,温度升高) (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答:B点) (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海波加热?(答: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海波的温度保持在48?左右不变。此时仍在继续对海波加热,即海波仍在吸热) (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答:海波的状态是液态,海波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 热,海波的温度升高) 4、熔点 教师:除了海波以外, 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 冰、固态酒精等,它们的熔化 曲线都与海波的熔化曲线形状 相似,只是熔化时的温度高低 不同而已。这条熔化曲线反映 了晶体物质熔化的一个重要特 征——晶体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的,即晶体在熔化 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纯海波的熔点是48 ?。 我们实验用的海波不纯,熔点低于48 ?。 5、凝固曲线 教师: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在冷 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可得到凝固曲 线近似下图的形状。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DE段。海波是 态, 热(填"吸"或"放"),温度____。 (2)EF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3)FG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教师: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晶体凝 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6、学生练习 (1)读书第12页物质的熔点表。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 点表,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教师:钨的熔点是3140 ?。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 3140 ?不变。 (学生模仿教师读几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2)学生回答 ?温度是70 ?的萘是____态。 ?水在-5 ?时是____态。 ?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___态。 ?水银在-30 ?时是____态。 ?酒精在-100 ?时是____态。 ?锡在232 ?时是____态。 ?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应选用酒精温度计。 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 ?,在-52.3 ?的情况下,酒精 是液态的。水银的凝固点是-39 ?,在气温低于-39 ?时,水银的固态的。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 7、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教师:现在请大家结合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听一段海波 的自白,并回答问题。 “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 ?。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 ?,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 应该凝固呢?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 (学生讨论并回答) 48?既是海波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此时海波是熔化 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固态海波在温度 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这一温度时, 放热则凝固。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8、学生实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教师:物质除了晶体还有非晶体,松香、蜂蜡、玻璃 等属于非晶体。我们现在利用实验研究蜂蜡的熔化和凝固。 我们所用的实验装置还是刚才用过的装置,实验步骤 也完全相同。 (学生操作、实验) 教师:请一个组把蜂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画在黑板 上。 从蜂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可知,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跟晶体不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也没有一定的凝固 点。蜂蜡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固态蜂蜡由硬变软, 然后再变为液态。凝固时放热,蜂蜡由液态变为粘稠,然后 由软变硬,形成固态。 三、课堂小结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 态叫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熔 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 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但是不论晶体还 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所以,晶体实现 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 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 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0 ??(学生思考并回答) 冰水混合物中有冰又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 可能: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点不 变。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不 变。所以冰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0 ?。 (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 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 ?不变,但是要吸热。雪从 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 3.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 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 低。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 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 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 内的温度。 四、布置作业 1、 课本第12页作业第1、2、3题。 课时作业设计 1、 物质通常存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状态,物 质处于哪种状态跟______有关,当_______改变时,物 质可以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种变化叫物态变 化。 2、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________,这是个______热过 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做________,这是个 _______热过程。 3、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这个温度叫做该物质的 ________,同一种晶体的________跟它的________相 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 中温度是_______的, 所以非晶体没有一定的 ________。 4、 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 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 象回答: (1) 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_。 (2) 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在DE段,锡 处于________状态。 (3) 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 热,但温度_______。 (4) 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 ___________状态。 5、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 A.温度保持不变,放出热量 B.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上升,吸收热量 D.温度下降,放出热量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物质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C.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D.0?的冰比0?的水冷一些 7、 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 A.冰和水 B. 铜和固态水银 C.玻璃和石蜡 D. 海波和萘 8、 图中表示物质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其中表示晶体凝 固的是:( ) 9、 海波是一种晶体,熔点是48?,温度是48?的海波, 它的状态:( )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0、 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 为:( ) A.铁的密度比锡小 B. 铁比锡硬 C.铁传热比锡快 D. 铁的熔点比锡高 11、 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8.3?,科考队员要测量南 极的气温,应选用:( ) [几种物质的熔点:酒精—117? 水银—39? 煤油—30? 冰—0?] A.体温计 B. 煤油温度计 C.酒精温度计 D. 水银温度计 12、 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底下,冰开始熔化,当 水面还有冰浮着时,则:( )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 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冰、水的温度都升高 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13、 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 碎冰块中,如图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 慢的加热,当烧杯中冰块有大半熔化 时,则试管中的冰:( ) A.也熔化一部分 B. 全部熔化 C.一点都不熔化 D. 无法确定 14、 上课时,有一组同学在用萘做实验,研究萘的熔化过 程,他们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时间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min) 温度56 60 64 66 70 76 80 80 80 80 80 83 87 90 (?) (1) 请你作出萘的熔化图象 (2) 从图象中可看出萘是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______。 (3) 萘熔化用了_______min。 第四节 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1、知道蒸发的现象和特点。 2、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和条件和特点。 3、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知道液化现象。 5、知道液化放热及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 缩体积。 6、体验蒸发现象,了解其应用。 7、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 程,体会实验的魅力,培养分析、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以 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设计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 1、画图像、归纳总结沸腾的特点。 2、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实验器材 投影设备、酒精灯、烧杯、水、铁架台、酒精灯、烧 杯、水、火柴、温度计、手表、抹布、大注射器、乙醚、铁 板、直角玻璃管、石棉网。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本章第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三种状态,知道 水可以由一种状态变成另外一种状态,请同学们看老师手中 的这杯冷水,这些水过一段时间会怎样?请同学们思考后回 答。 (说明:情景引入、激起学生听课兴趣) 生:这些水会减少。 师:减少的水哪去了? 生:由液体变成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 师:(再出示一杯正在加热的沸水)老师这儿还有一 杯热水,这个烧杯中的水过一会儿会变少吗?减少的水哪去 了? 生:会减少,减少的水由液体变成气体也跑到空气中 去了。 师:比较这两杯水发生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由液体变成气体。 (说明:归纳总结、使他们在参与中感悟成功的喜 悦,为学习本节知识提供良好的精神状态) 师:(板书)像这种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汽 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汽化现象。 二、汽化 1、体验蒸发 师:比较刚才两杯都变少的过程及现象,有什么不 同?(学生讨论,抢答) 生:第一杯中比较平缓、比较慢、不剧烈、可以在任 何温度下进行。第二杯中比较剧烈、比较快加热到一定的温 度,有气泡、内部也有气泡等。 (生抢答气氛热烈) 师:按照汽化的定义,这两杯水虽然都发生了汽化现 象,但汽化的方式不同,物理上把前一种汽化方式称为蒸 发,第二种气化方式称为沸腾。 板书:汽化方式:蒸发和沸腾。 师:我们先来研究蒸发现象。 学生实验:在手背上涂酒精,观察酒精的变化并体验 涂酒精处手背的感觉。 生:酒精蒸发变少了,有凉的感觉。 师: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感觉吗? 生:能,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一些酒精,看示数的 变化。(实验激趣气氛活跃) 师:猜一猜,温度计的示数会怎样变化?实际做一 做。 生:做实验并交流结论。 师:温度计的示数减小说明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 那里吸收热量,也就是说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生: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感到冷,如果被风吹了 更冷的发颤。下雨后的面上的积水逐渐变少。凉晒的湿衣服 会变干。 师:比较刚才我们所列举的蒸发的例子,请同学们归 纳总结蒸发的几个特点。 生:发生在液体表面,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汽化 进行得缓慢,需要吸热有致冷作用。 师:投影蒸发的特点。 师:(投影)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蒸发也有它不利 的一面,我国西部严重缺水,当地人民利用著名工程“坎儿 井”输水。“坎儿井”工程可以和长城媲美,它的建设是我 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学生看投影激发爱国热情、民族 自豪感。) 师:“坎儿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生:减少运输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滲漏。 师:关于蒸发的问题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影响蒸发的快慢因素是什么?(坎儿井为什么能 减少水份的蒸发?)(质疑解惑) 生:液体温度、空气流动速度、液体表面积。(看书 第13页图,学生自行总结) 2、观察沸腾现象 生:老师你刚才加热的那杯热水为什么很快就可以看 到现象的发生? 师:老师刚才加热的这杯热水它是汽化的另外一种方 式——沸腾。因为它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温度高, 非常剧烈。说到沸腾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吧。谁能说说你见 过的水沸腾时有什么现象? 生:有气泡、有响声、水翻滚、不停地加热最后能把 水烧干、冒“白气”、温度越来越高。(发现问题) (1)提出问题 师:除了这些你们还想知道有关沸腾的那些问题? 生:物质状态的变化、温度的变化规律、吸热情况。 (提出问题) (2)猜想、假设 师:有没有同学能够解释这几个问题或大胆的猜想一 下答案? 生:液态变为气态、温度不断上升、需要吸热。(大 胆猜测) 师:是不是这样的,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水的 沸腾现象?需要什么样的实验装置? 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装置。 (3)设计实验 师:哪一组把设计的结果交流一下?(设计实验) 生:交流装置并简要叙述观察过程。 师:怎样设计记录表格呢? 时间 0 1 2 3 4 5 6 7 „ (min) 温度 (?)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师:按书第14页的实验过程进行实验。 (投影)简述观察要求。 ?必须正确使用温度计,实验过程注意安全。 ?注意观察加热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水的温度、水发 出的声音、水中的气泡„„)。 ?当水温达到90?左右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水沸腾后,再记录5 min温度情况,将数据填入表格 中。 ?两名同学分工合作,一人看表,一人读出温度值并 填在表格中,读数要迅速,同时都要注意观察现象。 ?停止加热后,要注意继续观察。 (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5)归纳总结分析评估 师:通过刚才我们观察水的沸腾现象谁描述水沸腾时 的现象? 生:(归纳总结、分析评估)讨论后4人回答、补充。从温度变化、气泡大小、声音大小、吸热情况等描述。 师:你们认为沸腾这种汽化现象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 置? 师:谁能给沸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讨论交流) 板书: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 化现象。从刚才的实验和同学们交流的情况可以看出,水在 沸腾时需要达到什么温度? 生:100?。 师:有无不同数值? 生:有,我们测的是99?。 师:为什么你们测的数据不完全相同呢? 生:因为实验中有误差。 师: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是否发生变化?说明什么问 题? 生:不变。说明水在一定温度下才能沸腾。 师:这个温度叫做沸点。水的沸点是多少摄氏度? 生:100?。 师:熄灭酒精灯后,杯中的水是否沸腾?又说明了什 么? 生:不沸腾,说明沸腾需要吸热. 师:谁能总结水沸腾的条件? 生:加热到沸点,继续吸热。 师:其他液体沸腾也有同样的特点。谁能简单说明液 体沸腾时有什么规律? 生:吸热,温度不变。 师:投影学生所画图像。 师:请同学们看书36页几种液体的沸点表,你有什么 发现? (从不同方面收集信息提高学生积极性) 生:(讨论、思考后回答)不同液体沸点不同,表中 数据是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测出的。 师:沸点受气压的影响。我们以后再进一步学习。根 据液体沸点表,请同学们思考:这节课你所用的温度计是否 是酒精温度计? 生:(思考后回答)不是,酒精的沸点是78?。 三、液化 1、降低温度,气体液化 教师:小学自然和初中一年级的地理课本中都讲过, 雨的形成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降水, 这是自然界中的液化现象。日常生活中液化现象也经常可以 看到。 演示实验:把热水装在烧瓶中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 上,直角玻璃管插在软木塞上然后塞住烧瓶口,用酒精灯给 烧瓶中的水加热,当瓶中的水沸腾时,将铁板靠近烧瓶口, 可见水从铁板上滴下。(与书第15页图1-21相同) 引导学生观察:在直角玻璃管口位置什么也看不见, 在玻璃管口一小段段距离的位置才看见“白气”。很显然, 从玻璃管喷出来的是“水蒸气”,水蒸气无色看不见,水蒸 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气”,人们才看见,所以“白 气”是小水珠不是气。] 总结:气体温度降低可以液化,大量实验表明,所以 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2、压缩体积,气体液化 问题:使气体液化是否只有降低温度一种办法?用温 度降低的方法虽然能使所有的气体液化,但是要使气体的温 度足够低,需要非常复杂的技术,从课本第15页沸点表中可以看到氢要液化,温度至少在-253?以下,所以人们就想寻找能在不太低的温度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演示:取一支大的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 一些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 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全部变 为乙醚蒸气,然后推动活塞,压缩乙醚蒸气体积,让学生注 意观察有没有液体出现。(注:本实验若用投影仪投影观察 效果较明显) 实验结论:用压缩体积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教师强调;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 它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以下,才能设法使它液化。 四、课堂小结 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 方式是蒸发和沸腾。 2、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的现象和沸点。 3、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的两种 方法是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五、布置作业 1、课文第16页作业第1、2题 课时作业设计 1、物质由 变 的现象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两 种,即 和 。 2、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当水的温度为100?时,水( ) A、一定沸腾 B、一定不沸腾 C、可能沸腾 3、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 ? _ 。 4、小明在游泳时发现,从水中出来时感到冷,风一吹更 冷,这是因为从水中出来后,身体表面的水份在蒸发时要从 身体上 ,因此比较冷。有风时,使水的蒸 发 ,更快地从身体 ,因此感到更冷。 5、煮鸡蛋时,小明和小华分别把水加热沸腾后,小明继续 用大火加热,小华改用小火加热并保持水的沸腾状态,请问 谁先把鸡蛋煮熟?谁的做法较好些? 6、通常情况下,液态氧的沸点是-183?,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液态氦的沸点是-268?。使液态空气吸热分离出来的各种气体的先后顺序是( ) A、氧、氮、氦 B、氮、氧、氦 C、氦、氧、氮 D、氦、氮、氧 7、请你列举出两个有实用价值的液体蒸发吸热的应用实 例。 拓展探究(课外完成) 8、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对水加热。 当水沸腾时,用打气筒向烧瓶中打气,水还 会沸腾吗?若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略等 一会,再用抽气筒向外抽气,又会出现什么 情况?课后做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同 学们可以先进行猜想再用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实 验时要注意安全。 补充资料 刚出锅的鸡蛋为什么不烫手 刚从开水里取出的熟鸡蛋,你用手去拿,为什么不觉 得很烫手?过一会儿才感到很烫手? 这是因为,刚从开水里拿出来的鸡蛋表面还沾着水, 水分的蒸发使蛋壳温度降低,因此手并不感到委烫。不过, 这只是很短的一会儿,鸡蛋表面的水分蒸发以后,鸡蛋就会 汤手了。 蒸发是降低温度的好办法。当室温比人体的温度高的 时候,人体向外散热主要是依靠蒸发的办法。人体每小时可 以分泌1升以上的汗液,带走的热量大约是580千卡。也就 是说可以使58kg的水温度下降10?。所以一个人即使在面包炉里,只要不被直接烫伤也是能待一个短时间的。 人体对周围温度的感受和空气的湿度关系很大。冬天 虽然屋子里的温度在25?,脱了衣服仍然感到很冷,而同样 的温度如果在夏天的话,会感觉热。这是由于冬天屋子里的 空气十分干燥,身上的汗水蒸发的快。而夏天空气潮湿,蒸 发过程缓慢,所以不觉得冷。 回答下面问题: 1、请你列举生活中利用蒸发吸热降低温度的例子。 2、同样的温度,在冬天人会感觉冷,而在夏天却感 觉热,为什么? 第五节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道升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 2、知道凝华现象,知道凝华放热。 3、总结全章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提高 应用知识的能力。 4、尝试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所涉 及到的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 教学重点 1、认识升华、凝华现象,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 凝华现象。 2、系统整理本章知识,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所涉及 到的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 教学难点 1、升华、凝华现象的认识。 实验器材 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瓶、烧杯、碘、冷水、 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前几节学习我们知道,固态和液 态,液态和气态之间能相互转化,那么固态和 气态之间是否可以不经过液态直接相互转化? 二、升华和凝华 演示:按图组装器材,在烧杯底部放少 许碘,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看见碘升华产生 的紫色蒸气,碘蒸气在烧瓶底部遇冷变成固体碘附在烧瓶底 部。从实验可以看出,碘是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物质从固 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学生阅读课本第17页图1-25的内容了解一些升华、凝 华的事例。樟脑球会变小是因为樟脑球从固态直接变为气 态,散发到空气中,是升华现象;冬天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 变干,这是冰升华为水蒸气;雪人没有融化就变小,是因为 雪直接变为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也是升华的现象。 三、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教师:前面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发生物态变化 时,物质要吸热或放热,熔化、汽化过程要吸热,凝固、液 化过程要放热,那么升华或凝华过程是否要吸、放热? 回顾前面的演示实验,点燃酒精对碘加热时,才看到 碘升华现象,碘蒸气遇到装水的烧瓶底时,遇冷才凝华成固 态的碘,由此看来,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教师接着举例:同学们观察用久了的日光灯灯管两 头,会发现有的部位发黑,这是由于灯管两头钨丝受热升 华,然后钨蒸气又在灯管壁遇冷凝华。 教师:冰熔化过程吸热,可以致冷,水蒸发过程吸热 可以致冷。升华过程吸热也可以致冷,例如生产上就利用干 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升华吸热来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 止食品腐烂变质。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第18页图1-27,要求学生说出是什么物态变化,同时说出是吸热还是放热。 四、课堂小结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过程要吸 热。 2、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过程要放 热。 五、布置作业 1、课文第18页作业第1、2题 2、上网收集有关物态变化的资料,了解生活中常见 的物态变化。 课时作业设计 1、物质从____态直接变为_____态叫做升华;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做________。在这两种现象中,________过程吸 热。 2、下列天气现象的发生各属于物态变化的哪一种? (1)露是_________ (2)霜是_________ (3)雾是 ____________ 3、熔化、凝固、液化、汽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过 程中,吸收热量的是______________过程;放出热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 4、放在箱子中的卫生球不见了,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熔化 B.汽化 C.升华 D.同时升华和汽化 5、在夏天会看到冰棍冒出白色的“气”,这是因为: ( ) A.冰棍蒸发产生的水蒸气 B.冰棍升华产生的小冰晶 C.冰棍熔化成小水珠 D.冰棍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6、白炽灯炮使用久了,玻璃壁会变黑,这是因为: ( ) A.落上了灰尘 B.钨丝发生升华现象 C.钨丝发生凝华现象 D.发生了升华与凝华现象 7、下列现象中都发生了物态变化,其中属于升华的是: ( ) A.卫生球放了一段时间会变小 B.江面上逐渐形成了大雾 C.擦在玻璃上的酒精很快干了 D.冰块吸热后逐渐熔化 8、下面几组物态变化过程,都是放出热量的是:( ) A.熔化、汽化、升华 B.凝固、液化、凝华 C.熔化、液化、凝华 D.凝固、汽化、升华 9、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霜的形成 B.露的形成 C.冰化成水 D.水结成冰 10、为了抗旱,向空中云层中发射“干冰炮弹”,就能实现 降雨,这是因为:( ) A.干冰熔化变为水 B.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成的小液滴 C.干冰在云层中迅速升华又凝华而形成的 D.干冰在云层中升华吸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 成小水滴 第六节 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教学目标 1、 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2、 初步认识人类对水资源的依赖性及当代水资源危 机。 3、 通过本节的学习提高学生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意 识。 4、 知道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5、 了解电冰箱的致冷原理。 6、 了解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宏扬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水资源现状,培养学生关心 爱护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意识。 2、高压锅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1、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 的减小而降低。 2、 电冰箱的致冷原理。 实验器材 水循环挂图、高压锅、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 瓶、抽气筒、温度计、地球水资源数据投影资料 。 学生课前准备 1、 了解我国水资源、水污染及治理水污染的措施。 2、 调查自己家庭用水情况,列举可能的节水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从前面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的 云、雨、雾、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变化形成的。 (出示挂图)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随着气流的急速升降而上下 运动,它们相遇后越聚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下落。在 下落过程中,冰晶吸热融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 地面,这就是雨。 当气温降低到0?以下时,云中的水蒸气凝华为小冰 晶,在下落过程中周围的水蒸气与其接触而结晶,当其所受 的重力足够大时,就下落到地面,这就是雪。 夏季气温变化剧烈时,高空中会有冷空气团存在,空 中悬浮的小冰晶在冷空气团的作用下,凝固成小冰块。有些 小冰块体积较大,下落过程中不能完全融化成水,这就是冰 雹。 在夜间,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如果空气中含有 的水蒸气比较多,气温足够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也会液 化,在空中形成很多小水滴,这就是雾。 初秋季节,空气比较湿润,在夜间温度下降,地面、 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植物枝叶表面放热液化成小水滴,这 就是露。到深秋和初冬季节,晚上气温可降低到0?以下, 这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的茎叶上放热凝华成小冰 晶,这就是霜。 一部分雨、雪、冰雹、露、雾、霜吸热后发生汽化或 升华,成为水蒸气,另一部分则吸热融化为水汇入河流、湖 泊、大海,或者被土壤和植物吸收,然后经过蒸发重新散发 到空气中,这样水在自然界中就完成了一个循环过程。 既然水是循环的,我们在生活中还需要节约用水吗? (投影水资源数据资料) 由于陆地上的淡水会因日晒而蒸发,或通过滔滔江流 回归大海,地球可供陆地生命使用的淡水量不到地球总水量 的千分之三,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以用的水 只有一汤匙。 从而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要有节约用水的意识,进行思 想教育。 二、高压锅 提出问题:为什么高压锅煮饭这么快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演示 实验) 从实验中我们看到,当我停止加热,水已经停止沸腾 了,但是为什么我用抽气筒抽气时,烧瓶中的水又重新沸腾 了呢? (学生回答)水的沸点降低了。 总结: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 压的减小而降低。这是我们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这就是高 压锅的工作原理。 教师出示高压锅,介绍高压锅各部分构造的名称,并 简单讲解高压锅的工作原理。同时要求学生回家时认真观察 自己家中的高压锅,了解它的工作情况。 三、电冰箱 教师要求学生看书,了解电冰箱的结构,同时讲解电冰 箱的工作原理。 电动压缩机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将气态致冷物质压入 冷凝器使其在冰箱外部放热液化,同时被液化了的致冷物质 通过节流阀进入电冰箱内的蒸发器,在蒸发器里迅速吸热汽 化,使电冰箱内温度降低。蒸发器中汽化了的致冷物质又不 断被压缩机抽出,重新压入冷凝器中液化,并且放出在蒸发 过程中吸收的热量。通过致冷物质这样的循环,不断地在蒸 发器内蒸发吸热,从而使电冰箱达到致冷的效果。 四、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1、 运载火箭的液态燃料与助燃剂 在实际中有些火箭使用氢气作为燃料,用氧气作为助 燃剂。但由于气体的体积较大,所以人们采用将氢气液化的 方法减小燃料的体积。(联系家中的液化气) 2、 整流罩及其作用 为了减少与空气的摩擦而产生的热,整流罩的表面做得 十分光滑,同时在整流罩的内部要加装隔热层,并在外表面 上涂有一层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在火箭或返回式卫星与空 气摩擦升温时会迅速熔化和汽化,在熔化和汽化的过程中吸 收大量的热,使整流罩的温度不再升高,从而保护了火箭或 卫星。 五、课堂小结 1、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和人类对水资源的依赖。 2、 高压锅利用了大气压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3、 简单介绍电冰箱的原理和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六、布置作业 1、 课本第22页作业第1、2、3题。 2、 上网查找有关我国水资源的资料,并完成一份有关 我国水资源的报告。 课时作业设计 1、冬天早晨草上的霜是( )现象,这这个过程中需要( )热。 2、高压锅是利用液体的沸点随大气压的增大而( ) 的原理。 3、电动压缩机是用( )方法将气态致冷物质压入冷凝器使其在冰箱外部放热液化。 4、在运载火箭中,是使用( )作为燃料,用( )作为助燃剂。 补充资料 “神五”飞船复杂的三舱式结构 承担飞船研制任务的主要是两家“航天巨头”:中国 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两舱”——轨道舱、返回舱研制工 作;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负责“一个舱、三个子系统”—— 推进舱与推进系统、电源系统、天地测控系统的研制工作, 其中包括天地话音、电视图像、高速数据传输、飞船返回地 球时启动的船载小推力发动机,以及返回舱落地前启动的缓 冲小火箭等。 轨道舱位于返回舱前面,这是为了增加航天员的活动 空间。它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 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翼、太阳敏感器、 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机构。 返回舱位于飞船中部,是航天员乘坐的舱段,也是飞 船的控制中心。它不仅和其它舱段一样要承受起飞、上升和 轨道运行段的各种应力和飞行环境,而且还要经受返回时再 入大气层阶段的减速过载和气动加热。其为密闭结构,前端 有舱门,供航天员进出轨道舱使用。 推进舱紧接在返回舱后面,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 气瓶和水箱等设备,起保障和服务作用,既为飞船提供动 力,进行姿态控制、变轨和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 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翼。 过渡段则在飞船顶部,用于与其它航天器对接或空间探 测。 飞船顶部是一个高8米的逃逸救生塔。它装有10台发动机。在发射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0——110公里),如发生故障,它能拽着返回舱和轨道舱与 火箭分离,并落到安全地带,使飞船上的航天员转危为安。 飞船上的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的伞面是上海制作的, 巨幅伞面达1200平方米,质量标准是既要牢,又要轻。 第一章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 1.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性质制成的。下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 2.宇宙中温度的下限大约是 ,这个温度叫做 。 3.医院中常用的温度计称为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是 到 。它的最小刻度通常是 。它在构造上有一设计精巧的缩口。因此,它离开人体后仍能表示人体温度。 但使用前应 。 4. 蒸发和沸腾是_____的两种方式。上图中甲、乙 是某同学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看到气泡上升情况的示意图, 其中_____是沸腾时的情况。 5.固态物质可分为 和 ,它们的重要区别是 有一定的熔点,而 没有一定的熔点。冰、萘、食盐、各种金属都是 ,松香、玻璃、沥青都是 。晶体的 叫熔点,冰的熔点为 ?,这也是水的 。 6.六种物态变化中,放热的过程有 、 和 。 7.下列现象中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并指出该物态变化 是吸热还是放热。?铁水浇铸机器底座,属于 现象,要 热。?洒在地上的水过一会变于,这属于 现象,要 热。?地上的雪融化了,这属于 现象,要 热。?装有冰淇琳的玻璃杯的外壁上,常凝结成小水珠,这是 现象,要 热。?刚从冰箱里取出 的冰棒,在包装纸外面有一层白花花的“粉”,这是 现象,要 热 8.晒湿的布衣服时,为了干得快,人们总是把它放在 向阳.通风的地方,而且还要将衣服展开,这是因为决定蒸 发快慢的因素 是: 、 、 。 9. 夏天打开冰箱时,看到从 冰箱里冒出“白气”,这是空气中的 水蒸气_____而成的;铁水变成铁块 的过程是_____过程;如图为晶体的 _____图象。 10.热天扇扇子, (填“能”、“不能”)降低空气的 温度。 11.冬天,晾在室外的温衣服会结成冰,这是 现象。但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因为冰 为水蒸气。 12.白炽灯泡使用时间久了,就会发现灯泡变黑了,这是因为钨丝温度升高后,先 变成钨蒸气,随着温度的降低,又 而成固态钨,附着在灯泡壁 上。 13.水银的熔点是-39?,它在-45?时呈 态,所以在很冷的地区一般不采用水银温度计。 14.向手心吹气,感觉手凉,是因 为 。向手心呵气,感觉手暖,是因为 。 15. 如图所示,将少量的碘晶体放 在烧杯中,上口放一个灌有冷水的烧杯, 在烧杯下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这时烧杯中 可看到有紫色的气体生成,这是碘的 _____现象;停止加热后,把烧杯拿下 来,可看见瓶底外壁有碘的晶体生成,这是碘的_____现象。 16. 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的合金,是不同种的金属在熔 化状态下熔合后得到的。下表列出的几种金属中,难以与其 它金属形成合金的是_____。 金 铁 铜 银 金 钨 属 熔点1535 1083 962 1064 3410 (?) 沸点2750 2595 2212 2707 5627 (?) 17. 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它成为液体,储存在钢瓶中。 L8. 利用降温的方法可以分离空气中的氧气、氮气和 二氧化碳。已知它们的沸点分别是-183?、-196?和一78?,当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 ,其次是 ,最后是 。 19.北方冬天某地气温降到-20?,此地湖面冰的表面的温度是 ,与水接触的冰的下面温度为 。 20.在石油工业中要在不同温度下分馏出汽油、柴 油、煤油等许多石油产品,这是利用了不同物质的 不同。 二、选择题 21.判断下列哪一个过程是属于物态变化过程( ) A.将铁块加热至1000? B.气球充气时逐渐胀大 C.把大冰块锤成小冰块 D.冰雪融化 22.下列有关沸腾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水只能在100?时才能沸腾 B.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沸腾 C. 沸腾的水的温度一定比不沸腾的水的温度高 D.给正在沸腾的水加热,但水的温度不上升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0?的冰比0?的水温度低 B.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不一定是0? C.冷却食物时,用0?的冰和0?的水效果相同 D.在0?的房间里,10g的0?的水与100g的0?的冰混合,水的质量不变 24.给冰水混合物加热时,正确的说法是 ( ) A.冰和水的温度都升高 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水的温度不变,冰的温度升高 D.在冰完全熔化之前,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保持不 变 25. 某同学做“研究影响蒸发快 慢的因素”实验,如图所示,他在两块 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一滴水,观察 图中情景可知该同学主要研究蒸发快慢 是否与( ) A.水的温度有关 B.水的表面积有关 C.水上方空气的流速有关 D.上述三个因素都有关 26.对铁和玻璃分别加热熔解时,则( ) A .铁和玻璃都会熔化,但铁有熔点,而玻璃没有熔 点 B.玻璃没有熔点,所以不会熔化 C.铁和玻璃都会熔化,且温度都不断升高 D.以上说法均不对 27. 在下图中,描述晶体的熔化图象应为( ) A B C D 28.三支温度计甲、乙、丙一支放置在空气中,一支插在密封加盖的酒精瓶中,一支插在敞口的酒精中,其读数都为20?,那么哪支温度计不准 ( ) A. 甲的温度计不准确 B.乙的温度计不准确 C.丙的温度计不准确 D.条件不足,无法判定 29.从冰箱中取出玻璃酒瓶后,发现瓶子外面“出 汗”这是:( ) A.酒从瓶内渗出来的结果 B.液化现象 C.熔化现象 D.汽化现象。 30.下列现象中,哪些不是升华或凝华? ( ) A.夏天,雷雨天气有时下冰雹 B.入冬后,湖面的水逐渐结冰 C.用久的灯泡玻璃壁变黑 D.给碘加热,会有紫颜色的气冒出,一会儿,盖烧杯的蒸发皿上又有小晶粒出现 31.炒菜的铁锅坏了不能用焊锡补,烧水的铁壶坏了能用焊锡补,这是因为 ( ) A. 炒菜锅内有盐,与焊锡会有化学反应 B.炒菜时锅的温度可超过焊锡的熔点 C.炒菜锅上有油,锡焊不上 D.以上判断均不正确 32.把酒精从水和酒精的混合液中分离出来,是利用了 ( ) A.气味不同 B.沸点不同 C.熔点不同 D.凝固点不同 33.冰水混合物拿进-5?的房间里,在冰水质量比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其温度 ( ) A.等于0? B.低于O? C.高于0? D.三种可能都存在 34.我国北方,汽车司机总是在晚间放掉水箱中的水,次日早上再将热水灌进水箱,然后发动汽车,这是因为( ) A.用过的水杂质很多,容易堵塞冷却系统 B.用过的水很脏,不利于蒸发吸热,传热效果也很差 C.换灌热水后,可以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 D.北方的冬天,夜晚气温低,放掉水箱里的水,能有效防止水结冰时损坏汽车发动机 35. 下图所示各图中,关于温度计的使用正确的是 ( ) A B C D 36.海波的熔点是48?,那么48?的海波所处的状态 是:( ) A. B. C.一定是固.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37.当把一支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时,先使温度计和水接触,后使温度计和冰块接触,那么水银升高的情况 是( ) A. B. C. D.法判断。 38.演文艺节目的舞台上,经常可以看到施放的白色 的雾气,给舞台增加气氛,它是利用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常温下 ( ) A.迅速液化而形成的白色雾气 B.迅速熔解后再蒸发而变成白色雾气 C.迅速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即白色雾气 D.迅速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空气中的水蒸气与其相 遇,凝结成小水滴而形成白色雾气 39.从冰箱内刚拿出来的冰棍,看着冒“白气”,这“白气”是 ( ) A.冰蒸发出的水蒸气 B.冰升华出的水蒸气 C.冰熔化成的小水珠 D.空气中的水蒸气向冰放热而液化成的水珠。 三、实验题 40、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器材除了烧杯、水、铁架台、 石棉网、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钟表外,还需要 和 。 41.某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时,手边有下列温度计可供选择:A.体温计;B.家用寒暑表;C.水银温度计(量程为一10?~110?);D. 酒精温度计(量程为- 80?~50?)各一支。 ?根据这个实验的要求,应选用哪支温度计?答: ?如果该同学为了准确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将温度计从沸水中拿出来进行观察读数,则会导致测量值比真实 值 ,这是不允许的。 ?水的沸点是 ,水沸腾前温度计的示数在不 断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一段时间,温度计的示 数 ,表明 。 42.右表物水银 酒精 甲苯 铅 萘 列出了几种物质质 的熔点和沸点 熔-38.8 -117 -95 328 80.5 (单位是?), 点 假使要制造温度 沸357 78.5 111 1740 218 计,用来测铅的 点 熔化温度,应选 这种液体;测固态甲苯的熔化温度,应选 这种液体;测萘的熔化温度,应选 、 这两种液体。 43.由于水能够 溶解多种物质,因此天 然水总是溶有杂质,可 以采用蒸馏的方法.除 去水中的杂质,得到纯 净的水。在下图中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在制取蒸馏水 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_____和_____。 44.保留水分是蔬菜和水果保鲜的一个方面,为了研究 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有A、B、C三组同 学各自做了研究实验.下图为他们所做实验的部分情景示意 图(实验材料是均匀削开的胡萝卜)。观察图.回答下列问 题: (1)这三组实验中,研究方法正确的是_____组(填 组别字母)。 (2)研究方法正确的小组是依据什么物理知识来设计 实验的? 四、问答题 43.夏天睡觉为什么要四肢摊开,而冬天睡觉要缩作 一团? 44.夏天里中暑或发高烧,医生会在病人身上通体擦 酒精,为什么? 45.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汽化方式有哪些相同点?有哪 些不同点? 疑难辅导 1.课文第12页作业第3题 此图象是晶体的熔化图象,判断的关键是看图中是否有 一条水平的直线,若有一条水平的直线,则说明该物质在熔 化时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因此: (1)这种物质是晶体。 (2)在6min时,该物质还未熔化,所以处于固态。 (3)在20~30min内,物质处于熔化过程,此过程物 质由固态慢慢向液态转化,因此此时,物质处于固、液混合 态。 (4)水平直线对应的纵坐标就是这种物质的熔点,即 熔点为80?。 2、课文第18页作业第2题 喷洒在云中的干冰使云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此过 程由气态转化为固态,是凝华过程。小冰粒下落过程中变成 了水滴,形成雨,此过程由固态转化为液态,是熔化过程。 3、课文第22页作业第1题 “白气”是由于水蒸气液化为小水滴形成的,液化的 关键是需要遇冷,即温度降低。紧靠近小孔的地方温度较 高,热的水蒸气温度改变不大,无法液化,看不到“白 气”,此时的水蒸气还处于无色透明的气态。而在壶盖小孔 上方一定高度处,水蒸气雨冷,温度降低,液化为小水滴, 细小的水滴在空中飘动,即我们所看到的“白气”。(注 意:“白气 ”不是气态,而是液态) 第二章 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 教材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长度和体积的测量、质量和密度的 概念、密度的测量、新材料及其应用,其中密度是日常生活 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也是贯穿本章的一个核心概念。 密度知识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点内容,对今后学习压 强、浮力等其他物理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学习 过程中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溶入到学习过程中,充 分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强调 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感性认识,教材还安排了新材料及其 应用的内容,介绍了许多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现代高科 技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的事例,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 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探究和实验基本贯穿本章的各节。 每节的编写也都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 路。本章在科学探究方面要求学生经历用分析论证的方法探 究出物质的密度是物质本身的属性。 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1、要求学生掌握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工具,能够利用这 些工具测量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长度和体积。 2、知道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不随形 状、位置和状态而改变,同时掌握利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 量。 3、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密度的性质,并用质量和 体积的比值定义密度的概念,认识用比值下定义是定义物理 概念的一种基本方法。 4、简单介绍一些新材料及其应用,认识新材料的研 究,是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应用向更深层次的进军。 教学目标 1、 掌握刻度尺和量筒、量杯的使用,能测物体的长度 和体积。 2、 认识质量的概念,并能够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应用密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初步了解纳米材料和“绿色”能源。 5、 结合密度概念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6、 结合本章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 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掌握利用刻度尺和量筒、量杯测定物体的长度和体 积的方法。 2、 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3、 探究密度的概念实验,密度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1、 量杯的刻度特点。 2、 探究密度概念的实验。 3、 应用密度知识解答简单的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 课时安排 第一节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1课时 第二节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1课时 第三节 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 2课时 第四节 新材料及其应用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节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 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 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4、学会用量筒和量杯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5、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 力。 教学重点 1、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2、 用量筒和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估读的方法。 2、 量筒读数时的注意点。 3、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实验器材 教师: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卷尺、螺旋测微器、 游标卡尺 学生: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木块、量筒、石块、 水、细线 学生课前准备 透明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度 让学生观察教师预先准备好的挂图,比较两条线段和 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上台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 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 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 时甚至会出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 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 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要求学生看书第25页图,了解宇宙、地球、上海的金茂大厦、微粒的尺度。在生产、生 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 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 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二、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 "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 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 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n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 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 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 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光年的长度。 三.正确使用刻度尺 对单位用单位的长度有所了解后,介绍几种测量长度 的工具,分别介绍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说明螺 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用于精确的测量,我们目前只需掌握普 通刻度尺的使用。那么如何使用刻度尺呢?对于刻度尺的总 结一下,有四个字,那就是认、量、读、记。 ?认:就是认识刻度尺,认识认识刻度尺的零刻线是 否磨损,量程以及分度值是多少?量程就是刻度尺能测量的 最大范围;分度值是指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在以前叫做最 小刻度值。 ?量:就是如何测量,在测量是要注意两点,零刻线对准被测物体,如果零刻线磨损了,则应让其它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未端读数与起点读数之差,就是被测物体长度。刻度线应紧贴并平行被测物体,说明厚刻度尺的使用(图 2-7)。 ?读:在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此外,在物理 实验中,测量长度往往要求比较精确,此时,就要进行估读,即: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难点)。估读值不是一个精确的值,但也是一个有效值。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 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 的一面朝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身体向左偏、向 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2-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 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 偏左、偏右的两次读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 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 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 课本图2-7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 "着放正,不能歪斜。(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 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 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近那一 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 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 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 有效数字只要求学生有所了解,着重讲清最后一位估 读数字是有意义的,因此,估读的数字及其前面的数字都是 有效数字。 ?记:测量完了,就要记录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由数 字和单位组成。只有数字而没有单位是不行的,应懂得根据 记录来判断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难点)。列举几个无 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 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 据才有意义。 四、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 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 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任何测量都存在着误差。或 许有的同学会认为物体的末端恰好对着刻度线,测量的结果 应是准确的。其实,任何刻度线都有一定的宽度,"恰好对 着刻度线"也是估计的,这时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数字 是零。(估读数字为"零",容易被忽视,要提醒学生注 意。)由此可见,测量中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跟错误不同。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 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而造成的。错误是应该 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 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 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 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 方法,简单而有效。 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 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五、体积的测量 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后,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积的测量也是 非常重要的,任何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立体空间,也就是具 有一定的体积,对于具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如长方体、正方 体、球体等,只要测量出它们的长、宽、高或直径,就可以 算出它们的体积。但是对于液体的体积,就要用专门的仪器 测量,如量筒、量杯。并且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就要用 特殊的方法间接测量它们的体积。 要求学生观察桌上的量筒,结合书第28页图2-9,认清 量筒和量杯的结构特点。 1、体积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米 3,实际应用中还有分3333米、厘米、毫米、升、毫升,它们的符号分别是m、 3333dm、cm、mm、L、mL,1L=1dm。并简单介绍体积单位 的换算。 2、认识量筒的量程、分度值。 3、量筒读数时要注意视线要同凹形水面的底相平,或 与凸形水银面的顶相平。 4、 实验:让学生在量筒中到入一定体积的水,并正确 读出水的体积。 明白了量筒的使用,再简单介绍量杯,强调量杯的示数 特点与量筒不同,由于量杯的形状特点,所以量杯上的刻度 是不均匀的。 在介绍完量筒的使用后,提出问题:如何测出你们桌面 上的不规则形状的石块的体积呢?(要求学生看书第28页的 做一做,并思考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法) 教师讲解:我们只要借助排开水的体积间接测量出这个 石块的体积,先在量筒中到入一定体积的水,然后用细线绑 住小石块,慢慢放入水中(说明为什么要用细线绑着慢慢放 入水中),此时水面上升,分别读出前、后两次量筒的示 数,将两次的示数相减,就可以得到石块的体积。这种方法 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的体积,以后在学习中将经常用到。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的操作提出更 正。(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整理实验器材) 六、课堂小结 1、 我们学习了利用刻度尺和量筒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 积。 2、 注意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和读数。 3、 再次强调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4、 重复利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1、 课文第28页作业第1、2、3题。 2、 在家中利用刻度尺测量自己物理书的长和宽,要求 估读,并作好记录。 课时作业设计 1、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物体的 ,不利用磨损的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 的下一位。 2、某人测得一本字典正文400 页厚度为18.0mm,则该字典正文 每张纸厚度为 mm。 3、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cm。 4、给下面的测量数据填上适当单位 某同学身高是15.86 教室的黑板长度是33.5 课本纸张的厚度约为0.08 武汉长江大桥全长为1750 。 5、某同学利用柔软棉线测出地图上长江长63.00cm,北京至郑州铁路线长6.95cm。经查书,长江实际长度为6300km。则此地图的比例尺为 ,北京至郑州实际铁路线长 为 。 6、下列单位换算的写法中正确的是: A.12cm=12×1/100=0.12m B.12cm=12cm×1/100=0.12m C.12cm=12cm×1/100m=0.12mD.12cm=12×1/100m=0.12m 7、给你一段涤良线(柔软、弹性较 小的一种线)和一把刻度尺,你怎样 测出如图所示曲线的长度? 38、如图,把金属块放入装有70cm水 3。 的量筒内,量筒中水面如图2所示,则金属块的体积是 9、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cm (1)156cm= m= nm (2)500mL= L 333(3)300 cm= m= mm 图补充资料 2 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 随着颗粒尺寸的量变,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颗粒性质 的质变。由于颗粒尺寸变小所引起的宏观物理性质的变化称 为小尺寸效应。对超微颗粒而言,尺寸变小,同时其比表面 积亦显著增加,从而产生如下一系列新奇的性质。 (1) 特殊的光学性质 当黄金被细分到小于光波波长的尺寸时,即失去了原有的富 贵光泽而呈黑色。事实上,所有的金属在超微颗粒状态都呈 现为黑色。尺寸越小,颜色愈黑,银白色的铂(白金)变成 铂黑,金属铬变成铬黑。由此可见,金属超微颗粒对光的反 射率很低,通常可低于l%,大约几微米的厚度就能完全消 光。利用这个特性可以作为高效率的光热、光电等转换材 料,可以高效率地将太阳能转变为热能、电能。此外又有可 能应用于红外敏感元件、红外隐身技术等。 (2) 特殊的热学性质 固态物质在其形态为大尺寸时,其熔点是固定的,超细微化 后却发现其熔点将显著降低,当颗粒小于10纳米量级时尤为显著。例如,金的常规熔点为1064C,当颗粒尺寸减小到10 纳米尺寸时,则降低27?,2纳米尺寸时的熔点仅为327C左 右;银的常规熔点为670C,而超微银颗粒的熔点可低于 100?。因此,超细银粉制成的导电浆料可以进行低温烧 结,此时元件的基片不必采用耐高温的陶瓷材料,甚至可用 塑料。采用超细银粉浆料,可使膜厚均匀,覆盖面积大,既 省料又具高质量。日本川崎制铁公司采用0.1~1微米的铜、镍超微颗粒制成导电浆料可代替钯与银等贵金属。超微 颗粒熔点下降的性质对粉末冶金工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例 如,在钨颗粒中附加0.1%~0.5%重量比的超微镍颗粒 后,可使烧结温度从3000?降低到1200~1300?,以致可在较低的温度下烧制成大功率半导体管的基片。 (3) 特殊的磁学性质 人们发现鸽子、海豚、蝴蝶、蜜蜂以及生活在水中的趋磁细 菌等生物体中存在超微的磁性颗粒,使这类生物在地磁场导 航下能辨别方向,具有回归的本领。磁性超微颗粒实质上是 一个生物磁罗盘,生活在水中的趋磁细菌依靠它游向营养丰 富的水底。通过电子显微镜的研究表明,在趋磁细菌体内通 常含有直径约为 2′10-2微米的磁性氧化物颗粒。小尺寸的超 微颗粒磁性与大块材料显著的不同,大块的纯铁矫顽力约为 80安/米,而当颗粒尺寸减小到 2′10-2微米以下时,其矫顽力可增加1千倍,若进一步减小其尺寸,大约小于 6′10-3微 米时,其矫顽力反而降低到零,呈现出超顺磁性。利用磁性 超微颗粒具有高矫顽力的特性,已作成高贮存密度的磁记录 磁粉,大量应用于磁带、磁盘、磁卡以及磁性钥匙等。利用 超顺磁性,人们已将磁性超微颗粒制成用途广泛的磁性液 体。 第二节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质量的单位,会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使用游码,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会正确读出所测物体的质量。 4.知道使用天平时要注意的事项。 5.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教学重点 1.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认识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2.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能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1.托盘天平的使用及游码的读数。 2.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而改变。 实验器材 教师:铁块、铝块、木块、托盘天平和砝码、橡皮 泥、铁钉、铁锤、冰块、酒精灯、烧杯、铁架台、石棉网、 托盘天平挂图。 学生:铁块、铝块、木块、托盘天平和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言 教师:这一章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通过学习我们将明确什么叫质量和密度,知道质量和密度的单位,学习怎样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怎样用天平和量筒测物体的密度。 二、物体的质量 问题:什么叫质量? 教师出示铁钉、铁锤、玻璃杯,列举教室中的桌子、 椅子等。指出这些东西我们都把它叫做物体。接着师生共同 讨论:铁钉、铁锤都是由铁制成,玻璃杯由玻璃制成,桌子、椅子由木材制成。 教师指出:铁、玻璃、木材等我们都把它们叫做物 质,物体由物质构成。 让学生比较铁钉和铁锤;大小玻璃杯;课桌和课椅除 了形状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 “东西有多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铁锤比铁钉含的铁 多;大的玻璃杯比小的玻璃杯含的玻璃多,课桌比课椅含的木材多,从而概括出物体中含物质有多少之分,我们把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符号m表示。铁钉和铁锤虽 然都是由铁制成的,但它们的质量不同。 演示: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圆柱体等形状让学生观 察。 列举把铁压成铁片;水从小杯倒入大杯等。 问:上述例证中物体的形状改变了,它们的质量有没有变?演示;把冰块放到杯子中,让冰块在室温下熔化。 问:冰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有没有变?列举:把课本从书店运到学校,把矿石标本从月球带回到地球 等。 问:上述物体放置的位置改变了,它们的质量有没有变?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教师给予肯定或否定。 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三、质量的单位 教师:同学们在小学数学中学到的吨、千克、克等都 是质量的单位,除了上述质量单位外,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 毫克,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说明质量单位符号:吨(t)、千克(Kg)、克(g)、 毫克(mg)。 出示1千克砝码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纯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它们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 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图2-12,了解国际千克原器及千 克单位是怎样规定的。 教师介绍吨、千克、克、毫克这些单位在什么情况下 常用。例如:火车的装载量,粮食、钢铁、煤的产量等常用 吨;人们平常生活中买米、卖菜等等常用千克,药房和实验室常用克或毫克作质量单位。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开头图表了解一些物体的质 量。 介绍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1t=1000kg=1033kg 1kg=1000g=10g 31g=1000mg=10mg 练习,根据课本P103图表中数据,说一说地球质量约 多少t? -31kg=10t 2424-3地球质量=6.O×10kg=6.O×10×10t= 216.0×10t 四、物体质量的测量 教师:人们到商店买粮、买菜、买水果等都要用秤称 货物的质量,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化验室里人们也常常要用 秤称物体的质量。商店里常用到的秤如课本第30页图2-13所示,有案秤、台秤、电子秤等,实验室里常用的是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课本第30页图2-14)天平,在初中物理中我们将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出示托盘天平及托盘天平的构造原理挂图。 教师介绍天平主要部分的名称和作用:秤盘(左盘放 被称物体,右盘放砝码)、横梁、平衡螺母(用来调横梁平衡)、指针、分度盘(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时,或指针在中线附近小幅摆动,两边偏离中线的幅度相等时,天平平衡)、标尺、游码(能在标尺上移动,称量结果等于砝码质 量加上游码所指示的质量数)、天平底座。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 处。 2.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的中线 处。调整时,如果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边,则平衡螺母应向右旋动;如果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边,则平衡螺母应向左边旋动。 教师指出:天平调节横梁平衡后,不要改变天平的位置,更不要调换两个秤盘的位置,否则,要重新调节横梁的平衡。 3.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 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教师指出:向右盘里加砝码时,应先估计左盘中物体 质量的大小。然后由大到小地加减砝码,若加最小的砝码时,指针指向分度盘右边,而减最小砝码时,指针指向分度盘左边,则不必加砝码了而应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4.读出右盘中硅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 刻度值,这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的内容。说一说托盘天平的使用 方法。 练习:说一说图中标尺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 克?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克?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多少克? 教师提示:游码的读数,是以游码左边所对的刻度值 为准。 学生回答:图中标尺每一大格表示1g,每一小刻表示 g,游码所对的刻度是 个大格、 个小格、是 g。 教师: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使用时要明确使用注 意事项,才能保护天平不致于损坏。 教师说明:天平的秤量一般都写在天平的铭牌上,使用天平时首先要看它的铭牌,弄清它的秤量,弄清仪器的性能和规格,按照要求正确地使用,是使用任何仪器都必须遵 守的,要注意养成这样的习惯。 学生实验:完成课文第32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1.物体中所含的物质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还有吨(t)、克(g)、毫克(mg)。 3.天平是测量质量的仪器,天平测物体质量前应调横 梁平衡,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天平有盘中硅码的总质量及游码的读 数,使用天平要明确注意事项,遵守操作规则。 六、布置作业 1.课文第32页作业第12题。 课时作业设计 1. 把金属块放在天平的左盘 内,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 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所示,金 图 1 -5属块的质量是 g。 kg的是( ) 2. 下列物体接近5×10A.一枚大头针 B.一只鸡蛋 C.一本物理书 D.一块橡皮 3.用已调节好的 托盘天平称量药 品时,药品应放 在天平的______ 盘内,若当砝码 放入天平内时,指针偏向分度盘右侧,则应________砝码的质量(选填“增加”或“减小”)。当横梁平衡时,盘内砝 码及游码位置如图2所示,则被测药品的质量是_______g。 4. 在测量一固体的质量时,误将被测物放在了托盘天平的 右盘中,天平平衡时, 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示数分别是 63g和0.8g,则被测物体的质量为多少? 5. 月球引力是地球引力的1/6,某同学的质量是50kg,若他到月球上,他的质量是多少? 补充资料 质量单位及国际千克原器 质量是物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随着人们对经 典物理现象及概念逐步深入的研究认识,对物质质量的理 解、界定和测量方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的国际单位制,其国际代号 为SI,我国简称其为国际制,将质量确定为七个基本物理量 之一:其名称为“质量”(mass),简写为M或m;其单位名称为“千克”,国际单位代号为“kg”;并作文字定义: “千克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 国际千克原器是世界上目前所存的定义最早(1989年)保存最严密的七个基本量中唯一的实物标准。这个实物标准 件的由来是这样的:十八世纪中叶,法国为了改变国内计量 制度的混乱情况,在规定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 之一为1米的同时,在米的基础上规定了质量的单位,即规 定1立方分米的纯水在4'C(摄氏度)时的质量为1千克(水在4'C时密度最大),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保存 在法国档案局,因而称这个标准千克器为“档案千克”。 1872年科学家们通过国际会议,决定以法国的档案千克为标 准,用铂铱合金制作标准千克的复制器中,选了一个质量与 “档案千克”最接近的作为国际千克原器,保存在巴黎国际 计量局。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批准以这个国际千克原 器作为质量标准,沿用至今。 中国“国家千克基准”在1965年由国际计量局检定,并 由伦敦的Stanton仪器公司加以调整,严格保存在北京中国 计量科学院的质量标准库中。 第三节 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 教学目标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2.理解密度公式的物理意义,明确ρ、m、V三者之间的关系,会用密度公式进行求密度的计算。 3.知道密度的单位的意义和读法,会进行g/cm 33和kg/m之间的换算。 4.让学生体会物理研究中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抽象概 括出物理概念的方法。 5.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导出和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2.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密度表。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 2.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 义。 3实验器材 的铁块、铜块各一块,体积为10mL 3教师:体积为10cm和20mL的水各一杯,体积为20cm的铁块、铜块各一块,托盘天平一架,砝码1套,量筒,小黑板(填写实验记录表 格)。 3学生:体积为10cm的铁块、铜块各一块,体积为10mL 3和20mL的水各一杯,体积为20cm的铁块、铜块各一块,托盘天平一架,砝码1套,量筒,坐标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一个反映物质特性的重要的 概念。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将一个有关于 阿基米德的故事(教师介绍有关于阿基米德帮助国王鉴定皇 冠是否纯金的故事),那么阿基米德是如何帮助国王鉴定这 个皇冠是否纯金的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的内容,同学们就 能够找到答案了。 首先请同学们看书第32页图2-16,认识到同体积的不 同物质的质量不同。 出示实验所用的一组体积为20cm3体积为的铁块、铜块 各一块,体积为20mL的水一杯及实验记录到的数据,如下表: 长方铁块质量(g) 铜块质量水质量(g) (g) 要求学生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学生实验,教师强 调天平的使用规则) 引导学生比较,体积相同的铁块、铜块、水,它们的质量不相等。铜块质量最大、铁块较小,水最小。 问题: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又有什么 关系呢? 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常识,学生会说出同一种物质, 3体积越大,它的质量越大,教师给予肯定。 的铁块、铜块各一块和水一 实验:教师出示体积10cm3杯,20cm的铁块、铜块各一块和水一杯,同时出示画有课本 第33页实验记录表格的小黑板,让学生把铜块、铁块和水的 3体积填入表中,把前面所测的20cm的铁块、铜块和水的质量 填入表格中。 接着,教师将天平放在讲台上,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3请二位同学上讲台测定10cm的铁块、铜块和水的质量,并将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格中。(其他同学分组实验)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同一块铁块或木块的质量与 体积的比值,计算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格,并要求学生利用 得到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图象。 3) 质量/体积 质量(g) 体积(g) 铁块1 (g/cm铁块2 铜块1 铜块2 水1 水2 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和得到的图象,在教师的引导 下进行比较: 铁块1与铁块2比较:铁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即它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3。 的,为 7.9g/cm 铜块1与铜块2比较:铜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即它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 3的,为8.9g/cm。 同理,比较水1和水2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 二、密度 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 3体积的质量,每1cm的铁质量都是7.9g,实验中所用的铜块 33每1cm的铜质量都是8.9g,对于铁来说7.9g/cm这个比值与铁的体积与质量大小没有关系,对于铜来说,只要是同一种铜,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与体积和质量的大小没有关系,由此可见,对于每种物质来说,这个比值都是一定的。跟质量 和体积的大小没有关系,只跟物质有关系,因此它反映了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 教师:从实验数据还可以看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还反 映了单位体积中质量大小,即不同物质质量分布的疏密情 况,比值越大,质量分布得越密。因此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 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规定:某种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 度。 333教师说明:cm、dm、m物理学中都叫单位体积。 类比速度公式的导出方式引导学生推导密度的计算公 质量式:密度= 体积 教师: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计 m算密度的公式可以写作:ρ= v 讨论公式的意义: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讨论。 m1、根据公式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v A.物质的密度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正比 C.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反比 D.物质的密度和它的体积成反比 教师评析: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某种物质的密度大小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对某种物质来说,这一比值是一定的,与质量与体积无关。所以A、D两选项是错误的。而同种物体在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的情况下,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所以B正确c错误。 教师再讲解密度的物理意义,并引导学生看书第34页的密度表,要求学生记住水的密度,同时让学生观察密度 表,让学生讨论,可从密度表中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分组 讨论) 教师总结,通过观察密度表,我们可初步得到以下结 论: 1.绝大部分固体比液体的密度大,气体密度最小。 2.同种物质的密度可能会随物质的状态而改变。 3.不同种物质的密度可能相等。 三、求物质密度的计算 333kg/m等于多少 g/cm? 1.例题:8.9 ×10330.8g/cm等于多少kg/m? 3363解:?1kg=10g 1m=10cm 310g333?8.9×10kg/m=8.9×10×=8.9g/cm3 6310cm -33-6又?1g=10kg 1cm=10m3 1kg-3310kg310?0.8g/cm=0.8×=0.8×=0.8×,63110m3m6103310kg/m 2.让学生看书第35页的例题1和例题2,了解密度计算的方法,教师讲解解题的步骤和物理学中计算题的书写格 式。(讲解例题1的同时,回忆课前提出的阿基米德的故 事) 四、课堂小结 1.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 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m,记住水的密度。 v2.密度的公式是ρ=333.常用的密度单位是 kg/m,还有g/cm,1g/cm=1000kg/ 3m。 五、布置作业 1.课文第35页作业第1、2、3、4题。 课时作业设计 1、甲、乙两实心金属球体体积相等,甲球的质量是 乙球质量的0.5倍,则甲球的密度是乙球密度的 倍。 2、一块金属密度为,质量为m,等分为三块,则每, 一小块质量为 ,密度是 。 3、一个正方体铅块,它的质量是90.4g,则此铅块的 33边长为 cm。(,,11.3,10kgm) 铅 4、三个相同的量杯中,装有相同质量的水,如果将质 量一样的铜块、铁块和铝块分别放在三只量杯中,水面升高 最大的是 。 5、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对于同一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 B.对于同一种物质,体积小的密度大 C.对于不同的物质,密度大的质量大 D.对于不同的物质,体积小的密度大 6、要想一次尽可能准确地用量筒量出100g汽油(33,,0.7,10kg/m)应选用下面给出的哪一个量筒? (每组数中,前面的表示量筒所能量出的最大体积,后面表 示在每一小格所表示的体积数) ( ) A.50ml, 5 ml B.100 ml,2 ml ,若从, C.200 ml,5 ml D.500 ml,10 ml 瓶子放出一半质量的气体,则瓶内余下气体的密度将 7、一只钢瓶内储有压缩气体,气体的密度为 ( ) A.仍然为 B.变为 C.变,2, 为2 D.无法确定 , 8、如图1所示,三个容器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内装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由图可知,液体密度最大的是 ( ) 图1 A.甲容器中液体 B.乙容器中液体 C.丙容器中液体 D.无法判断 9、甲、乙两种物质制成的物体质量之比为5?3,体积之比为7?4,则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 ( ) A.35?12 B.12?35 C.21?20 D.20?21 10、某种物质的质量是1350g,体积是500cm 3,那么 30.4m的这种物质的质量是多少? 第四节 新材料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纳米材料的高科技应用。 2、常识性了解“绿色”能源。 3、常识性了解记忆合金在各种领域的应用 4、通过介绍一些新材料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 的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纳米材料的高科技应用。 教学难点 1、了解记忆合金的“记忆”能力。 学生课前准备 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纳米材料的资料,并分类总结。 教学过程 一、纳米材料 2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一个世纪,其主要方向之一 就是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新材料的研究是人类对物质性质 的认识和应用向更深层次的进军。 我们在本章开始的时候就学习了物质的尺度,知道了 纳米这个单位。这个单位实在是太小了,过去我们在生活中 没有关注它,但现在却成了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原因是人 们发现,将某些物质的尺度加工到1~100nm,它们的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质与较大尺度时比,发生了异常的变化,这 就称为纳米材料。一些新颖的纳米材料被应用到某些产品 上,产生了神气的效果。 (投影)纳米材料的应用: (1)洗衣机桶的表面上用了纳米尺度的氧化硅微粒 和金属离子的组合,就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功能。 (2)普通领带的表面经过纳米方法处理后,会有很 强的自洁性能,不沾水,也不沾油。 (3)用纳米陶瓷粉制成的陶瓷,具有一定的可韧 性,用于制造发动机的缸体,汽车会跑的更快。 教师总结:纳米材料在高科技上还有很多应用,下面 就由同学们来介绍吧,请同学们将昨天老师布置的要求你们 上网查找有关纳米材料的资料拿出来。 学生发言并讨论。 教师总结,并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 二、“绿色”能源 人类一直在寻找各种高效和“绿色”的能源,新材料 在这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电源为例,长期以来使用的 干电池具有轻便的优点,但只能使用一次,丢弃后会污染环 境;铅蓄电池能反复使用,但是又太笨重了。锂是密度最小3,大约是铅的1/20、镍的1/16。用锂的金属,只有0.534g/cm作电极制造出的锂离子电池,它具有体积小、质量轻、能够 多次充电,对环境污染小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移动 通信、小型摄像机等设备上。并且完全不会造成污染。 我们在第一章的学习中认识了晶体,最初的光电池就是用硅的单晶体制造的,面积只能做到几十平方厘米。近年 来开发的多晶硅和非晶硅材料,能够制造出大面积的太阳能 电池,发电的效率提高、成本下降,1m3的面积可以提供100多瓦的电力。人造卫星离不开它,家庭生活中也可以使用 它。 三、记忆合金 (播放录象):科普博览会上的神奇金属花。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这种金属花很奇特吧,它是根据什 么道理制成的呢? 原来它的花瓣是用一种特殊的金属片——记忆合金制 成的,它原本是开放的,后来被弯成合拢的,当用灯泡把它 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就自动恢复原状,表现了它具有“记 忆”能力。 记忆合金的主要成分是镍和钛,它独有的物理特性 是:当温度达到某一数值时,材料内部的晶体结构会发生变 化,从而导致了外型的变化。 现在已经有多种形状的记忆合金医用支架,用于外科 手术。还可以将记忆合金制成的弹簧安装在热水器的出水阀 门内,当水温超过某一温度(例如80?)时,弹簧自动伸长,将阀门关闭而停止出水,避免发生烫伤人的事故。 四、课堂小结 1、我们学习了纳米材料的高科技应用。 2、了解“绿色”能源和记忆合金。 五、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有关“绿色”能源和记忆合金的应用,并完 成一篇小论文。 补充资料 神奇的记忆合金 1932年,瑞典人奥兰德在金镉合金中首次观察到"记 忆"效应,即合金的形状被改变之后,一旦加热到一定的跃 变温度时,它又可以魔术般地变回到原来的形状,人们把具 有这种特殊功能的合金称为形状记忆合金。记忆合金的开发 迄今不过20余年,但由于其在各领域的特效应用,正广为世 人所瞩目,被誉为"神奇的功能材料"。 记忆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内的应用有很多成功的范例。 人造卫星上庞大的天线可以用记忆合金制作。发射人造卫星 之前,将抛物面天线折叠起来装进卫星体内,火箭升空把人 造卫星送到预定轨道后,只需加温,折叠的卫星天线因具有 “记忆”功能而自然展开,恢复抛物面形状。 记忆合金在临床医疗领域内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人造 骨骼、伤骨固定加压器、牙科正畸器、各类腔内支架、栓塞 器、心脏修补器、血栓过滤器、介入导丝和手术缝合线等 等,记忆合金在现代医疗中正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记忆合金同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同样休戚相关。仅以记忆 合金制成的弹簧为例,把这种弹簧放在热水中,弹簧的长度 立即伸长,再放到冷水中,它会立即恢复原状。利用形状记 忆合金弹簧可以控制浴室水管的水温,在热水温度过高时通 过"记忆"功能,调节或关闭供水管道,避免烫伤。也可以制作成消防报警装置及电器设备的保安装置。当发生火灾 时,记忆合金制成的弹簧发生形变,启动消防报警装置,达 到报警的目的。还可以把用记忆合金制成的弹簧放在暖气的 阀门内,用以保持暖房的温度,当温度过低或过高时,自动 开启或关闭暖气的阀门。 作为一类新兴的功能材料,记忆合金的很多新用途正不 断被开发,例如用记忆合金制作的眼镜架,如果不小心被碰 弯曲了,只要将其放在热水中加热,就可以恢复原状。不久 的将来,汽车的外壳也可以用记忆合金制作。如果不小心碰 瘪了,只要用电吹风加加温就可恢复原状,既省钱又省力, 实在方便。 一、填空题 1、 叫物体的质量,某一物 体的质量为600g,被拿到月球上后质量为 kg. 2、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应将天平放在 上,把游码移至横梁标尺 端的“0”点上,若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标尺中央红线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 平衡螺母向 调节。 3、 叫这种物质的密度,水 的密度为 读作 ,其物理含义是 。 4、单位换算或填合适的单位: 33= m ; 22.4L= cm333 0.9×10kg/m= g/cm; 48.2×10mg= g = kg; 一头大象的质量约为6.0 ; 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 0.15 。 5、铜和铁相比,质量相同时 体积大,当它们的体积相同时 质量小。 6、两个物体甲和乙,若它们的质量之比为2 : 3,体积之比为1 : 2,则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将甲切去1/3,乙切去1/4后,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7、将一铜丝拉成细铜丝,它的质量 ,密度 。一杯水在结成冰以后,其质量 ,密度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8、某同学在“测液体的密度”的实验中,测得的数 据如右下表。 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22 38 m ?、该液(g) 3) 15 35 40 体的密度是 3液体的体积(cm kg/m?、表中的m值是 g。 9、如下图是固体密度阶梯的示意图,若有相同质量 的铁、铜、银、铅四种金属,其中体积最大的 是 。北京亚运会纪念币的质量为16.1g,体积为 31.8cm,它是用金属 制成的。 10、用一个2.5升的瓶子装满食用调和油,油的质量 为2千克,由此可知这种油的密度约为 Kg/m3;油用完后,若用此空瓶来装水,则 最多可装 Kg的水。 11、如图所示,在铅笔上 密绕25匝细铜线,由图示测出细 线半径是 毫米。合为 米。 12、某同学用刻度尺先后三次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 各次测量的数据分别是6.52厘米、6.53厘米、6.51厘米,则更接近于真实值的数据是 厘米,所用刻度尺的最小 刻度是 毫米。 二、选择题 1、“神舟”三号飞船载有模拟宇航员系统,进行试 验,其中形体假人具有质量、形状与真人基本一致,你认为 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形体假人质量的是( ) A、10kg B、50kg C、120kg D、150kg 2、使用托盘天平时,以下说法或做法中错误的 是„„„„( ) A、加减砝码时,可用手直接轻拿轻放砝码 B、不允许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中 C、被测物体的质量不允许超过天平的称量 D、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 所指示的质量值 3、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架托盘天平,在调节横梁平 衡时,指针偏左,其原因可能 是„„„„„„„„„„„„„„„„„„„„„„„„ ( ) A、游码不在标尺的“0”点上; B、调节螺母偏右; C、调节螺母偏左; D、右盘内有异物存在。 4、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有下列几个步骤: ?、调节横梁平衡 ?、调节天平底板水平 ?、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 ?、称量物体加减砝码 ?、把砝码放回砝码盒 ?、记录称量结果 下面给出的顺序中正确有是„„„„„„„„„„„„ ( ) A、?????? B、?????? C、?????? D、?????? 5、关于物质的密度,以下说法正确的 是„„„„„„„„( ) mA、由公式可知,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V 比,跟体积成反比 B、密度是物体的属性,物体不同,密度也不同 C、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密度 也不同 D、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其大小不随温度、形状、状 态的变化面变化 6、一木块的体积是0.5m33,密度是0.4g/cm,则木块的质量是„( ) A、800g B、200g C、80kg D、200kg 7、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它的质量、密度和体积变化正确的 是„„„„„„„„„„„„„„( ) A 、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 B、质量变小,体积变小,密度不变 C、质量变小,体积不变,密度变小 D、质量、体积、密度都变小 8、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石块的密度,采 取了下列实验步骤,其中多余的步骤 是„„„„„„„„„„„„„„„„„( ) A、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B、用天平称出量筒的质量 C、在量筒内倒入适量水,记下量筒内水的体积 D、用细线系住石块,浸没在盛水的量筒内,记下石 块和水的总体积 9、古人称黄河是“一石水、六斗泥”,经测定黄河 水每立方米的平均含沙量约为35kg,合每立方厘米含沙量约为„„„„„„„„„„( ) A、35g B、3.5g -1-2 g D、3.5×10 g C、3.5×10 10、某同学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称一物体的质量, 在天平的右盘加了几个砝码后,当放入质量最小的砝码时, 指针偏右;若将这个最小的砝码取出,指针偏左,要测出物 体的质量,正确方法是„„„„„„„( ) A、取出最小的砝码,将横梁的螺母向右调 B、不取出最小的砝码,将横梁螺线向右调 C、不取出最小的砝码,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 向右调 D、取出最小的砝码,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 右调 三、实验题 1、李明同学做自制量筒的实验时, 在玻璃瓶上贴了一个纸条(瓶上贴纸条粗细 均匀),他用量杯量出20ml的水后倒入瓶 中,并在纸条上画出水面的位置,做了两 次,如图1所示,现要求制作一个最大量程 为100ml,分度值为10ml的量筒,请在图上 将刻度画完整,并在刻度旁标明刻度值及单 位。 2、某同学做“用天平和量筒测石块密度”的实验, 用天平测石块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内砝码的质量及游码 所在的位置如 图2所示。请 将图中数据填 入下列表格。 如将实验移到 紫金山上进 行,则测量的物体质量的数据会 。(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 石块的量筒中水矿石的体石块的密矿石和水的质量的体积3/ml 积V/cm 度ρ2总体积Vm/g V3/kg/m/ml 1 3、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能提供的器材有:天 平、量筒、烧杯(无刻度)、适量的水及待测液体。 ?、甲同学先用天平和量筒测定某液体密度,其测量 数据如上图所示,则被测物体的密度为 3。 kg/m?、当乙同学也准备用这些器材做同样的实验时,发 现量筒已被甲同学不慎损杯,但乙同学仍然用所剩器材完成 了实验,你认为他要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写出名称和符 号):?、测出 ;?、测出 ?、测出 ;则液体密度表达式ρ= 液 4、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利用天平、水测出一个瓶 子的容积?写出实验步骤、要测量的数据、和最后测量结果 表达式。(用字母表示) 5、下表是甲.乙两同学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 的实验中设计的两种实验. 方案A 方案B 1.天平称出盛有盐水的 1.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烧杯的总质量 m 1 1 量m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2.在空烧杯中倒入适量盐 水倒人量简中,测出量筒水,称出它们的总质量m 中盐水的体积V 2 3.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下3.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 的盐水的总质量m2 筒中,测出量筒中盐水的 体积V 1,2mm4. ρ= 盐水V1,2mm4. ρ= 盐水V 采用方案A测出的ρ的值较准确.这是因为方案盐水 B中,物理量 的测量值误差较大,使得ρ的值偏 盐水(选填”大”或“小”)。 四、计算题 1、体育课上用的实心球,质量是4.2kg,体积为33600cm,这种球是铅做的吗?(铅的密度是11.3×10 3kg/m) 2、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提高,节水型洁具逐渐 进入百姓家庭,所谓节水型洁具,是指每冲洗一次的耗 水量在6升以内的洁具,某家庭新安装了一套耗水量为 5升的节水型洁具,而原有的洁具每次耗水量为9升。问: ?、1000千克的水可供这套节水型洁具冲洗多少 次? ?、该家庭每月可节约用水多少千克?(设平均每天 用10次,每月30天计) 3、“北京亚运会”发行了一种纪念币,它的质量是 16.02g,为了测量它的体积,把它放入一盛满水的量筒中, 测得溢出的水的质量为1.8g。 求:?、制作纪念币的金属密度;?、说出这种金属的名 称;?、盛满水的量筒放入纪念币的前后分别用天平去称 量,计算示数的变化量。 4、某同学用一直杆和皮尺去测一幢楼高,他的做法是先把直杆竖直在地面,用皮尺测出直杆和其影子的长度,然 后再用皮尺测得楼的影子,如图所示,现测得杆AB长为1.02m,杆子的影子长BC为0.22m,并测得楼的影子B'C'为15.20m,那么楼高A'B'等于多少? 疑难辅导 1、课文第35页作业第1题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要理解物体的质量不随物质的状态 而改变,要认识到冰熔化成水后,冰与水的质量相等,具体 解题方法如下: 由公式ρ=m33得m=ρv=0.9 g/cm×1 cm=0.9g 冰v ?由于质量不随状态改变,因此m=m=0.9g 水冰 m0.9g3水? v,,,0.9cm水3,1g/cm水 同时请同学们注意:绝大部分的物质从固态熔化成液态 (由物质的分子结构变化影响),体积都是变大,水是个特 别的例子。 2、课文第35页作业第3题 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利用铝的密度计算出铝线的体积, 再根据铝线是圆柱体,得到它的长度,具体解题方法如下: 33,,2.7,10kg/m 铝 查密度表得:mm16.2kg,33?,,?v,,,6,10m,33v,2.7,10kg/m 2,62又?s,3mm,3,10m ,33v6,10m?l,,,2000m,62s3,10m 3、 课文第35页作业第4题(1)小题 本题的方法也是在生活中常用的鉴定物质的方法,利 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的特点,只需测出物体的密度,再 根据密度表,就可以得到该物体是由什么物质制造的,具体 方法如下: (1)用托盘天平测出硬币的质量为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读数为v; 1 (3)用细线绑着硬币慢慢放入量筒中,水面上 升,记下读数为v; 2 (4)由v=v-v,得到硬币的体积; 21 m(5)由公式ρ=,计算出硬币的密度,再根v 据密度表,判断硬币的材料。 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 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运动的描述、参照物、匀速直线运 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测定平均速度。 机械运动现象最普遍,最简单,学生也最熟悉,在小学 的数学中学生又学过速度和路程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 生。初中物理从学习简单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 的知识来逐步展开物理的学习。 本章知识的核心是速度的概念。速度不仅是运动学的基 本概念,而且这个概念的应用也很广泛。速度是由两个物理 量构成的一个新物理量,学生在以后的物理课中还将学到许 多其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理量来定义的新物理量。由于 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对速度概念已经有所了解,容易领会要 由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来定义它的道理,这对以后学习和 理解这类物理量是有帮助的。 教材用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用手抓住一颗德国子弹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进入对机械运动和 参照物的学习 。平均速度的引入是把复杂的变速运动简单 化,实质上这是物理学中的“近似”或“等效”的研究方法 的重要应用。本章是初中物理知识的开始,教材内容浅易, 注意防止要求过高,过难,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 中即使对学生基础好的班级,也不宜补充比课本更多、更难 的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 1、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物理现象。 2、认识到运动可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类,并能举出生活 中的实例。 3、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能用它来计算速 度、路程、时间,讲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格式。 4、认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明确平均速度和瞬时速 度的区别,能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路程、时间。 5、学习利用停表或手表测时间,会测生活中常见的平 均速度。 6、用实验探究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引入速 度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知道运动的分类。 3、 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 4、 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计 算。 5、 知道什么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能计算变速运动 的平均速度。 6、 会用钟表测时间,会测平均速度。 7、 结合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 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1、 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并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 中简单的物理现象。 2、 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计 算。 3、 会利用停表或手表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 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问题。 2、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3、 探究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 课时安排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 1课时 第二节 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课时 第三节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1课时 第四节 平均速度的测量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 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 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能够应用参照物的道理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物理现 象。 教学重点: 1. 机械运动概念,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2. 物体运动的分类。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高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 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 程。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 4习。 教师口述:0.2 千米=_____ 厘米。(答:2×10厘米) 500 微米=_____ 米。(答0.000 5 米) 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实际长 度。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巩固上 章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 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入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第40页图3-4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 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 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 2.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 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 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 变化。物理学里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 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 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 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思考并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 动? 答:比赛中的运动员、列车、人造卫星、银河系都在 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问: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 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 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1.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 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参照物 (1)组织学生看课本第39页图3-1,讨论:刘东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 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列车中的刘东,他是静 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列车、刘东 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部分同学所说刘东是静止的或是运动 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刘东的运动情况时,选定 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有些同学认为刘东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 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刘东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 变,所以说刘东是静止的。 问:还有些同学认为刘东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 标准的? 答:应该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刘东相 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认为刘东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 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 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 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 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 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出示挂图并提问:请看挂图,卡车和联合收割机 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 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 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 情况是怎样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 位置的改变。 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 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 体相对静止。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 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教师指出:参 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 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 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 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4.运动的分类 物体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总要经过一定的路 线。运动的路线虽然有多种多样,但总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 两种。 下面请同学们想想我们生活中的运动,有哪些是直线 的,哪些是曲线的?(同学们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并对同 学们的回答给予肯定) 总结: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直线运动,经过的路 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板书) 三、课堂小结 1.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 动。 2. 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 用参照物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3. 运动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类。 四、布置作业 1、课文第40页作业第1、2、3题。 课时作业设计 1.物理学里把物体 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世 界上一切物体都在 ,绝对静止的物体是 。同一个物体,它是 还是 ,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所描述的运动状态一般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 2.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以 为参照物。晚上,说“乌云遮住了月亮”则是以 为参照物的。 3.正在行驶的货车中的货物,相对于 是运动的;相对于 是静止的。 4.坐在向东行驶汽车里的乘客,以 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以 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若以车为参照物,他看到的树木是向运动的。 5.两辆汽车同向行驶,描述汽车的运动是以 作为参照物,坐在甲车里的乘客看到乙车在向后退,该乘客是以 作为参照物。这两辆汽车相比较, 车开得快 6.关于机械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做机械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不同 C.只有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选作机械运动的参 照物 D.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我们常选地面或固定 在地面上的物体做参照物 7.关于地球同步通讯卫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B.它相对于地球是静 止的 C. D.它绕地心转动一周的时间是24h 8.在站台前有甲.乙两列原来静止的火车,在甲车开动后,乙车的乘客觉得自己向相反方向运动,这是因为他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B.C.D.树木 9.小木船顺流而下,船上坐着乘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岸为参照物, B.以人为参照物,河水是流动的 C.以河水为参照物, D.以船为参照物,船上的人是运动的 10.关于参照物,一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地面上的物体才能作参照物 B.只有地球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人和物体都可以做参照物。但在具体选择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D.研究物体的运动,选择太阳为参照物最合适,因为太阳是真正不动的物体。 补充资料 同步卫星的发射 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通常采用一个椭圆形中间转移轨 道而最后进入同步轨道的方案。 首先依次启动运载火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使火箭加速 飞行,至第二级火箭脱离后,按惯性转弯进入一低高度的圆 形轨道,称为初始轨道或停泊轨道。在此轨道上运行少许时 间后火箭再次点火,发动第三级,使装有远地点发动机的卫 星进入一个大椭圆的转移轨道,此椭圆的远地点和近地点都 在赤道平面上,并且远地点与同步轨道相交,此轨道也称霍 曼轨道。进入此轨道后,卫星即与第三级火箭脱离以惯性飞 行,并启动卫星两侧的切向喷嘴,使卫星开始自旋。在绕行 几圈的过程中,地面控制站对其姿态进行调整,当其到达远 地点时,启动卫星上的远地点的发动机,使它改变航向,进 入地球赤道平面,同时加速卫星使之达到在同步轨道上运行 所需的速度后,还需对其姿态作进一步的调整,才能准确地 把卫星送入赤道上空的同步轨道。 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精度要求比一般卫星高得多。该卫 星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绕地球运行的周期T与地球自转周期Te严格相等:T=Te=23小时56分4秒。这样每隔24小时,地球与卫星一起转过一圈加上在地球公转轨道上 转过360 ?的1/365。所以从地面上看,地球同步卫星好象 是固定在赤道某点的正上方。 第二节 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2.知道速度的单位.会进行m/秒、千m/小时之间的单位换算。 3.知道变速运动,知道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 度的计算方法。 4. 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 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5.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教学难点 2速度的单位换算. 3.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实验器材 教师:投影幻灯片。 学生:小车A和B、长木板、刻度尺、钟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练习题 (1)物理学里把______________叫机械运动。 (2)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 ______________,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___________。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物体运动的描述,知道物体的运 动有快有慢,百m赛跑时谁是冠军,看谁先撞线.蜗牛在地 上爬行,拖拉机在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飞行,它们运动 的情况有什么区别?” 生:它们运动的快慢不同. 师:步行人和骑车人同时由同地出发,假如手中没有钟 表,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生:只须观察他们哪个在前,运动在前面的快. 师:对,同学们可以根据生活的经验作出判断,但是, 除了这种方法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下面就请同学 们看书第41页的实验探究,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实验。 (学生完成实验1并讨论) 教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都回答的很好,综学们 的意见,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结论,即(1)如果A和B运动的路程相同,就看它们运动的时间,时间少的运动快。 (2)如果A和B运动的时间相同,就看它们运动的路 程,路程多的运动快。 刚才我们是对物体的运动作了定性的分析,那么如何 对它们进行定量的分析呢? (学生完成实验2并讨论) 教师总结: 跟刚才定性分析的方法一样,在定量分析中,我们应该 学习利用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同样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 二、速度 [板书」二、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用投影打出如下的表格,表格中有玩具汽车、火车、拖 拉机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让同学们笔算出三件玩具1秒钟内通过的路程,然后根据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 内通过的路程,求出速度。 1s内通过玩具 时间 路程 速度 的路程 汽车 10s 5m 0.5m 5m,0.5m/s 10s 3.2m火车 8s 3.2m 0.4m ,0.4m/s 8s 3.6m拖拉机 12s 3.6m 0.3m ,0.3m/s 12s 投影片的第4项,第5项先空着,教师先请几位同学说 出他们是如何算出三件玩具1秒通过的路程和速度值后,回 答正确后,再将后两项的复合片复合在表中第4项、第5项,填表时要强调注明单位。 师:从表中可以看出时间都取1秒时,玩具汽车通过的 路程最远。也就是小汽车的速度最大,拖拉机的速度最小,我们用时间去除这段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就可以求出匀 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板书]3.速度的公式 路程 时间 速度= 用S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速度的公式 就是: s v,t 师:如果路程的单位用m,时间的单位用s,速度的单位 就是m/s,这是我们初中物理学到的第一个组合单位。 [板书] 4.速度的单位:m/s 常用单位还有km/h 师:“/” 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m/s”读作“米每秒”,“km/h”读作“千米每小时”.这个读 法和小学算术中的读法“每秒米”“每小时千米”不同,希 望同学们读时注意。 师:我们现在练习一下m/s和km/h之间的单位换算。 [板书] 1km1000,3.6km/h 11m/s=h3600 1000m11km/h= ,m/s,0.28m/s3600s3.6 投影:投影片上写几个练习题让学生做练习。 1.一列火车的速度是72km/h,合多少m/s? 1000m1 72km/h= 72 X= 72 Xm/ s=20m/s 3.63600s 2.某人跑步的速度是4m/s,合多少km/h? 1km1000 4m/s=4×,4,3.6km/h,14.4km/h 1h3600 3?超音速歼击机的速度可超过700m/s.合多少km/h? 1km700 m/s = 700 X1000=700×1h3600 3.6km/h=2520km/h 例题1:看书第42页的例题。 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大小保持不变,那么我 们称这种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请学生看书第42页的图3-6,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 匀速直线运动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存在,如果物体在运动 过程中速度变化不大,并且轨迹近似为直线,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可以把物体的运动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 投影例题2: 一架飞机匀速飞行,它在5min内飞过的路程公60km,它的速度是多少km/h? 教师在黑板上给学生做解物理题的示范。 [板书] 11h=h 6012 已知:s=60km, t= 5min= 5 X 求:v s60km解:v=,=720km/h 1th12 答:这架飞机的速度是720km/h。 投影:解物理题的方法 1.认真审题,明确题目所要求的物理量。 2.解题前先在分析“已知”条件中把单位统一。 3. 解题过程中要先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或由此公式得 出的导出公式),然后按公式逐项代入已知数值和单位再进 行运算,最后得出计算结果,写出结果时一定要注明单位。 4.进行检查,无误后写出最后答案。 三、课堂小结 1、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 内通过的路程。 s 。 v,t3、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 4、 速度的单位是m/s和km/h,1m/s=3.6km/h。 四、布置作业 1、 课文第43页作业第1、2题。 课时作业设计 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m/s= km/h 1km/h= m/s 72km/h= m/s12m/s= km/h 2、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第10s的速度是8m/s,则它在前5s内的速度是 m/s,运动半分钟后通过的路程是 m。若通过的路程是400m,它运动了 s。 3、甲、乙两车都向东行驶,甲车速度大小为20m/s,乙车速度大小为15m/s,若以甲为参照物,乙车速度大小 是 ,运动方向是 。 4、一座桥长200m,一列50m的队伍以2m/s的速度通过桥,这列队伍全部过桥所用的时间为( ) A.125s B.100s C.25s D.75s 5、河中有一漂浮物,甲船在漂浮物上游100m处;乙船在漂浮物下游100m处,若两船同时以相同速度去打捞。则( ) A.甲船先到 B.乙船先到 C.两船同时到 D.无法判断谁先到 补充资料 我们什么时候绕太阳转的更快些 巴黎的报纸有一次曾经刊出一则广告,里面说每个人 只要花25生丁钱,就可以得到又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 旅行方法。果然就有一些轻率的人按址寄了25生丁钱去。这些人每人得到一封回信,内容是这样的: 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并且请您记牢:我们 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在巴黎的纬度——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25000公里以上。假如您喜欢看看沿路美好的景 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丽吧。 这位先生终于被人用欺诈的罪名告到法院。他听完判 决,付出所判的罚金之后,据说曾经用演剧的姿态站了起 来,郑重地复述了伽利略的话: “可是,无论如何它确实是在转着的呀!” 这位被告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因为地球上的居民不 只绕着地轮在“旅行”,同时还给地球带着用更大的速度绕 着太阳转。我们的地球带着它的全数居民在空间每秒移动30 公里,同时还要绕地轴旋转。 这里可以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住在地球上 的人——究竟在什么时候绕太阳转得更快一些:在白昼还是 在黑夜? 这个问题很容易引起误会,地球的一面如果是在白昼, 那么它的另一面就必然是在黑夜,那么,这个问题的提出究 竟有什么意义呢?恐怕是毫无意义的吧。 然而这儿要问的并不是整个地球在什么时候转得比较 快,而是问,我们——地球上的居民——在众星之间的移动 究竟在什么时候要更快一些。这样一个问题是不能够认为毫 无意义的。我们在太阳系里是在进行两种运动的:绕太阳公 转,同时还绕地轮自转。这两种运动可以加到一起,但是结 果并不始终相同,要看我们的位置在地球的白昼或黑夜的一 面来决定。请注意图3,你就可以明白在午夜的时候,地球 的自转速度要和它的公转前进速度相加,但是在正午时候刚 刚相反,地球的自转速度要从它的公转前进速度里减去。这 样看来,我们在太阳系里的移动,午夜要比正午更快些。 赤道上的每一点,每一秒大约要跑半公里,因此,在赤 道地带,正午跟午夜速度的差数竟达到每秒钟整整1公里。 而一个懂几何学的人也会不难算出,在列宁格勒(它是在纬 度60度上),这个差数却只有一半:列宁格勒的居民,午夜 在太阳系里每秒所跑的路,比他们在正午跑的多半公里。 第三节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教学目标 1、 知道变速运动,知道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 度的计算方法。 2、 知道什么是瞬时速度。 3、 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4、 能应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 题。 教学重点 1、 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难点 1、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平均速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匀速直线运动,常见的 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做变速运动。例如从 北京到天津的火车启动和进站时运动得较慢,中间运行时运 动得较快,有时还要在中途车站停下来,火车运动的速度是 变化的。下面请同学们看书第43页图,分析这四幅图的运动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变速运动的情况比匀 速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做粗略研究的情况下,也 s可以用v=求出它的速度。不过这时求出的速度v,表示的t 是物体在通过路程s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应该叫做平均速 度。 [板书]一、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路程内 (或某一段时间内)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1.计算公式: ,s v,t 师: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计算 时要注意s是物体运动的全部路程,t是通过全部路程所需 时间,求出的平均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 度,而不能表示运动中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何一段时间内的 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 也常用平均速度来描述。通常所说的某某物体的速度,一般 指的就是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看书第44页的表,了解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匀速直线运 动中速度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同,下面我们就来举几个例子, 来学习一下平均速度的计算。 例题1:请同学们看书第44页的例题(教师分析并讲解)。 例题2:(投影) 一辆汽车刚启动时,第1秒内运动2m,第2秒内运动 4m,第3秒内运动6m,求: (1)汽车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 (2)汽车在前3秒内的平均速度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草图(图4-1),帮助同学分析。 [板图1] 师:前2秒通过的路程是第1秒的2m和第2秒的4m之 和,所用的时间是2秒,求平均速度要用汽车前2秒通过的 总路程除以2秒,求前3秒的平均速度的方法与求前2秒的 平均速度的方法是相同的,用汽车前3秒通过的总路程除以3秒。 请同学们将例2做在练习本上,同时发几片胶片给几 位同学。请他们将题目解在胶片上,准备用投影仪将所做结 果打在屏幕上,教师巡视,答疑。 教师可选一位在解题中忘记写公式或忘记写单位的同 学,或计算有错误的同学,将其答题用投影打在屏幕上,让 同学们对照自己的答题指出该同学的错误。再找一位规范做 题的同学的答题打在屏幕上,或教师给出一个规范解题的过 程打在屏幕上。 投影: 已知:s =2m,s=4m,s=6m 123 ,,求:(1)vv (2) 21 ,s,s2m,4m12解:(1) == v,3m/s12st前2秒 ,s,s,s2m,4m,6m123(2)=4m/s v,,2t3s前3秒 答:汽车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m/s。 汽车在前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4m/s。 教师再一次强调解题方法,注意写出所依据的公式,运算时 要注明各物理量的单位。 师:我们求出了汽车在前3s内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4m/s,能不能说汽车在第3s内运动速度是4m/s呢? 生:不能,前3s的平均速度是汽车前3s运动的全部路程12m除以3s钟的时间得出的4m/s,若求第3秒内的运动速度,应用第3s通过的路程6m除以1s,得出6m/s。 二、瞬时速度 在交通管理中,警察需要测定司机是否超速驾驶;在 兵器试验中,需要测量子弹或炮弹冲出枪口或炮口的速度, 以检验武器是否合格。在这些情况下测量的速度,是运动物 体在极短的时间内的速度,例如汽车在某一瞬间的速度。运 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整体运动情 况,而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的某一时刻或者某 一位置的运动情况。 那么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关系又 是怎样的呢?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运动过程中速 度保持不变,那么它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相同,并且任何 时刻的瞬时速度和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也相同。 三、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与 上节学习的速度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 2、 要懂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四、布置作业 1、 课文第44页作业1、2题。 课时作业设计 1、某次列车20:00准点从A站发车,至次日18:00到达B站,行程1150Km。该列车在A.B站间行驶的平均速度约为 Km/h。 2、物体先以11m/s的速度行驶了10s,再以5m/s的速度行驶了2s,那么该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3、某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它在前10s中通过的路程是 15m,在接下去的第二个10s钟通过的路程是17m,那么,物体在第一个10s钟内的平均速度为 ,在第二个10s钟内的平均速度为 ,它在前20s钟的平均速度为 。 4、某物体运动速度为4m/s,最有可能属于下列哪个物体的 平均速度( ) A.B.C.D.跑步的人 5、两辆汽车同时从甲地开出沿同一公路驶往乙地,4h后,两车同时开到相距100Km的乙地,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在这4h中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这100Km路程上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C.前60Km路程上两车平均速度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 D.在前2h内两车的平均速度一定相等 6、下列关于平均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平均速度是反映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B.平均速度只能大体上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C.平均速度可以精确地反映物体在某一位置的快慢程度 D.平均速度可以精确的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 7、运动员百米赛跑时,起跑的速度为8m/s,中途的速度是 9m/s,最后冲刺的速度是10m/s,如果他的成绩是12.5s, 则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9.67m/s B.12m/s C.8m/s D.9m/s 8、用刻度尺和表可测出小车从斜面滚下的平均速度。有一 斜面长1.6m,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滚到底端需5.0s。如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小车从斜面顶端撞击到金属片的时间为 2.8s,根据测出的时间,在下表填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 均速度V,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12 度V。由此可见,物体学里所说某一物体的平均速度多大3 时,必须指明是在 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 路程(m) 运动时间(s) (m/s) s=1.6 t=5.0 v= 111 s=0.8 t=2.8 v= 222 s=s-s=t-3I31t = v3t= = 22 9、钢球沿20m的斜面滚下后,又在水平地面上滚动25m距离才静止,钢球在斜面和地面上滚动时间分别是5s和10s,则钢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平均速度.整个路 程上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10、某同学骑自行车到离他家3000m的学校去上学,他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为20km/h,为了不迟到,他至少要提前多少 h动身?合多少min? 第四节 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掌握停表的使用,会测时间。 3、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 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 均速度的理解。 2、体验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 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2、在课外活动时,保持好学生上课的组织纪律性。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器材 学生:停表、卷尺、小红旗。 地点:操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 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 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三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 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 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 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 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二、新课教学 (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45页“四、平均速度的测量”一 节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我们步行30m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出,用刻度尺量出步行通过的路程, 用秒表测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利用,s,可以求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t 教师明确: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 ,s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需v,t要测量的是步行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 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出,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 零刻线,使用时要放对、读时、记对。 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 学生回答,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教 师让学生观察秒表,明确秒表的最小刻度是0.1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并介绍秒表的启动、止动、回零等使用 方法。 带领学生练习用秒表记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外面顶 端,将金属片至于斜面底端,并开始读秒:“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启动秒表计 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几 位学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介绍实验步 骤。 (3)介绍实验步骤 等下我们将到大操场上去完成今天的实验内容,要求 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认真操作,遵守纪律,下面老师先 将今天的实验步骤介绍一下: 1、 在操场上,测出30m的路程,每隔10m做一次记 号。 2、 选出三位同学做记时员,分别站在10m、20m、 30m处。 3、 选出一名发令员,以小红旗的下落来表示开始。 4、 选手可以分别采用正常步行、竞走或跑步的形式完 成30m的路程。 5、 组内互相交换角色,重复实验。 6、 将每一次的实验数据填在书第45页的表格中。 学生到操场上完成实验,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 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实验完毕,要求学生 整理实验器材,回到教室。 (4)实验结果讨论 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 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 提问: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 等? 明确:不相等。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 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 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 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 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1.1m/s,高速公路 上汽车速度是30m/s,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 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 教师再次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 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 间。 三、课堂小结 ,s来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v,1、可以利用公式t 度。 2、学习并掌握停表的使用方法。 3、能够测量正常步行、竞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 四、布置作业 1、 完成书第46页的实验2和实验3,请同学们分别设 计出实验方案。 2、 完成本节课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 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 方法与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 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 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课时作业设计 用刻度尺和表可测出小车从斜面滚下的平均速度。有一 斜面长1.6米,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滚到底端需5.0秒。如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如图所示,小车从斜面顶端撞击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秒,根据测出的时间,在下表填出、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1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V、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 23 由表知V、V、V相同吗? 123 由此可见,物体学里所说某一物体的平均速度多大时,必须指明是在 的平均速度。 路程(米) 运动时间平均速 (秒) 度 (米/ 秒) s=1.6 t=5.0 v= 111 s=0.8 t=2.8 v= 222 s=s-s=t= 3I313tv = -t= 22 第三章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 1.纳米技术是高新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纳米是很 小的长度单位,l纳米=10-9米.若一个原子的直径为10-10米,把 个原子一个挨一个地排列起来,长度是 1纳米.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句是以 为参照物,后句是以 为参照物。 3.某物体从A点运动到B点,平均速度为5m/s。如果运动时最后1/3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前2/3路程平均速度的 1/3,物体在这两部分路程的平均速度分别约为 m/s和约 m/s。 4.在百m赛跑中,甲.乙两记时员分别根据发令枪冒 烟和枪声开始记录同一运动员的成绩,则 记录的成绩较为准确,若甲记录的成绩为11.3s,则乙记录的成绩约为 s。(声速为340m/s) 5. 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 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 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和 . 6.某段铁路由长度为L的铁轨一根接一根地铺成。一 列火车在匀速前进,车内一位旅客要测量火车的运动速度。 他测出了火车经过铁轨接缝时连续发生N次振动的时间间隔 为t,则计算车速v的关系式v=__________。 7. 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一位乘客,欲估测前方隧道的 长度,在进、出隧道时,分别看了一下手表,如下图 (甲)、(乙)所示,汽车通过隧道时的平均速度是30千米 /时.由此可计算出此隧道长约 千米. 参赛者 甲 乙 丙 成绩 14.2 13.7 13.9 (秒) 8. 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 他们的成绩如上表所示,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采用的最简便的方法是 9. 某地区道路如图所示, 歹徒在A处作案后沿AB以5米/秒 速度逃跑,到达B时停留1杪,接 着沿BC以6米/秒速度逃命.在歹 徒经过AB中点时被见义勇的小明同 学发现并立即从A出发,沿AC拦截歹徒,结果警方和他恰好 在c处将歹徒抓获.歹徒从被发现至C处被捕获共历时 秒;小明追捕歹徒的速度为 米/秒。 二.选择题 10. 第46届世乒赛已于5月6日在日本大阪闭幕,这 是改用“大球”后世界乒坛上的首次高水平较量.这里所说 的“大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 ( ) A.2微米. B.2毫米. C.2厘米. D.2分米. 11.甲.乙二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 下降。则他们相对于地面:( ) A.甲上升,乙下降 B.甲下降,乙上 升 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 D.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 12.汽车由西向东匀速行驶,车上的乘客看到窗外的 雨是竖直下落的,那么在地面上的人看来,雨滴的下落方向 是 ( ) A.竖直下落 B.斜向东下落 C.斜向西下落 D.斜向南下落或斜和北下落 13.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 A.人眼睛迅速一眨 B.人心脏跳动一次 C.人正常呼吸一次 D.人打一个呵欠 14.某同学晚上仰头看着月亮行走时,看到月亮会跟着自己向前走,不走时,月亮也不动,这时,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 A.附近的房子 B.人自己 C.月亮 D.漂动的云 15. 如下图是汽车上的速度计,一辆汽车以此速度从 5石家庄驶向北京,若石家庄距北京2.8×10米,则 ( ) A.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65千米/时. B.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70米/秒. C. 该汽车4小时可以从石家庄到达北京. 3 D.该汽车4×10秒可以从石家庄到达北京. 16.甲.乙两车沿平直的公路通过同样的路程。甲车 在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路程上分别以40Km/h和60Km/h的速度运动;乙车在前半段和后半段的时间内分别以40Km/h和60Km/h的速度运动,则甲.乙两车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和的关 系是 ( ) =V B. V>V 甲乙甲乙 A.V C. V<V D.无法判断 甲乙 17.以下几种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是( ) A.运动是绝对的,而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B.我们说地球是运动的,那么选择的参照物一定是地 球上静止的物体。 C.甲以乙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但以丙为参照物是运动 的,那么丙以乙为参照物,丙一定是运动的。 D.研究物体运动有时可以不选择参照物。 18.甲.乙两人在同一公路上骑自行车同向前进,甲看到乙在向后退,这说明( ) A.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慢 B.甲选自己做参照物 C.甲选公路做参照物 D.甲选乙做参照物 19.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是3?2,所用的时间之比是2?3,他们的速度之比是( ) A.3?2 B.1?1 C.9?4 D.4?9 三.计算题 20. 某同学骑自行车到离他家3000m的学校去上学, 他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为20km/h,为了不迟到,他至少要提 前多少h动身?合多少min? 四.思考题 21.兔子和乌龟赛跑,兔子由于骄傲,中途睡了一觉,结果乌龟比兔子先跑到终点,那么能否由此说明“乌龟比兔子跑的快”?应该怎样解释? 疑难辅导 1、课文第40页作业第2题 这句诗是摘自毛泽东《七律二首 送瘟神》,这句诗的大意是:毛泽东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五日致周世钊的信, “坐地日行八万里,蒋竹如(毛在湖南第一师范时的同学) 讲得不对,是有数据的。地球直径约一万二千五百公里,以 圆周率三点一四一六乘之,得约四万公里,即八万华里。这 是地球的自转(即一天时间)里程。坐火车、轮船、汽车, 要付代价,叫做旅行。坐地球,不付代价(即不买车票), 日行八万里,问人这是旅行么,答曰不是,我一动也没有 动。真是岂有此理!囿于习俗,迷信未除。完全的日常生 活,许多人却以为怪。巡天,即谓我们这个太阳系(地球在 内)每日每时都在银河系里穿来穿去。银河一河也,河则无 限,‘一千’言其多而已。我们人类只是‘巡’在一条河 中,看则可以无数。 根据上面所述内容,我们可以判断出“坐地日行八万 里”意思是地球在转动,应该以太阳为参照物,或以地球之 外的物体作参照物都可以。而“巡天遥看一千河”则应该以 银河为参照物。 2、课文第40页作业第3题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例如:路旁的 一棵树,甲开车往南行使,则可说树向北运动,乙开车往北 行使,则可说树向南运动,而丙站在路旁,则可说树是静止 的,树的运动情况到底如何,关键看所选的参照物。 3、课文第43页作业第2题 s72000mv,,,240m/s或t300s s72kmv,,,864km/h1ts12
/
本文档为【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