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2017-09-20 7页 doc 25KB 74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9973

暂无简介

举报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论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姓 名:王晶 指导教师:贡仁年 副教授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年 级:2002级 类 别:专升本 学习中心:哈尔滨学习中心 完成时间:2005年 9月6日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摘要] 杜甫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他的诗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这是人所共知的。另外杜诗的抒情,以后人一致公认的“沉郁顿挫”为其又一特有风格。还有就是杜甫的诗善于选择最富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 杜甫 现实...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本科生#毕业# 论文题目:论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姓 名:王晶 指导教师:贡仁年 副教授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年 级:2002级 类 别:专升本 学习中心:哈尔滨学习中心 完成时间:2005年 9月6日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学院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摘要] 杜甫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他的诗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这是人所共知的。另外杜诗的抒情,以后人一致公认的“沉郁顿挫”为其又一特有风格。还有就是杜甫的诗善于选择最富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 杜甫 现实主义 沉郁顿挫 典型 杜甫的诗歌是我国诗歌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中国诗歌有悠久而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将中国诗歌史上的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 一、杜诗的现实主义具体表现有二 1、是关切祖国的命运,在安史乱前,敏感的诗人就为祖国的命运忧虑了。《兵车行》描写的穷兵黩武,《丽人行》描写的权贵腐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所描写的贫富对立,《悲陈陶》、《悲青坂》、《塞芦子》等诗,对官军“四万义军同日死”做了具体描写,对军国大计做了具体筹划。《背征》、《洗兵行》等诗,对于如何调度军队,如何评价借回纥兵,如何任用将领,都作了详尽的描述。乾元二年(,,,),官军于邺城大败,唐五朝为补充兵源大肆抓丁,杜甫又将身经目击的情景写入“三吏三别”之中,生动了这最艰维的时刻。上元元年(,,,)入蜀后,对段子璋、花敬定、徐知道、崔旰、郭英、柏茂林等人的拥兵作乱、互相混战,对吐蕃、羌、浑入侵,杜诗都有详尽描写,可补史阙。如《草堂》记徐知道叛乱经过日:“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隅。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蔫知肘腋祸,处及枭獍徒。„„”这些忧国伤世的作品贯穿了杜甫的一生。即使晚年漂泊剑外,他还始终关心着蓟北;即使漂泊在湖南,他还写下“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登岳阳楼》)的诗句,爱国之情可谓老而弥坚。 2、是同情人民的苦难,杜甫的忠君爱国的建立在“邦以民为本”(《送顾八分适洪州》)的爱民思想上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杜诗的创作基点。而其对黎元之所忧又包括两方面,这正像《虎牙行》所云:“八荒十年防盗贼,征戎诛求寡妻哭”,即长期荒年时的诛求之苦与长期战乱时的征戎之苦。 《前出塞》、《后出塞》、《兵车行》等诗,是描写安吏乱前征戎之苦的名篇。《兵车行》描写了行人们“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的悲剧,并明确揭示造成“边庭流血成海水”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武皇开边意未已”。安列之乱后这类作品更多了,在“三吏三别”中诗人描写了短小的“中男”。昨夜刚结婚的新郎,做了祖母的老妪,“子孙阵亡尽”的老人,一村中唯一的死里逃生者,都逃不脱被征的命运。人们听到的只有哭声:“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石壕吏》)“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真可谓“路衢唯见哭”(《征夫》)了。看到的只有流血:“孟冬十月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悲陈陶》)“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垂老别》)真可谓“天地日流血”(《岁暮》)了。遇到的只有死亡:“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悲陈陶》)“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无家别》)真可谓“‘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或死于寇贼,或死于官兵,或死于赋役,或死于饥馁,或死于奔窜流离,或死于寒暑暴露。唯身历患难,始知其状。”很好的概括了杜诗反映征戍内容不得的深刻性。 《自京赴替先县咏怀五百字》等篇揭露了安史乱前统治阶级对人发“诛求”之严酷:“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并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力透纸背的对比,揭示了由此造成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安史乱后,诗人反映这方面的内容更多了。“乱世诛求急,黎民糠 窄。”(《驱竖子摘苍耳》)“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西原何 处村。”(《白帝》)“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襟。”(《又呈吴郎》)“高马达官司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岁晏行》)真可谓“刻剥及锥刀”,“索钱多门户”(《遗遇》)了。诗人还进一步揭露了由刻剥诛求所聚敛的财富都被统治级占有了:“百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关卢侍御归上都》)统治阶级的“肥”就是建立在百姓的遍体疮痍之上的,这是何等深刻的见解。 二、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1、沉郁顿挫都指感情而言。“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非顿挫不足以尽之;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换言之,沉郁顿挫即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什么东西梗塞其间,但几经反复,它终于被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如(《秦洲杂诗》二十选一)诗的前四句写景渲染了孤清冷寂的气氛,寄寓着作者弃官之后的悲凉心情。后四句融景于情,表达年老力衰的慨叹和对安定进局的追求,全诗委婉深沉沉郁顿挫。 2、老杜沉郁顿挫的风格和他的经历、思想,特别是美学观有密切的关系。安史乱前,盛唐气象培育了老杜磅礴的气魄和崇高的理想,但涉世之后,他看到的只是政局腐败,江山日非,这使他在“浩歌弥激烈”的同时,不能不“沉饮聊自适,放歌破愁绝”。安史乱后,他的忧愤更广了,常常“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以上均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再加之他歌咏的两大主题忧国与忧民之间总横亘着激烈的矛盾,这都使他的诗歌在立意方面必然导致“沉郁”的风格。 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诗共三段,每段都从不同角度抒发自己忧国忧民这情,可谓“一篇之内,三致志焉”,极具沉郁顿挫之情,而第一段表现得尤突出。诗中先感叹自己窃比稷契的愚拙,但马上顿出“白首甘契阔”至死不渝的决心,次感慨自己忧民之心被同学翁取笑,但马上顿出“浩歌弥激烈”的更深忧思;复次说自己并非不知隐逸为高,但马上顿出皇帝于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不忍离去,再次说自己也非以为国无其人, 但马上顿出忠君之情出于本性,实难移易;继而又说虽想放弃鲲鹏大志而效仿蝼蚁之辈, 但马上顿出仍然耻于干谒,最后感叹耿直的本性使自己碌碌无为,但马上顿出仍要坚守节操,在百感交集之时只好借酒浇愁了.虽然全段之意不离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但可谓笔笔转、句句转,在顿挫之中将感情表达得更为深挚。 在短篇严格的律诗中,老杜照例能将沉郁顿挫的特点发挥得酣畅淋漓。如:《蜀相》:第一联充满向往之情,感情是激昂向上,以“何处寻”写其追慕结想之意;第二联充满了荒凉之感,感情突转为悲伤向下,写草自春色,鸟空好音详“自”说“空”因景生情,低徊婉转;第三联充满了景仰之情,感情再次昂扬向上“天下计”写功勋卓著“老臣心“写鞠躬尽瘁;第四联充满了凭吊之悲,感情又跌入沉痛说“未捷”说“长使”。见其沉痛惋惜,又见其长慕追想。几经反复一颗英雄的沉郁之心,被表达得极为顿挫有致。 再有《登高》这首诗融情入景,即景抒怀,饱含着诗人大半生的坎坷经历和穷困潦倒的喟叹,既富于形象性又有很大的概括力。 前四句写登高所见。题为“登高”,故登上高处始觉“风急”;时值秋天,故“天高”气爽;“猿啸”之后以“袁”补充,既切合三峡特征,又为全诗定下抒情基调。继而诗人放开视野,总览江山:“渚清”、“沙白”、飞鸟回旋;“落木”状。后四句抒怀。逢秋而悲,人之常情;“客”中悲秋,其情更甚;长久为“客”,则常常有悲;故园万里,悲秋之中又牵动乡关之思;“独登”高台,显出身世之伶俜;“病”中“独登”,更其凄怆;何况诸病丛集,更添忧伤;又值暮年“多病”,其心身何其憔悴之至~“万里”两句含义丰富,容量很大,以人所不能兼有之情写人之常情,回环往复,笔法顿挫。“艰难”二句,承上进一步写眼前困 苦情状。诗人因长久流寓他乡,备尝艰难,愁恨重重,以致两鬓霜丝繁生;加之身体多病,衰弱不堪,更其忧怀难解;本想以酒消愁,却因病重而不得不戒酒,只好一任愁情郁结胸中。 三、杜甫诗歌善于选择最富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他善于选择最富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杜诗在反映人民苦难时,总要依托一些具体的人物形象,尤善于选择那些富有悲剧色彩的弱者,如寡妇、老人、儿童、失业徒,远卒来描写,使其更具典型意义。“三吏三别”可谓光辉的范例。《新安吏》是处我形象介入最多的一首,诗人一会儿像父母一样叮嘱伶仃“中男”:“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一会又像朋友一样劝慰着悲伤的父母:“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潼关吏》是见地最鲜明、最真露的一首:正当潼关吏夸夸其谈潼关如何“铁不如”、“万丈余”,好像它就是最坚固城池之“典型”时,诗人突然插入另一个“典型”:“衷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石壕吏》是最形象、最富有戏剧性的一首。诗人以亲历目击到的一家人的悲惨命运来揭示人民的征在之苦:三男全部充军,“二男新战死”,统治阶级仍来抓丁,老翁只好逾墙而逃,衣不遮体的儿媳一段无法出门,最后只好以老妪“请从吏夜归”了事。《新婚别》是最悲壮的一首,也是最能体现诗人爱国与爱民相统一的一首。它通过“暮婚晨告别”这一典型的遭遇,反映了兵祸这剧,新妇一段声泪俱下的自白是中国妇女最沉着、最忠诚、最富有坚韧忍受力的典型表白。她越是深明大义,读者就越为她的命运感慨。《垂老别》是最绝望的一首。一对“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风独残年的老夫妻在临行前苦苦地互相劝慰:“孰知是死别,且复佃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对生的执著希冀,正预示着死的不可抗拒。《无家别》,从题目上看是最奇特的一首。无家了,仍要“别”,要与“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的家乡别,和“五年委沟溪”的早已作鬼的老母别。总之,“别”成了那个时代亲人之间不可逃脱的生活内容,杜甫从千千万万不幸的人们和不幸的遭遇中选择这样一组人物事件来表现,非常具有典型意义。 杜甫在别的题材上也能创造出极具典型意义的形象,如《草堂》描写拥兵作乱的军阀杀人取乐的罪行为:“眼前列在械,背后吹笙竽。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从阳间一直到阴间,真可谓力透纸背。 杜甫不但能在叙述性的古诗中创造成出典型艺术形象,而且也能在律诗中显出同等功力,如《春望》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司马光评:“‘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面悲,则时可知矣。”(《温公续诗话》)“家书抵万金”,正是乱离人最普遍的感情;“白头搔更短”,正是乱离人最普遍的变化。一字一句无不渗透着典型的意义和力量。 总之,杜甫是我国公元八世纪的一位伟大诗人,杜诗无论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还是对后代诗坛的影响都是其广泛而深远的。真可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尤其他那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作品,世世代代流传在人民的口头上,成为祖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李道英:《中国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 张智波 邹尊兴:《新编唐诗三百首课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第二版 徐中玉 钱谷融:《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一版
/
本文档为【论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