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以土家族区域为例证

2017-12-09 20页 doc 45KB 5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论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以土家族区域为例证论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以土家族区域为例证 论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 以土家族区域为例证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YangtzeNormalUniversity 口西南民族文化研究 第25卷第6期2009年11月 Vo1.25No.6Nov.2009 论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 —— 以土家族区域为例证 成臻铭 (吉首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文章以土家族区域为例证讨论了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认为清代 土司区变动...
论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以土家族区域为例证
论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以土家族区域为例证 论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 以土家族区域为例证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YangtzeNormalUniversity 口西南民族文化研究 第25卷第6期2009年11月 Vo1.25No.6Nov.2009 论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 —— 以土家族区域为例证 成臻铭 (吉首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文章以土家族区域为例证讨论了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认为清代 土司区变动过程反映了清朝在"家/国"认识问上的转化过程,国家权力与秩序调整的核心是 土司区的自治必须绝对服从王朝国家的根本利益,王朝国家的政治需要和内忧外患决定了我国土 司区的变动乃至是否消失. 【关键词】清代;土司区;变动;特点;原因 冲图分类号]D281/2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652(2009)06-0035-08 土家族聚居区位于云贵高原与两湖平原之交的武 陵山区,南面的酉水和武水,东面的澧水和清江,北 面的长江主干,西面的唐崖河和郁江,于此奔流不息. 该区域如今由湘鄂渝黔边区二十七个区县分管.宋元 明清时期,这里一直存在着传统类型的土司,它是武 陵山区的土家族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得以从苗族 中区分出来的重要指标.清代各朝,土司及与之相关 的土司区不断处于变动之中.这种变动过程,既反映 了地方权力与秩序的变化过程,又反映了王朝国家在 "得天下"与"治天下"两个阶段,事关王朝认同,地方 分治和中央统洽认识的转变过程.现拟从土司区变动的 过程,特点及原因入~--y.以讨论,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 土司区变动的过程与特点 有专家认为,土家族土司在清雍正朝已经彻底地 完成了"改土归流".笔者较为系统地检索史料后发 现,事实并非如此.土家族区域的"改土归流"至少 从清初开始一直持续到清中叶,除湖广,四川土司区 发生巨大变动外,直到清中叶嘉庆,道光,咸丰,同 治四朝,介于酉水南源与乌江之间的贵州,四川(今 重庆)土家族区域仍有传统土司存在. (一)争取土司归附 清顺治,康熙朝的土家族土司,既对抗明末农民 起义军又抵制清王朝.因而,清王朝在广大的土司区, 所面临的同样是与全国其它地区一样的新建王朝认同 问题.为此,清王朝采取了土司归附为主的政治军事 策略,进而使土司区发生剧然变动. 在顺治朝,土家族土司区变动首先从湖广行省开 始,然后波及四川行省和贵州行省. 湖广行省的土司区,由湖北而湖南,依次发生变 动.顺治二年(1645)冬,清军进入湖北境内,活龙 坪安抚司(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咸丰县)因不愿居官 而被废除?】.之后,卯洞宣抚司(今湖北省恩施自治 州来凤自治县百福司镇)降授为卯洞长官司,漫水安 抚司(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来凤自治县南漫水乡仙寺 庙)则世袭原职.顺治四年(1647)冬,清军在宁南 大将军阿尔津,恭顺王孔有德率领兵临辰州,永顺军 民宣慰司(今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永顺县麻岔乡)彭泓 澍代表南渭洲(今永顺县柏杨乡南渭村),施溶州 (今永顺县镇溪乡),上溪州(今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 山县三元乡)等三个土州,腊惹洞长官司(今永顺县 芙蓉镇),驴迟洞长官司(今永顺县羊峰乡),施溶洞 长官司(今永顺县长官乡),白崖洞长官司(今龙山县 兴隆街乡白岩洞村),田家洞长官司(今湖南湘西自治 州古丈县断龙山乡田家峒村),麦着黄洞长官司(今古 丈县红石林镇列溪村)等六个长官司以及五十八个羁 縻卫所旗,三百八十峒军民,向清廷上缴舆田图册, 【收稿日期]2009—10—10 【作者简介】成臻铭(1963一),男,湖南桑植人,吉首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 授,主要从事土司学研究. 36 归附清廷【3J.同年,桑植宣慰司(今湖南省张家界市 桑植县两河口乡)因归附清廷而获授原职?】,添平土 一 千户(今湖南省常德地区石门县所街乡)也率众向清 军投诚[5l.顺治七年(1650),茅冈长官司(今湖南省 张家界市永定区温塘乡)归附清廷,获授世袭安抚使 印信【6】.顺治十二年(1655),容美宣慰司(今湖北省 恩施自治州鹤峰县容美镇)田即霖归附清朝,十二年 (1655),仍授为容美等处军民宣慰司加少傅兼太子太 傅,并赐予宣慰使蟒衣玉带一品服色【7】.顺治十四年 (1657),清政府承认永顺,保靖宣慰司(今湖南省湘 西自治州保靖县迁陵镇)及其属下土州和长官司1, 并由保靖宣慰司控制六里苗地,五寨长官司(今湖南省 湘西自治州凤凰县沱江镇)及竿子坪长官司(今凤凰县 竿子坪乡),由永顺长官司控制四里苗地.永顺宣慰司 加太保衔,赐正一品官服,获授"顺"字号永顺等处军 民宣尉使司印一颗,其所属六洞长官司,三个土州的印 信以及经历的印信由吏部题请之后另外颁发】. 湖广土司归附之后,清王朝先后使贵州,四川两 省的土家族土司归附.顺治十五年(1658),洪承畴占 领贵州,贵州土司随之归附.同年,四川酉阳宣慰司 (今重庆市酉阳县城酉阳师范学校内)冉其镳归附,三 年认纳贡马两匹【l们.顺治十六年(1659),酉阳宣慰司 的属司纷纷归附清廷;石硅宣慰司(今重庆市石柱县 城)因上缴前明印敕而获颁印敕??,地坝副长官司 (今重庆市秀山县)因归附清廷有功而仍授原也】,而 石硅宣慰司土同知(今重庆市石柱县城下街报恩祠) 因归附晚而被迫停袭[J. 进入康熙朝,贵州行省东北部的小土司不受清王 朝关注?引.然而,那些以"明朝遗臣"自居,品级高, 势力大,管地范围广的湖广和四川土司,因先后认同 南明政权,吴三桂政权和清王朝而频繁换印,从而使 隶属关系发生变化.如:康熙元年(1662),忠路安抚 司(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利川县)因征谭洪有功而世 袭?.康熙二年(1663),上峒长官司(今湖南省张家 界市桑植县上峒街乡)与下峒长官司(今桑植县两河 口乡)归附清廷【l引.康熙三年(1644),龙潭安抚司 (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咸丰县)归附清廷『l.康熙四年 (1665年),沙溪宣慰司(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利川县) 归附清廷,降授为沙溪宣抚司?引.康熙七年(1668), 为削弱酉阳宣慰司的势力,清廷借口"封畛过侈"而 将邑梅长官司(今重庆市秀山县梅江镇)和平茶长官 司(今秀山县美沙)改隶重庆府管辖'19]0康熙十年 (1671),添平土千户因呈缴明朝印信而获颁土千户的 口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方印与号纸l圳.又如: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之后, 康熙十三年(1674),龙潭安抚司投靠吴三桂.康熙十 八年(1679),下峒长官司上缴吴三桂所颁札书.康熙 十九年(1680),龙潭安抚司重新归顺清廷,圳.散毛宣 抚司(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来凤自治县城关镇猴立堡) 则因随清军平"三藩之乱"有功而获授镇远将军之印, 并以沙溪六洞等处为属地】.康熙二十年(1681),石 耶长官司(今重庆市秀山县石耶镇)因从征吴三桂有 功而加增都督同知衔】.再如:康熙二十一年 (1682),上峒长官司获颁清廷印篆J.康熙二十二年 (1683)四月十七日,永顺宣慰司获授"钦颁康字五千二 百一十六号永顺军民宣慰司印信一颗"】.康熙二十三 年(1684),下峒长官司也获颁印圳.康熙二十八年 (1689)十二月二十五日,容美宣慰司田舜年进京领取 土司印信,在乾清门金狮子下受到康熙帝的接见,深 感荣宠,自称为"破西南未封之天荒"】.康熙三十 九年(1700),沅州镇移驻五寨司城,改为镇竿镇,其 前,中,后三营驻防五寨长官司及竿子坪长官司区,左 营进驻四里苗地,并在乾州,镇溪分设游击与守备,以 之分防麻阳】.康熙四十六年(17o7),凤凰腊尔山发 生苗民反清暴动,偏沅巡抚赵申乔率兵进剿,五寨长 官司田宏天与竿子坪长官司田宏基因筹办军粮不力而 被先后"改土归流",田宏天被迁往河南【29】. (二)打破土司"地方分治"局面 雍正朝在广大土司区实现国家从"地方分治"到 "中央统治"过渡的目标,是以"改土归流"方式进行 的.府州县大规模地替代原土司区,这使整个土司区 急速萎缩. 不过在土家族区域,雍正朝"改土归流"运动开 展之前仍在封授土司,如雍正元年(1723),茅冈长官 司因征苗有功而加安抚司使世职1夏官余但从雍正四 年开始,湘西三大土司率先被取消地方分治,从而引 起整个土家族土司区的大变动.早在雍正四年 (1726),就在桑植宣慰司宣慰使向国栋忙于发展与容 美宣慰司,茅冈安抚司和永顺宣慰司的关系时,其母 舅,土经历唐宗圣企图以自己的女婿向国柄夺取宣慰 使之职,事发后,唐宗圣等逃往湖北武昌的湖广总督 署,向署总督傅敏献计改土归流【31o雍正五年 (1727),总督傅敏上奏朝廷,以"湖广裁桑植宣慰司 土经历一人"为名,追缴桑植宣慰司印篆,令其改土 归流【3.同年,保靖宣慰司也因宣慰使彭御彬骨肉相残 而令其纳土归流[3.见此阵势,永顺宣慰使彭肇槐主动 率领儿子彭景煌以及三州六长官司献土投诚,获授为苗 第25卷第6期 疆参将之职l川.雍正六年(1728),彭肇槐因参将,世 袭拖沙喇哈番的身份而获清廷赏银一万两,准予回江 西原籍立产安居;雍正七年(1729),他回到江西吉 安,赐玺书世袭云骑尉,先后于饶州,归德及江南各 营担任参将[361;而桑植宣慰使向国栋和保靖军民宣慰 司彭御彬则被分别安置于河南",辽阳两地.湘西 三大土司区设为永顺府,其中,改永顺司为府,附郭 为永顺县,分永顺宣慰司白岩洞地为龙山县;保靖军 民宣慰司改为保靖县;桑植宣慰司,慈利十四都及安 福所三地合并,设为安福县. 从雍正十年到十三年,土家族土司区除贵州土家 族土司和四川石硅土司没有太多变动外,其他的基本 消失.雍正十年(1732),椒山玛瑙安抚司(今湖北省 恩施自治州鹤峰县)随同容美宣慰司改土归流】.雍 正十一年(1733),忠建宣慰司(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 宣恩县李家河镇)因横暴不法而改为恩施县【加1.同年, 湖广总督迈柱参奏容美宣慰司罪状,清廷发兵压境,令 宣慰使田如进京受审,引发了容美宣慰司在平山寨的武 装抗清之".雍正十二年(1734),忠孝安抚司(今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恩施市)改土归流.十二月,容美 宣慰司遭到清军围剿】.同年,酉阳宣慰司因"奸恶 残暴"而改为酉阳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平 茶长官司,石耶长官司和地坝副长官司等因"惧有株 连"而主动"献印纳土",其地合并设为秀山县,划归 酉阳直隶州管辖,原石耶长官司长官杨氏,地坝副长 官司副长官杨氏分别授为土千总职衔].同一年,容 美宣慰司地设为鹤峰州;忠孝安抚司改为利川县,末 代土司授云骑尉世职;施南宣慰司(今宣恩县珠山镇 猫儿堡村)改流为利川县【;金峒安抚司,唐崖宣慰司 (均在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咸丰县),改为咸丰县;龙 潭安抚司改为世袭千总,末代土司被安置于江夏县(今 湖北省武昌)[49;散毛宣抚司因主动缴印而授为世袭 千总,拔给汉阳,孝感田房安插.;大旺安抚司,东 流蛮夷官司(均在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来凤自治县) 改土归流,原东流蛮夷官司长官以世袭把总的身份迁 往孝感县安插;东乡五路安抚司(今宣恩县长潭河 乡中峒村),忠峒安抚司(今宣恩县沙道沟镇上峒坪), 高罗安抚司(今宣恩县高罗乡老寨),木册长官司(今 宣恩县板栗园镇官屋)改土归流,其地并入恩施; 忠路安抚司,沙溪宣慰司改土归流,其地并入利川县, 原忠路安抚使迁徙到江夏授予云骑世职,其后嗣先后 担任福建邵武营游击,四川黎雅营都司和湖南澧州守 备【5;山羊隘土把总(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鹤峰自治 成臻铭:论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口37 县)降为土把总世袭;五峰石宝安抚司和水烬源通塔 坪安抚司,石梁下峒安抚司(均在今湖北省宜昌市五 峰县)改土归流,其地分别并人鹤峰州长乐.与 此同时,湖南土司全部被改土司归流:雍正十三年 (1735),上峒长官司与下峒长官司纳土归流】,安福县 合并上,下峒长官司地改为桑植县;中峒长官司(今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廖家村乡)因获准献土矧,茅冈 安抚司因请求解职献土交印,而授为世袭千总;大喇 土巡检司(今湖南湘西自治州龙山县隆头乡)改流为 龙山县大喇里,末代土巡检彭御桔授为世袭把总职1. 同年,麻寮所隘丁土千户唐氏,樱桃隘土百户黎氏, 梅梓隘土百户赵氏(以上均在今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 县通津铺乡),麻寮所管军士副千户卓氏(今慈利县东 岳观乡),麻寮所管军士副千户吴氏(今慈利县杉木桥 乡),山羊隘土总管向氏(今慈利县三合IZl乡),青山隘 土百户刘氏(今慈利县江桠乡),均被改土归流;添 平土千户改为世袭千总】. 到了乾隆朝,主要对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 之后的土司及土司区进行善后处置.至少到乾隆四十 六年(1781),湖广行省内的土司区完全消失,清廷仅 在贵州行省东北部和四川行省东南部留下土家族土司 的生存空间. 乾隆朝仍按雍正朝的传统处理土司区的"地方分 治"问题.乾隆元年(1736),清廷改四川酉阳宣慰司为 直隶州,领秀山,黔江,彭水三县,同时将冉元龄之子 十一人及家属迁到淅江杭州府仁和县].与此同时,酉 阳宣慰司属下的邑梅,平英,石耶,地坝四个小土司也 被改土归流.这样,实现了川东南最大土司的改土归 流.乾隆二年(1737),湖广唐崖宣慰司迁徙汉阳县, 世袭把总;大旺安抚司徙居孝感县,为土千总; 百户宣抚司徙居孝感县,为世袭把总;忠峒安抚司徙 居江夏县,为世袭千总;高罗安抚司隶汉阳县籍,为 世袭千总;木册长官司安插于孝感县,为世袭把总; 沙溪宣慰司徙居江夏,为云骑慰世职.;山羊隘土把 总地改由鹤峰州管辖,仍为土把总?.乾隆十三年 (1748年),原湖广永顺宣慰使彭肇槐辞别参将生涯, 回到江西吉安养老闲居72]0乾隆二十五年(1760),四 川石硅宣慰司改为直隶石柱同知,其应袭世职改授为土通 判,不预民事】,之后一直维持到新中国成立之时. 乾隆四十年(1775),水德江长官司(今贵州省铜仁地 区德江县)张世玺依然能够袭职;乾隆四十六年 (1781),原湖广沙溪宣慰使袭职,后升授为福建延平 守备1. 38 综观顺治和"康乾盛世"时期土家族土司的变动, 清代土家族土司区的行政归属地似乎变得相对清晰, 从而大致可以验证老一辈学者的统计数据.即:湖广 行省的施南府设20家,永顺府设l6家,鹤峰直隶厅 设6家,澧州直隶州设7家,凤凰直隶厅设2家;四 川行省的酉阳直隶州有5家,石柱直隶厅有2家.贵 州行省的思南府存7家,松桃直隶厅存2家,镇远府 存1家.这些传统土司从品官类型来看,有从三品宣 慰司,从四品宣抚司,从五品安抚司,正六品长官司 和正七品副长官司等抚慰型土司共56家,有从五品土 州,正七品土县和从九品土巡检司等政务型土司共3 家,有正五品土千户,正六品土百户等羁縻卫所土司 共6家,有正六品土千总,正七品土把总等土弁型土 司共6家. (三)允许服从"中央统治"的土司区存在 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贵州土家族区域 仍保留土司区,土司袭职如初. 嘉庆二年(1797),乌罗副长官司(今贵州省铜仁 地区松桃县乌罗镇),冉正荫副长官之职[771;乌罗司副 长官冉氏与平头司正长官杨氏和平头司副长官田氏,一 并拨归贵东道松桃直隶军民厅管辖1.嘉庆五年 (1800),水德江副长官司(今贵州省铜仁地区德江县) 由思南府贡生杨灿袭.嘉庆八年(1803),思南府 随府办事司(今贵州省铜仁地区思南县城关)田又新 袭任长官之职】.嘉庆十六年(181I),郎溪长官司 (今贵州省铜仁地区印江自治县郎溪乡)田兴德袭长官 之职".嘉庆十九年(1814),郎溪长官司由张云锦袭 任长官之职】.嘉庆二十一年(1816),松桃直隶厅属 乌罗副长官司长官冉正荫仍居其职. 道光年间,沿河佑溪长官司(今贵州省铜仁地区 沿河自治县和平镇)由廪生张令仪代理长官之职,水 德江副长官司由廪生杨先春袭职.道光十一年 (1831),松桃直隶厅属乌罗长官司长官杨文林的次子 承袭职;道光十三年(1833),平头着可长官司长官杨 通鳌故去,其子杨承尧请袭.道光二十一年 (1841),沿河佑溪副长官司冉瑞煜袭职】,同年,沿 河佑溪长官司被废.与此同时,水德江长官司副 长官杨氏也被罢废引.到同治九年(1870),沿河弹压 委员管辖沿河佑溪长官司辖地】. 总之,土家族区域土司区的变动形成了三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均有一个主题.具体而言,顺治,康熙两 朝为第一段,清廷需要以"明朝遗臣"自居的土司认 同与归附;雍正,乾隆两朝为第二段,清廷以"改土 口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归流"方式解决"地方分治"和土司的异地安置问题; 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为第三段,给贵州铜仁 地区和四川石柱县一带的对"中央统治"不构成威胁 的残余土司予以生存空间.清王朝在土家族区域,就 是在顺治,康熙两朝"得天下"之后进而在雍正朝, 乾隆朝实现了"治天下"的政治转换. 二导致土司区变动的主要原因 土司区因土司存而存,因土司亡而亡.导致土司 区变动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大军过境 土家族土司区,分布于中原出入西南的重要大通 道之上.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区位于云贵高原与两湖 平原之交,这里一直是中原进入西南,西南走向中原 的门户之地.宋元时期设立土司区以及清代彻底废除 土司区和依然保留土司区,均是为了西南门户安全的 需要. 土家族土司区的西南门户或大通道地位,决定了 宋元以来这里一直是大军过境之地.顺治元年(1644) 清廷定都北京后,清军即尾追明末农民起义军,挥师 中南,西南地区.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尾随 李自成大顺农民军残部进入湖北.顺治三年(1646), 清军占领四Jll:ll~部的保宁(今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 张献忠大西农民军开始退向云南.顺治四年(1647) 三月,清军平南大将军孔有德等率部进入湖南,十一 月,占领湖南大部分地区.顺治五年(1648)三月, 清军由全州进兵桂林,使整个湖南防守空虚.顺治九 年(1652),清军基本平定四JlI,孔有德率另一支清军 占领广西大部分地区,形成对贵州的半包围.顺治十 四年(1657),清廷下达三路进军西南的诏谕,组织三 十万人进攻云贵.V顶治十五年(1658)正月初九la, 清廷任命信郡王多尼为安远靖寇大将军,节制三路清 军的进攻.[9?二月,清军分兵东,北,南三路,开始 向贵州方向挺进.东路军:二月,洪承畴由湖南长沙 出发与宁南靖寇大将军罗托会师湖南常德,三月,他 们指挥清军占领湖南沅州,靖州等地,迫使湘西的南 明军队全线西退,清军一路尾追.四月,清军占领贵 州省贵阳.北路军:二月,平西王吴三桂,固山额真 李国翰由陕西汉中率部南下四川,三月初四日到达保 宁,十四日经南部县,西充县南进至合州,四月初三 日攻占重庆,十三日率主力部队南渡长江,二十五日 进抵贵州省桐梓县,三十日占领遵义,五月初三日经 第25卷第6期 息烽,扎佐到贵阳与罗托,洪承畴部会师,十一日又 从回师息烽,开州(今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返驻遵 义,招降南明官员及川黔一带的土司.南路军:二月 初一日,赵布泰率部从武昌出发,二十日到达湖南衡 州,三月初五日与张国柱部进入广西,同线国安部会 合,经南丹州,那地州(今广西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 进人贵州丰宁司(今贵州省黔南自治州独山县境),五 月攻占独山,都匀.至此,清军实现了三路大军会师 贵州的目标.九月,多尼率领八旗部队由湖南进人贵 州,十月初五日,他在平越州东南的杨老堡召集贵阳 的洪承畴,遵义的吴三桂,都匀的赵布泰前来商讨分 兵三路进攻黔西,云南事宜,以便尾追南明永历帝, 彻底扫除南明势力.顺治十六年(1659),清军进入川 东南.至顺治十八年(1661)十二月初二日,吴三桂 率领清军兵临缅甸阿瓦城(今缅甸首都曼德勒)下, 迫使缅甸国王交出南明永历帝.至此,南明势力消失. 大军过境,给此区域的地方势力带来了无形的镇 慑力.清初以"明朝遗臣"自居的土家族土司,面对 清朝的大军过境,一方面表示改变政治认同,向清王 朝表面"归附",另一方面又先后与南明政权,明朝残 余军队,明末农民起义军残部,吴三桂"后周"政权 等反清势力亦友亦敌,以求保全土司区.这样,土家 族区域的土司政治秩序暂时得到改变,接踵而来的就 是土司的直接叛乱和附从叛乱. 康熙初年,南方土司抵抗清军呈现蔓延之势.康 熙二年(1663),清朝统一我国大陆地区.之后,着手 镇压少数土司的叛乱.康熙十年(I671),清廷为了地 方稳定,在贵州省等地掀起了"改卫入县","裁卫并 县"运动.结果,该运动被康熙十二年(1673)爆发 的波及西南,西北,中南,华南各地的"三藩之乱" 打断.吴三桂"三藩之乱"期间,包括土家族土司政 府在内的许多土司接受吴三桂"后周"政权的印信, 附从吴三桂叛乱,许多土司区成为吴军的补充基地. 康熙二十年(1681)平定"三藩之乱"之后,清王朝 从国家的立场上重新思考土司的政治倾向与政治行为, 制订针对改革土司的政策.如此,导致康熙朝直 至雍正朝我国土司区的重大变动. (二)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的本质,就是以军事为后盾,通过 改革制度,行政区,机构,职官和人事等行政结构的 方式实行国家政治的大统一.由于土司"地方分治" 的权力,来自中央王朝"世人其流,世受其封"式的 授予以及土司家族"世袭其职"式的世袭,并通过 成臻铭:论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口39 "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治其所"的形式 表现出来,因而,王朝国家无法直接从土司区调用土 地,人民,职官,军队等资源.正因为此,中央只有 取消土司的行政司法权力和土司的公廨田,废除土司 的血缘承袭制度,异地安置土司及其家眷,保留土司 土官职分田,废土司区为府州县区乡,以流官政府替 代土司政府,以流官替换土司,以"设屯"养军替换 土兵,以区域开放代替区域封闭等,才能直接调用土 司的资源,实现对原土司区的直接统治.支撑"改土 归流"的理论,是为少通汉语,汉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的土司,土民所能接受和理解的"纲常伦理","民为 邦本"等民本思想. "改土归流"是影响我国土司区变动的主要原因 之一.大军过境之下归附的土司,其政治认同是变化 不定的,这样就导致了土司区的不稳定.为了王朝国 家的秩序,清廷需要实现国家权力的平稳下沉,需要 土司政府放弃"地方分治",服从"中央统治".如此, 清朝发动了全国大规模"改土归流"运动.这场运动 首先在雍正二年(1724)爆发于川滇边区的东川等地, 之后因鄂尔泰积极倡导,渐次呈辐射状在广西(1725 年),贵州(1726年),湖广(1726年),川东(1726 年),川西(1728年),云南(1729年)地区逐步展 开.它使我国遍布于西南,西北,北方,中南,华南 等地的成片的土司区锐减,变成了几条屈指可数的土 司残留带.就土家族区域而言,这场运动在雍正,乾 隆两朝持续进行,开始于雍正四年(1726),结束于乾 隆四十六年(1781).由于其重点是大土司较为集中的 湖广,四川土司区以及贵州黔东南的"新辟苗疆六 厅",因而,湖广土司区彻底消失,四川土司区变动较 大,贵州土司区没有变动.这就使土家族区域的土司 区呈不规则的点状分布.贵州土家族土司区之所以没 有变动,是因为明朝"改土归流"后残存于此的小土 司不仅不对王朝国家构成威胁,反而能起到防苗作用, 加之雍正朝的经营重点是黔东南"苗疆",乾隆,嘉庆 时期国家处理的重点是湘黔苗区的苗民起义,因而这里 的土司就一直被长期保留下来. 乾隆朝注意力放在湘黔苗区和大小金川等地,在 土家族土司区,主要是完成雍正朝未竞事业.乾隆朝 三阶段的历史基本说明了清廷注意力的转化.第一阶 段,乾隆元年(1736)到乾隆十二年(1747),清廷的 注意力在贵州黔东"新疆六厅".乾隆元年(1736), 清廷开始贵州"新辟苗疆六厅"的善后.乾隆二年 (1737),为稳定"新辟苗疆六厅"的秩序,逐渐实行 屯田,安设土弁.第二阶段,乾隆十二年(1747)到 乾隆五十一年(1786),清廷的注意力在西北地区.乾 隆十二年(1747),大小金川土司叛乱.乾隆十四年 (1749),清军第一次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在杂谷宣慰 司区实行"改土归屯".乾隆二十年(1755)至二十二 年(1757),西北地区先后发生阿睦尔撒纳叛乱及大小 和卓叛乱,清廷派兵平定.乾隆三十六年(1771),第 二次大小金川之役又启,经过长达六年的征战,清廷 全面总结吸收前朝"改土归流"及本朝"改土设屯" 的成果,用四年的时间,对大小金川实行全面设屯, 从而使大小金川地区日后成为土司带上面最为省事之 区.乾隆四十六年(1781),甘青地区发生撒拉族回民 内部的宗教冲突.第三阶段,乾隆五十二年(1787) 至乾隆六十年(1795),清廷的注意力转移到湘黔苗 区.乾隆五十二年(1787),武陵山区发生湘黔苗民大 起义.之后与川陕一带的白莲教起义南北呼应,牵制 了清军的战略机动.上述一连串的事件表明,清廷无 法重点关注秩序相对稳定的川黔土家族土司残留区, 从而使这一带的土司长期延续.所以说,"改土归 流"运动虽然影响了土司区的变动,但仅此看待土司 区的变动就会失之偏颇. (三)内忧外患 在"朝廷/土司/家族村社"之间,朝廷与土司的 "内忧外患"存在一定差异.在清嘉庆,道光,咸丰, 同治四朝,朝廷的"内忧"是湘黔苗民起义的平定及 其善后,太平天国运动,"外患"是"英法联军自海 入侵"和边疆新危机.土司的"内忧"是土舍或者官 舍的分家以及不同家族村社的土目各据一方,"外患" 是清廷针对土司社会是"家国一体"社会的实际,将 大土司区的土舍,土目封授为土司,颁发印信号纸, 造成土司之间更多的边界纠纷,以削弱大土司区的土 司家族势力. "内忧外患"不管是朝廷的还是土司区自身的, 均极大程度地造成土司区的变动.土司区之间和土司 区内部的冲突,为朝廷站在"邦"的安全稳定,"民" 的生存发展立场上改革土司制度提供了理由.而朝廷 的"内忧外患",不仅给土司的继续生存带来足够的空 间,而且显示了"守土有余"的土司在消弥内忧外患 方面的军事价值.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 川黔土家族土司区的继续保留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这 里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嘉庆元年(1796)到嘉庆十一年(1806), 湘黔苗民起义的平定以及湘西苗区的善后.嘉庆前期, 口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发生在武陵山区的湘黔苗民起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残存于川黔的土家族土司,在配合从我国西南土司带 上调来土司部队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一定程度地显 示了防与堵方面的价值.持续二十年之久(1787-1806 年)的湘黔苗民起义被平定后,清廷全面启用了一套 经过贵州"新辟苗疆六厅",大小金川屯区验证过的具 有湘黔苗区针对性的"改土归屯".该方案,其 实早在嘉庆四年(1799)湘西"有屯七县"开始屯田 时就实际实施了.方案的实施,改变了苗族区域的政 治伦理传统,瓦解了其"政治命运共同体",使湘西地 区产生了新的土司类型.如同贵州"新辟苗疆六厅" 和大小金川屯区一样,此地成为清朝乃至民国时期我 国相对稳定的地区之一. 其二,咸丰元年(1851)到同治十一年(1872), 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边疆新危机的交替 发生.尤其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成了清政府的心腹 大患.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在广西省 大瑶山余脉的浔州府桂平县金田村爆发.之后,太平 军由岭南地带攻入两湖平原,占领湖北武昌.咸丰三 年(1853)春,太平军顺长江东下占领南京,将其改 名为天京."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开始重视依托 西南,西北少数民族起义军与清军展开斗争,一直持 续到同治十一年(1872).清政府在想方设法镇压太平 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无暇顾及土家族区域内的四川直 隶石柱同知以及贵州黔东北诸长官司,使这一带的土 司区继续保留. 总之,土家族区域处于中原与西南之通道地位的 独特地理位置,注定分布这一区域的土司区,在清代 必然受大军过境,"改土归流","内忧外患"的多重 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在特定的时空中,既可以使某些 区域的土司区迅速消失,又可以使某些区域的土司区 得以长期存在.不独土司区如此,就是后来的土匪区 也是如此. 简短结论 清代土家族区域土司区的变动经历了三个阶段, 并具有不同特点.顺治,康熙朝的特点是,使以"明 朝遗臣"自居的土司认同清王朝的军事权力,并归附 清王朝,建立清王朝一统天下的军事秩序.雍正,乾 隆朝的特点是,实现国家权力的下沉,使土司的"地 方分治"完全让位于清政府的"中央统治".嘉庆,道 光,咸丰,同治朝的特点是,中央政府可以允许对 "中央统治"不构成威胁的残余小土司拥有继续生存空 间.这表明国家权力与秩序调整的核心是土司区的自 第25卷第6期 治必须绝对服从王朝国家的根本利益.道理很简单, 就是清王朝在新旧王朝交替之际需要在"家"的范围 内得到包括土司在内的各种势力的政治认同,一旦政 治认同完全形成,则又需要在"国"的范围内以"中 央统治"打破"地方分治"格局,剥夺"民本思想" 淡漠的大土司在土司区的自治权力.清王朝这种先 家后国"的军事政治行为,固然实现了"得天下"与 "治天下"的政治转换,但形成了土家族土司区变动, 萎缩乃至消失的结果,当然也为儒家的"身 下"粘连结构作出了史实方面的注解.这都是大军过 境,"改土归流",内忧外患等导致军政局势变化的结 果.大军过境,"改土归流",最终出于王朝国家的政 治需要. [参与文献] [1]秦氏家谱. [2N氏宗谱. [3】[乾隆】永顺府志(卷9).土司. [4】桑植县志[A】I清史稿?湖广土司】. [5】石门县志[Z】. [6】覃氏族谱. [7】田氏族谱;王先谦《东华录》记为顺治十三年(参见王 先谦《东华录》卷6,顺治十三年六月辛丑). [8】湖地苗防屯政考(卷1)纪事;(同治)保靖县志.土司考 [M】. [9】永顺府志[M】. [1o]四川黔江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Jl】东南少数民族史料 辑[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188. [111[道光N-辑石硅厅新志.土司志[Z】. [12】[同活】增订酉阳直隶州总志.土官志. [13】陈民族谱. [14】贵711土家族地区因明代"改土归流"运动,仅有小土 司存在. [15】【光绪】利川县志[Z];覃氏家谱. [16]《清史稿?湖广土司》;《桑植县志?土司》. [17】[民国域丰县志嗍.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42. [18】[道光】施南府志[Z】.【光绪】利川县志[Z]. 【l9】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6)[M】.18. [2o]z门县志[Z】I [21】[民国】.咸丰县志[Z】. [22]《来凤县志》;《施')'tt-Y--志》;《覃氏宗谱》 [23】(同治)《增订酉阳直隶州总志?土官志》. 成臻铭:论清代-+-4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口41 [241(清史稿?湖广土司》;《桑植县志?土司》. [25】《永顺宣慰司历代嵇勋录》;另见张文琴纂《永顺县 志》卷l5. [26】《清史稿?湖广土司》;《桑植县志?土司》. [27】《百顺桥》碑,[A】.容美土司史料汇编[c】.1984年铅印 太.1I5. [28】石邦彦.明清时期湘西苗族史论集[C】.北京:中央民族 大学出版社,1994.29. [29】【道光】《凤凰县志》;严如煜在《苗防备览》;《湖南通 史》. [30]覃民族谱. [311桑植县志编委会.桑植县志[Z】.深圳: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0. [32】昆冈.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吏部(32卷)[M】.北京:商 务印书馆石印本. [33】《保靖志稿辑要》;《清史稿?土司一》. [34]《彭氏宗谱》;(乾隆)《永顺府志》卷9《土司》;(民 国)《永顺府志?土司》;《清史稿?土司一》. [351谢华.湘西土司辑略[M】.中华书局,1959.62. [36】《吉安府志》卷31《彭肇槐传》;谢华.《湘西土司辑 略》[M】冲华书局,1959:62,63. [37】土司一[A】.清史稿(卷513)[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 本,1998.10423. [38】《保靖志稿辑要》;《清史稿?土司一》. [39】《五峰司张氏家谱》. [4o】《清史稿》. [41】王承尧,罗午.土家族土司简史[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 社,1991. [42](乾隆)《鄂西州志》卷上. [43】《世宗宪皇帝实录》卷143,第1415页;《清史稿.土司 二》. 《清史稿.地理志》卷69,第2234页;(同治)《增订酉 阳直隶,rl{总志?土官志 [451((田氏族谱》. [46】(光绪)《利川县志》;《田氏族谱》. [47】(同治)《宣恩县志》. [48]《咸丰县志》. [49]民国《咸丰县志》. [5o]《来凤县志》;《施州卫志》;《覃氏宗谱》. [51】(道光)《施南府志》;(同治)《来凤县志》. [52]《宣恩县志?沿革》. [53】(光绪)《利川县志》. [54]光绪《利川县志》;《覃氏家谱》;(道光)《施南府 42 志》;(光绪)《利川县志》;《清史稿》. [551(长乐县志》. [56】《清史稿?湖广土司》;《桑植县志?土司》. [57】桑植县志编委会.桑植县志?行政区划】.深圳:深圳海 天出版社.2000.40. [58】《柿溪司志》. [59】《覃氏族谱》. 《龙山县志》卷6;《清史稿?土4一》. [61】《慈利县志》;《隆庆岳州府志》;《刘氏族谱》. [62】《石门县志》. [63】邹明星.酉阳土司[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23. (道光)《施南府志》;咸丰唐崖《覃氏族谱》. [65】(道光)《施南府志》;(同治)《来凤县志》. (同治)《来凤县志》;道光《施南府志》. [67]《施南府志》;《宣恩县志》;《清史稿》. [68】《施南府志》;《宣恩县志》;《清史稿》;《田氏家谱》. [69】《施南府志》;《宣恩县志》;《清史稿》. [70】(道光)《施南府志》;(光绪)《利川县志》;《清史 稿》. [71】《向氏族谱》;湖南土司《山羊隘土百户向氏》. [72】(乾隆)《永顺府志》. 【73】[道光辑石柱厅志.土司志【z】.彭福荣,李良品.石硅土 口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司文化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22,23. [74】《四川通志.土司志》. [75】《思南府续志?土司志》. [76](道光)《施南府志》;(光绪)《利川县志》;《清史 稿》. [77]《松桃厅志?土司志》. [78】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333;(民国)《铜仁府志》; 编写组《松桃苗族自治县概况}:955. [79】(道光)《思南府续志?-+-4志》. [8o]《思南府续志?土司志》. [81】《思南府续志?土司志》. [82】《思南府续志?土司志》. [83】(道光)《松桃厅志.土4志》. [84](道光)《思南府续志?-+-4志》. [85】(道光)《松桃厅志.土司志》. [86】《思南府志?土司志》. [87】编委会《贵州省志.民族志》. [88】编委会《贵州省志.民族志》. [89】编委会《贵州省志.民族志》. [90][乾隆】蒋良骥.东华录(卷10)[M].北京:中华书局, 1980.123. [911((清世祖实录》卷l13,114. [责任编辑:李伟】 TheProcess,CharacteristicsandCausesoftheTransformation ofChieftainAreainQingDynasty —— Tal【ingTujiaNationalityAreaforExample CHENGZhen-ming (InstituteofEthnicsandAnthropology,JishouUniversity,Jishou,Hunan416000,China) Abstract:TakingTujianationalityareaasanexample,thisarticleexplorestheprocess,characteristicsand causesofthetransformationofthechieftainareainQingdynasty.Thewriterofthearticleholdstlleviewthatthe transformingprocessreflectedtheQingdynasty'Schangingcognitionoftherelationshipbetween''homestead andnation".Thekernelofnationalpowerandorderadjustmentliesinthefactthattheautonomyofchieftain al'eamustabsolutelybesubjectedtothebasicinterestofthenation.Thechange,eventhedisappearanceof chieftainsysteminourcountry,wasdeterminedbythedynasty'Spoliticalneedsandtheinternalandexternal troublesoftherulingclass. Keywords:Qingdynasty;chieftainarea;change;characteristics;causes
/
本文档为【论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以土家族区域为例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