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河套文化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集聚的典范

2019-09-19 5页 doc 16KB 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601191

暂无简介

举报
河套文化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集聚的典范河套文化—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集聚的典范 宋启超 内蒙古日报2007.10.8 (7) 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河套文化依傍着草原与黄河走来,经历了一次次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反复,从战争走向和平,从冲突走向和谐,在碰撞中相互吸纳,相互融汇,近似于一种历史的积累性设计,使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集聚、共生并在此普及于空间,又延伸于时间,嬗变为既有草原本色又具黄河精神的文化。人类的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突击创造,也不能凌空跨越,必须经过历史的积淀。面对河套文化的滥觞,我们不能不为其艰辛的源流和历程所折服,也不能不为其光辉的范例性...
河套文化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集聚的典范
河套文化—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集聚的典范 宋启超 内蒙古日报2007.10.8 (7) 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河套文化依傍着草原与黄河走来,经历了一次次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反复,从战争走向和平,从冲突走向和谐,在碰撞中相互吸纳,相互融汇,近似于一种历史的积累性设计,使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集聚、共生并在此普及于空间,又延伸于时间,嬗变为既有草原本色又具黄河精神的文化。人类的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突击创造,也不能凌空跨越,必须经过历史的积淀。面对河套文化的滥觞,我们不能不为其艰辛的源流和历程所折服,也不能不为其光辉的范例性而惊叹。 大量的历史遗存和考古研究成果明:河套文化,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集聚,是在农牧主导地位的无数次反复交替中完成的。撇开史前先民的开发不说,在从春秋战国到清末民国的2500多年中,河套地区因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大致经历了5次从牧业为主到农业为主,再由农业为主到牧业为主和农牧并兴的重大反复和交替,直到新中国建立后进入农业文明时代。在这里,它集中映射着中华文明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光辉。 一、河套文化文明融合的典范性因征 从已有的历史考证和文化共识看,河套文化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集聚,其光辉的典范性,主要在于它与原生态的草原主流文化和传统的中原黄河文化不同,它是集合了两种文明优势基因的传承,作用于深厚久远的自然人文元素,其典范性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是生成环境的地理多样性。河套文化生成发育地区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这里有草原,平原,山地,荒漠,湖泊,湿地,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是河套文化发育因合的土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的多样性,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也形成了民族的多样性。 二是构建元素的主体性。数千年以来,黄河与草原的变迁历尽沧桑,共同孕育了河套,在草原和中华文明母亲河黄河的臂弯里,孕育、生成了河套文化。 三是地缘影响的广阔性。从古到今,河套地区都是一个大的地理概念,一个大区域,这已在学术界形成了不争的共识。其范围以黄河“几”字弯为中心,勾连着甘、宁、陕、晋、冀和内蒙古等六省区,甚或两国八省区。在全国,河套地区可能是最大的方言区。 四是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河套地处中原与北方草原的接合部,也是民族交往的东西走廊,是草原的前沿,中原的边疆,地位特殊。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今天国家气象定位中的河套地区,黄河流域管理定位中的河套灌区,都是一种全球或全国的视角,都显示着河套的重要地位。五是自然条件的优越性。从古至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在中国北方,在黄河流域、在西部地区、在高纬度地区,河套的优越都是独一无二的。一句千百年来流传的古老民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说尽了河套作为中华母亲河黄河骄子的优势。 六是历史演进的多变性。河套是游牧民族长期居住的地方,政治治属历来迭变。直到今天,分属于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海、阿拉善等地区。 七是移民杂居的复合性。从秦汉起,这里就开始大量移民。目前,据调查在河套地区跨域不到20多万平方公里的核心区,聚居着来自全国1000多个县市的人口,全国56个民族中有49个在这里分布。 八是多民族传承的凝聚性。这里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但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人类活动的足迹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前。在数千年的交融发展中,这里更多时间是处在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尽管“天高皇帝远”,统治中枢的控制鞭长莫及,但不论哪个朝代,以哪个民族为主体或哪个地区为中心,集中统一的趋势是主流。而相对于农耕文明或游牧文明,民族凝聚传承的生命力更强,它们是交替主导,互相吸纳,而不是互相取代,在凝聚中嬗变提升与中原地区同步发展。 九是文化形式的多样性。在地域、历史和多民族融合的演化过程中,河套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从其表征看,北方蒙古文化,阴山渔猎文化,黄河农耕文化,西域边塞文化、中原移民文化的元素一起交错汇聚融合,形式多种多样。其多样性是多民族血脉长期交融,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多色彩嬗变决定的。 十是文化内涵的精炼性。德国哲学家荣格有句名言,“文化最终沉淀为人格”。阴山横亘,黄河环绕,绿色繁盛,多元共生,草原的宽广,河水的坦荡,造就了河套文化内涵富有开放、进取、宽容、和谐的精神特质。正所谓文化如河,是说文化如同河流一般。奔涌的大河精神,奔放的马背风格,自强不息,与时俱进,萌发出巨大的内生动力。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不乏多元文化、不同文化的融合之例,但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够向河套文化这样具有如此清晰的脉络,如此鲜明的特色,如此和谐的传承,一句话,没有如此典型的范例。河套文化对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特征有着最充分的体现。没有河套文化,我们几乎无法找到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接合,正是这一独特的文化共生体,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文明在发展中交融集聚的最充分最现实的实证。 二、河套文化的新时代风采 悠久的渊源,深厚的积淀,丰富的内涵特质,使河套文化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汇聚合中传承下来,其漫长的生成发育以及复杂的嬗变过程,透示着卓越:这里地处边疆,世称塞外,但却形成了以草原文化为主体的发达的农耕文明;这里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但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因应了诸多优势,河套一步步走来,文明一步步走来,河套文化一步步走来,一步步提升,为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主脉贡献了不可多得的特色,这就是河套文化的魅力所在。在河套文化中,我们看到,游牧文明、农耕文明的那些物质载体仍然有着明显的历史铬印,其精神内涵更强烈地保留下来,因为融合而更为鲜明,其闪烁在当代的文明之光,仍然灿烂,仍然焕发着典范的光辉。 (一)丰富的历史遗存。在河套地区,文明融合的历史遗存分布极广,大窑文化遗址、萨拉乌苏文化遗址、古长城、古墓群、阴山岩画、蒙古族的召庙、敖包。特别是那些散落在辽阔的草原和山塞之中的召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寺庙在蒙古族游牧生活中,形成了信仰、文化、经济、教育和医疗的中心,它对蒙古族社会进步曾经有过长期而广大的影响和贡献。据史料记载,自元代藏传佛教传入以来,河套地区先后修建起过1000多座寺庙。 (二)独特的草原旅游资源。河套文化是一座历史的博物馆。走进牧民家,品尝手把肉,住住蒙古包,做一天“蒙古人”;相聚那达慕,观看摔跤、赛马、射箭、欣赏民族歌舞,拜访寺庙、祭祀敖包,到大草原旅游是一种人文情怀的陶冶。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渗透在旅游的“六大要素”中,会深深地、具体地刻在游客的心里。还有那些歌舞文化、婚庆文化,饮食文化,移民文化以及散落在各处的自然胜景,构成今天文化旅游绚丽多彩的长卷。 (三)大量的人工河。黄河对河套的滋润,不只在它的天成。持续2000多年的引黄灌溉,实现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有机结合,依河同向引水,灌排配套,一部人水和谐的历史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河套平原上的人工河、渠总长度将近2000公里,接近大运河的规模,这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著名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使黄河温顺地根植于这片热土,近半个世纪都没有发生大灾,如今的河套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1000万亩,建成了全国灌溉密度最大的灌区。 (四)产业道路的创新。河套文化中两种文明的融合点,集中表现在经济发展的农牧结合上,引牧入农,引农入牧,农牧结合,直到今天,仍然成为河套地区经济建设的一条产业化道路,其产业互动的创造,是推动河套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今天还在推动着河套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从经济学的眼光观照,河套文化的涵摄力,是一个巨大的资源优势,也是一笔难以估价的资本。
/
本文档为【河套文化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集聚的典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