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指南]飞机螺旋桨

2017-09-20 17页 doc 210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1942

暂无简介

举报
[指南]飞机螺旋桨[指南]飞机螺旋桨 飞机螺旋桨 航空航天技术科普知识讲座之三 齐寿祥:高级工程师 北京航空航天学会科普与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普宣教团成员。科普作家。 飞机螺旋桨在发动机驱动下高速旋转,从而产生拉力,牵拉飞机向前飞行。这是人们的常识。可是,有人认为螺旋桨的拉力是由于螺旋桨旋转时桨叶把前面的空气吸入并向后排,用气流的反作用力拉动飞机向前飞行的,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那么,飞机的螺旋桨是怎样产生拉力的呢,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会看到飞机的螺旋桨结构很特殊,如图1所示,单支桨叶为细长而又带有扭角的翼形叶片,桨叶的扭角(桨...
[指南]飞机螺旋桨
[指南]飞机螺旋桨 飞机螺旋桨 航空航天技术科普知识讲座之三 齐寿祥:高级工程师 北京航空航天学会科普与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普宣教团成员。科普作家。 飞机螺旋桨在发动机驱动下高速旋转,从而产生拉力,牵拉飞机向前飞行。这是人们的常识。可是,有人认为螺旋桨的拉力是由于螺旋桨旋转时桨叶把前面的空气吸入并向后排,用气流的反作用力拉动飞机向前飞行的,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那么,飞机的螺旋桨是怎样产生拉力的呢,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会看到飞机的螺旋桨结构很特殊,如图1所示,单支桨叶为细长而又带有扭角的翼形叶片,桨叶的扭角(桨叶角)相当于飞机机翼的迎角,但桨叶角为桨尖与旋转平面呈平行逐步向桨根变化的扭角。 图1 双桨叶螺旋桨 桨叶的剖面形状与机翼的剖面形状很相似,前桨面相当于机翼的上翼面,曲率较大,后桨面则相当于下翼面,曲率近乎平直,每支桨叶的前缘与发动机输出轴旋转方向一致,所以,飞机螺旋桨相当于一对竖直安装的机翼。 图2 螺旋桨的工作示意图 桨叶在高速旋转时,同时产生两个力,一个是牵拉桨叶向前的空气动力,一个是由桨叶扭角向后推动空气产生的反作用力。 图3 桨叶剖面图 从桨叶剖面图中可以看出桨叶的空气动力是如何产生的,由于前 桨面与后桨面的曲率不一样,在桨叶旋转时,气流对曲率大的前桨面压力小,而对曲线近于平直的后桨面压力大,因此形成了前后桨面的压力差,从而产生一个向前拉桨叶的空气动力,这个力就是牵拉飞机向前飞行的动力。 另一个牵拉飞机的力,是由桨叶扭角向后推空气时产生的反作用力而得来的。桨叶与发动机轴呈直角安装,并有扭角,在桨叶旋转时靠桨叶扭角把前方的空气吸入,并给吸入的空气加一个向后推的力。与此同时,气流也给桨叶一个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也是牵拉飞机向前飞行的动力。 由桨叶异型曲面产生的空气动力与桨叶扭角向后推空气产生的反作用力是同时发生的,这两个力的合力就是牵拉飞机向前飞行的总空气动力。 早期飞机大多使用桨叶角固定不变的螺旋桨,它的结构简单,但不能适应飞行速度变化。现代的螺旋桨飞机多采用桨叶角可调的变距螺旋桨,如图3所示,这种螺旋桨可根据飞行需要调整桨叶角,提高螺旋桨的工作效率。 图4 变距螺旋桨 由于螺旋桨在旋转时,桨根和桨尖的圆周速度不同,为了保持桨叶各部分都处于最佳气动力状态,所以把桨根的桨叶角成最大,依次递减,桨尖的桨叶角最小。(如图1所示)。 工作状态的桨叶是一根悬壁梁受力态势,为了增加桨根的强度,桨根的截面积设计为最大。 一架飞机上桨叶数目根据发动机的功率而定,有2叶、3叶和4叶的,也有5叶、6叶的。如图4—6是多桨叶飞机。 图5 3桨叶飞机 图6 5桨叶飞机 图7 6桨叶飞机 装于飞机头部的螺旋桨为拉力式螺旋桨(如图4),装于飞机后部的螺旋桨为推力式螺旋桨(如图6),还有既装有拉力式螺旋桨又装有推力式螺旋桨的飞机(如图7)。 图8 装有推、拉式两副螺旋桨的飞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飞机,基本上是使用活塞式发动机作动力装置驱动螺旋桨。近代在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和涡轮桨扇发动机。用这两种发动机驱动螺旋桨使螺旋桨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飞机的性能。图9是装有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运输机,图10是装有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轰炸机,该机的螺旋桨是由同轴串联的两组反向旋转的桨叶组成。图11是美法两国共同研制的新型涡轮桨扇发动机。 图9 国产装有涡轮螺旋桨的运—8飞机。 图10 装有涡轮螺旋桨的轰炸机。 图11 新型涡轮桨扇发动机。 螺旋桨飞机最大飞行速度在700千米/小时左右,如果飞行速度再提高,飞行中产生的激波阻力是螺旋桨飞机无法克服的。这项技术问请看航空航天技术科普知识讲座的第四讲“飞行器的三障 空航天技术科普知识讲座之四: 人类在探索飞行器的过程中,曾遇上三个拦路虎,就是人们常说的“三障”,即“音障”、“热障”和“黑障”。所谓“障”就是在技术上遇到的障碍。 自美国人莱特兄弟1903年发明飞机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航空技术将对人类的未来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一些国家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航空技术进行探索和开发。这期间有无数航空先驱者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一个又一个技术进步,使航空技术纪录一再打 破,才形成了今天的航空技术水平。在整个航空技术发展中,突破“音障”是一项重大的技术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活塞式发动机、螺旋桨飞机的速度已经发展到顶峰。但由于技术上的需要,还要把速度再提高,因为当时的空战主要是以机炮和机枪作为空战武器,谁的速度快,谁就能抢到有利空域赢得胜利。所以当时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员一再努力追求飞行速度。美国飞行员耶格尔驾驶时速700多千米的“野马”式战斗机与德国飞机作战时,还感到速度低,所以他经常采用先把战机拉高,然后俯冲,借助重力加速度提高飞机速度的战术与敌机作战。可是当飞机出现800千米/时的速度时,飞机便产生了失控的感觉。飞机震动得特别厉害,难以驾驭。后来人们认识到,当飞机速度超过800千米/时,空气会产生一种“压缩效应”。这种效应会使机头前部的空气被压缩成密度很高的“空气墙”,使飞机难以逾越。产生这种现象时,飞机刚好接近于音速,后来人们管这种现象叫“音障”。 很多人试图突破“音障”,但当时受技术条件限制,都没能成功。著名的英国飞行员德哈维兰在1946年9月27日驾驶D?11?108试验飞机作飞行试验。当飞行速度达到0.815马赫时,由于飞机产生强烈震颤造成空中解体,付出了机毁人亡的代价。虽然经过多次试图突破“音障”都没有成功,但通过实践人们认识到“音障”形成的原因,也初步设想出突破“音障”的。直到1947年美国做了一架向“音障”冲刺的试验飞机,,X,1飞机。这是一架以火箭发动机作动力的试验机,这架飞机生来就是为了挑战“音障”的。机身外形 像一颗机枪子弹的弹头。机头尖尖的,薄形机翼,尽量做到减小飞机的迎流面积,以减小飞机的阻力。采用酒精和液氧的火箭发动机,用B,29轰炸机作母机将其带到6400米高空投放,由查尔斯?耶格尔驾驶,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1947年10月14日的第九次试验中突破了“音障”,飞行速度达到1.015马赫。查尔斯?耶格尔成为世界上超音速飞行的第一人。 查尔斯?耶格尔驾驶X,1试验机突破“音障”的壮举,意义非常重大,它为现代军事航空和航天技术的开发铺平了道路。 什么是马赫数, 飞行器的飞行速度常用马赫数示,马赫其人是奥地利的物理学家,为了纪念他在超音速弹丸研究作出的贡献,把飞行器的飞行速度v与当地音速a之比值称为马赫数,即马赫,v/a(马赫也可写成M,或M)。公式中当地音速a是个变量,它随大气高度的变化(空气密度变化)而变化,比如在15ºC的海平面a为341米,秒。在50ºC的1万米高空a为300米/秒。 飞行器的飞行速度与马赫数的关系: 在人们考量飞行器的速度时,常说某飞行器是亚音速飞行或超音速飞行。究竟亚音速或超音速的马赫数是多少,国际上还没有统一标准,但一般认为: 低速飞行区 马赫数为 0.4 亚音速飞行区 马赫数为 0.4,0.75 跨音速飞行区 马赫数为 0.75,1.2 超音速飞行区 马赫数为 1.20,5.0 高超音速飞行区 马赫数为 5.0以上。 什么是“音障”,怎样突破“音障”, 当飞机用亚音速(M,0.75)以下的速度飞行时,在机头前方的空气受到的冲击压力不大,空气微团可避让飞行。音波也能向机头前方传播,飞机能顺利飞行。若把飞机速度提高到接近音速(M?0.8)时,机头前部(包括机翼前缘)的空气来不及避让飞机,如图4所示,此时飞机的迎流面对空气的压力加大,空气密度即随之增大,飞机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推开机头前方的高压空气,待飞机的速度达到音速时,音波就不能向前传播,产生很大的激波阻力。这些现象出现后,使机头前部的空气温度升高,能量迭聚,形成一堵高温高压的空气墙,使飞机难以逾越,这种现象就叫作“音障”。一旦加大飞机的动力,改进飞机的结构外形就可以突破“音障”。如图5所示,出现物极必反的形势,飞机可轻易地飞行在音波的前方。 突破“音障”对飞机结构有什么要求, “音障”是飞机的飞行速度与音速相近时,产生阻碍飞机飞行速度的能量“墙”,由高温、高压及高密度的空气和声波的能量迭聚而成。人们认识到“音障”形成的原由,也就不难突破了。 早于飞机发明以前就有人对音障问题进行研究了。大家都知道最早的炮弹都是圆球形的。球形的物体飞行阻力大,射程远不了。经过研究把炮弹做成尖锥的流线体。这样的弹头射出炮口就能在几倍音速下飞行。若把飞机也做成像炮弹一样的尖锥形,不是就容易突破“音 障”了吗,于是人们就根据这一想法先做了X,1的试验机,果然成功地突破了音障。后来就把所有的超音速飞机都做成尖锥形的流线体机身和薄形机翼,最典型的高速飞机要数SR,71高空高速侦察机了,如图6,它能在24000米的高空飞到马赫数3.2的速度。 另外,“音障”既然是一堵“墙”,若突破它,除把飞机做成流线体之外,还要加大发动机的动力,活塞发动机,螺旋桨时代的飞机绝没有能力突破“音障”。当航空技术进入喷气式发动机时代,有了喷气式发动机强大的动力,突破“音障”也就轻而易举了。 再有一种有利于飞机突破“音障”的方法,是把机翼做成像燕子翅膀一样的后掠翼形,这样翼形的飞机如同箭头一般,以锐角冲向“音障”形成的阻力“墙”,能大大减低阻力,便于飞机突破“音障”高速飞行。 音爆是怎么回事, 飞机突破“音障”时所产生的爆炸声称谓“音爆”。在飞机的飞行速度达到音速时,受到“音障”的阻碍,这个阻碍实际上是飞机头部的压缩空气幕给飞机一个反作用力,若此时飞机加大油门提高动力,嘭的一声就穿过了这层阻力层,实际上是飞机冲刺“音障”时的动能和受到飞机对压缩空气势能在突破“音障”的一瞬间变成声能释放出的声响。但这个能量很大,若飞机在城市上空做突破“音障”飞行,“音爆”的冲击波可能造成对建筑物的破坏。图8是飞机在突破“音障”瞬间的照片,从图片中可以看出飞机在突破“音障”时, 是有声有色的。 航空航天技术科普知识讲座之四: 齐寿祥:高级工程师 北京航空航天学会科普与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普宣教团成员。科普作家。 “热障”是怎么回事, 在飞机速度成功地突破“音障”以后,又在不断地攀登新的速度高峰。当把飞机速度提高到2马赫时,又遇到了一个技术上的大问题,也就是“热障”问题。所谓“热障”就是飞机在高速飞行时,由于气流对机身产生冲击力、压力和摩擦力转换成热能,对机身加热所造成的“热障碍”。 大家都知道摩擦生热这一物理现象在自然界是普遍的。只要物体与物体之间有了相对摩擦就会产生热量,这是由于摩擦过程的动能转换成热能的缘故。飞机在飞行中气流对飞机压力和摩擦所产生热量称为“气动加热”。飞机的飞行速度越高,气流对飞机表面的加热也就越高。当飞机飞行速度在2马赫时,飞机的迎流面温升可达100?C。当速度提高到2.5马赫时,温升能到200?C。若速度再提高,温度梯度也上升得更高。航天飞机在重返大气层时速度可达25马赫,此时航天飞机的迎流面温升达到1400?C。 气动加热对飞机有哪些影响呢, 原来一般制造飞机用的结构材料都是铝合金,这种材料比重小,而且工艺性好。但铝合金的熔点低,在200?C的环境中铝合金构件的强度就会降低,若飞机温升过高,结构强度降低能造成飞机结构破坏,空中解体。除了气动加热影响飞机的结构强度外,飞机上还有很 多仪器仪表,这些设备的工作温度范围一般均在50?C—60?C。超过工作温度,仪器仪表指示就不灵了。虽然飞机的驾驶舱可设空调降温,但飞行速度太快,机身产生的升温若超过200?C以上,舱内空调也无济于事了。 用什么办法解决“热障”问题呢, 解决“热障”问题有两种方法:一是使飞机的飞行速度不进入“热障”,二是给进入“热障”的飞机加防热罩。 用铝合金材料制造的飞机可承受的气动加热一般不超过2.2马赫,所以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实用型的超音速飞机大多数都控制在2.2马赫速度以内。这样可以充分发挥飞机的结构效率。下面的图9、图10和图11是实用型超音速飞机举例。 图9 图10 图11 如果把飞行速度再提高,气动加热就会使飞机进入“热障”了。因此必须对飞机的气动力设计及材料、结构、动力和机载设备都要作出重新设计,目前能在“热障”条件下飞行的飞机不多。下面的图12和图13是可在“热障”条件下飞行的飞机举例。 图12 图13 米格,25是世界上飞得最快的战斗机,由前苏联在60年代中期开发的,飞行速度在M2.5左右,最大速度可达M2.8,机身结构材料80%为不锈钢,8%为钛合金,其余为铝合金及其他材料。机载设备也比较简单。美国的SR,71高空高速侦察机是实用型唯一能飞行在M3以上的飞机。能在24000米的高空以M3.2的速度飞行。从飞机的外形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气动外形设计特点,为了减小飞行中的气动阻力,尽量设计成流线体机身,使飞机的迎流面最大限度地减小,而且使用93%的钛合金作飞机的结构材料,等于给飞机穿了一身防高温的钛铠甲,从而使飞机能在M3.2的“热障”条件下飞行。 另外,航天飞机及太空飞船在返加地面时由于重力作用飞行速度能达到25倍音速,随渐落过程空气密度逐渐增加,气动加热可使航天飞机或飞船的迎流面温度达到1400?C,在这一温度范围下,一般金属构件都将熔化,必须使用特殊材料,作出特殊处理才能躲过这样高温。最早的办法是使用烧蚀材料作高温防护罩。现在使用泡沫陶瓷 瓦片作高温防护层,在自然界里最耐高温的材料当属陶瓷了,若把陶瓷作成泡沫瓦片既耐高温又起热绝缘的作用,不使温度向机舱内传导。美国的航天飞机就是用2.6万块蜂窝结构硅瓷片组成的防护层,才得以通过返回大气层时的“热障”考验的。一般飞船的返回舱迎流面也用蜂窝硅瓷材料做成的防热大底,以保护飞船的返回舱在通过大气层时受到的高温加热。 图14—航天飞机外壳由2.6万块蜂窝陶瓷片组成耐高温防护层。 图15—飞船返回舱由蜂窝硅瓷材料做的防热大底。 图16—这是未来天地往返飞机,也得由蜂窝陶瓷瓦作防热材料。 飞船返回舱的气动加热及其“黑障”问题 当飞船返回舱重返地球时(也包括航天飞机重返地球时),到了大气层段,将以超高速进入大气层,其速度可达每秒7.5千米。以此速度飞行的返回舱对迎流面的空气能造成强大的压力。另外气流还与舱体表面形成强烈的摩擦,因此产生了巨大的气动加热,使舱体表面急聚升温,温升可达一两千摄氏度,形成一个气动加热的高温层包裹着高速飞行的返回舱,贴近返回舱表面的气体和返回舱材料表面的分子被分解和电离,形成一个等离子层。由于等离子体具有吸收和反射电磁波的能力,因此包裹返回舱的等离子体层,实际是一个等离子电磁波屏壁层。所以当返回舱进入被等离子体包裹状态时,舱外的无线电信号进不到舱内,舱内的电信号也传不到舱外,一时间,舱内外失去 了联系,在技术上对这种现象称之为“黑障”。 怎样解决返回舱气动加热问题, 采用以下方法防护返回舱的气动加热危害: 1、 把返回舱做成钟形,以钟底面作迎流面,由于钟底面的面积大,既起到增大阻力、减速作用又能使气动加热形成的高温气体大部分沿弧形的钟底射向空间,保护舱身尽量减少受热(如图17所示) 图17 2、给返回舱穿“防热服”,尽管钟形的舱底能扩散一部分热量,但舱身还是受到相当大的气动加热,为此给舱身穿一件由烧蚀材料制成的“防热服”来解决返回舱舱身的防热问题。所谓烧蚀材料,是用石棉、陶瓷等耐高温材料与酚醛组成的无机复合材料。用这种材料做成的容器受高温燃烧时,燃烧面能热解、熔蚀,一层一层地剥落,从而带走热量,不致把热量向容器内部传导。为了减轻返回舱的重量,用烧蚀材料做成蜂窝结构的外壳(如图18所示)。这样既获得了耐高温的效果,又保证了外壳的强度和减轻了重量。 图18 3、给返回舱加一个防热大底。返回舱的舱身和舱底是分体设计的,为舱身所穿的防热服在飞船运行的全过程始终是穿在舱体上,而为舱底设计的防热大底,却在返回舱开伞后,速度逐渐降低,起动抛底程序将防热大底抛掉。以便露出装在舱底的四台返推火箭喷口,待返回舱离地面几米时,打开返推火箭,使返回舱能像气垫船一样缓缓着地。从图15可以看出防热大底是由蜂窝结构双层的烧蚀材料制成的。 如何对待“黑障”问题, 关于返回舱气动加热外表面形成电离层,出现电磁波屏壁问题,即所谓“黑障”问题,目前国际上尚无很好的解决办法。好在造成屏壁时间很短,而且当返回舱出现“黑障”时,是处于正常下降轨道状态,没有无线电测控也影响不大,仅4分钟左右返回舱降至稠密大气层开伞减速后,“黑障”即可消除。虽然“黑障”问题尚未解决,相信随着技术进步,这一难题是会解决的。
/
本文档为【[指南]飞机螺旋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