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英国文学作品

英国文学作品

2017-10-15 28页 doc 59KB 10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07586

暂无简介

举报
英国文学作品英国文学作品 前言:虽然英国文学的历史不及1000年,美国文学的历史不及400年,但不可否认,其中诞生了不少名作,而这些名作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颗珍珠。我现在想把这些珍珠一颗颗都串起来,用比较口语化的语言把咱们自考的《英美文学选读》中重要的知识点给大家说明白。我学习英美文学的时候,虽然有兴趣,但是面对很多专业名词和错综复杂的文学术语感到十分头痛。之前虽然读过不少汉语版的名著,但却未领悟其精髓。现在学习了„文选?,又重新读原来的名著,在正确的文学方向指导下,我读出了之前没有读到的内容.我希望以我的微薄之力写点东西,能与大家共...
英国文学作品
英国文学作品 前言:虽然英国文学的历史不及1000年,美国文学的历史不及400年,但不可否认,其中诞生了不少名作,而这些名作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颗珍珠。我现在想把这些珍珠一颗颗都串起来,用比较口语化的语言把咱们自考的《英美文学选读》中重要的知识点给大家说明白。我学习英美文学的时候,虽然有兴趣,但是面对很多专业名词和错综复杂的文学术语感到十分头痛。之前虽然读过不少汉语版的名著,但却未领悟其精髓。现在学习了„文选?,又重新读原来的名著,在正确的文学方向指导下,我读出了之前没有读到的.我希望以我的微薄之力写点东西,能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大家觉得我写的有趣,可读,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了。 课本开篇介绍了古英语和中世纪英语,古代英语是从450年到1066年,创作主要以诗歌为主。而诗歌分成了两种:1.宗教性(religious)的,比如圣经里的创世纪,出埃及记,旧约;2.世俗性的(secular),主要是英格兰的国家史诗(National epic)贝尔武夫(Beowulf),字面意思上看,贝尔武夫是个„武夫?,他的确很善战,他跟怪兽打仗,还杀了一条龙。在1066年之后的英国文学进入了中世纪时期,这里课本提到了传奇故事(romance),传奇故事主要讲了当时的骑士,那时候的故事也都很简单,无非就是英雄救美。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英语诗歌之父---乔叟(Chaucer),乔叟虽然生在中世纪,但是他的写作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时期的特色,这在当时是一个进步。过去,英语诗歌的押韵是押头韵(alliteration),乔叟则从意大利引进了五音部抑扬格(iambic pentameter),这样韵律就更加多样化,读起来就更好听了。这个五音部抑扬格往后面讲到莎士比亚的时候再提。乔叟最著名的作品叫做《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这部作品虽然没写完,但是这部作品刻画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全景,故事讲了30个要去坎特伯雷教堂朝圣的人,路上无聊便一个人讲一个故事,这三十个人里有社会上层的骑士、神职人员,也有下层:磨坊主、农民等等,这也就说:他们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文艺复兴来源于意大利。在公元前多少多少年,古希腊有着非常灿烂的文明(就跟咱们中国一样),文艺复兴,复兴的就是古希腊、罗马的文明。文艺复兴之前,宗教都说人生来有罪,但是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不这么想,他们认为人是可以进步,可以主动完善自己,这也就把人摆在了比神还NB的位置上,所以把这种思想叫做人文主义(humanism)。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代表有三位: Thomas Moor, Christopher Marlow, William Shakespeare 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剧作家也有三位:(不要跟上面搞混) Christopher Marlow, William Shakespeare, Ben Jonson 接着刚才的说,文艺复兴把人的位置看的那么重,那些宗教人士可不这么想。按中世纪那样,他们肯定得烧死几个人(中世纪不是经常对异教徒采取火刑嘛)。当时英国的国王亨利八世是个很传奇的人。他娶了好几个老婆,杀了两个,还有一个因为生不出男孩,亨利八世就想跟她离婚,当时罗马教皇不许,亨利八世一怒之下就宣布跟罗马天主教断绝关系,就这样,文艺复兴在英国更不受控制,各个作家作品像雨后春笋般涌出。亨利八世挂了之后,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她爱好文学,更为当时的文化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接下来要提到的两个人,他们从外国引入了些诗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其中一位叫Wyatt,他引入了彼得拉客十四行诗(Petrarchan sonnet),另一个叫Surrey,他引入了无韵体诗歌(blank verse)。 还要提到的一个人叫邓恩(Donne),他是玄学派(metaphysical poetry)的代表人,玄学派其实挺扯的,邓恩有首诗叫„跳蚤?,说跳蚤咬了你一口,再咬我一口,我们两个就心心相连了,挺扯吧,没错。就是因为他有点让人摸不到头脑的想法,在20世纪带给了艾略特等人的灵感。 马洛,删掉了。下面讲莎士比亚。 他生平不说了,直接说他的创作,一共分为四个时期:1.学徒期,写了点喜剧和历史剧;2.高度个人化时期(highly individualized),写了著名的喜剧像《威尼斯商人》,还有唯一一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3.悲剧期,莎翁的四部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佩斯》《奥赛罗》4.悲喜剧时期,主要作品是《暴风雨》。除了他的38部戏剧,还有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十四行诗非常美,莎翁不仅歌颂爱情,还探讨人生、文学和美。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前期,莎翁坚持„国家应该由一个贤明的君主领导?,但随着他越来越老,对社会的认识越来越深,他也开始纠结。他痛恨专政,痛恨腐败,但是他却无所作为,这算是他创作中的一个局限性。 莎翁的戏剧是英国戏剧的瑰宝,貌似到现在还没有别人的作品能与他的作品相提并论。为什么17世纪的莎翁的作品至今还 广为传颂呢,我想有以下这些原因:他戏剧的构思之巧妙,情节生动,现代人读了都觉得有趣,这应该来源于他对生活的悉心观察。必须提到的也有他的语言,他善于捕捉人们的日常言语,并把它们写到自己的剧本里,有了这些他笔下的人物才显得栩栩如生。 课本中还提到,他善于讽刺,讽刺虽不直接,但以他的方法表现出来的时候,就颇有趣味。莎翁有大的词汇量,而且他能以不同写作形式来进行创作,比如说英雄双行体,十四行诗,或是无韵体。 有必要提一下英雄双行体(heoric couplet)是一种五音步抑扬格形式(iambic pentameter),所谓五音步抑扬格,就是一行诗里有10个音节,两个音节是一个音步,一个音步包含一扬一抑两个音节。具体例子可以看课本37页的十四行诗。 最后要补充的一点,是莎翁在其戏剧中运用了独白来刻画心理活动,通过人物把所想的说出来,这种心理刻画虽然原始,但总比没有好。最重要的例子,需要大家读哈姆雷特那段经典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好,下面说弥尔顿。弥尔顿在我看来是个爷们,他虽然生在名门望族,但是年轻的时候就参与反对英王的人民斗争中。在英国国王被处决之后,社会上人心不安,弥尔顿写了不少政治宣传小册子,他那时候还担任共和国的拉丁文秘书,他夜以继日操劳,最终双目失明。王朝复辟之后,他又遭囚禁之苦,在牢狱中他没有低沉没有丧气,写了他最著名的作品---《失乐园》(paradise lost)。 课本上也给我们提到了弥尔顿的三个创作时期:早期他参加斗争时写的诗歌,中期他写的政治宣传册(prose pamphlets)和后期的长诗。(课本70页第二段) 弥尔顿的主要作品都在后期写成,主要有三部作品:1.失乐园 2.复乐园(paradise regained)3力士参孙(samson agonists)。最重要的也是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失乐园》,这部作品是在贝尔武夫之后,英国的一部史诗(epic)。 《失乐园》这部作品除了其文学价值外,还应该体会它所表现出的社会价值。我们都知道文艺复兴更注重„人?,而非„神?,的确,弥尔顿是个虔诚的清教徒,但他在失乐园中把撒旦这个魔鬼写成敢于上帝抗衡的英雄,这种矛盾初看来可能令人费解,但我想这代表了对当时神权的质疑和否定。最终撒旦的抵抗以失败告终,但撒旦扬言:all is not lost,这里看来,撒旦有弥尔顿本人的影子。弥尔顿早年参加英国清教革命,但是又饱尝革命失败、王朝复辟之苦,但他深信革命不会因为受到挫折就此失败,在这里撒旦的形象成为清教革命者的象征。失乐园结尾,亚当和夏娃携手走出伊甸园的时候,弥尔顿写到他们并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而是白手起家重新开始。这也说明了人必须摆脱上帝的眷顾,才能找回自我。 弥尔顿在失乐园中运用了无韵体(blank verse)这种形式,在马洛give blank verse its mighty lines之后,弥尔顿再把无韵体这种形式发挥到极致。失乐园读起来真的有史诗的感觉,文字庄重,气势宏大(特别是撒旦反叛那段)。 下面一个时期叫做新古典主义时期(neoclassical period),社会背景来看,英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确立,所以当时的中产阶级算是社会上比较活跃的一股力量。他们不少人白手起家,按现在的话,他们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太子党,只凭着他们的努力来积累财富。这样一来,一些有识之士认为要改造社会,要通过对人们进行启蒙和教育,这些人就叫做启蒙主义者(enlighteners),他们带来的运动就叫做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在对人性问题的本质上,我感觉这些启蒙主义者跟文艺复兴时期的看法差不多:他们都认为人可以完善自己,但是启蒙主义者认为完善这一过程需要道德说教和教育。 18世纪的英国文学总的来说就是启蒙主义的文学,理性有余,但是感性不足。18世纪前半页有蒲柏(alexander pope),后半页有约翰逊(samuel jonson,考纲删去了)。这些人对当时诗歌、散文、小说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82页,第一段),他们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理性,有逻辑,感情要保守,用词要精确,而且文学作品的价值应体现在其对社会大众的说教上。(81页,最后一段)。 俗话说:物极必反。在古典主义后期,人们对这种说教性强的文章心生反感,于是感伤主义开始抬头(sentimentalism),哥特式小说(gothic novels)开始诞生。最终,古典主义被浪漫主义所代替。 先把删去的几位作家简单介绍下吧: 1. 班羊(john bunyan)一位通过讲故事进行宗教说教的小说家,著名作品是《天路历程》(A pilgrim?s progress) 2. 蒲柏(alexander pope)虽然长得丑,却十分有才,他的著作„论批评?(an essay on criticism)确立了新古典主义时期文学。 3. 约翰逊(samuel Johnson)大博士,新古典主义后期的文学,他说好就好,他说不好就不好。 4. 谢里丹(Richard Sheridan)对他不太了解,戏剧家,著名作品《绯闻学校》(school of scandal) 5. 格雷(Thomas grey)墓地派诗人,他写诗字斟句酌,名作:《墓园挽歌》(an elegy written in the country church yard) [值得一读] 笛福(defoe)的鲁宾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是咱们都很熟悉的故事,这一部小说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笛福这个人阅历丰富,他当过商人、士兵、新闻记者,接近过国王,也坐过阶下囚。中年之后,他开始文学创作,他把贵族当做批判目标,对其巧取豪夺强奸民意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批评。《鲁宾逊漂流记》的主人公也代表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正面资本家的形象。笛福很会讲故事,与同时期别的小说家相比,他的语言显得活泼流畅,生动直白。 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是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牛人。斯威夫特早年丧父,寄人篱下,造就了他孤僻傲岸的性格。正是具备了这种性格,他的文字风格才显得犀利、刻薄。斯威夫特最著名的一本小册子叫《一个温和的建议》(A modest proposal),呵呵,这个建议表面上温和,实际上却以极其尖酸的口吻来建议爱尔兰穷人把自己的儿女出售给贵族,好让贵族饱尝美味。当然,他是揭露英国统治的残酷和暴虐。这篇小册子在爱尔兰秘密发行之后,英国人全城通缉他,但没一个人把他供出来,这也可以看出他多受人民爱戴了~ 和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一样,斯威夫特的著名小说《格列佛游记》也被广大中国人所熟知。孩子们喜欢读这本书,把它当做是传奇故事。我们现在来读,就要注意分析其讽刺含义,毕竟斯威夫特是个讽刺大师。说说这部作品,格列佛先到的小人国,小人国虽小但却分有两党(高鞋跟党和低鞋跟党),教有两派(大端派和小端派,以吃鸡蛋的时候从大端打开还是小端打开为准,狂笑ing),看到这里同学肯定猜出来,小人国就是18世纪英国的缩影,这些小侏儒们的表现同英国人一样可憎可恨。然后格列佛到了大人国,这里的君主贤明正直,人民诚实善良,很显然,这里是理想之国.接着格列佛到了飞岛国Laputa,呵呵,laputa这个名字后来还被宫崎骏拍成动画片(天空之城 Laputa: castle in the sky),然后格列佛到了智马国,这里的马有的特别聪明,有的特别野蛮,野蛮的叫做Yahoo,也是雅虎网站名字的来源。 一不小心说多了,综上:我们要特别注意斯威夫特的讽刺,这是他最大的特点。斯威夫特是英国散文大师,他的文笔精准,简练。(107页,最后一段) 亨利菲尔丁,先记住他的一个称号,他就是所谓的„英国小说之父?(无贬义)。菲尔丁是一位亲民的作家,他熟悉各个阶层,他的描写精细谨慎,他的故事构思精妙,情节曲折。 他最重要的作品《汤姆•琼斯》(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a foundling)。这部作品也被称为散文戏剧史诗(comic epic in prose)。在写作技巧上看,菲尔丁引入了第三人称叙述(third person narration),在写作时,作家高高在上,仿佛是主宰一切的上帝,这种技巧也是菲尔丁对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在笛福和斯威夫特的小说里,故事的主人公往往是„作者?,而菲尔丁则以一种局外人的口气叙述故事。在菲尔丁的作品里,善总是战胜恶,他是个乐天派。 对于菲尔丁还要补充的有:菲尔丁早期是以创作戏剧出道的,具体戏剧我没读过,课本119页倒数第二段有介绍。 新古典主义到此结束。之前也提到了在新古典主义后期,感伤主义作家开始登上文学舞台,这也给浪漫主义的开始奠定了基础。从华兹华斯(Wordsworth)和柯勒律治(coleridge)发表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开始到沃尔特•斯科特之死这短短的34年,英国文学走进浪漫主义时期。 不仅在英国文坛,在整个欧洲,浪漫主义掀起了一股股风暴。在法国有雨果(hugo),拉马丁(larmatine)和乔治桑(George sand),在德国有歌德(Goethe)有席勒(Schiller),在俄国有普希金(Pushkin)。随着工业革命进一步深入,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也就越来越残酷,人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样改革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我们想想也是:18世纪那些客观、冷漠的文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抒发感情的需要,人们希望更直接更有激情地表达情感,我想这也是浪漫主义产生的原因。 课本上提到,浪漫主义把注意集中到内心思想上而非外在事物上,浪漫主义者把人放在了一切事物的中心,让语言文字直接描写思想和想法。(课本161页第一段,应特别注意) 浪漫主义时期以诗歌为主,诗人可以分成两派,方便记忆: 1. 湖畔诗人:华兹华斯(Wordsworth)柯勒律治(coleridge)骚赛(Southey),这几个人喜欢描写大自然的风光景色 2. 叛逃到国外的诗人:雪莱(shelly)和拜伦(byron)。这两个人都因不满英国现状,离开英国到国外发展。前者在宗教、哲学方面有独到建树,后者则在社会改革领域很有作为。 其他需要说的还有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创作。其中以沃尔特•斯科特(Walter Scott)为代表,这位斯科特算是个全才,他又能写诗,又能写小说,而且写的都不错。像他早期的那首《苏格兰边区民谣》(The minstrelsy of the Scottish Border) 就让他崭露头角,他出口成章,在他以诗歌确立了他在文坛中的地位之后又转行小说创作。 除了斯科特,浪漫主义时期的几位女作家也给当时文坛带来了一阵新风,这里有我们熟知奥斯丁(Jane Austen),还有安•拉的克里夫(Ann Radcliffe)。小说在浪漫主义时期不是考核重点,涉及到它们的具体知识我后面再说。 妮 这一章删去了3个作家: 柯勒律治(coleridge):湖畔派诗人之一,代表作是《忽必烈汗》(Kubla Khan) 拜伦(Byron):富有反叛精神,一夜成名,领导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侵略者,他的诗作《她在美中行走》(she walks in beauty)不错,值得读读。 济慈(John Keats)想象丰富,思想深刻,他的诗歌《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非常值得读。 好,这一时期首先讲的诗人是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他是浪漫主义时期第一位诗人,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他的两部诗集,一部叫《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另一部叫《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这两部诗集中有不少诗主题相似,但所表现的内涵不同。就以课文后的选文来看(171页),两首诗都讲了一个扫烟囱的孩子,天真之歌里的孩子就是天真,生活虽然艰苦,但会有天使来接他们;经验之歌里的孩子显得悲戚可怜,诗人问可怜的孩子:你妈妈爸爸上哪儿了,那孩子说:他们去教堂了。很显然,这是对当时社会无情的批判。布莱克的语言直白易读,含义深刻(170页最后一段)。 华兹华斯给英国诗坛带来了一阵浪漫主义的清风。他年轻的时候比较激进,同情法国革命,批评资本主义的机器文明,后期则趋向保守,还做了桂冠诗人,因而遭到了拜伦、雪莱的抨击。华兹华斯是自然的孩子,他的诗作分为两类:描写自然的和描写人生的,以前者更著名,更具有代表性。华兹华斯的诗充溢着一种自然崇拜,是英国诗歌中把自然视为生灵的体现的最高艺术表现。我们从他对大自然的诗中体会到了人和自然的有机和谐,感受到强烈的美。华兹华斯的语言不„煽情?,比较简单的用词,加上那种白描的手法(我是这么想的),能引导读者主动地思考,主动体验,获得的那种美感真的好充实。 华兹华斯认为,诗歌应该是人们情感的自发,自由的流露(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也要„发于情,止于静?(originated from emotional and recollect at tranquility)他的长诗《序曲》(the Prelude)被评论家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另外他和柯勒律治合作写成的《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更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开端,具有重要意义。 记得李白写诗的时候,要让村子里的妇人读懂他才觉得满意。华兹华斯也是这样,从课本选文上给的几首诗来看,他选词不生僻,诗意象(image)也来源于日常生活,我想这也是华兹华斯的作品广为流传的原因吧。有时下午会倚着阳台看夕阳,不经意间会想到华兹华斯的一些诗句,仿佛脑海中星光一闪,幸福感油然而生——生活真美。 雪莱,是一个天性善良、豁达,主张博爱的人。他在牛津上学的时候,因为一篇散文《无神论的必要性》(the necessity of atheism)而遭开除。雪莱的第一首重要诗作是《麦布女王》(Queen Mab: A philosophical poem),在这首诗里他提出爱的福音,反对基督教的不正义,充满了反叛的热情。 雪莱成年后大部分时间在意大利生活。书上说他是自我叛逃,其实他喜欢上政治家歌德闻的女儿,然后跟她私奔,雪莱的大老婆受不了,跳河自杀。就这样雪莱才寄居意大利,并与拜伦为友,后来出海游泳时溺水而死。 雪莱很重要的一部散文叫做《诗辩》(a defence of poetry),在这部散文里,他给英诗提出了追求真理和美结合的创作原则,表达了诗歌应该为社会和人类进步服务的美学观点。雪莱认为人的罪恶是天生的,要让社会变得更好,需要从上而下进行改革。 下面要说雪莱的两首著名的诗歌,在选文里都有。一首叫做《英格兰人民之歌》(Men of England),这首诗里雪莱指出了社会中的种种不平等,号召英国人民起身反抗压迫者。另一首叫做《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这首诗歌颂了革命之风,也表达了他希望投身革命,冲向自由的炽热之心(211页,斜体字部分,重点),这首诗以三行诗节(terza rima)写成,语言非常有感染力,其中的名句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他最著名的戏剧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这个我没读过,看介绍讲的是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的事儿。 简•奥斯丁(jane austen)我们都很熟悉,以她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傲慢与偏见》也很不错。奥斯丁小时候受到家庭、宗教的约束,活动范围很狭窄。她没有多少丰富的阅历,但是她具有观察力的眼睛捕捉了她所看到的一切。这也就是说她的创作范围是比较窄的:她习惯于写乡村生活几个家庭中的感情故事(224页,最后一段)她特别关注婚姻,她的态度也能渗透到她的作品中:她认为幸福美满的婚姻需要两人之间的感情和物质基础,缺一不可。我想奥斯丁这种现实主义态度在当时与别的作家虚无缥缈的故事形成对比,在一定程度上把小说拉回现实主义的轨道;就在当今来看,奥斯丁的想法也比 较有建设性。 考试中容易提到她的《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和《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通过读课后选文我们可以发现奥斯丁对人物的刻画值得称赞。就只看课本后选的第一章,就能看出本尼特太太(Bennet)的虚伪,伊丽莎白的典雅气质和那几个妹妹的疯丫头形象。奥斯丁笔下的人物虽然不是名流显贵,但他们的行为却有荡气回肠之处。 维多利亚时期从1936年到1901年,将近70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是英国文学的第三个高峰(前两个是文艺复兴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高速发展,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也在加剧。在思想文化领域,一场革命也在悄无声息的进行,这里我们要提到达尔文(Darwin,Darwinism),他的进化论(evolution theory)在很大程度上震撼了宗教的基础,接踵而来的关于社会的本性、人性、宗教和科学的关系洗卷了整个西方。可以说,进化论思想影响了整个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 维多利亚前期对社会道德要求相当严格。维多利亚女王的前任是乔治四世,他是个老淫荡。维多利亚女王对朝中遗留的轻浮感到相当厌恶。据说在她登基之后,旧朝老臣有时还会口出戏言,维多利亚女王就板起脸说„维多利亚不觉得好笑?。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德标准变得越来越严格,女生甚至不需露出脚面,说„腿?不雅,说„胸?粗俗,甚至说„鸡胸?也成忌讳。那时候,几乎所有作家都遵循„说教美学?,很少能随心所欲地描写„人?了。 随着物质主义的发展,功利主义的影响,这种变态的„美?从文艺中近乎消失了。这里又是一个„物极必反?的例子,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文学中的„美?又一次抬头,这次的美却有点变态,以王尔德(oscar wilde)领导的唯美主义成了一支有重要影响的„非主流?。19世纪末期,如果你在伦敦大街上看到一位身穿丝绒上衣、翻领衬衣,系着随风飘荡的花领带,留着蓬松长发,手上拿着一支百合花的人,他就是王尔德。王尔德坚持艺术要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王尔德的美是一种特殊的美,有限的美,一种纤弱病态的美。王尔德的诗歌讴歌憔悴的面颊、深陷的眼睛、绵软的四肢和坟墓、尸体、骷髅间的爱情,人们称之为„病态文学?。 说了不少题外话。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进入现代的转折阶段,人们处于一种思想胡乱,无所适从的状态下。那时候的小说家就习惯于通过故事来进行道德说教。著名的小说家我们有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卡莱尔(thomas Carlyle),他们的作品都致力于培养人们使具有高尚的道德。维多利亚后期的小说家代表是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他作为自然主义的代表人,毫不留情地刻画了社会,特别是中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 刚才讲了小说的题材,这一时期,小说的写作手法也有革新。一个是„诗体小说?(verse novel),其代表人是罗伯特•布朗宁(Robert Browning),这应该算是比较重要的一项革新,布朗宁的戏剧式独白(dramatic monologue)能让读者直接窥察书中人物的内心。【课本237页,第二段】(这个戏剧式独白可以理解为:人物想着什么就把所想的都说出来,这与之前的间接刻画心里的手法有本质不同)。 说了诗体小说,我们也有诗歌,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课本上提到了丁尼生(Alfred Tennyson),除了他,我觉得有两位女诗人的作品也相当不错,一位是刚才提到的布朗宁的老婆----伊丽莎白•布朗宁,一位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Christina Rosetti)。 现在要讲的是维多利亚时期最著名的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狄更斯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初年,这是一个社会开始变化,但原有的道德标准尚未受到威胁的阶段。狄更斯的作品虽然批判社会,对社会弊端进行了无情的鞭笞,但他还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憧憬。 狄更斯善于观察,他笔下的故事常以伦敦作为背景,他的故事概括了当时伦敦的全貌。狄更斯描写了贫民院里的孩子,描写了盗贼和骗子;描写了做苦工的女人和儿童,也描写过心肠毒辣的大法官。课本上我们提到了狄更斯描写的两类人---天真的儿童和令人厌恶的大坏蛋。(课本241页第一段,从上数第八行)。狄更斯的人物刻画之所以成功,在于他笔下的人物集中了现实中人物的特点,甚至有些夸张,这就使读者对其印象深刻了。 课本中还提到了狄更斯创作态度的转变。在他的早期作品,像《匹克维克外传》(The Posthumous Papers of Pickwick Club),他描写了一个市井喧嚣的伦敦,表现出快乐分为。到了《董贝父子》(Dombey and Son)的时期,火车开进了快活的伦敦,贫民窟大批涌现,工厂烟囱林立。而到了《荒凉山庄》(bleak house)《艰难时世》(hard times)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等后期作品里,伦敦也已变成荒凉,凄苦,民不聊生的„人间地狱?了。伦敦的变化反映出狄更斯的世界观逐渐悲观起来的过程。从根本上说,他还是对人们的进步抱有希望。 狄更斯的作品充满了不同社会,不同人物,不同阶级的杂糅,这种杂糅产生了悲怆或是喜剧的艺术效果。(241页,第二段 开头)。就是在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况下,读者容易产生思考,并对作品和社会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这种写作方式在后世有不少追随者。 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简爱》(Jane Eyre)又是被世人所喜爱的一部小说。单从文学价值上来讲,这部作品没什么特别出彩之处:没有引入新的写作手法,情节安排也比较平缓,人物刻画不像狄更斯那样有艺术性。但这部作品问世150年来,一直被全世界所有人所喜爱,评章也越来越多,那它好在哪儿呢, 我认为《简爱》的魅力在于它塑造了一对平凡人物。而这对人物身上有我们的背影。主人公简•爱不仅容貌一般,态度严峻,有的时候还冷语冰人,她这样一个看似冷漠的人,却在心底里埋藏着炽热的感情。(当然每个人都有资格去爱,只不过她表面给人的感觉跟她内心的差距有点大)。罗彻斯特热情地追她,但她得知自己要做小三儿,就敢于拒绝他,这也是她坚强性格的体现。也许我们自己身上都有类似的故事,在读文章的时候我们就把自己摆在了他们的位置上,文学作品与自己产生了共鸣,我想没有什么能比这样所体会到的感情更为深刻了。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是维多利亚时期后期的重要作家,他是英国文学史上自然主义的代表人。自然主义来自法国,是左拉(Zola)提出的„自然主义?美学原则,他把人看做受到遗传和环境两种力量左右的物体加以描写。这种自然主义, 充满了悲观和绝望的情绪。 哈代给我们展现出„威塞克斯?(Wessex)的风土人情,描写了英国南部的田园生活。哈代是为多产的作家,他的前期创作像《绿荫下》(under the greenwood tree),《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刻画出安逸、欢快的乡村生活场景。但从《还乡》(Return of the native)开始,小说就以悲剧作为基调了。《还乡》给我们描绘了一望无际的艾登荒原,人在上面行走好像一个个黑点儿。荒原常在,人却倏忽即逝,自然和宇宙显得那么冷漠无情、甚至恶毒。 在哈代看来,命运和偶然剥夺了人的自由意志,决定人们的生死沉浮。人在环境面前,显得好无助。 哈代处在英国由维多利亚时代到现代过渡的阶段,他被叫做过渡性作家(transitional writer).比如在《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里,裘德和苏的爱情那么„世俗?,已经打破了维多利亚时期的思想范畴,这也就触怒了一些卫道士。这本书还被教堂拿去焚烧。哈代一气之下开始写诗。 我们这里选文选的是《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苔丝是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从书中的描写我们也能感觉到她仿佛是圣洁的天使,那么招人怜爱。可怜她遭到强暴,在得到爱情之后又被遗弃,最终沦为杀人犯被绞死。她的所作所为与我们对她的认知有很大的偏差,从而引发我们思考,其艺术效果也展现出来了。 现代文学,也就是从20世纪初至今,其中包含很多很多作家,很多很多作品。我们学习的重点要在了解社会背景的同时,领会一些新的文学观点、写作技巧,并对相应的作家作品有初步认识。虽然现代文学的时间跨度比较长,但我们所考的作家主要集中在二战前,我们也主要看下他们的作家作品。 先说说社会背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社会分化日益严重,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得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一战后,社会道德开始走向下坡路。社会上,女权主义、communism开始出现。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成为工人阶级斗争的纲领,达尔文的进化论继续动摇人们对宗教的信念;特别要提出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在心理学上是一创举,在文学上也深深地影响了作家。 文学、音乐、绘画上都涌现出各种流派,像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达达主义(dadaism),意象派(imagism),意识流(stream-of-consciousness),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就说文学上的现代主义,是以非理性哲学和精神分析作为理论基础的。(课本312页最后一段) 写作上来看,现代作家更注重于人物的内心变化,而非外部时间和逻辑顺序(313页,第一段,倒数第五行)。心理描写虽然很早就被引入了,但现代主义时期对心理的描写是直接的,赤裸裸的。我们有詹姆士•乔伊斯(james joyce)作为意识流的代表。这个人虽然不考,但是他对写作形式的突出贡献在文坛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也要知道他的作品《尤利西斯》(ulysses)是意识流手法的代表作。(高级英语课本下册,有一篇„eveline?是乔伊斯的作品,可以体会下他的写法)意识流的代表人有两位:男有乔伊斯,女有伍尔夫(virginia woolf),我们熟悉这个名字就好,应该不会有太深入考察。 在小说上,要提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hy)和D.H.劳伦斯(D.H.Lawrence)。特别是后者,我们要加以重视。同样是描写心理,劳伦斯不怎么运用意识流,他所关心的是他笔下的人物所经历的心理过程(317页,第一段,第八行)。这个我们到后面还要借助例子详细讨论,先跳过。 剧作家有王尔德(Oscar Wilde)和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王尔德这个同性恋我们之前说过。萧伯纳是一位严肃的剧作家,他的剧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弊端。更能引发人们思考。戏剧方面还要提到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Irish National Theatre Movement),叶芝(W.B.Yeats)是这次运动的主导,他同时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诗人(personally my faviourite),虽然删去了,但是他的作品值得一读。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是20世纪重要的剧作家。他笔锋犀利,擅长以风趣的对话来表现内在的哲理。他的第一部作品《鳏夫的房产》(Widowers? Houses)一发表,就吸引了评论家的目光。萧伯纳是一位多产作家,他的早期作品对社会进行了多方面的剖析,表达了他对社会、政治、宗教、战争等的不满(课本322页第一段)。除了刚才提到的《鳏夫的房产》,另一部戏剧《沃伦夫人的职业》(Mrs.Warren?s Profession)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 他后期的作品不是很有批判性。考察的话还是集中在对他作为一名批判作家的理解。(课本323页第二段) 艾略特(T.S.Eliot)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不是之一,就是最重要的)。他的名作《荒原》(the waste land)影响了不止一代人。在艾略特之后,不少人模仿艾略特描绘西方文化荒原的面貌,他们也被叫做„荒原诗人?。《荒原》刻画了20世纪初叶西方的精神危机和绝望情绪具体内容接下来会说。 艾略特早期作品的代表《阿尔弗雷德 普鲁夫鲁克的情歌》(love song of Alfred J Prufrock), 诗中刻画的普鲁夫鲁克是一个自我为中心的,无逻辑的,行为迟缓的人(课本363页,第五行),整首诗用戏剧性独白写成,给人以一种纠结无助的情境体验。 《荒原》是二十世纪文学的里程碑(359页,第二段),全景式地描写了20世纪西方文明的状貌。荒原分成5个形式独立但是内涵相近的篇章,以鱼王和圣杯的传说作为全诗结构的统一手段(了解即可)。《荒原》的潜在线索是骑士寻找圣杯,诗的突出特点是性爱的失落(别的介绍说的,我不了解,处男飘过),这是寻找圣杯失败的标志,是荒原人精神贫乏的体现。 就我的感觉看,这首诗仿佛是在叙述一个梦境,逻辑不是非常明朗,梦境中的一幅幅图片在读者面前呈现:地狱般的伦敦城,酒吧里的闲聊,女打字员和„满脸疙瘩?的年轻人的xx….我们读者仿佛俯视到了一切。 我们考试对这首诗要有所了解,重点在课本359页,《荒原》分成了5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名字. 和360页第二段,荒原的文学价值。 艾略特的一部重要戏剧作品是《大教堂的谋杀》(murder in the cathedral),这部剧作用诗歌体写成,至今还数演不衰。 劳伦斯是20世纪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作品数不胜数。首先我们要区分他的几部作品(我考文选的时候总是记不清,恼火~) 《彩虹》(the rainbow)和《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是他的名作。(370页,第二段) 《恋爱中的女人》的内容更为深刻。(372页,第一段,最后一句) 劳伦斯的小说基本主题是sex。比如说《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讲到的俄狄浦斯情节(Oedipus Complex,说白了就是恋母情结,弗洛伊德说恋母情结人皆有之);或是《彩虹》和《恋爱中的女人》写受压抑的欲望,而《查泰来夫人的情妇》(Lady Chatterley?s Lover)露骨地描写了sex,曾遭到查禁。 劳伦斯是受到弗洛伊德影响比较大的作家之一。他注重描写内心,推崇非理性,主张解放„自我?。面对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威胁,劳伦斯主张返回精神的„纯真境界?,他曾大声疾呼,要„做一个完善的稚子?。课本里也提到相关观点,劳伦斯认为sex是人个性的最高表现,人的杯具在于把sex视为兽欲的满足,因而压抑爱的非理性威力。 劳伦斯一直把矛头指向西方现代社会,他表现出预言家的真知灼见,也表现出无可奈何的颓废情绪。 劳伦斯不仅写了小说,他的几部戏剧也很出名,在373页第三段有介绍。 课本选文选的是《儿子和情人》,读选文之前应该把斜体字部分认真看下。 美国文学的第一章是浪漫主义时期,是从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的《见闻札记》(The Sketch Book)的发表开始到惠特曼(Walt Whitman)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发表结束。期间也就是60多年。 有必要提及下美国历史。我们都知道最开始登陆美国的欧洲大陆居民是那些清教徒,清教徒们那叫一个虔诚,他们相信一切工作都是上帝旨意的体现。所以他们在美洲大地上勤劳工作,表现出很强的活力。 不仅是他们勤劳的品质,他们对上帝的虔诚还体现在他们的信仰上----他们相信上帝创造了一切,一切都是神圣的,世间的一切都是精神的体现,人的灵魂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这也就是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New England Transcendentalism)的先驱。 超验主义的代表人有两位:艾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代表作是《自然》(Nature));梭罗(Thoreau,代表作是《沃尔登湖》(Walden))。他们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感觉来触及人生的真理,只要人自信、自助,洁身自好,就能成为完人,个人的完善则是世界进步的基础。(课本402页,第一段,13行)。 美国打了独立战争,他们急切地想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新世界。美国作家的文字都很有地方特色,之后我们有马克•吐温,他的乡土特色非常出名,但不是首创,像库珀(James Cooper)的《皮袜子故事集》(Leather Stocking Tales)和梭罗的《沃 尔登湖》在浪漫主义时期已经体现出这种特色了。(课本401页,第二段,12行) 比较重要的作家,像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沃尔特•惠特曼(Walter Whitman),这里我们先对他们的名字熟悉下,后面还要详细介绍。 这章要考的作家里我们先看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霍桑的作品喜欢探讨人性,他一生所写的都是一样事物——人性本恶。霍桑认为邪恶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evil is in every human?s heart),恶是人的本性的自然组成部分。(呵呵,很显然他这种观点比较偏激,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气质特征是先天决定的,人格则是后天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题外话)霍桑的作品表现出一种悲剧观,一种黑暗观,这些特点我们能从课后的选文《好小伙子布朗》(Young Goodman Brown)略窥一二。 „恶?来源于理性和感性的碰撞,在激烈的碰撞和斗争中,作品的主题得以体现,这是其作品戏剧性的来源(课本432页第二段) ,虽然选文未选,我感觉还是有机会考察的,考察点主要在这霍桑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是《红字》(The Scarlet Letter) 部小说的象征性手法的运用:具体看课本434页,课文倒数第七行。 霍桑的重要作品在431页有提及,他的作品可一点都不浪漫,霍桑认为美国这块新开垦的处女地只有枯燥乏味的繁荣。他的作品不从现实起笔,而从过去和想象中寻找创作气氛。 霍桑和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经常被一起提及。麦尔维尔的《白鲸》(Moby Dick)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白鲸》讲的是海上捕鲸的惊险故事,主人公Ahab被鲸鱼Moby Dick攻击,废了一条腿,他就决心复仇,在海里与它进行了殊死搏斗,最后同归于尽。我们主要看这部作品体现出的象征:虽然是捕鲸,其实它是人和宇宙抗争的噩梦,人可以观察自然,或者谨慎地操纵实事,但人不能征服自然,不能改变自然的进程。Ahab的杯具在于他敢于探寻自然,向自然挑战。(课本461页,第一段,重点) 考试的话容易考“《白鲸》这部作品体现了怎么样的象征意义”,也就是刚才提到的那些。 麦尔维尔的语言不怎么好懂,他用词深奥,叙事精准有序。加上题材本来就气势磅礴,这部作品体现出极大的张力,不仅在美国文学上,就是在世界文坛上也有一席之地。 沃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作品《草叶集》(Leaves of Grass)对后代影响深远,已经成了西方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惠特曼出身贫寒,他做过各式各样的工作,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惠特曼的创作风格显得粗俗而独特,喜欢用不加任何修饰的长句子,而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很显然没现在„开放?),在他的诗歌里也有一些sex的描写。惠特曼本人很喜欢艾默生的作品,我想他受到的超验主义影响,也反映在他的诗歌里:他的作品歌颂自我,歌颂美国的新生活,歌颂自由民主,尊严,快乐和自助的精神。(448页第二段开头) 我们从课本选文《一个孩子出发了》(There was a child went forth)里也看出来,这首诗是对生根、发芽、成长的新国家的象征。(课本452页斜体字最后一句)惠特曼对平等、民主的赞誉真是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惠特曼开创了„自由体?(free verse)的写作手法。这个写作手法也是美国独立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志。自由体抛弃了古板的节律,用流畅的句子写成。惠特曼喜欢直接用第一人称„我?,仿佛他的诗如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 美国现实主义时期从1865年到1914年,也就是从美国内战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这一时期的美国同19世纪的英国一样,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时期,人们大批涌入城市,很显然,严重的社会问题就开始显现了。马克吐温把这一时期叫做„镀金时代?(472页,第二段最后一句) 这一时期的文学没有了美国刚建国时的自信与快乐,开始反应社会现实。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三个特点:1.真实性,这是观察生活的结果;2.人物和背景的代表性,作家们喜欢描写普通老百姓的生活;3.对人性的客观,这也是现实主义的要求。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ls),他批判脱离现实的伤感主义文学,引出„只有在现实中才有真实?的思想和„朴素、自然、真实?的文学创作原则。就文学批评上来说,这一时期是以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为评价标准。 现实主义时期的三个重要代表是豪威尔斯,马克吐温(Mark Twain)和亨利•詹姆士(Henry James)(课本474页第一行)。这三人的创作特色在2009年4月的考试中考过,答案在474页第二段后半部分(2010年应该不会考了) 英国在维多利亚时期后期出现了自然主义,美国也一样,都是在世纪之交的时候出现的。美国现实主义那几个代表作家虽然写实,但是批判的态度相对来说要温和一些。这些自然主义作家就显得冷酷尖锐了,其代表是西奥多•德莱赛(Theodore Dreiser),这些人受到了法国自然主义作家左拉(Emile Zola)的影响【补充:左拉是西方文学自然主义的奠基人】,作品中充满了悲观,宿命的特征。 马克吐温大家都很熟悉,他被公认为:美国文学之父。他最重要的两部作品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和《密西西比河上》(Life on the Mississippi),这两部作品是美国风物的风情画。(477页,第一段) 马克吐温出身一般,上学不多,他当过报童,印刷厂工人,随后又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过领航员和舵手。他丰富的生活经历为创作提供了素材。他的第一篇作品是《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The Celebrated Jumping Frog in the Calaveras County),这篇文章非常幽默,一经问世就引起文坛瞩目。(英语阅读1课本里有这篇文章) 马克吐温创作的一大特点就是他的乡土特色(local colorism),他主张文学创作从自己熟悉的地方下笔,运用人民的语言来描写人民的生活。马克吐温认为只有用这种方式去创作,才能描绘出美国当时的全貌,才能创作出美国自己的文学作品。 他的佳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现实主义时期的名作,在美国文学史上有里程碑般的意义。(课本479页第二段)。作品讲了美国内战之前,流浪儿哈克和黑人吉姆乘小舟在密西西比河上飘荡的事情。书中追述了哈克的态度和感情:哈克最开始带有白人的优越感,认为袒护吉姆是犯罪,但是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之后,他们之间建立了牢固的友谊。不仅这些,书中对各式各样人物的刻画都十分真实,马克吐温通过幽默活泼的语言,能把讽刺寓于调侃之中,这种手法也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纵观马克吐温的所有创作,他早年的作品轻松幽默,对未来充满憧憬,中期之后色调逐渐低沉暗淡,对美国表示出不满和失望;晚年则随着资产阶级民主理想的破灭和个人生活的影响,作品中明显流露出悲观和绝望情绪。(跟英国文学里的Charles Dickens有点像,可以对比着记忆) 亨利•詹姆士(Henry James)又是一位大作家。亨利出身名门,他的哥哥还是弟弟威廉•詹姆士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是他作为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提出了意识流的概念。亨利詹姆士厌恶美国的„快餐文明?,崇尚欧洲的古老文明,他认为美国缺乏伟大文学作品所需要的„素材?。这就是为什么他以其„国际小说?(international theme)而闻名于世的原因吧。 书上提到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最重要的是第一时期,也就是他写„国际小说?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他写了《黛西•米勒》(Daisy Miller)和《贵妇人的画像》(The Portrait of A Lady)。在这些小说里,他颂扬美国人的天真热情,批判欧洲人的事故和颓废。在这些作品中他运用了心理分析,这为他今后的创作确立了方向。 詹姆士的第二个时期里,他写了一些喜剧和别的题材的小说,但都不像之前的作品那样成功。第三个时期里,他重回„国际 ?,他先写了一些关于青少年意识的小小说,接下来他接连创作了三部作品:《鸽翼》(The Wings of the Dove),《使小说 节》(The Ambassadors),和《金碗》(The Golden Bowl),这几部作品是他对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贡献。(497页,第四行) 抛开他的写作题材来说,亨利詹姆士是心理分析小说的开端,是20世纪小说弗洛伊德式心理描写的先驱。 艾米丽•迪金森(Emily Dickenson)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美国女诗人。她绝对是一位宅女,她没有结婚,性格孤僻的她在家里度过了她的一生。她写了1800多首诗歌,但在她活着的时候只发表了7首。迪金森注重对内心世界的观察,她不喜欢物质生活,差不多是与世隔绝。 通过她的个性我们也不难猜出她写作的题材了,她的诗歌大致分为三块:写生与死的,写爱情的,写自然的。迪金森认为,诗人要用具体的意象来阐述抽象的思想。她的诗歌虽然短小精悍,但往往包含了她的沉思和她对世间万物的态度。 她的诗歌很容易判断,她喜欢用破折号,如果考试的时候看到一首诗里有好多破折号,那一定是迪金森的诗无疑。 西奥多•德莱赛(Theodore Dreiser)出身贫寒,他的处男作《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笔调太尖刻,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过于无情,使他在当时饱受讽刺和孤立。他的这部作品也一直没能出版,他走投无路,险些自杀。好在他终于活了下来,创作了后面几部重要的作品,也为他赢得了名望。 德莱赛是美国自然主义的代表,他笔下的世界充满了邪恶,充满了罪恶。我们要知道他有一个“欲望三部曲”(trilogy of desires) (课本525页,第五行)。还要知道他最重要的作品是《美国悲剧》(An American Tragedy). 课本选文是《嘉莉妹妹》,是自然主义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讲了一个乡下女孩嘉利来到大城市找工作,但是她没什么手艺,四处碰壁,后来与推销员同居,做了他的情妇。然后他又和经理Hurstwood勾搭上,做了Hurstwood的小三儿。这个小三儿的能力还很强,Hurstwood居然为了她,抛弃了自己的家世和财产与嘉利私奔。在私奔的过程中,Hurstwood穷了,嘉利就去卖唱,获得了成功。选文选的是小说的结尾,描写了Hurstwood走投无路在宾馆里自杀,而嘉利正要踏上去伦敦的轮船。故事的结局,我们可能觉得嘉利的境遇不错,但从自然主义的角度看,嘉利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命运,随波逐流,毫无选择,谁知道她以后会怎么样呢, 美国现代文学时期,我们要侧重于体会如下几点:1.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的影响;2.文学方面的新流派,了解即可;3.后面要学的作家的作品。 美国在20世纪初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慢慢地它变成了世界的焦点。但表面上的繁荣却包含着很多泡沫,30年代的大萧条重创了经济,也改变了很多美国人的人生观。300年前他们开垦处女地的那种自信、向上的希望仿佛都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道德观的沦丧(545页第二段。我看来是沦丧,有人说是个性解放也好,个人观点而已)。 当时给文学创作提供理论基础比较重要的有马克思理论,我们都知道马克思理论是武装工人阶级的重要武器,加上俄国十 the red thirtieth)。另外要提到的是弗洛月革命的影响,一些平民出身的作家受到鼓舞,20世纪30年代也叫做„红色30?( 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这个理论给作家们提供了创作的新角度,之前在英国文学中说的乔伊斯、伍尔夫都深受其影响。 课文中还提到了乔居运动(expatriate movement),说的是一些作家厌恶战争,厌恶国内环境,就自我„放逐?到欧洲生活。战争的残酷现实让他们头脑清醒起来,英雄主义,爱国主义这些字眼对他们已毫无吸引力,这些人叫做„迷茫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 在诗歌创作力,我们要提到一个意象派和他们的意象运动„the imagist movement?。像庞德(Ezra Pound),斯蒂文斯(Wallance Stevens)和弗罗斯特(Robert Frost)都是其代表。特别要提到的是庞德,虽然他为法西斯服务的那段事情令人气愤,但在艺术成就上来说是颇有建树的。我们不妨读读他选文里的一首诗(557页),短短两句话的诗就让人回味无穷。 小说作家我们有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这几位作家我们在后面都要一一介绍,这里先略过。 还有两位剧作家,其一是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和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奥尼尔的代表作是《毛猿》(the hairy ape),米勒的代表作是《推销员之死》(the death of a salesman)。 这课的重点在552页,第三段。我们要知道20世纪文学与之前文学的区别,这里要认真读下。 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诗歌清新自然,贴近生活,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20世纪的诗歌流派众多,在美国以意象派影响很大,意象派给人以支离破碎的感觉,弗罗斯特的诗歌意象具体,与当时的意象派诗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 我个人比较喜欢弗罗斯特的诗歌,一是它们都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二是在诗中都富含有哲理。比如说那首脍炙人口的《为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我们能把不同的人生经历„套?进去,进而思索,得到自己的答案。这样的诗歌才算是给人民的诗吧。 书上提到弗罗斯特的诗歌“半自由,半传统”(semi-free or semi-conventional),说他传统是因为他的写作手法传统,他习惯用十四行诗、押韵双行体或者无韵体——这些都是经典诗歌形式,但他的创作题材不显得老套,虽然还是从生活中取材,但所取的材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在肯尼迪总统的就职典礼上,弗罗斯特还朗诵了他的诗歌,可见他当时在美国的地位了,也有人说,他是一位没有桂冠的桂冠诗人。 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有着传奇的一生。他出身贫穷,依靠写作声名大振,娶了名律师的千金,过着奢侈的生活。但在他的后半生却急转直下,才40多岁就死于绝望之中。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爵士时代的代言人,他能把自己的经历和美国的经历联系在一起,从而体现出当时的时代风貌。在20 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膨胀的时候,他体会到时代的繁荣,但又预言好景不长,这也反映在他的很多小说中:开头有梦想,中间有奋斗,最终还是失落与绝望。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是菲茨杰拉德最重要的作品。盖茨比为了得到黛西的爱,不惜用各种非法手段积累财富,买下豪宅,宴请宾客,就是为了能吸引黛西的注意力。但黛西的俗气让盖茨比大失所望,最终他成为爱情的牺牲品。读者读了感动,感动在盖茨比那份炙热的爱,但盖茨比的所作所为对吗,这样一种悲剧感,一种童话和传说的悲剧感就套住了读者,我想这也是小说成功的原因之一。 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作品常以美国南方的历史作为题材。他喜欢探寻历史,探寻印第安人,白人对黑人的压迫,资本主义和奴隶制度等等。这些平凡的史料为福克纳提供了创作素材,福克纳通过对这些故事的挖掘,把主题升华到人性的高度上。他笔下的美国南方是人类历史的一个缩影,这是他成功所在。 福克纳的故事多是悲剧,比如说《去吧,摩西》(Go down, Moses)里麦卡斯林家族的邪恶与贪婪与天真发生碰撞,结果是邪恶获胜。福克纳认为现代文明摧毁了爱和感情,让人失去同情心,世界成为精神匮乏的荒原。 所谓荒原作家,刚才提到两位了:菲茨杰拉德和福克纳,另外一位就是海明威。 海明威见过世面,他对战争、贫困等等社会黑暗非常痛恨,这些貌似正义的现代战争则是社会空虚状态的最高体现。海明威参加过一战,但是这场号称„a war to end wars?令他大失所望。他的作品比如《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向武器告别》(A Farewell To Arms)都是通过描写战争来表现世界的。一个人的力量毕竟太小,无法与整个社会相抗衡,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即便这样,人还是要鼓起勇气战斗的,这就是所谓的Grace Under Pressure——海明威笔下人物的特点。 海明威的世界中,人们游走在现代荒原中,伴随他们的是无休止的虚无。比如说在《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里,主人公巴恩斯下面受伤,不能爱别人也不能接受别人的爱,他整天只能借酒浇愁,内心空虚,荒凉。对于空虚,只有在感性中才能弥补,所以海明威要么写战争、犯罪,要么写狂饮,滥交。作品开头巴恩斯和他情人乘出租车外出,但司机不知在哪儿,整本书漫无目的地开始,在小说结尾两人又坐进一辆出租车,在马德里大街上兜风,小说以无目的结束。 对于海明威我们还要了解他的写作手法——冰山原则(Iceberg Principle),海明威认为人的行为是多种情感混合在一起导致的,情感很繁杂很多,仿佛冰山在水面下的那一大部分,行为很少,反映在冰山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在海明威的创作里,他习惯于直接描写行为,而较少地描写感情和心理状态。 再补充一点:海明威笔下的人物通常是铁血汉子,即便他们知道最后要失败,他们还会靠自己的残余之力与生活进行最后一搏,那种气势非常有感染力。这就是刚才所提到的Grace Under Pressure.
/
本文档为【英国文学作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