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教我如何不想她”趣谈

2017-09-19 7页 doc 19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doc】“教我如何不想她”趣谈【doc】“教我如何不想她”趣谈 “教我如何不想她”趣谈 "教我如何不想她"趣谈 赵增民 在由中宣部,团中央,中央电视台,北京市委等联 合主办的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上,着 名男高音歌唱家杨洪基演唱了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 谱曲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一些年轻人不知道歌 词的写作背景,就认为它只是一首普通的情歌,殊不 知,这首有名的歌曲和一个汉字的创造,即现代汉语中 的第三人称代词,表示女性的"她"字有关.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 古代有"之,其,彼",到现代才出现了"他"("他"在...
【doc】“教我如何不想她”趣谈
【doc】“教我如何不想她”趣谈 “教我如何不想她”趣谈 "教我如何不想她"趣谈 赵增民 在由中宣部,团中央,中央电视台,北京市委等联 合主办的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上,着 名男高音歌唱家杨洪基演唱了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 谱曲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一些年轻人不知道歌 词的写作背景,就认为它只是一首普通的情歌,殊不 知,这首有名的歌曲和一个汉字的创造,即现代汉语中 的第三人称代词,表示女性的"她"字有关.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 古代有"之,其,彼",到现代才出现了"他"("他"在古汉 语中表示别的,其他的,不代人称).五四以后,新文化 运动蓬勃发展,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他"既代男性又代女性,造成男女不分,给阅读带来很 大不便.着名语言学家刘半农认为有必要另造一个代 表女性的代词,以示和"他"的区别,为此他按汉字的造 字规律,造出了"她"字.他还写了一篇题为《她字问 题》的文章,阐述自己的主张. 为了推广自造的"她",使这个作为女性第三人称 的代词得到文化界和民众的认可,刘半农先生还特地 写了一首别开生面的歌词,这就是《教我如何不想她》. 歌词共四段,每段四句,兹录于下: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晚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歌词每段的末句都是"教我如何不想她",连续反 复四次,意在强调最后一个"她"字,加深人们的印象, 增强宣传效果.这首歌词后来由赵元任先生谱曲,经 百代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流传很广.结 果,刘半农先生独创的"她"字作为表示女性第三人称 代词的设想终于为公众所接受.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 迅先生高度评价热情支持刘半农的这一造字之举,说 这是刘先生"打的一个大仗".鲁迅还在自己的作品 《祝福》中首先使用了"她",用"她"代表受剥削受压迫 的祥林嫂. 曾在北京大学执教的胡适之与刘半农交谊甚厚, 他对刘半农创造"她"字一事也大加赞赏.胡适曾作过 一 首小诗,赞扬刘半农的功绩: 有他才有她, 无他不成她. 他她分别用, 文章佳万家. 前两句中的"他"指刘半农,第三句中的"他"是泛指,两 者所指不同.可见胡对刘的评价是很高的. 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成为流行歌曲之后,刘半 农先生也声名大振.不少青年人都很崇拜他,很想见 见这个大教授,一睹他的风采.一名青年请赵元任夫 妇帮助引见,当他在赵家见到刘半农时,觉得眼前的教 授和他心目中的诗人大不相同,脱口说出了一句:"原 ,随口吟出一首 来是个老头啊!"刘半农一听,哈哈大笑 打油诗来: 教我如何不想他, 请进门来喝杯茶; 原来如此一老叟, 教我如何再想他! 打油诗的首句套用歌词中的结句,只不过用的是"他", 指刘半农自己."教我如何再想他"同第一句只差一 字,都表达了青年见面后的惊讶之情和感情变化.刘 半农的诙谐幽默,逗得青年大笑不止,赵元任夫妇也笑 得前仰后合. 赵元任和刘半农二位先生都是着名的文化人,他 们一个谱曲一个作词创作过许多歌曲,有过多年的愉 快合作的佳话.1934年,刘半农去农村考察方言期间 但解决得其实又有些"举重若轻",又有些哲理:为落后 的总机该不该撤的争论这团乱麻,被先进的"诺基亚" 一 刀斩断了.好象说:不管什么道理都得服从发展的 硬道理!"异口同声"的背后.是口服心服.作者不但 能把发展的大事(IBM来江苏投资)和小村小事有机粘 合,而且连人物的名字(时天邮)都考虑得很周到,浸入 了老子对邮电事业的爱. 比较起来,我更欣赏《老广播》,虽然从中看不出多 少"高科技"带来的新变化,但是在老广播的新花样中 很有时代色彩,村人的反应中也很有时代气氛."喊 信"和"点歌"两个小故事,都很实在,没有超前美化的 痕迹,且农村生活的乡土气息又酿得很浓了,竟有点赵 树理用笔的意思.老广播点歌那两句嗑令人发笑,他 在"离岗"之前嚷了那一句,和给自己(或给新任小广播 或给村人)点的歌,都有感人之处,光是那歌名,对人物 的刻划就很有作用,写出了老广播的胸怀和个性.最 后的一笔,从玉锁口中交代,口气平淡,内蕴并不少,这 种调子看得出是作者有意的冷处理,也不乏机智,不想 给人物罩上太明显的光圈. 在我们的身边,新生活的脚步有时很响有时轻悄, 有时匆匆有时缓慢,明眼人总能捕捉到其中独特的蕴 涵和情趣,这正是我们寄于年轻作者们的期望. 45 成语构成中的怪胎 —— 成语割裂语源文句,弄错句读举隅 周正举 在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中,由典故而形成词的情 况有多种,其中有一种情况甚为奇怪:以割裂语源文 句,弄错句读为代价.举一例:"弱冠"代称二十岁,这 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它的语源出自《礼记?曲礼》: 人生十年日幼,学;二十日弱,冠;三十日壮, 有室;四十日强,而仕;五十日艾,服官政;六十日 耆,指使;七十日老,而传;八十,九十日耄. "二十日弱,冠",原句的意思本来是说:二十成人,体犹末 壮,初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来不知怎么搞 的,迳以"弱冠"代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了.如: 《汉书?叙传下》:"贾生矫矫,弱冠登朝." 《文选?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卓荤观 群书." 《后汉书?胡广传》:"终,贾扬声,亦在弱冠." 唐刘知几《史通?自叙》:"洎年登弱冠,射策登 朝,于是思有余闲,获遂本愿." 宋钱易《南部新书》:"章弱冠,父为娶妻李氏女." 明高启《顾荣庙》:"弱冠游洛师,已蒙南金赏" 刘绍棠《花街》:"大司农的小儿子年方弱冠得 了水臌,吃了一阵败鼓皮丸,一命呜呼." 很明显,以"弱冠"代二十岁,是很不妥当的,它不 但割裂了语源的文句,而且是弄错了句读,所以宋赵彦 卫在《云麓漫钞》中说: 问人之年,若二十,则日"弱冠",盖不习句读, 将两句作一句读了.《礼》日:"人生十年日幼, 学",亦两句读,论年则幼,在礼则当学矣."二十 曰弱,冠,"年则弱,在礼则当冠矣.„„今人并作 一 句点,误矣." 典故成语中有这种错误现象,同样,成语构成中, 也有这种错误现象.仅举两例说明之. 约法三章 成语"约法三章",台湾《大词典》释义云:"原为汉 高祖刘邦入咸阳时,与民约法三条的故事,后来泛称订 立简明的条款,使人共同遵守,为约法三章." "约法三章"的语源是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沛公)召诸县父老豪杰日:"父老苦秦苛法久 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 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 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上文层次很清楚:"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吾)与父老约,法三章".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史 记》作如上引文标点,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到了班固写《汉书》,在有些地方,就把"约"字后面 的句读去掉了: 《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汉书?刑法志》:"汉兴之初,虽有约法三章, 网漏吞舟之鱼,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 自兹以降,"约法三章"就成了一个固定的成语了: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因姑娘当日在青云山 庄有'一路不见外人'的约法三章,早吩咐过公子, 沿途无事,不必到姑娘船上去." 近人梁启超《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 "汉高初入关,宣言除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既是他自己求 上门来,总得给他个约法三章." 有人为成语"约法三章"形成时割裂文句,弄 错句读的错误辩解:清杭世骏《订沩类编》引薛千 仞语云:"'约法三章',约之为三节也.观其言日: '父老苦秦苛法',日'余悉除去秦法'.则秦法繁 多,沛公特节之而为三章耳,非相约也."薛之说亦 有所本,那就是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秦法有三族之刑,汉但约法三章耳.杀人者 死,伤人及盗者抵罪,余并不论其辜,以言省刑也. 鄙人以为:以简约法令言,以省刑言,说"约法三 章"也许没有错.可从"约法三章"的语源的语境看,当 为:与父老约定:三条法律而已.事实证明,人们长期 使用的都是"约法三章"的泛指义:约定条款,以资遵 守.从这个意义上说,成语"约法三章"在当初形成时, 是有毛病的. 嗟来之食 "嗟来之食",辞书上说:原指悯人饥饿,呼其来食, 后多指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嗟来之食"源于《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黔傲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 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傲左奉食,右执饮, 日:"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日:"予唯不食嗟 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嗟,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黔傲对一饥民 说:"喂!来吃!,,可那饥民却回答道:"我正因为不吃嗟 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饥民将"嗟!来食"概括成 "嗟来之食"是有语病的.不分句读,将象声词与一个 短语共为一体,中国自古至今没有这个文法.后人竞 不幸染病,不久去世.赵元任先生得知老朋友逝世的 消息,伤感不已.遂挥笔题写了一副挽联: 十载演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 两个殒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下联中套用了"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句式,变"她"为 "他",表达了对老搭挡远去的追悼和怀念之情,非常巧 妙,令人叹服.
/
本文档为【【doc】“教我如何不想她”趣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