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2018-06-28 42页 doc 74KB 1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申请代码: G0306 受理部门: 收件日期: 受理编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申 请 书 资助类别:面上项目 亚类说明:自由申请项目 附注说明: 项目名称:城市圈域公共治理政策支持研究——基于利害相关者合作 博弈 的分析 申 请 者: 依托单位: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电子邮件: 申报日期: 2007年3月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7077354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2 页 版本1.006.355 基本信息 申请经费 20.8000 万元 摘 要 (限40...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 申请代码: G0306 受理部门: 收件日期: 受理编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申 请 书 资助类别:面上项目 亚类说明:自由申请项目 附注说明: 项目名称:城市圈域公共治理政策支持研究——基于利害相关者合作 博弈 的分析 申 请 者: 依托单位: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电子邮件: 申报日期: 2007年3月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7077354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2 页 版本1.006.355 基本信息 申请经费 20.8000 万元 摘 要 (限400 字):城市圈域(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都市区)分工协作、合作竞争、协调 共进的良性互动关系,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及避免非合作博弈的低效率均衡,获得可供分 享的合作收益,提高城市圈域整体和各城市的竞争力及福利水平,也有助于区域协调均衡 发展和共同繁荣。本研究将利害相关者互动关系理论和博弈竞争理论运用于中观领域的城 市圈域合作博弈的公共治理机制研究,并从公共政策角度分析这种公共治理机制如何构建、 政府和公共政策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激励引导和协调整合博弈各方诚信合作参与互动, 以公平分享合作收益,公平承担共同风险,最终形成良好的城市圈域合作博弈公共治理机 制,促进城市圈域社会经济均衡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本研究将对城市发展政策和区域协调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 键 词(用分号分开,最多5 个) 城市圈域;公共治理;政策支持;利害相关者;合作博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3 页 版本1.006.355 项目组主要成员(注: 项目组主要成员不包括项目申请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类项目不填写此栏。) 编号 姓 名 出生年月 性别职 称 学 位 单位名称 电话 电子邮件 项目分工 每年工 作时间 (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4 页 版本1.006.355 经费申请 (金额单位:万元) 科目 申请经费 备注(计算依据与说明) 一.研究经费 15.1000 1.科研业务费 12.5000 (1)测试/计算/分析费 2.4000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机时费,每 年1600 小时,每机时5 元 (2)能源/动力费 1.2000 各种设备的能耗费用,水电费,每年4000 元 (3)会议费/差旅费 6.3000 调研费3 次×8 人×1500 元/人次,会议差旅费3 次×6 人×1500 元/人次 (4)出版物/文献/信息传播费 1.6000 发表的版面费、网络信息费、文献检索费、印 刷费 (5)其它 1.0000 资料费,统计软件的购置与升级费 2.实验材料费 1.8000 (1)原材料/试剂/药品购置费 (2)其它 1.8000 数据搜集费、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处理费 3.仪器设备费 0.8000 (1)购置 0.8000 PC 机1 台,USB 硬盘10 块,录音笔2 支 (2)试制 4.实验室改装费 5.协作费 二.国际合作与交流费 1.8000 1.项目组成员出国合作交流 1.0000 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差旅费,1 人次×10000 元 2.境外专家来华合作交流 0.8000 邀请国外同行到国内进行学术访问的差旅费 三.劳务费 3.0000 4 名鶺_____研究生3750 元/人年*2 年 四.管理费 0.9000 学校科研管理费 合 计 20.8000 国家其他资助经费 其他经费资助(含部门匹配) 与本项目相关的 其他经费来源 其他经费来源合计 0.0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5 页 版本1.006.355 报告正文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4000-8000 字) 1、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基础研究需结合科 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应用研究需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体 应用前景。, 1.1 研究意义 城市圈域包括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都市圈、城市圈(Agglomerations)、都市区 (metropolitan area)、城市带、大都市带(Megalopolis)等名称不同、意义相近的概念,是指一 定空间范围内密集分布多个大中城市和数量更多的小城市,其中有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这些城市 之间交通便利、联系密切、互动频繁,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存在密切交互作用。从空间区 域分布和社会经济联系来看,城市圈域实际上是利害密切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圈域城市之间是一种 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竞争合作关系。城市圈域的治理,其目标价值整合和整体发展提升,既 不同于通常的企业治理,也不同于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一般公共行政管理,而是一种基于利害相关 者合作博弈的新型公共治理。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城市和大都市快速成长,一些具有明显集聚、连绵 和密切互动关系的城市群落和都市圈域(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 京津 冀都市圈)开始出现并逐步成型。这种基于经济互动关系成长发育起来而有别于行政区划的城市圈 域的公共管理关系应该如何进行理论解释,在中国行政主导型公共管理体系中如何建立起适应城市 圈域协调健康发展、共同提高圈域整体竞争力和福利水平的公共治理框架体系,即如何通过适当的 公共政策的引导和规范,形成圈域城市之间分工合作、功能互补、合作竞争、协调共进的良性互动 关系,避免恶性竞争和非合作博弈的低效率纳什均衡,获得可供圈域城市共同分享的合作收益,以 提高圈域整体和各城市的竞争力和福利水平,促进圈域区域协调均衡与社会和谐进步,是本研究的 理论及现实意义所在。 本课题研究将圈域城市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并借鉴通常运用 在宏观(国家、国际)国家安全领域和微观(企业、个体)经营管理领域的博弈竞争理论和利害相 关者互动关系理论,来解释中观领域的城市圈域合作竞争互动关系,并从公共政策角度研究如何构 建城市圈域合作博弈的公共治理机制,研究公共政策应该如何支持、激励、引导、协调和整合圈域 城市诚信合作、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圈域合作竞争关系。本研究还将有助于探讨在公共管理和政 策调控过程中,如何有效避免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和不同层级政府之间非合作博弈与恶性竞争的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6 页 版本1.006.355 率损失及资源浪费,降低区域互动和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促进区域合作收益的有效生成与 公平分配。即研究如何建立区域协调、均衡、和谐发展的合作竞争、良性互动的公共治理机制,最 终提高区域整体和各参与主体的竞争力及福利水平。本课题研究将重点探讨这种城市圈域合作治理 机制形成和运行所需要的公共政策支持,即怎样通过适当的公共政策引导、激励、约束、协调、整 合,促进和保障城市圈域合作竞争、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治理机制的形成、维持与强化,并 设计和构建城市圈域良好公共治理的政策支持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利害相关者理论 利害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来源于企业管理理论,主要用于描述在构成企业价值和 创造企业利润过程中具有直接、间接影响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状态,它首先是对以股东利益 最大化 为目标的股东至上主义理念的挑战。英文Stakeholder在国内通常被翻译为“利益相关者”,由于在 博弈中不仅有利益,也会有损害,因此将Stakeholder翻译成“利害相关者”更为贴切。为照顾习惯, 在本文中两词通用。利益相关者概念始于多德(Dodd,1932),而作为一个明确的理论概念是在1963 年由斯坦福研究所(SRI,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提出。Freeman(1984)给予广义利益相关 者的关键定义是:“企业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被企业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 个人或群体”。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众多学科,如管理学、企业伦理学、法学和社会学受到关注,并在理论研究 和实证检验方面取得很大发展。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普遍认识到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 决策的影响以及被企业影响的程度是各不相同的,需要从利益相关者与公司关系的不同特征入手, 从多个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细分。查克汉姆(Charkham,1992)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型利益相关 者(Contractual Stakeholders)和社会型利益相关者(Commnunity Stakeholders)。克拉克逊 (Clatkson,1995)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和次要的利益相关者。威勒(Wheeler,1998) 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四种:一级社会利益相关者,二级社会利益相关者,一级非社会利益相关者,二 级非社会利益相关者。卡罗(Carroll,1996)对利益相关者分类有两种,其一是区分为直接利益相关 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其二是将利益相关者区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战略利益相关者和环境利益相 关者。上述从多个角度细分利益相关者的思路虽然加强了人们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认识,但这些方 法都缺乏现实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际应用。圈域城市之间具备社会 性利益相关者的特征,与企业价值分享型的利益相关者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独特的圈域城市间的 利益相关者性质特征,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7 页 版本1.006.355 国内学者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伴随着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研究深 入展开的,有代表性的是周其仁(1996)、崔之元(1996)、杨瑞龙(2001)、李维安(1999,2000)、 孙振华(2003)等学者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都限于企业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其中李维安 (2003)关于利益相关者外部治理机制和行政型治理到经济型治理转变的研究,也是关于 公司治理 结构及其外部条件的分析,没有涉及到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于公共管理特别是圈域城市互动关系 和公共治理的研究分析。而地理空间上集聚、经济和社会互动密切的城市圈域,实际上是利害相关、 彼此依存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将企业管理领域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引申到公共管理研究,分析和观 察圈域城市公共治理机制,以利害密切相关、价值目标相同的利益共同体关系构建圈域城市公共治 理的框架机制,将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也有相当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博弈论与合作竞争 博弈论是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博弈理论首先来源于数 学,后来在经济学领域开花结果,至今已有约翰.纳什、托马斯.谢林等5位学者因为在博弈论及其在 国家安全领域的研究而获得1994年和2005年两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博弈论可分为合作博弈理论和非 合作博弈理论,前者主要强调的是团体理性,而后者主要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 选择策略使得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选择问题,强调的是个人理性。目前博弈论研究的主要是非 合作博弈,也就是各方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如何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最后达到力量均衡。在缺乏 法治的外部强制和道德规范的内部约束的情况下,非合作博弈是博弈主体互动关系的普遍现象。正 因为如此,目前非合作博弈的成熟程度大大高于合作博弈。但谢林等人关于美苏之间核军备竞赛和 核裁军的研究表明,即使是缺乏外部强制的敌对大国之间,自律和妥协也有助于使博弈结果对双方 都更有利。同时,博弈理论关于非合作博弈将出现对各方都不利的无效率或低效率均衡的结论,从 反面说明了博弈过程中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博弈理论研究揭示,只要加以适当的外部强 制或建立彼此信任的内部道德规范约束,非合作博弈就可以改变为合作博弈。因此,通过适当的公 共政策支持机制,引导、规范、强制行政区划以外的圈域城市之间形成合作博弈、竞争参与的良性 互动关系,同时通过学习、示范、引导和实践,使圈域城市之间互为彼此依存、利害攸关的利害相 关者,建立互信多赢的内部道德约束,建立起合作竞争、协调共进的良性互动关系,既是十分必要 的,也是可能的,这也是本课题研究致力于揭示和推动实现的圈域城市互动关系和公共治理的理想 前景。 合作竞争(co-competition)包含竞争与合作两个组成部分。Deutsch(1980)的合作和竞争理论 将利益主体的目标依存关系分为合作、竞争和独立三种,各合作方对目标关系的认识影响他们相互 作用的结果,因而直接影响他们的行动策略。Maria Bengtsson和Sobren Kock(1996)将既包含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8 页 版本1.006.355 争又包含合作的现象称为合作竞争,并研究了企业网络的合作竞争。Loebbecke(1997)等研究了基 于合作竞争的知识转移及合作竞争组织间的知识分配理论。Marc(1999)等认为在合作中,利益主 体把其他利益群体的活动视为正外部条件;而在竞争中,利益主体则将其他活动视为负外部条件。 Kjell Hausken(2000)研究了团队间的合作竞争,认为利益主体间的竞争有利于利益主体内部成员 积极性的提高,其他利益主体内的合作竞争情况也影响该利益主体内部的合作竞争程度。上述关于 合作博弈和合作竞争的理论研究表明,各方对目标和价值的认同,是合作博弈和合作竞争的起点和 关键,而源于道德理念而强化于彼此互动实践的合作关系能否建立和维持,取决于适当的外部政策 制度强制和有力的内部道德规范约束。因此,从博弈论和合作竞争理论来看,圈域城市合作竞争互 动关系的建立,将落脚在如何构建基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害攸关的圈域城市良好公共治理的 政策机制,以及在此机制框架上形成和强化的互信合作、共同参与的行为规范。这是目前博弈论和 竞争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和比较缺乏的,也是本课题想要研究探索的。 三、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最初也是研究企业管理的。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有一个多世纪, 现在公司治理理论已经是相当成熟的理论体系。鉴于传统公共管理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僵化、官 僚主义、缺乏回应性等弊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改革政府”(D.奥斯本和T.盖布勒,1994) 和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政府向企业学习,将市场竞争 机制引入公共管理,企业管理的很多理论和实践方法被借鉴到公共管理领域,强调服务协调、合作 参与的公共治理对传统管控型行政统治和公共管理形成挑战。 较早将治理理论引入公共管理领域的J.N.罗西瑙(1995)认为,治理是指一种由共同目标支持 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与政府统治 相比, 治理的内涵更加丰富,它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包括非正式的、非政府的机制。国内学者毛寿龙 教授(1998)指出:英文“govern”既不是指统治,也不是指行政和管理,而是指政府对公共事务 进行治理,它掌舵而不划桨。俞可平教授(2000)认为: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 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 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治理理论 强调管理就是合作,认为政府不是合法权力的惟一拥有者,公民社会也同样拥有合法权力。在操作 层面上,治理理论还提出了公共管理改革的若干举措,如提升政府的公正性、透明性和灵活性,在 政府中引入市场或竞争机制,开发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公共事务治理方面的能力,加强社会参与, 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实行“公私共治”,发展社区自治等。 与传统行政管控相比,治理理论强调回应和参与,注重调动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等多种资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9 页 版本1.006.355 可以弥补国家和政府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效率低和资源缺乏等不足。但是,治理需要具备多种 基本条件,如政府的民主、社会的诚信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如果行政管理体制僵化,社会缺乏诚信, 公民参与程度不高,治理也同样存在失效的可能。那么,如何克服治理的失效,形成有效的公共治 理,“良好的治理”或“善治”(good governance)理论是关于有效公共治理最有影响的研究。俞 可平(2000)认为,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和 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善治理论重视公民社会和公 民参与,从政治、社会和公民个人的角度研究合作参与的公共治理,对于公民社会发育程度低、行 政依赖程度高的中国社会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启示作用。但是,以城市圈域作为研究观察对象,以 圈域城市而不是公民个人作为互动关系主体研究公共治理问题,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有待进一 步探索,而从利害相关者合作博弈的视角探讨城市圈域互动关系和公共治理问题,将开辟一个新的 研究途径。 四、城市圈理论 城市圈域包括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圈、城市带、都市区、大都市带等名称不同、意义相近的 概念,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密集分布为数众多的大、中、小城市,其中有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这 些城市相互交通便利、联系密切、互动频繁,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研究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聚集现象后,于1957年 首先提出了大都市带(Megalopolis)的概念。加拿大地理学家麦吉(T. G. McGee)于1987年提出了都 市区(Desakota)概念,用以描述亚洲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现的与西方大都市带类似而发展背 景完全不同的新型空间结构。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关注类似的城市集聚现象,开始研究以长三角地区和珠 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和都市带。姚士谋(1992)从区域空间布局的角度分析概括了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的概念。孙一飞(1995)则给出了城镇密集区的定义。吴启焰(1999)阐述了城市群与 大都市带的区别,指出城市群是大都市带的低级形态或基础。姚士谋在《中国的城市群》(2001) 一书中,对中国城市群作为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并初步研究了中国长三 角、珠三角、环渤海、长株潭等城市群。姚士谋(2001)认为,从空间上看,城市连绵区范围最大, 其次是城市群,最小的是城市地带或大都市地区。王兴平(2002)认为在都市区的区域空间序列上, 存在这样的演化发展过程:一般城市?都市区?城市密集区?城市群?大都市区?都市连绵区?都 市带。胡序威(2003)则认为像长三角和珠三角那样的都市连绵区是城镇密集地区的城市化向高级阶 段发展后所出现的空间结构形态。上述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概念界定和名称区分,尚未涉及圈域城市 的互动合作和公共治理机制问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10 页 版本1.006.355 从2003年开始,国内一批研究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问题的学者比较多地关注城市圈域发展问题。 吴传清等(2003)对中国城市群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城市群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目前 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还只是处于初步成长期,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包括管理体制不顺,地区发展水 平不平衡,内部结构功能不完善,整体发展规划滞后。这时,城市圈域的研究开始涉及管理体制、 发展规划、内部结构等问题。吴传清等(2003)还对国外城市群发展进程和存在的弊端进 行了初步 分析,认为城市群是伴随工业化而首先出现并主要分布在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和 地区。西方城市群发展是一个内生过程,中心大城市基于竞争的需要向大城市周围的地区自然扩散, 从而在地域上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城市群体,并随经济发展而逐步演化成巨大的城市 化地带,并以其独有的聚集优势,对一定区域乃至一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巨 大的城市化地带也导致国家经济、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于某一地带,加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与区际 差异扩大。倪鹏飞(2003,2004,2005,2006)从城市竞争力的角度关注城市集群和区域城市竞争 力的问题,其中政府管理是一个主要评价指标。焦新望(2003,2004)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几个中 国典型的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和各自优劣势做了一系列研究。王乐夫等(2004)对珠三角城市群的产 业集群和协调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张召堂(2005)在比较日本东京都市圈的基础上,对中国北京 首都圈发展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对包括京津冀首都圈的协同发展及区域治理结构问题做了可 贵的探讨。刘君德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研究跨界组织与管理问题(1999)和大都市区行政组织与管理 模式的制度性矛盾与整合问题(2000,2001),并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区划改革的角度探讨 珠三角(2001)、长三角(2003)、直辖市(2006)等大都市和大城市行政区的行政区划改革和管 理模式问题。高汝熹等(2006)则构建了包括实力指数、发展指数、绩效指数三大类共24个指标的 都市圈发展评价体系,并对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等18个城市圈域的发展进行评价和排序。 上述中国学者关于城市群、城市圈、都市圈等城市圈域的研究虽然从不同角度开创了中国城市 圈域问题的研究,但是研究主要涉及城市群划分、产业发展、城市竞争力和发展定位等问题, 对城市圈域公共治理结构和体系问题,对城市圈域公共治理需要什么政策支持,以及对公共政策对 圈域城市良性互动关系的促进规范作用如何等问题,这些研究都涉及不多。刘君德等人的研究虽已 涉及大都市和城市圈域管理组织问题,但主要是从行政区划改革的角度进行研究,还没有从政策支 持的角度专门探讨城市圈域公共治理问题。 同时,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具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行政区划和行政主导色彩浓重,而后者的发 展运行基础是市场机制和公民自治。中国城市都有级别,处于不同的行政层级;西方城市不 论大小, 都是地方自治的主体。中国是一个行政主导型的社会,公民社会发育不够,公民社会参与不 足;西 方一般是地方自治的社会结构,公民社会发展成熟,公民社会参与程度高。与西方发达国家 相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11 页 版本1.006.355 中国城市圈域的公共治理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因此,中国城市圈域的公共治理不能照抄照搬 西方城 市圈域发展和公共治理的经验,需要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 国特色 的城市圈域公共治理机制。对中国城市圈域的公共治理及其政策支持机制展开理论研究和实 践探讨, 显得十分必要和非常迫切。 参考文献: [1]Nalebuff Barry, Brandenburger Adam. Coopetition[M]. Cambridge, MA: Harvard Business Press,1996. [2]Maria Bengtsson, Sobren Kock.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mong horizontal actors in business networks[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6th Work-shop on Inter-organizational Research,1996:23-25. [3]Maria Bengtsson, Sobren Kock. “Coopetition” in business networks to cooperate and compete simultaneously[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0,(29):411-426. [4]Deutsch M. Over fifty years of conflict research [A]. in Festinger L.(ED]. Four Decades of Social Psychology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46-77. [5]Loebbecke C, van Fenema P C, Powell P. Knowledge transfer under coopetition[J]. American Management System, 1997,(2):215-229. [6]Hausken Kjell. Cooperation and between group competi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2000,(42):417-425. [7]Marc W,Athony Z. Farming and cooperation in public games: An experiment with an interior solution [J]. Economic Letters,1999,(65):322-328. [8]Bowie, Norman E.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Beauchamp and Bowie (eds.), 1997: 96 - 107. [9]Carroll, Archie B. Business and Society: Ethical and Stake holder Management (3rd edition), Cincinnati, Ohio: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1996. [10]Donaldson, T. and Dunfee. T. Ties That Bind: A Social Contracts Approach to Business Ethic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9. [11]Evan, W. and Freeman, E. A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modern corporation: Kantian capitalism. In Beauchamp, T. and Bowin. Ethical theory and business. 5th edition.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199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12 页 版本1.006.355 [12]Freeman, R. E. The politics of stakeholder theory: Some future directions, 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1994,(4),409-422. [13]Goodpaster, Kenneth E. Business Ethics and Stakeholder Analysis, in Beauchamp &Bowie (eds.), 1997:76-85. [14]Phillips, R. Stakeholder theory and a principle of fairness, 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1997,(7): 51-66. [15]Williamson.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New York: Free Press, 1984. [16]张建英. 博弈论的发展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J],理论探索,2005,(2): 36-37. [17]J.N.罗西瑙. 没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5. [18]B.G.彼得斯.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158. [19]毛寿龙. 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10. [20]俞可平. 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1]魏涛. 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综述[J],资料通讯,2006,(7,8):56-61. [22]张维迎. 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J],经济研 究,1996,(9). [23]杨瑞龙,周凿安. 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兼评张维迎、 周其仁及崔之元的一些观点[J],经济研究,1997,(1). [24]李洋,王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与启示[J],现代财经,2004,(7):32,35. [25]姚士谋.我国城市群的特征、类型与空间布局[J],城市问题,1992,(1),10-15. [26]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等.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27]吴良镛.城市地区理论与中国沿海城市密集地区发展[J],城市规划,2003,27(2):12-16. [28]胡序威.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积聚与扩散研究[J],城市规划,1998,22(6):22-28. [29]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M],北京:科 学出版社,2000. [30]朱英明,于念文.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1):31-33. [31]张尚武.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地区形成及发展的历史特征[J],城市规划汇刊,1999,(1): 40-46. [32]孙一飞.城镇密集区的界定——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1995,15(3),36-40. [33]吴启焰.城市密集区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机制——从城市群到大都市带[J],人文地理,1999,14 (1):11-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13 页 版本1.006.355 [34]徐清梅,张思锋,牛玲等. 中国城市群几个基本问题的观点述评[J],城市问题,2002,(1), 18-22. [35]王兴平.都市区化: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J],城市规划汇刊,2002,(4),56-59. [36]吴传清,李浩.关于中国城市群发展问题的探讨[J],经济前沿,2003,(1):29-31. [37]吴传清,李浩.国外城市群发展浅说[J].世界经济,2003,(5):30-32. [38]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NO.2,NO.3,NO.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2004,2005,2006. [39]张召堂.中国首都圈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0]刘君德.新时期中国城市型政区改革的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3,(07):34-37. [41]高汝熹, 罗守贵.论都市圈的整体性、成长动力及中国都市圈的发展态势[J],现代城市研究, 2006,(8):5-10. 2、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此部分为重点阐述内容, 2.1 研究内容 (1)利害相关者理论和博弈竞争理论对城市圈域公共治理的启示和适用性研究。 研究城市圈域公共治理,首先需要明确圈域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可能的互动状态。本课题从 利益相关者和博弈竞争的角度,研究圈域城市之间的利害相关性和利益联系的密切程度,确认圈域 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和地理空间上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依存实质上构成了一种利益相关的共同体, 圈域城市之间实际上是彼此相依、利害与共的利害相关者关系。借鉴利害相关者理论关于共同体目 标、价值认同整合的研究,将城市圈域共同目标、共同价值的认同和共同利益的揭示、展现作为构 建城市圈域公共治理政策支持的起点和关键。同时,在行政主导的中国,城市圈域各城市主体之间 本质上还是一种博弈竞争关系,运用博弈论和竞争理论研究、解释城市圈域互动关系具有适用性。 本课题将研究通过适当的政策法律外部强制和有效的互信合作内部约束,避免圈域城市之间非合作 博弈和恶性竞争,引导、协调、规范圈域城市建立合作博弈、合作竞争的良性互动关系。 (2)我国城市圈域发展、城市圈域内互动关系及城市圈域公共治理现状。 在确认研究城市圈域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之后,本课题接着分析我国城市圈域的发展概况和 互动关系现状,弄清城市圈域目前公共治理的情况,发现和确定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我国圈 域城市合作竞争互动关系的因素、障碍,研究城市圈域公共治理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分析产生这些问题和差距的原因,找出其中的政策性约束和障碍,认识建立合作竞争的城市圈域公 共治理机制对公共政策支持的要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14 页 版本1.006.355 (3)国内外城市圈域公共治理典型案例分析。 在发达国家,存在着大小不一、类型各不相同的城市圈域,有些城市圈域已经形成良好的公共 治理机制,比如美国旧金山城市圈、意大利米兰城市群、日本东京都市圈;在国内,以上海 为领头 羊的长三角城市群和以广州-深圳为轴心的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势头良好,整体竞争力强劲,初步形成 分工协作、合作竞争的良性互动关系,城市圈域公共治理机制开始出现,公共政策对公共治理机制 的支持整合作用开始显现。本课题将对国内外城市圈域公共治理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其成功 的经验,特别是其中公共政策对良性互动关系和良好公共治理所起的支持、促进作用。 (4)合作博弈的城市圈域公共治理框架机制构建。 在上述理论研究和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城市圈域良性公共治理的目标、原则、基 础条件、构成要素、框架结构和运行机制。研究城市圈域公共治理总体框架构建和运行保障机制, 并检验这种公共治理框架机制是否促进和保障圈域城市之间合作博弈、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5)城市圈域良性公共治理的政策支持机制设计和政策体系构建。 城市圈域合作博弈的良性公共治理框架机制不可能自动建立起来,公共政策对城市圈域良性公 共治理的支持机制是本课题研究最终要回答的问题。本课题最后总体研究城市圈域良性公共治理的 政策支持问题,并将具体设计和构建城市圈域良性公共治理的政策支持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研究 需要废止、修改、制定哪些制度法规和政策措施,构建完整的政策支持机制和政策体系,激励和保 护圈域城市之间互信双赢、合作竞争的良性互动,同时约束惩罚不合作、彼此拆台和恶性竞争等不 良行为,构筑城市圈域公共治理的基础条件,形成合作博弈的有效外部强制,促进城市圈域良性公 共治理机制的形成和巩固。 2.2 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将在理清我国城市圈域互动关系和公共治理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借鉴国内外城 市圈域公共治理典型案例,从利害相关者合作博弈的角度,构建我国城市圈域公共治理的政策支持 框架机制,将这一框架机制用于检验我国若干城市圈域互动关系和公共治理实践,获得有益的解释 和若干政策措施建议,并将这些解释和政策建议用于指导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城市圈域协调发展。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三个: 第一,利害相关者理论和博弈竞争理论对于圈域城市互动关系和公共治理的适用性和解释力问 题。本课题将通过研究确认,如西方地方自治主体的城市圈域一样,基本缺乏行政隶属关系而在地 理空间和社会经济上密切联系的中国圈域城市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利害相关的博弈竞争关 系,利害 相关者理论和博弈竞争理论对我国城市圈域互动关系和公共治理具有适用性和较强的解释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15 页 版本1.006.355 第二,中国城市圈域公共治理机制构建问题。本课题研究将在分析中国主要城市圈域互动关系 和公共治理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公共治理理论的最新成果和治理实践的有益经验,根据中国 行政主导的国情特点,针对城市圈域互动和公共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障碍和薄弱环节,确定城市圈 域公共治理的目标、原则、要素、框架、内容,构建具有前瞻性和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城市圈域公 共治理机制。 第三,如何建立合作博弈的城市圈域公共治理政策支持机制和框架体系。本课题研究将从三个 方面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其一,公共政策作为一种外部强制因素和约束条件将对圈域城市互动和博 弈竞争行为产生什么影响,利害相关的博弈竞争主体的圈域城市在政策的支持和规范下如何采取互 信合作的行为方式,研究公共政策对公共治理机制的形成能够做些什么;其二,城市圈域公共治理 机制对于公共政策的具体要求,建立良性互动的城市圈域公共治理需要公共政策的哪些支持,从而 确定公共政策对公共治理机制应该做些什么;其三,分析目前城市圈域公共治理中公共政策支持方 面的现状和问题,存在哪些障碍,还有哪些空白,哪些政策和法律规章需要完善修改,需要创立哪 些政策法规和政策协调机构,从而确定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机制的着力点和切入口。这样,将分别 从公共政策支持机制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如何做三个方面论证公共政策对城市圈公共治理的支持作 用机制。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包括有关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 3.1 研究方案 本课题研究在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模型分析与案例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过程分析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五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循序渐进,层层推动。首先主 要通过文献研究,确定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博弈论、合作竞争理论对研究城市圈域互动关系和公共治 理问题的适用性。其次,从利益相关者和博弈竞争的视角,借鉴治理理论,通过搜集文献资料和运 用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调研,分析我国城市圈域公共治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 题的原因,特别是政策支持(或阻碍)方面的原因。第三,通过文献搜集和访问、实地调研、研究 交流等方式,研究分析国内外城市圈域公共治理的典型案例,如美国旧金山城市圈、中国长三角城 市群,开阔视野,获得可供借鉴的经验。第四,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典型案例分析的经验借鉴, 从利害相关者和博弈竞争的理论视角研究论证我国城市圈域公共治理机制的目标、原则、基础条件、 组成要素、框架内容等,构建完整的城市圈域公共治理机制。第五,通过城市圈域公共治理机制的 构建,分析其对公共政策的要求,结合政策现状和政策功能作用的分析,建立符合城市圈域良性公 共治理的完整的政策支持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16 页 版本1.006.355 本课题研究将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政策分析、博弈论等基础理论,运用问卷、访谈、实地考 察等多种社会调研方法和SAS、SPSS 等相关计量分析工具,以确定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分析现状 与问题?分析典型案例经验借鉴?理想治理机制构建?政策支持机制整体构建与对策建议为技术路 线,为利害相关者合作博弈的城市圈域公共治理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政策支持机制。 3.2 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研究的五个主要研究内容都具有可行性。 首先,相关理论研究比较成熟。本课题研究是将比较成熟的理论用于新的研究领域,因而在理 论上具有可行性。发源于企业管理研究的利害相关者理论和盛行于经济学研究的博弈论,其发展已 相当成熟,对企业管理和经济学相关领域的问题有很强解释力。将这两种成熟的理论用于城市圈域 互动关系和公共治理领域,既具有新颖性,也具有适用性。 其次,研究资料和数据可以获得。国外城市圈域的相关资料和统计数据可以从相关网站和年鉴、 统计资料等出版物上便利获得;国内城市及城市圈域的资料和统计数据也可从国家和城市的政府网 站和统计资料、年鉴等出版物获取。中国城市问题研究会、中国城市管理学会等研究团体也有公开 出版物和专门网站,从中可以获取研究用的基础资料和数据。 第三,课题负责人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若干城市管理者、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建立有广 泛的学术联系和业务关系,便于协作开展调研、资料数据搜集和研究交流。 第四,课题负责人在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和城市圈域问题上有较多的研究积累和研究基础, 在相关研究领域有比较广泛的学术联系,与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如国家发改委、建设部、财 政部) 和若干城市的管理规划部门(如武汉市、深圳市、上海市)有比较密切业务关系,有利于研究、交 流协作和实施调研。同时,课题负责人具有国外博士后研究经历和广泛的国际学术联系,有挂职锻 炼的经历,具有很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有利于课题研究的实施和完成。 第五,课题组成员分别在利害相关者理论、博弈论、城市管理和都市治理、公共政策分析、调 研设计和统计分析方面有较高的研究素养和一定的研究基础,成员都是高校专职教师和全日制研究 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充分的时间用于本课题研究,能够确保课题研究按照研究计划进行并最终 按期完成。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从利害相关者的角度研究城市群、城市圈、都市带等城市圈域互动关系和公共治理问题, 将圈域城市之间的关系视为利害相关者关系进行解释和分析,为城市圈域互动关系研究发现了一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17 页 版本1.006.355 新的研究途径。 第二,从利害相关者和博弈竞争的角度研究城市圈域、城市群落的公共治理问题,突破以往研 究单个城市、研究单个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管理问题,开辟了城市问题研究、城市管理研究的新领 域。 第三,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研究城市圈域的管理和发展,将治理理论引入城市圈域管理协调领域, 探索我国城市圈域新型管理协调机制,强调合作竞争、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新公共管理方式,具 有新颖性和独特性。 第四,研究公共政策对城市圈域公共治理的支持机制和公共政策对圈域城市合作竞争良性互动 关系的激励约束作用,在研究领域、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特色和新颖性。 5、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包括拟组织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国际合作与交流计划等, 5.1 年度研究计划 本项目研究拟在3 年内完成。 2008(01—2008(12:理论梳理和现状及案例分析,形成研究报告3 份,发表学术论文3 篇。 ?对利害相关者理论和博弈竞争理论对城市圈域公共治理的启示和适用进行研究。 参加人:黄栋、费剑平; ?对我国城市圈域发展、圈域内互动关系及城市圈域公共治理现状进行分析。 参加人:刘彩虹、孙春霞; ?对国内外城市圈域公共治理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参加人:孙春霞、刘彩虹。 2009(01—2009(12:城市圈域公共治理综合研究和公共政策支持机制构建。形成研究报告2 份,发表学术论文2 篇。 ?分析合作博弈的城市圈域公共治理机制的目标、原则、基础条件、构成要素和框架结构。 参加人:费剑平、刘彩虹; ?分析城市圈域公共治理机制构建对公共政策支持的要求,研究公共政策对城市圈域利害 相关者良性互动、合作博弈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 参加人:王国华、黄栋; 2010(01—2010(12:撰写总研究报告1 份,发表论文2 篇,出版专著1 本。 ?对前期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撰写总研究报告,整理研究论文和撰写研究专著。 参加人:王国华、刘彩虹、孙春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18 页 版本1.006.355 5.2 预期研究结果。,包括拟组织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国际合作与交流计划等, 本项目拟取得以下几项成果: ?撰写并公开发表论文6-8 篇; ?提交总研究报告一份,《完善利害相关者合作博弈的我国城市圈域公共治理政策支持机制研 究》,4 万字; ?撰写并出版学术专著1 本,《城市圈域公共治理的政策支持研究——基于利害相关者合作博 弈的分析》,20 万字; ?培养研究生6-8 名; ?参加2-3 次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并邀请3-5 位外国专家来我国访问。 (二) 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 1、工作基础,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项目负责人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科研记录,并具有很强的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在科研、 教学、管理工作中,与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武汉等城市的有关政府部门和国家财政部、国家 发展改革委员会等职能主管部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有关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合作开展了多项横 向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分析。本课题预研已经有近3 年的时间,查阅、搜集、整理了大量关于城市 群、城市圈发展和公共治理方面的资料,包括论文240 多篇,著作30 多种,杂志、数据和调研材 料多种,完成并发表了6 篇相关领域的论文,还有5 篇学术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已经基本完成,即 将发表。 课题组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发表的与本项目有关的著作及论文有: [1] 王国华. 外债与社会经济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 王国华(主编)(新公共政策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王国华(译)(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政府的责任与局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4] 王国华(论公共政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北京:光明日报(理论版)(2005.8.2. [5] 王国华(论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执政能力问题,北京:光明日报(理论版)(2005.2.2.. [6] 王国华(通过公共管理达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与和谐,武汉:长江日报(圆桌论坛首 席论点)(2005.7.15. [7] 王国华(晨练晚练扰民与政府治理责任,武汉:长江日报(圆桌论坛首席论点)(2006.11.15. [8] 王国华(“新城市主义”与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10). [9] 王国华(授权与社区授权——部分发展中国家地方分权管理的新进展,中国行政管理,2002,(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19 页 版本1.006.355 [10] 王国华,孙春霞(现代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行政管理,2001,(11). [11] 王国华(信息问题与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01,(5). [12] 王国华,王英(从城市圈评价体系看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统计与决策,2007,(2). [13] 黄栋. 利益相关者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国行政管理,2006,(8). [14] 黄栋. 信息化、区域创新系统与政府行为,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7). [15] 黄栋,邹珊刚. 社会资本及其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经济体制改革,2002,(5). [16] 费剑平(博弈论(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7] 费剑平(利息税对稳态消费的一般均衡影响,财经研究,2002,(6). [18] 刘彩虹(区域委员会:美国大都市区治理体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5,(5). [19] 刘彩虹(长三角都市圈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城市合作机制探析,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05,(7). [20] 孙春霞(参编).现代城市管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1] 蓝志勇,孙春霞. 实践中的美国公共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工作条件,包括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包括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 实验室的计划与落实情况。, 课题负责人及所在工作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是进入国家“985 工程”重点支持发展、在国内外有 较高声誉的重点研究型大学,学校拥有13 个功能强大、资源开放的数据库,其中11 个为外文数据 库。学校图书馆拥有藏书420 多万册以及大量的电子、声像资料;同时,公共管理学院、管理学院、 经济学院、社会学系拥有相关研究领域的参考书刊80000 余册(含外文书刊9000 余册)和6 个先进的 实验室、机房,资源相互开放共享。课题组成员都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和IP 端口,校园的高速宽带网 络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收集相关资料的便利条件;目前国内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课题组基本上已 经收集积累,文献资料能满足预研需要。 3、申请人简历,包括申请者和项目组主要成员的学历和研究工作简历,近期已发表与本项目有关的主要论著目录 和获得学术奖励情况及在本项目中承担的任务。, 王国华,男,1966 年10 月出生,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2000 年国家财政部财政科 学研究所经济学博士,2002 年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经济系比较财政政策博士后。从事公共财政、公共 政策、公共治理领域的研究和教学10 余年,基础理论扎实,研究视野开阔,外语水平好,与国内外 学术界及政府有关部门有广泛的学术联系,知悉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前沿动态,积累和掌握了大量 相关数据资料。近年来在《财政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光明日报》(理论版)、《新华文摘》等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20 页 版本1.006.355 要刊物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7 篇,出版论著4 种、译著1 种,参与研究课题6 个,主持研究课题7 个。 曾参与的研究课题包括:“北洋政府时期外债两重性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编号97BZS014), “信息化与公共组织结构变革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2BZZ03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 制与效率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编号70573035)。主持研究的课题主要有:“中以政府预 算支出比较研究”(以色列科特博士后基金,2001 年),“价格听证会与公共定价机制研究”(中国行 政管理学会课题,2003 年),“CEPA 框架下深圳——香港一体化的公共政策支持研究”(深圳报业集 团课题,2003 年)等课题。在本项目中负责研究方案的整体设计、总研究报告的撰写。 黄栋,男,1972 年4 月出生,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1993 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工业 大学自动化系,1998 年和2002 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分别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曾经在无锡动 力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及长江证券公司工作。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区域 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分析、区域与城市科技创新系统、利益相关者与城市环境治理等。在本项目中 负责利益相关者合作博弈互动关系机制的研究。 费剑平,男,1972 年11 月出生,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副教授。2003 年获得华中科技 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译著有《博弈论》、《结构性萧条》、 《计量经济学方法》、《计量经济学导论》、《计量经济学基础》、《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分析》 等,著作有《宏观经济学》,在《经济学动态》、《经济学》、《财经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 在本项目中主要负责公共治理机制设计和理论模型建立。 刘彩虹,女,1974 年10 月出生。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1993 年9 月-2004 年7 月 在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相继获得学士及硕士学位;2001 年9 月-2004 年7 月就读于复旦大 学国际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5 年9 月-2006 年7 月获荷兰政 府“惠更斯奖学金”资助,赴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进行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公共管理学、 比较政治学和大都市治理。在本项目中负责对国内外圈域公共治理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孙春霞,女,汉族,1974 年2 月出生,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 研究院法学博士。2004-2006 年,由国家留学基金委派往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进行为期2 年的学 术访问。曾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公共危机管 理研究》和武汉市政府课题《构筑城乡一体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体系》。主要研究方向是城市管 理、城市公共服务、城市公共政策。在本项目中负责城市圈域共同作用机制研究。 何杰,女,1983 年1 月生,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分析。2004 年6 月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学士学位,保送(2006 年)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 院硕士研究生。在本项目中负责实地调研和访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21 页 版本1.006.355 王英,女,1983 年9 月生,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分析。2005 年6 月 毕业于南昌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在本项目中 在本项目中负责实地调研和访谈。 张晓松,男,1983 年8 月生,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分析。2005 年6 月毕业于武汉工程大学,获工学和经济学双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 究生。在本项目中负责负责城市圈域公共治理国内典型案例收集。 邹跃飞,女,1981 年11 月生,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区域治理。2004 年6 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学士学位,保送(2005 年)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 学院硕士研究生。在本项目中负责城市圈域公共治理国外典型案例收集。 4、承担科研项目情况,申请者和项目组主要成员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要注明 项目的名称和编号、经费来源、起止年月、负责的内容等。, 无 5、完成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对申请者负责的前一个已结题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及批准号, 完成情况、 后续研究进展及与本申请项目的关系加以详细说明。另附该已结题项目研究工作总结摘要,限500 字,和相关成果 的详细目录。, 无 (三)经费申请说明,要求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管理办法》认真填写,购置5 万元以上固定资产及设备 等,须逐项说明与项目研究的直接相关性及必要性。, 详见第4 页经费使用说明 (四)其他附件清单,随纸质申请书一同报送的附件清单,如,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申请者的推荐信或在职研究生 申请项目的导师推荐信等。, 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签字和盖章页 申 请 者,王国华 依托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项目名称,城市圈域公共治理政策支持研究——基于利害相关者合作博弈的分析 资助类别,面上项目 亚类说明,自由申请项目 附注说明, 申请者承诺, 我保证申请书内容的真实性。如果获得基金资助,我将履行项目负责人职责,严格遵守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切实保证研究工作时间,认真开展工作,按时报送有关材料。若填 报失实和违反规定,本人将承担全部责任。 签字, 项目组主要成员承诺, 我保证有关申报内容的真实性。如果获得基金资助,我将严格遵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 有关规定,切实保证研究工作时间,加强合作、信息资源共享,认真开展工作,及时向项目负责人 报送有关材料。若个人信息失实、执行项目中违反规定,本人将承担相关责任。 编号 姓 名 工作单位名称 项目分工 每年工 作时间 (月) 签 字 1 黄栋 华中科技大学 利害相关者 合作博弈 5 2 费剑平 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治理理 论模型建立 5 3 刘彩虹 华中科技大学 圈域公共治 理案例研究 5 4 孙春霞 华中科技大学 圈域经济共 同作用研究 5 5 何杰 华中科技大学 调研,访谈 10 6 王英 华中科技大学 调研、访谈 10 7 张晓松 华中科技大学 国内典型案 例收集 10 8 邹跃飞 华中科技大学 国外典型案 例收集 10 9 依托单位及合作单位承诺, 已按填报说明对申请人的资格和申请书内容进行了审核。申请项目如获资助,我单位保证对 研 究计划实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工作时间等条件给予保障,严格遵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员会有 关规定,督促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以及本单位项目管理部门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 会的规 定及时报送有关材料。 依托单位公章 合作单位公章1 合作单位公章2 日期, 日期, 日期,
/
本文档为【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