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 论苏诗赵夔注

2018-11-03 21页 doc 47KB 6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doc) 论苏诗赵夔注(doc) 论苏诗赵夔注 论苏诗赵夔注 2011年6月 第27卷第2期 北京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 (SocialSciencesEdition) June.2011 VolJ27No.2 论苏诗赵夔注 何泽棠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作为南北宋之交时期较早的苏诗注本,赵夔注在当时有重要影响,长于诗 学阐释与历史阐释.赵夔首先对 苏诗的用典方法作了详尽的总结,主要分为...
(doc) 论苏诗赵夔注
(doc) 论苏诗赵夔注 论苏诗赵夔注 2011年6月 第27卷第2期 北京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 (SocialSciencesEdition) June.2011 VolJ27No.2 论苏诗赵夔注 何泽棠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作为南北宋之交时期较早的苏诗注本,赵夔注在当时有重要影响,长于诗 学阐释与历史阐释.赵夔首先对 苏诗的用典作了详尽的,主要分为用字,用句法,用事,用意四种,在注文 中予以详细地,并评论了苏诗的 艺术特色.赵夔注还重考证引发苏诗创作的事因,从而解释题旨.赵夔还以本事为 基础,对使用了直陈其事和用典等各 种不同方法的诗句都予以准确的解释.赵夔注在苏诗研究史与宋代诗歌注释史 上皆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赵夔;苏轼诗;诗歌注释;用典方法;考证本事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1)02—0124—06 赵夔,字尧卿,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南北宋之 交.赵夔曾注苏诗,是《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 诗》(以下简称”类注本”)中的重要注释者.类注本有 赵夔序一篇,序中自称”顷者赴调京师,继复守官,累 与小坡叔党游从至熟.”【l】卷首可知其曾任职汴京,与 苏过交游.类注本的”姓氏”一栏称赵夔为西蜀人氏, 曾知荣州(今属四川).明人张鸣凤所撰《桂故》卷七, 清人汪森所编《粤西文载》卷六十七《迁客传》皆载赵 夔于绍兴年间南迁北归,游览桂林,并赋《二十四岩洞 歌》等诗之事.《全宋诗》录其诗五首.赵夔在类注本中 的成就仅次于赵次公.以往学术界往往将类注本作为 一 个整体进行研究,或重点研究赵次公注.本文拟专 门论述赵夔注的成就. 一 ,赵夔注的成及流传 按赵夔序中的说法,他从北宋崇宁年间开始,积 三十年之功方撰成此书.从崇宁年间下推三十年,可 知赵夔注大约刊行于南宋绍兴初年.赵夔注本是第一 个苏诗分类注本,赵夔序称:”仆于此诗分五十门,总 括殆尽.”【l卷首该注本在当时影响较大,引起了宋孝 宗的关注.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云:”上(宋孝宗)因 论文,问日:?近有赵夔等注轼诗甚详,卿见之否??梁 奏日:?臣未之见.?上日:?朕有之.?命内侍取以示 之.”[21(27o~)可惜单行的赵夔注本并未流传下来. 现存赵夔注散见于一些苏诗集注本.保存赵夔注 文最多的是题名王十朋编纂的类注本,类注本卷首有 赵夔序一篇,《四库》馆臣根据序中称”崇宁问仆年志 于学,逮今三十年”,又称”累与小坡叔党游从至熟”, 因而作出推论:”考《宋史》,载轼如杭州,苏过年十九, 其时在元祜五,六年间.又称过殁时年五十二,则当在 宣和五,六年间.若从崇宁元年下推三十年,已为绍兴 元年,过之殁七八年矣,夔安能见过而问之?则并夔序 亦出依托.”px《四库》馆臣此论未公.首先,正如 清代苏诗注释者冯应榴所指出:”今考序所云崇宁间 逮今三十年,乃统计初学以迄注成作序时,其云顷者 与叔党游从至熟,乃追叙旧事,两不相碍耳.”[41(2698)其 次,序中总结的苏诗用典之法,与赵夔注文相一致,甚 至用语都相同,下文将详述之.《四库》馆臣览书未审, 以致误断赵夔序为伪托. 此外,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刊《集注东坡先生 诗前集》(仅存前四卷)也保存了部分赵夔注.该书卷 一 至卷三为十注本,其中的赵夔注被称为”补注”.赵 夔注原为分类注,被收入十注本时,已被编刻者打乱 原有的分类顺序,变成编年注. [收稿时间]2011—04—25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宋人注宋诗研 究”(O9YJC75l03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何泽棠【1975一).男,广东乐昌人.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古典文 献学博士. 第27卷第2期何泽棠:论苏诗赵夔注125 二,南北宋之交诗歌注释潮流对 赵夔注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注释一般包含历史阐释,语言阐 释,诗学阐释三方面.历史阐释来源于孟子的”知人论 世”观,阐释对象是诗歌的写作目的,阐释手段通常为 考证本事.语言阐释和诗学阐释的阐释对象是诗歌表 意的手段.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首先以语言为媒介. 其次,诗歌又是一种艺术,有其特有的表意方式.只有 掌握比兴,用典等诗歌特有的表现方法,品味诗歌的 意境,才能捕捉诗人的艺术构思,从而理解诗意.就赵 夔的苏诗注而言,其主要成就体现在诗学阐释与历史 阐释两方面. 宋代诗歌注释的对象主要是唐宋诗人,语言方面 除少数生僻字词外,一般无须训诂.苏诗有”以文字为 诗”的特点,对其中的生僻字眼需要训释,但其比重较 低.因此,语言阐释在苏诗阐释中不占重要地位. 宋代以前的诗歌注释有深厚的诗学阐释传统. 《诗经》的毛传,郑笺都标举兴体,阐发比体,对”诗六 义”中的”赋,比,兴”三种表现方法都有详尽的分析. 王逸的《楚辞章句》也注重揭示”美人香草”,”飘风云 霓”一类的比兴象征手法.唐代李善《文选注》有”释事 忘义”的特点,较忽视诗学研究.宋代是诗歌注释史上 第一个繁盛时期,诗歌注释者一般都有诗文创作的深 厚功底,与赵夔同时代的赵次公,林子仁,师尹等苏诗 注者及《黄陈诗集注》的作者任渊都不例外.前文已 述,赵夔能诗,虽然称不上一流诗人,但体会诗歌创作 的一般规律却不在话下.因此南北宋之交的诗歌注释 者自觉地对作品的创作方法作总结与评论.赵次公的 苏诗注与任渊的《黄陈诗集注》都揭示了苏轼,黄庭 坚,陈师道等着名诗人的创作特征.在这种学术背景 下,赵夔注苏诗,也重视诗学阐释. 宋代诗歌注释还形成了重视历史阐释的风气.宋 代的孟子学与史学成就都很高.在孟子”知人论世”观 重新得到重视的前提下,诗歌注释者采用”以史证 诗”,考证本事的方法来解释诗意.赵夔的苏诗注与任 渊《黄陈诗集注》就是早期的代表.赵夔离苏轼的时代 较近,因此易于考证苏诗所涉及的本事,从而探索诗 意 三,赵夔注的诗学阐释 赵夔最重视分析苏诗的创作方法,尤其对用典之 法作了理论总结.用典是汉魏六朝以来诗文创作的重 要方法,唐代李善的《文选注》最注重的内容便是典 故.但李善注的一大缺陷在于只征引典故的出处,而 忽视了对用典方法的分析总结.宋代诗歌注释兴盛发 达,注释者在继承李善征引典故这一优良传统之余, 也创造性地总结了用典的方法,形成了寓诗歌研究于 注释中的治学风气,赵夔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因此 本节方以”诗学阐释”名之.赵夔序云: 仆于此诗分五十门,总括殆尽.凡偶用古人两句, 用古人一句,用古人六字,五字,四字,三字,二字,用 古人上下旬中各四字,三字,一字相对,止用古人意不 用字,所用古人字不用古人意,能造古人意,能造古人 不到妙处.引一时事,一句中用两故事,疑不用事而是 用事,疑是用事而不用事.使道经僻事,释经僻事,小 说僻事,碑刻中事,州县图经事,错使故事.使古人作 用字,成一家句法,全类古人诗句.用事有所不尽,引 用一时小诗,不用故事,而句法高胜;句法明白,而用 意深远.用字或有未稳,无一字无来历.点化古诗拙 言,间用本朝名人诗句,用古人词中佳句,改古人句中 借用故事.有偏受之故事,有参差之语言,诗中自有奇 对.自撰古人名字,用古谣言,用经史注中隐事,间俗 语俚谚,诗意物理,此其大略也.【倦首 在这篇序言中,赵夔自觉地总结了苏诗用典之 法,虽然他概括的条理还有些混乱,有不少分类交叉 含混,前后重复之处,然而又是极其细致的.要而言 之,赵夔归纳了苏诗用典的几个重要方面:用字,用 事,句法,用意. 与宋代另一些诗歌注释相比,赵夔对用典方法的 总结无疑具有开创意义.任渊的《黄陈诗集注》,李壁 的《王荆公诗注》虽然也分析了黄庭坚,陈师道,王安 石等着名诗人使用典故时的暗用,借用,反用等方法, 但却没有系统的总结归纳,需要后代的读者,研究者 在卷帙浩繁的注释文字中一一梳理总结,显然不利于 诗学研究的开展. 与赵夔同时的重要注家赵次公也对用典之法作 过总结,其杜诗注的序言云: 若其所谓来处,则句中有字,有语,有势,有事,凡 四种.两字而下为字,三字而上为语,拟似依倚为势, 事则或专用,或借用,或直用,或翻用,或用其意,不在 字语中.于专用之外,又有展用,有倒用,有抽摘渗合 而用,则李善所谓”文虽出彼而意殊,不以文害”也. 比起赵夔,赵次公的典故分类体系更加清晰,将 典故分为字,语,势,事四大类,其中用事以可以分成 126北京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月 专用,借用等许多小类.在苏诗注中赵次公也利用这 个体系阐释了苏诗的用典之法,但毕竟此序是针对杜 诗的用典而言.换言之,赵次公的典故分类虽然更科 学更严密,却是一般诗人用典的共通之处.赵夔的分 类却是专门针对苏诗而言,虽然有一些缺陷,但对苏 诗研究仍有重要意义. (一)用字 用字即在诗歌中袭用前人诗文的语言,即赵夔序 所言用古人两句,一句,六字,五字,四字,三字,二字, 用古人上下句中各四字,三字,一字相对,用字或有未 稳,无一字无来历等类型.序中另言”用古人字而不用 古人意”,即借字而用,借用某字词的字面,却将其用 于另一含义之中. 1.用古人两句,一句:即用古人的成句.如《庐山 五咏?卢敖洞》”还在此山中,相逢不相识.”赵夔注: “刘希夷诗云:相逢不相识,归去梦青楼.”【七 2.用字:具体而言,七言句有用前人六,五,四,三 字,二字,尤其是上四字,下三字,五言句用前人四字, 三字,二字,尤其是上二字与下三字.这在古代诗歌创 作中属于最常见的用典方法,无须赘述. 3.无一字无来历:这是后来江西诗派强调的重要 创作方法,在苏诗中也得到了体现.如《凤翔八观?东 湖》”有山秃如赭”,赵夔注:”赭,谓无草木也.秦始皇 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度.上问博士日:?湘君何 神??对日:?尧女舜妻,死而葬于此.?于是始皇大怒, 使刑徒三千人伐湘山木,赭其山.”【】卷二赵夔指出了 “赭”的来处:苏诗与原出处不仅字面相同,而且都将 “赭”的对象都是山,意义相通. (二)用句法 用古人句法指的是对前人诗文句式的模仿.在赵 夔序中包括下列三种情况:1.使古人作用字,成一家 句法,全类古人诗句.2.用事有所不尽,引用一时小 诗,不用故事,而句法高胜.3.句法明白,而用意深远. 令人遗憾的是,现存的赵夔注远非原貌,因而赵夔对 后两种情况的讨论已无法探究,只能分析第一种情 况. 如《铁沟行赠乔太博》”城东坡陇何所似,风吹海 涛低复起.”赵夔注:”杜诗:嘉陵江上何所似,石黛碧 玉相因依.公所用此句法也.”【倦二十四在此例中,苏诗 与杜诗的相同之处不仅仅在于”何所似”三字,更重要 的是两句的结构相同,给读者带来的语感相似,这就 是用古人句法的要义所在. (三)用事 用字,用句法的对象主要是前人的诗文,在四部 分类法中属于集部.用事则大不相同,指的是在诗句 中以凝炼的语言对典籍文献中的故事进行概括,并承 袭其意.这里所说的典籍文献遍及经,史,子三大类 型.这也是用典的常见现象,无须多言.苏诗有”以学 问为诗”的特点,好使生僻故事,赵夔总结出僻事的来 源包括道经僻事,释经僻事,小说僻事,碑刻中事,州 县图经事,经史注中隐事,偏受之故事,古谣言,俗语 俚谚等.在赵夔注中,小说僻事如《芙蓉城》”芳卿寄谢 空丁宁”句用《子高传》之芳卿故事,道经僻事如《芙蓉 城》”下作人间尹与邢”句用《老子西升经》所载尹喜与 邢和璞之事.【倦四苏诗中诸如此类尚多,不再一一列 举. 赵夔还指出苏诗有错使故事之类的失误,但在赵 夔注中已不可见.清代沈钦韩,冯应榴等学者继承这 个思路,在各自的苏轼注中指摘出一些用错故事的失 误. (四)用意 相对上述前三种情况而言,用其意是更高级的用 典技巧,指的是对前人之意的承袭化用.在赵夔序中 字不 包括下列情况:1.止用古人意不用字.2.所用古人 用古人意(即借用).3.一句中用两故事(即合用).4.疑 不用事而是用事(即暗用).5.疑是用事而不用事.6.能 造古人意,能造古人不到妙处,点化古诗拙言.(即化 用:点化前人之意,类似后来江西诗派”夺胎换骨”, “点铁成金”之类).下面就赵夔注的一些实例进行分 析: 1.用其意不用字.这是指用了典故的意思却没有 采用其原有字面,是一种巧妙的用典之法.苏轼读书 甚多,用古人之意,信手拈来.具体而言,又可以分成 两种:一是用古代故事之意却不用其字面.如《夜过舒 尧文戏作》”坐客敛幸压谁敢侮”,赵夔注: 此言尧文非嫡也.《南史》:崔道固为宋诸王参军, 道固诸兄等逼其 被遣青州募人.长史以下并诣道固, 所生母致酒炙于客前.道固惊起,谓客日:”家无人与! 老亲自执劬劳.”诸客皆知其兄所作,咸拜其母.母谓 道固日:”我贱不足以报贵宾,汝宜答拜.”诸客皆叹美 道固母子而贱其诸兄.晋裴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 秀叔父徽有盛名,宾客甚众.秀年十余岁,有诣徽者, 出则过秀.宣氏使其母进馔于客,见者皆起.秀母日: “微贱如此,应为小儿故也.”宣氏知之,乃止.此二句 皆微辞以戏之故,但使其意而不使其字也.[1]卷十五 在这个例子中,《南史》中的崔母与《晋书》中的裴 母都因出身微贱而被正室一支所欺,但崔,裴母子却 受到了客人的尊敬.就出身而言,舒尧文与崔,裴相 第27卷第2期何泽棠:论苏诗赵夔注127 似,苏轼以此调谑舒尧文出身非嫡.但苏轼又加以变 化,以”不敢侮”暗示舒尧文声望之高.从苏诗的字面 来看,几乎看不出原故事的痕迹. 另一种是用古人诗句之意而不用其字面.如《真 兴寺阁》”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赵夔注:”此诗用 古人意而不取其字.杜子美《登慈恩寺塔》诗云:秦山 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言其 高也.”一苏诗与杜诗都描述了登高远眺所见之状, 包含了万物混然一气,冥漠难辨的壮阔景象,但二诗 没有重复的字面. 2.暗用:即赵夔序所云”疑不用事而是用事”.这 是由用其意不用其字发展而来,指的是古事古论暗藏 其中,却如盐入水,不着痕迹. 如《次韵陈四雪中赏梅》”遗英卧逸民”,赵夔注: “此疑若不使事而乃使事,谓袁安雪中高卧耳.遗逸之 士谓之逸民.”【倦十/在此例中,袁安雪中高卧,冻馁而 不求人这个故事读者已习以为常,对”卧”一类的字眼 已经丧失了阅读的敏感度.若非赵夔仔细品味诗境, 难明东坡之意. 3.借用:即赵夔序所言”改古人句中借用故事”. 这是指借其事而用,与用字中的”借用”相似,其方法 是将典故中的事件抽离原来的语境,而将其用于另一 语境之中,从而收到移花接木的效果. 如《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去年柳絮飞 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赵夔注:”唐《谭宾录》日:天 宝中岭南献白鹦鹉,养之宫中.岁久,颇聪惠,通晓言 词.上及贵妃呼为雪衣.此呼鸽为雪衣,借用故事也.” 【】卷十六《谭宾录》中的”雪衣”指白鹦鹉,被苏轼借用来 指白鸽. 至于能造古人意,点化古诗拙言等情况,本为苏 诗用典之化境,但在现存的赵夔注中已不复可睹,亦 . 为憾事 (五)用典的特殊问题 1.用本朝人诗.诗人用典,出处一般来自前代诗 文,有时也用本朝的一些重要诗人的名句.杜甫就曾 用过卢照邻,沈俭期,孟浩然等人的诗句,自居易也常 用杜甫的诗句.苏轼亦不例外,在赵夔看来,苏轼常常 用欧阳修的诗句.如《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 …… 》”夜雨何时听萧瑟”,赵夔注:”欧阳诗:空窗语青 灯,夜雨听霰霞.亦相类.”【嘴一又如《次韵刘京兆石林 亭之作……》”但当对石饮,万事付等闲.”赵夔注:”欧 阳诗:惟当扫雪席其侧,日与佳客陈清樽.意亦同此.” 同卷一对这一类现象,赵夔不仅看其字面,更注重诗意, 诗境的相通. 2.用古人词中佳句.赵夔认为苏轼用典的出处, 也不局限于前人诗文,对于词这种后起的文体,也有 所借鉴.如《凤翔八观?东湖》”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 蓝.”赵夔注:”白乐天句:春来江水绿如蓝.”【倦二用的 是白居易《忆江南》词中之句. (六)诗学批评 赵夔也在释典之余,也附带评论苏诗用典的艺术 成就.赵夔认为苏轼重视字法,用字十分讲究,如《凤 翔八观?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时有野鼠衔其 髭”,赵夔注: 苏公诗妙处含蓄甚多,引用事实亦复称是,只如 此一髭字,不无所本.晋谢灵运髭美,临刑,因施作南 海祗洹寺维摩诘像髭.寺人保惜,略不污损.子由尝和 此诗云:长嗟灵运不知道,强剪美髭插两颧.彼人视身 如枯木,割去右臂非所患.何况塑画已身外,岂必夺尔 庸自全!盖非之也.嘴一 在赵夔看来,苏文中一个简单的”髭”字,蕴含了 谢灵运的故事及苏轼兄弟对谢的评价. 又如《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千重 横翠石”,赵夔注:”谢灵运诗云:石横水分流.故此用 一 „横?字为工也.”【?一苏诗中的”横”字脱胎于谢灵运 诗,凸显了乱石突兀之势,用字极准. 四,赵夔注的历史阐释 文学批评史上有”诗言志”,”诗缘情”,”歌诗合为 事而作”等观点.不管是”言志”还是”缘情”,常常外化 为”事”.苏轼的诗歌创作也不例外,由具体的”事”而 触发的诗篇为数不少.这种”事”,既可以是关乎熙宁 变法,元{右党争一类的家国大事,也可以是一时一地 抒发个人的感触,或与朋友的交游唱和赠答.只有考 证出触发苏轼作诗的各类事件,才能对苏轼的诗意作 出正确的解释. 在类注本中,赵夔是最重视历史阐释的注释者. 赵次公长于诗学阐释,却不重视历史阐释,对时事与 人物停留在猜测的层面,而不作考证.相比之下,赵夔 注重时事的考证,为赵次公所不及.在序中赵夔说道: “叩其所未知者,叔党亦能为仆言之.”赵夔与苏过交 游的经历,使其易于获得第一手材料,以了解苏轼交 游唱和的对象生平及事件背景,在宋代苏诗注中开创 了注重历史解释的传统. 赵夔作为苏诗注中考证本事的先驱者,尚无将苏 诗置于重大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的意识,其考证的重 128北京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月 点为苏轼交游,唱和等相关事件,亦有助于了解苏轼 的生活意趣.在赵夔的影响下,半个多世纪后,宋代苏 诗的另一重要注本——施,顾《注东坡先生诗》的题下 施宿注,注重运用”以史证诗”的方法解释苏诗意旨, 其重点已转为考证与时政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件,在熙 宁变法,元{;占党争的背景下理解苏诗. (一)解题 类注本中,赵夔注释诗题中的人物最多,除简介 人物的生平之外,常常能引用切合题意的材料以佐证 诗意.如《次韵徐仲车》题下赵夔注: 仲车名积.苦学,养母尽力,行年四十,不婚不仕. 久之,乡人迫令就举.逮应人京,则以只轮载母,躬自 推行,葛衫草履,行道之人不能辨也.登治平四年第. 未调官,母亡,遂不复仕.家居山阳,衣食不给.及路振 通判楚州,始为娶妻生子,小名路儿云.先生尝言仲车 古之独行人,于陵仲子不能过.然其诗文则怪而放,如 玉川子,此一反也.耳喷甚,画地为字乃始通,终日面 壁不与人接,而四方事无不周知,此二反也.昔王肃三 反,而斯人有其二,亦可谓异矣.【倦十九 在一首次韵诗中,赵夔详细地介绍徐仲车的卓尔 不群的性格特点以及苏轼对他的评价,从中可看出苏 轼的交友倾向,折射出苏轼的人生意趣. 赵夔还针对诗题中的事件作出考证.如《病中独 游净慈谒本长老周长官以诗见寄仍邀游灵隐因次韵 答之》题下赵夔注: 周郐长官云:”窃闻子瞻学士昨日飘然单乘,独出 南屏,旋至北山,穷幽览胜,真得物外自适之趣.郐尝 诵欧阳公诗云:使君厌骑从,车马留山前.行歌招野 叟,共步青林间.然明公今日之乐,正得于此,因成诗 一 章上寄云:放归驺骑独寻山,……徜徉终日未经 还.”【l倦十七 赵夔引用了周邻的言论,展示了当日唱和的具体 情形. )释事 (二 理解诗句之意,也要以本事为依据.赵夔能钩隐 发微,探索苏诗的深意. 1.使用”赋”体,直陈其事的诗句. 这类诗句的含意可以直接根据史料来解释,只要 按照诗歌的内容去寻找相应的材料,互相对照,比证, 就可明白意义.诗句本身比较简炼含蓄,赵夔所引材 料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事件细节.例如《赵阅道高斋》 “闻公引退云公高.”赵夔注: 赵清献公年未七十,告老于朝,不许,请之不已. 元丰二年二月加太子少保致仕,年七十二矣.退居于 衢,有溪石松竹之胜,东南高士多从之.……始公自杭 致仕,杭人留公不得行,公日:”六年当复来.”至是适 六岁矣.杭人德公,如见父母.以疾终衢.【倦三 赵夔详引史料,再现了赵扦深得民望的史实,从 中可看出赵扦品格之高,并解释了诗句之意. 2.用典的诗句. 解释这一类诗句,首先必须引出苏轼所用的故 事.上文已述,赵夔擅长于引典故的出处,并总结用典 之法.但要全面地解释诗意,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 的,苏轼用典往往影射现实,因而必须找出苏诗所用 之典与本事之间的联系,才能明白苏轼的用意.赵夔 也未忽视这一点.例如《和孑L周翰二绝?再观邸园留 题》”曲收彤管邶郦风”,赵夔注:”尝闻高密老儒之言 日:?邸氏有贤妇,孀居不嫁,其节甚高.?故公此诗用 《静女》”彤管有炜”,《柏舟》共姜自誓,《邶》《廊》二风 之事也云云.”【倦二十三密州孀妇之本事,极其生僻,若 非赵夔上距苏轼的年代不远,实难访之. 赵夔与施宿考证本事的重点虽然各不相同,但赵 夔考证的几个重要方向,如解题,释直陈其事的诗句, 释用典的诗句,都为施宿注及李壁《王荆公诗注》所继 . 承,成为宋代诗歌注释的重要方法 结语 作为早期的苏诗注者,赵夔序对苏诗的用典方法 作了详尽的理论总结,又在注释中全面细致地贯彻这 一 理论,与同时期的赵次公相比,各有所长.二人共同 开创了苏诗注中的诗学阐释传统,又与《黄陈诗集注》 的作者任渊一同开启了宋代诗歌注释重视诗歌创作 分析的学术风气.赵夔在历史阐释方面亦有开拓之 功,对南宋中期的施宿注重视”以史证诗”方法有一定 的启发.赵次公注不注重时事的分析,施顾注则不擅 长诗学研究,赵夔注在诗学阐释与历史阐释这两种重 要方法中能掌握平衡,在苏诗研究史与宋代诗歌注释 史上皆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苏轼撰.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A],四部丛刊. (宋)王十朋集注[c].元建安虞平斋务本书堂刊本. [2](宋)陈岩肖.庚溪诗话[A],宋诗话全编[c].南京:江苏 古籍出版社,1998. [3](清)永珞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4](宋)苏轼撰.苏轼诗集合注[M].(清)冯应榴辑注.上海: 第27卷第2期何泽棠:论苏诗赵夔注129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夔,师尹等注.宋刻本. [5]林继中.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4.(责任编辑:马胜利) [6](宋)苏轼撰.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M].(宋)赵次公,赵 StudyontheAnnotationofSuShi?SPoemsCreatedbyZhaoKui HEZe—tang (HumanitiesInstitutesSouthChinaAgricuhur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China) Abstract:ZhaoKuiconcludedSuShi?Stechniqueandruleofusingliteraryquotationinhisp oemannotation;therefore,hecon— structedacompleteclassifiedsystemofliteraryquotation.Furthermore,ZhaoKuisummar izedSuShi?Scomposingtechnique.Zhao Kuiquotedplentyofauthenticdatums,broughtforththepoliticsbackdropofSuShi?Spoem s,andopenedoutthecausationofSu Shi?Spoems,SOthathemadeclearthewholepoem?Smeaning.Incidentally,heexplmnedt hemeaningofsomepivotalsentences. Keywords:ZhaoKui;SuShi?sPoems;poemannotation;ruleofusingliteraryquotation;Re searchingTemporalStory [学术动态] MPA系列讲座 —— 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 2011年4月28日晚,2011年度MPA系列讲座第二讲在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胡象明 担任主讲人,胡教授做了题为”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精彩讲座. 胡象明,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胡老师的 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安全应急管理,决策的理论与方法. 讲座伊始,胡老师首先对”为什么要谈公平问题”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胡老师从我国的社会现实谈起,结合案例,运用 数据,告诉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已突破合理界限,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正Et益威胁社会经济的稳 定与发展. 胡老师认为,公平问题实质上就是分配问题,即怎样缩小贫富差距,使分配更趋合理.公平包括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 第二个问题,胡老师探讨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胡老师认为:效率与公平应并重,我国发展的总体战略应是一个重心,两 个支撑点,一个重心是效率,两个支撑点是公平与稳定,三者缺一不可.收入分配过于公平会造成大锅饭,抑制人们的生产积 极眭,进而影响效率;收入分配过于不公平,也会造成效率损失.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过分强调公平,奉行平均主义,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这实质上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不 公平,严重压抑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产生了效率低下等问题.十年文化大革命更是使中国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为振兴国 民经济,我国在8O年代开始实施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充分体现了效率优先战略.这一战略使效率显着 提高,GDP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长.效率跑步前进的同时,收入差距也不断拉大,公平出现问题. 然后,胡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公平问题的重要性.首先,公平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其次,公平问题不但是经 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最后,公平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胡老师的第三个问题是”社会和谐问题的由来及其重要性”.胡老师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是”和谐社会”的问题.新 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战争年代的不和谐,然而文化大革命导致了新的社会不和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 争为纲”,为建立和谐创造了条件.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努力.但是,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不 和谐的因素增加. 第四个问题,胡老师与同学们探讨了公平问题与社会和谐问题的相关性.由职业,收入差别导致的社会阶层分化,社会 分裂加剧;不公平的加剧导致暴力事件上升,反映出社会利益冲突加剧,社会心理失衡,社会道德缺失;不公平加剧导致社会 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上升,给我国社会稳定带来挑战. 最后一部分,胡老师为同学们梳理了近年来国家在解决公平问题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 (王筱静
/
本文档为【(doc) 论苏诗赵夔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