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04姓名、字号.ppt.Convertor

2017-09-19 13页 doc 35KB 6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04姓名、字号.ppt.Convertor中国传统文化专题 ——姓名、字号 姓名 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作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小说、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 人和妖精都是妈生的,不同的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你妈贵姓啊? 姓 《说文》: “人所生也。古...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04姓名、字号.ppt.Convertor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 ——姓名、字号 姓名 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的编者、作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小说、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 人和妖精都是妈生的,不同的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你妈贵姓啊? 姓 《说文》: “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感天而生”是始祖所感生的图腾物,西周 以后被附会为“天”。 “因生以赐姓”实指因图腾称号作为姓。 可见“姓”本义指所感生之物。汉代王充《论衡·诘术篇》:“古者,因生而赐姓,因其所生赐之姓也,若夏吞薏苡而生,则赐苡氏。商吞燕子而生,则姓为子氏,周履大人迹,则姬氏其立名也”。禹的母亲因吞食了薏苡,于是受孕而生下了大禹,故夏人以薏苡为其图腾,并以“姒”为姓;商的祖先契因为其始祖母简狄吞食玄鸟(燕子)的“子”(即卵)而生下了契,故商人便以玄鸟为图腾,并姓“子”。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例如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周代的姓氏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 上古时的“百姓”即百官。《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示排行。例如:孟姜 伯姬 仲子 叔姬 季芈 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例如:齐姜 晋姬 秦嬴 陈妫 国姜(国,氏。)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例如:秦姬 芮姜 息妫 江芈 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赵姬(赵衰妻) 孔姬(孔圉妻)秦姬(秦遄妻) 棠姜(棠公妻;棠,邑名。)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例如:武姜(郑武公妻) 昭姬(齐昭公妻)共姬(宋共公妻) 敬嬴(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 齐归(鲁昭公母) 氏 “氏”本义指氏族,氏族即支族,指分化的各族。从语音看, “氏”与“支”古音同。 氏的情况比较复杂。(1)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例如:郑捷(郑文公)、蔡甲午(蔡庄公)、齐环(齐灵公)、 宋王臣(宋成公)(2)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例如:屈完、知罃、羊舌赤、解狐(3)或以所居的地名为氏。例如:东门襄仲、北郭佐、南宫敬叔、百里孟明视。 (4)或以官名为氏。例如:卜偃、祝鮀、司马牛、乐正克(5)古人还有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例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仲孙阅(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字仲)、叔孙得臣(鲁公子牙之后,牙字叔)季孙肥(鲁公子友之后,友字季)、庄辛(楚庄王之后)此外,还有以技为氏的。如巫、陶、甄等。 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并且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就都能有姓了。 后世有非汉族的复姓。例如长孙、万俟、宇文、慕容、贺兰、独孤、拓跋、尉迟、呼延、秃发、乞伏、仆固、歌舒,等等。 字号 名字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字是人成年举行冠礼后所取的,用以表示其社会权利和义务的标志。颜之推在 《 颜氏家训·风操》中说: “ 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体即指人的身体,亦即其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而德指由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德性操守。 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生辰有关。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肩”(周庄王时的周公),“黑臀”(晋成公)、“黑肱”(鲁成公)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郑庄公名“寤(牾)生”,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 名与字的关系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论衡·诘术篇 》:“其立字也,展名取同义,名赐字子贡,名予字子我。”  《 白虎通义》: “ 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 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又如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司马耕字子牛。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宋代史学家《通志》的编者郑樵字“渔仲”;“渔翁”又常戴“笠”,清代文学家李渔字笠翁。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清代作家管同字异之,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同”与“异”都是反义。 名字字形对应:名与字在字形上相关,或者将名析分为字,或者取名之偏旁为字或字中的一个字。如:谢翱字皋羽,昭晔字日华,许恕字如心,许舫字方舟,林佳字吉人,张位字立人,毛奇龄字大可,林侗字同人,张翚字羽军,孙鲂字伯鱼,黄淼字水心,程尚志字心之,胡拱辰字共之等。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唐代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果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颜真卿也用“卿”字。 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洛(明光宗)、朱常瀛、朱常洵等,第二字共用“常”,第三字共用“氵”旁;吊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祯帝朱由检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历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二字共用“由”,第三字共用“木”旁。在这种情况下,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等共用的辈名,具体到个人身上就只有半个字了。 号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朱用纯的柏庐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如苏东坡、郑板桥、朱柏庐等)甚至超过本名。 别号 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宋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表示对他们的蔑视。明末画家朱耷在明亡后取号“八大山人”,来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当然,更多的官僚缙绅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种动听的别号只不过是附庸风雅、沽名钓誉的幌子。 绰号 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春秋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皮赎回相秦,人称“五羖大夫”,可算是古代的绰号。唐代奸相李义府外柔内奸,被人称为“笑中刀”,又号为“人猫”;宋仁宗号“赤脚大仙”;宋代王珪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当时号为“三旨”相公。《水浒》里梁山上一百○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据说谥号是死者生前和品德的概括,其实,这往往是虚伪的,不符合事实的。 谥法,是给予谥号的。谥号是固定的一些字,这些字被赋予特定的涵义,用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谥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表扬的,例如: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智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2)批评的,例如: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3)同情的,例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 庙号 封建皇帝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举例来说,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汉文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文皇帝,汉武帝的全号是世宗孝武皇帝,魏文帝的全号是世祖文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等等。 尊号 从唐代起,皇帝还有尊号,这是生前奉上的。例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受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尊号可以上好几次,都是尊崇褒美之词,实际上是阿谀奉承。也有死后上尊号的,例如唐高宗死后,到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这种死后所加的尊号也可以说是谥号,这样,谥号的字数就加多了。 大成至圣文宣王,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上 其他 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性别,这样构成男子字的全称。例如:伯禽父 仲山甫 仲尼父 叔兴父有时候省去“父”(甫)字,例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有时候省去排行,例如:禽父尼父羽父有时候以排行为字,例如管夷吾字仲,范雎字叔,鲁公子友字季,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周代贵族女子字的前面加姓,姓的前面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母”或“女”字表示性别,这样构成女子字的全称。例如孟妊车母,中义母,等等。有时候省去“母”字,例如季姬牙;有时候省去排行,例如姬原母;有时候单称“某母”或“某女”,例如寿母,帛女。但是最常见的是在姓上冠以排行,例如孟姜、叔姬、季芈,等等 。 古人名字连着说的时候,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例如孟明(字)视(名)、孔父(字)嘉(名)、叔梁(字)纥(名),等等。 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王维有诗题《送元二使西安》、唐诗中屡见《答王十二》、《问刘十九》、《同李十一醉忆元九》、《送裴十八图南》、《寄丘二十二员外》之类的题目,都是以行第称人的。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行第还可连同名和官职并称,如裴图南称裴十八图南、杜甫称杜二拾遗、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舍人等。宋代也还有此风习,如秦观称秦七、欧阳修称欧九、黄庭坚称黄九等。 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那时人数尚少,各家取名很随意。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辈字。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衍圣公府还专门颁布了《孔氏行辈告示》:“……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明崇祯年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十字十辈。清同治年间,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辈。 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为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以上第六十五代本为“胤”字,衍圣公孔胤植为避皇帝庙讳,而将“胤”字改为“衍”字。 广州朱氏字行为  “明儒业以训世传家,诚正修斋,徽国清芬贻泽远;仰祖谟之承先启后,名贤忠义,岳山光大肇基弘。”  上海一支朱姓为:  “铉国岳承德,铭之朝文增,锡澄树耀培。”  金陵朱姓为:  “耀云廷日国慎家,肇启朝岳方庆德。”  江苏建阳朱姓一支为:  “世应国云德,明律敬滋松,浩棠潮朴勋,绍仁贻荣圣。”  四川朱姓字辈:  化尤圣朝龙 先祖增光德 贤大太子新 曹元家有庆 万代永发兴  另一支: 必惟天仲志,汉以胜朝隆.先祖增光德,贤达代嗣兴,家邦扬显烈. 安徽肥东字派: 平德宗正,家邦远应.传道文明.开科繁荣.  其他 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 一、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如东汉孔融称为孔北海、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宋代苏辙称为苏栾城等。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但清末有人做了一幅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指任北洋大臣(宰相)的李鸿章(合肥人)、下联指任户部尚书(司农)的翁同龢(常熟人),却利用“地望”的双关语义讽刺了封建大官僚的贪婪豪奢。 二、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如东汉发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称马伏波(曾任伏波将军),投笔从戎的班超称班定远(曾封定远侯),蔡邕称蔡中郎(曾任中郎将),三国嵇康称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 三、弟子或后人所上的尊称。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北宋吕本中和南宋吕祖谦先后称东莱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谥”),如隋代王通的文中、晋代陶潜的靖节等。 五、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如大戴、小戴分指汉代学者戴德、戴圣叔侄(他们编纂的《礼记》也分别称为《大戴礼》、《小戴礼》),晋代作家阮籍、阮咸叔侄也分别称为大阮和小阮(“大阮”和“小阮”因而成了“叔”、“侄”的同义词),南朝谢灵运和堂弟谢惠连都是诗人,也被称为大、小谢。唐代诗人中老杜(亦作大杜)专指杜甫,小杜专指杜牧。老苏、大苏、小苏则指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 六、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如“伊吕”指商伊尹、周吕尚;“马班”(或“班马”)指司马迁(《史记》作者)、班固(《汉书》作者);唐诗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韩柳”是韩愈、柳宗元。还有前面提到的大谢小谢合称“二谢”,加上南朝另一诗人谢眺又合称“三谢”;“二程”专指宋代学者程颢、程颐兄弟;苏洵、苏轼、苏辙又合称“三苏”。 谥号 民无能名曰神。 靖民则法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仁义所往曰王。 立志及众曰公。 执应八方曰侯。 赏庆刑威曰君。 从之成群曰君。 扬善赋简曰圣。 敬宾厚礼曰圣。 照临四方曰明。 谮诉不行曰明。 经纬天地曰文。 道德博闻曰文。 学勤好问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 赐民爵位曰文。 绥柔士民曰德。 谏争不威曰德。 刚彊直理曰武。 威彊敌德曰武。 克定祸乱曰武。 刑民克服曰武。 夸志多穷曰武。 安民立政曰成。 渊源流通曰康。 温柔好乐曰康。 安乐抚民曰康。 合民安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中情见貌曰穆。 容仪恭美曰昭。 昭德有劳曰昭。 圣闻周达曰昭。 治而无眚曰平。 执事有制曰平。 布纲治纪曰平。 由义而济曰景。 耆意大虑曰景。 布义行刚曰景。 清白守节曰贞。 大虑克就曰贞。 不隐无屈曰贞。 辟土服远曰桓。 克敬动民曰桓。 辟土兼国曰桓。 能思辩众曰元。 行义说民曰元。 始建国都曰元。 主义行德曰元。 圣善周闻曰宣。 兵甲亟作曰庄。 叡圉克服曰庄。 胜敌志强曰庄。 死于原野曰庄。 屡征杀伐曰庄。 武而不遂曰庄。 柔质慈民曰惠。 爱民好与曰惠。 夙夜警戒曰敬。 合善典法曰敬。 刚德克就曰肃。 执心决断曰肃。 不生其国曰声。 爱民好治曰戴。 典礼不愆曰戴。 未家短折曰伤。 短折不成曰殇。 隐拂不成曰隐。 不显尸国曰隐。 见美坚长曰隐。 官人应实曰知。 肆行劳祀曰悼。 年中早夭曰悼。 恐惧从处曰悼。 凶年无谷曰荒。 外内从乱曰荒。 好乐怠政曰荒。 在国遭忧曰愍。 在国逢□曰愍。 祸乱方作曰愍。 使民悲伤曰愍。 贞心大度曰匡。 德正应和曰莫。 施勤无私曰类。 果虑果远曰明。 啬于赐与曰爱。 危身奉上曰忠。 克威捷行曰魏。 克威惠礼曰魏。 教诲不倦曰长。 肇敏行成曰直。 疏远继位曰绍。 好廉自克曰节。 好更改旧曰易。 爱民在刑曰克。 除残去虐曰汤。 一德不懈曰简。 平易不訾曰简。 尊贤贵义曰恭。 敬事供上曰恭。 尊贤敬让曰恭。 既过能改曰恭。 执事坚固曰恭。 爱民长弟曰恭。 执礼御宾曰恭。 芘亲之阙曰恭。 尊贤让善曰恭。 威仪悉备曰钦。 大虑静民曰定。 纯行不爽曰定。 安民大虑曰定。 安民法古曰定。 辟地有德曰襄。 甲胄有劳曰襄。 小心畏忌曰僖。 质渊受谏曰厘。 有罚而还曰厘。 温柔贤善曰懿。 心能制义曰度。 聪明叡哲曰献。 知质有圣曰献。 五宗安之曰孝。 慈惠爱亲曰孝。 秉德不回曰孝。 协时肇享曰孝。 执心克庄曰齐。 资辅共就曰齐。 甄心动惧曰顷。 敏以敬慎曰顷。 柔德安众曰靖。 恭己鲜言曰靖。 宽乐令终曰靖。 威德刚武曰圉。 弥年寿考曰胡。 保民耆艾曰胡。 追补前过曰刚。 猛以刚果曰威。 猛以彊果曰威。 彊义执正曰威。 治典不杀曰祁。 大虑行节曰考。 治民克尽曰使。 好和不争曰安。 道德纯一曰思。 大省兆民曰思。 外内思索曰思。 追悔前过曰思。 行见中外曰悫。 状古述今曰誉。 昭功宁民曰商。 克杀秉政曰夷。 安心好静曰夷。 执义扬善曰怀。 慈仁短折曰怀。 述义不克曰丁。 有功安民曰烈。 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 思虑深远曰翼。 外内贞复曰白。 不勤成名曰灵。 死而志成曰灵。 死见神能曰灵。 乱而不损曰灵。 好祭鬼怪曰灵。 极知鬼神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愎很遂过曰刺。 不思忘爱曰刺。 蚤孤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 好变动民曰躁。 不悔前过曰戾。 怙威肆行曰丑。 壅遏不通曰幽。 蚤孤铺位曰幽。 动祭乱常曰幽。 柔质受谏曰慧。 名实不爽曰质。 温良好乐曰良。 慈和遍服曰顺。 博闻多能曰宪。 满志多穷曰惑。 思虑不爽曰厚。 好内远礼曰炀。 去礼远众曰炀。 内外宾服曰正。 彰义掩过曰坚。 华言无实曰夸。 逆天虐民曰抗。 名与实爽曰缪。 择善而从曰比。
/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文化常识+04姓名、字号.ppt.Convertor】,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