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菏泽医专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2017-09-02 41页 doc 75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447713

暂无简介

举报
菏泽医专高等专科学校教案菏泽医专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台凡银(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免疫学概述、抗原(一)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免疫的传统概念和现代概念;免疫功能及表现;抗原的概念和抗原的两个基本性质(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半抗原的概念;抗原决定基(表位)的概念。 2、熟悉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交叉反应的概念。 3、了解免疫后果及类型;免疫学的发展简史;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菏泽医专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菏泽医专高等专科学校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台凡银(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临床 授课目(章节)免疫学概述、抗原(一)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免疫的传统概念和现代概念;免疫功能及表现;抗原的概念和抗原的两个基本性质(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半抗原的概念;抗原决定基(表位)的概念。 2、熟悉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交叉反应的概念。 3、了解免疫后果及类型;免疫学的发展简史;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免疫的概念;免疫功能及表现;抗原的概念和特性、抗原决定基的概念和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2、教学难点:免疫的概念;免疫功能及表现;构象决定基与顺序决定基;功能性决定基与隐蔽性决定基;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半抗原决定基与载体决定基;交叉反应。 教学方法: 1、简单介绍《医学免疫学》的特点及学习方法。(5’)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免疫的传统概念和现代概念。(10’) 3、根据课件和图表详细讲述免疫的功能和表现。(20’) 4、简单介绍免疫的后果和类型、免疫学的概念和学习目的。(5’) 5、利用生活中实例启发式教学,分解抗原的概念,从中引出抗原的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再让学生自己说出完全抗原和半抗原的概念。(25’) 6、根据课件和动画讲解抗原的性能及抗原决定基的概念,根据图片讲解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及交叉反应。(30’) 7、借助课件中的复习题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的掌握情况。(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免疫、抗原、抗原决定基、共同抗原、交叉反应。 2、列表说明免疫的功能和表现。 3、抗原的性能有哪些, 4、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课后 重点内容通过课后总结(启发式)。同学们回应较好,证明课堂即能掌握。熟悉内容和了解内容讲的较快。特别是了解内容,讲的有点太简单。明年适当减少点抗原内容,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放下一次课。 1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台凡银(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 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抗原(二)、免疫器官 教具:多媒体课件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 2、熟悉抗原分类:TD-Ag与TI-Ag特点;异种抗原(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等),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原。 3、了解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佐剂、超抗原的概念、种类和作用机制及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免疫器官的组成;TD抗原与TI抗原;抗原的分类。 2、教学难点: TD-Ag与TI-Ag;抗原的分类。 教学方法: 1、回顾上堂课教学内容。(10’) 2、通过回忆抗原的特性,引导学生掌握完全抗原和半抗原的概念和区别,并借助动画加深理解。简单介绍根据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对抗原的分类。(20’) 3、利用课件详细讲述根据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及医学意义对抗原的分类,尤其要学生理解动物免疫血清既是抗原又是抗体。(35’) 4、简单介绍超抗原及免疫佐剂的概念和临床应用。(10’) 5、根据图表讲解免疫系统的组成,介绍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尤其是T、B细胞成熟、分化的场所分别是什么。(20’) 6、借助课件中的复习题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的掌握情况。(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完全抗原、半抗原、TD-Ag、TI-Ag 2、根据抗原的性能,可将抗原分为, 3、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及医学意义可将抗原分为, 课后分析: 本次内容适中,讲课中列举了大量实例,如打TAT时为什么要做皮试,同学也非常感兴趣,尽管内容抽象,同学们绝大多数都能掌握重点内容,讲课时一定尽量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如肿瘤病人打卡介苗先让同学说什么目的,然后引起佐剂的概念。 2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台凡银(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 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免疫分子(一) 教具:多媒体课件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基本结构、可变区与恒定区、功能区及功能、水解片段);Ig的生物学活性(V区功能、C区功能)。 2、熟悉各类Ig的特点与功能;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3、了解单克隆抗体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Ig的分子结构;五类Ig的特点及生物学活性。 2、教学难点:Ig的功能区、CDR的概念,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单克隆抗体。 教学方法: 1、回顾上堂课讲授内容。(10’) 2、根据抗原的概念,诱导学生理解抗体的概念,通过讲述Ig的概念,引导学生得出抗体和Ig的区别。(15’) 3、根据课件中的图片和动画讲解Ig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其他结构及水解片段。(30’) 4、借助课件中的图片和动画、以及Ig功能区的功能详细讲述抗体的功能。(20’) 5、结合抗体的功能,详细介绍五种Ig的特性及功能。(15’) 6、简单介绍人工制备的抗体,介绍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的不同。(5’) 7、借助课件中的复习题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的掌握情况。(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免疫球蛋白、抗体、单克隆抗体。 2、问答题: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简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点。 课后分析: 通过实例讲课,用人来比喻成抗体,手是可变区,可根据抗原结构改变自己的构型,肩关节相当于铰链区,可使抗体分子做各种构型改变易于抗原结合,同学们很自然就掌握了抗体结构,功能区的功能,五类Ig特性也是如此举例,要把特性总结个学生,才能利于记忆,本次课效果好,达到教学目的,今后把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做的再好点。 3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台凡银(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免疫分子(二) 教具:多媒体课件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补体的概念;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2、熟悉补体系统的组成、命名及性质;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补体活化的调节。 3、了解补体的理化性质,血清补体水平;细胞因子的概念、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细胞因子的分类、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补体的概念,补体的组成,补体激活途径,补体的生物学活性,细胞因子的概念。 2、教学难点:补体激活途径,补体激活过程的调节。 教学方法: 1、回顾上堂课讲述内容。(10’) 2、讲解补体的概念、组成和性质特点。(10’) 3、由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和特性引导出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借助动画过程帮助学生理解。(15’) 4、借助示意图讲解MBL途径和补体的旁路激活途径,并根据课件中的图片和动画讲解三种途径的共同末端途径及效应。(25’) 5、借助图表归纳总结补体三种激活途径的异同点。(10’) 6、简单介绍补体激活过程的调节,并借助动画帮助学生理解。(10’) 7、讲解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5’) 8、简单介绍细胞因子的概念、分类及共同特性,讲解主要细胞因子的种类和功能。(10’) 9、借助课件中的复习题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的掌握情况。(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补体、补体系统、细胞因子 2、试比较补体激活三条途径的异同点。 3、补体系统具有哪些生物学功能, 4、细胞因子有哪些基本特性及重要的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课后分析: 本次内容是免疫教难讲的,特别是几条激活途径,本次课主要采用实例,如输错血为什么会导致溶血,细菌光依靠抗体能否杀死,引出补体作用,激活途径,调节等内容,对三条途径比较讲解,取得了效果,通过课后互动总结,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所讲内容,但个别基础差的感到难学,让他们背会重点内容既可。 4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台凡银(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 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免疫分子(三)、免疫细胞 教具:多媒体课件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MHC和MHC复合体的基本概念;APC的概念和组成;T、B细胞表面的主要标志。 2、熟悉:HLA分子的结构、分布及功能;T细胞亚群和功能;NK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 3、了解:MHC 的多态性;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HLA的基因结构及其医学意义;CD和黏附因子的概念;T、B细胞的成熟、分布与循环、B细胞亚群与功能;LAK。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MHC和MHC复合体的概念;HLA分子的分布、结构与功能;APC的概念和组成;T、B细胞表面的主要标志。 2、教学难点:HLA分子的分布、结构与功能;T、B细胞表面的主要标志。 教学方法: 1、回顾上堂课讲述内容。(5’) 2、讲清MHC、HLA等几个基本概念,MHC是基因的概念,HLA是抗原的概念。(5’) 3、根据课件中的图片简单介绍HLA复合体的基因组成和遗传特点。(10’) 4、借助课件中的图片和动画详细讲解HLA分子的分布、结构,重点讲解HLA分子的功能,尤其是提呈抗原作用及MHC限制性。(30’) 5、简单介绍白细胞分化抗原及黏附因子的概念和功能。(5’) 6、简单介绍T细胞的成熟、分布和循环。(5’) 7、借助课件讲解T细胞表面的主要标志,讲解T细胞的分类及功能。(10’) 8、简单介绍B细胞的成熟、分化和循环,讲解B细胞表面的主要标志,简单介绍B细胞的分类及功能。(10’) 9、简单介绍自然杀伤细胞和LAK 的概念和功能。(5’) 10、借助课件讲解APC的概念、分类及其功能。(5’) 11、借助课件中的复习题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的掌握情况。(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MHC、HLA、MHC复合体、CD、黏附因子、APC。 2、比较MHC-I、MHC-II类分子的特征 3、比较内源性抗原与外源性抗原处理上的特点。 4、T、B细胞表面的主要标志有哪些, 课后分析: 通过讲解能掌握重点内容,但本次内容偏多且教抽象,个别同学理解跟不上,CD分子内容抽象,T细胞分离复杂,应比较讲解,分层讲解,今后本次内容要做调整,将HLA放在补体中简讲。 5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台凡银(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 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免疫应答及调节(一) 教具:多媒体课件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固有性 (非特异性)及适应性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异同点、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概念;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第1信号的双识别;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临床意义。 2、熟悉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器官、组织及细胞的作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体液免疫应答的生物学作用。 3、了解防御素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固有性 (非特异性)及适应性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异同点、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第1信号的双识别;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临床意义。 2、教学难点: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第1信号的双识别;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 教学方法: 1、回顾上堂课讲述内容。(10’) 2、讲清免疫应答、固有性免疫应答的概念。(5’) 3、介绍固有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借助课件和生活实例讲解人体生理屏障结构及其作用、吞噬细胞的分类及其作用,简单介绍体液中抗微生物因素的作用。(20’) 4、讲清适应性免疫应答、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概念。(10’) 5、简单介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讲解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并根据HLA的功能帮助学生理解感应阶段。(15’) 6、借助课件中的动画和图片详细讲解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讲解B细胞对TI抗原的应答,由此回到两种抗原的区别。(25’) 7、借助图表讲述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讲解体液免疫应答的生物学作用。(10’) 8、借助课件中的复习题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的掌握情况。(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2、固有性免疫的组成有哪些, 3、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如何, 4、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如何,体液免疫的生物学作用有哪些, 课后分析: 本次内容适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举例讲解,学生能掌握所讲重点内容,体液免疫应答的全过程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掌握基本过程、活化信号,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和抗体生物学作用既可,多媒体课件能做成动画效果会更好,以后加强多媒体教学。 6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台凡银(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免疫应答及调节(二)、 教具:多媒体课件 病理性免疫应答(一)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CTL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机制;免疫耐受、免疫缺陷的概念;?型超敏反应特点、主要生物活性介质名称及作用、防治原则。 2、熟悉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作用;免疫调节的概念;?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和常见疾病。 3、了解诱导产生免疫耐受的条件、意义;免疫应答的调节。 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CTL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机制;免疫耐受、免疫缺陷的概念;?型超敏反应特点、主要生物活性介质名称及作用、防治原则。 2、教学难点: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教学方法: 1、回顾上堂课讲授的内容。(10’) 2、借助课件中的图片和动画详细讲解CD4TH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以及CD8CTL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20’) 3、讲述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其与体液免疫的异同点。(10’) 4、讲清免疫耐受、免疫缺陷及免疫调节的概念。(5’) 5、简单介绍诱导产生免疫耐受的条件和意义,引导学生自学免疫应答的调节。(10’) 6、讲清超敏反应、变应原、过敏性体质的概念,介绍超敏反应的分类。(10’) 7、借助课件中的图片讲解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详细讲解其临床常见疾病及防治原则。(30’) 8、借助课件中的复习题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的掌握情况。(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免疫耐受、免疫缺陷、免疫调节、免疫缺陷 2、细胞免疫的生物学作用是什么, 3、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如何, 4、I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和防治原则有哪些, 课后分析: 内容适中,虽教抽象,但通过多媒体学生基本能接受,能掌握重点内容,免疫应答的网络调节,部分同学没听懂,属正常,也是了解内容,不影响教学效果,?型超敏反应机制总结的偏细,学生部容易背下来。下次注意。 7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台凡银(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 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病理性免疫应答(二) 教具:多媒体课件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熟悉?、?、?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型超敏反应常见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2、了解?、?、?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机制;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免疫缺陷病临床特点与疾病种类。 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型超敏反应常见疾病; 2、教学难点:?、?、?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教学方法: 1、回顾上堂课讲授内容。(10’) 2、借助课件中的图片和示意图讲解?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讲解其临床常见疾病。(20’) 3、借助课件中的图片和示意图讲解?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讲解其临床常见疾病。(20’) 4、借助课件中的图片和示意图讲解?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讲解其临床常见疾病。(20’) 5、回顾四种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引导学生分析其异同点。(15’) 6、简单介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和发生机制,介绍免疫缺陷病的概念、临床特点和常见的免疫缺陷病。(10’) 7、借助课件中的复习题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的掌握情况。(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 2、?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常见疾病有哪些, 3、?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常见疾病有哪些, 4、?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常见疾病有哪些, 课后分析: 内容适中,几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特点归纳总结的不错,利于学生掌握和应对各类考试,常见病发生机制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因与临床和日常接触密切,学生理解不难,学生能掌握重点内容,传染性变态反应与细胞免疫的关系应用,应没讲过TB,较难理解。 8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台凡银(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 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 教具:多媒体课件 免疫学诊断、免疫学防治、中医与免疫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的原理;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及特点。 2、熟悉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及免疫标记技术的原理及主要方法;用于人工主动免疫及人工被动免疫的各种生物制品名称及用途;免疫治疗的概念及方法。 3、了解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结果的表示方法;免疫细胞检测方法;新型疫苗的种类;计划免疫的概念及程序;各种用于免疫治疗的生物制品种类;中医学对免疫的贡献、中医理论、中医治则、针灸、中药与免疫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的原理;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及特点;用于人工主动免疫及人工被动免疫的各种生物制品名称及用途。 2、教学难点: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及免疫标记技术的原理及主要方法。 教学方法: 1、回顾上堂课讲授内容。(5’) 2、介绍免疫学诊断的分类和意义,讲述抗原抗体检测的原理。(10’) 3、借助课件中的图片和动画讲解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免疫标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25’) 4、介绍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检测的原理和应用。(10’) 5、介绍免疫学预防的类型,借助图表讲解人工主动免疫的常见生物制品、我国计划免疫程序。(20’) 6、借助课件讲解人工被动免疫的常见生物制品,引导学生分析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15’) 7、简单介绍被动免疫治疗和免疫增强或免疫抑制疗法。(5’) 8、引导学生自学中医与免疫的内容。(5’) 9、借助课件中的复习题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的掌握情况。(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血清学反应、免疫学诊断、免疫学防治、防疫治疗、疫苗。 2、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的原理是什么, 3、列表说明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4、类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是什么, 课后分析: 基本内容的讲解时间是够的,免疫学诊断内容较多,不能全部讲解,重点是人工免疫的比较,和常见血清学反应的类型机理和应用,免疫学预防中的儿童接种程序,不要求学生掌握,应注意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9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台凡银(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 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 教具:多媒体课件 微生物学概述、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及种类;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的异同点;细菌特殊结构的种类及医学意义。 2、熟悉医学微生物学、病原微生物的概念;细菌的大小、基本形态及排列方式;细菌的基本结构的种类;质粒的医学意义;革兰染色的步骤和实际意义。 3、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细菌的L型及意义;革兰染色的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概念及种类;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的异同点;细菌特殊结构的种类及医学意义。 2、教学难点: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革兰染色的原理。 教学方法: 1、介绍医学微生物学的特点和学校方法(5’) 2、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微生物的概念,结合课件中图表讲解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15’) 3、启发学生理解微生物的分布,讲解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简单介绍医学微生物学及学习目的。(10’) 4、结合图片介绍细菌的大小和形态(10’) 5、结合课件,详细讲解细菌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的异同点。(25’) 6、结合图片,详细讲解细菌的特殊结构,以及它们的医学意义。(20’) 6、借助课件讲解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尤其是革兰染色法。(10’) 7、借助课件中的复习题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的掌握情况。(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荚膜、芽胞。 2、简述微生物的种类有哪些。 3、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的有何不同,在医学上有何意义, 4、试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课后分析: 内容适中,多媒体讲解能将细菌形态结构都演示出来,比以往教学效果好。讲完课后通过总结复习题的提问,同学们能当堂掌握所讲的重点内容,把课件质量再提高一下效果会更好。 10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台凡银(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 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细菌的生理、消毒与灭菌 教具:多媒体课件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培养基、菌落、热原质的概念;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及在医学上的意义;灭菌、消毒、抑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煮沸法、高压蒸汽灭菌法 (作用时间、温度、效果)。 2、熟悉细菌繁殖的方式及速度;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巴氏消毒法及间歇灭菌法、紫外线的消毒原理及特点。 3、了解细菌的生长曲线;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光波法、电离辐射、超声波及微波的作用;滤菌器种类及作用;消毒剂杀菌作用机制及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常用消毒剂种类名称、浓度及用途。 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培养基、菌落、热原质的概念;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及在医学上的意义;灭菌、消毒、抑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 2、教学难点: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常用物理灭菌法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方法: 1、回顾上节课内容。(10’) 2、讲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5’) 3、简述细菌繁殖的方式及速度,借助挂图启发式教学:细菌的生长曲线。(15’) 4、借助课件简述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及意义,详细讲述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及在医学上的意义。(15’) 5、利用图片讲授培养基、菌落的概念,简述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15’) 6、简介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5’) 7、启发式教学:灭菌、消毒、抑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10’) 8、借助课件讲述常用物理灭菌法的原理和方法。(15’) 9、简介常用的化学消毒方法。(5’) 10、小结本课内容,布置作业与下堂课预习内容,借助课件反馈。(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培养基、菌落、热原质、灭菌、消毒、抑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 2、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有哪些,繁殖方式和速度如何, 3、细菌有哪些合成性代谢产物,分别有哪些实际意义, 4、高压蒸汽灭菌法作用的时间、温度及效果如何, 课后分析: 培养基的制备现已商品化,按说明操作较简单,所以把培养基成分作用较好既可,重点讲解细菌繁殖速度,在培养基的生长现象,和代谢产物及意义,本次课通过大量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讲解,取得了较好效果,今后应加强实例教学。 11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台凡银(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 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 教具:多媒体课件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正常菌群与微生态平衡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熟悉毒力变异的意义,卡介苗的来源及作用;耐药性变异的含义及意义;细菌质粒的概念、特征及重要种类;噬菌体的概念、形态结构及与宿主的关系;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及菌群失调症等概念。 2、熟悉微生态平衡概念;微生态失调时发生的疾病。 3、了解遗传性变异及非遗传性变异的概念;细菌在特定条件下形态、结构及菌落变异;细菌染色体的结构及作用;转位因子的概念及作用;噬菌体的应用; 细菌基因点突变及染色体畸变对细菌性状的影响;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细菌变异的意义;正常菌群、微生态平衡、条件致病菌及菌群失调症等概念。 2、教学难点:微生态失调时发生的疾病。 教学方法: 1、回顾上堂课教学内容。(10’) 2、借助课件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详细讲解细菌的四大变异现象,并引导学生理解其意义和实际应用。(15’) 3、借助图片简单介绍细菌的染色体和转位因子,着重讲解质粒的概念、特征和重要种类。(10’) 4、结合图片详细讲解噬菌体的概念、形态结构、与宿主菌间的相互关系,简单介绍噬菌体的应用。(15’) 5、简单介绍细菌遗传性变异的机制。(5’) 6、通过回顾微生物的分布启发学生得出正常菌群的概念,并解释其生理意义。(15’) 7、通过生态平衡引导学生理解微生态平衡的概念。(5’) 8、详细讲述条件致病菌的概念及微生态失调所致的疾病。(20’) 9、小结本课内容,布置作业与下堂课预习内容,通过课件反馈。(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噬菌体、微生态平衡、条件致病菌及菌群失调症。 2、问答题:简述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3、简述常见的细菌变异实例及其意义。 课后分析: 内容适中,基本概念讲解清楚,通过强调当堂消化基本概念。物理消毒灭菌法特别是热力灭菌是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讲完后马上提问强调,学生掌握较好,化学消毒灭菌法为熟悉内容,因时间要求较少。细菌的分布占时间稍短了,下次化学法少讲5min既可。 12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台凡银(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 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细菌的致病性及抗菌免疫、教具:多媒体课件 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构成细菌毒力的几种因素;外毒素与内毒素的特性;外源性及内源性传染源;医院内感染的概念。 2、熟悉致病性、感染、半数致死量 (LD50)的概念;侵袭力的概念;全身传染的几种常见临床类型;感染的类型;带菌状态及意义;医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控制措施;熟悉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3、了解内毒素对人体的毒害作用;病原菌侵入机体的数量及途径与致病性的关系;机体固有性免疫的抗菌免疫特点、对胞外菌及胞内菌的适应性免疫特点;机体对外毒素的免疫特点;标本采集过程及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细菌的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毒血症、内毒素血症的概念;构成细菌毒力的因素;内、外毒素的区别。 2、教学难点: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毒血症、内毒素血症等概念的异同。 教学方法: 1、回顾上堂课教学内容。(10’) 2、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致病菌、致病性和LD50的概念。(5’) 3、借助课件讲解致病菌毒力的构成因素,通过对前述内容的回顾,启发学生理解侵袭力的概念及组成,利用挂图详细讲述外毒素和内毒素的特性。(15’) 4、简单介绍致病菌侵入机体的数量及途径和抗菌免疫。(10’) 5、讲解感染的概念、外源性传染源和内源性传染源的种类,简单介绍感染的途径。(10’) 6、借助课件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和带菌状态,简单介绍显性感染按病情缓急的分类。(10’) 7、引导学生理解局部感染,着重讲述全身感染在临床上常见的几中情况: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15’) 8、讲解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可能原因和控制措施。(10’) 9、简单介绍标本采集及送检的注意事项,讲解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10’) 10、小结本课内容,布置作业与下堂课预习内容,借助课件反馈。(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细菌的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毒血症、内毒素血症。 2、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 3、说出构成细菌致病力有哪些方面的因素。 课后分析: 本次内容时间较宽裕,细菌变异机理没必要讲的太多,噬菌体的增殖与病毒也没必要讲的太多,把内容缩成了30min,讲了下一章。因下一章内容偏多,且较重要,明年调节一下时间。 13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台凡银(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 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 球 菌 教具:多媒体课件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各病原性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所致疾病;SPA的概念及作用;抗“O”试验。 2、熟悉各病原性球菌的形态染色、分类、感染途径及免疫性;脑膜炎奈瑟菌及淋病奈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3、了解各病原性球菌的培养特性抵抗力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方法;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各种病原性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所致疾病;SPA的概念及作用;抗“O”试验。 2、教学难点:SPA的作用;抗“O”试验。 教学方法: 1、回顾上堂课内容。(5’) 2、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和录象讲授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感染途径、主要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免疫性、防治原则;尤其是SPA的概念及作用。(30’) 3、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和录象讲授链球菌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感染途径、主要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免疫性、防治原则;尤其是抗“O”试验的原理、方法和意义。(20’) 4、简单介绍肺炎链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10’) 5、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和录象讲授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学特性、感染途径、主要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免疫性、防治原则。(30’) 6、小结本课内容,布置作业与下堂课预习内容,借助课件反馈。(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SPA、抗“O”试验。 2、简述葡萄球菌及链球菌的致病因素及所致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炎症特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3、如何鉴别致病性与非致病性葡萄球菌, 4、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的传播途径及致病因素是什么,各引起什么疾病, 课后分析: 本次内容较重要,多用变异的30min,将重点,难点基本上讲解清楚了,本次内容有较多考点,也是临床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多媒体图片不多,文字较多,课件做的文字不太精炼,今后注意尽量配合图片,文字尽量少些。 14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台凡银(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 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 肠道杆菌、弧菌属 教具:多媒体课件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志贺菌、沙门菌、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霍乱肠毒素的致病机理。 2、熟悉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各肠道杆菌的生化特点、标本采取及送检原则;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所致疾病;肥达反应的原理、结果分析及实际意义;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 3、了解变形杆菌的致病性;外斐反应;肠道杆菌的防治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志贺菌、沙门菌、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霍乱肠毒素的致病机理。 2、教学难点:肥达反应的原理、结果分析及实际意义;霍乱肠毒素的致病机理。 教学方法: 1、回顾上堂课内容。(5’) 2、简单介绍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和录象讲述埃希菌属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尤其是其卫生学意义。(15’) 3、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和录象讲述志贺菌属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20’) 4、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和录象讲述沙门菌属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尤其是肥达反应的原理、结果分析及实际意义。(25’) 5、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和录象简单介绍克雷伯菌属和变形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10’) 6、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和录象讲述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20’) 7、小结本课内容,布置作业与下堂课预习内容,借助课件反馈。(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肥达反应。 2、肠道杆菌有哪些共同生物学特征, 3、简述沙门菌、志贺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4、简述霍乱弧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点、致病物质及致病机制。 课后分析: 球菌是致病菌中的一大类,五个球菌分开讲时间不够,故采取列表对比讲解,即利于学生掌握。致病因素和所致疾病的关系也一目了然,这种讲法较好,就是多媒体屏幕上字体小了点,后面同学看不清,想办法改进多媒体制作。 15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台凡银(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 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厌氧性细菌、分枝杆菌、其他致病菌 教具:多媒体课件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破伤风梭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特异性预防措施。 2、熟悉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主要临床表现;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白喉杆菌的致病物质、感染途径及所致疾病;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解释与应用。 3、了解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白喉杆菌的生物学性状、防治原则;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性与变态反应、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破伤风梭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特异性预防措施。 2、教学难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性与变态反应。 教学方法: 1、回顾上堂课内容。(5’) 2、简单介绍厌氧性细菌、厌氧芽孢梭菌属细菌、无芽孢厌氧菌的共同特征。(10’) 3、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和录象讲述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特性、感染途径和致病条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借助图片描述破伤风的典型症状。(25’) 4、借助课件中讲述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15’) 5、介绍肉毒梭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防治原则,简单介绍艰难梭杆菌。(10’) 6、简单介绍分枝杆菌的共同特征,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和录象讲述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尤其是OT实验。(25’) 7、借助课件介绍麻风分枝杆菌,安排学生自学其他致病菌。(5’) 8、小结本课内容,布置作业与下堂课预习内容,借助课件反馈。(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结核菌素试验。 2、简述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感染条件、致病物质及作用机制。 3、简述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征、致病性。 课后分析: 本次课内容尚可,有了多媒体,生化反应形象而逼真,学生再也不像以前对颜色缺乏直接感受,老师讲起来也费劲,效果提高不少,信息量也大了,授课还是成功的,今后进一步加强多媒体的质量。 16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台凡银(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 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 其它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 教具:多媒体课件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的概念;钩端螺旋体及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性(传染方式与所致疾病);主要致病性真菌的所致疾病。 2、熟悉螺旋体、衣原体的生物学性状;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的致病性(传染方式与所致疾病);真菌的概念、特征、主要生物学特性。 3、了解立克次体、支原体、放线菌的生物学性状;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的防治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的概念;钩端螺旋体及梅毒螺旋体的所致疾病;主要致病性真菌的所致疾病。 2、教学难点:衣原体的发育周期。 教学方法: 1、回顾上堂课内容。(5’) 2、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和录象讲解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主要致病性支原体。(15’) 3、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和录象讲解衣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尤其是其独特发育周期,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15’) 4、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和录象讲解立克次体的共同特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15’) 5、借助课件讲述螺旋体的分类方法,讲解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通过图片加深学生印象。(20’) 6、简单介绍放线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常见放线菌的种类。(5’) 7、借助课件讲解真菌的特点、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以及常见的致病性真菌。(20’) 8、小结本课内容,布置作业与下堂课预习内容,借助课件反馈。(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真菌。 2、简述钩端螺旋体及梅毒螺旋体的所致疾病。 3、临床常见的病原性真菌有哪几种,各引起哪些疾病, 课后分析: 重点讲解结核分枝杆菌,破伤风杆菌,军团菌内容讲解基本清楚,能掌握重点内容,学生也比较认真听课,因为都是身边经历过的。归纳总结也比较好,实例讲解的也多,教课效果好,如果内容再偏少一些,效果会更好。 17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台凡银(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 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 病毒概述 教具:多媒体课件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病毒的概念、结构、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潜伏感染和迟发感染。 2、熟悉病毒的形态、病毒的增殖、病毒的遗传与变异;干扰素的概念、种类、作用机制及作用特点;病毒的致病方式及途径、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3、了解机体抗病毒免疫的特点、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病毒的分类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病毒的概念、结构,潜伏感染和迟发感染;病毒的增殖、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2、教学难点:病毒的增殖、病毒的遗传与变异;病毒感染的类型。 教学方法: 1、回顾上堂课内容。(5’) 2、根据微生物学总论的内容启发式教学,诱导学生理解病毒的概念。简单介绍病毒与人类疾病的关系。(15’) 3、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和录象讲解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化学组成。(25’) 4、借助动画讲述病毒的增殖方式、复制周期及异常增殖现象、干扰现象。讲解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遗传与变异。简单介绍病毒的分类方式。(25’) 5、借助课件讲述病毒感染的方式及途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讲解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并作简单的相应复习。(20’) 6、简单介绍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5’) 7、小结本课内容,布置作业与下堂课预习内容,借助课件反馈。(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病毒、干扰现象、干扰素 2、问答:病毒的结构和各自的化学组成有哪些, 3、病毒的增殖方式是什么,可分为哪些阶段, 课后分析: 把每一个微生物进行了特点讲解,每一个都要求学生记住要点,学生基本能掌握,就是真菌内容需要掌握的较多,内容感到较多,讲的偏快,真菌内容也要再归纳总结一下,少讲一下。 18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台凡银(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 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 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 教具:多媒体课件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流感病毒主要结构特点、抗原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SARS冠状病毒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2、熟悉流感病毒形态、抗原构造与防治原则;SARS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原则;麻疹病毒的致病特点、所致疾病及继发感染;腮腺炎病毒所致疾病及继发感染。 3、了解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冠状病毒形态结构及所致疾病;麻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防治原则;风疹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呼肠病毒的致病特点与防治原则;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轮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 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流感病毒主要结构特点、抗原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SARS冠状病毒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流感病毒形态、抗原构造与防治原则。 2、教学难点:流感病毒的抗原构造,抗原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回顾上堂课内容。(5’) 2、简单介绍呼吸道病毒的定义和特点。(10’) 3、借助课件讲解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与结构、分型与命名、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25’) 4、结合课件中的图片讲解冠状病毒的特点,SARS冠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30’) 5、简单介绍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指导学生自学其他呼吸道病毒。(25’) 6、简单介绍肠道病毒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学肠道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所致疾病。(10’) 7、小结本课内容,布置作业与下堂课预习内容,借助课件反馈。(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血凝抑制试验、抗原性漂移、抗原性转换。 2、流感病毒的结构有哪些, 3、SARS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有哪些, 课后分析: 内容分量适中,把病毒特征又加了几条,因掌握病毒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将病毒的变异,病毒的分类,病毒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简单一些,把时间集中讲重点内容,安排合理,学生基本当堂掌握重点内容。 19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台凡银(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 肝炎病毒、虫媒病毒 教具:多媒体课件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HBV的形态、抗原构造、抵抗力、感染途径;HBV抗原抗体检测的意义。 2、熟悉肝炎病毒的种类、乙型肝炎的预防方法;甲肝病毒的感染途径及致病性;熟悉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预防原则。 3、了解乙肝病毒基因结构、致病机理;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戌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HBV-DNA检测的意义;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登革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登革病毒的致病性。 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乙肝病毒的形态、抗原构造、抵抗力、感染途径;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的意义;乙型肝炎的预防方法。 2、教学难点: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的意义。 教学方法: 1、回顾上堂课内容。(5’) 2、简单肝炎病毒的类型和特点。(5’) 3、借助课件中的图片和动画讲解甲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15’) 4、结合课件中图片和动画详细讲述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基因结构和抗原组成和抵抗力。讲解该病毒致病时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致病机制。(30’) 5、根据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组成,引导学生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尤其是“两对半”结果的判断。(25’) 6、简单介绍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所致疾病。(10’) 7、指导学生自学虫媒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所致疾病。(5’) 8、小结本课内容,布置作业与下堂课预习内容,借助课件反馈。(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试述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的意义。 2、乙肝病毒的结构有哪些, 3、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和预防方法有哪些, 课后分析: 重点讲了流感病毒,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与轮状病毒与近几年流行比较密切的病毒,同学们爱听,又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图片,同学们表现极大兴趣,效果良好。 20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台凡银(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 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疱疹病毒、逆转录病毒、其他病毒及朊粒 教具:多媒体课件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疱疹病毒的种类、感染方式;掌握HIV的生物学性状、感染的方式。 2、熟悉疱疹病毒的致病性及预防原则;熟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致疾病特点与其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熟悉狂犬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预防原则;汉坦出血热病毒和新疆出血热病毒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 3、了解疱疹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致病机制及免疫性;感染的预防方法;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狂犬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朊粒的概念及致病性;出血热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感染的方式;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致疾病特点与其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2、教学难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的方式。 教学方法: 1、回顾上堂课内容。(5’) 2、简单疱疹病毒的类型和特点。(5’) 3、借助课件讲解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20’) 4、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和动画详细讲述HIV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30’) 5、简单介绍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所致疾病。(5’) 6、借助课件讲解狂犬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25) 7、简单介绍其他病毒和朊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所致疾病。(5’) 8、小结本课内容,布置作业与下堂课预习内容,借助课件反馈。(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HIV的传播方式和防治原则如何, 2、HIV的复制方式如何, 3、狂犬病毒的预防原则如何, 课后分析: 肝炎病毒是重点内容,也是同学们最关注内容,要点强调了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及乙肝五项指标,把传播途径讲透,通过学习同学们很快掌握了病毒的特性,传播途径与防治措施五项指标,虫媒病毒因为时间讲的少,以后自学为主好了。 21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及时间: 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寄生虫学总论、医学蠕虫(一) 教具:课件、教材等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的感染阶段等概念;似蚓蛔线虫形态、生活史及致病性。 2、熟悉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三大环节(传染源、传染途径、易感人群)。医学蠕虫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3、了解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人体寄生虫分类及寄生虫病防治原则;人体寄生虫学的概念及学习目的。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寄生、寄生虫、宿主、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的感染阶段等概念;似蚓蛔线虫形态、生活史及致病性。 2、教学难点:宿主、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的感染阶段等概念。 教学方法: 1、简单介绍本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5’) 2、借助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寄生、寄生虫、宿主、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的感染阶段等概念。(15’) 3、依据图片和动画讲解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简单介绍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20’) 4、借助课件讲述寄生虫病流行的三大环节和防治原则。(5’) 5、简单介绍人体寄生虫的分类、医学蠕虫的概念、特点及分类、线虫纲寄生虫的特点。(5’) 6、依据图片讲述蛔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尤其是受精卵的形态。(15’) 7、借助课件中的录象和图片详细讲解蛔虫的生活史过程。(15’) 8、对照患者和病理标本的图片讲述蛔虫的致病性。(10’) 9、简单介绍蛔虫的实验室检查和防治原则。(5’) 10、借助课件中的复习题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的掌握情况。(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名词解释:感染阶段、生活史、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 2、简述寄生虫对人体致病的机制。 3、简述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4、简述医学蠕虫的分类。 5、试述蛔虫的致病作用。 : 把疱疹病毒在感染类型潜伏感染中进行了讲解,重点讲解了HIV和狂犬病病毒,HIV,狂犬病病人从网上下载了视频,同学们看后印象深刻,提高了学习兴趣,取得了好的效果。 22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及时间: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医学蠕虫(二) 教具:ppt课件、教材等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及美州板口线虫的形态、生活史及致病性。 2、熟悉班氏吴策线虫及马来布鲁线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性。 3、了解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美州板口线虫及班氏吴策线虫的实验室检查和防治原则;毛首鞭形线虫、蠕形住肠线虫的致病性。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及美州板口线虫的形态、生活史及致病性。 2、教学难点:班氏吴策线虫及马来布鲁线虫的生活史。 教学方法: 1、清点学生人数,回顾上堂课教学内容。(5’) 2、根据图片讲解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及美州板口线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尤其是其虫卵与蛔虫卵的区别。(15’) 3、借助课件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及美州板口线虫的生活史过程,通过对比蛔虫的生活史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20’) 4、借助患者和病理标本的图片讲解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及美州板口线虫的致病性。(10’) 5、简单介绍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及美州板口线虫的实验室检查和防治原则。(5’) 6、借助图片讲解班氏吴策线虫及马来布鲁线虫各时期的形态特征。(5’) 7、依据课件和图片讲述班氏吴策线虫及马来布鲁线虫的生活史过程和致病性。(15’) 8、简单介绍班氏吴策线虫及马来布鲁线虫的实验室检查和防治原则。(5’) 9、根据课件和有关图片,简单介绍毛首鞭形线虫、蠕形住肠线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过程、致病性及实验室检查、防治原则。(15’) 10、借助课件中的复习题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的掌握情况。(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试述钩虫引起贫血的原因。 2、试述蛔虫和钩虫生活史的异同点。 3、用箭头方式描述丝虫的生活史过程。 寄生虫总论在寄生虫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在讲解概念时使用了肝吸虫生活史吧所有概念全给讲清楚,效果非常好。同时又配合了许多照片,如寄生虫与宿主,五大寄生虫病病人的照片,同学们看后,即记住了五大寄生虫病,又看到了他们的危害,增加了学好寄生虫的决心。 23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及时间: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医学蠕虫(三) 教具:ppt课件、教材等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日本血吸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2、熟悉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形态、生活史、致病性;布氏姜片虫的生活史过程;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及诊断。 3、了解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的实验室诊断和防治原则;布氏姜片虫、细粒棘球绦虫的形态、致病性。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日本血吸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2、教学难点:日本血吸虫的致病性。 教学方法: 1、清点学生人数,回顾上堂课教学内容。(5’) 2、根据图片讲解华支睾吸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特征。(5’) 3、借助课件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华支睾吸虫的生活史过程。借助患者和病理标本的图片讲解其致病性。(10’) 4、简单介绍华支睾吸虫的实验室检查和防治原则。(5’) 5、根据图片讲解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特征。(5’) 6、借助课件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卫氏并殖吸虫的生活史过程。借助患者和病理标本的图片讲解其致病性。(10’) 7、简单介绍卫氏并殖吸虫的实验室检查和防治原则。(5’) 8、借助课件和图片介绍布氏姜片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特征、生活史过程及致病性。(10’) 9、简单介绍布氏姜片虫的实验室检查和防治原则。(5’) 10、根据图片讲解日本血吸虫各时期的形态特征。(8’) 11、依据课件和图片详细讲述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过程和致病性。(20’) 12、介绍日本血吸虫的实验室检查,借助录象讲述其防治原则。(7’) 13、借助课件中的复习题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的掌握情况。(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血吸虫致病的主要致病阶段是什么,为什么, 2、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的生活史要点如何, 3、布氏姜片虫有几个中间宿主,为什么, 医学蠕虫,包括线虫,吸虫,绦虫。本次课讲钩虫与丝虫并与蛔虫比较,钩虫生活史寄生虫课是形态学,用多媒体讲课,效果非常好,特别是虫卵,成虫,幼虫,生活史一一展示给学生,一目了然,做好课件对讲课效果影响很大 24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任课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及时间: 临床 授课题目(章节):医学蠕虫(四)、医学原虫、节肢动物 教具:ppt课件、教材等 基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兴保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性;疟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性、诊断及防治原则。 2、熟悉链状带绦虫生活史、致病性,诊断及防治原则。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的诊断及防治原则;弓形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性;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性。 3、了解肥胖带吻绦虫的生活史、致病性、诊断及防治原则。医学原虫的概念、特点及分类;弓形虫、阴道毛滴虫感染的诊断及防治原则;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性、诊断及防治原则;蓝氏贾第鞭毛虫。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性;疟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性、诊断及防治原则。 2、教学难点: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的致病性;疟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 教学方法: 1、清点学生人数,回顾上堂课教学内容。(5’) 2、根据图片讲解链状带绦虫各时期的形态特征。(5’) 3、借助课件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链状带绦虫的生活史过程。借助患者和病理标本的图片讲解其致病性。(15’) 4、简单介绍链状带绦虫的实验室检查和防治原则。(5’) 5、简单介绍医学原虫的特点和分类。根据图片讲解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特征。(10’) 6、借助课件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过程。借助患者和病理标本的图片讲解其致病性。简单介绍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实验室检查和防治原则。(20’) 7、根据图片讲解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内各时期的形态特征。(8’) 8、借助课件和图片详细讲述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过程及致病性。(17’) 9、介绍间日疟原虫的实验室检查和防治原则。(5’) 10、引导学生自学其他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过程、致病性、检查和防治原则。指导学生自学常见医学节肢动物的形态、生活史过程,及与疾病的关系(5’) 11、借助课件中的复习题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的掌握情况。(5’)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简述疟疾发作、复发及再燃的机制。 2、试述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及致病作用。 3、试述疟原虫的致病性及病原学诊断。 内容分量适中,应用多媒体可以加大信息量,重点讲解了肝吸虫和姜片虫。血吸虫南方多,故未做重点内容讲,姜片虫北方相对南方也少的多,故可以把绦虫内容提上来,最后把节肢动物也可以介绍一下,毕竟是一类寄生虫。 25 26
/
本文档为【菏泽医专高等专科学校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