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上天有好生之德

2018-01-31 10页 doc 27KB 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575

暂无简介

举报
上天有好生之德上天有好生之德 上天有好生之德 第5卷第4期 2011年8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ENTRAISOUTHUNIVERSITYOFFORESTRY&TECHNOLOG Y(SocialSciences) Vo1.5No.4 Aug.2O11 上天有好生之德 周大欢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生生之德"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生"的意义不仅仅表现为生命,更表现为生生不息,和谐有序的深 层次含义,尤其在儒家的世界观里,宇宙的本质即是生生...
上天有好生之德
上天有好生之德 上天有好生之德 第5卷第4期 2011年8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ENTRAISOUTHUNIVERSITYOFFORESTRY&TECHNOLOG Y(SocialSciences) Vo1.5No.4 Aug.2O11 上天有好生之德 周大欢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生生之德"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生"的意义不仅仅表现为生命,更表现为生生不息,和谐有序的深 层次含义,尤其在儒家的世界观里,宇宙的本质即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动态过程.中国自古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与自 然的关系中人不仅充分体现出主体性,同时也生发出"民胞物与"的极具包容的博大情怀.天地有四时,人体亦有春夏秋冬, 以人道应天道,才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应循之道. [关键词]生生;"民胞物与";养生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272(2011)040019—02 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统一体, 人由自然脱胎而来,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现在的自然已经 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 是人化的自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虽为自然的主体,但不 是万物的尺度,改造自然意味着人与自然在深层次上的和谐与 统一.本文之作即是从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出发,吸取"天人合 一 "的思想来阐发"生生之道"的基本精神,为改善人与自然的关 系,创建生态文明而有所裨益. 一 "生生之谓德" "生生之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 "生生"的思想起源于《周易》,《易?系辞》有云:"富有之谓大业,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阴阳 不测之谓神''.,"天地之大德日生."ll】《易传》中以乾坤阴阳表 示宇宙不同类型的事物,乾为阳,坤为阴;刚为阳,柔为阴;男为 阳,女为阴,由于阴阳转化,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为万物之源, 这就是天之大德.孔颖达《周易正义》云:"生生,不绝之辞…… 万物恒生,谓之易也."这里的"生生"指的是宇宙万物的一种活 泼泼的,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体,一个生生不已的变化过程.恰 如《论语》载孔子语:"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E2]"天"作为一种必然和决定的力量,它的存在和作用是通 过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具体生化过程表现出来的.后来的《中 庸》亦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l2孟子亦日:"是 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2天道是诚,人道是敬.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阴阳有序,上下和谐,云行雨施,万物生生 不已.在儒家天道观的生命意识中,宇宙的阴阳和谐,生生不 息,就是生命的最高意象. "天"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占据着最高的地位,"天"最初 的意义不具有道德性,指的是自然之天.中国古人在对日月星 辰,季节气候,草木兴衰等有过一番深入的观察,深切地感悟到 自身与所膜拜的变动不居的自然之间,有一种其妙的和谐.面 对神秘的大自然,基于对生命的存在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追寻,人 们必然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人和天具有怎样的关系,人的位置在 哪里,人能参天化育吗?"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成为中国传统 哲学的一大中心问题."人在天地之间,与万物同流,天几时分 别出是人是物?……天只是以生为道."_3J天不区分人与物之 别,只为道,然人却不可不知天.思索这个问题时,焦点自 然转向_j:人类自身.若无人类,宇宙只是永恒的流转生灭而已, 一 旦人类出现,就可以洞察宇宙的奥秘."惟人也,得其秀而最 灵"l4],天地万物虽品物不一,种类繁多,但唯有人得天地之灵秀 而"万物肯备于我"l2],所以人自然要承担起"为天地立心"的重 任.《易传》中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 忧"口],天地化育万物无心也无忧,圣人"知天"就有心也有忧了. 故为人者,需以天之生物之情爱物,成物和化物,效法天地之生 生之德而与天地同流,成参天化育之妙. 中国自古讲究的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和人性本善的价 值观,"生生"是贯通"天","人"的纽带.孟子云:"可欲之谓 善"l_2],生乃天之大欲,生生之德就是天最大的德行.这种"生生 之德"用之于人类道德活动就转化为"君子终日乾乾"之仁.宇 宙万物的"生生"实际上就是人类道德理性"生生"的显现. 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命题,《尚书? 召诰》有言"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从而开启了 中国的德制时代.孔子讲仁,孟子道义,仁义皆内在于心.此仁 义内在的道德之心,伦理之心与天地造化生生之心相比肩,因此 具有了更加普遍的道德生命意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莫非己也"_3],"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l3], 后世儒者将"生生"与"仁体"相联,将生生不息的世界规定为一 个"理",更是在宇宙生命意义上高扬道德生命意义.天地人只 是一道,自然的生化过程即是仁体的展现过程.自然的道德化, 理性化,进而极大地彰显了人之道德实践的主体性."生生"不 仅是天地万物生命的源始动力,更成为了人类社会的道德力量, 化育万物的大爱. 二"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上天有好生之德,人亦有厚德载物之心,在中国"天人合一" 理论的建构中必然会生发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极具包容 的博大情怀. 人的生命是天命所赐,毫发躯体乃父母所生.北宋大儒张载 [收稿日期]2011—07—12 [作者简介]NX~,(1983一)男,湖南永州,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哲学 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 19 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 体;天地之帅,吾其性."l,天是父,地是母,人的身躯和灵魂都是 拜天地所赐.人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人的生命不仅仅属 于19己,也属于天地,人活着还应该对天地负责.在此基础上, 自然延伸出"民吾同胞"的生命关怀思想."大君者,吾父母宗 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悍独鳏寡,皆吾 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l_5]既然人同出于天地,则天下人皆为 兄弟,应当情同手足.对人如此,对物亦如此,不仅要"民吾同 胞",而且要"物吾与也",不仅看重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也 要看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天地的造 化,应一视同仁,正如孟子所谓"仁者,爱人"[2],也恰如程颢在 《识仁篇》中所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l_7天地本是一家,万物 本是一体,应将仁之大爱关注到每一生灵. 儒家一直以来主张天,地,人"三才"同构的思想,天生物,地 载物,人处其中,贯通天地,三才和谐相处才有了宇宙的完满. 天以生物为心,人作为天所生物的一部分理应举天理,述天职以 效法天地之德.敬事万物,长养万物乃是人对天地宇宙所应尽 的一份责任,一种伦职.人不仅要尽人之性,还要尽物之性,《中 庸》云:"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 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所尽之性就 是天地生生不已,化成万物之性.对人而言,尽性之目的是要人 返之于天,"肖天地"之仁,将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与人的生命视为 同一,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如此就可以与自然共呼吸同兴衰,给 天地间带来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人与万物在本源上具有的统一性,同一性观念,为中国传统 哲学中儒释道之共法.庄子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_6],又谓 "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6].儒道如此,佛释亦如此.佛家 讲究"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恩"中不仅列入了天地恩, 而且还把它置于首位,强调"天地之恩重如山"."天地"即自然 界,人类的生成和生存离不开自然界的空气,阳光,离不开大地 和雨水,无天地则无生灵.天地有大道,禀承天地之道而行,顺 乎自然,则能维系生命,融通无碍,进而达到"天地与我不二,我 即天地,天地即我"的天人相即的崇高境地.若不承天道,不晓 事理,不知万物万象之变化,处事多有过或不及,则最终难免于 罪害. 反观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主客对立,物我两分",视万物为 有用和可用的对象,极力凸显人的主体性力量,无限地控制自 然,占有自然.这种"我大"所表现的"我狂"必然转变成自掘坟 墓式的"我执",而引发无数次的梦魇.中国"天人合一"的圆融 模式,是以天地之心待人待物,无人我差别,物我差别,因而生发 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博大情怀.当我们看到自然界生生 不已,欣欣向荣,体会到天生万物的伟大德行,自然很容易心存 善念.这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认识和体悟不仅是富有远 见的,精邃的思想,更是从生命情感深处发出的呼声. 三人体的春夏秋冬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_4],天地有四时变化,寒热温凉,人体 亦有春夏秋冬,生长收藏.人身本自然,中国的中医早在几千年 前就已经把这个道理阐释的很清楚了. 现在养生的概念人人皆知,可是"生"从何处来?什么叫"养 生"?也许有人说,养生就是保养生命.这是现代人依据字面意 思所作出的浅层次的理解,其实"养生"并不仅仅指生命,还有生 化,生生不息之义."养生"的概念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 《黄帝内经?灵枢》中曾讲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 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 20 生久视."_8养生要符合四季的寒暑变化,喜怒节制,随遇而安, 要随时随地都能调节身体的阴阳,刚柔并济,保持身体的健康平 衡,如此,便可避开病邪,可以耳清目明益寿延年.现代人一味 养"生",却忽视了养"藏".养"藏"和养"生"同样重要,所以《黄 帝内经?素问》有句名言:"善养生者,必奉于藏"."生"和"藏" 是两种不同时段的生命状态,如果将广义的养生有所细分,那么 就应该从"生,长,收,藏"四个方面来看,用一句话概括即是:向 大自然学习,天之道便是人之道,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便是人体 的变化规律. 人作为生命个体和自然界是完全一样的.一年四季里面, 人的身体状态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是休戚相关的,春温,夏热, 秋凉,冬寒的自然界变化,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对于生命的个体来说,要想很好地完成 生,长,壮,老的全部,每一年里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规律就至关 重要.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道理,人的气血运行状态 和五脏是直接相关的,春夏秋冬对应人体肝,心,肺,肾四个重要 的脏腑,养生也要附合这个规律. 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肝气内应,是气血生发的过程,养 生应以养肝为主,所以《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 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 …… "_9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心气内应,人的气血向外充盈, 养生应以养心为主,所以《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 地交气,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_9秋天 是阴长阳消的时候,肺气内应,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收,肺气 与秋气相通,养生应以养肺为主,所以《黄帝内经》说:"秋三月, 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以缓秋刑, 使志安宁,收敛神气……"|g冬天气血闭藏,肾气内应而主藏,养 生应以养肾为主,储存营养,为明年的生发做好准备,"冬不藏 精,春必病瘟",所以《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 圻,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_g 人乃天地万物之灵,顺阴阳变化之机,承四时顺布之序而知 养生护生,须不知,人需养生,万物亦需养生.春天主生,万物生 发;夏天主长,万物茂盛;秋天主收,万物收敛;冬天主藏,万物皆 伏,而且"生长收藏",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春季是阳气处于"生" 这一状态的时段,春日以后,A天逐渐增长,气温开始回升,随处 可以感受到阳气的生发与生命的活力.夏是阳气处于"长"这一 状态的时段,夏天昼长夜短,白天烈日炎炎,充分释放,高温之 中,万物繁茂.秋是阳气处于"收"这一状态的时段,昼渐短,夜 渐长,能量释放的时间逐渐缩短,收藏的时间逐渐增长,繁茂渐 被凋零所取代.冬为阳气处于"藏"这一状态的时段,阳慢慢停 止释放,能量渐渐收藏,植物生长趋于停止,许多动物会冬眠,天 地万物都进入了一个休养生息的阶段.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天地阴阳是互根互补的,"无极 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复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 一 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 木,金,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 焉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化;阳为阴之动力,无阳则阴无 以生.所以秋冬养阴,也就是为了春夏的阳有根基;春夏养阳, 那么秋冬的阴才有动力.人之能生源于自然生生之理,人之能 觉,能动亦是19然生生之理,如能返观自照,追本溯源,晓阴阳动 静之机,洞生长收藏之理,以人道应天道,与万物同化,则善莫 大焉! [参考文献] [1] Ee] [3] [4] E5] E6]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03,530.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中华书局,1983:31—32, 180,282,298,350,370.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M].上海:中华书局,1981:13,15,30. [宋]周敦颐.周敦颐集[M].上海:中华书局,1990:3—6. 宋]张载.张载集[M].上海:中华书局,1978:62. [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M].上海:中华书局, 2O08:112,335. [7] [8] [9]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明道学案(卷一)[M].上海:中华书局, ZOO7:505. 苏颖译.黄帝内经?灵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64. 石冠清,武明钦.黄帝内经?素问(选注)[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 版,1982:22. HeavenHastheVirtueofCherishingLife [本文编校:徐保风] ZHOUDa—huan (SchoolofPhilosophy&HistoricalCultureInstitute,XiangTanUniversity,Xiangtan4 10005,Hunan,China) Abstract:"Continuousreproduction"isthebasicspiritoftheChineseculture,thesignificanceof"breed"liesnotonlyinlife,butalsointhe deepmeaningofthecircleoflife,harmonyandorder.Particularly,thenatureoftheuniverseisadynamiclifeprocessofcontinuousrepro— ductionbreedinanendlesssuecessioninConfuciustheories.TheancientChineseemphasizedthethoughtof"theunityofmanandnature".In therelationofhumanandnature,humangiveexpressionofbothsubjectivityandbroadcomprehensivefeelingsof"Peoplearemybrothers andallthingsaremykinds."Naturehavespring,summer,autumn,winter,itisthesamewiththehuman?body.Thathumanityshouldre— flectthenatura1ruleiSwhatshouldbefollowedinconstructingthe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 Keywords:continuousreproduction;"peoplearemybrothersandallthingsaremykinds";lifenourishing (上接第7页) 其内在必然性和诸意识形态的依次过渡,才一一得到描述.正 是由于我们(作为精神现象学家)对意识的经验描述揭示了意识 的经验运动的必然性,所以,黑格尔才说,精神现象学这条达到 科学(逻辑学)的道路本身,就"已经是科学了".而且就其内容 而言,它就是"意识的经验的科学".可见,意识的经验构成了精 神现象学的内容,而精神现象学作为一门超出所有自然观念的 出场中的科学,则恰好在于它为意识的经验内容添加了科学的 形式.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1997:52—53,55—56,60—61. [本文编校:徐保风] WhatIsPhenomenologyofMind Hegel'SanswerintheintroductiontoPhenomenologyofmind SHUYuan—zhao (CollegeofPublicAdministration,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Hunan,China) Abstract:HegelgivessomedefinitionstophenomenologyofmindintheintroductiontOPhenomenologyofMind.Tohim,phenomenologyof mindisthecritiqueandcompletesettlementtomodernphilosophywhoserepresentativeisKant'Scriticalphilosophy,thedescriptionofap— pearingknowledgeandthescienceoftheexperienceofconsciousness.Additionally,IthinkthatsomeChinesetranslationsintheintroduction aredisputableforunderstan出ngtheorigina1version. Keywords:Hegel;PhenomenologyofMind;appearingknowledge;theexperienceofconsciousness 21
/
本文档为【上天有好生之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