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地理必修一重点图

地理必修一重点图

2018-01-10 27页 doc 738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2397

暂无简介

举报
地理必修一重点图地理必修一重点图 地 理 必 修 一 重 点 图 1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一.光照图: 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 ?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1)找特殊时刻点;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 ?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地理必修一重点图
地理必修一重点图 地 理 必 修 一 重 点 图 1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一.光照图: 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 ?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1)找特殊时刻点;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 ?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2 (2)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二(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 地理意义: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三. 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 1.地球公转过程中二分二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东,地轴右偏右冬。 2.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慢。 四.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参考学业水平总复习导学案版P5) 3 时间 昼夜长短情况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 夏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反之。 半春分日至秋分日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 年 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极 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现象。 北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半冬 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半球反之。 球 半秋分日至春分日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 年 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极 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 春3月21日前后 秋9月23日前后 全球昼夜平分 分 纬度相同的地方昼夜情况相同。 五((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4 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课本P16 第二段) ?季节变化(课本P16第三段)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 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2.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参看课本P17) 六(四季更替和五带 5 1. 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 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 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10、 ?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始点。 ?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 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 归线和南、北极圈。 4.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热带和寒带的 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大,极圈度数减小,热带和寒带的 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 ?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 6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地壳的物质循环图):(参考课本P29) ?侵蚀、搬运、堆积、沉积作用(外力作用) ?固结成岩、化学沉积作用(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 ?变质作用 ?上升冷却凝固 ?变质作用 3.内力作用的“足迹” 7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因天然气轻,分布于背斜核心的上部,中间为石油,地下水在底部);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分;采石场则选择背斜顶部。 向斜: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 断层:断层处岩石不稳定,大型工程建设宜避开断层,如交通线路、水库选址时,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4.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 8 1.太阳暖地面 2.大气还地面 3.地面暖大气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大气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和吸收。 ?低层大气(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 5. 热力环流图 9 (1)形成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图 城市风: 意义:?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 ?卫星城应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避免交叉污染。 海陆风: 山谷风: 10 6.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和分布 7.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11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8.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2 9.季风环流 13 10.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参考学业水平总复习导学案版P14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气候特点 形成的主导 地区 因素 热带雨林赤道两侧,大致在南亚马孙平终年高温受赤道低气 气候 北纬10?之间 原,刚果盆多雨 压带控制,热地,马来群盛行上升气带 岛 流,多对流 雨。 地中海 南北纬30?,40?地中海沿夏季炎热受西风带和 气候 之间的大陆西岸 岸地区 分干燥、冬季副高交替控亚 布最广 温和多雨 制 热 亚热带季南北纬25?,35?亚洲东部夏季高温海陆热力性带 风气候 之间的大陆东岸 最为典型 多雨,冬季质差异 低温少雨 温带海洋南北纬40?,60?西风带的全年温和终年受西风 性气候 之间的大陆西岸 大陆西岸,多雨 带影响 欧洲西部 温最为典型 带 温带季风35?N,50?N之间亚洲东部夏季高温海陆热力性 气候 的亚欧大陆东岸 沿岸 多雨,冬季质 寒冷干燥 11.常见的天气系统 14 对天气的影响:(参考教案P44-P45以及学业水平学业水平总复习导学案版 P18) (1)锋面系统 (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5 (3)“左右手法则”判断南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的方法: 12.水循环示意图: 16 13.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17 18 19 记忆法: 地理意义: (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寒流对沿岸气候降温降湿。 (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渔场,秘鲁沿岸有上升流也形成渔场。 (3)对海水污染物的影响:加快海水进化速度;扩大海水污染范围。 1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网络构建】 20 【重点剖析】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环境整体性概念的理解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及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如下图所示: 【强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能产生新功能,即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并不是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再如平 21 衡功能,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 互作用,能清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 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地理要素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表现 程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某一要 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涵义 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 环境状态的改变 素的演化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举例 说明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意义 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调 【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2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2 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二、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延伸方分异规律 图示 更替方向 成因 分布 向 由赤道太阳辐射随纬度变水平沿东西到两极化,导致热量由赤道低纬和高纬地地域方向延南北方向 的地域向两极递减,即以热区 分异 伸 分异 量为基础 受海洋水汽影响的从沿海沿平行水平程度不同,从沿海向向内陆于海岸中纬度大陆地地域东西方向 内陆,干湿度差异很的地域线方向区 分异 大,即主要以水分为分异 延伸 基础 沿等高垂直地域分水分条件,热量条件纬度低,海拔较线方向垂直方向 异 等组合的垂直变化 高的山地 延伸 三、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23 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坡度越大,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阳坡接地貌因素 受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线位置偏高,阴坡则相 反 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全球变暖,使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造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因素 粉尘污染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 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喜马拉雅山南坡,即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用 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强调】与垂直自然带相关知识的判断 (1)基带的判断: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是相同的。 (2)“带谱”多少的判断:取决于山地的海拔和所处的纬度,山地的 海拔越高,纬度越低,“带谱”越多,反之则越少。 (3)阴坡、阳坡的判断:在垂直自然带中,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 为阳坡,海拔低的为阴坡。 (4)雪线高低的判断:雪线的高低取决于温度和降水。 (5)南北半球的判断: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体位于北半 球;反之位于南半球。 四、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其影响因素主要 体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水分差异、洋流四个因素,具体如下表所示: 24 影响因素 分布实例 造成一些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如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海陆分布 带,因为相应的纬度地带均为海洋 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虽地处西风带,但地形起伏 位于背风坡,降水稀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水分差异 如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雨水,在荒漠地区的山麓地带形成绿洲 寒、暖流性质不同,导致大陆东西两岸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洋流 如南美西岸的热带荒漠带受秘鲁寒流的影响而延伸至赤道附近 【方法指导】 1(图形记忆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强调】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2(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25 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中、低纬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3)在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6 【强化训练】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 判断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土壤水增多 ?库区蒸发量增大 ?蒸腾加强 ?植被覆盖率增加 A(???? B(???? C(???? D(???? 2( 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 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 下面图?至图?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时期到图?时期的变化过程(图?时期到图?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分段中的中游)。读图回答3,5题。 27 3( 依据图中信息,分析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 A(? B(? C(? D(? 4( 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 5( 下列植物分布的现象、规律,主要由热量差异造成的是( ) A(密林底层与上层植物种类有明显不同 B(迎风坡、背风坡树种的差异 C(由沿海向内陆出现了森林、草原、荒漠的植被景观变化 D(海南岛橡胶树、四川盆地柑橘树、山东丘陵苹果树的分布差异 读下图,完成6,7题。 6( 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 ) 28 A(abc B(def C(ace D(bdf 7( 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B(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现象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自然植被由下往上是河谷灌丛带、高山森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寒漠带。季节性转山放牧的牧民人口日增,而所产的山羊毛质量上乘,近年颇受市场欢迎。少数藏民在缓坡地栽种旱作,以补充其所需要的部分粮食。据此回答8,9题 8( 当地已出现高山森林带上限下移、下限上移的退缩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 ?气候变暖变干 ?工矿业开发规模扩大 ?放牧地和耕作地面积扩展 ?栽培花卉和药材 ?燃料需求 A(?? B(?? C(?? D(?? 9( 藏民所栽种的旱作以玉米、小麦、大麦、马铃薯(土豆)等为主,其中以马铃薯(土豆)的栽培高度上限最高,主要原因是马铃薯(土豆)( ) A(可以在霜冻期栽种 B(适合在冻土中培育 C(生长期最短 D(适宜碱性土壤 下图为自然界碳、水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29 10(人类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造成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其中最主要影响的环节是( ) A(?? B(?? C(?? D(?? 此图可以说明( ) 11(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B(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不会跨越圈层界限 C(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D(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 【答案与解析】 1( C修建水库一方面导致土壤水增多,给植被生长提供更多的水分,从而使植被覆盖率加强,进一步导致蒸腾作用增加,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导致库区蒸发量增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 2( A图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3( D 据图中信息可知,植被减少,其涵养水源、稳定径流的能力下降,导致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4( B植被的减少不仅影响到径流量的变化,且使河流含沙量增大,反映出植被对水文的影响。河流下游泥沙淤积增加,土壤肥沃,耕地增多,这些反映了环境的统一演变的整体性。 5( D密林底层与上层由于光照条件的差异而树种不同,B、C选项中的现象主要是水分的差异造成的。 6( B 根据图中箭头可知,d、e、f反映了人类与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 7( D土壤盐碱化与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有关,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并未加剧土壤盐碱化现象。 8( B高山森林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条件。气候变暖会使雪线上升,导致高山森林带上限上移,故?错误。根据题意可知,当地高山森林带面积萎缩主要是农牧业发展造成的。为了放牧更多的山羊,扩大草场面积,造成高山森林带上限下移;为满足粮食需求而扩大耕地面积,造成高山森林带下限上移;森林面积的萎缩还与当地农民日常生活需要燃料有关;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地势变化大,交通不便,不利于工矿业的开发和花卉的销售。 9( C随着海拔的增高,气温逐渐降低,一年内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越来越短。马铃薯(土豆)生长期最短,故栽培高度上限最高。 30 10( C?火山喷发释放的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夜晚释放的二氧化碳、?绿色植物白天吸收的二氧化碳、?燃烧化石燃料释放的二氧化碳。火山喷发是偶然事件,绿色植物夜晚释放的二氧化碳也有限,因此碳循环主要取决于?、?两环节的收支状况。C选项正确。 11( A图中所示碳循环跨越了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由此可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B、C选项错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是进行交换,而非循环,D选项错误。 31
/
本文档为【地理必修一重点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