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1213000183 谢柳青 教案

2017-09-20 12页 doc 51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6339

暂无简介

举报
201213000183 谢柳青 教案《小狗包弟》教案 201213000183 谢柳青  汉语言四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来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 2.学习拈取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的构思技巧。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 2.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2.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重点】 1.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
201213000183  谢柳青  教案
《小狗包弟》教案 201213000183 谢柳青  汉语言四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来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 2.学习拈取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的构思技巧。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 2.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2.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重点】 1.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2.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2.理解作者自我解剖、深刻反省及对“文革”的批判。 【教学方法】 提问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有人说中国最混乱最黑暗的时代,就是文革十年时期。所谓文革,就是指1966年到1976年这十年,通常我们把这十年称为十年浩劫时期。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人回忆起这段时光,往往喜欢用“水深火热”四个字来形容。很多知识分子和科学家在这一时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迫害。巴金正式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作家,在他晚年的时候,他创作了《随想录》,这部《随想录》也可以说是忏悔录,是巴金对他一生所做的回忆并且进行反思的一部著作。而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小狗包弟》就是出自这样一部作品。 2、 作家作品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和文学翻译家。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 之后又陆续创作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这些都是他最主要的作品,包括《随想录》在内,这些都可以称为他的传世之作, 3、学生自读课文,通过工具解决字词。 舔舐 作揖 租赁 叱骂 解剖 堕落 舐犊情深 缉毒 修葺 编辑 四、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他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有开端、发展、结局和尾声。其实在故事的开端之前,这篇文章还有一个楔子,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文章哪些内容是开端,哪些内容又是发展、结局和尾声。   楔子(1自然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2自然段)──包弟的来历。   发展(3~6自然段)──七年相处。   结局(7~9自然段)──一朝离别。   尾声(10~13自然段)──真心忏悔。 五、内容分析 (一)阅读“楔子”部分:   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包弟的故事,而是安排了一个楔子呢?   明确:引起下文铺垫作用,奠定伤感的基调,内容上形成对比。 (二)作家通过别人的故事引到自己的故事,那包弟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于作家一家人相处的呢?请大家快速阅读“开端”和“发展”两个部分。 思考:1. 作家在介绍包弟的来历和描写人与狗之间的相处时,突出了包弟的什么特点?   明确: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 2.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可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其特点,作家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时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又是侧面描写呢,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   正面描写: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        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   侧面描写:第3自然段写由起女士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        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 3.作家为何要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   小狗包弟愈是可爱,愈是聪明,作家的一家人就愈是不忍让它离开。 (三)无论小狗包弟怎样的可爱与聪明,它仍然逃脱不了自己的厄运,请大家阅读“结局”这部分。   思考:1.小狗包弟成为包袱的原因是什么?    ① 日本种的小狗。    ② 瑞典旧主人。   在那个年代,养一只宠物狗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同时我们再联系前面的艺术家获罪的原因(“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再联系小狗包弟的这种特殊身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狗包弟会成为包袱了。 2.小狗包弟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为什么?   除了前面讲过的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的原因外,也反映当时那种人人自危,人人力求自保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注定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性。 (四)文章写到这里,作家与小狗包弟的故事就已经结束了,我们回头来看一下,作家一共写了几个故事?请大家将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和情节进行一下对比,看看二者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主人公都是写人与狗之间的故事。 不同点:前一个故事写狗的忠诚,后一个故事写人的背弃。 通过对比说明了作家自责的必然性和忏悔的必要性。 (五)我们就来看一下在小狗包弟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请同学们阅读一下“尾声”部分,同时思考一下这个问。   明确:轻松、沉重、自责。 1.作家为什么会轻松?   明确: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轻松了。 2.他为什么会沉重?   明确: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掉,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3.这种包袱使作者不断的自我谴责,请大家找一下,那一句话是表明作家的自责的?   明确:“不能保护一条狗……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六)我们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是时间能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吗?   思考: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家要说的是虽然整整13年过去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七)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的现实?   第一,以一条小狗来反映社会现实,这样写一来是提醒我们,小狗虽小,却也是一条生命,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第二,写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更能体现“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这也体现出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另外,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那一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写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历程。 (八)包弟遭遇和艺术家的小狗的遭遇有何异同?   (同样死于那个荒唐、残酷的年代;不同的是艺术家的小狗为主人悲愤而死,它信任人类和人类的友谊生死不渝,包弟是被出于自我保全的人类放弃而死。) 六、课堂讨论 (一)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同学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动乱,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 (二)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 七、引导探究 从作者对小狗包弟的忏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后来作者经历了不少的磨难,可仍摆脱不了“煎熬”,这又说明了他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小结:   ⑴ 善良、正直的品性,和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精神。   ⑵ 反省、自律精神。这是我们民族在“文革”时代所缺少的精神,这种精神 将随着巴金作品的影响,扩散到读者当中,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的天性。 总之,“文革”中,巴金也是受害者之一,“文革”结束后,他勇于反省,对包弟表示深深的歉意和忏悔。他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讲真话,为人真诚正直,是一个值得人们敬佩的人。 八、鉴赏写法特点 1、关心社会现实,重视文章的现实意义; 2、以小见大,从细小事物中发现和展示社会变迁、大众命运的痕迹; 3、表达真情,不追求夸饰,不过分追求“技巧”,又要讲究无技巧的“技巧”; 4、为表情达意的需要,合理地安排材料的详略、次序; 5、合理地安排叙事和抒情的笔法,“事”与“情”相结合; 6、注意文章情感的波澜起伏。 九、课堂小结 本文故事虽小,意义却很深广。让人看到“文革”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让人看到“文革”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真切地体会到所谓“浩劫”的含义;让人看到一个知名作家,一个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动荡、社会变迁而执著地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的老人,真诚地解剖自己,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看到一个不合理的时代的结束,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   附:板书  小狗包弟  巴金  楔子—— 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 包弟来历  发展—— 七年相处  结局—— 一朝痛别  尾声—— 真心忏悔           轻松 沉重 自责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201213000183谢柳青    汉语言文学四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汉语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 三、情感目标  1.从孟子的言行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  2.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重点】 1.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孟子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讲授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2.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去深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其独特的行文风格吧。  三、正字音 数罟cùgǔ:密网。  弃甲曳yè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 洿wū池:池塘。  鸡豚tún狗彘zhì:豚,小猪;彘,猪。 畜xù:畜养。  孝悌tì:尊敬父母礼敬兄长。  庠xiáng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 颁bān白:(头发)斑白。  饿莩piǎo:饿死的人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wàng,为王,称霸)  不可胜(shèng)食也 四、熟读课文  1.学生齐读全文。  2.分角色朗读 五、疏通文意  1.分组翻译 2.教师点拨,依据课文注释强调重难点字词以及语法。 六、分析、归纳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 【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   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过。 (二) 一词多义:  时,①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时机、机会(无失其时) · 王,①名词,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     ②动词,音(wà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①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     ②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三)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  【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胜shèng】:(古义:尽。今义:胜利) 8.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0.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2.【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  13.填然鼓之。  【填】:(古意:拟声词。今译:填充,...)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王无罪岁】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树之以桑】 树:一般“树”是树木(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一般“食”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吃   2.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3.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4.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5.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岁也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倒装句】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   (2)鸡豚狗彘之畜。  畜鸡豚狗彘   【介词结构后置句】   (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   (3)是亦走也("是......也"相当于“这也是......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分析课文内容,归纳本文重点语法知识,体会孟子文章的语言魅力。  一、引导学生对文章层次进行划分  第一部分:(1)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3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67)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二、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部分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师生问答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二)分析第二部分  1.选一学生朗读2、3、4段。  2.师生问答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请一学生回答。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提问:同学们,有谁能够举出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个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呢?  学生回答。 (三)分析第三部分  1.请一学生朗读5、6、7段  2.师生问答  怎样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张。那么,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提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进行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提问: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呢?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采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此外,孟子还用了比喻,否定了梁惠王的自我辩护,劝勉梁惠王施仁政,除虐政。    三、请学生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  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写作上体现出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一)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二)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三)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五、课堂小结  千年前的孟子的政治言论在我们今天仍然适用,而且光芒四射。怪不得几千年来,孟都受到众人的膜拜,我们还尊称其为“亚圣”。让我们怀着对孟子的崇拜之情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刻体会其思想内涵。  六、布置作业  思考:孟子关于治国的言论,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何启示?与我们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有何异同? 7、板书设计 (a)措施      效果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养生丧死无憾   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才木不可胜用也。 王道之始  (b)措施           效果  王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文档已经阅读完毕,请返回上一页!
/
本文档为【201213000183 谢柳青 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