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南美洲巴西

2018-01-07 50页 doc 96KB 91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1942

暂无简介

举报
南美洲巴西南美洲巴西 巴西概况: 位于南美洲东南部,北邻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圭亚那、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西邻秘鲁、玻利维亚、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乌拉圭,东濒大西洋。面积851(49万平方公里,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海岸线长7400多公里,领海宽度12海里,领海外专属经济区188海里。国土80,位于热带地区,最南端属亚热带气候。北部亚马孙平原属赤道气候,年平均气温27,29?。中部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分旱、雨季。南部地区平均气温16,19?。巴西是由欧洲人、非洲人、印第安人、阿拉伯人以及东方人等多种民族组成的国家,但核心是葡萄牙血统...
南美洲巴西
南美洲巴西 巴西概况: 位于南美洲东南部,北邻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圭亚那、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西邻秘鲁、玻利维亚、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乌拉圭,东濒大西洋。面积851(49万平方公里,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海岸线长7400多公里,领海宽度12海里,领海外专属经济区188海里。国土80,位于热带地区,最南端属亚热带气候。北部亚马孙平原属赤道气候,年平均气温27,29?。中部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分旱、雨季。南部地区平均气温16,19?。巴西是由欧洲人、非洲人、印第安人、阿拉伯人以及东方人等多种民族组成的国家,但核心是葡萄牙血统的巴西人。另外,由于从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欧国家来的移民,在巴西占压倒的多数,因此,巴西人的习俗和葡萄牙、南欧的习俗非常相似。巴西由于地大物博,居民的行动看来显得悠闲自在,但在教育方面却有严谨的一面,如电影院放映片子分成三级,依照内容而规定观众年龄的限制。在巴西看电影的时候,一定要把护照带上,以便检查。巴西有个规定,要进入私人的土地或住处,必须先获得主人的准许。如果被问了三次而仍不回腔,对方可以举枪射击。巴西幅员辽阔,风景亦侍,外国商务旅游到此,看到牧场一片翠绿,有瞧一瞧的想法,必须按章办事,小心为妙。人们外出开车时一切以行人为优先,因为有些行人,只为自己的方便着想,并不把车子放在眼里。因此,开车的时候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他们的风俗也颇有趣。如男人喜欢在自己的胸前画一支虎,以表示英勇。或者在胸前画一支箭,表示自己是最好的射手。他们还把一种稀有的“金桦果”视为幸福的象征。另外,巴西的印第安人有一种习俗颇有趣。洗澡和吃饭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若有人到他们家中作客便邀请客人一起跳进河里 去洗澡,一次又一次,有的一天要洗上十几次。据说,这是他们对宾客最尊敬的礼节,而且洗澡次数越多,表示对宾客越客气、越尊重。 在巴西,熟人相见,男士之间互相拥抱,相互拍打后背,以示关系非同一般,女士之间,或女士遇到熟识的男士,则要亲吻面颊,表示亲热。但这种亲吻,不是亲吻嘴唇,而是两人的面颊互贴一下,嘴里还要发出亲吻之声,但嘴不接触脸。恋人见面,方可亲嘴。有时这种贴面礼显得很繁琐,比如几十人相聚,后到的人要依次同在场的每个人贴面颊。即使先到的人已围着桌子坐好了,并正在吃东西,他们也必须站起来,走出去同后到的人行这种贴面礼。在一些社交场合,身份高的女士经常伸出手,让人亲吻。以吻手而代替握手,是表示对妇女的尊重。当然,在巴西也有握手的礼节,这一般在初次见面或在不太熟识的人之间发生。身份较高的人、年长者、主人或妇女和别人见面,一般要先伸出手,身份低的人、年轻人、客人等不能抢先伸手,否则会被认为举止不恭。巴西人同别人相见时很注意自已的仪表、言谈和举止。但是,巴西人与别人见面往往不太守时,约定几点见面,往往要推迟若干分钟。不守时这一毛病,恐怕是拉美国家的一个通病吧。巴西人喜欢在周末或节假日携家人或伴友在餐馆用餐。一般工薪阶层一个月在餐馆吃上两三顿,往往要花去薪水的很大一部分。巴西友人很质朴,性格爽快善谈吐;心地善良又耿直,幽默风趣不粗鲁;坦率、豪放喜热闹生来能歌又善舞;足球运动嗜成癖,人人酷爱又关注;待人友好又诚挚,热情礼貌世人瞩。 巴西历史概况: 巴西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东部。面积 8511965平方公里。人口 13556万(1986),白人约占54,,混血种人约占38,,其他为黑人、印第安人等。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首都巴西利亚。 葡萄牙人殖民统治时期(1500,1822) 巴西古代印第安人主要属于图皮,瓜拉尼、热斯、加勒比、努阿鲁亚克等 4个部落集团。16世纪以前,尚处于原始公社阶段。 1500年葡萄牙探险家.卡布拉尔'" class=link>P..卡布拉尔率船队横渡大西洋,4月22日发现了这块陆地,并宣布为葡萄牙属地当地盛产一种叫做“巴西木”的红木,从中可以提炼出当时被认为十分贵重的染料,所以欧洲人后来就以“巴西”称呼这一地区1530年,葡萄牙王室派M.A.de索萨率领移民到巴西。1532年葡萄牙殖民者开始建立居留地,1534,1536年将巴西沿海至《托德西利亚斯条约》划定的界线以东地区,划分成14个“封地”,作为世袭领地分封给封建主统治1549年王室委任T.de索萨为第一任总督,统一管辖各“封地”,并建萨尔瓦多城(又称巴伊亚)为首府。此后,葡萄牙移民逐渐增加。1580年,葡萄牙王位为西班牙王室继承,国土被合并于西班牙;西班牙王室在葡萄牙设立印度及海外领地事务院,负责管理巴西。1624年,荷兰人占领巴西东北部大片土地,一直统治到1654年。1640年葡萄牙恢复独立,另设海外事务院管理巴西。1763年葡萄牙政府把巴西总督首府从萨尔瓦多迁往里约热内卢。 在殖民统治初期,葡萄牙人为寻找黄金和捕捉印第安人为奴隶,不断扩张巴西疆土。封建领主把大批掠夺来的土地赏给有功的军官和移民,于是在巴西逐渐形成许多大庄园和大种植园。殖民者强迫捕捉来的印第安人从事奴役性的繁重劳动,大批印第安奴隶被残酷折磨而死,或是逃亡丛林地带。由于劳动力不 足,1532年起殖民者开始从非洲运入黑奴,至1585年巴西已拥有 1.4万多黑奴,成为当地的主要生产者。殖民地经济以农业为主,咖啡、棉花和甘蔗种植业以及畜牧业都有较大发展。1694年在米纳斯吉拉斯州发现大金矿,1729年又发现丰富的金刚石矿,采矿业随之发展起来。 面对殖民者的压迫和奴役,巴西人民不断掀起反抗斗争。1558年印第安艾莫雷人与邻近部落结成联盟,几乎把葡萄牙殖民者赶出两个“封地”。1572年,起义的印第安人曾占据 300多个村庄。1686年巴西东北地区爆发 1.5万多印第安人参加的暴动,最后迫使葡萄牙殖民者求和。1750,1756年,瓜拉尼部族反对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的战争,曾把耶稣会教士争取到自己一边。由于人民的反抗斗争,葡萄牙王室被迫于18世纪多次颁发禁止以印第安人为奴的令。与此同时,黑奴的斗争也十分激烈。1630,1697年,黑奴在伯南布哥举行起义,并按照非洲社会的组织形式成立了“帕尔马雷斯共和国”(见帕尔马雷斯起义)。巴西的土生白人不满宗主国的歧视,也不断举行起义。1660,1666年间,里约热内卢和累西腓的居民发动起义并夺取政权,最后遭到镇压1684年,马拉尼昂的土生白人在贝克曼领导下,成立由贵族僧侣和商人联合组成的洪达,逮捕地方当局代表1710,1711年,伯南布哥地区的土生白人也举行过大起义。 18世纪末,随着种植园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巴西人民要求摆脱葡萄牙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1789年,蒂拉登特斯在米纳斯吉拉斯密谋组织武装暴动,要求建立共和国,因叛徒告密而失败。1798年,在巴伊亚又发生了反对葡萄牙殖民统治的秘密活动,亦遭镇压。这些斗争推动了巴西独立运动的发展。 1807年,葡萄牙王室为躲避拿破仑一世入侵,逃往巴西里约热内卢。1815年 12月,若昂亲王为缓和巴西人民的反抗情绪,宣布巴西与葡萄牙处于平等地位,成立葡萄牙,巴西,阿尔加维联合王国。1816年,若昂亲王即位,任“联合王国”国王,称若昂六世。葡萄牙王室驻巴西期间,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如开放巴西港口,取消王室的垄断专营政策,出版报刊,建立剧院、图书馆、学校和医院等。但若昂六世的腐朽统治,引起人民不满。1817年伯南布哥人民起义,成立共和国,结果遭到镇压(见伯南布哥起义)。1820年葡萄牙本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21年若昂六世将王室迁回葡萄牙,并任命王子佩德罗为巴西摄政王。同年,葡萄牙议会向巴西下达各省直属里斯本的命令,并令佩德罗立即返回葡萄牙。这些命令激起了巴西人民的愤怒,独立运动席卷全国。佩德罗为保持布拉干萨王族的统治地位,于1822年9月7日宣布巴西独立,成立巴西帝国,接着加冕称帝,称佩德罗一世。1824年巴西颁布宪法。1825年,葡萄牙承认巴西独立 帝国时期(1822,1889) 巴西帝国成立后,布拉干萨王朝的体制和葡萄牙贵族势力原封未动,大庄园制和奴隶制依然存在,巴西在经济和政治上都依附于英国。佩德罗一世实行专制统治,1823年强行解散议会,接着又用武力镇压了东北部伯南布哥等省的共和派起义。1825,1828年巴西与阿根廷进行争夺乌拉圭的战争(见乌拉圭战争),以失败告终专制统治引起人民群众广泛不满,战争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黑人也不断举行起义。1831年里约热内卢等地的居民发动起义,军队也加入起义者的行列,最后迫使佩德罗一世让位给他 5岁的儿子,即佩德罗二世。 佩德罗二世即位后, 由三人摄 政委员会主持政务。1833,1849年,巴拉、南里奥格兰德、巴伊亚、马拉尼昂和伯南布哥等省先后爆发大规模人民起义,基本目标是取消君主制、废除苛捐杂税、建立共和国和实行联邦制,最后均遭 镇压。佩德罗二世于1840年 7月提前亲政。他利用30年代中期出现的两个重要政党,保守党和自由党交替管理政务,自己则保持最后裁决权。执政期间,工农业有所发展,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左右,橡胶在对外贸易中占有显著地位,资本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欧洲移民大量增加。但奴隶和专制统治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长年对阿根廷和巴拉圭的战争又加重了人民的负担。70年代后,巴西人民掀起大规模的废奴与共和运动。1888年5月13日,帝国政府被迫宣布废除奴隶制。1889年11月15日,军队与共和党人联合推翻帝国,组成以M.D.da丰塞卡为首的临时政府。 共和国建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889,1945) 1891年 2月24日,国会通过宪法,定国名为巴西合众国。25日举行选举,丰塞卡当选为首届总统。共和国成立后,大种植园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工农业生产有所增长。20世纪初,巴西咖啡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资本主义因素进一步发展,但人民群众的生活并未改善,工人罢工、农民夺地、士兵起义不断发生。1893,1897年,巴伊亚腹地发生卡努杜斯农民起义;1911,1916年,南部地区发生康特斯塔多农民战争。20世纪初,工人运动兴起。1922年巴西共产党成立。1924年,以“尉官派”为主的军人举行起义,而后称为“普雷斯特斯纵队”的起义部队转战 13州,行程2.5万多公里,坚持战斗到1927年,给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以沉重打击。1929年,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巴西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之中。1930年10月,巴西几个州同时发生反政府武装暴动,以G.D.瓦加斯为首的自由主义者同盟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建立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由派地主的联合政权。11月初,瓦加斯就任临时政府总统。1934年临时政府颁布新宪法。同年瓦加斯当选正式总统。他执政期间,宣布将地下资源收归国有,采取优先发展民族工业和实 现农业经济多样化的方针,使经济有较大发展1937年他解散所有立法机构和政党,进一步巩固了独裁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瓦加斯政府保持中立。1942年对德、意宣战。大战期间,巴西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速发展本国经济。1945年瓦加斯辞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巴西(1945,1985) 1951年,瓦加斯再次当选总统,进一步推行发展民族经济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抵制外资的措施,经济有较大的发展1954年发生军事政变,瓦加斯自杀1956年起,德奥'" class=link>J.库比契克德奥利韦拉、J.da S.夸德罗斯、J.B.古拉特先后任总统他们基本上继承了瓦加斯的发展民族经济的政策。1960年将首都迁到巴西利亚(见彩图[巴西国会大厦])。1964年3月31日,军人发动政变,推翻古拉特政府,建立了以H.C.布朗库为总统的军人政权。此后,C.席尔瓦、E.G.梅迪西先后任总统。这 3届军政府在政治上取消民主制度,实行独裁统治;经济上鼓励利用外资,限制通货膨胀,对财政经济机构进行改组,促进了经济发展。1968,197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 10,以上。1969年 10月30日改国名为联邦共和国。1974,1979年E.盖泽尔任总统,提出逐步实行有控制的“民主开放”政策。1974年8月15日,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3月,J.B.de菲格雷多就任总统。他继续推行“民主开放”政策,采取了一些准备向文官执政过渡的措施,如实行大赦,恢复多党制和州长与联邦参议员直接选举制等;对外实行独立外交,宣称巴西属于第三世界。1974,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 7.1,。1981,1983年经济衰退,国内生产总值累计下降10.6,1984年经济缓慢回升目前巴西的经济实力居拉美首位。1985年巴西民主运动党和自由阵线党联合竞选获胜,由坦克雷多任总统。同年坦克雷多病逝,由副总统J.S.科斯塔接任总统。新政府把“和平、自主、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定为 外交政策的最高原则。 现代巴西文化的典型方面:狂欢节(桑巴文化),咖啡,足球。 (巴 西) BRAZIL 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 ?欧鲁普雷图历史名镇Historic Town of Ouro Preto 1980 ?奥林达历史中心Historic Centre of Olinda1982 ?巴伊亚州的萨尔瓦多历史中心Historic Centre of Salvador de Bahia1985 ?孔戈尼亚斯的仁慈耶稣圣殿Sanctuary of Bom Jesus do Congonhas1985 ?巴西利亚Brasilia 1987 ?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Serra da Capivara National Park1991 ?圣路易斯历史中心Historic Centre of Sao Luis1997 ?蒂阿曼蒂那城历史中心Historic Centre of the Town of Diamantina 1999 ?戈亚斯城历史中心 Historic Centre of the Town of Goias2001 (一)欧鲁普雷图历史名镇 欧鲁普雷图建于十七世纪末,欧鲁普雷图(黑金)是十八世纪黄金潮的焦 点和巴西的黄金年代。随着十九世纪金矿资源的枯竭,欧鲁普雷图的影响下降, 但是许多的教堂、桥梁和喷泉仍然保留着,作为过去城市繁荣和巴洛克雕刻家 亚历昂德里诺非凡才华的见证。 欧鲁普雷图古镇的街巷狭窄而幽深,街道蜿蜒起伏。路面用卵石铺砌。房屋大部分是白色的平房或两层楼。许多建筑、绘画、雕刻,都保持着殖民地时期的风格。 欧鲁普雷图现在有设计精巧、装饰豪华的13座大教堂、5个大博物馆和9座小教堂。其中豪华的巴罗克建筑和众多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巴罗克艺术,使这里成为巴西巴罗克建筑和艺术的宝库。以雕刻家和建筑家安东尼?弗朗西斯科主持设计施工的教堂最为著名和有艺术价值。如蓬热苏斯教堂内的先知群像,蒙特?卡尔梅罗教堂的滑石雕刻、阿西斯圣方济各教堂的正立面等。还有一座知名的教堂即皮拉尔教堂,它用了4000千克黄金装饰大殿,十分豪华。为此,欧鲁普雷图被巴西政府列为“国家财产”。 欧鲁普雷图的城市形态属于自然生成,不规则的风格是城市多丘陵的地理形态的结果。其细长的城市主体由围绕在市中心的正方形周围的更加密集、错综复杂的街道构成,交通主动脉与第二大街交汇于市中心区。 相似的建筑群由红色的瓷砖房顶和粉刷的白色墙壁的一层和两层住房组成;他们的木结构单元和装饰是彩绘的明亮颜色。更多纪念性建筑包括装饰过的砖石结构教堂是受晚巴洛克风格(十八世纪下半叶)的影响,还有大量的城市建筑由泥砖建成。小礼拜堂与交错的路口,桥梁与花园组成了城市整体。 十七世纪末,欧鲁普雷图是巴西历史上淘金热的发源地,它是米纳丝杰累斯(Minas Gerais)的富有的采矿地区的中心,是采矿和文化中心。“黑金”之称来源颇为有趣,因这里的金矿中含有金属元素钯,钯有吸收气体的特性,使黄金的表面呈现出黑色的光泽,因此欧鲁普雷图又被称为“黑金之城”。 十七世纪末,在淘金热的第一次热潮之后,欧鲁普雷图地区(石油)是1698年的采矿开发运动的一个站点。在1712年,分散的营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威拉里卡(现在的欧鲁普雷图地区)。在作为圣保罗和米纳斯吉拉斯地区政府的一部分之后,米纳斯吉拉斯政府于1720年独立。威拉里卡成为其首府,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了1897年。 尽管黄金开下采热潮的全盛时期在1730年左右,但欧鲁普雷图直到1740年才开始成为一个城市。在十八世纪的后半叶里,城市度过了它的全盛时期,新建了大量的建筑。阿西斯?圣佛郎西斯科(So Francisco de Assis)教堂——著名的巴西艺术家阿累加底农的作品也在这个时期兴建。欧鲁普雷图在那个时代迅速成为学术与艺术活动的中心,到十八世纪末,独立运动迅速扩展,最终导致了巴西的独立。所以说欧鲁普雷图还是巴西独立运动的摇篮,是巴西文化的一座丰碑。 欧鲁普雷图地处巴西高原,东部和南部是高峻的大崖壁。东南边缘的曼蒂凯山脉是圣弗朗西斯科河、多西河,格兰德河的发源地,最高点内格拉斯峰,海 拔2821米。热带高原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000—1500毫米,5—9月为干季。十七世纪下半叶发现大金矿后促进经济开发。1822年建省,1889年改为州。工农业发达。矿产丰富,产值占巴西矿产值的一半。铁矿以储量丰富、品位高著称。还有锰、铀、金、金刚石、铌、铍、铝矾土、铬、宝石等。工业以钢铁、汽车、食品、纺织、化学、家具为主。农牧业亦占重要地位。牧场占农用地的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饲养肉用、乳用牛;农业主产咖啡、甘蔗,棉花、玉米、稻和烟草等。旅游业甚盛。铁路通首都和东部沿海各大城市。 欧鲁普雷图的热带常绿雨林不仅面积最广,而且发育也最为充分和典型,这是由于亚马逊平原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结构,使它具有特别有利于该类型发育的现代气候条件,另一方面也与它发育历史悠久、在形成过程中自然地理条件相对比较稳定有关。南美的热带常绿雨林一般也称为希列亚群落,其植物种类成分极其丰富,而且相互杂生,很少形成纯林,其中三分之一种是南美特有种。它们生长连续无间,植物终年葱绿繁茂。乔木、灌木以及草本、藤本、附生植物组成多层次的郁闭丛林。 (二)奥林达历史中心 1982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C(?)(?)被列入《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十六世纪时葡萄牙人开始建城奥林达,其历史与蔗糖工业有密切的联系。十七世纪奥林达在遭到荷兰殖民者地洗劫后,得以重建,现存的城市基本结构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城市建筑、花园,20座巴洛克教堂、女修 道院和为数众多的“帕索斯”(小教堂)之间的布局和比例和谐,赋予奥林达以独特的氛围。 16世纪时葡萄牙人开始建城奥林达,其历史与蔗糖工业有密切的联系。17世纪奥林达在遭到荷兰殖民者地洗劫后,得以重建,现存的城市基本结构可以追溯到18世纪。城市建筑、花园,20座巴洛克教堂、女修道院和为数众多的"帕索斯"(小教堂)之间的布局和比例和谐,赋予奥林达以独特的氛围。 在一个昔日为巴西甘蔗贸易之都的古城中幸存有几座南美最杰出的殖民期建筑。 巴西东北部城市奥林达当初也曾显赫一时。该城的奠基者葡萄牙人在第一次看到这块地方时就曾惊叹:"Oh,Linda(奥,美丽的地方),一块多好的城址~"奥林达由此而得名。如今,已不能很快发现它的魅力何在了。观光客从伯南布哥州首府累西腓出发,驱车经过七公里的围建区,在地平线上已看不到八个面向海洋连绵起伏的荒山坡了,在16世纪征服巴西的葡萄牙殖民者眼里,这儿曾是非常迷人的地方。 只有在他们发现了奥林达的"古城"风貌时,他们才会意识到在喧闹的累西腓的门槛边还有这么一块宁静的福地,然后他们就将去倾听棕榈树,屋顶和钟楼的对话,欣赏古老的城墙和绚丽的大然、灿烂的阳光和蔚蓝的大海所形成的绝妙的对照。只有在那时,他们才会像昔日的葡萄牙探险家那样,惊叹一声:" 噢,多么美丽的地方……" 奥林达奠基于1537年,不久便成为吸引富有的种植园奴隶主的磁石,他们在半山坡上修建了华丽的住宅,以躲避内陆平原上令人窒息的酷暑炎热。这里建起了教堂和修道院。繁荣的甘蔗贸易和奴隶买卖所必不可少的商业设施也已初具规模。 1612年,巴西已成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蔗糖出口国,仅在奥林达就拥有100多家制糖厂,两倍于首都萨尔瓦多的同类工厂。然而,东北部的繁荣引燃了其他地方的炉火,而且荷兰又占领了后来的伯南布哥省。奥林达的命运就在被荷兰占领的短时期(1630-1654)内决定了。 起初,新来的殖民者是想使奥林达现代化,让它变成一个堪与累西腓媲美的港口。但遭到了人们的反抗,于是不得不放弃这一。为了报复,他们于1631年在奥林达发动了大屠杀,并燃起一把大火,于是,16世纪建造的大量住宅、教堂和修道院等殖民期建筑奇葩统统葬身火海。 1654年,葡萄牙人再次统治巴西,此时正是累西腓作为一个贸易中心和一个大都市蓬勃发展的时期。奥林达富有的土地所有者也因此而受到鼓舞,开始重建他们的城市。他们竞相攀比,看谁修建的住宅更豪华,以致后来都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住在奥林达?赛过寝王宫。"不过,累西腓的商业巨头与奥林达的 甘蔗大王之间的竞争引发了1710-1711年的内战,而且以累西腓的胜利而告终。 这次政治上的打击发生在奥林达的大部分建筑遗产业已建成的时刻。所幸者,该城在经济上的衰退异常缓慢,甘蔗大王因而可以完成他们业已动工的建筑。 尽管奥林达暂时失势,但却一变而成了重要的宗教中心。1678至1823年间,这里曾是大主教教区所在地,其神学院、修道院和学校成了巴西北部宗教活动的发祥地。有两个重大事件(阿泽雷多?科蒂尼奥主教于18世纪末开始的宗教教育现代化进程以及几年后创办的法学院)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奥林达成了"巴西的科英布拉",当然,其中不无某种夸张的成分。 希望到奥林达的教堂和修道院来一饱眼福,欣赏几个世纪以来积累的奇珍异宝的观光者们可能会失望而归。除有一小部分珍宝已陈列于市博物馆外,大部分业已神秘地消失,可能已由其原主收回(由于缺少银行,富有的家族曾将其贵重物品委托教堂保管)。 奥林达在历史上也是危机频仍,从而给有计划地偷盗异珍奇宝、绘画、家具、书刊甚至瓷砖开了方便之门。在1760年耶稣会被驱逐出境至加尔默罗会隐修院由于无人管理而于本世纪倒塌期间,偷盗抢掠破坏之例可谓不胜枚举。有位修道院院长竟把仁慈的圣母玛丽娅雕像搬下基座换钱以饱私囊了。 尽管如此,奥林达遭受损失的原因主要还不在于其上层人物的背信弃义、教士牧师的玩忽职守以及偷盗抢掠或年久失修,而在于本世纪初草率进行的修缮,其中包括1911年为大教堂进行的改建工程,以及1907年奉教长之命拆除加尔默罗会隐修院的残余部分。 幸运的是,当巴西政府于1937年首次采取措施以拯救奥林达的遗产时,为时尚不算太晚。1962、1973、1975和1980年制定的一系列明智的保护和修复措施均于1983年3月21日宣告圆满完成,并于是日把奥林达市和遗址列入了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巴西东北部的睡美人开始进入再度繁荣时期。 如今,奥林达有许多值得赞美的地方:加尔默罗会教堂外观庄严肃穆;墙面色彩柔和、带有摩尔式阳台的优美房舍散发着乡土气息;圣贝内迪克托和圣弗朗西斯隐修院巴罗克风格严谨,其内部装修、木质陈设极其华贵,湿壁画以及瓷砖的装饰图案均出人意料地融宗教题材与世俗题材于一炉。如果不去里贝拉市场一游,那么,到该市游览参观就算不上完满,市场上的泥塑木雕及绘画作品所描绘的景象,在在让人追忆起昔日曾在这里被作为奴隶买卖的人们。而假如湛没有那些热带花卉。没有那些常绿林木--棕榈和椰子、芒果和广酸枣、樟树和面包果、凤凰木和香蕉树,奥林达也就不成其为奥林达了。 有时,睡美人也会从她那适应了热带气候的麻木中苏醒过来,一展芳姿。在狂欢节、宗教节期和圣诞节来临时,这里是一片欢乐的海洋;在纪念圣安乐尼、圣弗朗西斯和圣心节举行的游行队伍中,人们穿着内闪发亮的服装,踩着非洲鼓点,那场面的热烈,散发着旧时的光辉、昔日的风韵,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在巴西,人们往往会把奥林达和欧鲁普雷图相提并论,这两颗"古典"建筑的明珠如今都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欧鲁普雷图是18世纪"黄金时期"之首府,孤零零地坐落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内地山区。它仿佛是一颗刚从荒芜的山顶上开采出来的宝石,朴实无华而又气度不凡。而奥林达则是"甘蔗时期"的首府,巴西东北部盛开的花朵,仿佛是用浸透了甘蔗汁的泥土塑成的花冠,星星点点撒落在阳光明媚的山坡上,随着大海的节奏婆娑起舞。 如果说奥林达需要一个保护天使,那"午睡神女"当是最合适的人选。倒不是因为那连鸟儿都懒得歌唱的悄无人声的街道、宁静的花园以及巨大建筑物投下的阴影都散发出阵阵睡意,而是因为那长达一个世纪的沉睡已使她摆脱了嘈杂、狂乱的外部世界的干扰,也使她免除了财产投机和漫无节制的城市发展,而邻近的累西腓及其他许多古老的殖民地城镇却因为无可幸免而发展成了枯燥乏味的现代都市,遗忘了自己的过去。 有好几位求婚者都曾试图唤醒这位睡美人,如本世纪初的一些大学生;被 其游客稀少的海滩吸引而来的度假者;梦想着把它变成磷酸盐生产中心的地质学家。但他们全都失败了,因为他们不明白,只有热爱她的过去的情人的吻才能创造出这种奇迹来。 如果说奥林达如今在靠它的遗产生存,那并不是说它因此而就是一座死气沉沉或凝固不变的城市。手工艺、文化和旅游业是其朝气勃勃的20多万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奥林达可以把不知何人随意涂抹在加尔默罗广场古老城墙上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那就是:"怀旧,是为了未来。" 如果奥林达如今在靠它的遗产生存,那并不是说它因此而就是一座死气沉沉或凝固不变的城市。手工艺、文化和旅游业是其朝气勃勃的20多万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奥林达可以把不知何人随意涂抹在加尔默罗广场古老城墙上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那就是:怀旧,是为了未来。 巴西东北部伯南布哥州城市。在大西洋岸边小山丘上,南距累西腓16公里。人口26.6万(1980)。始建于1537年,曾作为葡萄牙美洲伯南布哥辖区首府。现为大累西腓北郊的海滨娱乐地,市内有十六、十七世纪教堂等著名建筑。有制糖、纺织、烟草、榨油、化肥等工业。以木雕和陶器手工艺著名。巴西东北部城市奥林达曾显赫一时,在十六世纪征服巴西的葡萄牙殖民者眼里,这儿曾是非常迷人的地方,奥林达由此而得名。 如今,已不能很快发现它的魅力何在了。观光客从伯南布哥州首府累西腓 出发,驱车经过七公里的围建区,在地平线上已看不到八个面向海洋连绵起伏的荒山坡了,只有在他们发现了奥林达的“古城”风貌时,他们才会意识到在喧闹的累西腓的门槛边还有这么一块宁静的福地,然后他们就将去倾听棕榈树,屋顶和钟楼的对话,欣赏古老的城墙和绚丽的自然、灿烂的阳光和蔚蓝的大海所形成的绝妙的对照。 1535年,这里成为伯南布哥特别自治区政府所在地(也有资料说奥林达奠基于1537年)。接着许多宗教社团从各个地方云集于此,它们修筑了许多教堂和修道院。不久这里便成为吸引富有的种植园奴隶主的磁石,他们在半山坡上修建了华丽的住宅,以躲避内陆平原上令人窒息的酷暑炎热。这里建起了教堂和修道院。繁荣的甘蔗贸易和奴隶买卖所必不可少的商业设施也已初具规模。 奥林达古城的世俗建筑富有新古典主义或浪漫主义的风格。古城的宗教建筑众多,有格拉卡教堂、胡安?巴蒂斯塔教堂、多卡尔莫教堂、内维斯教堂、圣本托教堂等。这些教堂均建于公元十六到十八世纪,内部装饰华丽,绘画精美,表现了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古城靠近大海,地势较高,对防守非常有利,同外部联系也非常方便。古城内的主建筑之间相互连接;街道曲曲折折,随地形变化而自然起伏;由此而在街道汇合处和教堂前的空地上形成众多的小广场。古老的建筑群掩映在繁密的棕榈树之中,让这座城市愈发显得婀娜多姿。 奥林达古城内最有名的宗教建筑是主教教堂,它包括三座大殿。格拉卡教 堂是十六到十七世纪兴建的,胡安?巴蒂斯塔教堂是十七世纪建造的,内维斯教堂、多卡尔莫教堂和圣本托教堂都是18世纪修建的。这些教堂的相同点是内部装饰豪华壮丽,绘画精美,具有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这是欧洲基督教艺术在南美洲地区的具体展现。现存的古代民用建筑中有很多修建于十七到十九世纪。建造于二十世纪初的民用建筑则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或新古典主义风格。 政治上的打击发生在奥林达的大部分建筑遗产业已建成的时刻。所幸者,该城在经济上的衰退异常缓慢,甘蔗大王因而可以完成他们业已动工的建筑。尽管奥林达暂时失势,但却一变而成了重要的宗教中心。1678至1823年间,这里曾是大主教教区所在地,其神学院、修道院和学校成了巴西北部宗教活动的发祥地。 有两个重大事件(阿泽雷多?科蒂尼奥主教于十八世纪末开始的宗教教育现代化进程以及几年后创办的法学院)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奥林达成了“巴西的科英布拉”,当然,其中不无某种夸张的成分。希望到奥林达的教堂和修道院来一饱眼福,欣赏几个世纪以来积累的奇珍异宝的观光者们可能会失望而归。除有一小部分珍宝已陈列于市博物馆外,大部分业已神秘地消失,可能已由其原主收回(由于缺少银行,富有的家族曾将其贵重物品委托教堂保管)。 奥林达在历史上也是危机频仍,从而给有计划地偷盗异珍奇宝、绘画、家具、书刊甚至瓷砖开了方便之门。在1760年耶稣会被驱逐出境至加尔默罗会隐 修院由于无人管理而于本世纪倒塌期间,偷盗抢掠破坏之例可谓不胜枚举。有位修道院院长竟把仁慈的圣母玛丽娅雕像搬下基座换钱以饱私囊了。尽管如此,奥林达遭受损失的原因主要还不在于其上层人物的背信弃义、教士牧师的玩忽职守以及偷盗抢掠或年久失修,而在于本世纪初草率进行的修缮,其中包括1911年为大教堂进行的改建工程,以及1907年奉教长之命拆除加尔默罗会隐修院的残余部分。 幸运的是,当巴西政府于1937年首次采取措施以拯救奥林达的遗产时,为时尚不算太晚。1962、1973、1975和1980年制定的一系列明智的保护和修复措施均于1983年3月21日宣告圆满完成,奥林达市和遗址列入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这巴西东北部的睡美人开始进入再度繁荣的时期。如今,奥林达有许多值得赞美的地方:加尔默罗会教堂外观庄严肃穆;墙面色彩柔和、带有摩尔式阳台的优美房舍散发着乡土气息;圣贝内迪克托和圣弗朗西斯隐修院巴罗克风格严谨,其内部装修、木质陈设极其华贵,湿壁画以及瓷砖的装饰图案均出人意料地融宗教题材与世俗题材于一炉。如果不去里贝拉市场一游,那么,到该市游览参观就算不上完满。市场上的泥塑木雕及绘画作品所描绘的景象,让人追忆起昔日曾在这里被作为奴隶买卖的人们。而假如没有那些热带花卉。没有那些常绿林木——棕榈和椰子、芒果和广酸枣、樟树和面包果、凤凰木和香蕉树,奥林达也就不成其为奥林达了。 (三)巴伊亚州的萨尔瓦多历史中心 巴西的第一首都,从1549您1763年,巴伊亚的萨尔瓦多目击了混和欧洲,非洲人和印地安人文化。 它是也,从1558年,第一个奴隶市场在新的世界,当奴隶到达您工作吮种植园。 城市处理了您保存许多卓著的新生大厦。 老镇的特殊性能耕明亮地色的房子,经常装饰用结束灰泥工作。 萨尔瓦多建立于公元1549年,是葡萄牙殖民地的贸易、防卫、首都所在地。脊梁城市位于巴西的罗地斯特,它占据一个多山的岛的末端,而这个岛是从海湾和大西洋的中间突出来。 萨尔瓦多是由环绕着教堂的斜坡发展起来的,这个教堂是在1549年由耶酥教士建造的。从它建立的那时起,这个城市就作为巴西的国家政治中心,并且从1551年开始,也是主教的宫殿。 在1558年,第一批非洲奴隶到达这里,并从事甘蔗种植。直到十八世纪中叶,萨尔瓦多的这个港口成为葡萄牙的最主要的贸易中心;这个港口是在非洲、巴西、欧洲的三角贸易通道上。许多欧洲的移民定居在这个城市。 在十七世纪,当葡萄牙还在西班牙统治之下时,萨尔瓦多经常被荷兰人袭击,而且为了保卫这个城市建立了许多的堡垒。在同一时代,沿着象奥林达(Olinda)这种沿海城市,萨尔瓦多也是巴西国内矿业探险的起点。 在1625年,巴西,这个城市又一次被葡萄牙人统治着。它的进步发展围绕两个节点:上面的城市和下面的城市。当这个城市在1763年重新定为里奥吉里 奥(Rio de Janiero)时,在米纳斯.吉那斯(Minas Gerais),黄金的需求达到了最高峰。 萨尔瓦多的形状是沿着海湾的边缘。有一个陡坡将其分为上面的城市和下面的城市,可以通过升降机到达或徒步爬上去。在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这个城市根据一个正交的计划进行投资,这也适合它的地形。这个趋于三角的开放的地域被认为是彼路里奥(Pelourinho)。它是几个街道的举行会议的场所。在陡坡的两边,上面和下面的城市的中央地同时关闭。 历史中心集中在彼罗里奥(Pelourinho),沿着陡坡而保留的城墙呈拱形,现在这个地方已经成为时装精品屋了。上面的城市有一些公用的建筑物、住所以及花园。它们保持的比下面的城市更好些。下面城市的房屋活动连系着港口和商业,而且宗教建筑,它们中的许多有着十七和十八世纪的雕刻来修饰,有很多用彩色的泥做出的条纹,反映了殖民时期的特征。通过林立的纪念碑和一致的设想来描述了它的整体特性。 “萨尔瓦多是有名的城市的一个例子,其结构适合一个殖民地,有上层的防御、行政和住宅。他能俯瞰下面的城市的活动,而这些活动是围绕港口展开的”萨尔瓦多是一个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欧洲、非洲和美印度文化的集的主要点。它的建立和历史作用很自然的联系到宇宙的发现的这个主题。 1549年到1763年,萨尔瓦多是巴西第一座首都,它见证了欧洲、非洲和美洲文化的融合。随着奴隶们于1558年抵达萨尔瓦多到甘蔗园工作,它也成为新 世界第一个奴隶市场。城市已经规划保留了很多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建筑。老城的特色是明亮的,高质量的灰墁装饰着多彩的房屋。 (四)孔戈尼亚斯的仁慈耶稣圣殿 17世纪末期和18世纪早期,丰富的金矿和钻石矿的发现,吸引了大量的探险者来到这个区域,其中尤以葡萄牙人居多。在公元1700年附近,一些葡萄牙人定居在雷阿尔克卢什(即今天的拉法耶蒂顾问城)。从那儿,一些人出发去寻找新的贵重金属矿脉,在他们寻找的路上,他们建立了一些小村庄,这就是孔贡哈斯村镇的诞生渊源;也有人相传:这个城镇是有一群矿工建立的,他们是从欧鲁普雷图逃跑出来,为的是躲避那儿的饥荒。这引起了城镇人口的剧增。 不管怎么说,人人皆知,在1734年随着附近河床地区金矿的发现,孔贡哈斯的定居人口一下子激增起来。起初,人们定居在一条河流的右岸,在那儿他们建立了第一个教堂罗萨里奥圣母城,该教堂是由17世纪末期的奴隶建立的,当时矿工们还没有来到这个区域。在1749年,开始建造玛特里斯圣母教堂 马图济尼奥斯的仁慈耶稣宏伟圣殿的建造开始于公元1757年,建在一个称为奥托马拉尼昂的小山上。这个事实促进了对河流左岸的利用。建造圣殿的动机来自于葡萄牙人,一位虔诚的耶稣教徒,他建立了这个许愿教堂。当时一流的画家,安东尼奥?弗兰西斯科、利斯博阿和阿莱雅丹赫,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赋,对建筑工作给予了不朽的贡献。教堂的旁边,是12个皂石作的先知画像和64 个自然大小的雕像,描述了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情景,它们是由阿莱雅丹赫雕刻,由阿塔尔德绘制的。在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些建筑列为世界遗迹和人类历史遗产。 由于很多人的不断捐献,圣殿的建设才成为可能。这些人在掏金的过程中也变得富有起来。在1746年,一张记录有最大财富的秘密清单中,包括了孔贡哈斯村落的十个居民户,而且他们都是矿工。在这些最富有的矿工中,有一个人被人们称作“巴塔泰洛”,这是由于他开采的金矿石的巨大尺寸而得到的外号。 金矿的耗竭标志着这个地区衰落的开始,经济开始下滑,只有九月份在马图济尼奥斯的仁慈耶稣宏伟圣殿庆祝期间,这个村庄才会有额外的资金收入。当时,朝圣吸引了大量的信徒,成为米纳斯吉拉斯州最大的一个宗教朝圣盛会,已经延续了200余年。 直到30年代末期,孔贡哈斯才被那条河流分开。河流的右岸隶属于欧鲁普雷图,左岸隶属于米纳斯的克卢什,1923年,两个地区实现了统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铁矿的开采重新给小镇的经济注入了活力,当地人口达到了40000人。大型矿产开采公司确保了这个城镇成为米纳斯吉拉斯州的主要税收地区之一。 17世纪末期和18世纪早期,丰富的金矿和钻石矿的发现,吸引了大量的探险者来到这个区域,其中尤以葡萄牙人居多。在公元1700年附近,一些葡萄牙人定居在雷阿尔克卢什(即今天的拉法耶蒂顾问城)。从那儿,一些人出发去寻找新的贵重金属矿脉,在他们寻找的路上,他们建立了一些小村庄,这就是孔贡哈斯村镇的诞生渊源;也有人相传:这个城镇是有一群矿工建立的,他们是从欧鲁普雷图逃跑出来,为的是躲避那儿的饥荒。这引起了城镇人口的剧增。在1734年随着附近河床地区金矿的发现,孔贡哈斯的定居人口一下子激增起来。起初,人们定居在一条河流的右岸,在那儿他们建立了第一个教堂罗萨里奥圣母城,该教堂是由17世纪末期的奴隶建立的,当时矿工们还没有来到这个区域。在1749年,开始建造玛特里斯圣母教堂。孔戈尼亚斯的仁慈耶稣宏伟圣殿的建造开始于公元1757年,建在一个称为奥托马拉尼昂的小山上。这个事实促进了对河流左岸的利用。建造圣殿的动机来自于葡萄牙人,一位虔诚的耶稣教徒,他建立了这个许愿教堂。当时一流的画家,安东尼奥?弗兰西斯科、利斯博阿和阿莱雅丹赫,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赋,对建筑工作给予了不朽的贡献。教堂的旁边,是12个皂石作的先知画像和64个自然大小的雕像,描述了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情景,它们是由阿莱雅丹赫雕刻,由阿塔尔德绘制的。由于很多人的不断捐献,圣殿的建设才成为可能。这些人在掏金的过程中也变得富有起来。在1746年,一张记录有最大财富的秘密清单中,包括了孔贡哈斯村落的十个居民户,而且他们都是矿工。在这些最富有的矿工中,有一个人被人们称作“巴塔泰洛”,这是由于他开采的金矿石的巨大尺寸而得到的外号。金矿的耗竭标志着这个地区衰落的开始,经济开始下滑,只有九月份在马图济尼奥斯的仁慈耶 稣宏伟圣殿庆祝期间,这个村庄才会有额外的资金收入。当时,朝圣吸引了大量的信徒,成为米纳斯吉拉斯州最大的一个宗教朝圣盛会,已经延续了200余年。直到30年代末期,孔贡哈斯才被那条河流分开。河流的右岸隶属于欧鲁普雷图,左岸隶属于米纳斯的克卢什,1923年,两个地区实现了统一。 1734年随着附近河床地区金矿的发现,孔贡哈斯的定居人口一下子激增起来。起初,人们定居在一条河流的右岸,在那儿他们建立了第一个教堂罗萨里奥圣母城,该教堂是由17世纪末期的奴隶建立的,当时矿工们还没有来到这个区域。 由于很多人的不断捐献,圣殿的建设才成为可能。这些人在掏金的过程中也变得富有起来。在1746年,一张记录有最大财富的秘密清单中,包括了孔贡哈斯村落的十个居民户,而且他们都是矿工。在这些最富有的矿工中,有一个人被人们称作“巴塔泰洛”,这是由于他开采的金矿石的巨大尺寸而得到的外号。1749年,开始建造玛特里斯圣母教堂。马图济尼奥斯的仁慈耶稣宏伟圣殿的建造开始于公元1757年,建在一个称为奥托马拉尼昂的小山上。这个事实促进了对河流左岸的利用。建造圣殿的动机来自于一位虔诚的耶稣教徒、葡萄牙移民弗里西亚诺?门德斯,他建立了这个许愿教堂。1757年,他的重病已完全康复了,在他看来是上帝挽救了他,便许诺建造这座教堂。当时一流的画家,安东尼奥?弗兰西斯科、利斯博阿和阿莱雅丹赫,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赋,对建筑工作给予了不朽的贡献。教堂的旁边,是12个皂石作的先知画像和64个自 然大小的雕像,描述了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情景,它们是由阿莱雅丹赫雕刻,由阿塔尔德绘制的。到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些建筑列为世界遗迹和人类历史遗产。 提起孔贡哈斯的民俗风情,人们总是首先想到桑巴舞和狂欢节,其实除了这些,孔贡哈斯还有独具魅力的印第安文化,还有形形色色的礼仪习俗,多样而精美的音乐、引人注目雕塑建筑。走进孔贡哈斯,一切都会呈现在你眼前。孔贡哈斯的风俗习惯与欧洲差不多。孔贡哈斯人有时较拘礼,有时又十分随和。初见面时,人们以握手为礼,然而亲戚朋友彼此问候,也习惯拥抱、亲颊。不仅如此,就是对完全不相识的陌生人也可以拥抱、亲颊。“社交”礼仪的亲颊,是在两颊各亲一下。男女彼此亲颊问候,女人与女人也习惯如此,然而在大多数社交圈中,黑人彼此不兴这一套,而习惯握手,同时用左手在对方肩上拍一拍。比较亲近的男士彼此习惯拥抱,在对方背上重重拍打。不过,由于社会地位有高低,究竟谁该亲谁,其中有微妙的区别。 孔贡哈斯人毫不在乎在大众面前表露情感,他们慷慨好客,到他们家里做客,酒杯里永远有酒,盘子与咖啡杯里永远不空。 现在人们推崇依靠自己的勤劳和努力发家致富,赞扬贫穷的天主教会正在不断失去信徒。巴西民族勤劳、严肃、认真、自信。 建于18世纪中叶,圣殿由源于意大利风格具有豪华的洛可可式内饰的教堂组成,门外的楼梯用先知的雕像装饰,七座小教堂的图案组成十字架的形状,亚历杭德里诺言创作的多彩的雕像表现出非常新颖、生动和富有特色的巴洛克艺术风格 。 (五)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葡萄牙语:b?a?zili?,英语:Brasília),又译巴西里亚,是巴西的首都,位于巴西高原海拔1158米处。1956年,由巴西总统儒塞利诺?库比契克力主张,耗费巨资历时41个月建成。该城市以新市镇、城市规画方式规划兴建,也以飞机状的大胆设计及快速增长的人口而著名。巴西利亚气候宜人,四季如春,人均绿地100平方米,是世界上绿地最多的都市。自1960年4月21日,巴西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后,其发展一直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并把繁荣带到了巴西中西部,贯通了巴西南部与北部,带动了整个国家一起发展进步。 巴西首都,现代化新兴城市 ,位于巴西高原上,南纬15?41′。 位于中部戈亚斯州境内,马拉尼翁河和维尔德河汇合而成的三角地带上。海拔1100米,东南距里约热内卢900千米,南距圣保罗865千米。连周围8个卫星城镇的联邦区 ,面积 5814 平方千米,人口 186.4万(1990年)。地处高原 ,气候温和宜人。年平均气温 17.7?。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雨季集中于10月,翌年4月。这里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树木常年葱绿,鲜花久开不败。 巴西过去曾在萨尔瓦多城和里约热内卢建都,两地都是海滨城市。1822年独立之后,巴西政府出于 政治、经济和战略安全的考虑,曾决定在内地创建新都。134年后的1956年,总统库比契克确认巴西利亚为国家中心并作为首都,做出迁都巴西利亚的决定以加快内地开发,从26个设计中选定了卢西奥?科斯塔教授的飞机型平面布局为蓝图。1956年11月动工兴建,由建筑师奥斯卡?尼米叶尔的设计建造。终于在短短的三年半时间里就建设起一个崭新的首都。1960年4月21日巴西正式迁都巴西利亚,起初人口不足20万,随后大量外州移民涌入,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全国最大城市之一。在开城仪式上,库比契克总统激动地落下了眼泪。为了纪念这位巴西利亚的开拓者,1981年在巴西利亚市中心的高坡上建造了这位总统的纪念馆,馆内收藏着这位总统生前用过的物品,陈列着许多巨幅照片,向人们展现了当时建设巴西利亚时的动人情景。市区的中轴大道也被命名为“库比契克总统大道”。为纪念成千上万为巴西利亚建设付出辛勤汗水的劳动者,巴西利亚市政府在三权广场上竖立了一对手执钢钎的铜人塑像,他们默默无语地守卫在那里,注视着这座城市的变化和发展。 历史上,巴西曾先后在萨尔瓦多和里约热内卢两个海滨城市建都。为开发内地,1956年库比契克总统决定迁都内地。1957年,建都工程启动。1960年,在历时三年零七个月时间后,一座现代化的都市--巴西利亚(Brasilia)在巴西内地建成。1960年4月21日,巴首都从里约迁至巴西利亚。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是一座年轻的现代化城市。它是在1956年至1960年间,用三年多时间在一片荒野上建造起来的新首都。城里不见古迹遗址,也没有大 都市的繁华与喧闹,但其充满现代理念的城市格局、构思新颖别致的建筑以及寓意丰富的艺术雕塑,使这座新都蜚声世界。1987年12月7日,巴西利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文化遗产”,成为众多璀璨辉煌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年轻的一个。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 (Brasilia) 始建于1956年。当时,以发展主义著称的总统儒塞利诺?库比契克力图带动内陆地区发展及加强对各州的控制,遂耗费巨资,仅用41个月的时间就把海拔1200米、一片荒凉的中部高原建成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市。1960年4月21日新都落成时只有十几万居民,现在已变成一座近240万人口的大都市,这一天也被定为巴西利亚的市庆日。 巴西利亚的主要建筑物国会、总统府、最高法院、外交部、司法部、总统官邸、大教堂等,皆由建筑师奥斯卡?涅梅耶尔设计,它们的特点是线条简单大方,大都建在水池之上,色调都是白色;建筑四周支柱均呈立式几何三角板形,别具一格。水池是庭院设计师布雷?马克斯的杰作,外交部大楼的水池里有一白色大理石雕刻,司法部水池前有几道瀑布,国会后面的水池养了几只黑天鹅,这些给一向单调严肃的行政机构添加了一些活泼气息。 巴西利亚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大片大片的绿地和环城挖掘、水域宽阔的人工湖成为都市一景,这里人均绿地100平方米,是世界上绿地最多的都市。它的发展一直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城内各行各业均有自己的“安置区”,银行 区、旅馆区、商业区、游乐区、住宅区,甚至修车都有固定的区位。为保护“飞机”形状不被破坏,城内不准建新住宅区,居民尽量分布在城外的卫星城里居住。从落成至今,它仍然是个漂亮而现代化的都市,并把繁荣带到了巴西中西部,贯通了南部与北部,带动了整个国家一起发展进步。 该城坐落于人工湖帕拉诺阿湖半岛上,形如一架朝向东方的飞机。“机头”为突出于半岛尖端的三权广场,周围建有总统府、最高法院和议会大厦 。“机身”为一条长8千米、宽250米的东西向大道 。“前舱”是政府各部大厦、广场和大教堂;“后舱”是文教区、体育城、电视塔等;“机尾”是火车站和向南北伸去的铁路。是工业区和印刷出版区;再向后是小型工厂。“ 机翼 ”为住宅区 ,设有托儿所、学校、运动场、影剧院、医院、商场、餐馆等。“机翼”和“机身”的连接处为中央商业区,设有超级商场、银行、邮电大厦、国家剧院、大饭店等商业服务设施。生活区之间隔着绿地,或者花圃和丛林,四季常青,使人感到虽身处高楼群内,却不乏大自然的情趣。人工湖面积44平方千米 ,蓄水 5亿立方米,分南湖和北湖。附近有动物园和植物园。湖滨为使馆区和私人住宅区,湖中岛上是称作水晶宫的外交部。绿地面积占市区面积的60,。市区有现代化的高层建筑,有传统的西班牙式古城堡和欧洲巴洛克式建筑,有世界建筑博览会之称。 巴西,巴西利亚,文化遗产,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它是城市设计史上的里程碑。城市规划专家卢西奥?科斯塔和建筑师奥斯卡?尼迈尔设想了城市的一切,从居民区和行政区的布置到建筑物自身的对称,它表现出城市和谐的设计思想,其中政府建筑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故有"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称。 巴西利亚有新区(市区)、旧区和工人住宅区三部分。 新区建筑平面布局像一架机头向东且有后掠翼的喷气式飞机,这象征着巴西是迅速发展中的国家。机头部位有三权广场、议会、总统府和最高法院,象征整个国家的神经中枢。机身前部是18座对称的政府各部办公大楼。议会大厦由众参两院会议厅和超高办公楼组成。在广场的正面是两栋比肩而立高达25层的两院大楼,一边为参议院,一边为众议院,中间用一个楼道相连,呈“H”形。由于“H”在葡萄牙语中是“人类”一词的首字母,两院会议厅是扁平体,长240米,宽89米,平顶上突出一仰一覆两个碗形屋顶,上仰的是众议院会议厅,下覆的是参议院会议厅,分别象征民主和集中。在巴西利亚陆军司令部前的广场上,坐落着每年国庆游行的阅兵台。阅兵台的造型就是巴西军官佩剑的“剑柄”样式,而阅兵台前高高的旗杆仿佛是“刀鞘”,两者合一就是一把佩剑,其寓意不言而喻。更有意思的是,阅兵台的造型具有特殊的声学效应。站在阅兵台上轻轻呼喊一声,就能产生强烈而连续不断的回声。外交部办公楼被称为“伊塔马拉蒂宫”。整座大楼大厦立身于湖水中,四壁由玻璃构成。大楼四周水池环绕,白云、蓝天、水、高楼群构成—幅美丽非凡的图景,被誉为水晶宫。水晶宫正门的湖面上一块圆 形巨石,“漂浮”在水面上。走近细看,才发现它实际上是由五块形状奇特的石块绞合在一起的。这个球象征着世界,而五块怪石代表着世界五大洲。欧洲的教堂外表大多以各种浮雕装潢,教堂内阴森幽暗,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而巴西利亚大教堂一反传统,外形线条简洁,教堂内光线明亮、空间宽敞,体现着现代气息。教堂的主体建筑在地下,地面上是教堂的“屋顶”,它由数十根抛物状的立柱束在一起,远看像巴西印第安酋长用禽鸟羽毛做成的“王冠”。覆盖玻璃的金属顶盖。顶盖下是悬在空中的神像。基督和圣徒们犹如身在蓝天白云中,王冠四周有水池相围,当阳光照在水池上,水波闪动反射在教堂内的玻璃窗上,使教堂内光线一闪一闪,给人一种既神秘又悦目的感觉。司法部大楼,从大楼前伸出的6块弧形水泥板不断流着水,意寓人民在流泪,它提醒司法官员要时刻关注人民的疾苦。最高法院大楼,大门前有一尊法官的塑像,用布蒙住双眼,其寓义是要求法官执法要六亲不认,公平公正。 力主迁都的库比契克总统纪念碑 老区建筑以普拉纳尔迪纳历史中心(1859年建造)最负盛名,现位于巴西利亚的一座卫星城内,是联邦区内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建筑群。另外的9座庄园也保存完好,其中最大的庄园索乌拉迪诺始建于1832年,它的屋舍属典型的地方建筑。还有巴兹兰迪亚历史中心也是老区内的著名建筑。 工人住宅区是创建新都时为建筑工人临时搭建的具有现代特色的木屋,大部分木屋保留至今,少数因城建需要已被改建或拆除。法蒂玛圣母院、奥里维拉医院、巴西利亚第一座教堂-圣?约瑟夫教堂和第一所学校也坐落在工人住宅 区。 巴西利亚著名的自然景观有国家公园、阿瓜斯?埃曼达达生物保护区、依贝格和加瓦萨瓦多自然保护区、圣巴尔托罗摩和德斯科贝托环境保护区。市政当局还计划辟建一系列自然保护区,如加马河盆地河里约?马拉瑙保护区。这些自然景点或位于市区,或与老区毗邻,或地点偏僻人迹罕至,这都使巴西利亚到处生机盎然,充满无限魅力。 巴西利亚的建成,首次实现了全由人规划的未来城市,它是真正建立在绿地上的首都,它的规划设计体现了人的精神和智慧的伟大创造力,也是建筑的现代精神的典范。但也有人对城市的规划提出批评,认为追求形式多于追求经济利益、文化和历史传统,对低收入者的就业和居住条件注意得不够。 1974年8月15日,巴西与中国建交。 地处高原 ,气候温和宜人。年平均气温 17.7?。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雨季集中于10月,翌年4月。 国会大厦的两座楼并立,中间有过道相连,成“H”形。“H”是葡萄牙文“人类”的第一个字母,因此这个造型寓意“以人为本”和“人类主宰世界”。国会大厦 前的平台上有两只硕大的“碗”,一只碗口朝上,是联邦众议院的会议厅,因为众议院开会时向公众开放;一只碗口朝下,是参议院的会议厅,因为参议院审议的议题常常涉及国家机密。 在三权广场,游人看不到任何古迹,但丰姿多彩的现代派建筑物令人惊叹不已,这些建筑设计构思大胆、线条优美、轻盈飘逸,其中有的还含有一定的寓意。两层楼高的总统府前的一尊两人持矛并肩而立的首都开拓者铜像,象征着巴西人民团结一心捍卫祖国。三权广场代表国家三种权力,称为巴西的神经中枢。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巴西利亚大教堂 巴西利亚大教堂与传统的欧洲教堂迥然不同。教堂主体坐落在地下,人们通过甬道进出。它没有通常的高尖屋顶,16根抛物线状的支柱支撑起教堂的穹顶,支柱间用大块的彩色玻璃相接。 巴西利亚电视塔 巴西利亚电视塔高224米,为世界第四高铁塔,比巴黎埃菲尔铁塔低100 米,重378吨。 铁塔了望台位于75米处,可容纳150人,游客可免费乘电梯登台。每逢周末铁塔周围有手工艺品市场。 巴西利亚地处南纬15?45' (15.75?)、西经47?57' (47.95?),位处平均海拔1000米的巴西中部戈亚斯州高原,马拉尼尼翁河和维尔德河汇合处的三角地带。1987年12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巴西利亚为世界文化遗产。 巴西利亚原来的规划人口是50万人,但2004年时估计已有220万人口,包括周围的卫星城。巴西利亚市区约20万人口,在北翼仍有土地可供发展。 1960年随联邦政府自里约热内庐迁都来巴西利亚的公务员,他们和其子孙多住在市区的公寓宿舍,Paranoa湖对岸的Lago Sul(南湖区)多为各国驻巴西大使馆所在地和外交官员眷舍。当年兴建新都的工人和其子孙多居住在卫星城,有5个卫星城超过10万人口,最大卫星城是Taguatinga。另外,有相当部分的人口居住在包围巴西利亚的Goiás州城镇,如Agua Clara。。 巴西利亚只是所属的联邦区(占地5,822平方公里)内29个行政区之一。正式来说,只有Asa Sul (南翼)、Asa Norte (北翼)及中央的Plano Piloto (Pilot Plan) 才 是巴西利亚的一部份,但巴西利亚一词常被用于称呼整个巴西利亚联邦区。 巴西利亚以其独特的建筑闻名于世。其总体建设计划由建筑大师卢西奥?科斯塔(LÚCIO COSTA )完成。在灯火通明的夜晚从空中俯视,巴西利亚宛如一架驶向东方的巨型飞机。整座城市沿垂直的两轴铺开:向机翼南北延伸的公路轴和沿机身东西延伸的纪念碑轴。机头是三权广场,机身是政府机构所在地,机翼则是现代化的立体公路。三权广场左侧是总统府,右侧是联邦最高法院。广场对面是国会参、众两院,两院会议大厅建筑外观如同两只大碗,众议院的碗口朝上,象征“民主”、“广开言路”;参议院的碗口朝下,象征“集中民意”。国会的两座28层大楼之间有通道相联,呈“H”型,为葡语“人”的首字母。三权广场上的议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总统府和外交部水晶宫等是巴西利亚的标志性建筑。1987年12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巴西利亚为“人类文化遗产”。 巴西利亚最高的建筑是高224米的电视塔,比巴黎埃菲尔铁塔低100米,为世界第四高铁塔,重378吨。铁塔了望台位于75米处,可容纳150人,游客可免费乘电梯登台。每逢周末铁塔周围有手工艺品市场。 市内帕拉诺阿(PARANOA)湖为人工湖,由四条河流拦截而成,状如“人”字,面积近40平方公里,蓄水量4.91亿立方米,有调节气候的作用。湖区人口约50万。湖岸长80公里,沿岸分布着45个娱乐和运动俱乐部。 巴西利亚现有 小学464所、中学84所、大学10所,剧院15家,电影院20家,博物馆13个,艺术馆19个。 位于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三权广场守护者”雕像。 巴西利亚是一座只有30多年历史的新城,没有一处古代建筑。有名的现代建筑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核心——三权广场。国会大厦是两座并列的28层长方形大楼,是全城最高的建筑。法律规定,任何建筑物都不得超过它的高度。两座大楼之间由一条过廊连通,形成一个“,”形,这是葡萄牙文“人”的第一个字母,表示一切为了人。右侧大楼为众议院大厦,楼侧是一个仰天的“大碗”,意为“广听民意”;左边是参议院大厦,侧旁亦有一个“大碗”,不过是倒扣,象征“集中民意形成决议”。 “碗”下为两院会议大厅,以及商店、餐厅、车库等配属建筑。两院会议厅各有1200个座席,均有藏书数十万册的专用图书馆。巴西人自豪地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议会建筑”。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大厦参观,也可以入公众席旁听,有什么意见,可以委托议员代为发言。 总统府在黎明宫。这是一座围廊悬空在外的建筑,廊柱一反圆、方的陈规,有的如上长下短的菱角,有的似展翅欲飞的大雁。菱形四角如印第安人的盾牌,象征巴西最早的主人是印第安人。 司法宫又别具特色,由14根洁白的几何形大柱托着一个平顶大棚,棚下为审判大厅和办公楼,门前竖立着一尊蒙着双眼的正义女神塑像,表示“法不认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大厦广场的政府各部大厦也各自标新立异,互不雷同。外交部的伊塔马拉蒂宫构筑在一个大水池上,钢架玻璃结构,突出了水晶宫的特色。池内由5块石头组成的莲花型石雕,和奥运会的五环旗一样,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和世界和平。 巴西利亚是当今世界最年轻而漂亮的首都,模式与澳大利亚的新都堪培拉相似,都是从沿海大城市迁都到内陆草原,都是围绕人工湖展开的城市,都是园林化的绿色城市,都是职能单一的政治中心。 巴西利亚人特别重视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和保护。政府明文规定,只许建设无污染的小工业,住宅不许建在办公区内,大商场只能建在商业区,公寓楼不得超过6层,湖滨只许建两层以下的别墅式住宅。这些规定,贯彻始终,从而保持了城市风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全市60,的面积是绿地,城南6千米长的人工防护林带,新都土地虽属红色沙壤,旱风季节里也不见沙尘飞扬的现象。城建法律规定,没有绿化设计的 工程不得施工,周围裸露的空地必须有绿色覆盖方能验收。因此,建筑物落成之日,草坪、花圃、树木已经出现在你面前。每个“方街”都由一条由灌木墙、小花园和草坪组成的绿化带环绕;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广场、建筑物门前、私人庭院,到处是花草树木。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大园林。市政府有一支庞大的专业管理队伍,负责公共绿化的培植和浇灌,这方面的预算占市政开支的第一位。每年春天都开展全民植树活动,苗木由政府免费提供。 联邦区内的交通主要依赖公路和公共汽车,2002年完工通车的地铁系统Metro de Brasília连接巴西利亚与卫星城Taguatinga, Ceilandia,但仍未延伸至巴西利亚北部城区。 巴西利亚与东南部圣保罗、里约热内卢之间空中交通繁忙,但没有铁路连接。巴西利亚的公路连接全国各地,库比契克总统国际机场拥有全国第三大空中交通量(2005),不过国际航班仍需经由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飞往海外。 巴西利亚的杰出成就和作为作品的完整性,使我们一行赞叹不已。 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为城市勾勒轮廓,那么建筑设计就是使城市富有生命力的色彩。 生于1907年的奥斯卡?尼迈耶先生,依然激情饱满地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建筑需要的就是梦想,否则什么都不会存在。”而巴西利亚就是体现他梦想的城市。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巴西利亚的国会大厦、和平教堂(中国人习惯称为皇冠大教堂)、三权广场等都成为令世界叹服的建筑经典。 当然,和导师卢西奥?科斯塔一样,尼迈耶先生在这座梦幻城市里也有难以实现的理想。 虽然他在早期本着“消除社会差异”的原则使用统一标准设计了位于“飞机”两翼的11个超级小区(superquadros,皆为6层高带电梯的公寓,底层架空为公共空间)用于城市人口居住,但是这个多少有些乌托邦式的做法很快就因为政治和历史背景等原因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变化。社会财富阶层依旧穿梭往来于首都和里约等城市之间,同时在巴西利亚郊外的风景区建造了小别墅;社会低收入人群还是要跑到离巴西利亚30公里以外的贫民区居住;而这11个超级小区大多聚集了收入中等偏上的社会精英阶层。 巴西利亚建成后,在上世纪80年代末,争议一直存在。在巴西利亚街上的行人很少,最热闹的地方是公共汽车站。因城市尺度主要以车行尺度标准建立的。没有车,你就寸步难行,它似乎没有考虑太多人行的道路。由于过分强调功能分区,使得节假日里城市中的行政、商业、体育等功能区域过于冷清,城市给人感觉缺乏活力和生机,以至于巴西利亚的官员们和政治家们早期还试过一到周末便逃回里约热内卢或圣保罗度假。 如同同济大学张钦楠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巴西利亚的设计确实有些“好看不好用”。现代主义的城市设计与规划把人的活动需求过分简单化了。事实上,“功能分区”的理论在国际上许多城市的运用中极少出现“纯粹实现”的,然而正是这种“不纯粹”才使得城市规划得以生存下来。毕竟,在现有的成熟的城市模式中,功能分区只能是相对的,不能截然分开。在某一个区域里可能某一项功能比较突出,但是往往必须兼顾其他功能(特别是有人居住),城市功能始终要和人的活动密切相关。这就如同符合大众口味的香浓咖啡少不了加点伴侣和糖一般,总是需要些调和才能可口,否则过于生涩。 其实,规划往往是一个人的想法左右一群人的想法。巴西利亚把这一点做到极致,极端的中央集权直接任命和决策,使规划和设计师无所顾忌,不需要听取不必要的意见,不需要和不懂专业的人士交流,只需要直接对总统负责。这种极端扁平化的管理直接带来了高效率、高质量、高产出的工作成果和极度纯粹、个性十足、落实完整的设计作品。国家政体、民族习惯是大的背景支撑,而在本国内可以直接选出有能力表达巴西灵魂和精神的世界级大师更是关键所在。 巴西利亚的路首先是一条拓荒者的路。 打开巴西的地图,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巴西利亚正好处在巴西的中部地区。而在50年前的20世纪中叶,这里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荒原和丛林。那时 的巴西,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交通地理条件好开发早,因而比较发达。而广阔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发展则十分落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当时的总统库皮切克决定将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至内陆地区。应该说,这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和重大战略意义的举措,在全世界也尚属首次,如果没有非凡的勇气和远大的目光是绝对办不到的。经过众多专家的实地勘察和论证,最后选定在位于全国中部的巴西高原上新建一座首都。这里海拔1100米,年降雨量1600毫米,属亚热带气候,而且地势平坦。无论是位置和条件都非常理想。于是,在库皮切克总统的亲自指挥下,5万名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迅即开赴这里,打响了一场特殊而又艰巨的战斗。那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啊~机器轰鸣,汽车飞奔,铲车飞舞,人声鼎沸,尘土飞扬。从1957年至1960年,只用了短短的三年零两个月的时间,一座崭新的城市在荒原上拔地而起。由于新首都的建立,巴西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很大发展。 巴西利亚的路也是一条带动巴西经济起飞的路。 巴西利亚电视台总裁表示,巴西利亚的城市布局就像一架巨大的喷气式飞机。两条呈“十”字型的中轴大街构成了飞机的主框架,其中东西向的主轴大街是机身,东端为机头,巴西的行政、议会等首脑机构均建在这里。沿街两侧建的是联邦政府各部门的办公大楼,西端为机尾,建有市府大楼。而长约20公里的南北向主轴大街则是飞机的两翼,是巴西利亚的主要交通干线。其他那些大大小小的街道都紧紧围绕着机身和机翼来展开。别看整座城市的街道纵横交错, 但几乎看不到红绿灯,十分密集而又小巧玲珑的立体式道路使得城里的交通永远畅通无阻。不像我们中国的城市到处都是红绿灯和庞大的立交桥。把一座城市设计成一架飞机,这想象力实在太丰富了,其寓意和象征性也是非常深刻的。那就是希望新首都巴西利亚像飞机一样引领巴西迎着朝阳展翅高翔。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设计者的匠心没有白费。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里,巴西的经济一路高歌,飞速发展,以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巴西奇迹”。只是因为受“华盛顿共识”的影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巴西的经济发展势头才严重受挫,迅速下滑,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巴西利亚的路还是一条以人为本的和平发展之路。 只要你徜徉在巴西利亚的街道,就会看到许多建筑甚至是广场绿地都同“人”与“和平”有关。城市中心的三权广场遍地都是和平鸽,里面还建有和平鸽巢。在广场的正面是两栋比肩而立高达25层的两院大楼,一边为参议院,一边为众议院,中间用一个楼道相连,呈“H”形。由于“H”在葡萄牙语中是“人类”一词的首字母,所以其象征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在“H”形大楼的两侧各有一只巨碗形状的建筑,一只碗口朝上,是众议院,象征着广泛听取民意,体现了民主、自由和开放;一只碗口朝下,是参议院,象征着重大问题要集中,体现了集中统一的精神。我们开玩笑说,这有点像我们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在广场西侧是最高法院大楼,大门前有一尊法官的塑像,用布蒙住双眼,其寓义是要求法官执法要六亲不认,公平公正。与此有点类似的是司法部大楼,从 大楼前伸出的6块弧形水泥板不断流着水,意寓人民在流泪,它提醒司法官员要时刻关注人民的疾苦。最有意思的是三军总部大楼前的宝剑雕塑。剑身与剑柄折断分离,剑身像一座纪念碑高耸于前,剑柄以奇特的造型横卧于后,象征着不要战争要和平。剑柄其实是一个有回声设计的检阅台。每年国庆节,总统都要站在这里检阅三军仪仗队,不需扩音器,只要大喊一声,嘹亮的声音就在空中久久地回响。 (六)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 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占地约为1000平方千米,位于巴西东北部的皮奥伊州,距离首都巴西利亚约950千米。卡皮瓦拉的洞窟里有绘制于公元前1.2万,前4000年期间的壁画,具有很高的考古及研究价值。它们是南美洲最为古老的人类社会为数不多的证据之一。 1991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5届会议报告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众多的岩石保护着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的石洞壁画,其中有的石洞壁画的历史超过2万5千年。它们是南美洲最为古老的人类社会为数不多的证据之一。 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占地约为1000平方千米,位于巴西东北部的皮奥伊州,距离首都巴西利亚约950千米。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之所以被指定为人类社会的一笔宝贵遗产,不在于其自然景观有多么优美,而在于它所具有的重大 文化价值。这里曾是南美大陆最古老的居民的栖息之所,洞窟里有一批绘制于公元前1.2万,前4000年期间的壁画。多以几何图形表示人体和各种动植物。内容主要有舞蹈、爱的场面、狩猎和在树木周围举行仪式等,色彩以红色为主,至今很鲜艳。这些抽象而极富含义的壁画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 南美大陆最古老的居民就居住在卡皮瓦拉的洞窟里,一大批壁画也保存在洞窟里。这批壁画的主体部分是公元前1.2万年左右完成的,其他部分则是公元前1万年,前4000年期间完成的。卡皮瓦拉山洞窟壁画的色彩以红色为主,壁画多采用几何图形用以表示人体和各种动植物。壁画内容有舞蹈、狩猎、爱的场面和在树木周围举行仪式等类,虽抽象但含义深刻。 卡皮瓦拉山山北是宽广、干燥的皮奥伊?马仰汉盆地,山南是一片低洼地带,源自巴西高原上的米纳斯吉拉斯州南部的圣弗朗西斯科河流经这里。圣弗朗西斯科河全长3200千米,雨量充沛。这里生长着多刺落叶灌木丛和落叶林,并且有高耸的棕榈林及可可树散布其间。 自然和人类的因素已经导致了史前石器时期的壁画的恶化,有的已经到了一些毁灭的边缘。而这些壁画是存在于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中的360处考古遗址中的。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昆虫在这些墙上建立了自己的巢穴。因为气候因素而生成的一层石灰已经盖住了这些壁画。保护这些考古遗址的工作人员是公园中最少的工作人员。并且还有猎人在这儿点燃篝火,尤其是在晚上为多。要想 挽救这些壁画,就得有三项工程同时开始,其中包括一个计算机化的壁画详细目录,包括这些壁画的保存和维持,还包括对当地社会的教育,以便他们认识到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人类已经在这片地区上连续居住了5万5千年。这些叙述性的壁画极具保存价值,因为他们描述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和古代开始的典礼时的场景。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现在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1996年,人们从好几个方面开始着手,对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内石器时代的岩石壁画的实施保护。美国国内发展银行援助了公园内部公路的建设,这将促进对这些遗址的管理。国际博物馆委员会岩石壁画保存方面的专家和日本国京华大学的专家参观了这个公园,并且建议加强对公园壁画的管理保护。这些建议直接导致了通过使用专门的计算机技术采用音像设备将这些岩石壁画录制下来。还给当地居民提供了文化保存方面和生态学保存方面的课程,为了使当地居民也加入到保护国家公园的行动中来,避免遭到破坏。 在南美洲巴西的热带的原野上,封存着遥远的太古时期的记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重大的谜题。这些岩石壁画的发现曾经震惊了全世界。因为,它们的年代很可能比人类最早踏上美洲大陆的时代更为古老。作为读解深埋在岩石之海中人类发展史的关键场所,同时也作为南美洲最古老的岩石艺术。1991年,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被登录为世界遗产。裸露的岩石一直陈列到天边。从这里发现的太古时期的历史遗迹,使巴西的这片边境地带成为 全世界瞩目的焦点。这无数的岩洞,成为将我们引向未知的太古时代的时间隧道。大约在2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离开了人类的诞生地——非洲,开始向整个地球迁徙扩展。人类到达南美大陆的时间,一直被认为是在大约一万二千年前。可是,在巴西竟发现了3万年以前的岩石壁画。这个发现,意义非同寻常,它预示着人类史中的一些定论有可能因此而重写。在万物微醺的热带风的吹拂下,这里的岩画就像进入了休眠,静静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迄今为至,在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大约发现了300多处史前时代的岩石壁画。关于这些壁画的年代,目前仍在争论。不过,从地层以及周围岩石的状态推断,大约是3万年前至6千年前的作品。以岩石为画布的远古艺术家们,他们究竟为什么而创作,又为谁而创作,他们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又是怎么来的,面对无数的岩画留下的巨大谜团,至今还没有寻出答案。这里到处都有被认为是人类生火留下的灰烬遗迹。采用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对这里的一部分炭渣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这些炭渣是2万5千年前的东西。在发掘工作进行的同时,研究人员对残留在遗址中的众多岩石壁画也进行了调查。从中发现了壁画反复描绘的几个主题。这些主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这幅壁画上的人们围着的是一棵树,还是一堆篝火,这场面让人猜测很可能是一种宗教仪式。壁画中频繁地出现着似乎长了角的人物。他们是带着假面具的猎人,还者是占卜念咒的巫师呢,问题依然还是问题——没有答案。但是有一个事实却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当时的人们曾经坚持不懈地在岩石上作画。从他们的作品中,甚至可以感觉到与现代绘画相媲美的装饰性。关于这幅许多人排成一列的岩画,一位研究人员的见解非常独到:这很可能是人类在绘画中运用透视法最古老的实例。越是末端的人物画得越小,这也许是为了表现人们围成一圈跳舞的情景而特意 设计的。岩画把我们带进了广阔无边的想象世界。从这里的遗迹中还发现了一些人骨。通过对附着在人骨上的碳化物进行年代测定,得知这些人骨大约是一万一千年前的。据说在这些人骨上,甚至发现了与美洲土著民不同、却与日本的阿伊努族以及波利尼西亚人共同的人种特征。到底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来到了这片新大陆,迄今为止的所有调查,都没有形成一个明确完整的答案。实际上,解密“最古老的美洲人”的工作,仅仅是刚刚开始。太古时代的艺术家们,以各种形式,从各种角度认识世界,表现世间的万物。然而,他们究竟要表现什么呢?这也许永远都是一个谜。究竟是什么人住在这里,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岩画描绘的是什么,想告诉人们的又是什么,卡皮瓦拉山没有作答。它只是把漫长岁月中形成的一个个谜团留给了我们。 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进入到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神话世界。在这里抬头不见蓝天,低头满眼苔藓,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这里光线暗淡,虫蛇出没,人们在其间行走,不仅困难重重,而且也很危险。但是,这里却是生物的乐园,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陆地上其他地方所不可比的。 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年降雨量很高,通常高于1800毫米,有些地方达3500毫米。这里无明显的季节变化,白天温度一般在30摄氏度左右,夜间约20摄氏度。 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的地形复杂多样,从散布岩石小山的低地平原,到溪流纵横的高原峡谷。多样的地貌造就了形态万千的雨林景观。在森林中,静静的池水、奔腾的小溪、飞泻的瀑布到处都是;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交织成一座座绿色迷宫。 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中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乔木具有多层结构;上层乔木高过30米,多为典型的热带常绿树和落叶阔叶树,树皮色浅,薄而光滑,树基常有板状根,老干上可长出花枝。木质大藤本和附生植物特别发达,叶面附生某些苔藓、地衣,林下有木本蕨类和大叶草本。 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中的树林多为双子叶植物,具有厚的革质叶和较浅的根系。用以营养的根部通常只有几厘米深。雨林中的雨水因叶面的蒸发而丢失很多。热带雨林中土壤和岩石的风化作用强烈,其风化壳可达100米。这类土壤虽富含铝、铁氧化物、氢氧化物和高岭石,但其他一些矿物质却因淋溶和侵蚀作用而流失。另外,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有机物分解很快,能迅速被饥饿的树根和真菌所吸收。所以,这里的土壤其实并不肥沃。 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中的次冠层植物由小乔木、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如兰科、凤梨科及蕨类植物组成,部分植物为寄生性,缠绕在寄生的树干上,其他植物仅以树木作为支撑物。雨林地表面被树枝、和落叶所覆盖。雨林内的地面并不如传说那样不可通行,多数地面除了薄薄的腐殖土层和落叶外多是光裸的。 在世界同类型地区中,亚马逊平原的热带常绿雨林不仅面积最广,而且发育也最为充分和典型,这是由于亚马逊平原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结构,使它具有特别有利于该类型发育的现代气候条件,另一方面也与它发育历史悠久、在形成过程中自然地理条件相对比较稳定有关。南美的热带常绿雨林一般也称为希列亚群落,其植物种类成分极其丰富,而且相互杂生,很少形成纯林,其中三分之一种是南美特有种。它们生长连续无间,植物终年葱绿繁茂。乔木、灌木以及草本、藤本、附生植物组成多层次的郁闭丛林。一般有4至5层,多者可达11至12层,树冠城锯齿状,参差不齐。许多乔木为争取日照,力图往上生长,树干很少分枝,有的可高达80至100米。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的典型土壤是砖红壤和具有灰化现象的红壤,前者分布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并且有比较少雨季节的地区,后者主要分布在各季节降水丰沛、森林郁闭、草本植被缺乏的地区。 (七)圣路易斯历史中心 在由葡萄牙人统治前,圣路易斯系由法国人建城,然后被荷兰人占领,17世纪起的历史建筑物,几乎全都保存完善,包括数量惊人的二层楼宇、王宫,且教堂仍维持原始建筑,使得城市本身即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露天殖民时期博物馆。圣路易斯的历史中心,除了已被列为国家一级古迹接受保护,同时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单中。历史中心的街道狭窄,分割成像棋盘 似的,一小格一小格。多数建筑都不高,墙上铺设有隔热作用的手绘瓷砖,帮助维持室内舒适。 199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报告。圣路易斯历史中心位于距离赤道南部约二点五公里大西洋沿岸与它同名的圣路易斯岛上岛屿上,为圣马尔克斯湾所环绕,距离巴西最大的港口里约热内卢以北约3000公里。历史中心建于1612年,现有居民人口780000人,为位于巴西东北部的马拉尼昂州的首府。1997年,圣路易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圣路易斯历史中心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来到这里就象是到了天堂一般。这里有明净的海滩、高大的棕榈树和迷人的姑娘。 圣路易斯历史中心 属热带气候,空气湿润,日均温最高30摄氏度,最低25摄氏度。每年的三四月份是雨季,二三月份有足够的阳光,是旅游的好季节,日平均气温在30-35度,夜晚会降至25-27度,因湿度较大,感觉更热一点,大西洋的湿度在31度左右。圣路易斯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中心,受大自然的垂青,它还拥有极其美妙的海滩。 圣路易斯市中心是17世纪由法国人建造的,并以当时国王路易十三的名字命名。1615年圣路斯为葡萄牙占领。1641年至1644年,圣路易斯被荷兰人接管,最后才到了葡萄牙统治者的手中。在圣路易斯,葡萄牙文明的影响处处可见。城市高大建筑物的正门都装饰有鲜艳的瓷砖,使人不由得联想起17到19世纪的葡萄牙建筑。19世纪,圣路易斯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中心,也是一处资产阶级的堡垒和商人的汇集地,是与阿尔坎塔拉齐名的历史中心。20世纪初期,因为圣路易斯经济发展缓慢,才使得大批古代精美的 建筑得以幸存,圣路易斯历史中心完整的保留了它当时的长方形街区。如今,圣路易斯历史中心成为一处展示伊比利亚殖民地风貌的绝好纪念地。现在,圣路易斯是马拉尼昂州重要的海港,全国工业产品的贸易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它的工业以初级产品的加工和输出为主,主要产品有棕榈油、可可、糖果和水果罐头。 交通运输发达。全国最大的内陆河港,码头岸线长达28公里,拥有现代化的装卸、仓库、冷藏等设施,年吞吐量2453万吨(1980),以石油产品、矿石、煤、建筑材料、谷物等为大宗。全国第二大铁路运输中心,有28条铁路线(内17条为干线)在此交会,还有9条公路干线穿行该市。国际机场设于西北郊。圣路易斯是全国最大的内河航运中心,也是全国第二大铁路运输的终点站,第五大航空交通枢纽和第六大卡车运输中心。市境内的港口岸线长达116公里,在密西西比河两岸有近百个现代化码头。全国有14条铁路线汇集在圣路易斯,通过该城的铁路占全国总里程的73,,许多重要的工业产品和原料燃料等通过这个枢纽与全国东西南北各站转接,市区设有18个货物装卸场地。 由于圣路易斯的地理位置适中,喷气式飞机约在3个小时内便可以抵达美国大陆的大多数主要城市区域。该城与全国55个城市都有直达班机,国际机场上每天起飞的班机有250多架次。 市区沿密西西比河延伸31公里。河东称东圣路易斯,为城市的发祥地;河西称圣路易斯,发展较迟,为城市的核心部分。两岸之间架有多座公路、铁路 桥。东圣路易斯东北郊和圣路易斯西南郊为两大工业区,工厂企业多沿密西西比河成带状分布。市中心高层建筑和法国式古典建筑交相辉映,街道宽阔。高达192米的不锈钢拱门耸立于河畔,象征美国向西开发的门户,为城市的主要标志。拱门附近是著名的杰弗逊国家开发纪念馆。城西有占地530多公顷的森林公园,集各种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于一体,是主要游览地之一。多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包括各种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和圣路易斯大学、华盛顿大学等高等学府,以及科学院等。 历史上圣路易斯是印第安人的皮毛交易集市口岸和美国最大的牛市场,后来发展为美国皮革制鞋工业的中心。1764年,法国冒险家兼商人皮尔•莱克利德从新奥尔良来到圣路易斯的发祥地——密西西比河与密苏里河的汇流处,当时法兰西帝国日趋衰落,他抱着摆脱英国殖民者控制建立法国式的最后一座城市的愿望,在密西西比河西岸建立了初期的城市雏形。为了纪念法国国王圣路易斯九世,就将该地命名为圣路易斯。从1800年后,圣路易斯出现了初期的繁荣和发展,到1850年,发展成为中等城市,人口达16.l万多,是当时美国的第11大城市。南北战争后,由于铁路的修建,交通和工商业迅速发展,圣路易斯市成为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向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基地。圣路易斯市经济腹地广大,交通和用水条件十分优越,附近地区又有丰富的煤、铁、石灰石和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为近代工业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圣路易斯大都市地区有3000多家工业企业,是美国多种工业的集合体地区之一。因此,多样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是圣路易斯工业最显著的特征。汽车制造业一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世纪中期以后,降为仅次于底特律的美国第二大汽车制造中心。 圣路易斯的电子仪表工业和电子技术水平相当发达,埃默森电器公司是世界上第一流的电子企业。美国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麦克唐纳--道格拉斯总部就设在这里,世界上首先登上月球的宇宙飞船是在这里制造的,之后还制造了多艘宇宙飞船。圣路易斯的食品工业和制鞋工业也很发达,食品工业中以生产饼干和啤酒闻名全国。酿酒业垄断着全国。这里有30多家制鞋厂,为美国仅次于波士顿的第二大制鞋中心。 圣路易斯是全国最大的内河航运中心,也是全国第二大铁路运输的终点站,第五大航空交通枢纽和第六大卡车运输中心。市境内的港口岸线长达116公里,在密西西比河两岸有近百个现代化码头。全国有14条铁路线汇集在圣路易斯,通过该城的铁路占全国总里程的73,,许多重要的工业产品和原料燃料等通过这个枢纽与全国东西南北各站转接,市区设有8个货物装卸场地。 阿根廷中西部的省。面积7.67万平方公里。人口28.6万(1991)。首府圣路易斯。西部和北部为山地,南部为干旱的潘帕斯平原。平原炎热,山地凉爽,气候干燥,年降水量600-900毫米,自东向西递减,有大片沙漠和盐碱地。主要河流有金托河和孔拉腊河。矿产资源丰富,有银、铅、锌、钨、玛瑙等。森林面积达12万公顷。经济以林业和畜牧业为主,饲养牛、羊、猪等。河谷发展灌溉农业,主产葡萄、苜蓿、小麦。工业以农牧产品加工为主。阿根廷中西部城市,圣路易斯省首府。在圣路易斯山脉南麓乔里约斯河畔,海拔765米。人口7 万(1980)。始建于1594年。商业中心,集散谷物、牲畜、木材以及玛瑙等矿产。有食品、锯木等工业。泛美公路和横越安第斯山铁路中途站,有飞机场。设有地震观测站。 巴西东北部海港,马拉尼昂州首府。在圣马科斯湾和圣若泽湾之间、圣路易斯岛西北岸,有铁路连接大陆。人口18.2万(1980)。始建于1612年。主要输出巴巴苏油、蓖麻籽、香料、皮革、木材等。有制糖、纺织、榨油、皮革、水果罐头、可可加工、金属制品、化学等工业以及渔业。有大学。市内多殖民时期教堂和其他建筑物。铁路通特雷西纳和福塔莱萨。 17世纪末,圣?路易斯是这座历史名城的中心,法国人建立了这座城市,荷兰人占领并统治,在他们到来之前,城市在葡萄牙人控制之下,城市全面保留着最初的直角街道样式。由于20世纪初期的经济萧条,许多著名的高质量的历史建筑保留下来,成为最具典型的伊比利亚风格的殖民地城镇。在由葡萄牙人统治前,圣路易斯系由法国人建城,然后被荷兰人占领,17世纪起的历史建筑物,几乎全都保存完善,包括数量惊人的二层楼宇、王宫,且教堂仍维持原始建筑,使得城市本身即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露天殖民时期博物馆。圣路易斯的历史中心,除了已被列为国家一级古迹接受保护,同时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单中。 历史中心的街道狭窄,分割成像棋盘似的,一小格一小格。多数建筑都不 高,墙上铺设有隔热作用的手绘瓷砖,帮助维持室内舒适的温度。正是这些瓷砖让圣路易斯亦有“瓷市”之称。 (八)蒂阿曼蒂那城历史中心 蒂阿曼蒂那城(HistoricCentreoftheTownofDiamantina)建于1831年,是巴西历史上重要的中部城市。历史上曾经盛产黄金,是欧洲大陆淘金者向往的地方。城里水道交错,享有巴西的“威尼斯水城”的美誉。它是18世纪钻石开采冒险的图说,并且是人类文化和艺术战胜生存环境的证明。 蒂阿曼蒂那城,这个殖民地村落像项链上的宝石镶嵌在荒凉的岩石山脉,它是18世纪钻石开采冒险的图说并且是人类文化和艺术战胜生存环境的证明。 普里西的巫医皮拉卡苏点燃了被白人入侵者砍倒的神树,与自己的民众一同葬身烈焰,巨大的篝火旁倒卧着几百具土著尸体。皮拉卡苏带着仇恨,向伊塔比拉山脚下第若卡河畔的新居民发出了诅咒。 这些新定居者在17到18世纪期间,为了第若卡村发现的黄金蜂拥而至,发现黄金的消息传出不久,这里就建成了第一条大街——布尔加勒豪大街。这 些新的定居者遭到当地土著的敌视。1729年以前,淘金人只注意搜寻黄金。虽然发现了一些闪光的小石头,也只用来装饰和当作赌钱的筹码。葡萄牙皇家发现这些“小玩意儿”竟然是货真价实的钻石后,第若卡进入了掠夺资源和榨取财富的时代。 地下挖宝轻而易举,导致村里的冒险活动越发野蛮。这里不再有和平。哪怕最小的一点嫌疑,一个人都可能被流放或关进监狱,财产充公。家庭被驱逐出境。 皮拉卡苏的诅咒似乎显灵了 1831年10月13日,第若卡成为一座小城,取名蒂阿曼蒂那。1836年3月设立行政市,该城的历史如同地下挖出的宝藏一样日益丰富多彩。蒂阿曼蒂那属于米纳斯吉拉斯州,最早的黄金搜寻者把营地建在第若卡河与格兰德河交汇处的沼泽地上。他们只是淘金,而葡萄牙王室坚持对采到的金子进行鉴定。 许多人自称最早发现钻石,葡萄牙政府把这一荣誉给予了伯纳德?达?丰塞卡?洛博。他在1729年把一些石头带给总督洛伦佐?德?阿尔梅达。消息将各地的人吸引至此。但葡萄牙当局1733年垄断了钻石开采权,划定了蒂阿曼蒂那行政区,委派了钻石军需官用严厉法度进行管理。历任官员均发现难以严格监督开采者和从开采中获利,于是在1739年开始设立特许制度,以此控制黑市交易。这一限制愈来愈严。村落被封闭起来,人口迁出迁入受到严格控制,只有具备特殊技能者才可留下。没有附加解释,也不得有疑问,举报主人不法之举的奴隶可以得到三分之一的充公财产。淘金者象野兽般遭到追捕。严管的同时,城镇发展起来。尤其到了第六次特批时,第若卡 已经颇具规模。奇卡?达席尔瓦女王的慷慨情人,何塞?费尔南德斯?德?奥利韦拉接任大员之后,这一地区保持了某种程度的安定。 和平局面只维持了很短时间。1772年政府废除了特许制度,转由皇家采矿公司自行开采钻石。臭名昭著的“绿皮书”增添了更严厉的条文,连同先前的所有限制性法规一起逞威。军需官对所有居民生杀予夺。但在革命者罗里姆神父的家乡,人们已经可以呼吸到自由的气息了。1822年9月7日,在蒂阿曼蒂那出生的拜尔迪瓦神父影响下,堂?何塞决定让巴西独立。 1831年10月13日,第若卡正式成为城市,取名蒂阿曼蒂那,并于1838年3月6日列入全国城市名单。这块土地不再单以钻石出名了,它还因为反映了葡萄牙的殖民主义历史而名闻天下,例如,麦哲伦海角和管理大半个巴西的巴西人埃库拉诺?佩纳议员,佩德罗四世设立的主教管区首任主教堂?何塞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做了重要贡献。蒂阿曼蒂那的大多数黑奴比整个殖民地的同胞更早获得自由。主教的签字成为巴西最早被接受,可以与正式货币相提并论的汇票。当葡萄牙的暴政开始衰落时,受压迫的蒂阿曼蒂那人向外界发出了渴望自由的心声,官方报纸上经常刊登当地作家的文章。 历史将巴西人带入共和时代,其间,蒂阿曼蒂那又向国家输送了一位当地人衷心热爱的子弟,朱塞里诺?库比契克。淘金现在依然是醉心此道的蒂阿曼蒂那人的梦想。但当地人明白,最重要的财富不是钻石,而是那些创造历史、把英雄事迹写在大街小巷中,刻划在人民心中的人。 “从奴隶到女王”的奇卡?达?席尔瓦、 率先起来反抗葡萄牙统治的罗里姆神父、 航空业之父桑托斯?迪蒙的父亲亨里克?迪蒙、 里约热内卢交响乐团创始人马埃斯特罗?佛郎西斯科?努内斯, 巴西最伟大的总统朱塞里诺(库比契克。 在蒂阿曼蒂那城,鹅卵石铺成的街道都是浅“V”字形的。据说月圆涨潮的时候,海水会灌入街道,而退潮时,海水也跟着退去,用这种方法,古时的蒂阿曼蒂那城人用海水一年数次清洗着这个城市的街道。所以,蒂阿曼蒂那城也有巴西的“威尼斯水城”的美称。 蒂阿曼蒂那城里散布着葡萄牙殖民时代色彩鲜艳的住宅、各式各样的艺术画廊、手工艺品小店。而且,这些古朴的民居被涂上了五颜六色的浓彩,那色彩搭配的是那样协调美丽,放眼望去,就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也许是这依山傍水,色彩艳丽的小城更能激发艺术家的灵感,蒂阿曼蒂那城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水彩画画家。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水彩画学习班,街头上也到处是挥舞画笔的画家们。 这座小城经过人们长期不懈的努力,基本上保留了一二百年前的建筑风貌,留下了一个研究十八世纪葡萄牙殖民时代建筑特色的窗口。细细观察,小城的街道并不是直的,而成半弧形,据说这样可以防御强劲的海风袭击。每座民居门的上部圆弧形的部份是随时可以打开通风的窗子,而下半部分才是门。门上有设计精美的观察孔,这一个个精心设计让人体会到那时工匠们的智慧。 在城内有一条隐藏在鲜花中的小巷,名字叫火街。据说在蒂阿曼蒂那城的鼎盛时期,这条街上居住着很多美丽的烟花女子。美丽的街道,仿佛仍能看到在街上和各国水手,淘金者们打打闹闹的美艳女子,和那歌舞声不绝,欢笑声不断的热闹场面。 蒂阿曼蒂那城位于南半球,其冬夏与北半球相反,每年12月底到3月底为夏季,6月底到9月底为冬季。巴西总体降雨丰富,且时常会有阵雨,但少有连绵雨季,对旅程影响不大。 巴西中部是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的巴西高原,地势平缓,海拔基本在1500米以下,最低处只有300米左右。高原基本为热带草原性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冬季干旱,而夏季则为雨季,降水较多。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位于高原中部,其冬季平均气温为13?左右,夏季平均气温为29?左右。 亚马逊平原的热带常绿雨林不仅面积最广,而且发育也最为充分和典型,这是由于亚马逊平原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结构,使它具有特别有利于该类型发育的现代气候条件,另一方面也与它发育历史悠久、在形成过程中自然地理条件相对比较稳定有关。南美的热带常绿雨林一般也称为希列亚群落,其植物种类成分极其丰富,而且相互杂生,很少形成纯林,其中三分之一种是南美特有种。它们生长连续无间,植物终年葱绿繁茂。乔木、灌木以及草本、藤本、附生植物组成多层次的郁闭丛林。 在巴拉奇有一条通往黄金宝石产地、全长1200公里、海拨落差1000米,由石头铺砌的“黄金之路”------CaminhodoOuro。这条“黄金之路”从南至北,穿越著名的黄金产地------黑金城,直抵宝石原产地米纳斯州内地的蒂阿曼蒂那城(Diamantina)。这条开拓最早,被称之为CaminhoVelho的“黄金之路”,以巴拉奇港为出口,在黄金时代,大约有600吨巴西黄金运抵到了葡萄牙。作为交换的是从葡萄牙运回来的几块象征性的大理石和大量从非洲贩来的黑奴。 (九)戈亚斯城历史中心 距离戈亚斯西北约144公里,是著名的历史古城镇戈亚斯威而豪,最初人们称之为巴奥镇,而现在人们通常就简单的称之为戈亚斯。这里历史上曾经是生 机勃勃的商业和政治中心,如今已经失去了其耀眼的光芒,成为著名的旅游圣地。 标准(?):戈亚斯镇反映了南美殖民地城市结构与建筑特点的发展过程,并且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保留了其独特的文化底蕴。 公元1726年戈亚斯作为一个淘金点逐渐发展起来,直到公元1937年,它一直是州首府。在这里,鹅卵石的街道和众多的18到19世纪的古建筑,使人感受到很强的殖民地气息。公元1950年,戈亚斯镇被列为保护区。戈亚斯有一些特别杰出的教堂和房屋。帕里奥宅建于公元1755年,内有殖民地时代的古老家具和景色宜人的葡萄牙式花园,目前对外开放。位于拉莫斯卡亚都的班代拉什?穆塞尤教堂,至今仍流传着淘金潮的故事。 1500年葡萄牙探险家P.T卡布拉尔率船队横渡大西洋,4月22日发现了这块陆地,并宣布为葡萄牙属地。在殖民统治初期,葡萄牙人为寻找黄金和捕捉印第安人为奴隶,不断扩张巴西疆土。封建领主把大批掠夺来的土地赏给有功的军官和移民,于是在巴西逐渐形成许多大庄园和大种植园。殖民者强迫捕捉来的印第安人从事奴役性的繁重劳动,大批印第安奴隶被残酷折磨而死,或是逃亡丛林地带。由于劳动力不足,1532年起殖民者开始从非洲运入黑奴,至1585年巴西已拥有1.4万多黑奴,成为当地的主要生产者。殖民地经济以农业为主,咖啡、棉花和甘蔗种植业以及畜牧业都有较大发展。1694年在米纳斯吉拉斯州发现大金矿,1729年又发现丰富的金刚石矿,采矿业随之发展起来。 面对殖民者的压迫和奴役,巴西人民不断掀起反抗斗争。1558年印第安艾莫雷人与邻近部落结成联盟,几乎把葡萄牙殖民者赶出两个“封地”。1572年,起义的印第安人曾占据300多个村庄。1686年巴西东北地区爆发1.5万多印第安人参加的暴动,最后迫使葡萄牙殖民者求和。1750,1756年,瓜拉尼部族反对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的战争,曾把耶稣会教士争取到自己一边。由于人民的反抗斗争,葡萄牙王室被迫于18世纪多次颁发禁止以印第安人为奴的敕令。与此同时,黑奴的斗争也十分激烈。1630,1697年,黑奴在伯南布哥举行起义,并按照非洲社会的组织形式成立了“帕尔马雷斯共和国”(见帕尔马雷斯起义)。巴西的土生白人不满宗主国的歧视,也不断举行起义。1660,1666年间,里约热内卢和累西腓的居民发动起义并夺取政权,最后遭到镇压。1684年,马拉尼昂的土生白人在贝克曼领导下,成立由贵族、僧侣和商人联合组成的洪达,逮捕地方当局代表。1710,1711年,伯南布哥地区的土生白人也举行过大起义。 18世纪末,随着种植园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巴西人民要求摆脱葡萄牙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1789年,蒂拉登特斯在米纳斯吉拉斯密谋组织武装暴动,要求建立共和国,因叛徒告密而失败。1798年。在巴伊亚又发生了反对葡萄牙殖民统治的秘密活动,亦遭镇压。希望到戈亚斯城的教堂和修道院来一饱眼福,欣赏几个世纪以来积累的奇珍异宝的观光者们可能会失望而归。除有一小部分珍宝已陈列于市博物馆外,大部分业已神秘地消失,可能已由其原主收回(由于缺少银行,富有的家族曾将其贵重物品委托教堂保管)。戈亚斯城在历史上也是危机频仍,从而给有计划地偷盗异珍奇宝、绘画、家具、 书刊甚至瓷砖开了方便之门。有位修道院院长竟把仁慈的圣母玛丽娅雕像搬下基座换钱以饱私囊了。 尽管如此,奥林达遭受损失的原因主要还不在于其上层人物的背信弃义、教士牧师的玩忽职守以及偷盗抢掠或年久失修,而在于本世纪初草率进行的修缮,其中包括1911年为大教堂进行的改建工程,以及1907年奉教长之命拆除加尔默罗会隐修院的残余部分。 如果戈亚斯城需要一个保护天使,那午睡神女当是最合适的人选。倒不是因为那连鸟儿都懒得歌唱的悄无人声的街道、宁静的花园以及巨大建筑物投下的阴影都散发出阵阵睡意,而是因为那长达一个世纪的沉睡已使她摆脱了嘈杂、狂乱的外部世界的干扰,也使她免除了财产投机和漫无节制的城市发展,而邻近的累西腓及其他许多古老的殖民地城镇却因为无可幸免而发展成了枯燥乏味的现代都市,遗忘了自己的过去。有好几位求婚者都曾试图唤醒这位睡美人,如本世纪初的一些大学生;被其游客稀少的海滩吸引而来的度假者;梦想着把它变成磷酸盐生产中心的地质学家。但他们全都失败了,因为他们不明白,只有热爱她的过去的情人的吻才能创造出这种奇迹来。 1612年,巴西已成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蔗糖出口国,仅在戈亚斯城就拥有100多家制糖厂,两倍于首都萨尔瓦多的同类工厂。然而,东北部的繁荣引燃了其他地方的炉火,而且荷兰又占领了后来的伯南布哥省。戈亚斯城的命运就在被荷兰占领的短时期(1630-1654)内决定了。 起初,新来的殖民者是想使戈亚斯城现代化,让它变成一个堪与累西腓媲美的港口。但遭到了人们的反抗,于 是不得不放弃这一计划。为了报复,他们于1631年在奥林达发动了大屠杀,并燃起一把大火,于是,16世纪建造的大量住宅、教堂和修道院等殖民期建筑奇葩统统葬身火海。 1654年,葡萄牙人再次统治巴西,此时正是累西腓作为一个贸易中心和一个大都市蓬勃发展的时期。戈亚斯城富有的土地所有者也因此而受到鼓舞,开始重建他们的城市。他们竞相攀比,看谁修建的住宅更豪华,以致后来都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住在戈亚斯城,赛过寝王宫。不过,累西腓的商业巨头与戈亚斯城的甘蔗大王之间的竞争引发了1710-1711年的内战,而且以累西腓的胜利而告终。 这次政治上的打击发生在戈亚斯城的大部分建筑遗产业已建成的时刻。所幸者,该城在经济上的衰退异常缓慢,甘蔗大王因而可以完成他们业已动工的建筑。尽管戈亚斯城暂时失势,但却一变而成了重要的宗教中心。1678至1823年间,这里曾是大主教教区所在地,其神学院、修道院和学校成了巴西北部宗教活动的发祥地。有两个重大事件(阿泽雷多?科蒂尼奥主教于18世纪末开始的宗教教育现代化进程以及几年后创办的法学院)产生了巨大影响,使戈亚斯城成了巴西的科英布拉,当然,其中不无某种夸张的成分。 戈亚斯城历史中心的世俗建筑富有新古典主义或浪漫主义的风格。古城的宗教建筑众多,有格拉卡教堂、胡安?巴蒂斯塔教堂、多卡尔莫教堂、内维斯教堂、圣本托教堂等。这些教堂均建于公元十六到十八世纪,内部装饰华丽,绘 画精美,表现了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古城靠近大海,地势较高,对防守非常有利,同外部联系也非常方便。古城内的主建筑之间相互连接;街道曲曲折折,随地形变化而自然起伏;由此而在街道汇合处和教堂前的空地上形成众多的小广场。古老的建筑群掩映在繁密的棕榈树之中,让这座城市愈发显得婀娜多姿。 戈亚斯城历史中心内最有名的宗教建筑是主教教堂,它包括三座大殿。格拉卡教堂是十六到十七世纪兴建的,胡安?巴蒂斯塔教堂是十七世纪建造的,内维斯教堂、多卡尔莫教堂和圣本托教堂都是18世纪修建的。这些教堂的相同点是内部装饰豪华壮丽,绘画精美,具有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这是欧洲基督教艺术在南美洲地区的具体展现。现存的古代民用建筑中有很多修建于十七到十九世纪。建造于二十世纪初的民用建筑则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或新古典主义风格。 戈亚斯镇是18、19世纪时期巴西中部陆地成为殖民地占领区的印证。其城镇的规划,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是采矿城镇有机发展的良好范例。虽然规模不大,但是由于当地建筑材料和建筑土法的合理使用,城镇的公共建筑和私人住宅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
本文档为【南美洲巴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