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演化研究

2017-09-02 15页 doc 313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演化研究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演化研究 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演化研究 李启华 (摘要)作为中国最为“年轻”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俄罗斯族在很短的时间内历经了经济、政治、文化体 制的多次交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势态的日益增强,世界各国人民也在遭受着文化强权的浸染与侵蚀。文化 形态关乎民族认同、民族情感以及民族特定生活方式的形成,因此,从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的演化入手来把握 饿罗斯族文化生成、发展、成熟甚至衰落的脉络,从而为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同质化的危机提供一种可资 参考的自我保护策略,为构建民族文化的共生体系寻找新进路。[...
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演化研究
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演化研究 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演化研究 李启华 (摘要)作为中国最为“年轻”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俄罗斯族在很短的时间内历经了经济、政治、文化体 制的多次交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势态的日益增强,世界各国人民也在遭受着文化强权的浸染与侵蚀。文化 形态关乎民族认同、民族情感以及民族特定生活方式的形成,因此,从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的演化入手来把握 饿罗斯族文化生成、发展、成熟甚至衰落的脉络,从而为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同质化的危机提供一种可资 参考的自我保护策略,为构建民族文化的共生体系寻找新进路。[关键词]俄罗斯族;文化形态;民族过程;民族文化;国家意识 [作者简介】李启华, 1965年生,武汉理工大学思政部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0)[中图分类。 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13)Ol一0092—04 民族文化形态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 的相遇、相斥、相合才能在极短的时问内完成,事实 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现 上这正是民族分化与联合的过程。在中俄大规模 形态,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 的移民群体之外,原来的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 个方面。无论哪种文化形态,都具有深刻的精神内 族、达斡尔族以及维吾尔族,加之后来“闯关东”群 =n ;o 涵和典型的民族文化烙印,成为了解其特有民族文 体中的回、满等少数民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 ;o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俄罗斯族的文化形态 来自不同人种、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带来不同的民族 量小 _'?一 =、o 演进做科学的梳理不仅有利于中俄两国俄罗斯族 信仰、民族习惯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在相互交流、磨 =P 合、通婚以及共同经历政治经济变革的过程中,这 之间的交往,更有利于我国内部各民族问的交往以 !o =o 及作为整体的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交往。 个由多民族构成的群体在政治经济同化的同时也 =r =卜 经历着文化形态的演化,并最终完成民族联合形成 昌卜 一、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的生成背景 我国的俄罗斯族。 。 民族文化形态的最终形成和不断发展是一个 俄罗斯族主要集中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 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以及黑龙江北部边疆 在自然中不断“人化”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中 地带,这些地区基本上都处于中俄交界,因此中俄 国俄罗斯族逐渐形成区别于正统俄罗斯族文化的 边民具有天然的地缘联系,这为中俄边民的互动打 亚俄罗斯文化形态,或者说是具有中国民族融合特 下了广泛的社会基础。随着民族交往日益深入,内 点的民族文化形态。 蒙古、新疆、黑龙江等地的中 俄边民在政治、经济等 当前中国俄罗斯族的文化受到了汉族文化的 因素的作用下经历了从民族分化到民族联合的过程。 影响,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冲击,因此中 17世纪中后期,沙皇俄国不断以政治流放、集 国俄罗斯族的文化有明显的双重性。从生物体征 体移民等方式向中俄边境渗透侵蚀。19世纪末, 的角度来看,尽管中国俄罗斯族保持着独特的形体 沙皇推行“边区俄罗斯化”政策,并在“移民法”的 外貌,但随着华俄后裔的代际交替以及多民族通婚 推动下向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大量迁入俄罗斯人 的不断发生,这种体貌特征在逐代减退。从物质文 化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俄罗斯族在保持自有民族服 和乌克兰人。其中有越过额尔古纳河进入中国内 装如俄式长裙的同时,也有一些汉化或西化的服 蒙古、黑龙江境内者,有直抵塔城、伊犁等新疆地区 装;饮食方面也具有强烈的二元性,一边是刀、叉、 者,他们在中国境内从事商贸、农牧、淘金、采伐等 勺和“列巴”(俄式面包),一边是筷子、饺子和面 活动并陆续定居。20世纪初,山东、河北等地的流 条,集中西方饮食习惯于一体;出行方面主要是以 民大量移居东北,在额尔古纳河畔与越境定居的欧 洲人相遇,为民族融合打下基础。 马车和马拉雪橇为主,城镇化较强的地方也有摩托 正是在政治、经济等因素的作用下,中俄移民 车、拖拉机甚至是汽车。从制度文化的角度看,除 万方数据 SOClALSCIENCEJOURNAL 方的文化较量与抗争。我国山东、河北等地的居民 了政治经济制度之外,俄罗斯族保持了独特的民族 开始了大规模的向东北地区的移民。这些移民中 文化,这主要体现在婚丧嫁娶等约定俗成的制度 的一部分人在额尔古纳河地区与以俄罗斯人为主 中,如有“正娶”、“窃娶”之分的婚姻习俗和形制讲 体的欧洲人相遇,同时也与当地的蒙古族、鄂伦春 究的丧葬程式等等。在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方面, 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以及维吾尔族等原住居民 中国俄罗斯族使用民族语言和民族姓名,大多信奉 相处。人是文化的载体,来自各方的移民潮实际上 东正教,但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也有在家里供 也是各方文化的集聚,不同人种、不同民族、不同语 奉财神的习惯。 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产方式、不同生活习惯的 二、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的演进历程 人们都以一种更为密切的关系置于同一社会共同 体中,由于共同利益的驱使,促进他们从最初的相 中国俄罗斯族的文化演进大致经历了四个阶 互敌视与提防,到逐渐的相互审视与偶尔的协作, 段,而每一阶段重大的政治经济变革都加速了其民 族进化的进程,也使其在文化形态上具有了区别于 从而构成一个巨大的文化混生系统。 俄罗斯族原生 态民族文化的文化特征。 在这种文化混生系统中,中国俄罗斯族的文化 1(文化形态的原生化接触:从被动走向主动 形态呈现出的典型特征是与其他民族文化从隔离 17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中国俄罗斯族的孕 走向互动。这一时期定居于中国境内的部分俄罗 育期。这一时期,由于地缘关系,一部分边境俄罗 斯人在生产方式上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农牧文化,而 斯入与中国边民发生交往,但这种交流是零星且分 另一部分俄罗斯人仍保持原有的大农场生产方式, 散的。与此同时,在沙皇对外扩张政策的推动下, 这些生产方式使他们在人口分布上也表现为对本 沙俄以政治流放和集体移民的方式侵扰并蚕食我 民族文化需求和发展的不同选择。在民族成分较 国东北地区及西北边境,构成人为的文化碰撞,因 为单一的俄罗斯人聚居地,他们建立了能够使原生 此这一时期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既相互融合又相互 态民族文化得以存留和发展的最好媒介——宗教 排斥的关系,两国边民在相互贸易和交往中产生文 场地,最为典型的就是东正教教堂和教会学校的大 化上的交流。1689年《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的签 量兴建;而在俄罗斯人口较为稀少而以中国其他民 订,从官方角度确立了中俄边境现有异族的存在。 族为主的地区,他们虽保留了自己的主要文化传 该时期中国边境内的以俄罗斯人为主的欧洲人与 统,但也在积极融入当地社会,接受当地文化,与不 当地居民构成了俄罗斯族的源头,他们各自保持着 同的文化进行互动和交流。 民族的独立性以及文化 和信仰上的独特性。 3(文化形态的无序发展:从混乱走向式微 这一时期的文化形态既有俄侨的欧式农牧文 俄国十月革命至20世纪70年代末是中国 俄 化,又有汉人传统农业文化,既有中国其他少数民 罗斯族的曲折徘徊期。这一时期苏维埃政权的建 族的游牧文化,又有华俄后裔的二元性文化。这一 立及其社会主义改造,一方面赢得了在华俄罗斯人 时期,我国境内的俄罗斯族作为外来族群的一部分 的拥护,大批俄罗斯人通过政府召回的方式返回苏 得以正式确立下来,而随着政治控制的弱化以及当 联;另一方面苏联境内部分敌视苏维埃政权、惧怕 地环境、地理位置特别是巴尔虎族群的存在等因 社会主义改造的沙俄贵族、官僚政客、工商资本家 素,俄罗斯人主动来到中国境内从事生产并定居下 以及逃避战乱的俄罗斯贫民涌人中国边境定居下 来,文化交流也从被动接触转为主动交流。 来,这部分人作为文化的精英阶层,对俄罗斯文化 2(文化形态的混生状态:从隔离走向互动 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侵华期间,日 19世纪末至俄国十月革命是俄罗斯族的快速 本侵略者的迫害使得俄罗斯族在民族文化形态 上 成长期,这,时期沙皇推行“边区俄罗斯化政策”, 的自由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破坏,但鉴于苏 并以制度性的“移民法”将大批俄罗斯人迁往西伯 联的 影响力,日本侵略者还没有对其形成毁灭 利亚和远东地带,其中一大批人越境后便常驻我国 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俄罗斯族弃“归性的打 东北、西北边境而成为恒久居民。这一时期俄国推 化族”之 称而由政府正式定名为“中国俄罗斯 族”[1],并与 行的“边区俄罗斯化政策”是一种更为长远的文化 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在党和政府的 侵略,此时的文化形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半 了民主改革、土地改革、农业合作领导下先后进行 社、人民公社等社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文化冲撞与混生化。这种状 会主义改造。经济体制和政治 态是强势一方侵袭弱势一方,弱势一方排斥强势一 体制的变化对中国 俄罗斯族文化形态的发展具有 双重影响:一方面在 万方数据 较短时间内促进了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的成熟 记忆、增强民族认同感的东西必须加以妥善保护和 和发展,特别是在毛泽东同志关于民族团结、民族 传承。中国俄罗斯族要发展,必须依据其本身民族 平等思想的直接推动下,无论是民族信仰、民族语 文化的历史渊源对其文化进行挖掘和拯救。 言、 民族认同还是民族情感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 1(强化民族文化形态的基础——地缘意识 度,留居中国境内的俄罗斯族的国家、民族认同感 地缘是经济和政治的基础,是现代民族生存的 增强,族群的心理素质、文化形态趋于稳定。另一 决定性因素,因此也决定了一个民族文化形态的传 方面,国内外政治形势和国内政策的不稳定也造成 承与发展。相对于个体的流动性,作为群体性较强 了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逐渐式微,特别是“反修 的民族中的成员,对一定地域上的身份有着较强的 防修”运动对在华俄裔的影响较大。文革给俄罗 认同感,因此民族文化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中国俄 斯族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文革高潮时,许多地区 罗斯族主要来源于沙皇俄国和前苏联部分苏侨及 的东正教堂被砸烂,圣像、《圣经》以及教堂里的各 其后裔,他们主要定居于中俄边境地区且流动性较 种精致艺术品被损坏,就连售卖俄文籍的外文书 小,这有利于其成员的相对稳定和族群的发展壮 店也被迫关闭。至文革末期,中国俄罗斯族的人数 大,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从当前我国俄罗斯 只有六百余人,而且民族文化几乎摧毁殆尽。 [2] 族人口的分布来看,俄罗斯族集中于我国的新疆维 4(文化形态的变异危机:从共生走向趋同 吾尔自治区的塔城和乌鲁木齐、伊犁等地以及内蒙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是中国俄罗斯族的和 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分布上呈现出大分散、 小 谐发展繁荣时期。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国家的民 集中的特点。当地政府可以利用俄罗斯族的 这一 族政策不断完善,对于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特点,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推动 当地的 文化发展的倾斜政策也越来越多,俄罗斯族的文化 发展。以额尔古纳地区建立的全国唯一的 俄罗斯 形态逐渐成熟起来,为丰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文化 民族乡——室韦俄罗斯民族乡为例,室韦乡与俄罗 一 和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斯一河之隔,通过修建跨额尔古纳河的公路桥与俄 三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与世界各国经济的 罗斯联接起来,这更加有利于我国的俄罗斯族人与 =累 频繁交往,中国取得了一系列的经济成就,但也带 国外的俄罗斯族人的交往,能较好地保证其民族文 =石 化的纯正性而不易受到他族文化的侵蚀和干扰。 来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在一切向 最 “钱”看的思想的作用下,人们的信仰被逐渐瓦解, 而室韦乡也抓住了这个优势,积极发挥俄罗斯族的 三2 民族优势,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开展各种各 更为糟糕的是,日常生活中崇洋媚外的情绪复苏, 三奠 样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不仅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 民族自豪感丧失。众所周知,文化形态对于一个民 亏 益,也带来了良好的文化效益。民族的文化特色带 族的形成与发展极其重要,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形 来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对当地民族文 态受到不良影响,那么这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就会 受到威胁。因此这一时期,中国俄罗斯族的文化形 化资源更深、更广的挖掘和推广,不仅使该乡的俄 罗斯民族文化和室韦部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 态要么过分汉化、简化,要么一味倒向西方,民族文 化事业濒临危机的边缘,亟待抢救。 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还使当地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虽然近年来中国俄罗斯族的民族文化形态逐 机遇。渐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其民族文化内涵却 有所消 可以说,一个民族文化要保存和发展,只有在 解,具体表现为文化同化现象严重,俄罗斯族裔逐 一个相对稳固和和平的地域中才能实现。“我们 渐抛弃了服装、饮食、住宅等方面的传统习俗,能够 所看到原具有地域基础的社会单位,其范围的认定 及这社会单位本身的概念,已与实际地域的范围不 讲俄语的俄罗斯族的青年人也越来越少。这些问 相符合,而是建立在其概念和象征的建构上。换言 题的出现,都使得中国俄罗斯族的文化特征逐步消 退,这不仅不利于其民族文化的发展,更不利于民 之,土地已不再有决定性,而是概念和象征。但这 族的长远发展。 并不意味地理形式或建构环境不重要。事实上,文 化反而是透过空间来建构这‘社会’共有的象征与 三、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未来发展进路 概念。”[3]因此,对于紧邻俄罗斯的中国俄罗斯族 民族差别在于文化形态的差别,要保持自己的 较为集中的一些区域,政府应强化这一地区居民的 民族特色就必须保证本民族文化形态的一贯性,特 地缘意识。具体说来,一是要为加强其与俄罗斯族 别是对于语言、文化遗产、风俗习惯等能唤起民族 群间的交往提供便利,这不仅包括双方居民的直接 万方数据 JouRNALsclENcE 渤soclAL 象,那么精神层面的语言、文化遗产、宗教等方面的 沟通,还包括由政府牵头的双边交往的常态化;二 自我放弃便是民族文化消亡的内化显现。国家在 是制定相关政策,大力保护中国俄罗斯族的传统文 近几年加大了对各民族文化遗产、语言、教育、宗教 化和相关资源,切实保护好其文化的独特性;三是 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为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 加强对内宣传,积极发展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文化 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这方面说,强化国家 产业和旅游产业,积极对外进行俄罗斯民族文化的 意识也是为了民族的切实利益。传播和推广,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 俄罗斯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的重要一员。2(强化民族文化形态的核心——宗教意识 一 个国家内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必定是以国家的发 域当大量俄罗斯人长期居住于我国某一固定区 展为基础的。中国俄罗斯族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就 时,对俄罗斯本土文化的需求也就凸显出来,而 民 是这一规律最好的阐释。正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 族文化得以存留和发展的最好媒介就是宗教信 和帮助下,我国的额尔古纳地区建成了中国第一家 仰仰。我国的俄罗斯族大多数信奉东正教,少数人信 基督教等其他教派。可以说,东正教伴随了中国 俄罗斯民俗馆,民俗馆囊括了俄罗斯族社会生活的 俄 方方面面,从不同侧面诠释了俄罗斯民族在我国的 灵罗斯族最主要的历程并深深渗入俄罗斯族人的 魂中,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期,他们也不曾放弃 形成发展及其厚重的俄罗斯族文化,是俄罗斯族生 自 己的信仰,这个特征是中国俄罗斯族最为典型的 活史的生动再现。另外,在政府的努力下,通过中 特征。东正教强调“赎罪”意识,即以受难意识为 俄文化交流,拓宽了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影响力,不 基 仅展示了额尔古纳地区独特的俄罗斯民族风情,更 助础,通过对上帝的信奉来追求完美境界以达到帮 社会、实现人人得救的最终目的。宗教的社会功 向世人展示了俄罗斯族的精神风貌。恰如安东 能 就在于对人的个性的影响与塑造,东正教这种通 尼?史密斯所指出的,任何一个民族中的“个人是 过 自己受难而帮助社会、帮助他人的思想使得俄罗 建立在其历史和本土文化基础上的、有纽带关系及 斯 族能够坦然面对艰苦的环境而不为物质享受所 亲和性的成员,并因为这种原因,他们被赋予了民 诱 惑并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在今天,由于外来文 族国家的公民权利(以及现代性的利益)”,因此, 化 的冲击,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加之国家 文“民族表现了族裔和公民的两种要素之间有时不 化建设的相对落后,人们不同程度地缺乏精神信 和谐但却是必要的共生关系, 在现代世界中, 仰而极力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在物欲横流的社 任何一个国家的成功,都依赖于这种共生关系和这 会中,文化的继承、维护与发展关乎民族文化的长 种社会基础”[4]。那么,俄罗斯族就必须在中国 远利益,毁损或者放弃民族自有文化而全盘外化会 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以国家的强盛作为后盾才 造成民族的自我葬送,而强烈的宗教意识能够有力 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地抵御各种诱惑。 文化形态的演化对于一个民族的最终形成起 3(强化民族文化形态的载体——国家意识 了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乎民族的生死存亡。因 一 个民族的文化是在一定的政治体制下生存 此,我们要更加看重文化形态的演化对一个民族特 和 发展的,要实现民族的繁荣昌盛就必须积极融人 质的重要性。面对当前俄罗斯族文化形态的演进 国家的建设中来,这就必须加强与其他民族的 趋势,我们应当立节自守、变节异化还是生态进化? 友好互动与交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国家的各项政 显而易见,在全球化与民族文化之间,在民族与民 策。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整体发展和繁 族之间,在自我特性与生态进化之间,我们始终需 荣,因此,走现代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就必须树立 要持有一种维持民族文化生态体系平衡的尺度与 ‘ 牢固的国家意识。尽管随着我国的民族政策逐步 清醒。 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取得了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特别是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更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 [1][2]俄罗斯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俄罗斯族简史》,北京: 扶持,但随着对外交往的频繁,民族文化发展中的 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59—60页。 “文化危机”逐渐显现,一些民族出现民族语言弱 化、生活习俗同化 [3]黄应贵主编:《空间、力与社会》,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 以及生活方式日趋西化等现象, 学研究所,1995年,第26页。 并且在与汉族文化的长期共处中出现逐渐汉化的 [4]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 趋势,因此他们逐渐丧失本民族独有的特征。如果 维斌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118页。 说物质特征的丧失是民族文化形态消亡的外化现 【责任编辑:季风】 万方数据
/
本文档为【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演化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