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前苏联 当代俄罗斯电影概述

2017-09-06 21页 doc 42KB 7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1159

暂无简介

举报
前苏联 当代俄罗斯电影概述前苏联与当代俄罗斯电影比较研究 内容提要:本论文研究前苏联与当代俄罗斯的优秀电影,以时代为脉络,纵向地关注电影中体现的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生活问题,探讨和比较苏联解体后当代俄罗斯电影在电影主题、电影审美和电影社会与文化功能等方面的变化。从社会思想观念和文化发展的角度对俄罗斯电影的发展加以梳理,并尝试总结其主要特点。 关键词:俄罗斯; 电影; 主题; 历史; 比较; 1. 列宁苏维埃时期的俄罗斯电影(约1917,20世纪30年代初) 苏维埃电影始于新闻片。 苏维埃时期的电影发展与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列宁的影响力密...
前苏联 当代俄罗斯电影概述
前苏联与当代俄罗斯电影比较研究 内容提要:本研究前苏联与当代俄罗斯的优秀电影,以时代为脉络,纵向地关注电影中体现的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生活问题,探讨和比较苏联解体后当代俄罗斯电影在电影主题、电影审美和电影社会与文化功能等方面的变化。从社会思想观念和文化发展的角度对俄罗斯电影的发展加以梳理,并尝试其主要特点。 关键词:俄罗斯; 电影; 主题; 历史; 比较; 1. 列宁苏维埃时期的俄罗斯电影(约1917,20世纪30年代初) 苏维埃电影始于新闻片。 苏维埃时期的电影发展与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列宁的影响力密切相关。在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Н.К .Крупская)的回忆录中提到,列宁喜欢看电影并对电影极为关心。列宁认为,当电影在庸俗的投机者手中时,它常常以恶劣内容的剧本将群众引入堕落之途,它所带来的害处比益处多。但是,当群众掌握了电影时,并且当它掌握在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手中时,它就是教育群众的最坚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列宁指示,电影生产要向三个目标努力:第一,广泛报道消息的新闻片,这种新闻片要具有适当的形象,就是说,它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而其精神应该符合于我们优秀苏维埃报纸所遵循的路线。其次,电影又应该具有关于各种科学技术问题的形象化的通俗讲演的性质。最后,艺术片用艺术方法宣传思想,不是比较次要的,而是更为重要的。不仅要向全国宣扬良好的、日益发展的、令人鼓舞的事物,而且应该鞭笞我们的或异己阶级的生活和外国生活中应该鞭笞的东西。(加入引文出处) 1919年8月27日,列宁签署的电影工业法令,这一天被看作苏联电影的开始。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苏维埃时期电影人注意的中心是俄罗斯历史上的国务活动家、社会活动家、文化艺术名人以及其他领域的知名人士。总之是对俄罗斯历史起过重要作用的人们的生平事迹进入当时电影的主要题材。革命和斗争是苏联人拍摄的另外一个主要题材。这期间布尔什维克利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来传播党的理论,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推动反帝国主义、反专制统治运动发展。早期的导演拍摄了系列反映布尔什维克奋斗的纪录片,如《无产阶级节日在莫斯科》、《喀琅施塔得起义》(Кронштадтское восстание)、《高加索战线》(Кавказский фронт)、《红军在彼得格勒附近的红山上》等。这些关于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的影片不但给观众描绘和再现了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反映了当时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和各种历史人物,对广大观众起到了教育和鼓舞作用。 1925年著名导演爱森斯坦拍摄的《波将金战舰》(Броненосец 《Потѐмкин》)是一部具有明显政治倾向的、划时代意义的影片。普多夫金导演的《母亲》(Мать)是苏维埃时期的一个里程碑。影片第一次在银幕上塑造出布尔什维克形象。 影片《战舰波将金号》描写了1905年俄国革命中的一个真实事件。停泊在敖德萨港口外的波将金号战舰的水兵发现给他们做汤吃的肉已经腐烂,水兵们同军官们争吵起来并以拒绝进餐来表示抗议。舰长命令惩戒队员开枪屠杀反抗士兵,遭到拒绝。此时水兵瓦库林楚克登上炮台,号召水兵占领战舰,升起了革命的红旗。瓦库林楚克被反动军官吉列洛夫斯基开枪打死。敖德萨市民纷纷声援水兵们的革命行动。而此时,沙皇当局开始在码头屠杀市民,并从黑海调来十二艘舰队来镇压起义。波将金号的士兵做好战斗准备。在这紧急时刻,前来镇压的舰只上的水兵拒绝向波将金号开炮,一起加入了革命的洪流。影片用简练而又富于表现力的镜头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和展示人民力量的强大与不可战胜性。 影片《母亲》描写了在沙皇专制统治下,工人阶级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另一方面,愚昧和痛苦的生活使得他们混浑浑噩噩不懂苦难生活的根源。主人公巴维尔的父亲便1 是以酗酒斗殴,打骂妻子来发泄生活中的压力。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对巴维尔产生巨大影响。他开始阅读进步书籍,走上团结工人反抗资本家压迫的革命道路。而另一位主人公母亲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在儿子的影响下渐渐懂得了革命的真理,由胆小怕事,逆来顺受得柔弱妇女变成了坚定地献身于革命,打破精神枷锁的斗士。 2. 斯大林国内建设时期的俄罗斯电影(约1930,1939年) 1930年后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和社会现象成为苏联电影的创作主题。 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社会各阶层在苏共领导下,开展了重工业建设、农业集体化运动。1927年苏联开始推行第一个社会主义五年建设,苏联政府动员一切积极因素来推动经济建设。时任领导人斯大林1935年1月11日在《真理报》和其他机关报上发表告电影工作者书中肯定了电影在“精神上影响群众的非凡能力,帮助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用社会主义精神去教育劳动者,组织群众为社会主义而斗争,提高他们的文化和政治的战斗力”的作用。与苏维埃早期电影相比,银幕上的主人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杰出的社会人士,大部分导演已经将注意力集中到普通人民的刻画描写上。 这一时期苏联创作和上映了一大批反映经济建设题材的影片,如《事业与人们》、《伊凡》(Иван)、《迎展计划》(Встречный)、《大地在渴望》、《一个女性》、《生路》(Путѐвка в жизнь)等。这些电影描写了苏联人民为改造国家,为国家工业化高涨的劳动热情和不畏艰难困苦的英雄事迹,着重刻画了个阶层在社会主义建设大背景下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通过集体劳动进行思想改造,时刻体现出共产党员的领导作用。这一时期的影片再现了苏联普通群众的生活图景,展示了社会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过程。 同时这一时期由于列宁逝世后在选择社会建设方向上党内出现分歧,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开展了一系列斗争。随着斯大林权力的巩固,国家政治气氛走向专制,在文化宣传上强调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随时面临着国外敌对势力的干涉和国内资本家与地主阶层的破坏,使肃反运动更为复杂化和扩大化。斯大林强硬地推行其专制政策,强调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都对电影行业产生了影响。这一时期出现了反映与国外反动势力与国内阶级敌级斗争,体现无产阶级不可战胜主题的影片,如影片《一个女性》()、《夏伯阳》(Чапаев 1934年 )、《列宁在十月》(Ленин в Октябре 1937年)、《列宁在1918》(Ленин в 1918 году)、《亚历山大?涅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Невский 1938年) 影片《夏伯阳》充满革命激情,表现了内战时苏联共产党在组织红军、教育和团结人民所起的巨大作用,再现了革命时代的气氛,塑造了夏伯阳这一传奇式英雄的生动、鲜明的形象。该片描述了夏伯阳如何由一个骁勇的带着农民狭隘性和无政府主义的指挥官成长为有勇有谋,英勇无畏的军事统帅。影片通过政委富尔曼诺夫对夏伯阳的改造,表现了苏联共产党对国内战争的领导,反映了人民力量战胜任何反动力量的主题。 电影《列宁在十月》影片是斯大林为了庆祝十月革命20周年所指定拍摄。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成立了“临时政府”。形形色色的政党都在觊觎着政权。于是在彼得格勒的街头,到处燃起篝火,经常演出种种“闹剧”。影片讲述了在这关键时刻列宁从芬兰回到彼得格勒,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人和工农兵群众攻陷冬宫,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得政权的过程。最后,列宁说:“同志们,布尔什维克一直主张必须进行的这场工农兵革命,实现啦~”会场上响起震天动地的“乌拉”声和《国际歌》声。影片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宏伟的群众场面同日常生活细节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示了革命时代的生动画面。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叙述了13世纪俄国人民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公的率领下,击溃入侵的条顿骑士的故事。遭受蒙古人铁蹄蹂躏的俄罗斯大地正面临着德国人的入侵,市长、僧侣、商人纷纷向德军投降,广大市民在亚历山大大公的领导下团结在一起,决定抗击入侵者,保卫俄罗斯。经过冰湖大战,亚历山大大公打败了德军,人们欢庆胜利。 2 本片具有明确的时代目的。由于德国法西斯威胁的日益增长,有必要唤起苏联人民认识到祖国历史的发展。这部爱国史诗是要激起人民的爱国热情,准备应付任何战争的威胁。 3. 卫国战争及战后时期的俄罗斯电影(约1939,1956年) 卫国战争时期,苏联电影主要在新闻片和宣传片的制作上。新闻片及时地报道和宣传苏联人民与德国法西斯的斗争。反映了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大无畏精神。 代表作品有《在莫斯科城下大败敌军》(Разгром немецких войск под москвой)、《黑海水兵》、《战斗中的列宁格勒》、《战争的一天》、《柏林》(Берлин)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斯大林领导下,短短几年,苏联经济便取得了恢复和发展的巨大成就。工业发展迅速,农业生产也有了起色。但是由于受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影响,为了粉饰太平,为领导人歌颂政绩,一度在文艺创作中出现了“无冲突论”思潮。“无冲突论”统治着整个文艺领域的创作活动,在创作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也产生了不少条条和框框。艺术家不是反映生活的原貌,而是把生活表现得非常理想化,尽力掩盖生活中的阴暗面和不幸。这类影片的代表有《远离莫斯科的地方》、《顿巴斯矿工》、《金星英雄》、《光明照耀到科奥尔地村》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影片反映了时代的激情,反映了伟大的历史业绩——苏联人民在极短的时间内恢复了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这些影片的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对自己力量充满信心,对历史重任充分理解的的自豪感。 但是作品人为地简化了生活,回避重大的生活冲突。影片的基础常常是某个生产上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多半不过是一个极容易解决的误会。在影片创作过程中,作者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生产问题”上。他们力求尽可能广阔地反映建设的规模,表现参加建设工程的大量人群和庞大复杂的技术设备。在受“无冲突论”影响的作品中,出现了粉饰太平,将正面人物理想化、在某种程度上轻率地解决情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倾向。比如,只要影片中的一位具有各种理想特征的主人公一来到某个落后的矿井或没有完成计划的工厂,那里的一切便立刻发生奇迹的变化,不仅生产迅速改观,连保守分子都变成了革新能手。导致影片人物形象的脸谱化和模式化,缺少丰满多面的人物性格。 这一时期的战后影片创作也受到“无冲突论”和“粉饰现实”等倾向的干扰。影片只表现胜利,不表现争取胜利的艰难过程,也不反映人们为创造财富而进行的艰苦的劳动和付出的牺牲。各种复杂的历史过程都被盛大的宴会、胜利的祝词、婚宴的喜庆以及太平盛世的景象所代替了。总之,一切冲突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4. 赫鲁晓夫“解冻”时期的俄罗斯俄罗斯电影(约1956,1964年) 1956年,苏共召开了二十次代表大会,彻底批判了“个人迷信”和“无冲突论”。苏共二十大提出反对个人迷信,全盘否定斯大林,给思想界和文化界以极大的震动。思想上的解冻给了苏联电影较大的创作自由,剧作家和导演们从“无冲突论”的桎梏中脱身而出,可以相对自由地表现真实的矛盾冲突。在这一时期,随着禁忌的逐渐被打破,电影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有了实现的可能,同时由于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苏联电影工作者以及广大观众接触了西方电影文化,艺术家的视野更加开阔,表现手段更加多样。 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苏联电影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按生活的本来形态描写生活的创作思想在苏联电影艺术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苏联电影越来越关注普通人的命运,注重研究日常生活现象,正视人的个人生活中的复杂冲突。普通人的形象占据了银幕。电影创作人员从各个不同方面显示了人民的精神面貌。过去那种人为制造的超人式的人物、所谓完美无缺的理想主人公消失了,代之以广大观众在生活中随时可见的、非常熟悉的人物及其生活。通过这些普通人在生活中的矛盾,来反映整个社会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主题。 3 由于描写正面主人公的态度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理想的主人公的“圣像式的刻画”也随之被抛弃,人们再也不满足于完美无缺的现成典范了。电影力求表现人们有社会意义的宝贵品质,表现这种品质的形成、发展和各种矛盾倾向的冲突。电影在再现社会主义人物的教育和自我教育过程时,不是靠随意引用的独白,加以注释,而是用生动的银幕动作,用这些动作的心理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来深刻地探索和揭示人的思想和精神活动以及人的性格和相互关系的复杂变化。这一时期电影代表作有《第四十一》(Сорок первый 1956年摄)、《雁南飞》(Летят журабли 1957年摄)、《士兵之歌》(Баллада о солдате 1959年摄)、《伊万的童年》(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 1961年摄)等。 影片《第四十一》探讨了战争年代个人感情与阶级立场的主题:由政委叶夫秀柯夫率领的一支突围的红军幸存部队中有一名女战士玛留特卡是个神枪手,她已打死了40个白匪军。政委令她与另两个战士把撤退途中俘获的一名白匪中尉从海路乘渔船押送到司令部去受审。途中,起了风暴,两名战士被卷入海中,玛留特卡和白匪中尉漂到了孤岛上。本来就迷恋中尉的“蓝眼睛”的玛留特卡与中尉相爱了,但他们的观点立场迥然不同,经常发生争吵。一天,当中尉奔向朝孤岛靠近的一艘白匪的小船时,玛留特卡劝阻不住他,就举枪打死了她的“第四十一”个敌人。紧接着她又站在海水中抱着她的“蓝眼睛”哭泣……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都是艰苦年代里爆发的社会斗争的参加者。影片细腻的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令人信服地表现了人性与阶级意识在人物身上的尖锐冲突,最后,还是主角的阶级意识占了上风。 《士兵之歌》简述了卫国战争时期,19岁的通讯兵阿辽沙用战友扔下的反坦克枪击毁了敌人的两辆坦克,因此获得了往返六天的假期。途中,他乐于助人,乘坐的火车被炸,他又救死扶伤,耽搁了不少时间。阿辽沙回到家乡,只来得及和母亲在田边说几句话就要离去归队,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导演从人性的角度塑造了阿辽沙这个纯朴爱国的战士形象。影片不把阿辽沙表现为一个单纯的战斗工具,而把他描绘成一个有着普通人的爱和憎,有丰富感情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影片通过阿辽沙的眼睛表现了战争期间的阴暗面:军用货车的战士受贿肉罐头;普通军人的妻子为改善生活背叛丈夫与军官同居。不同于以往的苏联影片中,“报喜不报忧”的缺点,影片展现出在战争的考验面前表现各不相同的种种人物,多侧面地把战争期间苏联整个社会都表现出来了。《士兵之歌》不粉饰现实,它真正做到了反映真实,表现普通人。 影片《雁南飞》讲述了一对处于热恋中的年轻人,因为战争的爆发而分离。男主角鲍里斯战死沙场,而女主角维罗妮卡历经磨难从一名少女逐渐成长为一位成熟并且有着坚定的生活信念的人。维罗妮卡并不是出类拔萃的人,她有着性格上明显的缺点:幼稚、爱幻想、视野狭窄,精神境界也不高。但是在磨难中她取得了人生经验,获得了坚定的信念。时代鞭策着她不断前进。 在电影《伊凡的童年》中讲述了战争对人的摧残。《伊凡的童年》叙述了少年伊凡备受战争摧残的的故事。他的父母在二战期间被德国纳粹杀害。怀着对纳粹的仇恨,他加入了苏联红军,成为了一名小侦查员并牺牲在盖世太保的魔爪下。战争毁灭了伊凡这一代人的童年。伊凡饱经风霜,变得早熟和深沉,他已经失去了儿童的纯真和信念,只有在梦境中他才恢复了对生活光明的憧憬。在梦中,伊凡是作为一个自由,完整的人而存在的,而现实中,伊凡仅仅是一个复仇者,作为一个武器而存在着。影片中的战争是通过伊凡的眼睛所看到的战争。战争的暴力形象对伊凡来说是唯一的,绝对的现实,只有在睡梦中,他才能摆脱它们的羁绊。影片的主题从简单地歌颂英勇无畏的苏联小英雄深化到了控诉战争对人类心灵造成的严重伤害。 4 5. 勃列日涅夫“停滞”时期的俄罗斯电影(约1964,1985年)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苏联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电影以四大题材为主:军事爱国主义题材、道德题材、生产题材、政治题材。 军事爱国主义题材: 从六十年代末开始,苏联报刊舆论就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文艺作品要表现战争中的英雄,要宣传爱国主义精神。与此同时,各文艺创作协会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号召创作军事爱国主义题材作品,同时批评赫鲁晓夫时期的一些文艺作品歪曲苏军历史,丑化红军士兵。在电影方面,特别批评创作中宣传非英雄化、和平主义和自然主义倾向。尽管当时许多电影创作人员主观上也在积极探索这类电影题材作品主题的深化。但是党的政策、领导的号召与安排,使这类题材的作品倾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苏共中央的政策推动了这类题材创作的发展取向。大体而言,军事题材作品分为三类:史诗性作品,这类作品代表作有《解放》(Освобождение)(1069—1972)、《围困》(Блокада)、《火焰》(Константин Заслонов)、《科夫帕克的思考》;体现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有机结合的作品,代表作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只有老兵去战斗》(В бой идут одни старики)、《他们为祖国而战》(Они сражались за родину)、《上升》(Восхождение)、《方尖碑》(Обелиск);宣传军功的影片,代表作有《崇高的称号》(Дело румянцева)、《军官们》(Офицеры)。 道德题材: 道德题材影片的盛行时是七十年代苏联电影创作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受到七十年代盛行的道德题材文学创作的影响,但很快有了自己的特点。 苏联领导虽声称苏联已经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实际上,社会上问题成堆:政治上民主建设倒退,终身制导致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经济上贪污、盗窃、受贿现象层出不穷;物质主义盛行;酗酒风行,青少年犯罪增多…… 道德题材有些从正面角度进行道德探索,以肯定积极因素为主。这类作品着力于所造正面主人公形象,歌颂共产主义理想。代表作有《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请求发言》(Прошу слова)、《个人问题采访记》(Несколоко интервью по личным вопросам)、《恋人曲》等。 另一种类型的影片,占主导地位的是批判的因素。这类作品暴露性较强,它们相当有力地显示了当前社会上的阴暗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反面作用则加以鞭笞。当然这些作品也肯定一些基本的道德原则。代表作有《辩护词》(Слово для защиты 1975年)、《白轮船》(Белый пароход 1976年)、《审讯》(1981年)等。 还有影片注意的是人的命运,关注人的内心世界的变化。这类影片以主人公内心分析来反映今天社会的。人道主义是它们的出发点,爱人、关心人是作品的主导思想。这类电影的代表作有《白比姆黑耳朵》(Белый Бим Чѐрное ухо)、《红莓》(Калина красная)等。 生产题材: 生产题材创作的特点是,在一些影片中塑造了“实干人”的形象。这些主人公把勇于负责的精神带进了暮气沉沉的企业,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出现了新面貌。七十年代苏联生产题材创作的盛行,还因为苏联生产中存在大量问题。苏联经济实力虽然强大,但发展不平衡。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缓慢,过分集中的官僚体制没有丝毫触动。1975年上映的《奖金》(Премия)揭露了企业生产中弄虚作假的现象,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领导者官僚主义作风。影片《反馈》则批判了官员主观主义错误致使国家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政治题材: 苏联出于配合其在全球意识形态的斗争拍摄了一些政治影片。总体而言这类影片的质量普遍不高,成就不大,仅仅是苏联当局对外政策宣传的结果。这类影片有《这是个甜蜜的字5 眼——自由~》(1973年)、《礼节性访问》(1973年)、《信任》(1976年)、《海上的人们》(1980年)。政治电影是时代的产物,是苏联领导日益加紧对电影的控制,把电影作为苏联对外政策宣传工具的结果。 6.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时期的俄罗斯电影(约1985年,1991年) 1985年至90年代初,苏联艺术界受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观点的影响,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戈尔巴乔夫民主化、公开性的口号下,文艺界很快掀起一股“反思历史”、揭示历史空白点的热潮。这一时期电影开始由分析社会问题,过度到批判社会弊端,电影界也出现了一批反思过去、褒贬苏联社会现实问题的影片。 1985年以后,随着苏联新领导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开始,俄罗斯电影开始出现多元化的意识形态。《53年寒冷的夏天》(Холодное лето пятьдесят третьего 1987年摄)、《后来发生了战争》(Завтра была война 1987 年摄)、《小薇拉》(Маленькая Вера 1989年摄)、《我叫阿尔列基诺》(Меня зовут Арлекино1988年摄)、《国际女郎》(Интердевочка1989年摄)、《出租汽车布鲁斯》 (Такси-блюз 1990年摄)等。 《53年寒冷的夏天》讲述了由于苏共“左倾”错误,前红军侦察员谢尔盖和工程师尼古拉受到了迫害。在一个夜晚,—群匪徒骚扰了西伯利亚的一个小村。这伙匪徒都是刚从集中营获释的刑事犯。村里的民警在反抗中牺牲。村民毫无自卫能力,全被关进仓库。在谢尔盖和尼古拉的率领下,村民和匪徒进行了特殊较量。匪徒被消灭,尼古拉英勇牺牲。但是牺牲的英雄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贪生怕死的官员反得到奖赏。影片从历史批判的角度,通过反思,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运用观赏性很强的电影语言叙述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悲剧。 《我叫阿尔基诺》是80年代青年题材电影的代表。这类影片描写了一批意志消沉、精神颓废且冷酷无情的角色,反映了苏联社会存在的斗殴、讹诈、吸毒等社会问题。这一时期人们对国家难于信任,丧失信仰,没有目标,没有理想。 本片中的主人公正是这一类型人物,想要通过残暴和暴力的手段,成为强人,却最后陷入迷茫无奈的泥潭。本片分析了产生于社会的恶和暴力,仇恨和残酷的动机和后果,它情节紧张,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强烈的纪实风格,对青年生活的真实表现令人震惊,促人深思,成为80年代后期苏联青年生活题材影片中最尖锐的—部影片。 影片《后来发生了战争》中的主人公女学生维卡热爱祖国,具有坚定的信仰。斯大林“大清洗”时期,维卡的父亲被捕,成了“人民的敌人”。维卡被要求和父亲脱离关系。维卡不愿受辱,选择自杀。校长在葬礼上说“子弹可以杀人,冷酷无情和官僚主义也可以杀人……”维卡的同学最后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全部牺牲。影片肯定了那个时代的青年热爱祖国,在严峻的社会现实下也坚持自己的信仰的品质,暗含批评当代青年颓废的生活作风态度。当然影片也批判了苏联在“大清洗时期”的冷漠与残酷。 《出租汽车布鲁斯》上映后在苏联国内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影片反映了苏联面临解体前社会上迫切的问题。影片围绕出租车司机什勒科夫和萨克号手列沙展开。什勒科夫崇拜暴力,追求物质财富,性格粗野。列沙软弱低贱,不思进取,甘于堕落。影片以二人命运描写了底层社会充斥着暴力、色情、信仰危机的现状,刻画了苏联解体前极度混乱、扭曲的社会。 影片相当严肃,立意深刻,趣味性强,反映了当前社会中的一系列迫切问题,它并非在故意抹黑,而是要促使观众注意实际存在的社会弊病。导演想表现人在社会条件影响下的变化,亦即人的道德的堕落,而这种堕落又跟尖锐的社会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7.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电影(约1991,2000年)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电影一下子几乎跌入谷底。剧烈的社会震荡导致了生存危机,同时6 也引起了观念的跟新和文化心理的转变。同时由于国家队电影拨款减少,电影人才流失使得俄罗斯这个电影大国的影片产量锐减。外国电影,尤其是美国电影则 充斥市场。 大体而言,这一时期的电影题材主要有:否定批判苏联社会制度题材、批判转型社会的题材、战争题材。 否定批判苏联社会制度题材: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度涌现出多部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电影。这类电影已经从《悔悟》、《53年寒冷的夏天》等研究社会问题的阶段过渡到公开的揭示社会矛盾《契卡人》、《死亡不可怕》,而《不能这样生活》、《我们失去俄罗斯》对前苏联予以了彻底的全面否定。这些影片在揭露前苏联社会存在各种官僚主义和弊端的同时,开始批判社会主义制度,继而公开的反对社会主义。 1990年俄罗斯著名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戈沃鲁欣拍摄的《不能这样生活》把前苏联描写成一个令人发指的社会:贪污腐化、营私舞弊、犯罪猖獗。影片似乎要“唤醒”人们与这种生活决裂,走另一条生活道路。此类影片的目的就是否定苏联,否定苏联取得的成就。 导演彼得?托多罗夫斯基于1992年完成的影片《再来一次》(Анкор, ещѐ анкор!)则是揭露前苏联社会存在的问题,对前苏联公推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进行批判。该影片揭露苏军内部违法乱纪、作风败坏的现象,对前苏联军队进行了批评。 与之相比,1989年亚历山大?罗戈日金拍摄的《警卫》描写了部队内部新兵与老兵矛盾,再现了苏军内部残酷的斗争。 1995年托多罗夫斯基又推出影片《多么可怕的游戏》。影片描写了电影学院的学生在一次模仿中央广播电台播音,却被当成政治事件,学生遭到处决的悲剧。这部电影表现的是日常生活,揭示的却是政治问题:言论不自由、行动收监视、思想受控制。 1992年安德烈?冈察洛夫斯基拍摄的《圈内人》突出描写了斯大林时期的暴力,反映了斯大林时期可怕的政治氛围。在影片中气候寒冷,冰冻雪飘,直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作者才用光秃秃的树枝来暗示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就要来临。 1994年尼基塔?米哈尔科夫(Н?Михалков)导演的《太阳灼人》(Утомленные солнцем)描写了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运动中人与人之间利用权力互相打压欺诈,为自己谋取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影片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展示了当时人人自危的恐怖画面。 批判转型社会的题材: 苏联解体后,国家的状况并没有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推行而有所改善。相反政府推行的私有化政策反倒使得俄罗斯陷入混乱,国家财富被窃取,俄罗斯新贵一夜暴富。同时俄罗斯欠下国外巨额外债,卢布贬值,普通民众生活陷入艰难境地。这一切使得他们不满,质疑现有制度,同时也开始批判政府的腐败与混乱,反思苏联解体后国家的前途。 在一些影片中,开始从对历史的思考,转向了对现实的研究。这些揭示社会问题的影片涉及面宽,既表现社会黑社会势力猖獗,又揭露国家机关的腐败,描写了在这种背景下,不同人的价值观。 1997年导演列里?托多罗夫斯基拍摄了《聋人之国》(Страна глухих)。影片描写了青年人在追求爱情、金钱和幸福时的矛盾,探讨了在新的社会秩序下该如何重新认识生活、理解生活的主题。 萨尼亚是1997年拍摄的影片《小偷》(Вор)中的主人公。他的父亲是位军人,在卫国战争中牺牲了。战后,7岁的萨尼亚跟着母亲漂泊。母子俩遇上了高大英俊的军官托利亚叔叔。萨尼亚把他当偶像来对待。母亲还怀上了托利亚的孩子。不料“军官”实际上是个惯偷。纯洁的萨尼亚亲眼看到他为了偷盗可以不择手段,甚至丧尽天良。母亲难产而死,托利亚被捕入狱。数年后,萨尼亚又遇到了托利亚。可冷漠的托利亚却对萨尼亚冷嘲热讽。晚上,托利亚爬上正在驶出车站的火车,跟踪他的萨尼亚朝他开了一枪——为了母亲,也为了自己浪7 费的童年。导演П.朱赫来希望表现战后成长起来的那代人的心路起点,这代人现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很大。影片又展示出缺乏理想信仰,只追求物质满足的人是多么空虚和冷酷。 导演谢尔盖?乌尔苏里亚克完成的影片《胜利日的故事》(Сочинение ко Дню Победы)通过讲述二战老兵在卫国战争胜利日为救出被陷害的朋友,想尽办法,最后不得不劫持飞机逃离莫斯科的情节,揭露了权力机关之间的黑暗,司法部门营私舞弊,也表现了老战士之间互相关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导演亚历山大?泽利多维奇的影片《莫斯科》则表现了苏联解体后人们混乱的生活状态和扭曲的社会价值观。拜金主义使得友情、爱情毫无力量。为了个人利益,俄罗斯新贵不惜出卖友情,违法乱纪。影片最后只有欺骗了朋友,玩弄女性的新贵好好地活下来,这体现了导演对社会的批判。 曾拍摄了揭露苏联黑暗社会的《不能这样生活》、《我们失去的俄罗斯》的著名导演戈沃鲁欣在(Станислав Говорухин)1999年导演了影片《伏罗希洛夫射手》(Ворошиловский стрелок)。在这部影片里退休老兵为了惩罚凌辱孙女的恶少多次求助,但是由于官官相护,无人为老百姓说话。无奈之际,老头自己动手,用个人暴力严惩了犯罪者。影片揭示了在国家转型期间,社会秩序混乱,国家机构内部营私舞弊。法律不健全使得人们对犯罪行为只得采取个人报复的方式。 由导演谢尔盖?索洛维约夫拍摄的影片《柔情年华》讲述了前苏联出生、在巴尔戈乔夫和叶利钦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故事。影片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主题,描写几个少先队员的生活历程。在混乱的年代他们放任自流,放弃自我,没有思想追求,不受任何道德约束。影片还通过对不负责任的父辈和正在老去的祖辈的对比,展示了苏联解体后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和不同的世界观。这都透露出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 战争题材: 战争题材电影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也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深刻揭露,对战争问题也开始重新认识。这一时期俄罗斯战争题材集中在阿富汗战争和车臣战争上。这些电影中有直接表现战场状况的,有表现战俘营状况的,也有表现被释放归来的战俘的生活状况的。这些影片大都通过战争的参加者在现实生活和在战场上的遭遇对战争本身、对战争的发起者进行反思与批判。 1991年青年导演尼基塔?加古诺夫完成的影片《腿》通过虚实结合、前后对比的手法,将战争的残酷展现于世人面前。影片《白沙瓦的华尔兹》则着重表现了阿富汗战争对苏联士兵的心理伤害。战争不仅使人伤亡,还使得他们心灵扭曲。 1996年影片《高加索俘虏》(Кавказский Заключенный)通过对两个俄罗斯俘虏在车臣关押期间不同的人生命运,探讨了战争的根源,表达了导演呼吁停止战争,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思想。 8. 新时期俄罗斯电影(约2000至今) 进入21世纪,面对电影业的困境,俄罗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试图重振电影业,特别是普京政府上台后,加大了对电影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普京总统甚至出席了2001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闭幕式和著名导演米哈尔科夫为评委和嘉宾举行的家庭招待会。从2001年起,俄罗斯政府开始实施的“俄罗斯文化”五年专项纲要中就包括发展本国电影业的计划。政府在对待国外电影放映采取了限制比例,以保护本国电影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新时期下,经过了最初的震荡后,俄罗斯电影人调整心态,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操作模式,比如投资方式的多元化——除了国家投资外,还有民营公司、电视台乃至外国企业家。俄罗斯电影逐渐复兴,电影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苏联解体后,新一代的俄罗斯人对西方文化的崇拜达到了顶点。整个社会流行西餐,说8 英语,接受欧美文化。新一代人对外国价值观津津乐道,对俄罗斯文化传统不屑一顾。新时期普京上台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民族凝聚力不断巩固。电影越来越走进俄罗斯民众生活,出现了本土制作的商业大片。电影界有识之士开始呼吁在推崇本国文化,弘扬统一、强大俄罗斯的思想,加强俄罗斯民众爱国教育,重塑民族自信心。此阶段的电影主题为:探讨俄罗斯社会前进方向,重塑俄罗斯民族自豪感。 正如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所说,不能看着后代子孙从美国电影中看到“二战”是美国人的功劳。为发掘事实真相,也为教育下一代,这位导演决定拍摄专门表现二战的《烈日灼人2》。 1993年尤里?马明导演的作品《通向巴黎的窗户》直接讨论了俄罗斯出国热的问题。作者通过巴黎和圣彼得堡的对比,表达了国外虽好终究是别人的天堂,俄罗斯虽乱却始终是自己的祖国的主题。 1995年导演卡伦?沙赫纳扎罗夫完成《美国女儿》(Американская Дочь)。影片描述了一位俄罗斯父亲前往美国寻找自己与前妻所生女儿的故事,通过描写途中的各种惊险与奇遇,表达了作者浓烈的爱国思想。 1999年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推出其指导的大片《西伯利亚理发师》(Сибирский цирюльник)。该片讲述发生于19世纪俄罗斯的爱情故事。影片以宏伟的气势再现了俄罗斯帝国曾有的辉煌,并借助主人公——一名美国女性的视角展示了俄罗斯人特有的民族气质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该片充满史诗般的宏伟气势,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001年亚历山大?苏古洛夫通过影片《俄罗斯方舟》(Русский ковчег)用一个九十分钟的长镜头把俄罗斯千年来的风云变幻展现在世人眼前:彼得一世的改革,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野心勃勃,尼古拉二世的恬静和自得……作者显然不是在讴歌沙皇制度,而是通过展现俄罗斯悠久的历史,把俄罗斯独特的文化表现出来。 在2002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布谷鸟》(Кукушка)描述了三个言语不通的人在卫国战争后期由当初的敌视到后来相互沟通理解,体现了人道主义光辉。影片中芬兰士兵维伊科熟读叶赛宁诗歌,热爱俄罗斯文学这无疑是导演亚历山大?罗高斯基对本民族文化的赞美。 2007年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推出影片《十二怒汉》(Двенадцать)向人们展示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民族矛盾之痛。影片中12个来自不同职业和不同社会地位的陪审团成员聚集在一起商议一个车臣少年对其继父的一级谋杀指控。围绕着男孩有罪无罪,陪审团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导演将故事的背景至于俄罗斯与车臣深远而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大环境中,探讨了有关司法体系、法律制度、人性对于合理与真理不懈追求与坚持的主题。 2008年俄罗斯上映了一部“穿越”题材的电影《我们来自未来》(Мы из будушего) 四个住在彼得堡的年轻人,以倒卖二战文物为生。他们从城郊的二战战场遗址挖来文物贩卖。有一次他们在一个废弃的野战工事隐蔽部,挖出了几具苏军士兵的遗骨。但后边发生的事谁也没料到,他们在一条神秘的河里游泳时,回到了战火纷飞的1942年,回到了被包围的列宁格勒……他们亲身体会了英雄的先辈们如何出生入死,为国捐躯。他们还共同喜欢上了一位漂亮的女军医,其中的一个年青人还与女军医相爱。影片在最后决战的时候女军医带着伤病员进了一个野战工事隐蔽部,在与她相爱的年轻人的呼叫声中,隐蔽部还是中弹了。隐蔽所里面的人就是他们挖出的那些遗骨。敌人被击退了,四个年轻人终于又通过那条神秘的河,回到了现代社会,但是他们都变了,理解了什么是爱国心,还有如何尊重历史。 2008年导演安德烈?克拉夫库克拍摄了史诗大片《无敌海军上将高尔察克》(Адмираль)。影片以苏联时期著名白军首领高尔察克为主人公,讲述他传奇的军旅生涯和爱情生9 活。该影片把高尔察克塑造成了一位有勇有谋,热爱祖国的海军上将。尽管影片中红军为代表的苏维埃政权已经沦为反面的形象。但导演强调的重心依然是对俄罗斯国家的爱。正如电影中负责清理战场的神父所说:“不管什么颜色,他们都是上帝的子民。”影片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参考资料: 李泱,《列宁关于电影功能的评述》,编者孙志强、吴恭俭,《电影论文集》,文艺出 版社,1989年,第1—40页 李泱,《斯大林关于电影功能的评述》,编者孙志强、吴恭俭,《电影论文集》,文艺 出版社,1989年,第41—44页 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苏联电影史纲(第一卷)》,龚逸霄译,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3年,第332—371页 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苏联电影史纲(第三卷)》,张开译,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2年,第1—32页 郑雪来主编,《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任光宣,《俄罗斯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58—379页 李芝芳,《当代俄罗斯电影》,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第60—144页,365—366 页 李小燕 ,《当代苏联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艺术理论研究部合编,《电 影艺术讲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第533—576页 前苏联 A?卡拉干诺夫,傅保中译,《苏联电影?问题与探索》,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年,第31—48页 金亚娜,《俄罗斯艺术文化简史》,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33—239页 贝文力,《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文化艺术》,冯绍雪、相蓝欣主编,《转型中的俄罗斯社 会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52——463页 10
/
本文档为【前苏联 当代俄罗斯电影概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