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大学生网络群居行为及其引导策略

大学生网络群居行为及其引导策略

2018-09-05 7页 doc 29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3593

暂无简介

举报
大学生网络群居行为及其引导策略大学生网络群居行为及其引导策略 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的基本特征和引导策略 学 院:机械工程学院 班 级:11机械6班 老 师:李 春 梅 小组成员: 孙更(组长)1110100624 范明进1110100603、熊伟杰1110100617、熊正清1110100620、於 辉 1110100628、 胡军亮1110100629 任务分配:小组成员均参与收集整理资料、 范明进、熊正清、孙更、於辉参 与大纲讨论、撰写论文 【内容摘要】:我们对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进行了实证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
大学生网络群居行为及其引导策略
大学生网络群居行为及其引导策略 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的基本特征和引导策略 学 院:机械工程学院 班 级:11机械6班 老 师:李 春 梅 小组成员: 孙更(组长)1110100624 范明进1110100603、熊伟杰1110100617、熊正清1110100620、於 辉 1110100628、 胡军亮1110100629 任务分配:小组成员均参与收集整理资料、 范明进、熊正清、孙更、於辉参 与大纲讨论、撰写论文 【内容摘要】:我们对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进行了实证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网络表现在很多方面,并指出了大学生网络群聚的四大现象,对具体的网络群聚行为进行了分析,对当代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结合研究结果,对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积极的网络生活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求对规制大学生网络行为有所裨益. 【关键字】:大学生 网络行为 分析研究 引导策略 网络群聚是一个融合了生态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概念,生态学中的群聚(aggregation)是指因相似或相同生态要求而聚居在一起的各类生物。近年来,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逐渐成为学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我们应老师要求对所得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得到了大学生网络群居行为的一些现象及特点。 一、网络行为的基本现象 1. 在生活方面 绝大多数人觉得网络平台的交流氛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存在喜欢或者不喜欢。大部分的大学生很早在小学时就开始接触网络,他们的上网是根据需要时才上,时间不一定。其中宅着上网占据了他们大量的闲暇时间;与人交流他们中大部分会选择现实中接触到的人,网络的虚拟性被他们所认识;大多学生会在不知道做什么的情况下上网,然而上网时大多都是为了练习同学感情或结交更多的朋友,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将网络当成了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近半数的学生登陆商业型社区进行网上交易,网络的便利给他们提供了方便;调查显示,对一些网络上的报道,大部分大学生视具体情况而定,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更相信官方的报道,但是有少数学生更相信网友,而对于一些网络上的爆门事件和活动,大部分学生会做出先理性分析,做出判断,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社会生活上,而存在一些腐败问题。譬如:食品安全问题,房价上涨等问题。 2. 在学习方面 在学习需要的时候,大多数的人会上网查找资料,闲暇时有看各种新闻报道的习惯但不怎么看别人的评论,少部分人跟进时事报道和评论更新,他们自己会做一些分析并参与网络讨论,参与其中,与人分享;有半数学生上网时是应工作学习的需要;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上网交友具有针对性,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以提高自己的素质,也有学生较常登陆专业型社区学习专业知识。 3. 在娱乐方面 闲暇时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占据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比重也较大;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较常登陆娱乐型社区,对网络上的一些绯闻事件,他们中大部分能够从中分析,得出一点结论,但是并不完全相信这些新闻。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更关心自己喜欢的生活话题,并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表现的更积极。 4. 在政治方面 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上网时为了了解时政,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然而大多数认为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可信度都极低 ;大部分学生认为社会上最突出问题有官员腐败现象和法制不严现象。在国际交往上,近年来我国与日本频繁发生矛盾与冲突。大部分学生持理性爱国的心态。也有少数学生会为了发泄一下心中的气愤,与日本发生正面冲突,甚至有暴力趋向。 5其他方面 他们也不是事事依赖网络,当他们无聊烦闷或学习生活中有一些不如意,大多数人不会选择网络而是站在现实的角度,或是选择自己出去走走自我调节,或是选择给家人打电话和朋友诉说,同时对问文体活动的参与热情的低沉可以令我们反思 ;当问及你有心事、困惑、郁闷的时候是否愿意通过QQ、MSN、E-mail等网络联系方式接受老师的心理辅导时,大多数人选择不愿意 ;在对网络的中大多数的人很理性的觉得网络对不同年代人之间的沟通起到负面影响不能这么肯定,网络只是部分因素,毕竟有相当多的“70、80后”对网络十分熟悉 。 二、对网络群居行为的分析研究和引导策略 1.网络群居表像分析 1.1网络群居行为表现出一种网络围观行为。在现实中,各种群居以为立场,身份不同和地域的限制,各行其是互不影响,网络的开放性为他们的交锋提供了舞台。 1.2网络群居行为中表现出一种民族主义倾向。当今国家关系如中日关系,中法关系,中美关系等往往引发大学生激烈的反应。一些“网络愤青”满怀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使命感,以言辞激烈表达偏激观点,他们发表情绪化言论,所拥有极端的行为都打着爱国的口号,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政治化倾向。这种行为虽然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是情绪化,粗俗化,偏激话,极端化等非理性行为也极易引发暴力活动,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1.3网络群居行为表现出一种批判现实倾向。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并非是截然分开的它在某种程度上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在现阶段个体权利的保护和社会阶层的冲突更容易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其中民与官的矛盾、穷与富的冲突往往又折射到大学校园比如在李刚事件中大学生纷纷转载的“考试不及格、我爸是李刚,工作没着落、我爸是李刚”就折射出大学生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也反应出他们对社会认知和诉求。从大学生在校园BBS上发泄的种种不满等也可以听到他们真实的想法,也是网络成为一种倾听真实声音的窗口。从批判现实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也更为真实地聚焦了现实,反映了民情,有效维护了大学生的知 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具有积极的正面影响。 2网络群居心理视角探析 2.1感缺失。由于网络传播匿名性的特点,每一个网络用户在互联网上均可以自己所的任何一种身份出现。参与者的匿名性直接导致了发表言论和意见的匿名性。如此一来舆论人可以在完全公开、完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尽情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不担心会因为发表了某些于他人不利的言论而另生事端。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面对来自于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个人行为受到各种社会习俗、学校制度的约束很多人都将自己强烈而复杂的内心活动隐藏在平和与平淡的言行背后。而在网上虚拟的身份与匿名的形式给了人们一种空前的安全感。正是这种安全感增加了人们对自我意志的认同并激发了人们表达与表现的欲望。于是网上的畅所欲言与无所不言成为了可能。但是大学生往往不能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言行他们认为在网络匿名性和高度自由性的情况下无需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无需考虑自己言语的影响他们可以在网络上发泄、谩骂、攻击他人、随意发帖等社会责任感由此丧失。 2.2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网络群体最突出的心理特征。集体无意识现象最早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发现。他指出无意识现象不但在有机体的生活中而且在智力活动中都发挥着一种完全压倒性的作用--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在网络论战中大部分大学生网民并非是由自己的思维、意见和价值观所做出的理性的选择,而是在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下做出一些和自己个性或平时表现并不相同的选择。在网络上参与论战的大学生群体,其现实的身份、背景、地位、个人经历、成长环境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群体所营造的这种激烈的情绪和无意识的状态下却做出了相同的情感、行为上的选择。这都是由于在当时情景下融入集体的网络成员产生了新的集体心理,无意识地卷入了一场网络群体行为的“战争”。在一些高校临近毕业前夕,即将离校的学生经常会发生一些群体行为。他们在特定的时刻聚集在一起唱歌、吵闹甚至破坏公物,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其他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抛弃了大学生本该具备的文明素养。在各种情绪的渲染和无意识心理的控制下暴露出不可思议的一面,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2.3随波逐流。在心理学中从众是指由于群体压力而引起的个体行为或信念的改变。群体压力是指群体成员基于遵守群体以及为了同其他成员在观点、行为上保持一致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年轻的群体,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自我意识强烈。他们本来就倾向于注重事物的感知而非理性的分析。他们宁愿相信网上有的也不愿相信自己思考的。他们更多的是依赖“看”的方式感知世界,而排斥“想”的感知方式。一些通过论坛、社区、博客临时组成的松散的大学生网络群体往往针对社会热点和他们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随大流”的思想广泛存在,他们往往相信网络的意见而非经过认真的思考。从众是生存的本能但无意识的从众失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懂得规避从众的风险,就很可能成为从众的牺牲品,也使自身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 3引导策略 3.1科学认识。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存在、活跃 已是不争的事实。网络的功能齐全、信息丰富、雅俗共赏、自由开放等满足了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多种需求,有利于群体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群体成员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互动、平等、自由等发表自己的思想和看法,适时地转移、倾诉和宣泄不良情绪,排解在校学习、生活的压力。虚拟群体的在线“真实”交流也能使我们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网络蕴含的大量信息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新的机遇和平台,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了条件。因此,大多数的网络虚拟群体是对正式群体的有益补充。要对网络虚拟群体进行科学、全面地认识,针对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应对。对积极型的网络群体要大力支持,给予保护、利用,促其成长,充分发挥其作用;对消极型的网络群体,应主动了解亲近,与他们建立感情,进而施加影响力,促其转化;对破坏型的网络群体要采取果断措施加强管理,并视情节轻重,给予适当处理 3.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研究虚拟群体是为了关注现实群体的大学生,让网络虚拟群体的成员在现实中健康成长而不是沉迷于虚拟时空不能自拔。大学生的精力充沛、思想活跃,表现欲望强烈,学校要发挥正式群体的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校园文化活动以自身的权威性、凝聚力、亲和力和感召力来影响网络虚拟群体成员。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努力实现大学生网上虚拟群体与现实学生群体的互动,让现实生活延伸到虚拟空问中,巧妙地使虚拟生活蕴涵现实生活的意义,也可以指导正式群体的社团、班级等在网上构建相应的虚拟组织,同时也能赋予正式组织活动更多的乐趣和更大的吸引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可以组织如嘲络知识、网络创意、页面设计、个人网站等比赛活动,这既有利于大学生加深对网络的理解,也有利于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激发大学生的上进心、创造性。 3.3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活动平台是虚拟、平等、开放的网络,面对名目繁多的网络社区组织,高校必须建立自己的网上社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针对性原则,让社区主题的内容、栏目设置都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针对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增强社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将教育与服务融为一体,增强网络的服务功能,寓教于乐;其次,要保持网络虚拟原则,保留网络虚拟群体的自由、平等、匿名,制定、宣传虚拟社区的管理规定。 【结语】当代大学生对待网络上的事件和活动,能够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他们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作为大学生应该加强对网络事件的认知和做出相应的决策能力。
/
本文档为【大学生网络群居行为及其引导策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