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2017-09-30 23页 doc 46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办公小小子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一)知识结构 中国近代经济 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错综复杂。其经济成分主要有: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受经济性质和各时期社会矛盾影响,各成分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尖锐对立,这决定了近代中国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复杂多变的特点。 1(封建自然经济 ?整体特点: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自己自足,以满足自我消费和保障基本生存条件为目的。排斥市场交易,排斥竞争,有典型的分散性和滞缓性。与商品经济相比,它活力小,...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一)知识结构 中国近代经济 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错综复杂。其经济成分主要有: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受经济性质和各时期社会矛盾影响,各成分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尖锐对立,这决定了近代中国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复杂多变的特点。 1(封建自然经济 ?整体特点: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自己自足,以满足自我消费和保障基本生存条件为目的。排斥市场交易,排斥竞争,有典型的分散性和滞缓性。与商品经济相比,它活力小,排斥社会分工,不受价值规律的约束。 ?解体过程:随着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出现而逐渐瓦解。资本主义列强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进行资本输出,逐步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这一过程中,列强不平等交易和廉价商品冲击下,中国原有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对原料的掠夺、收购和农民购买商品的需要,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自然经济可靠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破产,由沿海而内地,总趋势走向衰落解体。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已有了较为彻底的改变。 ?评价:封建自然经济是封建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中国“闭关政策”实行的根本原因。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固的抵制作用,且被它瓦解着。但随着中外反动势力政治上的相互勾结,也出现了封建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下,自然经济解体,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这即使中外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又使农民具有强烈革命性而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小农经济落后分散的特点,又决定了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和局限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整体特点: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它自由、开放,充满活力和竞争。为强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兴衰过程:鸦片战争前主要是鸦片贸易和少量商品输出。鸦片战争后到甲午中日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时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具体表现为政治贷款,抢修铁路,争夺矿权,建立工厂等,通过这些方式,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和内政外交,垄断了中国的工业和交通。“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日本乘机扩大侵略和投资,一度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原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列强一方面依据不平等条约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金融和财政。“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其“以战养战”目的下对工矿业、农业、财政金融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加紧经济扩张。抗战胜利后美国利用经济霸权地位及不平等条约获得特权,独占中国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收了部分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肃清了其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 ?评价: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和掠夺,压制和排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并使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地化特征。同时,也瓦解着自然经济,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促进近代化进程。有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特点。但后者非列强的主观愿望,不是主导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封建经济既相互矛盾有相互勾结和依赖,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了中国早期无产阶级。 3(洋务企业 ?整体特点: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为根本目的和官僚式的管理运作,使其具有封建性;由于政治而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性,使其具有官僚买办性;采用机器生产,民用企业生产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一开始即以垄断面貌出现,有呈现有别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洋务企业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兴衰过程:19世纪60年代,为镇压人民革命运动,为抵御外侮,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清政府的一些地方实力人物开创军事工业。以曾国藩1961年创办的安庆军械所为标志,洋务企业兴起。其管理以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为主。70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和运输的困难,洋务派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大批民用工业,基本是以市场利润和价值规律为基础,明显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甲午战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和抵制列强的资本输出,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实际上把洋务企业放到与民族企业平等的地位,洋务企业垄断地位丧失,这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早期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但未形成全国性的体系。 ?评价:清政府企图在封建生产关系基础上发展先进生产力(“中体西用”),维护统治,结果,没能改变清王朝的命运,更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其失败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它使自然经济瓦解,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且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符合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在洋务企业的基础上产生了早期官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得以壮大。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整体特点:民族资本主义表示明末以来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和发展。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其产生条件不充分:自然经济的解体虽然提供了市场,但被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垄断;其次,近代中国既缺乏西方式的殖民掠夺积累资本,也缺乏近代化投资方式,只是一批地主、官僚、商人为利润驱动,把部分剥削所得转化为资本,这决定了其投资少、规模小。再次,技术力量薄弱,设备和即使严重依赖外国。上述几方面使民族资本主义有“先天不足”的特点,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既有矛盾,又存在依赖性,这又导致了民族资产阶级带有革命性和软弱性的两面。 ?兴衰过程(阶段发展特征,原因):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开始兴起;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输出资本,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初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出现与“民主共和”思想并行的“实业救国”浪潮,尤其是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工业一度迅速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20世纪30、40年代,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日渐萎缩。因这一时期,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了社会经济,日本侵略中国,对沦陷区经济实行掠夺和统制政策,以战养战; 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 ?评价: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利于社会进步。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等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促成因素之一。但是,由于其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能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也不尽合理,且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这决定了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有限。其发展前提应是政治上的民族独立。 5(官僚资本主义 ?特点:是四大家族对外依赖英美帝国主义,对内利国家政权进行掠夺和控制集中起来的,是中国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点。与洋务企业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兴衰过程: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为巩固统治,解决内战军费和财政困难,进行经济改革。改革过程中,通过控制金融、改革币制、整顿税务等手段,巧取豪夺,建立起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对全国经济的统治地位。(1936年对金融垄断地位的确立,标志着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最终形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统制经济政策,加强对工业的垄断;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剥削和大肆兼并土地,实行土地专卖政策,独占金融,官僚资本急剧的膨胀起来。全面内战爆发后,为挽救国统区经济危机和弥补军费的不足,国民政府滥发纸币,财政金融全面崩溃,工、农、商业纷纷破产。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结束了它地经济的反动统治。 ?评价: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反动的经济,不足以代表民族经济的发展方向。它与外国资本主义、北国封建主义经济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赖,严重阻碍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根本不可能使中国富强。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恢复国民经济的首要措施,官僚资本被没收并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 6(新民主主义经济 ?整体特点:是中共历领导下的根据地、解放区经济。它即非资本主义经济,也不是社会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混合型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不是完整的经济形态,是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是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渡的经济形态。 ?发展过程: 土地改革时期是其萌生时期:这一时期,为调动一切反封建因素,壮大革命力量和粉碎国民党经济封锁,中共在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把农业放到第一位,兴办工厂,既为“反围剿”斗争奠定可物质基础,又为以后的经济工作积累了经验。 抗战时期是其发展时期。中共在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是壮大时期。中共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解放区广泛深入地进行土地改革,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解放生产力;同时积极发展生产,壮大了新民主主义经济,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坚强后盾,也为建国后全国性土改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准备了条件。 从建国后到1952年底,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确立和发展的时期。中共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把它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基础;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发展、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完成了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变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最终恢复发展了面临崩溃边沿的国民经济,同时,新民主主义经济达鼎盛时期。 1953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是终结时期:中共从国情出发,通过“赎买”方式,又低级向高级过渡,逐步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国民经济;农业和手工业也通过合作社方式,把私营个体经济改造为集体公有制经济,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成功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过渡。 ?评价: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当时中国各革命阶级的利益。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是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组成部分,如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反对私人垄断国民经济,发展国营经济等,特殊环境下,有赖于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实现。新民主主义经济主要分布于农村,把发展农业放在第一位,后逐步增强。它代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中国现代经济 1(发展过程 ?在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时期。中共“八大”对当时国内形势做了正确的估计和,同时也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提出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但由于其后政治上对阶级斗争问估计过于严重,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经济建设上不懂得遵循客观规律,急噪冒进,1958年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提出总路线时,片面强调“多”“快”,轻率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积极性受挫。而且,这种局面一再恶化,政治上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群众运动冲淡了经济工作,加上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恶化等原因,1959-1961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局面。“八字方针”提出和“七千人大会”后,1962年起,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十年内乱造成5千亿的损失。1973年周恩来主持忠言工作和1975年邓小平主持忠言工作时,实行整顿,社会秩序逐渐稳定,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进入新时期的标志。会议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面拨乱反正,改革开放。1980年以后,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城乡经济空前活跃起来。同时,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一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且从东部转入大西部的开发之中。1987年十三大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及“三步走”战略。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评价: 社会主义经济在曲折中前进,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趋势是向前发展的。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规模是改革开放前围绕经济建设的两个因素。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我国曾一度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平均分配等,忽视了商品价值规律。这一体制虽在经济恢复和改造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在建设时期影响了社会 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为间接管理和宏观调控。计划是市场结合起来。同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生产关系的一系列调整改革使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 几十年的经验教训证明: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必须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四项基本原则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二)重点讲解 1(近代前期中国经济成分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性质:自然经济是封建性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洋务经济全是资本主义性的。 关系:?封建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很慢,长期内一直占主导地位。它对三种资本主义经济有抵制作用,而三种经济又都瓦解着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洋务经济既有矛盾,又存在依赖性;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洋务经济同样存在对立和一定的依附关系。 2(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关系 自然经济基础之上是农民和地主阶级,自然经济落后性决定了两大阶级的落后和局限性。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先进性决定了两大阶级均有进步性。作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和外国资产阶级均有反动性,被统治阶级的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具有强烈的革命性。 3(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特点、成因及影响 结构特点:近代前期,以封建经济为主,多种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形成原因:封建统治者不愿触动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土地制度依然保存,加上列强把中国封建势力作为在华统治工具而不敢触动封建剥削制度,所以封建经济解体速度慢,且长期占主导地位。伴随列强的侵略,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出现并逐步扩大势力;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的同时,“西学东渐”局面也正形成,为维护封建统治,“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兴起;同时民族资本主义也兴起和发展。由于后三者性质相近,存在相互依赖性,故能同时并存。 4(复习基本要求 ?注意概括阶段特征并分析原因及其影响。 ?把握每类经济形式的特点,能灵活判断和区分。同时,理解各种经济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注意分线索大跨度进行高度的概括。通过发展事实,结合国情,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注意经济与政治发展特征的内在联系。 (三)典型例题 例1((1996年全国高考题) 阅读下列: 材料1:(大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 ——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材料2:陕甘宁边区垦荒、耕地面积和谷物、皮棉产量 年份 开垦荒地 耕地面积 谷物产量 皮棉产量 1941 39,0万亩 1210(5万亩 147万担 58万斤 1944 128(8万亩 1461(5万亩 175万担 300万斤 ——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39,1941) 《陕甘宁边区建设概要》提供的资料 材料3:可以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即边区政府在发展它的领域内的生产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1940,1941年间国民党加紧封锁以后更是如此„„在农业上,粮食作物的产量可能至少是有所增长的,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增加谷物种植而大规模垦荒的结果。纺织品原料的生产由于棉花种植的恢复和振兴,肯定也大大增加了„„政府发展生产的努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因为有了这样的进步,边区政府能在1943,1945年间很好地达到了在衣、食、住等方面自给自足的目标。当然,这些目标也反映了极端俭朴的消费水平。 ——(关)施兰《陕甘宁边区生产的发展 回答: (1)根据材料1,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 (2)根据材料2,比较1941年和1944年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材料3,是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段评论。请结合材料2和你的认识对它加以鉴别并简述理由。 探测 此题考查的相关知识点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从能力考查的目标上看,考查的是考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往对这一知识的考查,只是把它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为渡过困难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去考查。从能力考查的目标上看,1998年全国试题中所考“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外交努力”一题,同样考查的是创新思维能力。考查这一能力还可以从多角度命题,如:关于国民政府前期的对内政策,传统观点认为,国民政府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因而评价较低,其实足不公正的。可见在备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很重要。 诊断 本题以文字与统计数字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了三段关于抗日战争后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史料,要求考生回答命题者设计的三个问题。本题的命题意图在于(1)使考生认识大生产运动的必要性,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2)考查考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的能力,以及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获取有效信息的材料辨析和处理能力。 本题第(1)问要求回答大生产运动强调“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的特殊意义,这就要求考生把大生产这一历史事件中的“以农业为主体”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正确的评价,这需要考生结合课本中讲的有关内容分析。可很多考生扣不住“以农业为主体”而答成“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渡过了困难时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失误的原因,一是审题出现偏差,二是设问要求是“材料l”,而不是依据所学知识,考生未能从材料1中获取有效信息。第(3)问,有相当多的考生没有认真阅读理解材料的情况下,便对美国人施兰的观点大加否定和驳斥。有的考生甚至认为“这些目标也反映了相当俭朴的消费水平”是不对的。考生的失误主要在于没有认真阅读、理解材料以及思维定势造成的。一看施兰 是美国人便对其观点加以否定,这就不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评论。另外,有些考生虽然肯定了施兰的评论正确,但对自己的答案仍持怀疑态度,对施兰的评论再挑剔一番。 参考答案 (1)当时,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和国民党包围、封锁之下,一切都必须自力更生,首先要解决抗日军民的吃穿问题,才能生存下去和坚持斗争,其他各业也要依靠农业才能发展。 (2)开荒、耕地面积和谷物、皮棉产量的增长,其中皮棉产量的增长幅度最大,大生产运动取得很大成绩。 (3)按以下三个层次给分 第一层:评论正确,符合大生产运动的实际情况。 第二层:评论正确,材料提供的数字可以证明,根据地渡过困难的事实更是证明。 第三层:评论正确,他根据事实充分肯定在大生产运动取得的成绩并承认它达到了目标,同时也指出这是就极端俭朴的水平而言的。 例2((1998年全国高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 材料2: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 (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农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杜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请回答: (1)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其危害。 (2)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 探测 此题考查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及危害。从大的方面讲人民公社化运动一直是高考的“冷点”。但从切入的角度上看,此题涉及了生产关系的调整,而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在1995年的全国考试中第42题做了重点考查:“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次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许多考生不明晰生产关系包括哪几个方面,因而也不清楚哪些内容属于生产关系变革或调整的范畴,因而造成大量失分。 诊断 此题为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问要求概括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和危害,要点有二,一是错误,二是危害,答案主要通过分析材料,从中概括出来。题干对“错误”有两个限定,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二是“分配方式”。首先应当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才能不至于误答。此问在考查处理材料能力的同时,也测试了对经济学两个概念的理解能力,体现了对知识迁移能力或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能力的考查。第(2)问要求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总结历史教训是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之一,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社会作用。此问主观性较强,答案容易发散,但要从“危害”中得出教训。所谓教训,就是从失败或挫折中得出某些认识。此问意在考查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能力。要注意从此题中借鉴其命题的角度和意向。 参考答案 (1)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脱离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 分配方式:“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 危害: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搞建设必须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 (四)习题 一、选择题 鸦片战争前后,中英贸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据此回答l,2题。 1(18世纪中期起,中英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的经济比英国发达B(英国的商品价格高,中国需求量少 C(中国的茶叶、生丝、药材价格高D(中国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丝大量出口,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开放 B(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竞争力强 C(中国丝茶质量高、价格低廉 D(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进程。据此回答3,6题。 3(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因素有( ) ?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洋务运动的诱导?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A(????B(??C(??D(?? 4(中国早期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最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 ) A(最早受到外国侵略B(自然经济解体最早 C(被开辟为通商口岸D(便于发展对外贸易 5(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决定的B(中国封建势力强大 C(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阻碍D(受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 6(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创举是( ) A(企业公私合营B(全行业公私合营 C(代购代销D(实行赎买政策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通过一系列措施,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也使国民经济得到全面复苏,据此回答7,13题。 7(1928年至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哪些措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形式上完成对全国的统一?改订新约运动?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 运动 A(???B(???? C(???D(??? 8(历史记载近代中国“全国之银两,因其重量及成色各不相同,逐有七十二种不同之标准”。造成这一历史现象根本原因在于( ) A(中国没有完成工业革命和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B(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C(军阀割据没有形成全国政治上的真正统一 D(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9(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对此理解和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废除了在中国长期流通的金属货币代之以纸币 B(实现了中国货币和国际货币的接轨,从而完成了中国货币的大统一 C(货币的大统一,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形成 D(是四大家族掠夺财富的一种手段,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10(抗战前,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量为“亿元,1947年达40万亿元,1948年达660万亿元,这说明( ) A(由于日本侵略,国统区经济不景气 B(内战爆发,国民政府为解决财政赤字而滥发纸币 C(国民政府经济逐年递增 D(国民政府金融业高度发展 11(据统计,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长了80,,导致这一结果的客观原因是( ) A(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西方列强因受经济危机的打击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C(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的统一推动了经济发展 D(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发展 1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上的特点是( ) A(美国对华商品输出占首位B(官僚资本实行经济垄断 C(经济措施有一定作用,但收获不大D(民族工商业日益萎缩 13(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根本不同是( ) A(前者属于官僚,后者属于资本家 B(前者是封建经济,后者是资本主义经济 C(前者依靠国家政权,后者依靠个体经营 D(前者属国家,后者属个人 14((2003年新课程文综高考题)经过土地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是( ) ?分到了田地?分到了地主的全部财产?摆脱了封建剥削与债务?摆脱了政治压迫 A(???B(??? C(???D(???? 15((2003年新课程文综高考题)下列与农业合作化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中,中共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B(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C(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 D(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国家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16(建国初期,人民政府为整顿市场秩序,展开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这实质上是一次( ) A(展示了双方经济领导能力的较量 B(对工商业者普遍进行的守法经营教育 C(双方为争夺市场控制权的斗争 D(对投机倒把活动而进行的有力打击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1953,1956年伴随着三大改造的进行,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又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据此回答17,2l题。 17(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其表现不包括( ) A(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B(对经济活动统得过死 C(分配中平均主义倾向严重D(土地公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18(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的所有制形式比新民主主义时期增多了几种,其产生的根源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 B(城市全面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C(我国迈开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D(我国在三大改造完成后已全面建立公有制 19(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 ?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间接管理 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体制 A(????B(??? C(???D(??? 2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B(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C(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1(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有市场,资本主义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这深刻地表明( ) A(经济发展有客观规律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不可以仔细划分的 C(可以在政治上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能在经济上划分 D(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必须遵循 建国以后,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我国农村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据此回答22,25。 22(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B(农村改革深入发展 C(乡镇企业异军突起D(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 23(下列哪些做法或政策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根治淮河?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实施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 A(????B(??? C(???D(?? 24(近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主要是因为( ) ?乡镇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农民负担沉重?农产品品种老化?农业种植 结构不合理 A(????B(??? C(???D(?? 25(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是因为(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和农民的收入下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农业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压力 A(????B(??? C(??D(?? 二、非选择题 26(近代山东建有两家著名的酒水企业,一是1898年广东华侨张振勋在山东烟台创设的张裕酿酒公司,生产葡萄酒、白兰地。一是1904年英德两国资本合资在青岛创办的英德麦酒厂。1948年,该厂被齐鲁公司接管,改名青岛啤酒厂。据此回答: (1)指出张裕酿酒公司和英德麦酒厂(青岛啤酒厂前身)建立的历史背景。 (2)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在山东可以创办大量酿酒企业的原因。 (3)旧中国西方国家在中国投资设厂与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在华投资设厂有何本质不同。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至于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舟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矧(况且)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富商大贾,历次方折,裹足不前„„而乡僻愚民,犹剔壤挖岩,种植不已,等良田于硗确(把良田看做是坚硬贫瘠的土地),置耕织为缓图,逆料数午后,工本徒抛,衣食无着,势将坐围„„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民心颇知改悔。 ——卞宝第《卞制军政书》 材料2:中国所产,茶丝为两大宗。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愈七日减十之二进制,又愈七日减十之三,俟愈久,价愈减,华商不齐一,遂为所挟,不得不卖。而夷人阴狠狡诈之心,尤有 甚焉者。茶有头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人闻其利,遂争往,及二春至者多,则价骤降,如值银一百两,仅出银五。六十两,非令大亏其本而去不休。如是至三春至者必少,则又就最后者五六人,数倍其利以欣之,以诱华商未死之心。庶明年人方踊跃来办。总之,沾润者不过数千两数百两,且其人有数,而折短者动辄数万两数千两,且其人甚多。盖彼心齐一,制华商盈缩之命,华商如鸟在笼中,闭放由人,不能自主矣。 ——欧阳显《见闻琐录》 回答: (1)据材料1回答:“各国通商之初”,原本视各茶为“末业”的武夷北苑农民为什么争相种茶?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又说明了什么? (2)据材料2分析外商采取什么手段控制中国茶叶市场?这又说明了什么? (3)你从材料所述的一些现象中受到哪些启发? 28(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封建统治者长期以“农本”思想作为重要的治国思想。建国后,几代领导人也都十分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据此回答: (1)分析我国封建统治者以“农本”思想作为重要治国思想的原因,并简述其影响。 (2)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特点。 (3)简述当代我国农业发展状况,说明我国当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实现农业稳定发展的条件。 参考答案 DDCBD DBDDB BBCBC CDCAD DCDBB 26(解析:该题是一道文科综合题,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张裕酿酒公司和青岛啤酒厂是目前中国较大酿酒企业,以这两家企业初创的历史切人,从时间、空间和意识三个角度去综合考查相关政、史、地知识,可谓匠心独运。 第(1)问要从这两家企业创办的时间人手去思考,张裕酿酒公司创办于1898年,青岛啤酒厂创办于1904年,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间段创办的,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对 中国的经济侵略有何变化?民族工业发展有何机遇? 第(2)问考查是地理知识,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是要建酿酒厂必须保证有原料(优质小麦、葡萄、水等)、有市场、交通条件好等,然后分析青岛、烟台是否具备这些条件? 第(3)问具有“古往今来一线牵”的特点,要求学生把旧中国西方国家在中国投资设厂与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在华投资设厂的本质不同找出来,应从设厂的目的、影响去分析思考。 应该说该题学生解题用到的知识在课本中大多已学过,但由于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材料是课本外的,是鲜活的生活素材,学生必须对材料进行确认、解读,并根据设问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整合、构建,从而实现了由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向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的转换。 参考答案: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成为列强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由此外国在华设厂数量增多。同时,随着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自身力量的不断壮大,华侨创办的企业也日益增多。张裕酿酒公司和青岛啤酒厂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办的。 (2)山东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属暖温带气候,土地比较肥沃,适于种植小麦、葡萄等农作物,这给酿酒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山东一些地区靠海,如青岛、烟台等,其他一些地区的地下水也比较充足,如济南等,可以为酿酒业提供水源;山东交通便利,产品很容易运输,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旧中国列强在华设厂,其主要目的在于掠夺中国财富,赚取高额利润,具有突出的殖民侵略性。而现在我们吸引外资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我们可以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发展自己的经济,缩小与世界的差距,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27(解析:本题从知识角度旨在考查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从能力角度旨在考查对材料分析、理解和说明能力,从现实角度则旨在说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遵循价值规律,从备考的角度旨在引导学生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 参考答案: (1)?外商大量收购中国茶叶,茶价上升,种茶有利可图。?这体现了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过程。?世界茶叶大量增加,价格下跌,冲击了中国市场;当时中国技术落后,信息不通;社会落后,对生产无人管理引导。因此,茶叶已跌,种茶已赔本,而偏僻地区的茶树还在扩大种植面积,其结果导致“工本徒抛”大批农民破产。?说明中国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市场受到世界市场波动的影响。 (2)中国茶叶的外销全靠外商,外商通过操纵中国市场的价格起落控制中国茶叶市场,获取暴利。这说明中国海关控制在外国人手里,中国经济极大地落后于资本主义,中国只能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廉价原料掠夺地。 (3)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定要熟知市场行情,同时还要遵循价值规律,切忌盲目生产。 28(解析:此题是围绕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状况以及农业发展现状来设计的,古今结合,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归纳、概括,切忌答成农业发展情况。回答第(2)问时要注意运用政治学科的相关知识去解答。 参考答案: (1)原因:从根本上讲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业生产部门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影响:一方面,以“农本”作为立国思想,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统治者在强调“农本”的同时,就是视工商为末业,这显然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到明清时期,更加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从经营方式上看属于粗放式经营;从经营规模上看,由于统治者抑制兼并,小农经济大量存在,经营规模小,基本上是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从农作物的种植上看,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但经济作物的种植不断增加。?从生产目的上看,主要是满足自身的需要,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低,但随着货币地租的出现,明清时期有大量农产品投放市场上。 (3)状况: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抗灾能力提高,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农业与世界农业关系更密切。 发展方向:依靠科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现现代化。 发展条件:?要靠党的政策,要把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经营体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 ?实施科教兴农,使农业走上优质高效之路。 ?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
本文档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