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培训情况

2020-03-08 6页 doc 19KB 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908

暂无简介

举报
培训情况培训情况 遵义玉隆铝业有限公司2008年10月25日 根据区委《关于全区领导干部第二轮提升素质提升能力三年培训计划》和区2008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的安排,7月20日至7月26日,区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区环保局在青岛市委党校和威海市委党校举办了一期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专题培训班,培训班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培训班的基本情况 本期培训班共安排了5个专题讲座,内容包括青岛市环保工作经验介绍、国际国内环保形势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专题、威海节能减排研究、威海城市化进程中的环...
培训情况
培训情况 遵义玉隆铝业有限公司2008年10月25日 根据区委《关于全区领导干部第二轮提升素质提升能力三年培训计划》和区2008年干部教育培训的安排,7月20日至7月26日,区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区环保局在青岛市委党校和威海市委党校举办了一期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专题培训班,培训班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培训班的基本情况 本期培训班共安排了5个专题讲座,内容包括青岛市环保工作经验介绍、国际国内环保形势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专题、威海节能减排研究、威海城市化进程中的环保规划等,同时针对培训内容,安排了海尔集团、青岛啤酒集团和环翠区农村环保、荣成市环保工作等企业和地区的参观考察。这次培训由区政府章红新副区长亲自带队,开发区、镇(街道)分管环保、城建口子的负责同志和相关职能部门分管环保工作的负责人参加了培训。 二、青岛、威海两地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 本次培训班,青岛、威海两地在加强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先进思路和成功做法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青岛和威海是山东省的经济龙头城市。改革开放以后,青岛经历了经济发展导致环境恶化的阵痛,以“壮士断臂”的决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经过10年的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形成了山海优美、环境整洁、功能完善、生活舒适的人居环境。威海市始终坚持“环境立市”政策,把生态环境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驱动力,实施“青山、碧海、蓝天、净土”四大行动,在全市形成了人人重视环境保护、共同推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该市生态环境 状况指数排名连续九年位列山东省第一,并获全球人居领域的最高奖项—“联合国人居奖”。两地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生态治理等方面的主要做法是: 一、优先突出环保在规划中的科学定位。青岛市高起点地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环境领先”的城市生态化战略,提出建设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体系、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等六大生态体系,分别编制了水系、绿地、资源、环境等生态环境建设的专项规划。威海市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确立了“环保优先”的原则,作为兼容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发展的保证,贯穿在社会经济的各项事务中。该市遵循“自然融于城市,城市归于自然”的原则,高质量地编制了《威海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全市不同区域的环境容量和自然条件,科学划定了调整优化区、加快发展区、控制建设区和生态保护区,形成了覆盖城乡、相互衔接的生态建设规划体系。 二、积极推进以循环经济为重点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青岛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强势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企业层面,青岛积极推进清洁生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青啤集团的“点线结合”,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黄岛发电厂通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废物“零排放”,铬渣、白泥、电石泥企业间的循环利用等均已成为全国同行业学习的典型。在区域层面,继青岛新天地工业园被国家批准创建国家级静脉产业类生态示范园区之后,青岛高新区市北产业园被正式批准建设国家生态工业园,胶南环保国际产业园也被国家批准建设首个国际环保产业园。在社会层面上,青岛积极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城阳区、黄岛区成为国家级环境管理示范区,青岛市被列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威海市践行的环保优先的战略,催生了清洁型的产业结构,形成了机械、电子、轻纺、建材、食品等科技含量高、消耗少的产业体系。对结构性污染的传统工业企业,威海探索出了环保循环经济这条治污增效之路,各骨干企业基本实现零排放。 三、科学制订资源节约集约的环境准入条件。青岛市着力提高项目门槛。胶州经济开发区以投资强度、税收贡献率、投入产出比决定项目的取舍。凡是项目投资强度低于200万元/亩,亩均税收低于10万元的项目一律不予落户;青岛保 税区则重点引进国家鼓励扶持的朝阳产业、高新技术项目和投资规模达2000万元人民币或3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对于投资规模小于600万元的项目不提供土地,只供厂房。威海市着力把好项目准入关。坚持在开发建设中优先考虑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是威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该市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项目落户与否的硬性指标,选择工业项目必须要优先考查污染排放指标,从源头上严格控制高污染项目进入。同时,对重点单位的GDP能耗、水耗、排放强度以及环境容量实行全面控制。据统计,威海建市以来因污染而拒绝的项目有210多个,合计资金超过70亿元。 四、全力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一是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威海市近五年的环保资金投入平均每年超过10亿元。高投入带来了齐备的环保设施。目前,全市建有污水处理厂6座,处理能力22万吨/天,超过了污水排放能力,并在远遥村建起了全国唯一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全市建成垃圾处理场4个,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中心城区有近17.5平方公里是草坪、丛林等绿化带。二是制定完善激励政策。青岛市制定出台了《生态市建设奖励办法》,对绿色创建、环保基础设施、循环经济等11个方面进行奖励或补助。2008年,该市首次设立政府节能奖,对节能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优秀节能成果给予5万元至20万元的奖励,对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且效果明显的项目给予财政扶持。三是探索环保设施市场化运作。青岛市环保基础设施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和垃圾处理项目向全社会开放,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环保市场。目前,已有10多家环保建设单位对全市50多家外资或民营企业的治污设施进行社会化运营。威海市成立了固体废弃物管理中心,规范企业间固体废弃物交换、转移有序的市场化运作,推动了一批变废为宝环保企业的蓬勃发展。 五、着力提高各个层面在思想观念上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青岛市树立科学发展的鲜明导向,把干部任期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排污总量控制情况、环保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运行情况纳入考核内容,作为一项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从体制上极大地提高了各级决策者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威海市注重营造全社会上下形成人人自觉参与环保的氛围。该市政府设立了环境保护工作市长公开电话和督查催办机构,对公众所反映的问题,及时协调处理;还利用媒体力量,加大宣传和监督,使保护环境在威海成为 一种强势舆论。当地主要媒体都开辟了环保专栏,对环境保护的不足和经验,进行全方位“炒作”,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饭后“谈资”,起到了良好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三、启示与思考 通过培训和考察,青岛、威海两地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发生重大战略转变的新形势下,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跨越发展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两地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建设生态文明要以科学理念为先导。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创造金山银山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青山,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严峻考验。青岛、威海两地的成功实践,得益于科学发展理念为先导,始终把环保优先作为发展的价值取舍。实践告诉我们,经济加快发展时,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牢固树立和落实“既要增加GDP又要减少COD”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在指导思想上强化环保优先,在发展布局上体现环保优先,做到“留一方净土、富一方百姓“,探索出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子。 启示二:建设生态文明要以生态规划为前提。青岛、威海两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重突出环保在规划上中的科学定位和区域布局,发挥规划环评在经济发展中的宏观与源头调控作用。我们要谋求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生态规划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地位,运用全面系统的生态学观点制定科学的城市定位、合理的区域和产业布局,强化生态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从宏观上严防因规划布局不当而带来的结构性污染和环境问题,促进城乡区域环境整体优化。 启示三:建设生态文明要以加大投入为基础。青岛、威海两地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两地政府在环保事业投入中起主导作用,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体系。当前,我区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把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确保环保投入增加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要积极推进投入机制创新,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把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环境整治、节能降耗等有关生态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重点支持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和环境执法监管能力建设;依法征收排污费,建立环境保护基金,使排污者和开发者成为环保投入的主体。要大 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市场取向的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市场化。 启示四:建设生态文明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由来已久的矛盾共同体,这是无可回避的客观事实。从本质上讲,环保工作难在改革创新,出路也在改革创新。我们要善于把握新时期环保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从体制机制上化解环境矛盾。一是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和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对每个重大建设项目,有关部门要认真审查其土地适宜性、环境承载力等要素,建设前做好环境评估和环保规划,建设中做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项目建设同步,建成后加强环境管理。二是建立传统产业改造机制。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手段,以狠抓节能减排为重点,对冶金、化工、电子等重点行业强制推行“清洁生产审计”。积极引导企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有效化解环境压力和成本压力。三是建立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环境保护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健全相应的法律监督机制、环境资源市场配臵机制、目标考核机制以及生态建设重大事项的决策协调机制和公示听证制度等,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社会参与、依法监督的工作格局。 启示五:建设生态文明要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只有大力培育全体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大力弘扬生态环境文化,切实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资源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的生态价值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念。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各类环保公益性活动,动员全民积极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加快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政府在制定城市生态发展政策时,要广泛听取民意,充分反映民意,增强政策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使关注生态、保护环境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
本文档为【培训情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