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政治经济学论文-论述第一次技术革命以来我国生产关系的变化.doc

2017-10-07 4页 doc 15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1127

暂无简介

举报
政治经济学论文-论述第一次技术革命以来我国生产关系的变化.doc政治经济学论文-论述第一次技术革命以来我国生产关系的变化.doc 论述第一次技术革命以来我国生产关系的变化 —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角度 摘要:第一次技术革命以来,以英国为主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取得了飞跃的发展,而落后的旧中国却才迟迟地迈出发展的第一步,在资本主义入侵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旧中国开始了艰难而曲折的探索,并最终取得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
政治经济学论文-论述第一次技术革命以来我国生产关系的变化.doc
政治经济学论文-论述第一次技术革命以来我国生产关系的变化.doc 论述第一次技术革命以来我国生产关系的变化 —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角度 摘要:第一次技术革命以来,以英国为主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取得了飞跃的发展,而落后的旧中国却才迟迟地迈出发展的第一步,在资本主义入侵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旧中国开始了艰难而曲折的探索,并最终取得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角度对这一变化展开论述。 关键词:技术革命,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一、前言 第一次技术革命也称第一次工业革命或第一次产业革命,是指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的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的过程。它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是人类历史上在使用金属工具之后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也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同时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然而正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和其他欧洲等国家轰轰烈烈的进行时,中国却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下的没落时期,实施闭关锁国政策,愚昧自大,固步自封,远远落后于英国等国家的发展步伐,导致了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随着第一次技术革命的继续推进,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倾销工业品,并把矛头指向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得中国打开了对外的国门,并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不断抗争,掀起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的历史,并最终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并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使我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二、第一次技术革命以来我国生产关系的变化简述 从第一次技术革命开始到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一时期,我国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封建统治时期,生产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产品的分配形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封建统治者主要通过不断改革土地政策,改革赋税制度以及整顿吏治、调整对人民的统治、加强军队建设等调整生产关系,继而调整政治统治的核心。随着中国的崛起,社会生产力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以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对社会生产关系进行了积极的调整,从1949年到1952年,土地改革实现封建土地所有制向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从1953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农民土地所有制向社会主义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转变;1958年,人民公社化提高公有化大规模程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劳动积极性;1985年后,农业逐渐向产业化和企业化过度,即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关于我国生产关系变化的分析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具体现形式。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关系。而社会主义中国直接跳跃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开始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生产关系逐渐转变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纵观第一次技术革命以来我国生产关系的变化,可以说是由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向初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的转变。一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自第一次技术革命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变化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否则将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另一方面,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角度看,经济基础是指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后,随着内外矛盾的计划,旧中国展开了一部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斗争史,所有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要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一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角度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同时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帮助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处于在永无止境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社会形态不断更新,推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表明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总之,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充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这两大规律,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1]李松龄,论和谐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学研究,2007年3月第5卷第2期 [2]高焕喜,农村体制改革“三道关”,财经政法资讯2008年第6期:摘自《社会科学报》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
/
本文档为【政治经济学论文-论述第一次技术革命以来我国生产关系的变化.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