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君子坦荡荡

2017-09-06 7页 doc 39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9945

暂无简介

举报
君子坦荡荡文 章来 源 课 件 w w w.5Y k J.Com 君子坦荡荡 课堂互动 1.师:在《为政》(十四)篇里,孔子是怎样论述君子与小人的, 生:目的决定手段,也决定其名声。为私利而勾结,绝不会讲忠诚信用,所以他们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不论其职务和财富状况如何。 生:需要指出,“君子周而不比”与“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意义相近,但不完全是一回事。前者侧重实在的人际关系,后者侧重思想意识问题。“和而不同”表现君子重视个人与社会、与周围世界的和谐一致,但又十分珍重自己独立自主的个性,重视自己的精神自...
君子坦荡荡
文 章来 源 课 件 w w w.5Y k J.Com 君子坦荡荡 课堂互动 1.师:在《为政》(十四)篇里,孔子是怎样论述君子与小人的, 生:目的决定手段,也决定其名声。为私利而勾结,绝不会讲忠诚信用,所以他们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不论其职务和财富状况如何。 生:需要指出,“君子周而不比”与“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意义相近,但不完全是一回事。前者侧重实在的人际关系,后者侧重思想意识问题。“和而不同”现君子重视个人与社会、与周围世界的和谐一致,但又十分珍重自己独立自主的个性,重视自己的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体现君子之所以为君子,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执著于自己的志向、理想,追求真善美,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则是指君子在实际处理人际关系过程中,能够与多数人友好相处,与多数人联合,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总之,君子与小人对于“周”与“比”的不同态度,具有不同的人格风貌,其根源在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里仁》三章。 生: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必须以义来规范。仁义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仁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个体主体内在的爱心,推己及人便是亲亲而爱众。义是仁德的外施、外在表现。孔子重道义,主张在义利关系上,以义导利,以义御利。在他人遇到危难,国家民族遇到危难时,能见危授命即见义勇为。“见利思义”原则表明道义比个人功利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为正义而生,生得伟大;为正义而死,死得光荣。以赴义为人生路向,凝铸成为中华民族一种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生: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师:君子与小人在品格上有许多区别,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是他们对物质生活、物质利益与对精神生活、精神追求的关照关注程度不同。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内心活动和行为操守是两样的,不可同日而语。君子所关注的是自己的道德状况和国家法度,小人所关注的则是自己的实际物质利益。 生: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师:“义”指正当的行为原则。孔子、孟子常将义与利对举,重义而轻利,实则义指为公,利指为私;义指精神的追求,利指物质的索取。 生:孔子认为:君子、小人的区别,只在“义”“利”二字。孔子这里的“义利之辨”,实际上是与君子怀德怀刑,小人怀土怀惠的意蕴相通的,都是指明精神生活价值与物质生活价值在君子与小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精神追求是在君子心目中地位高,在小人心目中没有地位;而君子对物质利益不那么关注,不殚精竭虑地去追求,过得去就行;小人对物质利益,对个人私利则特别看重。 生:孔子对“君子”“小人”的分野判断影响深远,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皆为褒扬,“见利忘义”“不义之徒”皆为贬斥。 3.师:上述谈的是“利”与“义”的关系,它有关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否达到高的境界,也有关一个人的胸襟是否坦荡。下面我们看孔子在《述而》中是怎样阐述这一问题的。 生:骄傲和寒酸都失中道。相比之下,由于奢侈而骄傲的危害更大,所以孔子说:“与其不孙也,宁固。”孔子的话是针对时弊的。 节俭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即使生活富裕了,也不要奢侈豪华、骄傲不逊。富者骄,倘领导者不知“富而后教”,或无能施教,则立生感慨:富奢难治,还是穷俭好。其实,这是领导者无能的表现。使穷者富,使富者逊,这应该是治政者能够实现的目标。 生:春秋时代各诸侯、大夫等都极为奢侈豪华,他们的生活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都与周天子没有区别,这在孔子看来,都是越礼、违礼的行为。尽管节俭就会让人感到寒酸,但与其越礼,则宁可寒酸,以维护礼的尊严。 师:君子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懂得人情物理,心胸宽阔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俯仰无愧,皎洁光华。小人则不然,没有远大人生目标,也没有崇高的精神寄托。事事出于私心,常常患得患失。君子与小人的这种差别,表面上看是气度问题,但归根到底还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4.师:下面我们再看孔子在《子罕》《颜渊》和《宪问》中向我们阐述了什么。 生:孔子在《子罕》中的这番话是人生处世的之谈,也是为学的经验之谈。就人生处世来说:有些人可以同他一起学习,走同一条路,但不一定能共事业;有的人可以共同创业,但不能给他权力,共同权变。这种人历史上并不少见,可见孔子体验人生、观察人生的细致、深刻。 生:就为学来说,是有不同层次和境界。同在一起学习,学习目的未必一致。如果学习目的一致,而且合于道,但是否能遵守礼法站得住,这又是一道关。孔子认为,为学的最高境界是坚持在道的基础上的通权达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灵活运用、创造性地发展。 师:那君子的不忧不惧又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生:君子的不忧不惧是建立在“内省不疚”的基础上的。君子反省,而问心无愧,就没有什么忧愁和恐惧的事了。所以想做君子,首先要养成内省的功夫,发现缺点能及时改正。从功能的角度来说,孔子期望人们向自己的内心用功。具体地说,就是以仁、礼等基本行为准则,塑造并改造自己的内心世界。用现代语词说,就是铸造并净化自己的灵魂,向着真善美,除去假恶丑。为此,勤于自我反省是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好途径,也符合道德“自觉”的规律。孔子大概认为,对司马牛来说,告诉他君子的本质,似乎意义不大,不如告诉他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生: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所以这一章里,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 师:孔子在《宪问》中提到君子必须具备怎样的品质, 生:本章是说,君子必须具备仁、智、勇三项品质。君子有丰富的知识、相当的智慧,同时又不忧不惧。有一次司马牛问,“不忧不惧”算? ?BR>生:孔子说“仁者不忧”。这里突出“不忧”是“仁”的素质主要特征。然而,仁者真的没有可忧患的事吗,如果有,其关怀对象是什么,孔子说过:“君子忧道”;“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可见,君子也有忧,不过,君子不为一己之私而忧,孔子吃不饱、穿不暖、居陋室又常陷于困顿,都不忧,相反, “乐在其中矣”。君子所忧者,忧道之不行,忧君与民,忧己之德。可见,君子是有所不忧、有所忧,关键在于君子的仁德。郭沫若先生指出:“仁的含义是克己而为人的一种利他行为,‘仁道’实在是为大众的行为。”“它要人们除掉一切自私自利的心机,而养成为大众献身的牺牲精神。”郭沫若的这个说法是符合孔子本义的。 师: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师:“以德报怨”是道家思想,在生与死、是与非之间几乎画等号的道家那里,不念旧恶,以德报怨,目的是调和矛盾,自处以柔弱的地位。而在主张明辨是非的孔子那里,以德报怨是行不通的。孔子主张以正直回报怨恨。就是说,人家对我怨艾,我首先要弄明白致怨之由,搞清楚是非所在,是则是,非则非。搞清楚是非之后,是我之非,要自己作检讨;不是我之非,也要高姿态,从严要求自己。这样坚持正直,就公而无私地处理好以前的恩恩怨怨。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观点,是做人的本分,合情合理。 生: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但用在政治领域,有时就不那么适宜了。 5.师:好,下面我们再一起讨论以下各章。 师:孔子再三告诫弟子要加强道德修养,培养自己治国安民的才能,不要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明学生中担心人家不了解自己的思想情绪比较普遍,有时可能是较突出的一种思想动态。这种思想情绪的反复出现,或许是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进步,不能及时肯定、表扬有关。因为学生是希望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老师的肯定中得到精神鼓舞和力量支持,从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如果说在生活中,尤其在一个集体中,如班级集体,对成员的进步不闻不问无人关心,这实际上也是不正常的。 生:这只是成长过程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的确是君子德才兼备,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清代宦懋庸在《论语稽》中说:“古今人才,大有大用,小有小用,苟其有用,则皆有能,故君子惟以无能为病,至于天下之大,何患无知己哉~” 师:在《卫灵公》中孔子认为言与行,在一个人身上往往不相一致,也就是说,言与人品有时往往是两回事。有言者,不一定有德,说漂亮话的,不一定反映他人格美好,还是要听其言观其行,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君子也不能因为一个人品质不好而废弃他正确的话,因为品质不好的人也并非句句话都错,只要说得对,就该照办,俗话说“对事不对人”我们也可以说:“对言不对人。”所以说,作为一个君子,要有正确的言行观。 生: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师:作为一个成德的君子在日常处事中必须不断自我完善。要想看明白,就得从多个角度观察,才能看明白事物的全貌。要想听清楚,就得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比较出反映真实的话来。要想和颜悦色,就得有品德修养,内心善良、平和,言行举止止自然温和谦恭。要想言谈诚实办事认真,就得讲信用,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要想请教人,就得不耻下问,别人才肯释疑解惑。要想止怒消患,就得学会克制感情冲动,牢记“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训诫。要想做到符合道义,就得公私分明,不贪不占。总之,孔子对君子的界定是一言一动都要合礼,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颜渊篇》),从而达到“九思”标准。 生: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 成部分。 6.生:老师,那孔子在《阳货》中提到的“仁者爱人”是什么意思, 师:“仁者爱人。”子贡也许由此产生君子是否有憎恶人的疑问。孔子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列举四种人是君子所憎恨的。这四种人的问题是属道德品质问题。因此他们是“不仁”的人。孔子曾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见《里仁篇》) 生:这就是说,君子既然以仁为本,就必然会对不符合仁的行为表示憎恶。孔子与子贡列举的憎恶的内容,正是不符合仁的具体表现。因此说,有爱必有憎,不过,要正确地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7.师:下面我们再看在《子张》一章中子贡又是怎样论述对待过错应持的态度。 生:是啊,真正的君子就是要爱憎分明。你说得不错。 生:本章子贡论述对待过错应持的态度。君子不怕有过,因为世上没有没过错的人。同时,君子对自己的过错要光明磊落,错了就承认,不隐瞒不掩饰,让大家都看得见。 生:君子“过则勿惮改”,乐于接受大家监督,公开改正错误。过而改之不为过,损害不了君子形象,仍然会得到大家的信任与尊敬。过也光明,改也光明;过也人可见,改也人可见,这就是君子对待过错应持的正确态度。 文 章来 源 课 件 w w w.5Y k J.Com
/
本文档为【君子坦荡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