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单病种优化方案

2017-09-28 50页 doc 141KB 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2397

暂无简介

举报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单病种优化方案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单病种优化方案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 专科,专病,建设材料汇编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 编 2010年5月28日 科室室训 乐群 敬业 厚德 怀仁 乐群 敬业 厚德 怀仁 (国医大师 张灿玾题词) 科室目标: 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 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2007年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考察我科题词)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重点专科(专病)建设 材 料 目 录 1、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科室介绍 ???????????...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单病种优化方案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单病种优化方案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 专科,专病,建设材料汇编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 编 2010年5月28日 科室室训 乐群 敬业 厚德 怀仁 乐群 敬业 厚德 怀仁 (国医大师 张灿玾题词) 科室目标: 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 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2007年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考察我科题词)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重点专科(专病)建设 材 料 目 录 1、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科室介绍 ?????????????????????????????????????????????????????????????????????? 1 2、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论文论著科研情况 ??????????????????????????????????????????????????????? 3 3、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学科发展规划 ?????????????????????????????????????????????????????????????? 5 4、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措施 ??????????????????????????????????????????? 9 5、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措施 ?????????????????????????????? 15 6、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常用协定处方介绍 ????????????????????????????????????????????????????? 17 7、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常规开展中医特色疗法介绍 ????????????????????????????????????? 24 8、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2008年工作 ??????????????????????????????????????????????????????? 25 9、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2009年工作计划 ??????????????????????????????????????????????????????? 27 10、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2010年工作计划 ????????????????????????????????????????????????????? 29 11、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2007年第1版诊疗方案 ?????????????????????????? 31 12、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2007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运用总结 ?????????????????????? 38 13、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2008年版诊疗方案?????????????????????????????????? 39 14、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2008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运用总结 ?????????????????????? 54 15、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2009年版诊疗方案?????????????????????????????????? 55 16、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2009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运用总结 ?????????????????????? 63 17、消化系统转移性肝癌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 65 18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中医文化建设资料 ?????????????????????????????????????????????????????? 70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介绍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为六安市卫生局重点专科,现为安徽省卫生厅“十一五”中西医结合肿瘤重点专病建设单位。2007年被六安市卫生局,共青团六安市委联合授予“青年文明号”。 科室现有开放床位60张,医护人员知识结构完备,人才梯队储备合理。拥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2名,其中有国家级名老中医、博士研究导师1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5人,其中硕士学位3人,在职研究生学历2人,其余均为全日制本科毕业,有专业护士15人。中级以上人员分别在北京、上海、南京三级甲等中医院或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进修相关专业。 科室经过多年发展,专业梯队合理,功能设置完备,学科建设特色明显。已建成含化疗、介入、微创、肿瘤射频消融、放疗、中医中药等多学科协作的肿瘤综合治疗体系。目前科室能开展各种肿瘤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并常规开展肿瘤防治中医健康咨询与养生服务。 科室在医院统一协调下,每周定期进行院内外范围的多学科肿瘤会诊制度, 也是科室学科发展的重要特色,为目前六安地区为癌症规范化治疗开创了典范, 惟一。 科主任孙庆明副主任医师为安徽省抗癌协会理事,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六安市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CSCO)会员。有多年肿瘤专病诊治经验,曾赴省内外多家大型肿瘤医院进修学习。目前能熟练开展肿瘤的介入灌注化疗栓塞术,食管、气管、胆道支架植入术,以及经皮肝动脉药盒系统植入术。 科室中医力量雄厚、特色明显。中医专业业务指导张炳秀教授,为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的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现任安徽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六安市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科室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在张炳秀老中医指导下,目前已开发“清肺消瘀汤”、“健脾疏肝方”等专科制剂,以及针对放疗引起的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 1 炎等协定处方;同时,在放化疗间隙期的中医药扶正增免、抗转移、复发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科室在传统中医治疗手段上结合现代诊疗手段,在肿瘤介入治疗中恰当掌握疾病中医证型,在辨证论治基础上, 采用“个体化的诊疗”方案,采用中西医结合经PCS肝动脉持续灌注配合中药“健脾疏肝方”治疗消化系统转移性肝癌,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科室近5年来,先后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中国名医医案要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专著《中医临证思辨集要》(人民卫生出版社),承担省级科研课题2项,市级科研课题3项,参研省级科研课题3项。完成省、市级科研成果各1项,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项,六安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论文、论著、科研情况 专业期刊发表论文 1、张炳秀运用清肺消瘀汤证治述要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第3期 2、张炳秀临证诊疗特色刍议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第5期 3、张炳秀主任医师临证用药特色拾粹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4、张炳秀运用加味清肺消瘀汤治疗肺癌经验 《中医杂志》2007年第3期 5、中西医结合经PCS肝动脉持续灌注治疗消化系统转移性肝癌32例近期疗效观察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年第3期 6、介入治疗与放疗相结合治疗中晚期宫颈癌近期疗效观察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 7、国产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 2 8、张炳秀运用"药引"经验蠡测 《中医文献杂志》2009年第3期 9、张炳秀治疗血液病经验 《中医杂志》2009年第2期 10、鸦胆子油乳结步放化疗治疗食管癌临床研究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第1期 参编、参著论著 1、《疫病钩沉》 参著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中国名医医案要略》 参编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3、、《中医临证思辨集要》 独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论文、论著、科研情况 科研课题 主持项目 1、安徽省第一批名医医案整理与研究项目 项目来源:安徽省卫生厅 编号: 07-12 已结题 2、丹参注射液配合“解毒养阴方(JDYY)”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项目来源:六安市科委 编号:07-26 在研 3、安徽第二批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 项目来源:安徽省卫生厅 编号: 09-06 在研 参研项目 1、续《本草纲目》的编撰 项目来源: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在研 2、尚志钧教授本草文献研究成果数据库建设 项目来源:安徽省卫生厅 在研 3、中国本草文献学术源流数据库建设 项目来源:安徽省卫生厅 在研 3 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1、“张炳秀老中医临床经验整理与研究” 六安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2等奖 说明: 以上记载为2006年以来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及出版论著与科研情况,有关承担继续教育项目情况,在年度工作计划中体现。 4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专科建设学科发展规划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治疗中心,自2000年创建以来,在各有关主管部门的关怀下,在医院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已初具规模,诊疗手段相对完备,中医特色初显效益。目前,已确立为六安市卫生局重点专科,安徽省卫生厅“十一五”中西医结合肿瘤重点专病建设单位。 为进一步发挥中医特色,打造本地区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招牌单位,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特制订本发展规划。 一、认清形势,理清发展思路 近年来,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不断上升,肿瘤治疗手段也呈现多样化,加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的完善,肿瘤病人对诊治的需求和承受力加大,为科室发展带来机遇。同时,本地区综合性医院肿瘤专科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周边地区肿瘤科的建设日臻完善,竞争异常激励。面对日益激励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优势,只有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要旗帜鲜明地发挥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的独特优势,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思路,以特色吸引人,以疗效、服务留住人。 二、合理定位,构建未来框架 科室力争通过5年努力,力争开放床位扩展到100张,床位使用率在90%以上,设置20张高档病房,1-2人一间,以满足不同档次人员需求。年住院病人1000人次,年业务收入,力争达到1500-2000万。 建立合理、优化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有可能的话建立1-2个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使得治疗方案更客观、更具有可操作性。 科室力争5年内承担市级、省级科研立项2项,完成科研成果2-3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5-10篇,出版专著1部,建立内容丰富的肿瘤专业网站,定期更新,提供远程诊疗服务。把科室打造成在本地区特色鲜明,省内乃至国内有一定知名度。 三、夯实基础,加大人才培养 人才是科室发展的后劲,肿瘤专科人才培养是未来科室规划的主要任务。计划5年内新进,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肿瘤专业硕士研究生各1名,引进1名 5 博士研究生。每年选派2名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要确保半数医务人员,能在目前国内中西医结合较好的肿瘤专科进修,如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医肿瘤科等。 鼓励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力争5年后,本科室硕士学位人员达80%。高、中、初级人员比例达1:2:3。定期参加省内、国内各肿瘤学术会议。同时,加大护理人员在职学历教育和中医知识培训,使得“中医情志护理”,“辨病辨证护理”,“整体护理”特色鲜明。 四、拓展业务,引进三新技术 拓展业务,提供多方位诊疗服务,是科室发展的重要方略。在原有常规手术、放疗、化疗基础上,加大肿瘤介入治疗的参与率。在传统中医治疗手段上结合现代诊疗手段,在肿瘤介入治疗中恰当掌握疾病中医证型,在辨证论治基础上, 采用“个体化的诊疗”方案,采用中西医结合经PCS肝动脉持续灌注治疗消化系统转移性肝癌。 适时开展肿瘤射频消融技术,常规开展肺穿、肝穿,提高首诊率。根据科室发展需要,积极筹备流式细胞学实验室建设。 定期举办各专业肿瘤治疗新进展、新技术学习,包括诊疗方案的优化,积极探索“时辰化疗”等创新性诊疗思路。 五、重视科研, 提供发展支撑 针对肿瘤放化疗、手术后病人的相关并发症、毒副反应,加大研究力度。从科室临床实际出发,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规律的科研项目,利用现代表述方法,研究整理一些规范化的指标指导临床。 开展中医药防治放化疗毒副反应,减毒增效等研究,理清思路重点攻关,科内协作。科室开展的“丹参注射液配合‘解毒养阴方’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经肝动脉辩证灌注中成药治疗消化系统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研究”等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依托安徽省重点中医专病契机争取更多项目支持,以项目带动学科发展。 六、文化传承,营造中医氛围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与加大中医药文化教育力 6 度,对于中医学习者培养钻研中医学的兴趣及强化中医诊疗思维方式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与不可或缺。有利于营造中医药发展的社会氛围。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七、坚持创新,丰富中医特色 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具有手段多样化的优势,加强诊疗手段的挖掘运用,可以更好地体现中医特色与优势,为患者谋福祉。如,运用中药雾化吸入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中药袋泡茶防治放射性食管炎;中药穴位注射治疗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中药灌肠治疗难治性便秘、急性放射性直肠炎;中药外敷治疗药物性外渗性静脉炎。 此外,针对中药汤剂服用不方便,宜加大中药协定方剂运用后的疗效评定,通过申报院内制剂,将有效协定方剂制成颗粒剂、糖浆剂等,服用方便。再有,在冬季针对随访病人通过辩证配合中药膏方制剂,服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通过以上措施,加大中医药参与率,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发挥中医特色措施 中国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瑰宝,是中华民族在生存、繁衍中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具有“系统的生命科学论”,“个 7 体化的诊疗方法”;“整体综合调节的医疗手段”;“融自然、人文科学于一体”的学科特色。 千百年来,中医药以其独特的防病治病理论体系,为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预防保健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整体综合调节思维”,“个体化的诊疗”,“综合集成疗法”,“复方药物治疗”等特色优势,体现于临床特色在于“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诊治方案”;“多样化的治疗手段”;“自然化的用药趋势”。 基于以上特色与优势,使其具有“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等特点,故而越来越被国内外医学界所重视。 对于特色与优势问题这是一个热点话题,特色不等于优势,只有在特色很好地得到发挥才能转嫁为优势。特色乃优势之充分而非必要条件。优势的显示需要特色的更好或充分发挥。 为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针对我科实际情况制定本措施。 一、保持发挥特色优势是促进中医肿瘤事业发展的根本点 保持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体现在疗效。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具有辨病与辩证 在肿瘤病人放化疗及围手术期的减毒增效以及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的灵活性、 命周期等方面,显示其独特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已为学术界日益重视,也越来越受到肿瘤病人的青睐。 保持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不仅是价廉的问题,而是在疗效上应该达到或高于西医的水平,应当能运用西医不具有的独特方式方法解决西医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周期,才能有说服力。 科室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是,重在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优势病种的攻关,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治疗方式方法以及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体系的实施效果,通过相关科研项目支撑以及上级医院先进经验的高位嫁接,重在临床疗效,重在能解决病人实际问题。具体有以下措施: 1、重视本科名老中医专家的地位和作用 老中医药专家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探索、研究,积淀了丰富而独特的临床经验和学术主张,他们“身怀绝活”,继承和发扬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对于指 8 导临床实践意义重大。此外,老专家们经过多年经营形成了稳定的患者群,他们的良好疗效为科室知名度的增加,平添了许多资源。没有真正的中医专家,没有良好疗效,其他的就无从谈起。科室要充分尊重老中医药专家,发挥中医名家作用,有利于建立人才梯队,培养新生力量,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此,科室向院部申请选派优秀中医师参加老专家工作室建设。并将此纳入考核、评优评先额外加分条件。 2、科研创新是科室保持发挥特色优势的突破口 要想真正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面对本地区综合性医院强有力的竞争,能取得优势,就要讲究错位竞争。一是抓西医的弱点和薄弱环节;二是做西医院不做的和不愿意做的。针对肿瘤放化疗、手术后病人的相关并发症、毒副反应,加大研究力度,科研创新可以自立自强。从科室临床实际出发,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规律的科研项目,利用现代表述方法,研究整理一些规范化的指标指导临床。 开展中医药防治放化疗毒副反应,减毒增效等研究,理清思路重点攻关,科内协作。科室开展的“丹参注射液配合‘解毒养阴方’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经肝动脉辩证灌注中成药治疗消化系统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研究”等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依托安徽省“十一五”重点中医专病建设项目为契机,争取更多项目支持,以项目带动学科发展。对主持相关课题研究人员予以相应奖励措施,并集中力量在经费配套、科研时间保障等依据院部相关文件兑现。 3、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造就科室中医药发展良好环境 中医药文化建设在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医医疗市场日渐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临床疗效下降。中医临床疗效下降的原因何在,无非是很多中医临床医生不能真正用中医看病。为什么不能用中医看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丧失了中医治病的思维方式。而中医的思维方式则是在研读中医经典著作,及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与加大中医药文化教育力度,对于中医学习者培养钻研中医学的兴趣及强化中医诊疗思维方式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与不可或缺。有利于营造中医药发展的社会氛围。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 9 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针对中医药文化传承弱化趋势,科室中医文化氛围不浓厚等,定期派员参加相关中医药文化学术会议,通过订阅《中国中医药报》以及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积极开展具有地方中医特色的中医文化学习,巩固专业思想,营造中医氛围。 4、加强中医人才培养是科室保持发挥特色优势的保障 人才建设是科室内涵建设的核心。中医人才的培养有自身的特色,除院校学历教育外尚有师承带徒制。吴仪同志对中医药继承和发展工作非常重视,提出了 名科、名医、名厂、名店、名药”的六名指示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从事“名院、 中医药人员的斗志,振奋人心。“六名”指示中,又以“名医”为核心。只有培养更多的名医,才能创造名院。面临着当前中医的现状:中医人才的断层,匮乏,西化等。加快提高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素质的培养是当前的核心任务,也是艰巨而急迫的任务。 科室积极探索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模式,充分重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接班人,强化和巩固中医医务人员专业思想,避免西化或被西医同化。 有针对性地遴选一部分热爱中医,坐的住,学的进,基础好的青年中医或高年资西医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结合师承与学历教育。对师承人员在相关福利等方面依据院部文件兑现。 5、巩固和拓展中医药在肿瘤诊治中的席位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的特色和“简、廉、便、效”的优势,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加强中医药诊治肿瘤的理论基础、具体方案以及优势等,通过与社区、乡镇医院等合作,定期举办中医药科普文化知识讲座。此外,还通过入院病人中医宣教,发放中医药防治肿瘤小册子,出院病人定期中医随访等具体措施。 使得病人了解中医,知晓中医药诊治肿瘤的相关信息和独特优势,扩大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的普及度,巩固现有市场,进一步开拓社区和农村市场;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肿瘤诊治服务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6、提供独具特色的中医情志、辨病辩证护理模式 10 医护不分家,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尤其是肿瘤病人,在罹患肿瘤后,往往出现情志不畅,焦虑等心理状态异常。护理人员充分发挥“中医情志护理”和“辨病辩证护理”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工作,并提供符合各自病证的膳食指导,大大提高了中医药的诊治疗效,病人满意度加大,家属满意度加大,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在诊疗活动中更好地发挥。 7、重视中医“治未病”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 中医治未病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种“先安未受邪之地”的主张在肿瘤防治中具有防止传变和转移的重要意义。 《内经》中有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论述,这些以预防为主的理论,为我们在恶性肿瘤的防治中提供了理论依据。如何把中医治未病理论,用于肿瘤的预防以及肿瘤治疗中的并发症发生的预防方面,如何用于提高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方面,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伟大实践和神圣使命。 重视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采取早期干预,长期跟踪随访,适时调治,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中医药独特的优势,这一点十分重要。 8、丰富诊疗手段的运用和探索中药剂型改良 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具有手段多样化的优势,加强诊疗手段的挖掘运用,可以更好地体现中医特色与优势,为患者谋福音。如,运用中药雾化吸入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中药袋泡茶防治放射性食管炎;中药穴位注射治疗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中药灌肠治疗难治性便秘、急性放射性直肠炎;中药外敷治疗药物性外渗性静脉炎。 此外,针对中药汤剂服用不方便,宜加大中药协定方剂运用后的疗效评定,通过申报院内制剂,将有效协定方剂制成颗粒剂、糖浆剂等,服用方便。再有,在冬季针对随访病人通过辩证配合中药膏方制剂,服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通过以上措施,加大中医药参与率,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 11 12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实施方案 中医药几千年来绵延不绝,靠的就是一代代薪火相传。时至今日,除了正式学校教育外,师承授受,仍为中医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老中医药专家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探索、研究,积淀了丰富而独特的临床经验和学术主张,他们“身怀绝活”,继承和发扬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和丰富中医各家学说多有裨益,意义重大。 系统整理、研究老中医药专家临证精髓与学术主旨,既是我院深入贯彻吴仪同志发展中医药“六名”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又为我院充分发挥老中医药专家的“传”、“帮”、“带”、“教”作用,培养中医药人才资源和贮备中医药接班人的重要措施之一。 系统整理我科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是培养学科人才梯队发挥中医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途径。 具体措施: 依托我院国家级名老中医的独特优势,经过自主申报,考试考核合格,在师徒双方自愿前提下,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整理工作,签订师承协议,按章考核(具体规章制度参阅医院有关规定)。 师承工作分国家级、省级、市级以及院级四个层次。 实施要求: 1、被确定为继承人员,每周不少于2次门诊侍诊、抄方; 2、每月不少于2次,四大经典以及专科中医内容学习; 、每周不少于1次跟随老中医药专家中医查房或会诊; 3 4、及时撰写学习心得与侍诊体会,并由老师修改、批阅; 5、每年不少于2篇核心期刊正式发表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论文; 6、在跟师期间承担或作为主要参加人员不少于1项科研项目。 制度保障: 1、医院医教科将定期检查师承人员到岗情况,定期检查侍诊医案、心得、体会; 2、每季度组织医院专家委员会考核; 13 3、对考核不合格人员将取消其师承资格并延期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的资格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对考核通过、顺利结业者,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具有优先权(具体规定见医院相关政策规定)。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 2006年12月6日 14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常用协定处方介绍 说明:因我院此前无开展院内制剂资质,故在临床中对疗效稳定、确切、毒副作用明晰,并长期在临床实际中运用安全有效之方剂,以院内协定处方形式运用。目前医院具有开展院内制剂加工、生产资质,协定处方申报院内制剂工作正在开展中。以下处方均在相关杂志报道过,并收录《中医临证思辨集要》(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药协定处方 八珍升白汤、二丹三草四物汤、清咽汤、扶正消瘀破癥汤、张氏健脾疏肝方 1、八珍升白汤(本方原刊载于《中医杂志》) 方名:八珍升白汤 方药组成:上绵芪30g、大熟地15g、全当归10g、大川芎10g、炒白芍10g、潞党参15g、云茯苓15g、炒白术20g、粉草6g、补骨脂15g、菟丝子(包煎)15g、鸡血藤15g、首乌藤20g、仙鹤草30g、苏梗10g、砂仁10g(后下)。 功用:健脾益肾,益气养血,补虚升白。 组方释义:本方取“八珍汤”气血双补之功,八珍加黄芪、肉桂实为“十全大补”,此有仿其意。鸡血藤,味苦、微甘,性温,归肝肾二经。《纲目拾遗》载其具“大补气血,与老人妇女更为得益,统治百病;能生血、和血、补血、破血;又能通七孔,走五脏,宣经络。”《全国中草药汇编》载其“主治放射反应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症。” 仙鹤草,又名脱力草,民间认为有强壮治效,其药性平和,治疗血证无论寒热皆可用之。菟丝子,味甘,性平,为补肝、肾、脾、三经要药;为平补阴阳之佳品。《日华子》认为“补五劳七伤”。《得配本草》言其,“配熟地,补营血而不热”。 补骨脂则有主“五劳七伤”、“骨髓伤败”之功。夜交藤为首乌之藤,有首乌之功,而无首乌之滞。苏梗、砂仁具有醒脾助运之效,使得全方具有灵动之资,杜滋腻碍胃之弊。全方共奏,健脾益肾、益气养血,补虚升白之效。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3服。病情稳定时,可以该方做膏方,长期进服。饮食上或以红枣、红豆、花生(带皮,以皮色红者为优)煮粥,佐食。 15 主治与加减运用: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白细胞减少症,中医属“虚劳范畴”。白细胞减少的原因很多,大多继发他病,如服用某些药物或肿瘤病人接受放化疗后等。从临床观察,但凡白细胞减少病患,易出现疲劳、乏力、纳差,甚至少气懒言,嗜睡等,也有部分患者易感受外邪。就其脉象多见细弱,或沉细,舌苔薄白,舌质淡或淡红。阳虚症状明显者加肉苁蓉10g、桂枝10g、附子10g(先煎);或配合桂附地黄丸。脾胃虚弱,纳谷不香,肢体倦怠,或伴有便溏者,加大白术用量,最大可用60-100g。此外,可配合淮山药、鸡内金;或“曲类”健运消食之剂,以醒脾开胃。 2、二丹三草四物汤(本方原刊载于《中医杂志》) 方名:二丹三草四物汤 方药组成:青黛5g、水牛角(先煎)10 g、粉丹皮10g、紫丹参15g、夏枯草30g、益母草30g、白花蛇舌草30g、芦荟15g、细生地10g、全当归12g、赤白芍(各)10g、大川芎10g、砂仁10g(后下)、苏梗10g。 功用: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解毒抗癌。 组方释义:二丹三草四物汤,乃取二丹四物汤,凉血、活血之基本用意。水牛角,味苦、咸,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之功。现代研究认为,该物可以使血中白细胞总数下降,中性粒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数增多。夏枯草、益母草,具有散结、化瘀、通络、解毒之效。 芦荟,味苦,性寒。《本草再新》载其具有“泻肝火”、“清心热”、“解火毒”之功。青黛,走血分,《纲目》载其可“去烦热、吐血、咯血、斑疮、阴疮,杀恶虫”。现代研究认为,其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白血病病毒。《冷庐医话》认为其可以“清髓中之热,不致壅滞”。配合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抗肿瘤。苏梗、砂仁,一则顾护脾胃,二则可制寒凉太甚。 诸药合用,可起“釜底抽薪”之妙,共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解毒抗癌之用。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服。定期复检血常规、骨髓细胞学检查。病情稳定时,可以该方做膏方,长期进服。 主治与加减运用:适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中西医结合辅助治疗,以及慢粒脾大、肝大、白细胞淤滞症的辅助治疗。经中西药物治疗后,部分患者出现脾 16 肾亏虚证候,或气血双亏证。可予以“益肾健脾化源汤”、“二至地黄汤”(水牛角10g、细生地10g、粉丹皮15g、炒白芍10g、上绵芪30g、仙鹤草30g、鸡血藤20g、藕节炭15g、白茅根3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地锦草15g)、“四君地锦汤”(上绵芪30g、炒白术20g、云茯苓15g、全当归10g、太子参15g、仙鹤草30g、鸡血藤20g、侧柏叶10g、地锦草15g、东阿胶10g)辨证论治。对脾胃虚弱,纳谷不香,肢体倦怠,或伴有便溏者,加用白术。此外,可配合淮山药、鸡内金;或曲类健运消食之剂,以醒脾开胃。 3、清咽汤(本方原刊载于《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方名:清咽汤 方药组成:润玄参12g、玉桔梗12g、济银花12g、杭麦冬10g、胖大海3枚、生甘草6g。 功用:清热解毒,养阴生津,宣肺利咽。 组方释义:《伤寒论?少阴病辨证论治》曰:“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此条经文论述少阴客热咽痛,言简意赅。病之初而见咽痛,乃邪热客于咽喉而发,邪热不甚,病变亦轻,故仅见轻微红肿疼痛,全身症状不著,治用生甘草一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是谓药证合拍,力有专攻。若服之不瘥,缘由肺窍不利,气道失畅所致,故加桔梗资宣肺之凭,开提华盖之气,启门驱敌,利咽止痛。清咽汤之立方渊薮即属此。 方中玄参味苦、咸寒,滋阴降火、解毒软坚,善治阴虚火旺、火热上炎而发咽喉肿痛。麦冬既可养阴清心生津,又有润肺利咽之功。生甘草清热、解毒、止痛,与桔梗相伍,专事咽喉疼痛而兼备祛痰之效。胖大海微甘淡、性凉,归肺、大肠经,《本草纲目拾遗》载其“治六经之火”,开肺气、清肺热,善疗咽喉干燥疼痛,于肺热声哑更具显功。金银花清热解毒之力颇著,尤对咽喉疼痛,局部红肿较甚者,更有加速治愈作用。 全方药仅六味,各司其职,而又通力协作,共奏清热解毒、养阴生津、宣肺利咽、止痛镇咳诸功。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或沸水浸泡,代茶频饮,不拘时段。 主治与加减运用:主治喉痹,现代医学属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喉源性咳嗽。放射性食管炎、口腔黏膜炎亦可在此方基础上化裁运用。伴有扁桃体红肿, 17 充血,加金银花10g、连翘心10g、牛蒡子10g。伴有咳嗽、咳痰,痰黄且量少易咳出者,加信白前10g、炙紫苑10g、蒸百部10g。咽峡部出现白膜样附着物或脓性分泌物,加板蓝根30g、净蝉衣6g。鼻咽癌、肺癌、食管癌在放射性治疗后,咽喉部干燥、发涩、烧灼感;或干咳难耐,口干欲饮等“肺阴虚”症候,加南北沙参(各)10g、野百合10g、细生地10g,或加服梨汁。 4、扶正消瘀破癥汤,本方又名“加味清肺消瘀汤”~原刊载于《中医杂志》增刊, 方名:扶正消瘀破癥汤 、太子参10g、生薏苡仁30g、败酱草方药组成:绵黄芪15g、炒白术12g 30g、鱼腥草(后下)30g、淮山药12g、京三棱15g、蓬莪术15g、制半夏10g、广陈皮10g、玉桔梗10g、川贝母10g、山慈菇10g。 功用:扶正固本,清热解毒,消瘀破癥。 组方释义:本方在清肺消瘀汤“清热解毒、消瘀破癥、祛痰排脓”的基础上,加大三棱、莪术的用量,乃针对肺癌病机,重在消癥瘕。白术、太子参之用,重在健脾、益气,而收扶正固本驱邪之功。 川贝母,其味苦、性微寒,长于治疗阴虚肺燥,可补肺消痰、和中降火之效。《日华子本草》和《本草汇言》在川贝母有“破癥结”、“敷恶疮”之功效。今人曾以抗癌,似有抑制癌细胞转移之功效。 山慈菇,味甘、微辛,性凉,归肝、脾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作用。《本草新编》论其功效:“山慈菇,玉枢丹中为君,可治怪病。大约怪病多起于痰,山慈菇正消痰之药,治痰而怪病自除也。或疑山慈菇非消痰之药,乃散毒之药也。不知毒之未成者为痰,而痰之已结者为毒,是痰与毒,正未可而二视也。”这也符合肺癌病机,“火”、“热”、“痰”、“瘀”,癌毒学说。守《内经》“坚者削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之治。 诸药合用,共奏扶正固本、清热解毒、消瘀破癥、驱邪抗癌之效。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服。每15日为1疗程,连服2-3疗程,病情稳定可停1疗程,间断服用。也可配合放化疗同时服用。 主治与加减运用:主治肺癌。 5、张氏健脾疏肝方 18 方名:张氏健脾疏肝方 方药组成:黄芪30g、潞党参10g、炒白术15g、藤梨根30g、白芍12g、丹参10g、九香虫10g、制香附10g、守宫6g、西砂仁(后下)10g、薏苡仁30g、炒枳壳10g、土茯苓20g、露蜂房10g、青陈皮(各)10g、鸡内金10g、怀山药10g、甘草6g。 功用:健脾疏肝,活血消癥、软坚散结,解毒抗癌。 组方释义:肝癌主要见症为胁肋部疼痛、恶心呕吐、纳差乏力、腹胀、腹泻、黄疸等。按症状学辨证属中医“肝积”、“胁痛”、“黄疸”等。《医宗必读》言:“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素问?通评虚实论》说:“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综合考虑,其病机多属肝郁脾虚,虚实夹杂;中医重视脏腑相关,肝病累脾,诚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病脉证第一》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整合病机叙要,张师提出治疗中应以扶正驱邪相结合。 上方取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丹参、九香虫,活血化瘀;薏苡仁利湿解毒;炒枳壳、青皮、陈皮、香附,疏肝理气;鸡内金、怀山药、砂仁,醒脾助运;守宫,味咸,性寒,归肝经,具有解毒散结之效,为消化系统肿瘤常用药。藤梨根,又名猕猴桃根,味淡、微涩,性平,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力甚。 土茯苓,清热除湿,泻浊解毒,现代研究证实其对,黄曲霉素B(AF B)致11大鼠肝癌有显著抑制效果。露蜂房,味微甘,性平,归肝、胃、肾经。《本草蒙荃》载其,有攻毒消肿之功。 诸药合用,兼有健脾助运,疏肝解郁,软坚散结,解毒抗癌之效。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服。每15日为1疗程,长期间断服用,病情平稳可2-3疗程休息1疗程。或配合化疗、介入同时用药。 主治与加减运用:主治原发性、转移性肝癌。其他消化系统肿瘤亦可在此方基础上随证治之。胁痛甚者,加醋玄胡10g、川楝子(打)10g。伴黄疸属阳黄者加金钱草30g、绵茵陈30g、野山栀10g。属阴黄者加熟附片(先煎)10g。伴有腹泻、便溏者重用白术30g,或加煨葛根30g、赤石脂(布包)10g。腹胀甚者,加广木香10g、莱菔子10g。伴腹水者,加用猪茯苓(各)15g、建泽泻10g。 19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常规开展中医特色疗法介绍 1、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或地塞米松,,或足三里艾灸 适应症: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胃肠道反应引起顽固性呃逆,氯丙嗪或甲氧氯普胺,。 2、金黄散或自配中药,黄芩、黄连、金银花等,外敷 适应症:化疗药物外渗引起外渗静脉炎。 、中药灌肠(处方:白头翁、川雅连、生薏仁、枯芩、蒲公英、炒白芍等, 3 适应症:放化疗引起便秘、放射性直肠炎; 4、中药雾化吸入,处方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 适应症:放射性口腔黏膜炎、食管炎等。 5、中药袋泡茶,处方玄参、桔梗、银花、麦冬、胖大海、甘草, 上药经医院制剂中心配制为袋泡茶 适应症:放疗引起放射性食管炎、口腔黏膜炎,以及肿瘤病人伴有口干、喜饮等。属热毒伤阴、津液亏耗证 6、个体化的“膏方”调治 适应症:根据体质结合辨病、辩证综合进行膏方调理,肿瘤放化疗间隙期或随访病患,注重扶正增免,抗复发、转移。 20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2008年工作计划 常规工作:依托安徽省卫生厅“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为平台,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拓展常规诊疗业务。开展优势病种肺积、噎膈、肠蕈的诊疗方案优化与评价。 ,孙庆明主任负责, 重点工作:迎接六安市卫生局医院管理年与重点专科验收工作,同时酝酿筹建“六安市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 ,孙庆明主任负责~陶国水协助, 质量管理:(1)、严格执行中医药各项行业;专科、专病诊疗规范;护理诊疗规范;(2)、严格“三新技术”准入制度;(3)、严格三级医师查房制度、院内外会诊制度、转诊制度、疑难病院内外专家会诊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等各项核心制度。 ,孙庆明、张红霞、万玉莉负责, 对口支援:今年对口裕安区罗集镇卫生院,帮助开展肿瘤病人的常规治疗。 ,孙庆明主任负责, 科研项目: (1)开展六安市科委立项课题“丹参注射液配合‘解毒养阴方’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中期疗效评价; (2)申报本科中医业务指导张炳秀教授入选安徽省卫生厅第一批名医医案整理与研究工作。 (孙庆明主任负责、张红霞、曹华轩协助, 外出学习:拟选派张红霞同志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年进修。选派陶国水赴北京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协作组学习班 ,孙庆明主任负责, 继续教育:11月份承办《2008年六安市中医继续教育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新进展”继教班。派员参加安徽省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与“中医药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学习班”。 ,孙庆明主任负责, 21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2009年工作计划 常规工作:依托安徽省卫生厅“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为平台,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拓展常规诊疗业务。开展优势病种肺积、噎膈、肠蕈的诊疗方案优化与评价。 ,孙庆明主任负责, 重点工作:迎接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十一五”重点专病(专科)建设项目的中期检查。 (孙庆明主任负责~陶国水协助, 质量管理:(1)、严格执行中医药各项行业标准;专科、专病诊疗规范;护理诊疗规范;(2)、严格“三新技术”准入制度;(3)、严格三级医师查房制度、院内外会诊制度、转诊制度、疑难病院内外专家会诊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等各项核心制度。 ,孙庆明、张红霞、万玉莉负责, 对口支援:今年对口裕安区罗集镇卫生院,帮助开展肿瘤病人的常规治疗。 ,孙庆明主任负责, 科研项目: (1)继续开展六安市科委立项课题“丹参注射液配合解毒养阴方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的后期疗效评价; (2)完成“中西医结合经PCS肝动脉持续灌注治疗消化系统转移性肝癌”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写作。 (3)申报科业务指导张炳秀教授安徽省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 4)完成《中医临证思辨集要》初稿,送相关专家审稿,修改。 ( ,孙庆明主任负责、张红霞、曹华轩协助, 外出学习:张红霞同志完成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年进修,7月份安排徐斌赴中医科学院肿瘤医院进修,时间1年。同时联系岳玉仁同志赴中山医科大学进修事宜。 ,孙庆明主任负责, 继续教育:12月份举办《2009年安徽省中医继续教育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新进展”继教班。同时举办“六安市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 22 会。 ,孙庆明主任负责, 23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2010年工作计划 常规工作:依托安徽省卫生厅“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为平台,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拓展常规诊疗业务。开展优势病种肺积、噎膈、肠蕈的诊疗方案的优化后总结,重点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诊疗方案梳理与临床研究总结。 ,孙庆明主任负责、曹华轩、陶国水协助, 重点工作:申请引进肿瘤射频消融设备并派员外出学习该技术,迎接省、国家医院管理年专家组检查。 ,孙庆明主任负责、张红霞副主任、吴德振科秘书协助, 质量管理:(1)、严格执行中医药各项行业标准;专科、专病诊疗规范;护理诊疗规范;(2)、严格“三新技术”准入制度;(3)、严格三级医师查房制度、院内外会诊制度、转诊制度、疑难病院内外专家会诊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等各项核心制度。 ,孙庆明、张红霞、万玉莉负责, 对口支援:今年对口霍邱县马店卫生院,帮助开展肿瘤病人的常规治疗。 ,孙庆明主任负责, 科研项目: (1)完成六安市科委立项课题“丹参注射液配合‘解毒养阴方’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的结题与成果申报; (2)完成“中西医结合经PCS肝动脉持续灌注治疗消化系统转移性肝癌”科研成果申报前期材料准备。 (3)完成安徽省第一批名医医案整理与研究科研项目结题与《中医临证思辨集要》出版。 ,孙庆明主任负责、陶国水协助, 外出学习:派岳玉仁同志赴中山医科大学进修,曹华轩同志赴江阴学习膏方制作工艺。 ,孙庆明主任负责, 继续教育:10月份举办六安市中医继续教育项目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新进展”继教班。同时举办“六安市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 24 分别派员参加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与安徽省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参加CSCO年会。 ,孙庆明主任负责、张红霞副主任、吴德振科秘书协助, 25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2007年第1版诊疗方案 方案制定说明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于2006年11月被确立为安徽省卫生厅“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病,根据申报计划书专病建设目标,特制订本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方案制定依据 科室在总结以往临床实践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及有关专家建议,完成优势病种“噎膈”、“肺积”、“锁肛痔”诊疗规范的梳理,制定了“六安市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规范”。 方案运用说明 本方案为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之初稿,由于学术水平有限,可能存在不足之初,希望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期在临床实践中予以逐步修订完善。 本方案解释权归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 26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07年第1版, 一、噎膈BNA000(食管癌C15.901) 一、诊断要点 1(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 2(经纤维食管镜检查并取得组织病理学证实或术后病理学证实 3(食管造影检查 4(食管CT检查 二、临床分期及辨证分型 1、痰气交阻:吞咽梗阻,胸膈满闷或疼痛,嗳气或呃逆,或呕吐痰涎及食物,口干咽燥,大便艰涩,形体日渐消瘦,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沉细而滑。 2、津亏热结:吞咽梗涩而痛,固体食物难入,汤水可下,日渐消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质红干,或带裂纹,脉弦细数。 3、瘀血内结:吞咽梗阻,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泛吐黏痰,面色晦黯,形体消瘦;肌肤甲错,舌质黯有瘀斑,苔腻,脉沉涩。 4、气虚阳微:吞咽梗阻,饮食不下,面色苍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泛吐涎沫,面浮足肿,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弱。 三、治则治法 、治疗原则: 1 1)西医予手术、放疗、化疗; (1)根据全面检查进行分期,早期食管癌建议行根治性切除; (2)根据全面检查进行分期,中晚期食管癌建议行精确放疗同步DF(5-FU+DDP)方案化疗; 2)中药辨证施疗: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2、治疗方法: 1)分型辨证治疗 (1)痰气交阻:通膈一号。 (2)津亏热结: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3)瘀血内结:通膈二号。 27 (4)气虚阳微:温脾用补气运脾汤,温肾用右归丸。 2)固定成方配合西药治疗: 在西医予手术、放疗、化疗基础上,服用本科室专科制剂清咽汤 清咽汤处方:润玄参12g、玉桔梗12g、济银花12g,杭麦冬10g,胖大海3枚,生甘草6g 通膈一号:白术20 g、茯苓15 g、党参10 g、薏苡仁30 g、生半夏10 g、威灵仙30 g、陈皮10 g、藤梨根30 g、乌骨藤30 g、山慈菇15 g、砂仁10 g、石见穿30 g 通膈二号:桃仁10 g、红花6 g、生地10 g、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0 g、丹参20 g、水蛭6 g、藤梨根30 g、乌骨藤30 g、山慈菇15 g、砂仁10 g、石见穿30 g 28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07年第1版, 二、肺积BNA000(肺癌C34.901) 一、诊断要点 1、取得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 2、经支气管镜, 纵隔镜, 经皮穿刺肺活组织, 转移病灶活组织或剖胸探查术取得病理学诊断依据. 3、胸部CT检查 二、辩证施治 1、气滞血瘀: 辩证要点:咳嗽不畅,胸痛如锥刺,痛有定处,或胸闷气急,或痰血黯红,便秘口干,口唇紫黯,舌黯红或紫黯,有瘀斑、瘀点、瘀条等,舌苔薄,脉细涩或弦细。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2、痰淤蕴结 辩证要点:咳嗽,咳痰,痰白黏稠,或黄黏痰,伴气喘,胸闷胸痛,舌质黯红或紫黯,苔白腻或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方 药:清肺消瘀汤。 3、阴虚毒热 辩证要点:咳嗽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或咯血量多不止,伴胸痛气急、心烦少寐。潮热盗汗,或壮热不退,口干渴,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干黄,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数大。 方 药: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4、气阴两虚 辩证要点:咳嗽痰少,或痰稀黏稠,咳声低弱,气短喘促神疲乏力,微恶风寒,或有胸背部隐隐作痛,自汗或盗汗,口干少饮,舌质红、少苔、脉细弱。 方 药:人参养荣汤。 三、专科治疗 1、西医治疗 29 根据病情,分期选择手术、放疗、化疗,尽可能采用综合治疗。 2、中药治疗(清肺消瘀汤) 绵黄芪15g,生薏苡仁、败酱草、鱼腥草(后下)各30g,淮山药12g,荆三棱、蓬莪术、制半夏、广陈皮、玉桔梗各10g。 30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07年第1版, 三、锁肛痔BNA000(直肠癌C2001) 一、诊断要点 1、经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或手术标本取得病理学诊断依据; 2、盆腔CT检查。 二、辩证施治 、湿热蕴结 1 辩证要点:腹痛偶作,下痢赤白,里急后重,下迫灼热,大便黏滞恶臭,或发热寒战,胸闷口喝,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 药:槐角地榆汤加减。 2、气滞血瘀 辩证要点:胸闷不舒,腹胀腹痛,或痛有定处,或腹部触及肿块,结节,便血紫黯,舌质黯,有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方 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3、脾肾阳虚 辩证要点:肢冷便溏,少气无力,腹痛,五更泻,舌苔白,脉细弱。 方 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4、肝肾阴虚 辩证要点:五心烦热,头晕目眩,口苦舌干,腰酸腿软,便秘,舌质红,脉细弦。 方 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5、气血两虚 辩证要点:气短乏力,便溏,面色苍白,脱肛。舌质淡,脉沉细。 方 药: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加减。 三、专科治疗 1、西医治疗 (1)根据病情,分期选择手术、放疗、化疗,尽可能采用综合治疗 (2)术后患者尽可能进行中医药肠内营养疗法 31 2、中药治疗(槐角地榆汤) 槐角12g、金银花12g、白花蛇舌草30g、生薏苡仁30g、藤梨根30g、土茯苓30g、猫人参60g、无花果15g、侧柏叶9g、苦参9g、生地榆9g。 32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2007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运用总结 经过1年的临床实践运作并结合大样本病例观察,认为2007版诊疗方案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西医诊断与目前通行肿瘤临床指南不相吻合。 此外,中医证型与实际不相吻合,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并参考相关文献,提出修订,并作为2008版方案实施。同时,根据临床实际再修订完善,以期更符合临床实际,能解决实际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在“修订方案背景”中体现。 修订说明: 1、所有病名均按《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5657-1995,以下简称TCD)中的病名填写,并填写相应的代码,同时在括弧内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以下简称ICD-10)填写西医病名及其代码(原则上应标至4位码)。 2、诊疗方案的制定重在符合临床实际,且全面系统。 3、提出目前中医诊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案。 33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评价与优化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2008年版诊疗方案 一、噎膈BNA000(食管癌C15.901) 病名:食管癌 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制定的《2007年NCCN食管癌临床诊疗指南(中国版)》进行诊断。 中医治疗: 本科中医治疗主要针对术后、放化疗(中)后病人;以及部分不愿接受或不耐受手术、放化疗治疗或晚期的食管癌病人。 目前我科具体治疗,在国家级名老中医张炳秀教授“通膈一号”、“通膈二号”基础上辨证论治。 文献温习: 食管癌是人类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我国是高发国家,据估计世界上一半以上的食管癌患者是中国人。最常见的组织类型是鳞状细胞癌,约占90%。近20年来,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食管腺癌的发病率有明显提高。食管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占22.34%,仅次于胃癌占第二位。在世界其他地区如乌拉圭、法国、波多黎各和智利等发病也较高。估计全世界每年大约20万人死于食管。目前,食管癌仍以手术和放疗为主,由于术前放化疗等综合治疗的开展,扩大了手术范围,提高了手术切除率。国内报道食管癌手术的五年生存率为22.7-29.3%,北京肿瘤医院术前放疗与手术综合治疗的五年生存率为31.6%,同期单纯手术病人为27.6%,但单纯放疗的五年生存率仅为9%左右。 中医认为食管病属噎膈一证。祖国医学文献中,远在两千年前就有关于类似食管癌症状的描述。如早在素问阴阳别论中即有“三阳结谓之膈”,《素问?至真要大论》“饮食不下,膈噎不通,食则呕”。《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载“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等。这些论述与食管癌临床表现相似,即吞咽困难食入作吐,并有痰沫粘液随吐而出。汉代张仲景就有治疗反胃呕吐的大半夏汤,噫气不除的旋复代赭汤。巢元方将膈分为气,忧,食,劳,思五噎。具体描述了食噎和气噎的症状。沈括《苏沈良方》中已用软坚散结药,制昆布丸用于临床。明代《奇效良方》中治疗本病的药物如急性子透 34 骨草、威灵仙、牡蛎等迄今仍在应用。历到医家对噎膈的描述很具体,认识逐渐深入。噎膈分别与食管癌,贲门癌症状极其相似。此病的发生与七情郁结,脾胃受伤,气滞血瘀,痰食凝结有关。 方案修订背景: 六安地区为食管癌高发地区~通过3年近500例食管癌病人的临床观察~以及前期诊疗方案的疗效评价~所原来确立的证型“痰气交阻证”“津亏热结证”、“瘀血内结证”、“气虚阳微证”不太符合临床实际证型~尤其是“气虚阳微证”几乎未能见到~故而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并参照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诊疗规范~作以下修订。 1 诊断 1.1 临床表现 1.1.1 症状 早期症状:吞咽时胸骨后出现烧灼感,或针刺样轻微疼痛,进食时有食物停滞感;轻度梗噎感,少见的还有胸骨后闷涨,咽部干燥发紧等。 中晚期症状:进行性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出血,声音嘶哑,呛咳发热,消瘦和恶液质。 1.1.2 体征 早期无明显异常,中晚期出现形体瘦弱,进食困难,精神衰惫,部分晚期病人可有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1.2 辅助检查 1.2.1 X线钡餐造影:诊断食管癌特别是中晚期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诊断符符合率70%,94.5%。主要观察肿瘤大小,管腔狭窄程度,粘膜改变,充盈缺损,溃疡外穿倾向和穿孔情况。 1.2.2 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简便经济,阳性检出率在88,98%左右。方法简单,病人痛苦小,准确率较高,是门诊检查和大规模普查的重要检查方法,并可查出X线阴性的早期癌。 1.2.3 内窥镜检查:即使在早期检出率可达85.2%。病人痛苦较少可直接观查肿瘤的局部情况,并可同时做细胞学涂片和咬取活检做病理学检查。 1.2.4 CT/MRI检查:了解癌与邻近器管的关系及纵膈和腹腔转移情况。 1.2.5 内镜超声波检查:可了解肿瘤管壁和腔内情况,有助与临床分期,对手术的估计, 35 术后复发和疗效评定。 1.3 病理分类 1.3.1 早期食管癌:分为隐伏型、充血型、糜烂型、斑块型和乳头型其中隐伏型最早为原位癌,乳头型相对较晚。晚期食管癌 分为髓质型,覃伞型、溃疡型、缩窄型,以髓质型多见约占60%。 1.3.2 组织学分类: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小细胞未分化癌和癌肉瘤。其中鳞状细胞癌占绝大多数,占90%以上。腺癌占5%左右,小细胞未分化癌更少见。 1.4 鉴别诊断 1.4.1 食管结核:食管结核比较少见,临床表现多有进食发噎史,平均年龄小于食管癌。X线所见病变部位稍窄发僵有较大的溃疡,周围的充楹缺损及粘膜破坏等不如癌那样明显。 1.4.2 食管裂孔疝并发返流性食管炎:有长期吞咽疼痛,反酸烧心等症状。然后由于炎症反复,局部发生瘢痕狭窄而出现吞咽困难。 1.4.3 食管平滑肌瘤:典型病例吞咽困难症状轻进展慢,X线见突向管腔的光滑圆形或“生姜样”壁在性充盈缺损表面粘膜展平呈涂抹症,但无溃疡,局部管腔扩张正常。 1.4.4 食管良性狭窄:一般有吞酸、碱史,X线可见食管狭窄,粘膜褶消失,管壁僵硬狭窄与正常食管段逐渐过渡。 1.4.5 食管外压改变:某些疾病如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纵膈肿瘤,纵膈淋巴结炎等可以压迫食管造成部分或严重狭窄,产生严重吞咽困难有时误诊为食管癌。 1.4.6 食管静脉曲张:病人吞咽困难轻,X线可见食管下段粘膜邹褶增粗迂曲呈串珠状充盈缺损管壁柔软管腔扩张不受限,食管镜下可见典型的粘膜下迂曲血管。 1.5 诊断标准 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1.6 临床分期 TNM分期(1987、UICC) fT-原发肿瘤 TX、对原发肿瘤不能确定 TisTS、浸润期癌 T0、未发现原发肿瘤 T1、肿瘤侵及固有膜或粘膜下层 36 T2、肿瘤侵及肌层 T3、肿瘤侵及外膜 T4、肿瘤侵及邻近组织 N-区域淋巴结 NX 对区域淋巴结转移不能确定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M-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食管下段 M1A 腹腔淋巴结转移 M1B 其他远处转移 食管上段 M1A 颈淋巴结转移 M1B 其他远处转移 食管中段 2 中医辨证分型 2.1 肝胃不和:咽部不适,或进食异物感,或胃脘部胀满不舒,时有嗳气,呃逆。胸闷口苦,两胁胀痛,头痛目眩,烦躁失眠。舌苔薄黄,脉弦细。温胆汤加减。 2.2 脾虚痰湿:食饮梗塞难下,胸膈胀满,痰涎壅盛,口吐粘条,噫气频作,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舌体胖,舌苔白厚腻,脉滑。“通膈一号”运用。 2.3 瘀毒内阻:进食梗塞,胸背刺痛。面色晦黯,口唇青紫。舌质暗或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脉涩。“通膈二号”运用。 2.4 热毒伤阴:进食梗噎不下,咽喉干痛。潮热盗汗,心烦口渴,大便干燥如羊屎,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净,脉弦细或弦细数。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2.5 气血双亏:噎塞梗阻日重,食水难下。面色萎黄无华,消瘦无力,甚则大肉脱,大骨枯槁。舌淡苔薄,脉弱。八珍汤化裁。 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37 1、单纯依靠中医药治疗食管癌还没有确切的循证医学证据,其次如何在食管癌复发、转移方面发挥作用,发挥何种作用仍未明确。 2、部分病人出现食管重度狭窄甚至连水都不能进,如何服用中药。 解决思路: 1、合理定位,目前中医药治疗食管癌仍是处于附属地位,主要针对手术、放化疗后病人,重在解决相关毒副反应。针对抗复发、转移等可从扶正增免,中医“治未病”方面探索。总之,要把目前有确切疗效的诊疗更完善,比如改善中药剂型等,这样让患者服用药物更方便,更容易接受中医药治疗。 2、借助现代技术,如我们在实施食管支架植入后,配合中药,可以改善进食、改善体质,为后续治疗赢取时间。 38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评价与优化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2008年版诊疗方案 二、肺积BNA000 (肺癌C34.901) 病名:肺癌 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制定的《2007年NCCN肺癌临床诊疗指南(中国版)》进行诊断。 中医治疗: 优化方案背景:本科中医治疗主要针对术后、放化疗,中,后病人,以及部分不愿接受或不耐受手术、放化疗治疗或晚期的肺癌病人。根据近100例肺癌病人临床观察~以及前期方案诊疗疗效评价~原有方案分型较繁琐~临床中许多分型存在争议~不利于规范化操作。依托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协作组机会~赴京系统学习有关重点专病建设目的~以及优势病种诊疗规范梳理方法、目的~在原有方案基础上对中医证型进行优化。目前我科具体治疗~在国家级名老中医张炳秀教授“加味清肺消瘀汤”基础上辨证论治并将重点放在解决患者主要不适主诉上以及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上。 1、总结老中医经验运用专病专方 专方“加味清肺消瘀汤”(具体见《中医杂志》2006年(增刊)) 基本方由下列药物组成;绵黄芪15g,生薏苡仁、败酱草、鱼腥草(后下)各30g,淮山药12g,京三棱、蓬莪术、制半夏、广陈皮、玉桔梗、川贝母(各)10g,山慈菇10g。 2、分型论治 在临床上分“痰热内蕴”、“痰瘀阻络”、“脾肺两虚”、“肺肾阴虚”四个证候类型加以辨证论治。 2.1 痰热内蕴型 本证多见于患者既往体型丰腴,或痰湿偏盛。症见咳嗽、咳痰、痰多黄稠,咯之成块,或不易咯出,脉见滑象,或滑数,或兼有弦象,舌苔厚腻,黄或老黄,舌质淡红或红,多伴有口苦、口干,胸闷、气促,纳谷不磬,小溲偏黄等。乃有内蕴之痰与内外之热交粘,痰热互结,阻碍肺络,气道失畅,而致喘、闷乃作。治宜加大清热化痰力度。原方加白英、白花蛇舌草各15g,以 39 增清热解毒、利湿抗癌之资。若肺热壅盛较著,出现大热、大喘、大渴等,可根据症候情况与黄芩、瓜蒌皮、垂盆草等同用。 2.2 痰瘀阻络型 本证多见于病程中后期,由于炼液为痰,呼吸不利,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最终导致痰瘀阻络。患者多见,面色灰暗、咳嗽、咯血、胸闷、胸痛,肢体肌肤甲错,甲床曾晦暗或蓝紫色。脉象细涩、或为脉道不充,而见小、短脉,舌苔薄欠津,舌质衬紫或紫暗,舌下络脉,可见迂张。责之病因,乃由气血瘀阻而发。宜活血通络、活血止血为法。在原方基础上加紫丹参、田三七(研末冲服)各10g,倘若出现咯血等,加仙鹤草15-30g,益母草15-30g。 2.3脾肺两虚型 本证多见于正气亏虚明显患者。脾与肺在五行学说中,属于相生关系。土为金之母,土生金。患者罹患肺系疾患,病魔折腾,肺气受损;子病累母。复加,纳谷不佳,脾胃之气化乏源。两因相合,而致脾肺两虚。患者多见,乏力、纳差、气不相接,甚至咳痰无力,面色无华。诊脉弱无力,舌苔薄白或白腻、或腻而微黄。治之大法,需以健运脾胃,益气补肺。原方加四君子汤重用茯苓、白术(20-30g)。同时,可加太子参、生晒参。有条件者可加冬虫夏草。 2.4肺肾阴虚型 本证多见于病情后期,或在放射性治疗后由于“热毒”侵袭,灼伤肺阴而发。患者多见于,胸骨柄后烧灼感,或痰粘稠带有血丝,或咯血,血色鲜红,两颧泛红,口干喜饮,夜寐不安,乱梦纷纭。诊脉沉细、或细数,苔薄欠津,舌质红。责之病因,乃由肺肾阴虚而作。原方加南北沙参、麦冬、百合各10g、生地15-20g,阴虚甚者加二至丸(旱连草、女贞子各10g)。兼有咯血、或痰中带有血丝,肺络损伤者,酌加阿胶10g,烊化兑入。 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目前肺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模式已形成,但部分医务人员对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认识尚浅,甚至存在误区。例如有的人只有在晚期肿瘤患者西医治疗束手无策时,才会想到中医中药。 2、目前大家强调中医药在肿瘤病人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周期方面以及在肿瘤(包括肺癌)复发、转移中的干预作用。但具体理论依据与临证用药,存在较大差异,并缺少有力的理论系统。 3、针对部分肺癌骨转移病人,西药镇痛药不耐受(消化道反应重),在运用中药治疗癌性疼痛中,存在以下问题: 40 ?癌性疼痛的病因病机尚未统一; ?许多外用药多为自制自用,疗效观察多为主诉性评价,缺乏大样本可靠临床疗效支撑; ?癌性疼痛研究多限于单纯疗效观察,缺乏合理可靠的对照组与较成熟并符合临床实际的相关技术性指标; ?顽固性、难治性癌性疼痛缺乏相关疼通分级标准; ?行业内部尚未建立符合中医理论精髓与临床实际的癌性疼痛外治疗效评价系统与癌性疼痛外治质量控制系统。 解决思路: 1、加大中医中药治疗肺癌作用的宣传,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尤其是西医肿瘤专业从业人员对中医中药的认识必须提高。 2、加大“中医治未病”思想,“脏腑相关”理论,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理论挖掘。 3、发掘历代中医文献有关“痛症”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论述;整合现代学者相关研究,结合大样本、多中心临床、实验研究,探讨癌性疼痛病因病机,外治机理,验证、筛选有效外治镇痛单味药或复方制剂,构件癌性疼痛中医病证体系。针对顽固性、难治性癌性疼痛,提出“四阶梯镇痛学说”指导临床诊疗。优化主诉疼痛分级法(VRS),拟订符合中医理论精髓与临床实际的癌性疼痛外治疗效评价系统与癌性疼痛外治质量控制系统。 41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评价与优化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2008年版诊疗方案 三、肠覃BNA000(大肠癌C2001) 病名:大肠癌 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制定的《2007年NCCN大肠癌临床诊疗指南(中国版)》进行诊断。 中医治疗: 本科中医治疗主要针对术后、放化疗(中)后病人。 文献温习: 大肠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列于常见十类癌症的第五位,近些年来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其中以结肠癌增多更明显。根据我国上海肿瘤登记资料表明,60年年发病率为6.66/10万人口,占全部恶性肿瘤的5.3%,进入70年代上升为20.37/10万人口。而且直肠癌发病下降,结肠癌渐增。上海统计直肠癌与结肠癌之比,男性为1.07?1,女性为1.12?1,大肠癌发病年龄组在30,60岁之间,对1564例作了年龄分析,31,60岁之间,对1564例作为年龄分析,31,60岁者占69%。伤寒,从世界范围看大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以丹麦、卢森堡、新西兰等发病最高,年发病率在20/10万人口,占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二位。 本病属于中医学“脏毒”、“下焦湿热”、“肠风”、“锁肛痔”、“肠覃”等症的范畴。中医对大肠癌的病因病机认识分内外两方面因素。外因有寒气客于肠外;或久坐湿地;或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热内生,热毒流注大肠,结而为肿。内因为忧思抑郁,脾胃失和,湿热邪毒蕴结,浸淫肠道,气滞血瘀而成肿瘤。因而此病为正气内虚,湿毒内蕴,气滞血瘀而成。 优化方案背景:经过近200例大肠癌病人临床资料分析结合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诊疗规范~首先对中医病名做修改~按照目前通行的命名方式~将“锁肛痔”改为“肠覃”~此前拟定证型以及方药运用能满足临床实际需要~但主要作用还是停留在改善放化疗毒副反应上~很少有人接受单纯中药或中成药抗肿瘤治疗。此外~在辩证论治基础上宜加大具有单药抗消化系统肿瘤药物运用~如藤梨根、薏苡仁、野葡萄根等运用。 42 1 诊断 1.1 临床表现 1.1.1 症状及体征:大肠癌早期无明显症状,有时可多年无症状,临床表现与肿瘤的部位,大小以及肿瘤继发变化有关。左侧大肠癌梗阻症状比右侧多见,右侧大肠癌以中毒症状,贫血,腹部包块为主。临床出现的频度右侧结肠癌依次以腹部肿块,腹痛及贫血最为多见,左侧结肠癌依次以便血,腹痛及便频最为多见,直肠癌以便血,便频及大便变形多见。 1.1.1.1 便血:左半大肠癌出血量较多,多为肉眼血便,直肠癌由于常因表面继发感染可有脓血大便,而右半结肠大便为流体状态,故出血量较少,且由于混于粪便中色泽改变,有时呈果酱状,肉眼血便较少见,大多数患者为隐血阳性。 1.1.1.2 腹痛:腹痛早期即可出现隐痛易被忽视。肿瘤生长相当体积或浸润肠壁致肠管狭窄引起肠梗阻可出现阵发性腹部绞痛,并伴肠梗阻症状。肛门剧痛可由于直肠癌侵犯肛管引起,少数患者可因肿瘤出现穿孔出现急性腹膜炎,晚期患者侵犯周围后腹壁可引起相应部位的剧痛。 1.1.1.3 排便习惯的改变: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肿瘤本身分泌黏液以及继发炎症的改变不仅使黏液粪便增多而且刺激肠蠕动,使排便次数增多,粪便不成形或稀便,病灶越低症状越明显排便前可有轻度腹痛。 1.1.1.4 腹部肿块:有部分结肠癌病人诊断确立时,已触及腹部肿块,结肠癌恶性程度相对其他消化道肿瘤低,局部生长到相当体积时可无扩散。 1.1.1.5 贫血:贫血的主要原因是癌肿出血,慢性失血所致。多见于右半结肠癌,在病程晚期,贫血与营养不良,全身消耗有关。此时病人伴有消瘦乏力,低蛋白血症等衰弱表现。 1.1.1.6 其他:肿瘤生长致肠腔狭窄甚至完全堵塞,可引起肠梗阻表现。肿瘤侵犯周围脏器可引起内瘘如胃结肠瘘,结肠膀胱瘘,结肠阴道瘘而引起相应症状,肿瘤急性穿孔可引起急性腹膜炎症状,出现转移则引起转移部位相应症状。 1.2 辅助检查 1.2.1 直肠指诊:简单易行,一般可发现距肛门7-8厘米之内的直肠肿物,若嘱病人屏气增加腹压,可达到更高的部位。大部分直肠癌可通过直肠指诊发现。 1.2.2 内镜检查:包括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及纤维结肠镜检查。直肠下段肿瘤直肠镜检查最为方便,无须肠道准备。乙状结肠镜可检查距肛缘25厘米内的全部直肠及部分乙 43 状结肠。对于距离肛缘25厘米以上的患者,目前纤维结肠镜是最可靠的检查方法。 1.2.3 X线检查:是诊断大肠癌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目前结肠双重对比造影是诊断大肠癌的首选方法。 1.2.4 CT诊断:大肠癌术前CT检查对判断病期及切除可能性有一定帮助,且对于术前了解肝内有无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是否肿大等手术前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1.2.5 MRI检查:与CT检查同。 1.2.6 B型超声波检查: 1.3 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体征结合肛门指检、X线钡灌肠检查及各种内窥镜检查可发现肿物,病理学检查可确诊,大便常规有辅助诊断作用。 1.4 鉴别诊断 由于大肠癌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许多非肿瘤性疾病均可出现类似大肠癌的症状和体征。右半结肠癌可有右下腹痛、腹部包块等,有时需与阑尾炎、阑尾脓肿、肠结核,Crohn病相鉴别。一部分结肠癌病人以贫血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可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或血吸虫病肉芽肿。行结肠镜检查可以鉴别。直肠癌及乙状结肠癌有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有相当部分患者被误诊为“痢疾”、“肠炎”。对于有脓血便患者遇下列情况应作进一步检查:1.非传染病流行季节;2.粪便中血多于脓;3.按炎症治疗效果不佳或见效后又复发;4.患者年龄较大;5.粪便潜血持续阳性。 1.5 分期分型 自1935年Dukes提出直肠癌的分期以来,先后出现了不少改良的 Dukes分期方案。 但至今 Dukes分期的基本原则仍为国际所公认。 Dukes’A期—浸润深度未穿出肌层,且无淋巴结转移。 Dukes’B期—癌肿已穿出深,并可侵入浆膜层、浆膜外或直肠周围组织,但无淋巴 结转移。 Dukes’C期—癌肿伴有淋巴结转移。 C1期:癌肿伴有肠旁及系膜淋巴结转移 C2期:癌肿伴有系膜动脉结扎处淋巴结转移 / Dukes’D期—癌肿伴有远处器官转移,或因局部广泛浸润或淋巴结广泛转移而切 除后无法治愈或无法切除者。 44 TNM 临床分期(UICC1997) T 原发肿瘤 Tx 不能估价原发肿瘤 T0 未发现原发肿瘤 T1s 原位癌:位于粘膜层或侵犯固有层 T1 肿瘤侵犯粘膜下层 T2 肿瘤侵犯肌层 T3 肿瘤侵犯肌层达浆膜下,或侵犯结肠旁或直肠旁组织,但未穿破腹膜 T4 肿瘤直接侵犯其他器官或结构和/或穿破脏层腹膜 N 局部淋巴结 Nx 不能估价局部淋巴结 N0 无局部淋巴结转移 N1 1-3个局部淋巴结转移 N2- 4个以上局部淋巴结转移 M 远处转移 Mx 不能估价远处转移 M0 有远处转移 2 中医辨证论治 2.1湿热蕴结 辩证要点:腹痛偶作,下痢赤白,里急后重,下迫灼热,大便黏滞恶臭,或 发热寒战,胸闷口喝,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 药:槐角地榆汤加减。 2.2气滞血瘀 辩证要点:胸闷不舒,腹胀腹痛,或痛有定处,或腹部触及肿块,结节,便 血紫黯,舌质黯,有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方 药:桃红四物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2.3脾肾阳虚 辩证要点:肢冷便溏,少气无力,腹痛,五更泻,舌苔白,脉细弱。 方 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45 2.4肝肾阴虚 辩证要点:五心烦热,头晕目眩,口苦舌干,腰酸腿软,便秘,舌质红,脉细弦。 方 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2.5气血两虚 辩证要点:气短乏力,便溏,面色苍白,脱肛。舌质淡,脉沉细。 方 药: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加减。 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从近年大肠癌病人临床观察看,收治病人多是术后病人,很少有单纯依靠中医药治疗大肠癌者。故中医药在大肠癌诊疗中仍然处于辅助地位。目前应对的问题是,如何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与肿瘤复发转移问题,大肠癌容易向肝脏转移,能否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抗复发、转移中有所突破,是中医药的难点也是重点。 解决思路: 1、合理定位,着力解决放化疗毒副反应,如放射性直肠炎,骨髓抑制等,通过大样本临床资料总结,筛选有确切疗效的单味药或复方,为新药研发作前期基础性准备。 2、加大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发掘和运用,希望能在抗肿瘤复发、转移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3、对大肠癌肝转移病人无法手术者配合介入辩证运用中成药抗肿瘤。 46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2008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运用总结 经过1年的临床实践运作并结合大样本病例观察,认为2007版诊疗方案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西医诊断与目前通行肿瘤临床指南不相吻合,此外中医证型与实际不相吻合,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并参考相关文献,提出修订,并作为2009版方案实施,同时根据临床实际再修订完善,以期更符合临床实际,能解决实际问题。 修订说明: 1、所有病名均按《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5657-1995,以下简称TCD)中的病名填写,并填写相应的代码,同时在括弧内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以下简称ICD-10)填写西医病名及其代码(原则上应标至4位码)。 2、依托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协作组机会,赴京系统学习有关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目的,以及优势病种诊疗规范梳理方法、目的重在服务临床,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 3、中医疗效评价按中医内容进行,建立更符合中医特色内涵的疗效评价体系。 47 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评价与优化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2009年版诊疗方案 一、噎膈BNA000(食管癌C15.901) 病名:食管癌 诊断: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制定的《2008年NCCN食管癌临床诊疗指南(中国版)》进行诊断。 中医治疗:疗效评价(符合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体系): 1 肝胃不和证:服用温胆汤后,咽部不适,或进食异物感改善,胃脘部舒适,嗳气、呃逆未作。胸闷口苦,两胁胀痛消失。舌苔薄,脉细缓。 2 脾虚痰湿证:“通膈一号”运用后,食饮梗塞难下改善,胸膈胀满,痰涎减少,噫气减少,乏力改善。舌淡,舌体正常,舌苔薄白,脉细或细滑。 3 瘀毒内阻证:“通膈二号”运用后,进食梗塞,胸背刺痛改善。面色转亮,口唇转淡红。暗舌消退,脉转细活细缓。 4 热毒伤阴证:沙参麦门冬汤加减运用后,进食梗噎改善,咽喉无干痛。无潮热盗汗,无心烦口渴,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脉细或缓。 5 气血双亏证:本证因病人往往伴有食管重度狭窄,甚至汤药不下,如此者 ,消瘦改善,渐趋有力,预后不良。如能进汤药者,八珍汤化裁运用后,面色转华 舌淡苔薄,脉细弱或沉细。 目前可解决的实际问题: 中医药治疗放射性食管炎: 目前科主要病人为手术后、放化疗病人,病人在放疗中出现严重的放射性食管炎,影响生活质量。为此,我们发挥中医药特色,创制“清咽汤”,早期干预,减少了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即便发生其症状也明显减轻。 功用:清热解毒,养阴生津,宣肺利咽。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或沸水浸泡,代茶频饮,不拘时段。 食管癌在放射性治疗后,许多患者会出现,咽喉部干燥、发涩、烧灼感;或胸骨后灼痛、疼痛剧烈时甚至拒食;或干咳难耐,口干欲饮等一系列“肺阴虚”症候。 48 我们根据“火毒”之邪致病论,提出放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由于高频热产生了“火毒”、“热毒”而引发一系列放化疗毒副作用,如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以及放射性咽感综合征。患者在服用清咽汤(肺阴虚症状甚者,加南北沙参各10g、野百合10g、细生地10g,或加服梨汁)后,能明显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使得放疗能按疗程完成。对自感咽喉部不适,如有物塞,咯之不出,咽之难下,但检查无任何器质性病变,而咽喉部的不适等症状确实存在,属于咽感综合征范畴,可以原方代茶饮用。 49 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评价与优化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2009年版诊疗方案 二、肺积BNA000 (肺癌C34.901) 病名:肺癌 诊断: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制定的《2008年NCCN肺癌临床诊疗指南(中国版)》进行诊断。 中医治疗: 疗效评价(符合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体系): 说明: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配合专方或辨证论治~可以提高放化疗疗效而减轻毒副作用~能使大多数病人按程按量完成放化疗~患者较单纯放化疗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少数单用中药或中成药病人与综合治疗患者生存期相近。 1、专方加辨证论治疗效评价 (1)痰热内蕴型 患者治疗后,痰易排出,咳嗽、咳痰、改善。腻苔,黄苔已去。口苦、口干,胸闷、气促,等改善。纳谷增进。 (2)痰瘀阻络型 患者治疗后,咳嗽、咯血、胸闷、胸痛,有不同程度改善。脉象细涩、舌质衬紫或紫暗,舌下络脉,诸四诊所获改善。 (3)脾肺两虚型 患者经治疗后,咳痰易出,面色转润,乏力改善、纳谷增进。 (4)肺肾阴虚型 患者经治疗后,胸骨柄后烧灼感,口干减轻,咳痰清爽,夜寐安稳。脉沉细、或细数,苔薄欠津,舌质红等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2、肺癌咳嗽、喘闷主症经治疗后,咳嗽减轻、咳痰易出,胸闷改善,原有吸氧可脱离或减少吸氧时间。伴有放射性肺炎者,咽喉部干燥、发涩、烧灼感改善。能耐受放疗,按时按量完成放疗计划。 3、癌性胸水病人,经治疗后,胸水消失或减少,咳嗽、呼吸不利,喘闷等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 4、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迟发性呕吐、纳差,经治疗后,迟发性反应消失,或减轻;即便出现,比原有反应持续时间短,程度轻。进食增加,大大改善化疗病人消化道症状,使得化疗能按疗程完成,并明显改善体质状况。 50 目前可解决的实际问题 1肺癌咳嗽、喘闷治疗 症见咳嗽、咳痰、痰多黄稠,咯之成块,或不易咯出,脉见滑象,或滑数,或兼有弦象,舌苔厚腻,黄或老黄,舌质淡红或红,多伴有口苦、口干,胸闷、气促,纳谷不磬,小溲偏黄等。乃有内蕴之痰与内外之热交粘,痰热互结,阻碍肺络,气道失畅,而致喘、闷乃作。 肺癌咳嗽、喘闷主要分以下几点: 1.1肺癌疾病本身引起:针对肺癌疾病本身,加大抗肿瘤力度。在加味清肺消瘀汤基础上加白英、白花蛇舌草各15g,以增清热解毒、利湿抗癌之资。若肺热壅盛较著,出现大热、大喘、大渴等,可根据症候情况予黄芩10、瓜蒌皮18g、垂盆草10g等同用。 1.2放射性肺炎引起:肺癌患者在接受放射性治疗后,会出现咽喉部干燥、发涩、烧灼感、咳嗽、甚至喘闷加重;或干咳难耐,口干欲饮等一系列“肺阴虚”症候。我们根据“火毒”之邪致病论。运用清肺消瘀汤加减(方剂组成:绵黄芪15g,生薏苡仁、败酱草、鱼腥草(后下)各30g,淮山药12g,京三棱、蓬莪术、制半夏、广陈皮、玉桔梗各10g、丹参10g、南北沙参各10g、野百合10g、细生地10g)。 同时,配合中药茶剂(方剂组成:润玄参、玉桔梗、济银花各12g,杭麦冬10g,胖大海3枚,生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或沸水浸泡,代茶频饮,不拘时段。 2、癌性胸水 部分肺癌患者在中晚期或放疗后出现胸水,继而出现咳嗽、呼吸不利,甚至喘闷不得卧。 2.1大量胸水则采取胸腔灌注化疗或鸦胆子油乳、白介素-2的同时配合中药汤剂(“加味清肺消瘀汤”加葶苈子10g、怀牛膝10g、猪茯苓(各)15g)。 2.2少量胸水则仅以中药汤剂(“加味清肺消瘀汤”加葶苈子10g、怀牛膝10g、猪茯苓(各)15g)加中成药鸦胆子油乳30ml静滴,每日1次。每20天为1疗程。 3、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迟发性呕吐、纳差 我们取“小半夏汤”、“芍药甘草汤”具有“化阴”、“缓急”之用,衍其功,古方今用,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脾、健脾、消食助运制剂,创建“山鸡芍甘汤”。在治疗化疗药物引起迟发性、 51 顽固性呕吐方面取得良效。有效地解决了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在对抗迟发性呕吐方面的不足。大大改善化疗病人消化道症状,使得化疗能按疗程完成,并明显改善体质状况。 “山鸡芍甘汤”具体方剂以及用法:炒白术20g、炒白芍30g、甘草10g、姜半夏15g、酸枣仁,先煎,50g、焦山楂30g、鸡内金10g、怀山药10g、生姜3片为引。每剂药两煎混合,微热少量频饮。并嘱稀粥、米汤故护胃阴。 此外,我们在预防或减轻伊立替康(CPT-11)化疗引起的迟发性腹泻方面,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备注:此条亦为其他病种优化方案中可解决的实际问题,后面不再重复) 52 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评价与优化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优势病种2009年版诊疗方案 三、肠覃BNA000(大肠癌C2001) 病名:大肠癌 诊断: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制定的《2008年NCCN大肠癌临床诊疗指南(中国版)》进行诊断。 疗效评价(符合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体系): 说明: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配合专方或辨证论治~可以提高放化疗疗效而减轻毒副作用~能使大多数病人按程按量完成放化疗~患者较单纯放化疗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1湿热蕴结证 用槐角地榆汤加减后,腹痛消失或减轻,无下痢赤白,无里急后重,下迫灼热诸症,大便基本正常,无发热。舌淡红,腻苔已去,脉象缓和。 2气滞血瘀证 用桃红四物汤加疏肝理气药物后,胸膺舒畅,腹胀腹痛改善,便血消失,黯舌减退,脉象缓和。 3脾肾阳虚证 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后,肢冷便溏消失,无乏力气短,腹痛改善,五更泻消失,舌质正常,脉象渐趋有力。 4肝肾阴虚证 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后,五心烦热消失,无头晕目眩,口苦舌干消退,腰酸腿软减轻或消失,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脉细缓。 5气血两虚证 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加减后,神振气足,大便正常,面色转华,舌质淡红,脉象有力。 目前可解决的实际问题 中医药治疗放疗引起急性放射性直肠炎: 直肠因盆腔肿瘤放射性治疗,部分患者会出现肠黏膜充血,水肿,细胞损伤等,直肠组织学变化,出现里急后重、黏液样脓血便;或由于回肠功能障碍,所致单纯稀水样便腹泻。亦有少数病人出现便秘以及肛管疼痛,更有甚者出现肠道穿孔,大出血,以致危及生命。临床多见腹痛、里急后重、黏液样脓血便或单纯稀水样便腹泻;并伴有纳差、恶心等胃肠道反应。至于少数病人出现肠道穿孔,大出血,则需要外科手术介入。内科系统主要针对前者对症治疗。我科在治疗放 53 射性直肠炎时,强调“明辨虚实,内外同治”。本病中医治疗主要分实证与虚证两种。 实证主要以湿热蕴结为主,见症腹痛、里急后重、黏液样脓血便,张师认为此可参考《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之“热利下重”。第43条云“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甚合病机。放疗后引起,热蕴肠府,蒸腐血络,壅滞气机,发为上症。处方:白头翁20g、川雅连6g、生薏仁30g、枯芩10g、蒲公英20g、炒白芍15g、苍白术,各,15g 每日1剂~水煎分服用。并配合锡类散保留灌肠。 虚证以脾胃虚弱为主,见症纳差、体倦、腹泻、腹胀、泻稀水样便。经有“清气在下则生飨泻,浊气在上则生嗔胀”明训,治以健脾助运,生发脾阳,兼以因势利导,涩肠固泻。予桃花汤化裁。 处方:赤石脂,包煎,20g、潞党参10g、炒白术20g、云茯苓15g、薏苡仁20g、炒扁豆10g、炒白芍12g、广陈皮10g 、制香附10g、淮山药12g、鸡内金10g、苏梗10g、玉桔梗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服~嘱进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以山药粳米粥食疗。 此外,尚有部分病人,伴有肝郁脾虚,虚实夹杂之症。临证治疗,以口服与保留或大量不保留灌肠,并辅以情志疏导,食物调理。 54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2009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运用总结 经过1年的临床实践运作并结合大样本病例观察,认为2009版诊疗方案与临床实际相符合,通过1年大样本各优势病种的临床运用,可解决实际问题,符合临床实际。 说明: 1.优势病种噎膈、肺积、肠蕈诊疗方案,符合临床实际,疗效确切,未作修订,仅对肺积西医分期根据最新文献报道调整。 2、根据临床观察,针对大肠癌肝转移问题,采用介入配合中成药灌注及中药汤剂“健脾疏肝”等中西医结合方式较单纯西医治疗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有较大优势。故在2010年大肠癌诊疗方案中,单列大肠癌肝转移的中西医治疗。 肠覃BNA000(大肠癌C2001) 病名:大肠癌 诊断: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制定的《2008年NCCN大肠癌临床诊疗指南(中国版)》进行诊断。 大肠癌肝转移中医辩证 1肝郁脾虚型 临床症状为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至连及胸背,且情志不舒则痛增,胸闷,善叹息,得嗳气则舒,饮食减少,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2 气滞血瘀型 临床症状为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疼痛持续不已,入夜尤甚,或胁肋下见有积块,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3 湿热蕴结型 临床症状为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引及肩背,伴有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厌油腻,口干口苦,腹胀少尿,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4 湿瘀搏结型 右胁下积块,质硬,腹痛且胀,按之如囊裹水,小便少,或面目黄而晦暗,舌质暗淡,苔白腻滑,脉沉儒。 5 肝肾阴亏型 临床症状为肋胁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干咽燥、两目干涩,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采用经股动脉PCS植入,导管头位于肝脏供血动脉,先造影观察肿瘤血供情 55 况,如病灶肿瘤血供丰富,则先超选至肿瘤靶血管进行碘油栓塞,然后将导管头置于肝供血动脉;如肿瘤血供不丰富,则直接将导管头置于肝脏供血动脉PCS植入。伤口愈合拆线后即经PCS进行联合灌注治疗,每次灌注完毕后以肝素液封管。两组均采取DF化疗方案:即CF 200mg,d1-5,药盒内注入,半小时内完成,继以5-FU 750mg药盒注入,d1-5,每次注药持续5h以上,DDP 60mg一次性药盒注入,辅以镇吐,保肝,适当水化利尿。 肝郁脾虚、肝肾阴亏2型予艾迪注射液(贵州益佰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3020236)50ml连用10天。 气滞血瘀、湿热蕴结、湿瘀搏结3型予华蟾素注射液(安徽淮北金蟾药业总公司生产 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2020274)30ml连用10天。 张氏健脾疏肝方(该方由黄芪、白术、藤梨根、白芍、丹参、九香虫、制香附等健脾助运,疏肝解郁,软坚散结药物组成;由六安市中医院制剂中心调配,真空包装,每剂药物2袋,每袋200ml),每次1袋,每日2次,早晚分服。 每4周为1个疗程,连用6个疗程。 对此研究相关阶段性结论见附录 56 附研究结论 运用健脾疏肝方配合PCS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 治疗消化系统肝转移的临床研究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治疗中心自2007年1月-2009年10月对32例消化系统肿瘤肝转移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以中药抗癌制剂(艾迪注射液或华蟾素注射液)并配合服用国家级名老中医张炳秀教授健脾疏肝方联合DF化疗方案(5-FU+DDP),经药盒植入系统(PCS)进行肝动脉持续灌注,并以单纯DF化疗方案经PCS持续灌注为对照组进行了随机分组研究,现将初步的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入组标准 所有入组病例,均有明确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3个月内未接受过正规抗肿瘤(放疗、化疗或手术)治疗;病变不适宜手术切除或患者及其家属拒绝再行手术治疗;无其它部位的临床转移病灶发现;血象、肝肾功能、ECG基本正常;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卡氏评分60分以上。中医辨证分型参考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原发性肝癌辨证分型标准,分为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湿热蕴结型,湿瘀搏结型及肝肾阴亏型。 1.2一般资料 3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16例,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33-69岁,中位年龄51岁。食管癌放疗后3例, 食管癌术后2例,结肠癌术后5例,直肠癌术后3例,胃癌术后3例。病理类型:鳞癌3例,腺癌13例。单发转移2例,多发转移14例。肝郁脾虚型4例,气滞血瘀型2例,湿热蕴结型5例,湿瘀搏结型4例,肝肾阴亏型1例;B组16例,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35-68岁,中位年龄46.5岁。食管癌放疗后3例, 食管癌术后2例,结肠癌术后4例,直肠癌术后4例,胃癌术后3例。病理类型:鳞癌5例,腺癌9例,未分化癌2例。单发转移1例,多发转移15例。肝郁脾虚型3例,气滞血瘀型3例,湿热蕴结型5例,湿瘀搏结型3例,肝肾阴亏型2例。两组病例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可比性。(见表1) 入组病例一般资料 表1 57 组别 男/女 食管癌(放疗后/术后) 结肠癌 直肠癌 胃癌 鳞癌 腺癌 未分化癌 单发/多发转移 A 10/6 3/2 5 3 3 3 13 0 2/14 (对照组) B 7/ 9 3/2 4 4 3 5 9 1 1/15 (治疗组) 入组病例中医辨证分型 表1(续) 组别 肝郁脾虚型 气滞血瘀型 湿热蕴结型 湿瘀搏结型 肝肾阴亏型 A 4 2 5 4 1 (对照组) B 3 3 5 3 2 (治疗组) 注: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 P>0.05 1.3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经股动脉PCS植入,导管头位于肝脏供血动脉,先造影观察肿瘤血供情况,如病灶肿瘤血供丰富,则先超选至肿瘤靶血管进行碘油栓塞,然后将导管头置于肝供血动脉;如肿瘤血供不丰富,则直接将导管头置于肝脏供血动脉PCS植入。伤口愈合拆线后即经PCS进行联合灌注治疗,每次灌注完毕后以肝素液封管。两组均采取DF化疗方案:即CF 200mg,d1~5,药盒内注入,半小时内完成,继以5-FU 750mg药盒注入,d1~5,每次注药持续5h以上,DDP 60mg一次性药盒注入,辅以镇吐,保肝,适当水化利尿。治疗组在灌注化疗同时,将中药抗癌制剂稀释后经PCS缓慢灌注:肝郁脾虚、肝肾阴亏两型予艾迪注射液(贵州益佰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3020236)50ml连用10天。气滞血瘀、湿热蕴结、湿瘀搏结3型予华蟾素注射液(安徽淮北金蟾药业总公司生产 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2020274)30ml连用10天。同时,配合张氏健脾疏肝方(该方由黄芪、白术、藤梨根、白芍、丹参、九香虫、制香附等健脾助运,疏肝解郁,软坚散结药物组成;由六安市中医院制剂中心调配,真空包装,每剂药物2袋,每袋200ml),每次1袋,每日2次,早晚分服。两组均每4周为1个疗程,连用6个疗程。所有患者均完成6个疗程治疗,且治疗前后均查血常规、肝肾功、心电图、CT、B超了解肿块大小变化。 1.4 疗效观察及评定 病灶大小变化参照WHO肿瘤病灶疗效标准[1],分为完全缓 58 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NC)及进展(PD),CR+PR为有效,NC+PD为无效;按Karnofsky评分标准进行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后评分增加?10分为提高,减少?10分为降低,介于二者之间为稳定;毒性反应评定按WHO评定标准评定[2],分为0,?级。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 1.5 统计学检验 两组近期疗效及生存率均采用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以P=0.05为检验水准。 结 果 A组16例患者生存期9-12个月,中位生存期11个月;B组16例患者生存期6-12个月,中位生存期10个月。两组有效率及1年生存率见表2,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两组白细胞下降情况见表3,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中药抗癌制剂对骨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有效改善化疗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 两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见表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与对照组比较P,0.01 *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 两组主要症状改善有显著差别(?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两组治疗近期疗效及生存率比较 ()% 表2 组别 例数 有效率(CR+PR) 1年生存率 ?A 16 87.5(14) 81.3(13)* B 16 68.8(11) 62.5(10) 注:括号前为百分数 括号内为例数 有效率为CR+PR ? P,0.05 1年生存率,P,0.05 两组治疗后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比较 ()% 表3 组别 例数 白细胞减少分级 ——————————————————————- 0 ? ? ? ? ??A 16 13(81.3) 2(12.5) 1(6.3) 0 (0) B 16 3(18.8) 8(50.0) 3(18.8) 2(12.5) 注:括号前为例数 括号内为百分数? P,0.05 59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比较 ()% 表4 组别 例 数 提 高 稳 定 降低 ? A 16 14(87.5)* 2(12.5) 0(0) B 16 6(37.5) 8(50.0) 2(12.5) 注:括号前为例数 括号内为百分数 ?与对照组比较P,0.01 *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 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改善比较 表5 组别 A/B 例 数 消失 减轻 无变化 ? * 肝区疼痛 10/9 8/4 2/5 0/0 ? * 恶心呕吐 9/6 7/4 2/2 0/1 ? * 纳差乏力 13/12 0/7 3/3 0/2 腹胀* 6/5 4/2 2/3 0/0 腹泻* 3/3 3/2 0/1 0/0 黄疸* 3/2 2/1 1/1 0/0 ?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讨 论 经股动脉行PCS植入术,不仅能长期留置,为灌注化疗建立了良好的便捷途径,更重要的是能按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肿瘤细胞分裂周期和药物药代动力学特点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既能提高疗效,又克服了常规介入治疗需反复多次插管、难以系统用药的缺点。消化系统晚期肿瘤多伴有肝转移,而肝脏具有双重供血,肝动脉内PCS植入灌注药 [3]物治疗是否能在转移病灶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Terashimam等 的研究结果明确的予以了肯定。此外,有部分生物制剂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如氟尿嘧啶,本品在体内先转变为5-氟-2-脱氧尿嘧啶核苷酸,后者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阻断脱氧尿嘧啶核苷酸转变为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从而抑制DNA的生物合成。通过阻止尿嘧啶和乳清酸掺入RNA,达到抑制RNA合成的作用。其主要抑制S期细胞。每次静脉滴注时间不得少于6,8小时;静脉滴注时可用输液泵连续给药维持24小时。用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 [4]癌,采用动脉插管持续注药,可有效满足其药效浓度,提高疗效。但Yamano T等研究认为,反复多次的大剂量化疗药物肝动脉内灌注,会对肝脏造成如肝萎缩,肝功能异常,脂肪沉积及炎性细胞浸润等损害,乃至病情恶化,治疗失败。因此必须加强肝功能的保护 60 和机体免疫的调节。中医药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如艾迪注射液所选斑蝥、人参、黄芪、刺五加等具有双向抗癌作用,实验证明,该药具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提高免疫功 [5]能,促进骨髓造血等多方面的作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中药华蟾素主要成分为吲哚类生物碱,影响肿瘤细胞DNA和RNA合成,还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 [6]抗炎消肿,化疗协同等作用。 转移性肝癌多来自消化系统肿瘤,主要见症为胁肋部疼痛、恶心呕吐、纳差乏力、腹胀、腹泻、黄疸等。按症状学辨证属中医“肝积”、“胁痛”、“黄疸”等。《医宗必读》言:“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素问?通评虚实论》说:“膈塞闭绝,上下不通 ,则暴忧之病也”。综合考虑,其病机多属肝郁脾虚,虚实夹杂;中医重视脏腑相关,肝病累脾,诚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病脉证第一》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整合病机叙要,张师提出治疗中应以扶正驱邪相结合,采取健脾助运,疏肝解郁,软坚散结大法。组建由黄芪、白术、藤梨根、白芍、丹参、九香虫、制香附等构成张氏健脾疏肝方。从临床观察看,对改善肝癌患者主要症状有显著疗效。 此外,一般西医运用中成药多不辨证,不分寒热虚实,往往疗效不佳,甚至加重某些症状。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即所谓的“个体化的诊疗”。在肿瘤治疗中恰当掌握疾病中医证型,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方能达到抗肿瘤、增免、减毒增效之目的。本研究显示,对于消化道肿瘤肝转移患者,根据中医辩证分型经PCS持续灌以中药抗癌制剂联合DF方案化疗在近期有效率及1年生存率方面较单纯化疗组有提高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中药抗癌制剂可明显减轻化疗药物骨髓毒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P,0.05)。但因本研究样本量偏小,随访时间较短,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总结。 参 考 文 献 1.Miller AB,Hoogstraten B,Staquet M,et al.Reporting results of cancer trearment. Cancer 1981;47(1):207-214. 2.孙 燕.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94. 3.Terashima M,Takagane A,Ikeda K,et al.Pharmacokinetic analyses of intraarterrial and intraportal chemotherapeutic agent infusion [J].Gan To Kagaku Ryoho,1996,23(11):1499-1501. 61 4.Yamano T,Takayasu Y,Nakao N,etal.Evaluation of hepatic toxicety following high-dose 5-Fu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analysis of 42 cases of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 [J].Nippon lgaku Hoshasen Gakkai Zasshi,2000,60(3):94-102. 5. 方茵.抗肿瘤药物研究?:去甲斑蝥素去氧脱氢酶类似物的合成与抗癌活性,J,.药学通报, 1993,28(12):931. 6.李淑萍,候家珠.华蟾素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概况[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6,9(9):393-394. 62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中医文化建设资料 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为进一步推动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7年12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2009年4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专门列出“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部分,明确提出,“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 安徽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北华佗、南新安”在祖国医药学发展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六安地处华东腹地,皖西大别山素有 “中药材宝库”之称,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基础好,六安市中医院作为皖西地区中医药行业的排头兵 ,在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近年来,我们在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作了以下尝试: 充分认识中医医院中医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段时期以来,中医药文化建设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即使在中医行业自身内,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甚至一些人对“中医药是一种文化”的说法颇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中医药学只是一门技术,认为发展中医的关键在于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在这种轻文化建设思想影响下,中医药文化事业进展不大,甚至在一些中医医院内部无任何中医药文化氛围,更可怕的是,到一些中医院就诊,如不看医院名称都无法知晓是中医院还是综合性医院。 要想开展一项活动,必须首先要从思想高度充分认识到开展这项活动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医院领导决策层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医院总体发展规划和主要任务之一,工作开展起来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预期目标。六安市中医院始终将中医文化建设摆在相当重要位置,医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在思想层面达成共识,进而在具体落实中能顺利、有效推进,并取得一定成效。 中医药学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 63 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科学技术,具有巨大的医疗保健实用价值,集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科学技术硬实力于一身,是体现综合国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中医药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认可,越来越多的各国民众选择中医药作为医疗保健手段。中医药的医疗保健方法与手段,已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70多个国家(地区)签订了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的政府协议90余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40多个,与世界卫生组织及4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的中医药合作项目约有280项,国际组织间的中医药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民间中医药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对外中医医疗服务稳步推进~医疗合作规模扩大~来华接受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人数逐年增加,中医药对外教育方兴未艾~据2006年统计~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校留学生3913人~毕业生1093个~在我国学习中医的外国留学生数量一直位居自然科学的首位。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世界各类中医医疗机构达8万多家~针灸师超过20万人~全世界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中医医疗保健服务。 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由于历史和文化的渊源~对中医药的认知度相对更高~中医药已成为亚洲各国家民众生活的重要部分,中医药是继中餐后又一传遍西方的中国文化精粹~中医药以其特有的医疗保健作用成为中国真正对西方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有影响的一个重要领域。, 充分利用当前中医药在世界各国的广泛传播和影响,把中医药作为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建设中医药文化,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在繁荣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目前中医医疗市场日渐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临床疗效下降。那么中医临床疗效下降的原因何在,无非是很多中医临床医生不能真正用中医看病。为什么不能用中医看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丧失了中医治病的思维方式。而中医的思维方式则是在研读中医经典著作,及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与加大中医药文化教育力度,对于中医学习者培养钻研中医学的兴趣及强化中医诊疗思维方式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与不可或缺。有利于营造中医药发展的社会氛围。 64 中医学是中国的特色医学,无论从服务群体、药用资源,还是从文化心理接受方面,都是我们发展自己卫生事业的特有优势,是建设和谐社会,使人人享有健康的重要保障与途径之一,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后发展国家保障国民健康所具备的先天优势,在现代卫生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而又能保证人人享有健康的可能条件之一,对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有切实可行的现实意义。 目前中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究其根本是对文化认知的问题。有关中医存废的争论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尽管发出一些不负责与缺乏学理的言论是极少数人,但是其对社会的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由于缺乏传统文化背景知识及与中医理论的隔阂,很多人很难做出正确判断,很容易被误导,从而对中医产生错误的认识,并使得他们在求医问药等医疗选择方面做出不当的判断。 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充分认识中医医院中医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涵盖范畴 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范围非常广泛,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我院在医院整体规划建设中,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医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医院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医院全体员工信奉和遵守的共同观念。在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决定着中医药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中医药几千年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 65 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大家普遍认为,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 “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 “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以及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道德观。 “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 “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贵诚笃端方,戒诳语妄言、弄虚作假。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结合各个医院自身的历史、地域等特点形成医院的精神和灵魂,熔铸在医院宗旨、发展战略、院训、院歌中,并以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落实在行动和创造物当中加以体现。 充分理解以上核心价值基础上,我院提出“爱岗、敬业、团队、品牌”的院训。在办院宗旨上开宗明义提出,“弘扬中医特色,坚持中西医并举”的办院方略。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从语言、举止、礼仪以及服务方式、服务流程等方面,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在医院各项庆典活动、职工大会、就职仪式、拜师仪式等着力安排体现医院宗旨等方面的内容,注重采用中国传统形式。在名老中医药专家的拜师仪式上学生向老师行礼敬茶等。 除医院整体装饰风格上体现中医药文化与特色外,在国医堂建设方面,着力体现古典装饰风格。 结合本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坚定中医信念 六安中医药文化历史渊源悠久,我们在进行中医药文本建设方面,充分结合本地区的历史积淀,我院充分利用六安市中医药学会挂靠单位以及理事长单位的 66 优势,组织本地区名老中医专家、医学史专家以及地方志专家,梳理出六安地区历史上有记载的重要中医历史文献,以增强大家的信心,使得新时期的六安中医药人能继承先辈的辉煌成就,坚定中医信心,弘扬中医精神。 在医院环境建设方面,结合六安地区历史悠久的楚文化和皋陶文化,通过雕塑、历代医家画像书画,以及六安籍医家画像、医事图文,烘托医院大环境,使得患者一进医院就能体会到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使得医院医护人员,切身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并在实实在在地践行中医药事业。 ,自宋至清见诸记载的六安籍医家就有近百人。其中宋代1家~金元2家~明代11家~清代70余家。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1世纪北宋中叶寿州,今寿县,人许希。据记载:“景佑元年,1034,~仁宗染疾~侍医数进药不效~希以针进~针心下包络之间~疾遂愈~命为翰林医官……学者争从其习医……著有《神应针经要诀》行于世。”至明代 ~境内医家辈出~入任太医院者不在少数。《六安州志》,清同治本,记载:六安名医李玉“善骑射~尤精于医~针灸所施~应手而愈。肥有跛人~持双拐至。玉针之~立去其拐。”“朱升伍,字绳武,~博习《素问》、《难经》~寻师千里求岐黄术~数年而返乡里。有贫妇难产~死已四日~其夫殓以薄槥~舁郊外将葬实。升伍途过之~见槥底沥血~谓其夫曰~棺中难产妇耶,是固不死~盍开棺~我能治活之。夫如其教~乃即棺中手针刺妇腹~中腹中儿左手心~胎玄下~儿死妇得无恙。”此外~明代尚有聂宠、杨名远、陈崇仁、夏光明、周筠、金六先生等医家~皆通精医术~名噪杏林。清朝初期~社会相对稳定~医学有所发展。六安见诸史传的名医就有70余人~且医学著作颇丰。寿县人程鹏飞著有《医方宝筏》24卷,白启阳著有《瘟疫辨论》。著名中医如李三畏有“起死回生”之术~誉满六安,县,、霍山等数百里之遥~曾获清廷授予“德优灏庆”巨匾一幅,中医鲍遵源~曾在光绪朝廷太医院任教~兼御前太医,中医蔡红犹~曾在清廷太医院任职,霍山名医叶风~刊刻《达生篇》~首倡孕妇临产当“睡、忍痛、慢临盆”六字要诀~为妇产科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近代~六安名医辈出~有知名医家20余家。如舒城名医宋仁甫~擅长内、妇、儿诸科~所著《简明实用药物读本》被定为中国国医专科函授学校教材,霍山徐大桂~在临床上对内、外、妇、儿各科有相当造诣~外感以治瘟病见长~内伤以疗肝病卓著~著有《脉诊会解》、《医法直指》、《伤寒论类要注疏》等书) 突出中医药文化建设中“调和致中”的价值取向 “中和”是《周易》中给人们提供的从时间、空间、条件、关系等全方位分 67 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庸》更明确地界定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将“中和”思想提升到天下之大本和达道的高度,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医用药疗疾的目的是“去其偏胜,得其中和”。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还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融合了儒、道、佛文化的精华,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果用一张图来表示那就是“太极图”。“太极图”集中体现了阴阳和谐的价值理念,体现了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规律。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和”。 中医和西医的区别说到底就是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上都有所不同。中医对待疾病采取调和性治疗,西医采取对抗性治疗。中医的主要治疗思路就是改变内环境,提高自治愈、自修复的能力。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命系统,不是西方二元对立的理论可以解释的。人是有可以自我治愈的能力的,中医就是采用中药、针灸等方法去激发这种自我治愈、自我调节能力。 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健康标准就是,是不是和谐。要达到三“和”:人与自然要和谐,这叫天人合一;人与人之间要和谐,这叫人我合一;人自己心身要和谐,这叫形神合一。达到这三个层面的“和”,才是健康的人。《黄帝内经》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调理阴阳,“以平为期”,就体现了阴阳和谐的理念。 “文化”源于《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明文化的最大作用是以文化人、教化天下。 中医文化建设就是要用这种“和”文化,使得医院建设各方面和谐发展,人际关系和谐相处,与国家各项打整方略、中医药政策和谐共行。为此,加强中医药建设,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对社会大众进行有关中医药文化宣传及科普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68 近几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力度,如有关领导表示要有计划推动各地建设中医药博物馆,还要建国家级中医药博物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专门成立了中医院环境文化建设标准课题协作组;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有关部委决定共同主办了“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一些电视媒体也加大了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力度。 今天,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医药文化方面的建设工作,《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专门列出“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部分。中医药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众多问题需要解决的挑战,这既是时代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所赋予的重大任务。 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安徽省发展中医条例》以及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部署,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医药为主线,以中医药特色建设为重点,以深化中医药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动力,大力实施“三名三进”(名院、名科、名医和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程,积极推进中药“三名三保”。(名药、名店、名厂和保证中药材质量、保证中药饮片与炮制质量、保证中药产品与制剂质量)工程和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控制疾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医疗服务中的作用,为加快发展我省中医药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69
/
本文档为【六安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单病种优化方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