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单面人的读书心得

2017-10-15 30页 doc 59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单面人的读书心得单面人的读书心得 单面人的读书心得 篇一: 单面人的读后感 作者简介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著有《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单向度的人》、 《理性与革命》、《批判哲学研究》等。 书籍地位介绍 《单向度的人》是马尔库塞最著名的作品,它的核心就是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旨在揭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型的极权主义特征。此书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后,先后在德国和法国出德文版和法文版,其...
单面人的读书心得
单面人的读书心得 单面人的读书心得 篇一: 单面人的读后感 作者简介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著有《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单向度的人》、 《理性与革命》、《批判哲学研究》等。 书籍地位介绍 《单向度的人》是马尔库塞最著名的作品,它的核心就是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旨在揭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型的极权主义特征。此书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后,先后在德国和法国出德文版和法文版,其后又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被称为西方60年代末大学造反运动的教科书。本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本书对研究法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这部作品为他在60年代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他被媒体称颂为“新左派之父”,成为了美国和欧洲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 综述 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他们对社会没有批评精神,一味认同与现实。 论点介绍 马尔库塞认为正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单向度的人。这样的社会是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它压制不同意见和声音,压制了人们对现状的否定和批判。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极权主义不同于以往的极权主义。以前的极权主义是采用恐怖和暴力手段,不服从政府和当权者会被投进监狱,遭受迫害,甚至被杀害。然而,现代的极权主义社会,却正在于它有对立派别和对立意见的存在。马尔库塞解释说,因为这种对立只不过是表面的对立,就像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虽然两派争权夺利,但他们毕竟都是资本主义政党,并不反对资本主义。 又比如在西方社会,群众可以游行示威,但他们反对的只是政府的一些具体措施,并不反对社会制度。甚至旁边还有警察“保护”,以防出事。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人民群众已丧失了革命性,这就是极权主义的最好证明。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因为它成功地压制了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们内心的否定、批判和超越,从而使这个社会成为一个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其中的人成为单向度的人。这似乎让人不可思议,正如前所述,在我们眼里,当今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及社会的多元化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他们有相当程度上的新闻自由,多党竞争执政,政府反对派可以自由的发表反对意见等。何以这些在马尔库塞眼中竟荡然无存了呢,在他看来,极权主义的共同特征并不主要表现为是否实行恐怖与暴力,而是表现为是否允许对立派别、对立意见、对立向度的存在。这不是一样吗,但是,马尔库塞话语体系里的“对立”是指事物“质”的程度上的对立,他透过纷繁复杂、看似对立其实不然的表象指出现在的对立只不过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而已,并不构成“质”上对立。 首先,在政治领域,发达工业社会成功地实现了政治对立面的一体化,消除了危害社会继续存在的政治派别。先前作为政治反对派的社会民主党及共产党放弃了暴力夺取政权的主张;一度是社会革命力量的无产阶级也随着劳动条件及环境的改善,随着劳动工人的增加,而逐步丧失了他原来的否定性、批判性及革命性。并且与往日的敌手即资本家联起手来。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也只不过是资产阶级政党的不同派别而已。 其次,从生活领域看,发达工业社会使社会各个阶层人的生活方式同化起来了。虽然他们占有的物质财富有多寡之分,使用的工具有贵贱之疑,但是他们观看同样的电视节目,以同样的价值来衡量穿衣打扮,连最贫困的人也开上了汽车。他们共同分享着现存制度带来的好处,这样以往那种在自由、平等名义下提出抗议的生活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即使是在同样的价值体系下,由于追求共同价值标准体系里的目标因客观存在的差异,而造成实现目标难易程度的人为因素的差异巨大,也是会造成对现有社会制度的反叛的,中国漫长的阶级斗争历史的更替是极好的证明。但是如若不再涉及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时,不知这样的斗争是否还将必然发生。 再次,从文化领域看,高层文化与现实同一起来。高层文化原本与现实是相疏远的,是对现实的升华,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差异继而保证了高层文化与现实之间的区别,从而使得文化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但是,现在在发达工业社会里,高层文化与现实之间的这道鸿沟正在被跨越,“文化中心成了商业中心,或市镇中心、政府中心的适当场所”。高层文化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并有着统 一、同化的倾向。 最后,在思想领域里,人的否定性思维被定为被击败的抗议逻辑,最后在经过一系列的意识形态的灌输及统治逻辑的培养,否定性思维进一步“发展”成肯定性思维。这种“发展”改变着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关系,两者竟可随意相互颠倒错用。并且肯定性思维一旦确立,将会对一切存在予以肯定,批判、否定、对立从此消失,现存的社会制度将会永久的稳固维持下去。 总之,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是一个极权的社会,是一个人们可以舒舒服服、安然自得的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生活在这种社会中的人往往缺乏对生活的激情,他们不想改变现实状况,只是一味的被压制自己的精神世界。 对于这样的一个极权主义社会,马尔库塞并不看好,并且认为解放这样的社会的前景也是黯淡的。批判的武器并不能够替代武器的批判。“社会批判理论并不拥有能在现在与未来之间架设桥梁的概念;它不作许诺,不指示成功,它仍然是否定的。”批判、否定、超越与创新已然丧失,但“仍然忠诚于那些不抱希望,已经并还在献身于大拒绝的人们。”马尔库塞在这部著作的结尾处写上了法西斯时代之初,瓦尔特?本杰明的名言“只是因为有了那些不报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了我们。” 全书的第三部分是马尔库塞提出的解决,篇幅相对前面两部分来说很短,但某些段落极具煽动性。它把超越单向度的任务交给了两个对象,一个是哲学,因为哲学的历史任务就是说和现实不一样的语言,表达和现实相反的观念。这样会使相当一部分人觉醒,从而为实际行动打下基础。第二个对象是几类人,概括的说,是社会 的边缘群体,‎‎他们是未来行动的主角。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技术的进步还很少惠及这类人,他们独立于社会的程度最高。 所以在全书的结尾处,马尔库塞引用了本雅明的一句话,“只是因为有了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了我们。” 以上则是我对《单面人》这本书的一点小小的体会和理解,由于哲学知识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很好的诠释这本书的真正哲学价值和意义, 也不排除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想法。因此,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更加努力,拓展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争取有所进步~ 人文学院广告101班 江婷 学号201704201732 2017年5月篇二: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单向度的人》、 《理性与革命》、《批判哲学研究》等。 书籍地位介绍 《单向度的人》是马尔库塞最著名的作品,它的核心就是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旨在揭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型的极权主义特征。此书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后,先后在德国和法国出德文版和法文版,其后又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被称为西方60年代末大学造反运动的教科书。本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本书对研究法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这部作品为他在60年代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他被媒体称颂为“新左派之父”,成为了美国和欧洲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 综述 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 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 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他们对社会没有批评精神,一味认同与现实。 论点介绍 马尔库塞认为正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单向度的人。这样的社会是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它压制不同意见和声音,压制了人们对现状的否定和批判。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极权主义不同于以往的极权主义。以前的极权主义是采用恐怖和暴力手段,不服从政府和当权者会被投进监狱,遭受迫害,甚至被杀害。然而,现代的极权主义社会,却正在于它有对立派别和对立意见的存在。马尔库塞解释说,因为这种对立只不过是表面的对立,就像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虽然两派争权夺利,但他们毕竟都是资本主义政党,并不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又比如在西方社会,群众可以游行示威,但他们反对的只是政府的一些具体措施,并不反对社会制度。甚至旁边还有警察“保护”,以防出事。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人民群众已丧失了革命性,这就是极权主义的最好证明。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因为它成功地压制了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们内心的否定、批判和超越,从而使这个社会成为一个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其中的人成为单向度的人。这似乎让人不可思议,正如前所述,在我们眼里,当今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及社会的多元化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他们有相当程度上的新闻自由,多党竞争执政,政府反对派可以自由的发表反对意见等。何以这些在马尔库塞眼中竟荡然无存了呢,在他看来,极权主义的共同特征并不主要表现为是否实行恐怖与暴力,而是表现为是否允许对立派别、对立意见、对立向度的存在。这不是一样吗,但是,马尔库塞话语体系里的“对立”是指事物“质”的程度上 的对立,他透过纷繁复杂、看似对立其实不然的表象指出现在的对立只不过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而已,并不构成“质”上对立。 首先,在政治领域,发达工业社会成功地实现了政治对立面的一体化,消除了危害社会继续存在的政治派别。先前作为政治反对派的社会民主党及共产党放弃了暴力夺取政权的主张;一度是社会革命力量的无产阶级也随着劳动条件及环境的改善,随着劳动工人的增加,而逐步丧失了他原来的否定性、批判性及革命性。并且与往日的敌手即资本家联起手来。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也只不过是资产阶级政党的不同派别而已。 其次,从生活领域看,发达工业社会使社会各个阶层人的生活方式同化起来了。虽然他们占有的物质财富有多寡之分,使用的工具有贵贱之疑,但是他们观看同样的电视节目,以同样的价值来衡量穿衣打扮,连最贫困的人也开上了汽车。他们共同分享着现存制度带来的好处,这样以往那种在自由、平等名义下提出抗议的生活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即使是在同样的价值标准体系下,由于追求共同价值标准体系里的目标因客观存在的差异,而造成实现目标难易程度的人为因素的差异巨大,也是会造成对现有社会制度的反叛的,中国漫长的阶级斗争历史的更替是极好的证明。但是如若不再涉及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时,不知这样的斗争是否还将必然发生。 再次,从文化领域看,高层文化与现实同一起来。高层文化原本与现实是相疏远的,是对现实的升华,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差异继而保证了高层文化与现实之间的区别,从而使得文化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但是,现在在发达工业社会里,高层文化与现实之间的这道鸿沟正在被跨越,“文化中心成了商业中心,或市镇中心、政府中心的适当场所”。高层文化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并有着统 一、同化的倾向。 最后,在思想领域里,人的否定性思维被定为被击败的抗议逻辑,最后在经过一系列的意识形态的灌输及统治逻辑的培养,否定性思维进一步“发展”成肯定性思维。这种“发展”改变着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关系,两者竟可随意相互颠倒错用。并且肯定性思维一旦确立,将会对一切存在予以肯定,批判、否定、对立从此消失,现存的社会制度将会永久的稳固维持下去。 总之,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是一个极权的社会,是一个人们可以舒舒服服、安‎‎然自得的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生活在这种社会中的人往往缺乏对生活的激情,他们不想改变现实状况,只是一味的被压制自己的精神世界。 对于这样的一个极权主义社会,马尔库塞并不看好,并且认为解放这样的社会的前景也是黯淡的。批判的武器并不能够替代武器的批判。“社会批判理论并不拥有能在现在与未来之间架设桥梁的概念;它不作许诺,不指示成功,它仍然是否定的。”批判、否定、超越与创新已然丧失,但“仍然忠诚于那些不抱希望,已经并还在献身于大拒绝的人们。”马尔库塞在这部著作的结尾处写上了法西斯时代之初,瓦尔特?本杰明的名言“只是因为有了那些不报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了我们。” 全书的第三部分是马尔库塞提出的解决方案,篇幅相对前面两部分来说很短,但某些段落极具煽动性。它把超越单向度的任务交给了两个对象,一个是哲学,因为哲学的历史任务就是说和现实不一样的语言,表达和现实相反的观念。这样会使相当一部分人觉醒,从而为实际行动打下基础。第二个对象是几类人,概括的说,是社会 的边缘群体,他们是未来行动的主角。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技术的进步还很少惠及这类人,他们独立于社会的程度最高。 所以在全书的结尾处,马尔库塞引用了本雅明的一句话,“只是因为有了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了我们。” 以上则是我对《单面人》这本书的一点小小的体会和理解,由于哲学知识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很好的诠释这本书的真正哲学价值和意义, 也不排除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想法。因此,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更加努力,拓展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争取有所进步~ 人文学院广告101班 江婷 学号201704201732 2017年5月篇二》是其最负 盛名的著作,曾被称为西方60年代末大学造反运动的教科书。正如此书的副标 题: “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这是一本对完善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 判的著作。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 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 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 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本书对现 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 性质。本书对研究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如现代西方众多的哲学出版物一样,本书的思路非常清晰同时也力求清晰。大致 可分为三个部分:“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单向度的哲学”。 而全书批判的立足点也很明确,即是现代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对人类自身各个 层面的异化现象。这种想法无疑是超越于时代的。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每一 个就时代问题进行批判的思想家都无法摆脱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作者没有能够遇 见到现如今的信息化社会,也更是无法想象出信息化时代人类自身异化的进一步 升级与加剧。如果说上世纪6,70年代的社会是单向度的话,那么现如今的社会 更是碎片化的人性的集合。 在《单向度的人》中,作者分析出了现代工业社会中一切制度化,效率化后, 对人的本质的丧失。譬如妥协式的自由,游戏化的民主,媚俗化的艺术,狭隘化 的哲学。诸如此类,无非是对现代性社会某些根本理念的社会层面的具象化。而 所谓的革命精神,依旧停留在从一个没落的制度出发,追寻另外一个更为合理的,更为理想化的制度。换言之,作为一个西方精神的继承者,大多数西方的哲学家在政治领域的思路依旧没有摆脱掉传统基督教中的弥赛亚思想,亦或者是弥撒亚的升华形式,把救世主的境界从个人落实到一套理论或者制度之上。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的思路依然没有摆脱“单向性”。 在信息产业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的价值结构基础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既成的事物与规则已经强大到了无法理解的地步。所有的存在过的伟大的,宏大的事物都可以被无数人的轻蔑一点点消解掉。人们开始不再关注与自己切身感受无关的事物,而物质的极大丰富,也进一步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人们开始慢慢地失去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理想。所有的伟大的,作用于人类思想或者自身的改革或者批判都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当年马尔库塞的忧虑渐渐变成了现实,而且这种现实残酷得超越了所有人的设想。巨大的现代性瓦解掉了人类的一切既有的成就,人们获取经验的方式开始越来越脱离人类本身的特质。整个人类变成了某种又人类自身所创造的理念的载体,而所谓的成功的标准,便是一个社会人是否取得了这种理念 下的合理的价值。这是一个无比悲哀的结果,人类的进化方向变得狭窄而单一。一个没有可能性的物种是不会有未来的。 在书的结尾出,作者并没有对这种单向性社会的改良提出一个合理的可操作性的建议。似乎也隐隐约约地流露出某种悲观的情绪。其实,要想解决的一个已经定型的问题,与其顺着原有的思路去改进,莫不如跳出这个思维的定式,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这个问题的根源。 笔者认为,现代性社会起源于西方人的传统世界观。从基督教占据欧洲主流思潮后,一神论和时间的单线性是所有西方理论体系都无法超越的两个穹顶。这两个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欧洲人的一切思维活动和作为思维活动的产物,如政治,哲学,法律等等。一切的公平性都建立在一种利益的最优分配,而非是道德上的正义。一种社会的建立,必须又一个所谓的“正道”的概念,总要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统御着一切,而人类只是一种工匠式的执行者罢了。换言之,之中意识形态下的自由是奴隶性的自由,虽然奴役的程度有高有低,但是终究无法达到对人类自身本质的肯定性。进入科学时代后,所谓的启蒙也并非真正地解放了人的价值,只是把最高原则由神性变作了理性罢了。 世界之所以是一个宏大而完整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无法轻易地用一些算法式的公式与定理来解释。而西方的思想家们以如是般解释世界作为自己理论建立的基础,无疑预示着以这样的理论落实的社会制度终会走入某种极端化的,不可挽回的地步。这是单向性社会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而解决这症结的方法,重新思考问题的角度,必须要建立在以人类自身的本质为标准,重估一切既成价值的基础之上。如此,人类才会从高度分工化,片面化的现代性社会里解放出来,完成对“自我”存在的绝对肯定。 现代社会早已经异化。所谓人的异化就是本来由人所生产和创造出来的应当属于人的东西不再属于人,而成为异己的,与人对立或者控制奴化人的东西。比如印象深刻里一个经理人这样讲述休闲:单向度的人》中,作者分析出了现代工业社会中一切制度化,效率化后, 对人的本质的丧失。譬如妥协式的自由,游戏化的民主,媚俗化的艺术,狭隘化 的哲学。诸如此类,无非是对现代性社会某些根本理念的社会层面的具象化。而 所谓的革命精神,依旧停留在从一个没落的制度出发,追寻另外一个更为合理的,更为理想化的制度。换言之,作为一个西方精神的继承者,大多数西方的哲学家在政治领域的思路依旧没有摆脱掉传统基督教中的弥赛亚思想,亦或者是弥撒亚的升华形式,把救世主的境界从个人落实到一套理论或者制度之上。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的思路依然没有摆脱“单向性”。 在信息产业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的价值结构基础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既成的事物与规则已经强大到了无法理解的地步。所有的存在过的伟大的,宏大的事物都可以被无数人的轻蔑一点点消解掉。人们开始不再关注与自己切身感受无关的事物,而物质的极大丰富,也进一步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人们开始慢慢地失去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理想。所有的伟大的,作用于人类思想或者自身的改革或者批判都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当年马尔库塞的忧虑渐渐变成了现实,而且这种现实残酷得超越了所有人的设想。巨大的现代性瓦解掉了人类的一切既有的成就,人们获取经验的方式开始越来越脱离人类本身的特质。整个人类变成了某种又人类自身所创造的理念的载体,而所谓的成功的标准,便是一个社会人是否取得了这种理念 下的合理的价值。这是一个无比悲哀的结果,人类的进化方向变得狭窄而单一。一个没有可能性的物种是不会有未来的。 在书的结尾出,作者并没有对这种单向性社会的改良提出一个合理的可操作性的建议。似乎也隐隐约约地流露出某种悲观的情绪。其实,要想解决的一个已经定型的问题,与其顺着原有的思路去改进,莫不如跳出这个思维的定式,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这个问题的根源。 笔者认为,现代性社会起源于西方人的传统世界观。从基督教占据欧洲主流思潮后,一神论和时间的单线性是所有西方理论体系都无法超越的两个穹顶。这两个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欧洲人的一切思维活动和作为思维活动的产物,如政治,哲学,法律等等。一切的公平性都建立在一种利益的最优分配,而非是道德上的正义。一种社会的建立,必须又一个所谓的“正道”的概念,总要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统御着一切,而人类只是一种工匠式的执行者罢了。换言之,之中意识形态下的自由是奴隶性的自由,虽然奴役的程度有高有低,但是终究无法达到对人类自身本质的肯定性。进入科学时代后,所谓的启蒙也并非真正地解放了人的价值,只是把最高原则由神性变作了理性罢了。 世界之所以是一个宏大而完整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无法轻易地用一些算法式的公式与定理来解释。而西方的思想家们以如是般解释世界作为自己理论建立的基础,无疑预示着以这样的理论落实的社会制度终会走入某种极端化的,不可挽 回的地步。这是单向性社会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而解决这症结的方法,重新思考问题的角度,必须要建立在以人类自身的本质为标准,重估一切既成价值的基础之上。如此,人类才会从高度分工化,片面化的现代性社会里解放出来,完成对“自我”存在的绝对肯定。 现代社会早已经异化。所谓人的异化就是本来由人所生产和创造出来的应当属于人的东西不再属于人,而成为异己的,与人对立或者控制奴化人的东西。比如印象深刻里一个经理人这样讲述休闲》 读书笔记——弗罗姆《逃避自由》 弗罗姆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影响广大而深远。《逃避自由》这本书是他移居美国后所创作的。作者在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弗罗姆从人类历史和人的生命史中发现某种类似悖论的东西:逃避自由》 弗罗姆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影响广大而深远。《逃避自由》这本书是他移居美国后所创作的。作者在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弗罗姆从人类历史和人的生命史中发现某种类似悖论的东西》读书笔记 找路的人——林治平《白昼提灯》读书笔记 本书是台湾著名教育 家林治平先生多年来对“全人理念”进行思考和实践的文集。全书分为反思篇(1-4章);认识篇(5-10章);实践篇(11-12章),外加一个自序和附录。正如该书副标题“人的失落和人的追寻”所揭示,该书的核心主旨是在寻找曾经失落的人。说到底,我们都还在寻找一条属于人的道路。 作者在自序的开篇就通过西方哲学史上的两幅经典图景引入了“人啊,你在哪里,”这个振聋发聩的问题。 第一个图景是古希腊犬儒派哲学家第欧根尼曾经在大白天提着一盏灯笼在雅典集市上东张西望找东西,众人围观问找什么,他回答说“找人”,引起哄然大笑。有人骂道:白昼提灯》读书笔记 本书是台湾著名教育 家林治平先生多年来对“全人理念”进行思考和实践的文集。全书分为反思篇(1-4章);认识篇(5-10章);实践篇(11-12章),外加一个自序和附录。正如该书副标题“人的失落和人的追寻”所揭示,该书的核心主旨是在寻找曾经失落的人。说到底,我们都还在寻找一条属于人的道路。 作者在自序的开篇就通过西方哲学史上的两幅经典图景引入了“人啊,你在哪里,”这个振聋发聩的问题。 第一个图景是古希腊犬儒派哲学家第欧根尼曾经在大白天提着一盏灯笼在雅典集市上东张西望找东西,众人围观问找什么,他回答说“找人”,引起哄然大笑。有人骂道》第125节中借用“白昼提灯”的故事描绘了另一个场景,在这里,怪人说“我在找神,我在找神”,并对周围人嚷道: “神到哪里去了,我告诉你们吧,是我们杀了神——你们和我~我们都是杀神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啊,……我们不是在无边的虚空中彷徨迷失了吗,……神腐臭了没有,——神已腐烂了~神已死~神没有活~是我们杀了神~我们是凶手中的凶手~” 人不见了,神也不见了,两位哲学家为了思索人的问题,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一个安于‎‎物质的贫乏,蔑视世俗的一切权势富贵,整天蹲在木桶里晒着太阳,但最终也没能‎‎真正回归到自我的本体;另一个则赌博式地提出了“超人”的理论,最终怀着他对神的复杂心态,怀着他对人性的绝望和人类的悲悯,疯狂而终。 人为什么不见了,这也是作者借助这两个故事想思考清楚的问题,他看到了现代人在物质富足、科技进步、制度文明的同时,却陷入了深深的认同危机之中。伴随着神在我们心中的死亡,人的终极意义也忽然沦丧,人的最高目的也完全崩溃。在这个非人化、去人化、感性文化充斥、单面人云集的时代,自然是“心中无神,目中无人”,这就是现代社会不断发生人类重大悲剧的原因。 林治平先生由此对尼采的寓言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人找不着神,是不是就可以说没有神呢,当人用他自己有限的经验去找神的时候,神就会被人的经验切割成支离破碎的碎片。神被我们有限的经验杀死了。所以我们所杀死的神,并不是那位超越我们经验的、自有永有的神。这就是现代人的悲剧,我们扼杀了生命的源头和人生的终极。该书由此提出了“全人”(holistic person)的概念,将人生看得见的部分和看不见的部分整合起来思考。 在序言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作者便从思想史的视角,对西方现代化兴起以来他所概括的“找人运动”进行了有趣的梳理。我们知道,在西方16世纪之前的整个一千年历史,被历史学家们视为黑暗的中世纪时代,而以文艺复兴(Renaissance)、罗马法复兴(Revial of the Rome Law)和宗教改革(Religion reformation)为标志的所谓3R运动,则打破了黑暗神权的时代,吹响了人性解放和现代化高歌猛进的号角。 作者对这三场运动的解读是全新的,而且充满历史的洞察力。他承认中世纪政治系统中君主对臣民的压榨,地主对农奴的盘剥,以及在宗教系统中严密僵化的圣职制度对普通民众的支配,使得人完全失去了自主性,在神面前也无法独特地呈现自己,因此,针对中世纪的各种反叛行动其实都应归入重新寻找人的轰轰烈烈的过 程。他首先肯定了文艺复兴和罗马法复兴这两场“找人”运动的价值,但也审视和批判了其中的内在缺陷: 为了使人恢复到尊严自由的地位,文艺复兴从希腊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去找人,其成果是带来了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再到19世纪的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而罗马法复兴则从罗马式的法律制度中追寻。前者以今生今世可以感觉到的人的现象为人的意义,我是衡量万物的尺度,凡事都必须在我的感觉验证范围内才可信。罗马式的法律制度则是从客观的法律中寻找人的定位,人最终成为法律制度下的一个客体。 因此,这两种“找人”运动都存在矫枉过正的状况,都是试图从人的本体之外寻找,是片面的。相对而言,16世纪的另一股找人运动则从希伯来式的基督教精神中去寻找人的踪迹,这便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一运动希望跳过中古一千年的阻隔,直接回到《圣经》中去寻找人的意义与定位。路德从罗马书中发现,人是因信称义的,只要是人,就可以直接来到上帝面前,无分贫富贵贱,智愚贤劣,人人一律平等,人的独特性自主性是本体中不可割让的本质。 作者总结说,希腊式的罗马式的找人运动找到了“人有什么”;而希伯来式的找人运动则从“人是什么”着眼,由人的主体性、本体性来寻找。人必须先了解人是什么,才能享有“人有什么”的快乐。“人是什么”看重的是“I-thou”(我-你)关系,“人有什么”看重的是“I-it”(我-它)关系。两者都重要,但次序绝不可颠倒。错失了这个原则,后果不堪设想。 从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作者的分析的确是非常切中肯綮的。在找人运动4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发现人又不见了。由于这波找人主要循着希腊路线,所以连上帝的无限性、超验性、永恒性等都必须世俗化,必须存活在人的理性思考和经验感觉范围内。这种人化的神,当然不是真正的神,这种观念到20世纪60年代达到高潮,存在主义的无神论成为一种“神死哲学”。人终于拆毁一切权威,包括最为专断的上帝的权威,在人之外,别无权威。殊不知人最终成为理性的奴仆和经验的产品。难怪现代人在享有富足的同时会深深失落。我们活在一个非人化、去位格化、自我物化的世界中。人在法律制度下也成为没有尊严和自主独特性的“东西”。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找人,其实是想拽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举起来。当我们误把部分的真相视为全部的真相时,人的真相就真的不见了,人永远只肯在经验范围内寻找,所以人永远只能局限在有限的经验之中。实际上,人之存在,除了活在短暂的有限的物质肉体中外,还由上帝那里被赋予了属于上帝的生命、气息与永生。人不但活在看得见的物质肉体中,也活在看不见的无限永恒中。 在作者对现代化带来的人的失落的根源从理论上进行剖析之后,作者还具体对台湾现代化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观察和反思,他认为台湾目前的社会是一个有病的社会。“如果一个人找不到一些值得为之死的理由,那么他就不该活着。”(马丁路德金)台湾人的物质享受大大改进了,科技大大进步了,教育大大普及了,社会大大开放了,但台湾人却奇怪地失去了安全感,失去了前途感,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作者进一步思考了局限于现代化智力成果的狭隘,指出,在一个物化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只追求一些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东西”,看不见的价值、意义、永恒等就完全消失了。人只是我们达成目的的工具或筹码。人际关系变成了“我-它”关系,男女关系则变成性化的关系。物欲被当做人生的终极目的,物质范围内的实证 经验成为绝对真理和一切意义的起点,有限成为了无限,这种追求KQ的精神,导致人不见了(第三章)。 在反思篇的最后一章,也即第四章,作者提出了人生问题的起点和终点如何定位的问题。换言之,也就是人的价值到底如何计算的问题。为什么密尔说,宁做一个不快乐的人,也不要做一只快乐的猪,人到底值多少钱,就看你如何折算。作者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圣经》中去寻找人的意义与定位。路德从罗马书中发现,人是因信称义的,只要是人,就可以直接来到上帝面前,无分贫富贵贱,智愚贤劣,人人一律平等,人的独特性自主性是本体中不可割让的本质。 作者总结说,希腊式的罗马式的找人运动找到了“人有什么”;而希伯来式的找人运动则从“人是什么”着眼,由人的主体性、本体性来寻找。人必须先了解人是什么,才能享有“人有什么”的快乐。“人是什么”看重的是“I-thou”(我-你)关系,“人有什么”看重的是“I-it”(我-它)关系。两者都重要,但次序绝不可颠倒。错失了这个原则,后果不堪设想。 从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作者的分析的确是非常切中肯綮的。在找人运动4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发现人又不见了。由于这波找人主要循着希腊路线,所以连上帝的无限性、超验性、永恒性等都必须世俗化,必须存活在人的理性思考和经验感觉范围内。这种人化的神,当然不是真正的神,这种观念到20世纪60年代达到高潮,存在主义的无神论成为一种“神死哲学”。人终于拆毁一切权威,包括最为专 奴仆和经验的产断的上帝的权威,在人之外,别无权威。殊不知人最终成为理性的 品。难怪现代人在享有富足的同时会深深失落。我们活在一个非人化、去位格化、自我物化的世界中。人在法律制度下也成为没有尊严和自主独特性的“东西”。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找人,其实是想拽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举起来。当我们误把部分的真相视为全部的真相时,人的真相就真的不见了,人永远只肯在经验范围内寻找,所以人永远只能局限在有限的经验之中。实际上,人之存在,除了活在短暂的有限的物质肉体中外,还由上帝那里被赋予了属于上帝的生命、气息与永生。人不但活在看得见的物质肉体中,也活在看不见的无限永恒中。 在作者对现代化带来的人的失落的根源从理论上进行剖析之后,作者还具体对台湾现代化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观察和反思,他认为台湾目前的社会是一个有病的社会。“如果一个人找不到一些值得为之死的理由,那么他就不该活着。”(马丁路德金)台湾人的物质享受大大改进了,科技大大进步了,教育大大普及了,社会大大开放了,但台湾人却奇怪地失去了安全感,失去了前途感,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作者进一步思考了局限于现代化智力成果的狭隘,指出,在一个物化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只追求一些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东西”,看不见的价值、意义、永恒等就完全消失了。人只是我们达成目的的工具或筹码。人际关系变成了“我-它”关系,男女关系则变成性化的关系。物欲被当做人生的终极目的,物质范围内的实证经验成为绝对真理和一切意义的起点,有限成为了无限,这种追求KQ的精神,导致人不见了(第三章)。 在反思篇的最后一章,也即第四章,作者提出了人生问题的起点和终点如何定位的问题。换言之,也就是人的价值到底如何计算的问题。为什么密尔说,宁做一个不快乐的人,也不要做一只快乐的猪,人到底值多少钱,就看你如何折算。作者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中藉伊凡之口说: “如果没有上帝,每一件事都是合法的”,所以凡事以自我为标准。但20世纪的灾难告诉人类,否定这一切带来的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尊严。这四重关系简要介绍如下: 人与己的关系: 许多哲学拼命强调人是万能的,至善至美的,其实是逃避心理,事实上人是有限的、软弱的。所以人生的智慧更显得可贵。有位心理学家写下一段祷告: “神啊,求你给我宁静,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改变我所能改变的;并给我智慧,能分清上述两者的区别。” 人与人的关系: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善于节制自己的情与欲。不能离群索居。这里关键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绝不是人与工具的关系。 人与物的关系: 天生万物为我用。人居于主体地位,物的所用是为了促进人的生命的圆融幸福美满。不能颠倒这种关系,否则就是我为物质的奴隶了。当然,作者对此的阐发应该更进一步,即我们与物的关系不仅是利用关系,而且还是一种受托管理者的关系,即我们是受上帝之托来管理物的,所以,人也必须尊重自然,履行好善管者的职责。 人与超自然的关系: 想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首先必须由科学整合的方式入手,掌握“人的科学”,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由心灵内在、终极灵魂的关切去认识我是谁、人是什么。教育现在成了精密的训练管道,人被训练成专家,失去了独特性和主体性。 以上这四个层面的关系,最终被作者概括为QQQQ的人生,即,人面对自我,有存在勇气的智商(IQ)、活在社会中的情商(EQ)、由后天努力学习得来的客观知识——学商(KQ),以及心灵深处对生命终极的追求——灵商(GQ或SQ)。 在第七章,作者对IQ(Intelligence Quotient)进行了思考。作者引证了苏格拉底的例子,苏格拉底不相信自己是世上最智慧的人,但最终发现自己之所以智慧,是知道自己的无知。而圣洁箴言中说: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更表明了作者对于智慧为何的看法。我们在山川大地、日积月累的知识中寻找智慧,却忽略了智慧和意义来源的上帝,这样寻求智慧显然是不全面的。智慧使我们认识上帝、认识自己,因而谦虚自抑;知识却只能增加自我,使我们狂妄自大,因而迷失自己,拒绝上帝,这又是多么可悲。从心理学看,人是唯一会追问“我是谁”的动物。要承认自己的有限,“你是世界上独特的一位,今天的你是上帝给你的礼物,明天的你是你给上帝的礼物。”因此要“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摩西) 作者在此还创造性发挥了IQ中I的内涵,包括 (一)I的独特性: 英文中的“I”是大写,代表我的不变价值和永恒意义。这种完全的绝对的自我接纳自我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在上帝面前的我是独特的、无可取代的。 (二)I的单一个体性: 人是彼此相同却又完全不同的,这才能使我们从人的本体接受自己、接受别人。这是从人之所是来接受人的态度,大异于从人之所有去接受人的态度。无论人有什么,人永远是人。人人都是单一的个体。 (三)I是智力,是一种可供观测的理智能力。这是比较实证的测试,作者对此没有阐发,我认为需要补充的是: 上帝给每个人的恩典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善待和开发这些智慧。 本书第八章讨论了情商EQ的问题,它是指人在人群社会中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与他人、与他所属的文化社会互动交往的能力。人是活在社会文化中的,必然要跟别人发生关系。但是,作者强调的是,看不见人,就看不见EQ。在决定人是否成功的因素中,EQ甚至比IQ更重要。EQ表征着自我克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以求达到终极‎‎的目标。人之所以为人,除了所具备的生物体外,形成自我无疑与他生存成长的社‎‎会文化关系太大了。社会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社会化及涵化。自我认同就是社会化和‎‎涵化的结果。所以讲EQ就是讲一个人知道自己如何活在自己的历史文化之中,只‎‎有这种人才能真正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激烈的竞争,打败对方、壮大自己、获得成功,如果这样,我们眼中还能看到另一个人吗,我们与人交往就只能是把竞争对手成功障碍一一铲除了。每个拥有IQ的人都是与另外一个“我”相接触,是“我”与“我”的关系,是互为主体的关系,而不是唯物的“我-它”关系。EQ的发展是相互尊重而非相互竞争,不再是打倒对方。所以,EQ并不是中国人常讲的那种所谓的“关系学”。 接下来,作者专章讨论了上帝的智慧,灵商的问题。作者为此用了两个比较机智 的概括: 1、知道不知道的知道: 我们一生当中,不知道的问题何其多也,比如我们对死亡、永生,不能用自己有限的观念来套,所以要承认自己不知道,这才是大智慧。 2、看见看不见的看见: 所谓眼见为实,其实是一种自傲,不是一切事物都要经过感觉经验的验证。望眼镜显微镜等扩展了人类看见的能力,但我们也成为了感官的奴仆。这个文化成为了感性文化。爱、理想、未来、意义等,往往是看不见的。保罗说,“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有一位画家说,“信心是灵魂的眼睛,可以看见那些看不见的。” 一个人有“知道不知道的知道”,便会谦恭自抑,追求真理不遗余力;一个人如果有“看见看不见的看见”,便能超越物质肉体的限制,看到生命的意义,永恒的价值,然后欢欣在生命大道上行走。 作者接着讨论了信心的问题。帕斯卡说,“信心有其理性所不能了解的理性。”(Faith has its reason that reason can not understand.)信心、经验和理性三者不是截然分割的,我‎‎们必须用信心接受某项已经存在的事物。科学并没有凭空创造任何东西,只是不断发现宇宙间其实早已存在的事实,即律。但我们发现规律后,必须相信这个规律就是规律,换言之,你必须相信有这个定律,你才能相信有明天的太阳,唯有相信存在定律,才能掌握宇宙万物的重演性,进而加以有计划地观察记录分析研究。这就是科学。所以就科学研究而言,你必须相信接受一些基本的前提,假设,从此出发,才能得到一些经验数据,然后才能理性思考得到原理。在作者看 来,信仰何尝不是如此,相信有神,就会产生有神的经验,神是灵,所以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来拜祂。所以信心三重奏的第一乐章: 接受享受-经验数据-理性分析-接受享受。 信心三重奏的对象: 人其实以有限理性,本来就不能证明上帝存在,但人更没有能力证明上帝不存在。当有人斩钉截铁地说我绝对不信上帝的时候,这岂不是用更大的“信心”在信他的“不信”吗,也就是他相信自己的“不信”。根据保罗说法,如何知道有上帝,一方面用人的内心主动探寻,另一方面可以很客观地从上帝所造的天地万物推论得知。而从信心的功能看,信心又具有信、望、爱三重功能。 作者在谈论信心部分时,专门就所谓的“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问题进行了廓清,这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简单理解说,中国儒学是内在超越,基督教则是外在超越。言外之意当然是内在超越要比外在超越高明得多。但这其实是简单化类型化的误读。基督教信仰的重心是“你是”,而不是你应该如何。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和样式造的,本身就有人的尊严和自由,是有灵的活物。人如果没有活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也就从原有的尊严自由中失落了,活得不像神,亏欠了人从神应有的荣耀,便是罪。基督教的救赎,并不是人之外外加一个超越的神,而是在人之内,恢复人原有的形象。所以基督教根本就不是外在超越的问题,而所谓的儒家,也往往并不是向内用力。 作为认识篇的最后一章,第十章分析了有关全人思考的几个小故事,其中的寓意 简要概括如下; 1、莎士比亚的作品不仅是单纯的26 字母,而是代表一种大于部分之和的整全思考。 2、韩非的寓言: 要相信自己的脚,而不是倚靠鞋样。我们应该问人是什么,而不能依赖客体和外在去找人; 3、点金术: 古希腊国王迈达斯向酒神狄奥尼修斯求点金术,结果后悔,宁愿失去所有的金子,而换回葡萄的美味、花的芬芳、可爱的小女儿等。点金术固然可贵,但如果因此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忘却了人生的价值,究竟是失还是得呢, 4、情人: 少女对男孩说今天的月色多好,男孩不解风情说,没什么,1969年阿姆斯特朗已经去过了。结果让少女很失望。人除了客观事实外,还真的需要心灵的感应,灵魂的悸动。这样才能建立人与人的关系。 5、蝌蚪与青蛙: 蝌蚪不知道什么是干爽和温暖,所以可能会问我要干爽干什么,要阳光干什么,但等它变成青蛙后,发现是很美好的。所以生命的蜕变是很奇妙的,人是有盼望的。 6、耶稣讲的财主的故事: 这个财主有丰富的田产,不断拆去旧仓库,去盖更大的,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玩乐,然而上帝说这是一个无知的人,因为他在上帝面前并不富足,今夜必要取他的灵魂。所以,赚了就是成功吗,许多人就是因为追求功利,而到死都不甘心,比如相信60岁后能精进的画家突然癌症,比如著作等身的儒学大师徐复观在生命最后居然也没有内在超越,而是感叹自己“好惨啊”。 7、海明威: 生命充满刺激,著作等身,但到老时越来越觉得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什么意思的空虚,因忧郁症而自杀。在耶稣眼光中,生命的价值极其尊贵。 8、赫胥黎搭乘汽车,催着司机快跑,却忘记了该往什么地方去。 在本书的实践篇中,作者主要根据自己长期以来的辅导经验以及从事通识教育的经验,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作者的经验给了我莫大的启迪。作者在这方面的基本看法是: 1、辅导者要引导求助者活出人的形象和人的品质,辅导工作是帮助成人化,而不是帮助人“去人化”。辅导者没有必要完全价值中立,现在辅导界一味排斥宗教信仰,殊不知宗‎‎教信仰本来是求助者的需求之一。总之,辅导不能单面向。 2、强调通识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太工具性、太目的性了。教育应当是培养完整人的过程,而不是培养“没有受过教育的专家”。美国的米勒认为,全人本质上是灵性胜于物质性,内在品质,如头脑、情感、创造力、想象力、怜恤心、好奇心以及尊重感,特别是自我实现的期望。全人教育不排斥实证的科学方法,但强烈批判单向的过分实证的思维方法。反对将人物质化机械化。 本书的附录以诗歌的形式抒发了作者对全人关怀理念的随想,作为这篇读书笔记的结尾,我在此也引述台湾歌手 郑智化先生的一段歌词吧。郑智化的歌声里洋溢的生命力量,篇五: 学会做人很重要 学会做人的重要性 ——校本培训心得体会 学会做人,这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不管你拥有多少知识和财富,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那你就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学会做人,对于同学们而言,首先要尊重师长,关爱他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团结互助。作为子女,要理解父母供养自己念书的艰辛,应明白父母将全部的心血和希望倾注在我们身上,懂得疼爱父母,尊重父母,珍惜父母的血汗钱;更要尊重老师的劳动,认真听讲,珍惜三年高中时光,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师长和社会。然而我们少数同学却在校不思进取,挥霍浪费,扪心自问,难道无愧,作为同学,要学会与人相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要学会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要善于和他人沟通。与人交往要礼貌、诚信,特别要学会尊重别人。同学之间存在分歧、矛盾时要用理智的方式去化解,而不应使用野蛮、粗暴方式去解决,学会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用心相处,这是化解矛盾、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最佳方式。其次学会做人。要努力去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做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然而我们少数同学兴趣至上,吃不得苦,缺乏毅力克服自身的缺点,甚到是只求索取,不做贡献;只图自己安逸享 受,不管父母‎‎辛劳死活;如此做人人生意义何在,我们应学会关注社会、关爱人民,努力学习,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做一个有益于会的人。 再次,学会做人,应遵守国家的法律,遵守学校的纪律,遵守社会公德。常言道,不依规矩,难成方圆。我们生活在大社会中,只有按照社会的规则才能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行,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其行为不仅要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遵守社会公德,更要遵守国家的法律,言行举止合乎规范,文明礼貌,这是文明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 最后,学会做人,要懂得如何热爱生命、关注安全,拥有健康,学会自我保护和保护别人。安全是幸福的保证,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前提,作为中学生要学会安全用电,行走安全,掌握防火、防煤气中毒等知识和技能。注意生活安全,不吃霉腐等不卫生食品,吃饭自备碗筷。不玩水,不玩火,不打架,不在危险的场所追打推拉,懂得平安才是幸福,珍爱生命。 常言道,做人难。做人是一门学问。学会做人非一时之功,而是一生中时时事事处处都要面对的课题。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学习做人要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陶冶自己,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学会学习是通向认识、生存和发展的途径,它本身包含着学会生存和关心,尤其是学会做人的要义。其程式可以表示为: ?选择学习目标?制定学习方案?向成功迈进?接受社会评价。这 确定发展方向 一系列过程都由学习主体的意志支配。学会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习与创造的并存和融通。社会和人生并非要学好之后再创造,而是边学习边创造。学习创造并重,从而实现人生之价值,这并非神话,而是无数智者的实践所开拓的发展道路。 学校是进行教育活动的专门教育机构,应当成为学生的乐园;学生应当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成为能主动参加知识掌握过程的主人;学习应当从始至终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掌握知识固然是学生的重要任务,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位的任务。这不仅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需要,更是为了适应未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挑战的需要,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未来的人才,要适应这种需要,就应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素质: ?为人民谋利益的政治思想素质; ?具有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和行为; ?不断创新、勇于探索科学真理;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情感和智慧; ?善于调节自己身心,适应社会和大自然的变化,保持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 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全集》卷五,175页)“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全集》卷三,608页)陶行知先生把“教人做人”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以塑造真人作为培养目标。“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关键在一个“真”字上。即要培养有真知识、真本领、真道德的人,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追求、探索、创造、奋斗。本世纪20年代,陶行知就“树立起了新教育的旗帜”,坚决摈弃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方法,坚决反对传统教育的“教、训分家”。他说:陶行知全集》卷五,175页)“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全集》卷三,608页)陶行知 先生把“教人做人”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以塑造真人作为培养目标。“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关键在一个“真”字上。即要培养有真知识、真本领、真道德的人,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追求、探索、创造、奋斗。本世纪20年代,陶行知就“树立起了新教育的旗帜”,坚决摈弃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方法,坚决反对传统教育的“教、训分家”。他说》卷二,200页)即教书与育人、知识教育和品行教育、思想与行动、课内与课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书与育人分家、思想与行为脱节、 教务主任只管“功课以内”、政教(德育)主任只管“功课以外”的做法,实在是当今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一大弊端。他还说: 智育的根本目的: 就是要使学生 ?“明诚”,即“明知识之本源,然后乃能求之无尽;明知识之归缩,然后乃能用之无穷”; ?“择善”,即“择善而从”,有辨别是非和选择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他认为“诚为智育之本”,“智育以养成思想及应用能力为标准”(《陶行知全集》卷一,70页)。也就是说,智育是科学的教育,要让受教育者明白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育始终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而今天我们的国家、民族和个人生存以及青少年成长中的许多问题,已经越来越紧密地与教育问题联系在一起。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教育在当今生存活动中的基础地位;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许多生存问题向教育提出的挑战;必须从我国现实和未来的生存需要出发,而不是从某种知识体系出发来选择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必须全面地对待人的需要,从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融通、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的平衡、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的兼顾等方面,辩证地处理好教育与人们多方面的生存需要之间的关系;必须通过教育活动,努力发展人们的综合生存能力,促进人的生存条件包括生存环境的改善,推动一种更适合未来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生存方式的建立,使我们在不断地追求更高教育价值的过程中,也不断促进更高生存价值的实现。教育所造就的应该是具有新品质的一代新人,这样新的品质,不仅表现在他们具有更渊博的知识、更卓越的能力上,还应当表现在他们也具有更远大的理想和更高尚的道德上。它们也不能是那种只被物质欲望所支配的“单面人”和只关心自身利益的利己主义信徒和“小皇帝”。他们应该具有丰富的精神需要和崇高的道德境界,应当“关心自己,包括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教育研究》1990年第7期,74页)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更应关心人类命运所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教育者要把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主义道德和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人们关于如何正确利用科技造福人类的思考上建立、发展起来的科学伦理道德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教育中,以培养出既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又有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的一代新人,更好地建设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联合国的会议认为:陶行知全集》卷一,70页)。也就是说,智育是科学的教育,要让受教育者明白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育始终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而今天我们的国家、民族和个人生存以及青少年成长中的许多问题,已经越来越紧密地与教育问题联系在一起。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教育在当今生存活动中的基础地位;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许多生存问题向教育提出的挑战;必须从我国现实和未来的生存需要出发,而不是从某种知识体系出发来选择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必须全面地对待人的需要,从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融通、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的平衡、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的兼顾等方面,辩证地处理好教育与人们多方面的生存需要之间的关系;必须通过教育活动,努力发展人们的综合生存能力,促进人的生存条件包括生存环境的改善,推动一种更适合未来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生存方式的建立,使我们在不断地追求更高教育价值的过程中,也不断促进更高生存价值的实现。教育所造就的应该是具有新品质的一代新人,这样新的品质,不仅表现在他们具有更渊博的知识、更卓越的能力上,还应当表现在他们也具有更远大的理想和更高尚的道德上。它们也不能是那种只被物质欲望所支配的“单面人”和只关心自身利益的利己主义信徒和“小皇帝”。他们应该具有丰富的精神需要和崇高的道德境界,应当“关心自己,包括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社 ”,“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会、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 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教育研究》1990年第7期,74页)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更应关心人类命运所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教育者要把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主义道德和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人们关于如何正确利用科技造福人类的思考上建立、发展起来的科学伦理道德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教育中,以培养出既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又有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的一代新人,更好地建设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联合国的会议认为》)教育要培养人们关心、合作的精神,要教人学会做人,做一个富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这种人在处理物质占有的方式上是先人后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处理利益的分配上是以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主,决不损人利己,这些思想行为必须从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开始培养起,渗透于日常的生活中,不能指望经过几个月的集训就会使人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关心,具有合作精神,应该贯穿于人的终身教育中。 中学生时代,是整个人生链条中最闪光的一环,闪烁着希望之光;中学生时代是长身体、长知识、长志气的时代,更是学会做人的时代。作为中学生没有一个不想最大限度地战胜自我、开发自我的。事实上,中学生都有远大的理想,都在积极利用最佳的心理原理指导自己的生活,都在努力寻求学会做人的道路。我们坚信: 尽管每个人的航行道路不同,但每位中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的公民。
/
本文档为【单面人的读书心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