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太平军好行

2017-12-01 13页 doc 31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44822

暂无简介

举报
太平军好行太平军好行 几件有关石达开回师广西的碑刻 太 平 军 好 行 ??年二十七日闰月 干支纪年的两年字,现在仅存“亠”数画。查太平军从金田起义到失败,曾在柳州外围及中渡一带活动的,只有石达开统率的“远征”队伍。它在广西活动三个年头,只有清咸丰十年庚申(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公元1860年)有闰三月。从残存纪年干支笔画推断,应为“庚申”两字无疑。太平天历无闰月。“二十七日闰月”,应是咸丰十年闰三月二十七日,即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四月初七日,公元1860年5月11日。这当是刻石的具体时间。 考石达开回师广西,始于1859年9月初。月底,...
太平军好行
太平军好行 几件有关石达开回师广西的碑刻 太 平 军 好 行 ??年二十七日闰月 干支纪年的两年字,现在仅存“亠”数画。查太平军从金田起义到失败,曾在柳州外围及中渡一带活动的,只有石达开统率的“远征”队伍。它在广西活动三个年头,只有清咸丰十年庚申(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公元1860年)有闰三月。从残存纪年干支笔画推断,应为“庚申”两字无疑。太平天历无闰月。“二十七日闰月”,应是咸丰十年闰三月二十七日,即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四月初七日,公元1860年5月11日。这当是刻石的具体时间。 考石达开回师广西,始于1859年9月初。月底,围攻桂林,历时40日,不克,分路解围去。《平桂纪略》卷三云: 九月初十日~贼目陶金汤窜阳朔~石镇吉窜永福~ 石达开由永宁走融县~省城围解~而贼愈滋蔓矣。 中渡紧邻永宁州,有路可通融县。石达开行军常用分兵并进战术,使敌人不能兼顾。这次石镇吉从永福进军,即以偏师走中渡南下。清同治九年(1870)修《象州县志》下卷纪云: 咸丰九年己未~南京贼党石达开领贼回乡~以万余 人由修仁至大乐~渡河西扰六社等村,以万余人由永安 翻山走庙王墟~南扰和生等村,又以数千人由中渡走鹿 寨至运江~东扰麻塘等村~至城会合艇匪。 从此以后,中渡乃太平军经常游移征战之地。如光绪十一年(1885)修《永宁州志》卷三记载: ,咸丰,十年六月~赖剥皮复至瓦窑墟~赫勇合团 练进剿~折勇二十名~损团丁二十余名~贼惧~走三隍~ 27 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 退出中渡。 当时,太平军的纪律是好的。所到之处,民间“若出酒肉盐米供?贸易,则解囊给价,罔所靳惜,不啻秋毫无犯。”至融县,严禁?杀戮,故民间有“九年到此,奉令封刀”之说。在群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太平军好行碑》,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情况下出现的。 “太平军好行”。在桂林、全州、柳州一带官话地区,“好行”有两种意思:一是送人上路时的祝愿之词,意即“一路顺风”,“旅途平安”。另一种是赞扬别人才能出众,聪明能干。所以,“太平军好行”石刻字虽不多,却反映了群众对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太平军的好意,反映了群众对太平军的祝愿和赞赏。 十名全州石匠,为什么跑到中渡来为太平军刻石歌功颂德,他们是否在石达开回师广西路经全州时参加了太平军,仔细推敲刻石,情况并非如此。因为:第一,如果他们参加了太平军,就不会自称“全州石匠”;第二,如果他们已是石达开的部属,就应按习惯称太平军为“天兵”或“天军”;第三,也是主要的,刻石纪时用农历,而不用太平天历。据当地老人说:从明清直至解放前夕,全州的木匠、石匠以及烧炭者到中渡一带做工谋生的,为数甚多。据此推断,十名全州石匠并非太平军中的人。但是他们耳闻目睹太平军的军容纪律,表示赞赏,于是刻石为记。 “太平军好行”石刻既出自一般劳动群众之手,说明石达开回师广西初期的军纪是好的。这种来自群众的自发刻石,和有些地区群众歌颂太平军的墙头诗同一类型,也是研究太平军历史的 ?翟富文:《来宾县志》,下编,民国二十六年刊。 ?龙泰任:《融县志》卷二,第六编,民国二十五年本。 28 几件有关石达开回师广西的碑刻 罕见文物。 二、宜山德胜《牛岩大墓碑》 在宜山县德胜公社南边十里的牛岩山牛岩里,散放着3块碑刻。一块是《大墓碑》,上刻: 唐帽牛岩老幼之位 八个字,碑高45厘米,宽28厘米。无立碑时间及立碑者姓名。 另一块是《大墓碑?序》,碑高55厘米,宽40厘米。注明“同治五年三月清明日立”。立碑首事有张汉坤、韦志韩等六人。主要碑文是: 窃维大岩澍墓~缘于咸丰己未年孟冬月~长毛匪首石 大(达)开纠集十余万匪阑入郡城~叠居德胜。余团五六 百人避居唐帽山、牛岩山、牛岩~共立三寨。凶残肆毒~ 良善隐藏。各寨畏死贪生~私济其粮。亦有予门远邪居 土 正~威逼入党~不能未贝 (贡)一丝。且半途而夺货~不 与为类~仍截路以刘(讨)匪,战士三十名~驱贼数百队。 由是吾人与贼冤益结~贼与吾人敌不休。连战三旬~久 久真余勇可贾,困围一月~个个无执冰以游。孰意牛岩 山顶奸徒倏起~狠心助逆,岩中能士焉资地利防凶?!角 骑尽去~羽翼无依。继以润下不周~强壮者冲匪锋出, 腊月之候~稚弱者中贼计亡。虽然出于非命~莫知本于 昊天。凡我同盟~悼老亲之被害~或相好以立祭田。怜 妻子之遭殃~无相犹而停祀事。则死者暝目于九泉~生 者亦抚哀而少愧„„ 第三块是宜山知县为此事发下的告示。碑高60厘米,宽40厘米。碑文多有损缺,但基本可以读懂。其文曰: 宜山???主?示~查乔军各村居民避贼山岩~犹 29 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 复不次截击往来游匪~屡挫凶锋~甚属??~义愤堪嘉~ 使山顶?居民?能同心戮力~矢志靡他~该匪何能?入~ 肆其凶残。乃张慧光等不思共?保?~胆敢?计??~ 致被该匪攻破~居民遭杀掳者各以?数百计~惨极痛极! 本县营次闻报~?愤交臻。兹据禀:张慧光等已被执杀~ 殊足大快人心。其??田业~??秉公确查~酌以数成 ??公变卖~为掩埋超荐之资~其?余仍留为??亲属 养?~毋稍侵滥~是为切要。 示文后附有乔军、榄树、邓山等八村死亡者亲属49人姓名,作为享有赡养费用权利的证据。 以上三碑,是除了白龙洞诗刻之外的关于石达开驻军庆远的几件实物资料,值得加以研究。 1859年10月15日,石达开先锋赖裕新率军攻占庆远府城。随即渡河入怀远,上德胜,忻城、思恩、河池、天河等地亦尽为所有。各地地主团绅纷纷占据山险,构筑营寨,组织团练进行抵抗。要者如:“署思恩县王宗海与德胜团绅及龙门团练唐文父子,永泰团蓝运昌,福庆团黄保清、石太高,顺安团覃朝元、石体忠 ?等。”离庆远府城不到5公里的马驷岩,德胜南郊的鸟门山,笔山,以及界于德胜、怀远之间的十二固、牛岩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团练营寨。 据《宜山县志》卷一云:牛岩“在邓山村南里许,独帽山(《大墓碑》作唐帽山)其对面山也。近山数村累石岩口,据为一寨,中藏千余人。又于独帽山巅平高为一寨,中藏八九百人。两寨辅车相依,贼攻山,岩中炮击截之;贼攻岩,山上石击毙之。山阿有泉,两寨守护,贼不能近。泉上别有大山,闻警先遣二三人裹粮登其顶,助两寨下石,颇具形(势),避贼安居数年矣。”据实地 ?陈赞舜:《宜山县志》卷二,民国七年本。 30 几件有关石达开回师广西的碑刻 观察,牛岩在半山腰,山路甚陡,仅有能容一人进出的石门可通。关阑洞口的石墙仍在,高厚都在一米五十以上。岩内面积不大,看来难以容纳千人。洞中三合土结构的储水池仍在。岩顶石缝有 水滴入池中,虽秋冬亦不干涸。 无论文献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认为石达开驻军庆远期间,他的主要对手并非清军,而是地主团练。《平桂纪略》说:当时由于“各乡团练乘势齐集,欲图庆远,石达开惧走宾州。”这不是没有根据的。至少是他撤离庆远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团练营寨据山险,得地利,易守难攻;而且寨中同时住着不少老弱妇孺。所以太平军对他们的态度是:只要不捣乱,都不加以攻击。至于《大墓碑?序》说的那些“畏死贪生,私济其粮”;或“威逼入党”,暗通消息的团练庄寨,太平军更可许其存在,彼此相安无事。即令有些团练庄寨,如德胜的鸟门山,和太平军驻地近在咫尺,寨中的地主团绅还经常造谣太平军杀人放火,吓唬群众。太平军对他们仍旧采取容忍、争取的态度。据传说:某夜,鸟门山寨发生火烛。太平军除了在山下高声报警,呼喊从速救火外,同时声称:“火是自燃,和天军无关呵!”太平军所以攻打牛岩,就因为那里的团练经常“中途截货”,顽固地与太平军为敌。据《宜山县志》卷一纪载: 咸丰九年~石逆陷城~分股驻德胜及思恩、河池各 境~频往来十二山前。两寨英少~时时截击~夺贼械、 贼物无算~积次杀贼二三百人。贼招慰之~辄不顾。十 一月中~贼连营围之~其团总黄保清避贼在外~飞许 为募救~久不至。贼诱独帽寨庠生张嚖光等讲和~牛岩 中不知也。十二月初三日~贼攻急。„„而独帽山石不 下~泉为贼据~众渴~岩遂破。遇害廪生张汗文、庠生 黄鹂飞等八九百人。贼驱独帽山人下~骈杀之~死者又 三百余人。两寨敢死先锋决围~护老幼夜走~得活者亦 31 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 数百人。 可见,太平军是在对岩中的地主团绅“招慰之,辄不顾”,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发起围攻的。 但是,有两个问题民间传说和《大墓碑?序》、《宜山县志》的记载略有不同。 一个是围岩情况。《大墓碑?序》说是“困围一月”,“连战三旬”。《宜山县志》说是“贼连营围之”,“贼攻急”。而民间却说:太平军当时只是围困,没有攻打。只希望把敌人围得粮械俱缺,被迫出降,以免过多杀戮。独帽山张慧光等人的反水,“讲和”,就是因为弹尽粮绝,无法坚持的结果。因为太平军困而不打,围而不密,所以围岩期间,不少人乘黑夜混出重围逃走了。破围之夜,也不是团练中的“敢死先锋决围”,而是一个妇女在静夜中随众人偷出营寨时,动作不慎,把铁锅盖跌落石上,发出响声,守在山下的太平军才一涌而上,攻破营寨的。所以,直至今日,德胜民间还广泛流传一句歇后语:“牛岩的铁锅盖——惹祸招灾。”看来民间的传说是可信的。 另一个是杀戮情况。《大墓碑?序》对此没有具体记载。《宜山县志》说太平军破牛岩后,杀戮“八九百人”,独帽山“死者又三百余人”。“贼去人归,裒白骨为三塚,封而题之。”《大墓碑?告示》则说:“居民遭杀掳者各以(千)数百计”。但《告示》附录享受“养膳”田的“遇害”家属仅49人。如以一户被杀5人计,也不到300人。代表独帽山出与太平军“讲和”的张慧光等,是事后被地主官绅“执杀”的,他的田业也被变卖充公,作为“超荐”死者及其亲属“养膳”之资了。所以,杀戮盈千的记载,看来是夸大了的,当是诬蔑太平军滥杀无辜之作。 尽管如此,《牛岩大墓碑》对于了解石达开驻军庆远时期对待百姓的态度,研究太平军当时对地主团练斗争的情况,还是有一 32 几件有关石达开回师广西的碑刻 定参考价值的。 三、融县大良《天桥岩团寨碑》 石室幽深几转弯~小溪穿谷即为关。 峰峦高插雄如剑~家族久栖稳若山。 隐处任凭妖气逼~遁来莫管世风艰。 时人欲问何年事~志在咸丰同治间。 这首七律,是广西融县大良公社天桥岩摩岩题刻之一。 天桥岩位于孤峰之上,四面环山,下临深河,地极荒僻。清咸丰、同治年间,这里曾经是一个著名的地主团练寨子。从咸丰三年(1853)建寨入居,到十一年(1861)离寨家居,历时9年。当时,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广西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地主官府的剥削压迫,许多地主庄寨都被打破了,只有这个寨子幸存无事。律诗说的正是这种情况。 天桥岩分上、中、下三岩,原有盘山小道可上,今已全毁。三岩入口皆极狭小。每岩中间都有天然石门,将岩洞隔为前后两室。昔日建团寨时,更于盘山小道及入口处筑以墙垒,外人极难登山入岩。三岩之中,中岩宽而平整,可容200余人,为当年屯粮居住之所。岩后悬崖峭壁,下即深河。临崖以长缆系桶汲水,可以久居无碍。上、下两岩较小。主事者当年在上岩设馆教读,岩口有题诗记其事。下岩为丁壮驻防之所。《团寨碑》共八石,俱在中岩。碑高73厘米,宽47厘米。“清同治六年丁卯岁季秋谷旦竖石。”石大亨撰文、题诗,共2900字,另有摩崖题诗3首。 石大亨,字小峰,融县大良石家寨人,邑庠生。清道光末年任下仁里团总,是融县东乡颇有权势的“话事人”。天桥岩团寨就是他利用血缘和地缘为纽带,在咸丰三年(1853)牵头建立起来的。他所以在同治六年(1867)重修营寨,撰写《团寨碑》,并不 33 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 惜工本刻诸崖石,目的是总结反动经验以防后。《团寨碑》分“纪事”、“条规”、“同岩入居人名先后次序”与“题诗”四部分。它不但谈到道光末年至同治初年广西柳州地区农民起义以及李文茂、石达开在该地区的活动情况,而且还比较具体地谈到“团寨”的组织,地主团绅的破产以及土地、粮食的买卖、价格的变化等等。因此,对研究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广西的农民起义、团练组织和社会经济状况,都提供了比较具体的参考材料。 “纪事”约1000字,占二石有奇。叙事始于道光末年,止于同治初年。首述道光末年孔亚福、乔老苗、陈武(戊)养、陈土养、龚宝成、廖明盛等“各统党羽少不下千,头系红巾”,以柳城县之大坪(今太平)墟为据点。至“咸丰三年九月二十四,大举入寇”融县。查封地主谷仓,打破团练的山岩营寨,占领县城,活捉知县卢际运。五年二月,孔有福等复“统党近万,扎于同御团之古老村”,与团练交战。七年五月初九日,陈戊养等自大良西村入下仁里各村,与团练连战三日,“贼众团溃”。知县许方池逃避泗汀(今泗顶)。接着,叙述咸丰七年(1857)夏以后李文茂在融县的活动情况: ? 扒匪李文茂遂拒(踞)城为伪官~合县鼎沸~似无主 矣!斯时贼皆留发~故他处从贼者众~惟吾东局誓不相从。 奈田禾难收~不(得)已权暂议和。八月~贼窜东乡。九 ?月~贼败~退出西村。吾东局阴欲聚团~适全主接印泗 汀~谕饬思管各团合剿。八年正月十九~思管各团虽统 锋丁众集于吾等三村~未经(遇)敌~即星散鸟飞~枉费 ?融县志》称李文茂为“扒龙船匪”。 ?据《融县志》记载:咸丰七年任知县者为甘宝贤。此处记知县姓全,疑误。 34 几件有关石达开回师广西的碑刻 东局数百贯钱。想亦劫数使然~非人力所能挽转。二月 十三~李文茂统夥驻于吾等三村~空无所掠。二十三日 ?等分扎潭头、西始退。从此贼更猖獗~遂合土匪蓝永俊 寨、大岭坪等处~日行焚杀~路无行人。吾东(乡)是岁 停耕~多避异域。 然后讲到石达开队伍的活动: 更有大股匪称为翼王~久占南京~即今江南省也。 业已开科取士~于九年八月统党十余万~从吾地经过~ 各处山岩一日攻破~惧而办粮。幸吾等僻居此岩~免罹 其祸。十年„„四月二十九~石大股匪复临吾境~捉去 多人~吾等在此亦获平安。 以上纪事,虽仅限于广西柳州北部一隅,但对陈戊养、李文茂、石达开等队伍的活动,以及地主官绅在起义人民打击下反复挣扎的丑态,都有记述。不少记事,具体至事情发生的月、日,正可补方志及文献记载的不足。 团寨“条规”共17条,700字,占两石有奇。主要内容为:谷米、财物、薪炭及谷磨等,需预搬入岩备用。财物互相照顾,“贪心盗窃者贬逐出岩”;“乱伦者杀无赦”。“贼入境务早入岩,倘延迟致使贼见,以勾引论。”各家老少俱入岩内,不许它往;临敌借故不到,财物充公。出岩宜仔细侦探,如被“贼获”,不许带“贼”诬言开岩。各岩“拒敌位次”,军器使用,皆宜先定,火器宜先多备。“贼”临境,务使人登山看风,一日换一山,黎明登山,暮夜下山,勿使看破。岩口着人看守;早夜用饭,务着人替代;门面更楼宜派一人值夜,不可日久生怠。入岩路径,最好埋伏杀“贼”,宜用之。应备大麻缆,以防“贼”久困寨门,可以水楼吸水;并将水楼楼椱、皮缆长短尺寸详刻岩口壁上。等等。 ?原注:蓝某“后投诚,封职,仍被夥杀。” 35 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 以上规定,有的是团寨内部的自我约束,有些是临“敌”时的应急措施,都是他们反动经验的总结,所以在“条规”末尾概括说:“以上诸条,乃吾人亲尝其苦,最为要着,不可视为儿戏,自取丧亡。至于临机应变,于条规外更加精细,不得谓此数条内即无遗策可也。”为什么李文茂、石达开大军所到之处,“各处山岩一日攻破”,而这个天桥岩团寨“历时九寒暑”,始终能“获平安”呢?从这些“条规”中,是不难找到部分答案的。 “同岩入居人名先后次序”不满一石。除开列“首倡”建寨的石大亨、大知、大士3家外,还有自咸丰四年(1854)至同治二年(1863)参加的25家,共是28家。其中石姓18家,戴姓6家,吕姓2家,陈姓2家。从血缘上说,他们是族属或亲戚;从地缘上说,他们是邻里,都是下仁里团的富厚人家。同岩入居者都须经过公议,最后由首倡者,主要是石大亨的同意。他们所以要列出“同岩先后次序人名”,并勒之于石,一是保住寨址的所有权;二是“辨别邪正”,严防二心者混入;三是维护首倡者的优先地位和发言权。但是,光靠这几十户富厚人家,维护一个地主团寨的长久安全是不可能的,石大亨还以团总的权势,命令其他村庄也组织团寨,作他这个“中心团寨”的维护力量。所以,他是靠“众人之力”保护了自己。 最后的“题诗”部分,计“西江调五首,俚词四律”,占二石有奇。这些诗词,反映了石大亨的建寨思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所以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可惜第七石缺去小半,不能窥其全豹。今就所存而较有价值的介绍如下: 南亩久经荒芜~西畴一片蓬高(蒿)~请锋团事费难 逃~贫富陡然易像。„„ 原注云:“(缺)田荒,(团)费不免无从出处。将(田)变卖,价甚低。 36 几件有关石达开回师广西的碑刻 按咸丰七年(1857),二三百文不等,或一百或数十文,故富者骤贫;而贫者买获田数千,多有拍(白)手起家,故贫者骤富,此正天翻(下缺)”。据了解,融县的田地买卖,不是以亩计算,而是以年产稻谷1000斤计算。所说“二三百文不等,或一百或数十文”,就是用二百文铜钱甚或几十文铜钱,即可购得年产稻谷千斤的田地。“获田数千”,即买获产谷数千斤的田地,说明当时田价十分低贱。地主为了筹措经费办团筑寨,被迫低价出卖田产。而贫者没有被“劫”之忧,反可以乘机廉价买入部分土地。于是出现了“富者骤贫”而“贫者骤富”的“反常”现象。这种“天翻地覆”的大变化,应该说贫者沾了“匪乱”的光,正是农民起义的功绩。 携女偕男力作~将人代犊扶犁。日斜腹馁眼昏迷~,下缺, 原注云:“按咸丰四年秋后,谷价极贱,百斤谷值钱二百多文,后(下缺)百文。至停耕之次年,本地无米,往沙子买,每斤米该钱(下缺)谷价暂到一千。惟五年六月,倏然三千五六钱,担收(下缺)。”咸丰四年(1854)谷米价钱奇贱,是因为当时“世乱”不久,本地的地主尚有余谷出售;而且必须迅速出售,才利于筑寨岩居。“世乱”日久,“田禾难收”,终至“停耕”,粮价随之暴涨。未及一年,每百斤谷价陡涨18倍。这是社会动乱的恶果,对人们的生活,无论贫富,都是很大的威胁。从柳北一隅,是可以看到当时所谓“群盗如毛”的广西社会的。 毋论茅针伤处~变成牛眼奇疮。良医束手苦无,下缺,。 原注云:“按咸丰八年停耕,不得家居,更遭疫病,不对时(下缺)。又咸丰八、九年间,不拘其伤,凡些须破点皮者,(下缺)好亦要三两年。此正劫煞重重,灾难并至。(下缺)”俗语云:“大乱之后,必有灾年”。缺粮之外,兼以疫病流行,厉害者不一日即丧命。这 37 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 是社会动乱造成的另一个恶果。旧中国的阶级压迫造成的社会动 荡不安,民生困苦,实在是令人触目惊心。 ,原载北京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编《太平天国学刊》第一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我是如何破解“洪宣娇”之谜的 钟文典,广西师大历史系 教授, 太平天国有个洪宣娇。她是广东花县官禄土布人,天王洪秀全的妹妹,西王萧朝贵的妻子。她不但能领军征战,成为太平天国的“女兵首领”,而且可以辅佐天王,协调各方,实乃文武全才的 38 几件有关石达开回师广西的碑刻 女英雄。她的事迹,不但在戏剧、小说家的著作中有大量描述,即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在天京城破、兵败被俘以后,在“自述”中说及起义之前的历史,也说萧朝贵在家之时,“天王妹子嫁其为妻”。太平天国文献《天父诗》五百首,其中也有几首记载杨秀清伪托天父下凡教导“宣娇姑”的。据此看来,洪宣娇其人其事, 已经成了无可置疑的历史“铁案”了。 可是,1979年,我却写了一篇《试说洪宣娇》的文章,发表在《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上,对流传了近130年的历史提出质疑。因为是“翻案”文章,我用了“试说”一词,目的是留有探讨的余地。文章发表以后,许多朋友问我:是什么原因促使我写这样的“翻案”文章, 我的回答很简单:“通过社会调查,使我对世说的洪宣娇其人其事,产生了一个大大的‘,’”。 从1972年开始,我多次到广西桂平县紫荆山、鹏隘山,武宣县东乡和广东花县官禄土布等地进行太平天国史调查。无论在紫荆山还是鹏隘山,许多老人谈到父辈们传下的太平天国故事,都说洪宣娇是本地人,不是广东来的。就是那些在紫荆山乡圩做小买卖的人,也都说洪宣娇是紫荆山硃砂村人;有的则说她本姓黄,是紫荆山白云村人。还有的人说她家在鹏隘山,和杨秀清近邻。而在广东花县访问官禄土布洪姓老人,他们对洪秀全有姐名辛英, 39
/
本文档为【太平军好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