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诗歌表现手法

2017-10-07 25页 doc 48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7320

暂无简介

举报
诗歌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 一、诗歌按内容分类 爱国题材类有表现忧国伤时的,揭露统治者腐败的,表现建功报国的理想的,还有表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的。 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 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不舍与思念之情。 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 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用白描手法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
诗歌表现手法
诗歌表现手法 一、诗歌按内容分类 爱国题材类有表现忧国伤时的,揭露统治者腐败的,表现建功报国的理想的,还有表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的。 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 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不舍与思念之情。 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 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用白描手法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 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 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 二、诗歌的表达技巧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1 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绘声绘色、听觉视觉嗅觉、通感;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激愤、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愉悦、欢快、仰慕、迷恋,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营造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比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歌巧妙地以“螺”和“白玉盘”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比做青螺落入到了银盘里,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再如唐代的戴叔伦在《兰溪棹歌》一诗中这样写道:“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苏轼的《江上看山》一诗中,这样写道:“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这一静态的景物动态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把一种物当成另一种物来写叫做“以物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林逋《山园小梅》中有:“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再如宋代的杨万里在《秋山》一诗中这样写道:“ 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乌桕本是天生的老染工,可秋临之际,居然把铁黑色错染为猩红色。幼枫偷饮了上苍的仙酒,却让孤松来遮掩自己醉红的容颜。 诗人把枫叶变红说成是偷饮了“天酒”,想像很浪漫 “天公为我报丁忧,一夜江山尽白头。明日太阳来吊孝,家家户户珠泪流。”金圣叹〈绝命诗〉 诗人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在临刑前的金圣叹眼里,自然万物均有情有义,而刽子手的屠刀将要使他永远离开这个世界。生和死的大悲恸激发了他的灵感,使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了这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迈之作。 再如韩愈的《晚春》一诗: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点评〗对拟人手法的运用作了具体分析 3。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如,李白的《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天各一方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再如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道是无晴胜有情”,就像那梅子黄时雨,说它是晴天吧,可西边还下着雨,说的雨天吧,可东边分明是晴天。说他爱我吧,可他却没有明确说出来,说他不爱我吧,可他的歌声中却又含着无尽的情义。 4.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等等。 借代的运用能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5.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如李白的《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赏析题。(6分)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绝句》(杜牧): 明代翰林修编杨慎(升庵)在《升庵诗话》(卷八)里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清朝人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对杨慎的意见作了反驳:“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 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请结合这两则评论对《江南春绝句》的一、二两句意象及意境进行合理的赏析,200字左右。 例文一:贵在想象。我不赞成杨慎的观点,我觉得何文焕的观点是正确的,诗贵在想象。假如用杨慎的观点,用细节分析、科学剖析的话,那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也不能成文啦,白发怎么能“三千丈”,“五尺”就不易啦~“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天来了,怎么才有“一枝”呢,应改为“多枝”,那么还有意境、想象可言吗,“十里蛙声出山泉”,为何光画蝌蚪就境界全出,因为画面富有想象力;“万绿丛中一点红”,为何脍炙人口,因为它对比鲜明,诗味盎然;“飞流直下三千尺”,为何流芳千古,因为它表现了瀑布雄伟壮观的气势。诗贵在酿造想象的境界,欣赏者也要善于理解、玩味。文学与科学在形象思维方面是具有天壤之别的。 例文二:意境是诗的灵魂。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大都是讲究意境的。短短几行古诗,名家高手往往会创造出绝妙的艺术意境。杜牧的《江南春》就是例子。“千里”、“四百八十寺”等等跨越时空的词语,给我们创造出了“江南春色”的美好境界。然而让杨慎一改就索然无味了。倘若按照他的观点,还有诗吗,“一唱雄鸡天下白”怎么讲得通呢,“天下白”,难道没有“黑”的地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难道真是一千里路被冰覆盖,诗贵在有意境,可以用夸张、渲染、烘托的手法。“小桥流水人家”是用名词展现的意境,“飞流直下三千尺”是用夸张描绘的风采。意境是由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 6(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开篇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开篇设问,带动全篇。 如元朝阿鲁威的: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如柳永的《雨霖玲》: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杜牧的《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再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8.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 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召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再如王昌岭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的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的真正用意,是在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9.对比 如李绅的《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只运用了两次对比,“一粒粟”,“万颗籽”,对比之中,使读者感受到了农民的辛苦劳作,获得了“丰收”;“无闲田”,照理,应该能够过上丰衣足食,可是“犹饿死”,一句却使读者感到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这到底是谁造成的呢,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元代王冕《白梅》: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诗的前两句将“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与“混芳尘”的桃李进行了对比,显示出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人七绝,回答课后问题。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这首诗在写作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答: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语中带情。(桑无叶,土生烟)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雨心忧如焚之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 10.衬托: ?正衬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江水的澄碧衬托出了江鸥的洁白,青葱的山林更衬托出了盛开的野花如火般得燃烧,诗人越是极写江水的澄碧、山林的青葱,就越能衬出江鸥的洁白可人,山花盛开时的娇艳美丽。 再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答:诗的第三句便为为衬句,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从正面衬托友情之真挚、纯洁、深厚。 ?反衬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答:前两句写暮春的景象: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了春光已逝的凋零空寂的气氛,令人有萧索悲凉之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衬体,从反面衬托了一下,后两句再写窗前幽竹翠绿葱茏,是那样的葱茏可爱,“不改清阴”,迎接久别归来的主人,才写出了作者无比的惊喜之情。 11.互文 “互文”即古人写诗,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再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 运用“互文”的修辞方法可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化时节又逢君。 答:“见”与“闻”,互文见义,写出了在安史之乱之前,诗人与李龟年有着很深的交往过程。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第二节表现技巧 抒情手法分类: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如: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多么得意的神态,何等自负的心理,将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 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跳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的《竹枝词》 问题: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说明两首诗歌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情景交融 包括三种形式: 一是景中寓情, 二是以景结情, 三是缘情写景。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情景交融有下面四种情形: 以乐景写乐情, 以哀景抒哀情, 以乐景衬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 如《诗经?小雅?采薇》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乐景写哀情) 今我来思(助词,凑音节),雨雪霏霏。(则为以哀景写乐情)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 《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1.以乐景写乐情 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答: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独有钟情——乐情。 2.以哀景写哀情: 比如,陈亮的《小重山》: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答: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宿鸟、冷烟浓、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哀景。 3、以乐景写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全诗抒发了诗人流寓他乡的感伤之情,透露出的是思乡欲归之情。照理,应该极写心中的忧伤才是,至少也应该写一些破败衰落的景物才是,可是,杜甫却没有那样做,而是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还不仅如此,细品一下,立刻会发现,他采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特殊表达。于是在诗的前两句中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出了诗人思乡之情的浓厚与深切。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是托物言志。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的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 则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宋代诗人郑思肖的《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是托物言志。 答:诗的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异族统治者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诗后各题: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郑谷《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画菊》) 问题:《菊》、《画菊》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 答: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法。《菊》、《画菊》都是通过对“菊”的具体描绘以述志抒怀。《菊》抒发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只求有益于人的高贵志向。《画菊》表现了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 虚实结合 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则为实。 ?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再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再如杜甫的《月夜》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就是虚写。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都是实写。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歌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姜夔《扬州慢》中的“春风十里”就是虚景,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尽荠麦青青”就是实景,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再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比如:唐代的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程千帆说“西风吹老洞庭波”有三奇:秋天的到来,不从草木变衰而从湖水兴波见出,一奇也;湖波能老,二奇也;湖波之老,是由于西风之吹,三奇也。其实这首诗还有一奇,那就是只此一句写实,其余三句均为虚。“一夜”句是想象中有夸张,“醉后”句哪来实景,“满船”更在梦中。 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像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能获得“小中见大”、“见微而知着”的艺术效果。 如杜牧的《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答: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一个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再如元稹的小诗《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答:这首诗,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诗云《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它:“二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究竟妙在何处,在于“小处寄慨,倍觉喝叹有情”(纪昀)。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谈资以消磨时光。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 再如李端《听筝》: 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答:一个细节“误拂弦”,就传达出了奏筝者,越是希望在自己最心爱的人面前,一定要表现得更加优秀,结果越想弄得好一点,反而频频出错的微妙而隐秘的情绪与情感。 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答: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再如白居易的《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答:诗人就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 再如白朴的《天净沙?秋景》: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再如严蕊的《如梦令》: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问题:“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语言结构有什么特点,它集中地表现了什么内容,怎样表现的, 答:这句诗的语言结构特点是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即所谓白描手法。从修辞的角度讲,运用的又是列锦的辞格。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以少总多: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王安石《咏石榴花》一诗中也写道:“浓绿万株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 “少”应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概括性:所表现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二是具体性:指所表现的事物具有个性、偶然性,体现为感性的,能够限制读者的联想。 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溅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景物增加了个性,使我们知道这是早春,不是暮春。 以小见大: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 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为“窗中观景” 、“竹中观日”、“ 镜中映景”、“ 水中倒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可以在读者的脑海 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 如杜审言的“梅花落地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这是小景,可是写出来的却是东风骀荡,春意盎然的整个春天的景色。 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就是在写景诗歌中,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个个画面,表现一种意境。 苏东坡称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评语十分中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是勾勒一个画面,透着一股空灵微妙的意蕴。 阅读下面宋诗,然后按要求赏析。 春游湖(徐 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 问题:全诗通过描写诗人春天游湖所见的四种具体可视的美景,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生动优美的画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写景诗歌的特点。请概括四种具体景物,并写出其特点。 答: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游湖时所见的双飞燕子,夹岸桃花,春雨断桥、柳荫小船四种具体美景,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杜甫) 答:诗中有画,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一句一景,四句诗合在一起,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盎然生机、欣欣向荣春日江山图。 三 .表现手法 1(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 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 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 麒麟是长治久安的景象;, 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 鹤是永生的化身; 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 鸳鸯是爱情的象征; 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 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 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 杨柳表示别离; 兰花是纯洁的象征; 牡丹是富贵的标志; “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抑扬手法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如李白的《与韩荆州书》: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欲抑先扬 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
本文档为【诗歌表现手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