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商品、货币和市场教案

2017-10-24 50页 doc 458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1406

暂无简介

举报
商品、货币和市场教案商品、货币和市场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商品、货币和市场 教 案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员弄清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商品、货币和市场,~弄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为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实质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一、商品 二、货币 三、市场 四、市场经济 教学重点:一、商品价值 二、劳动二重性学说 三、货币本质 四、市场机制 五、市场经济 教学时间:6课时 ?第二章 商品、货币和市场 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不论资本主义社会还是...
商品、货币和市场教案
商品、货币和市场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商品、货币和市场 教 案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员弄清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商品、货币和市场,~弄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为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实质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一、商品 二、货币 三、市场 四、市场经济 教学重点:一、商品价值 二、劳动二重性学说 三、货币本质 四、市场机制 五、市场经济 教学时间:6课时 ?第二章 商品、货币和市场 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不论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都存在这些经济形式共有的一些基本经济规律。而商品、货币、市场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因此,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也好,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也好,都必须学习商品、货币和市场。 ?第一节 商 品 ?当你走进任何一个商场,都会看到琳琅满 目的物品,这些供消费者购买的千差万别的物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品,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商品。那么,什么是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一对商品的界定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作为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就不能成为商品,比如空气、阳光等,虽然是人类生活所必需,但不是劳动产品,所以不能叫商品;第二,作为商品还必须要用于交换。商品总是和交换分不开的。如果不是用来交换,即使是劳动产品,也不能叫商品。?比如说在古代,传统的男 耕女织家庭生产,种出来的粮食和织出来的布,尽管都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家庭成员自己使用,并不是用来出售,因而也不是商品。可见,商品既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有用物,也不完全等同于任何劳动产品。这是对商品内涵的最基本理解。要真正弄懂什么是商品,还必须深入到商品内部,分析商品的二因素。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一)使用价值 商品既然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首先必须是一个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之物, 否则是没人要的。?如,面包可以充饥,书报可供人们阅览,相机可以用来拍照。?商品的这种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所谓“自然属性”是指物理的、化学的等自然性质。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使用价值也就不同。比如,同样是帽子,由于物理结构不同,草帽能遮阳、棉帽能御寒、柳条帽能保护头部安 全。?同样是白色的药片,由于化学成分不同,有的止痛,有的消炎,疗效不一样。同一种物品,由于自然属性是多方面的,因而它的使用价值也是多方面的。如木材有五千多种用途,石油的用途更多。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原来只有一种用途的东西会开发出多种用途。如米糠,原来只知道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可以做饲料,70年代我们发现从糠中还可以榨出油来,后来又知道榨油的下脚料可以提炼贵重药物菲丁和肌醇(《人民日报》)1972年8月29日)。同时还应该看到,既然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那么,它就不是商品所特有的,而是商品和一般劳动产品所共有的;不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不论由什么人和采取什么形式生产出来的,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资本论》第1卷,第48页)它不会因社会形式的不同,而有什么不同。我们决不能从面包、馒头的滋味中尝出它是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下的产品,还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产品。因而使用价值本身只是反映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并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自己使用,而是为了用于交换。商品与商品之所以能够相互交换,首先因为商品体本身就是个有用物,能够满足他人的需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对别人没用,就无法进行交换。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那么,什么是交换价值呢, ?(二)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 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比如,1只羊换三把斧子,三把斧子就是一只羊的交换价值。一只羊等于三把斧子就是它们之间的交换比例关系。那么,为什么一只羊等于三把斧子呢,作为自然数,1?3,从使用价值来看,羊和斧子具有质的不同,但在交换实践中,它们为什么能够相互交换呢,这说明在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在量上可以作比较的东西。 ?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它们都是劳动产品, 都凝结着人类劳动,比如都付出了20小时的人类劳动。这都含有的20小时人类劳动,就是商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品的价值。上述分析告诉我们,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基础”。使用价值和价值共同构成了商品二因素。那么,应当怎样理解商品的价值呢, ?(三)价值 正确理解商品的价值,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商品价值呢, ?1、价值是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所谓“一般人类劳动”是指无差别的 人类劳动。大家知道,?木匠拉锯、铁匠打铁,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劳动,劳动产品——粮食和镰刀也各不相同,但这两种劳动有没有共同点呢,有。这个共同点是什么呢,即都要耗费脑力和体力。这种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就是一般人类劳动。所谓“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是指劳动由流动形态转变为凝固形态,即以物化形式凝固在商品体上。什么意思呢,上面我们讲到,不管什么形式的劳动,都要耗费脑力和体力,这种脑力和体力耗费到哪去了呢,耗费到新产品中去了,即凝结到商品中了。当然,这种凝结,不象水蒸汽遇冷凝结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可以看得见,这种劳动的凝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确实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凝结到商品中的劳动,就叫做凝固形态的劳动或物化的劳动,而劳动过程中正在进行的活生生的劳动,就是流动形态的劳动。价值指的不是活生生的流动形态的劳动,而是凝结或物化到商品体中的劳动。因此,商品是价值的载体,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因素。 2、既然价值是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因此,价值在质上是一样的,?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区别,并无质的不同,因而它们之间就可以相互比较。 3、不同商品生产者通过比较各自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商品交换,实现的则是他们之间互 通有无的经济联系。?牧民用一只羊和手工业者换三把斧子,从表面看,是物物交换,实际上是牧民和手工业者相互交换其劳动产品,彼此为对方提供劳动。所以,?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的本质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上述分析了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个因素,那么这两个因素又是什么关系呢, ?(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说它是统一的,指的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共处于商品这个统一体之中,两者之间相互依赖,互为条件。也就是说,?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首先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如生产出的废品,虽然花了劳动,但形不成价值,其产品也不能成为商品。反过来说,仅仅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比如不是由劳动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也就不是商品。有的物品虽然是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但不用于交换,其劳动也就不表现为价值,也不成为商品。 说它是矛盾的,指的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之 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间又是相互排斥的。这主要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为了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于购买者来说,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付出价值。那么,这一矛盾又怎么解决呢, ?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交换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必要条件。交换成功意味着购买者获得了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实现了价值。这样,该卖的卖掉了,该买的买到了,矛盾解决了。否则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解决不了,就会造成生产的东西卖不掉和需要的东西买不到的严重后果。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常见的,特别是在周期性经济危机中表现尤为突出。 以上讲了商品的二因素,那么商品为什么会具有这两个因素呢,这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 ,从另一方面看是抽象劳动。对此,应当怎么理解, ?(一)具体劳动 人们生产商品,总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 进行的。?农民种粮食,要用各种农具在田地耕作;裁缝做衣服要用剪刀剪、尺子量、缝纫机缝;木匠制造家具,要用斧子、锯子等在木料上加工等等。可见,每一种劳动,无论就目的而言,还是就劳动对象、使用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结果而言,都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叫做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制造使用价值。人们进行具体劳动的过程,就是使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把原有的物质形态改变成人们需要的有 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用之物的过程。人类要生存,就要消费,就要通过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提供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由此可见,这种制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关系。另外,我们还必须看到,任何具体劳动,只有借助于土地、矿藏和其他的自然物质,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17世纪英国学者威廉?配第有句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里讲的“土地”,泛指所有的自然物。 生产商品的劳动,其形式是千差万别的,生产出的使用价值也是千差万别的,这才使生产物作为商品来交换。但是,这些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相互比较,按一定的比例交换,说明生产商品的各种劳动,除了具体形式各不相同的一面外,还有相同的一面。那么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二)抽象劳动 什么是抽象劳动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 ,无论是木匠拉锯、裁缝缝纫,还是农民种田、铁匠打铁,如果将他们的具体形式抛开不谈,各种劳动的共同点则是:?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都是人的大脑、肌肉、神经、骨骼等脑力和体力的耗费。这种?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做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作为抽掉一切具体形式的人类无差别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它是商品价值的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说:“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资本论》第1卷,第57页)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抽象劳动虽然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抽象劳动不仅仅是人的脑力、体力在纯粹生 理意义上的耗费,?它还是和商品交换相联系的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这主要是因为, 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抽象劳动是和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相联系的。如果不存在商品生产和交换,就没有必要把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当商品生产和交换出现以后,才有必要把多种不同质的具体劳动还原为同质的抽象劳动,从而在量上进行互相比较,这就使抽象劳动具有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可见,?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个历史范畴,它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能不能说是两次劳动或两种劳动呢,显然不能。?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二者统一于生产同一商品的劳动过程之中。那么,这种劳动二重性和商品的二因素又是什么关系呢, ??(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 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资本论》第1卷,第60页)这也就是说,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三)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对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 ?生产商品的劳动包含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种二重性,是由马克思首先发现和证明的。在马克思之前,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虽然已经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由于他们不懂得生产商品的劳动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样的二重性,因而他们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彻底的,有时出现自相矛盾的说法。 ?比如,威廉?配第在他的《赋税论》一书中,?最先提出以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基本命 8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题,为古典学派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曾举例说,假定生产一蒲式耳的谷物和生产一盎斯白银要用相等的劳动,“假如一个人在能够生产一蒲式耳谷物的时间内,将一盎斯白银从秘鲁的银矿中运来伦敦,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威廉。配第《赋税论》第52页)由此可见,配第明确认识到了“劳动被看作价值的源泉”,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它所包含的劳动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流86页)但是由于他没有劳动二重性的认识,又将价值和使用价值相混淆,他在《赋税论》谈到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又讲“所有物品都由两种自然单位——土地和劳动——来评定价值”,这里又离开了劳动价值论,用使用价值代替价值。?又比如,亚当?斯密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第一次宣称任何一个生产部门的劳动都是国民财富的源泉。这种抛开劳动的特殊具体形式,把商品价值归结为一般社会劳动的观点,与威廉?配第相比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他对价值本质缺乏了解,从来没有研究过为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劳动产品必须表现为商品,以及生产商品的劳动必须表现为价值等这些根本问题,在他的著作中出现了耗费劳动决定价值与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等不少相互矛盾的命题。?再比如,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发展了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科学因素,批判和纠正了亚当?斯密价值论中的一些失误与缺陷,把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推向顶峰,这使他成为?“用劳动时间确立价值的宗派领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32页)但整体来说,李嘉图对价值的研究只限于价值量,对价值的质的分析很不充分,不了解为什么劳动要表现为价值,劳动时间要表现为价值量。 总之,古典经济学家由于缺乏科学的劳动 9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二重性学说,只是笼统地讲劳动创造价值,既无法解释为什么同一劳动既制造使用价值又形成价值,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生产商品的各种不同劳动可以进行比较。因此,这种劳动价值论 是不科学的,不彻底的。?马克思吸收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学说中的正确部分,批判他们学说中错误的自相矛盾的说法,?通过对劳动二重性的分析,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把劳动价值学说置于科学的、牢固的基础之上,为深入分析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学的重大问题,提供一把科学的钥匙。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商品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那么,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怎样决定的,又是怎样变化的, ?三、商品的价值量 ?(一)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是体现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因为商品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所以商品中凝结多少抽象劳动就说这个商品中有多少价值量。用什么“单位”来衡量呢,似乎不如重 量由公斤、吨来衡量,长度由米、公里来衡量时那么明确。?其实,既然价值量就是劳动量,而劳动量又是由劳动持续的时间计量的,价值量就应当由劳动时间来衡量,就是由小时、天、周、年等来衡量。如生产斧子的部门,平均1小时生产1把斧子,那1把斧子的价值量就是1小时,平均1小时生产两把斧子,1把斧子的价值量就是半小时。脑子里一定要牢固树立价值量就是劳动时间的观念。那么,什么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呢, 生产同样一种商品,各生产者花的时间有多有少,如果商品的价值量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势必造成谁越懒惰,技术水平越低,花的时 1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间越多,他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就越大,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什么是个别劳动时间呢,个别劳动时间是指个别商品生产者或个别企业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如下表所示,生产1双皮靴,甲 用了8小时,乙用了10小时,丙用了12小时,这8、10、12小时,就分别是甲乙丙三个商品生产者生产1双皮靴的个别劳动时间。 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呢,?马克思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资本论》第1卷,第52页)对这段话理解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所谓“现有的生产条件”是指当前的生产条件,而不是指过去的生产条件。比如一种商品不管过去生产它用了多少时间,如果放到现在才卖,也要按现在生产这种商品所用的时间衡量。 ?二是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所谓“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的生产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比如是机器生产还是手工业生产,如果大多数是用机器生产,那么机器生产就是“正常的生产条件”。 ?三是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所谓“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主要是指每个商品生产者技术水平大体相等,或者说大多数商品生产 1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者所能达到的平均技术熟练操作的程度。所谓“平均的劳动程度”,也就是劳动内含量大体是一致的。这是由单位时间内的劳动耗费决定的。劳动强度大,意味着操作紧张,单位时间内体力和脑力消耗多;劳动强度小,意味着操作松驰,单位时间内体力和脑力消耗少。在同样的时间内,熟练劳动和强度大的劳动,可以比非熟练劳动和强度小的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总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按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计算的。如前例,生产1双皮靴甲需8小时,乙需10小时,丙需12小时;假若乙生产1双皮靴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代表了社会上大多数皮靴生产者在大致相同的生产条件、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1双皮靴所需要的时间,那么10小时就是生产1双皮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要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不管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该商品用了多少时间,1双皮靴的价值量只能是10小时。这就是商品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道理。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仍以甲、乙、丙三个企业分别生产1双皮靴的劳动时间及其后果为例,由于生产1双皮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0小时,因此,丙商品生产者虽然实际耗费12小时,但他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耗费的2小时的劳动只能算是白费了,社会不予以承认。甲商品生产者虽然实际上仅耗费了8小时,但他生产的每双皮靴却能实现10小时的社会价值。 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可见: A、如果某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就能比别人赚到更多的钱,以至挤掉别人,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生产; B、如果某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就可以得到正常的补偿; C、如果某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就可能得不到正常的补偿、甚至亏损破产。 所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促使每个商品生产者非常关心自己的生产,千方百计地降低劳动消耗,提高产品质量。 以上讲的是同种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问题,但对于不同种的商品来说,即使耗费了相同的劳动时间它们的价值量也不一定一样。那么,如何比较不同种商品的价值量呢,这里还有一个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问题。一般说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基础计量的劳动时间。因此,在比较不同种商品的价值量时,还应将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 ?(二)分析不同种商品的价值量决定还要把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 ?简单劳动,就是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训练, 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如砍柴的劳动、挑水的劳动等。?复杂劳动,就是需要经过专门培 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才能胜任的劳动。?如钟表匠的劳动、雕刻象牙等工艺品的劳动、工程设计劳动和制造计算机软件的劳动等。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一小时复杂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可以是一小时简单劳动形成价值的若干倍。比如,我国出口一件异常名贵的工艺品的外汇收入甚至胜 1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于出口几十吨粮食。目前我国生产几十吨粮食要几十个劳动力忙一年,而一件价值连城的象牙雕刻也许一位老艺人在一年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可见,一小时象牙雕刻的劳动要比一小时种田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多得多。这主要是因为复杂劳动包含着比较多的技巧和知识,而要掌握这些技巧和知识,则需经过较长时间的技术训练,花费一定的劳动时间,消费一定的物质资料,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它比简单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在商品中凝结了更多的价值。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可以折合为倍加的简单劳动。这就要求在分析不同种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时,必须把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这种折合或还原并不是在交换中自觉地进行的,而是在商品生产者的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就是说,是自发地根据历史习惯和实践经验形成的。 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换算比例是由社会的条件决定的,在不同的国家和时代,?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是相对的。比如,汽车驾驶员的劳动,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是复杂劳动,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则是简单劳动。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过去的复杂劳动现在就可能成为简单劳动。比如,一个中学毕业生能胜任的劳动,在我国五、六十年代就是比较复杂的劳动了,而现在则成为简单劳动了。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从全社会看,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是相对固定的。 以上讲的是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问题,那么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变化的呢,这种变化同劳动生产率有什么关系呢, ?(三)商品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或效率。它通常有以下两种表示方法: 一是以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 1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表示,即?产品数量/单位时间。如1小时生产2个小熊玩具,就用2个/小时来表示。 二是以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即?劳动时间/单位产品。如生产1个小熊玩具耗费了30分钟,就用30分钟/个来表示。 ?研究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要 注意区分部门劳动生产率(或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部门劳动生产率是指同类产品平均的生产率,体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是指个别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体现个别劳动时间。即: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 定的,所以价值量的变化是指包含在商品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由于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我们仍以生产小熊玩具为例,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部门劳动生产率来考察。(见下表)? 1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劳动生产率提高,每小时生产小熊玩具的数量则增加,成正比例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即生产每个小熊玩具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下降,成反比例变化。可见?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例,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例。 从个别劳动生产率考察(见下表)? 在部门劳动生产率仍然是每小时生产2只小熊玩具的情况下,个别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了每小时生产4个小熊玩具,由于每只小熊玩具的价值量仍然按30分钟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因此,这个商品生产者每小时生产的4个小熊玩具的价值量就是2个小时。可见?如果部门(社会)劳动生产率未变,个别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所在部门平均水平以上,那么,在同样多的劳动时间内,他就会生产出比别人更多的价值量。 ?以上我们分析了商品的二因素以及生产商 1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品的劳动的二重性,认识到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接着分析了商品的价值量,明确了商品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变化的规律。那么,在生产商品的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生产要素(A和Pm)具有什么作用呢, ?四、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一)生产要素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或条件。 无论社会生产的形式如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 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力属于“人身的生产要素”或主观生产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属于物的生产要素或客观生产要素。 ? 在现今的生产活动中,生产要素已发展为一个多样化的要素体系。主观生产要素不仅包括一般劳动力,还包括经营者才能等;客观生产要 素不仅有土地等自然物,还包括资本、技术、信息等。? 1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二)主观生产要素和客观生产要素对价值创造和形成具有不同作用。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主观生产要素对价值创 造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客观生产要素对价值创造和形成起重要作用,或说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条件。(见下图)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主观生产要素之所以对价值创造和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主要因为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这个道理前面已经讲过了。那么,怎么理解客观生产要素对价值的创造和形成的重要作用呢, ?第一,客观生产要素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条件。 ?人类劳动有三种形态,一种是潜在形态的劳动,即人的身体中存在的劳动能力;另一种是流动形态的劳动,即正在进行的劳动,也称活劳动,实际上是人的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相 18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结合的过程;第三种是凝固形态的劳动,即凝结在产品中的劳动,也称物化劳动。主观生产要素本身是一种潜在形态的劳动,只有把它与客观生产要素结合起来,才能使潜在形态的劳动变为流动形态的劳动(活劳动),进而变为凝固形态的劳动(物化劳动),物化为价值。可见,没有客观生产要素,就没有生产商品的劳动,更谈不上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创造了。 人类劳动的三种形态及转换 ?第二,客观生产要素通过影响劳动的效率影响价值的创造。前面已经讲过,?在生产部门 内部,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变,各个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同价值创造的关系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降低,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增多;反之,劳动生产率下降,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增多,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减少。 可见,只要揭示出客观生产要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就看清了其对价值创造的影响了。 我们知道,主观生产要素的状况,如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在特定劳动形式下劳动者积极性发 19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挥程度等,都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从而直接影响价值的创造。那么,客观生产要 素对劳动生产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价值创造呢,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品质优、效能高的客观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反之,则降低劳动生产率,增加个别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也会减少。比如,制造机器的企业,使用优质合格的钢材,还是使用劣质钢材,其成品合格率是不同的。 二是提高客观生产要素的科技含量,可以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价值创造的能力。所以马克思说:那些由于采用先进技术先进机器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了自乘的劳动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资本论》第一卷,第354页) ?第三,客观生产要素价值的转移影响着商品价值的形成。 ?以纺纱为例,假定在某一时期,生产者普 遍用铁锭纺纱,“如果资本家异想天开,要用金锭代替铁锭,那末在棉纱的价值中仍然只计算社会必要劳动,即生产铁锭所必要的劳动”(《资本论》第一卷,第213页)这个资本家生产100锭纱在付出30小时活劳动的同时,转移的 2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旧价值就会由70小时增加到80小时,其个别劳动时间为110小时,仍按100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则10小时的个别劳动时间社会不予以承认。(图示如下) 可见,商品生产者对客观生产要素的选择和使用状况,对其所生产的商品价值的大小有重要作用。 ?第四,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可以作为生产过程的一个独立的要素参与价值的创造。实践证明,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其他生产者没有掌握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的劳动成为倍加的更有效率的劳动,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劳动者应用新知识所获得的价值,发明知识的耗费,知识生产要素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 ?只要创造的新知识没有被其他生产者掌握并成为社会生产的一般知识,这种知识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应用它的生产者创造出新的价值来。?成立于1975年的美国微软公司, 当年的年收入只有1.6万美元。但由于该公司运用计算机专业知识,不断开发新的计算机软件,因而近年来始终站在计算机软件业发展的潮头。到1997年,公司利润就达到34.5亿美元,1998年位居全球1000家大公司的第二位,总裁比尔?盖茨稳坐新的世界首富宝座。 ?以上分析的是生产要素,尤其是客观生 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主观生产要素的 2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作用即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客观生产要素则是价值形成不可缺少的条件。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那么,这种价值是怎么被表现出来的呢,这就是下一节将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 货币 第一节研究了商品二因素及其劳动二重性,重点从质和量两方面分析了商品价值。那么,商品价值是怎样被表现出来的呢,这就是本节要讲的内容,即价值的表现形式。重点研究价值形式的发展,揭示货币的本质。 ?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价值必然采取交换价值形式。我们知道,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是不能由商品体自身表现出来的。孤立地拿一个商品,不管你怎样颠来倒去,甚至把它碾成粉末,也看不到它的价值。既然价值是一种生产关系,因 而它只能在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关系中,通过它所交换到的其它商品表现出来,即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如一只羊的价值是多少,从一只羊本身是根本无法知道的,它只能在它和三把斧子相交换时,表现在三把斧子上。三把斧子就是一只羊的交换价值。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价值形式也经历了长久的发展过程,它最后的成熟的形式是货币形式。研究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也就是揭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开货币的秘密。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只是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 用公式表示: 1只羊=3把斧子。 这个等式表明了一只羊的价值通过三把斧子表现出来。所以说它是简单价值形式,因为 2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在这种价值形式中,一个商品的价值只简单地表现在另一商品上。所谓偶然的价值形式,因为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古代原始公社之间偶然的交换关系。那时人们还不是为交换而生产,而只是把偶然多余的羊拿去和石斧交换。 理解这一价值形式要注意三点: (1)?等式两极的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见下表: (2)?简单价值形式使商品内部的矛盾表现为两个商品之间的外部对立。?即W——W。在相 对价值形式的商品,只表现为使用价值,表现为具体劳动的产物,它的价值则在处于等价形式地位的商品上表现出来;处于等价形式地位的商品只是当作价值、抽象劳动的体现,它的使用价值已是另一种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了。 (3)?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商品价值的表现是不充分的。?这里还只是一种商品偶然的同另 一种商品交换,因此它在质上是否同所有的商品都一样,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还未充分表现出来,在量上也不能准确地反映生产羊的实际劳动耗费。 ?(二)扩大的价值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换成为一种经常现象。这时一种商品已经不是偶然地同一种商品相交换,而是经常地和许多商品相交换了。这样,价值形式便发展到第二阶段,这就是扩大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商品的价值通过许多商品表现出来。用公式表示: 2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 =3把斧子或 =5斤盐或 1只羊 =1担米 =10斤茶叶或 =1两黄金 =或其它 理解这一价值形式要把握二点: (1)?这一价值形式较比简单价值形式更能充分地反映价值的性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因为现在一种商品如羊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地反映在某一种商品上,而是扩大了范围,反映在一系列商品上,每一种其它商品体都成为反映羊的价值的镜子。 (2)在这种价值形式中,由于充当等价物的有许多不同的商品,仍然是物物交换,?所以会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比如,牵羊的人要换石 斧,可是有石斧的人不要羊而要盐,可是有盐的人只要大米,有大米的人只要茶,有茶的人只要黄金。这样,如果有黄金的人要羊,那么有羊的人就可以先以羊换金、再以金换茶、以茶换米、以米换盐,最后以盐换斧;假定有黄金的人也不要羊,羊的价值就很难实现。经常这样下去,怎么办呢,既然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表现在一系列的商品上,为何不可以倒过来,一系列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种商品上呢, ?(三)一般的价值形式 人们从无数次的交换中会认识到,在某地区市场上,什么商品是大家愿意接受的。人们只要用自己的商品先换到这种大家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用这种商品再去换自己需要的东西,交换不仅成功,而且省事了。这样就有一种商品(假定羊)会自然而然地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来,变成一切商品的等价物。价值都通过这种商品表现出来。这种价值形式便称为一 2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般价值形式。简言之,?一般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一种商品表现出来。用公式表示:? 3把斧子 5斤盐 一担米 = 1只羊 10斤茶叶 1两黄金 或其它商品 等式右边的羊这时已成为其他商品的等价物,这就是一般等价物。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充当一切商品统一的价值表现材料的特殊商品。理解这一价值形式要注意二点: (1)?不能把一般价值形式误认为是扩大 的价值形式等式的简单颠倒,?它的出现是价值形式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它意味着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代替了物与物的直接交换。 (2)一般价值形式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但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还是不固定的,不利于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这就要求把一 般等价物固定在某一商品上。于是发展到货币形式。 ?(四)货币形式。一般等价物固定到哪一种商品上呢,交换的发展,使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金银来承担。金或银之所以能够固定地担当这个重任,首先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其次,是因为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不易变质损坏、质地均匀、易于分割等方面的特性,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因此,马克思指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资本论》第一卷,第107页。)所以金银最终取得了这种显赫的地位。当金银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固定地独占一般等价物地位时,就成为货币。也就是说,?货币形式是指一般 2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等价物固定在黄金或白银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金或银来表示。货币形式的公式是:? 1只羊= 3把斧= 5斤盐= =1两黄金 一担米= 或其它商品= 货币形式与一般等价物没有本质区别,区别只在于由贵金属充当一般等价物比羊充当一般等价物是稳定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它是在商品交换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的一种特殊商品。?货币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态,并不神秘。这就是货币的起源。其本质是什么呢, ?货币的本质。货币无非是固定充当一般等 ) 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说货币是特殊商品,因为同一般商品比,它特殊在:(1)?货币是以直接的价值体现物出现的,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其它商品虽然也有价值,但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2)?货币有双重使用价值,它除了和其它商品具有由它的自然性质决定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由它的社会职能所产生的使用价值,即可以购买其它一切商品。说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因为自出现货币后,一切商品的具体劳动,都必须通过货币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都必须通过货币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必须通过货币来实现相互之间的社会联系。因而货币就成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 ?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经济的矛盾进一步发展了。货币出现虽然解决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但并不能消除商品经济的矛盾。它使商品内在矛 盾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商品世界分裂为对立的两极:商品和货币。即商品内在的 2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经过“商品——商品”的对立,发展为“商品——货币”的对立:一极是商品,它们是各种特殊的使用价值,要求转化为价值;一极是货币,是价值的化身。一切商品只有转化为货币,才能实现其价值。这样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商品——货币——商品,从而使卖和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分开了。这就出现了买卖脱节的问题,包含有危机的萌芽。 ?二、货币的职能 我们说,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种本质只有通过货币的职能才会充分表现出来。?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 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货币、世界货币。前面两种职能是基本职能,后面三种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不断产生出来的。 ?(一)价值尺度 1、什么是价值尺度,?所谓价值尺度,就是货币充当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衡量布料的长短用尺子,确定物品的重量用称称,商品价值量的大小用什么来衡量,就是用货币作尺度。 货币能有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货币本身也是商品,本身也凝结着一般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就象尺子能够用来衡量物品的长度,是由于它本身也有长度,砝码能衡量物品的重量,是由于砝码也具有重量一样。 ?2、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我们知道,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一个商品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其价值量就大,反之则小。所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但是,商品价值是看不见、摸不 到、自己不能直接表现出来的,它只能通过别的商品表现出来。?比如1匹绸值1两黄金,1两金就是1匹绸的价格。1两金就把内在于1匹 2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绸这个商品中的看不见的价值表现出来了。用货币表现其它商品的价值,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量,这就是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这种外在尺度是通过商品价格来实现的。可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反映价值。这里所讲的价值,也包括货币的价值。因此,价格一方面取决于商品价值,一方面取决于货币的价值,它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比率。即: 那么,价格怎样随着价值的变动而变化呢,?商品价格的变动,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也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因此,商品价格的变化不一定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化,商品价值的 变化也不一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例如,生产1匹绸和生产1两金都需要耗费100小时社会劳动。这时,1匹绸的价格是1两金。假定,绸和金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了1倍,1匹绸和1两金的价值都降低为50小时社会劳动,绸的价值变了,但它的价格未变,仍为1两金。(如下图) 假定,生产绸的劳动生产率未变,生产1匹绸仍需要100小时社会劳动,而生产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倍,生产1两金只需要50小时社会劳动了。这时,1匹绸的价格已上涨到2两金,绸的价格变了,但它的价值未变,仍为100小时社会劳动。(如下图)? 28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再假定,生产金的劳动生产率未变,生产1两金仍为100小时,而生产绸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生产1匹绸只需要50小时社会劳动,这时,1匹绸的价值下降到0.5两金。 可见,?商品价格的变化,同商品本身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例,而同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例。 ?3、货币在给其他商品规定价格时,是在表现价值,不是实现价值,因而不需要实在的货币,只要有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就行了。?比 如,1台VCD价格为2000元,并不需要把2000元现金放在它旁边,只要贴上2000元的价格标签就行了。 ?4、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所谓价格标准亦称“价格标度”,是指含有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等分部分。如以金银作货币就需要将金银划作两、钱、 分等计量单位。?现在我国的货币单位为元、角、分;美国的货币单位为美元、美分;英国的货币单位为英镑、便士等。最初,这种单位常和重量单位一致(如1英镑曾相当于1镑白银),以后则逐渐脱离其重量单位由国家规 定。如在二次大战前后很长一个时期内,1美元的法定含金量是三十五分之一盎司金。旧中国1圆重7钱2分,银9铜1。?货币作为价格标准所起的作用和价值尺度是不同的。作为价值尺度,它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用以衡量商品 29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的价值,使之表现为价格;作为价格标准,是规定贵金属重量的技术标准,是用来衡量和计算货币金属本身的数量的。但二者又是有密切联系的,规定价格标准是为了使货币能够更正确地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二)流通手段 ?1、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的职能。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是:商品—货币—商品(W—G—W)。 ?2、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需是实在的,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 技术的进步,?没有固定形状和份量的金银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过程中逐渐为铸币所代替,铸币又逐步为纸币所代替,有形的纸币为无形的电子货币所代替。 铸币,就是按一定的成色和一定的重量铸造成某种形态的金属块。最初的铸币曾有过各种各样的形状。例如,波斯曾有过剑形的货币,俄国曾有过船形的货币,我国曾有过铲形的、刀形的货币。到后来,适应于交换的便利,世界各国的铸币都变成了圆形的。铸币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在商品交换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货币是没有固定形态和固定份量的金银。正象我们从旧小说中可以读到的,从前人用银子去买东西,是要用称来称银子的份量,用剪刀来从整块银子上剪下适当份量的。这样很不方便,所以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铸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 3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号。纸币自身没有价值,仅代替金属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纸币之所以能代替铸币,是因为货币在交换中执行流通手段每次都是转瞬即逝的事情,人们关心的是它能代表多少价值,可以换回多少商品,而不关心货币是否足值。铸币虽然在长期流通中磨损,由足值的货币变为不足值的货币,但仍然可以同足值货币一样使用。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由金银铸成的货币可以由纸币来代替。我国是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如北宋的交子,已具有纸币的特性;而金国的交钞和南宋的会子,则已经是纯粹的纸币;到元代则出现了不兑现的纸币。而欧美国家,直到17世纪末才开始出现纸币。现代纸币主要有钞票和支票存款两种形式。钞票就是纸币,又称现金;支票存款也称存款货币,是指存在银行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由于银行支票可以流通,因而,银行活期存款余额应视为通货,故称之为存款货币。 电子货币,是一种无形的货币,它是贮存于以银行为中心的电子计算机网络中的存款货币。电子货币的具体形式是各种名目的信用卡。信用卡是集存款、提款、转帐、结算、查询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电子货币。它已广泛应用于商场、宾馆、航空、铁路等多种行业。一卡在手,万事不愁,生活消费,安全快捷。目前,在整个国际结算中主要的电子划拨系统有以下几个:?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支持下建立的纽约同业清算支付系统(CHIPS),用以摆脱支票清算过高的成本负担,同时配备区域支票清算中心。?总部在布鲁塞尔的环球银行同业金融电讯协会(SWIFY),这是北美与西欧15个国家239家银行联合组建于1977年投入使用的电子划拨转帐系统。?伦敦12家清算银行联合组建的票据交换自动收付系统(CHAPS),于1984年投入使用。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在广泛使用支票和信用卡的基础上,绝 3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大部分交易的结算已通过计算机进行。正象纸币取代金属货币一样,随着现代金融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无形的电子货币将逐步取代有形的纸币。 ?3、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带来了商业危机的 可能性。?在以物易物的交换中,卖的过程同时就是买的过程,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而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中,卖和买被分割为两个阶段,某人卖掉商品手中握有货币后,却不一定马上就买,这就相应的会使另外的人卖不出去商品,并且在整个商品流通的序列中发生连锁反应,加剧市场的供求矛盾。 ?(三)贮藏手段 ?1、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而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替代品和独立的价值形态保存和贮藏的职能。货币之所以能够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它可以随时变成任何其它商品。 ?2、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同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是不同的。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可以是想象的、观念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可以是货币符号;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和足值的货币。金银铸币和金银条块都可以作为贮藏手段。一定条件下纸币也可以成为贮藏手段。纸币作为贮藏手段,其代表的价值量受纸币流通状况的影响,并与物价水平的变动成负相关关系。 ?3、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在足值的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 下,货币贮藏手段就象个贮水池,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当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时,多余的货币会自动退出流通而进入贮藏;反之,当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足时,贮藏的货币又会自动进入流通领域。?“货币贮藏的蓄水池,对于流通中的货币来 3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说,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因此,货币永远不会溢出它的流通渠道。”(《资本论》第1卷,第154页)这就是在足值的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不会出现流通中货币量过多或不足的原因。 ?(四)支付手段 ?1、支付手段,指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用于清偿债务、缴纳赋税和租金等方面的职能。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中,由于各种商品的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各有不同,必然会出现赊销赊购现象。例如有些生产是常年性的,而销售则带有季节性,如烟火、炮仗等各种节日用品。有些生产有季节性而商品生产者的消费则是常年的,如农民的生产。这就引起了赊帐买卖的必要性。农民没有犁就不能耕地,但他在秋季收获粮食以前又无钱买犁。铁匠和农民之间的交易只有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即铁匠先把犁赊卖给农民,农民则将犁价的支付延期到秋季收获粮食以后。在这里,货币不是直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因为商品的买卖已经在没有货币作媒介的情况下完成了,货币的支付只是为了偿还农民对铁匠的欠帐。随着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发展,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逐渐越出商品交换范围,如农民用货币交纳地租,居民用货币缴纳税款,债务人用货币支付利息,这种货币支付,都同商品交换无关。在这里,货币起着一般支付手段的职能。 ?2、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时,必须以交换双方的信用为前提,并借助一定的契约形式。赊帐买卖实际上是一种信贷活动。随着赊帐买卖的发 展,产生了许多信用货币,?如期票、支票、汇票、银行券等。这些信用货币所代表的债务,可以互相抵消。票据交换所就是专门通过信用货币来清算债务关系的机构。 ?3、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的出现,既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又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3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可以使商品在缺乏现金的情况下得以流通,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由于有些债务可以相互抵消,不再需要以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这就可以节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但是,在存在支付手段的条件下,许多商品生产者以赊帐买卖的方式发生了债务关系,形 成债务链。?例如,甲欠乙的钱,乙欠丙的钱,丙欠丁的钱,如果其中任何一个人因故未能按期偿还债务,就会影响其他一系列人支付欠款,由此引起的连锁反应,会使许多商品生产者因缺乏货币而无法继续生产,从而带来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五)世界货币 ?1、世界货币,指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表现在 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二是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进外国商品;三是充当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支付战争赔款、输出货币资本等。 ?2、随着货币形式的发展和国际经济联系的加深,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形式大为减弱,某些经济实力雄厚国家的货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世界货币的作用。19世纪充当世界货币的主要是金银,以后随着金本位制的建立,黄金在世界货币中处于主导地位。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经济联系的日益扩大,使之对世界货币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而黄金产量的增长又远远赶不上国际流通对世界货币的需要,于是英镑、美元等信用货币作为黄金的补充也进入世界货币的行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与国际储备的地位进一步提高,随着布雷顿森林的诞生,形成以黄金——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再度产生变 3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化,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及美元危机的形成,使美元的信誉不断下降。至70年代,美元被迫两次宣布贬值,西欧的一些国家和日本先后宣布本国货币汇率浮动,美元及其他国家货币都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协议随之解体。同时由于西欧与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德国马克和日元也进入世界货币行列。不过,尽管如此,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优势并末受到太大的动摇。这种以美元为核心,德国马克与日元并存的世界货币格局仍将延续一段时期。 货币的五种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它们共同体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只有了解货币各个职能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揭示其运动的规律,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货币的本质,并进而认识商品生产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 ?三、货币流通规律 ?1、货币流通规律,即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取决于需要流通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公式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又取决于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因此,价格水平、待流通的商品量和货币的流通速度这三个因素,决定着货币的流通量。例如,一定时期(假定一年)社会所需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是4000亿元。为了实现这些商品的交换并不需 3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要有4000亿元货币。因为1元货币在一年中不是只为一笔商品交换做媒介,而是可以为多次的商品交换作媒介。假定每元货币平均在一年内为10笔交换作媒介,一年流通了10次。那么,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只要有400亿元(4000亿元?10)的货币,就能够实现4000亿元商品的交换。 ?2、随着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货币流通量的公式应作相应补充。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产生以后,出现了赊销赊购现象,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商品买卖借助日益完善的信用制度采取赊销赊购的办法,买卖双方的债权债务可以通过银行互相冲账。所有这一切,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量的变化。因此, 在货币充当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上述关于货币流通量的公式应作适当补充。用公式表示为:? ?3、纸币流通规律以贵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资本论》第一卷,第147页)因为纸币只是价值符号,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它本身并没有价值,因而当纸币的发行量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时,纸币就同贵金属货币具有同等的购买力;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时,纸币就会贬值,物 价就会上涨。?比如发行了400亿元纸币相当于流通中所需贵金属的货币量,如果发行了800亿元纸币,这时2元只相当于原来1元所代表的币值和购买力,而且,物价就会上涨1倍。可见,在待售商品数量和纸币流通速度已定的条件下 3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纸币发行量决定单位纸币的币值和购买力,进而决定用纸币表示的商品的价格水平。 ?4、考察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还涉及到按什么样的货币层次来计算流通中的货币总量的问题。按照货币的流通性,一般将货币分为流通中的现金、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三个层次,用符号依次可表示为M。、M1、M2。 ?M0=现金。它是货币中最活跃的部分,随时 可以进入为市场,成为购买手段。 M1=M0+所有企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灵活性很强,随时可以兑成现金或开支票使用,与现金差不多。 M2=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M2的流动性最弱,但它反映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在考虑货币流通量时,也应把它计算在内。 流通中货币量的多少,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如果违背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货币过多或过少,就往往会造成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严重后果。 ?四、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一)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是指国家货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上涨的现象。所谓一般商品与劳务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包涵着下列三层内容:其一,所有商品与劳务价格总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二,这种物价总水平呈持续上涨状态,而不是仅指一两个月的物价上升,通常以年为通货膨胀的计量时间单位;其三,这种持续上涨状态包括公开的及各种隐蔽的不同形式。现代货币理论还表明,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并不仅仅通过纸币发行的途径,更大程度上是通过信用的扩张与派生存款的创造这一途径来实现的。在信用程度很高的现代经济社会中,由于通过电脑网络来实现“电子货币”的划拨转账,以及各种可开列支票的存款工具所 3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占比重的增多,使得作为现金的纸币在货币流通中所占比重更趋缩小。这样,即便纸币发行过多,也只构成货币供应量增加的一个部分。 ?2、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通常有三个:一是消费物价指数;二是批发物价指数;三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通货膨胀的测定指标,又称“通货膨胀的度量”,指可以表达通货膨胀程度的一种相对数。由于通货膨胀总与物价上涨相连,故通过计量物价水平的上升幅度,可以作为测定通货膨胀的指标。在市场经济起步早的国家,通常将物价上涨率视为通货膨胀率,反映物价水平变动的相对数指标也即为物价指数。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所使用的通货膨胀测定指标是消费物价指数与国民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此外还有批发物价指数。我国为了对物价变动趋势及影响的跟踪研究方便,统计部门除了定期公布社会零售物价指数外,还公布国营商业零售物价指数、集市贸易价格指数、居民生活费用物价指数及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等。 ?消费物价指数,又称“生活费用指数或零售物价指数”,是反映一国消费品与劳务价格变动幅度并用以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相对数。这是选择若干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水、电、住房、交通、医疗和劳务费用价格编制的指数,主要反映与居民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商品、劳务价格的变动趋势与变动幅度。 ?批发物价指数,通货膨胀测定指标的一种,根据商品批发价格变动资料所编制,反映不同时期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批发价格的变动趋势与幅度的相对数。批发价格是商品进入零售,形成零售价格之前,由中间商或批发企业所订,其水平决定于出厂价格或收购价格,对零售价格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批发价格指数比消费物价指数具有更广泛的物价变动代表性。批发物价指数既可按全 38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部商品综合编制,也可按不同部门或各类商品分别编制,但不包括劳务价格。批发物价指数的优点在于对商品流通比较敏感。其缺陷在于统计范围狭窄,所以许多国家没有将批发物价指数列为测定通货膨胀的代表性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价格指数又称“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通货膨胀测定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国民生产总值平减价格指数可以全面反映生产资料、消费品和劳务费用的价格变动,因而统计范围更广,更适合作为测定通货膨胀的指标。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平减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测定通货膨胀的程度。这一指数的缺点在于资料不易收集,公布次数受限制(通常每年一次),因此客观上难以迅速反映物价变动幅度与走势。因此,消费物价总水平上涨率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数。 3、根据年物价上涨率的不同可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 一般来说,年物价上涨率在5-10%之间为温和通货膨胀;在两位数以上、三位数以下为奔腾式通货膨胀;在三位数以上的为恶性通货膨胀。对恶性通货膨胀的危害认识是一致的,比如说,它会导致生产秩序的严重混乱、信用关系的迅速崩溃、固定收入者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甚至造成社会的动荡等等,但对温和通货膨胀的认识则有不同看法。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对增加社会的收入与就业能起到良性刺激的作用,但必须以实际,,,水准低于充分就业下,,,的水准为条件,甚至还有一些学者指出这种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认为温和的通货膨涨对于产出与就业方面的积极效应即便是暂短的,也不见得就会被以后出现的负面作用所抵销。不过, 39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另一些经济学家们却不同意上述观点,他们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所形成的加速效应,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以上分析了通货膨胀及其危害性,这是在调控经济中应特别注意的。但是,在防止和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要防止出现通货紧缩。 ?(二)通货紧缩 ?1、通货紧缩是指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足,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 ?2、通货紧缩可分为良性通货紧缩和恶性通货紧缩。良性通货紧缩是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而导致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衰退。恶性通货紧缩除了表现为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外,还伴随着银行信用紧缩、企业开工不足、工人失业增加、消费需求减少等现象。 3、恶性通货紧缩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一是通货紧缩使实际利率上升,抑制消费与投资;反过来,需求不足又会进一步加剧通货紧缩。二是通货紧缩使企业利润下降,失业增加,社会矛盾上升。三是企业和个人债务负担加重,银行坏帐增多,危及社会信用,加剧金融动荡。四是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各国出口竞争更加激烈,国际贸易关系趋于紧张。因此,各国普遍采取反通货膨胀的政策,并且非常关心和解决通货紧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普遍采取了反通货膨胀政策,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某些国家实际的物价上涨率已接近于零。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1998年1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美国国会听证会和经济学年会上,表示了对通货紧缩的担忧,并于同年10月再次警告人们的注意国际市场上强大的通货紧缩势头。目前,通货紧缩已成为许多国家宏观决策者和经济学家共同关心的课题。 4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以上我们分析了价值形式(交换价值)发展的过程,即从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开始、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逐步发展成货币形式,揭示出货币的本质、职能及其流通规律。在此基础上,第三、四节将分析作为商品交换场所和交换关系总和的市场,及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 ?第三节 市 场 在前两节学习商品、货币的基础上,今天研究伴随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市场。市场,从早期作为偶然的物物交换的场所,到近代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其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那么,什么是市场呢, ?一、市场及其功能 (一)市场的概念 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会有市场。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一个基本范畴,揭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不仅要懂得商品和货币,还要懂得市场。一提到市场,大家就会想到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熙来攘去的顾客;就会听到闹市中心那些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就会展现集市贸易那种讨价还价的情景。的确,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市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确实太熟悉了,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想象,在现代社会中,既使一座最繁华的都市,如果关闭所有的市场,要不了多久就会陷于一片混乱,甚至瘫痪。那么,市场究竟是什么呢,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市场是商品经济交换的场所。这是从 外在形式上来界定市场。按字义解释:“市”是交易,“场”是场所。市场最初就是买卖双方聚集在一起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正如马克思 4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说的:“市场是一个外部地理界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599页。)随着交易的发展,这种场所被逐步固定下来,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市场。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是指有形市场,即商品交换的场所。如百货商店、集市贸易等,都属于此类市场。广义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所谓无形市场,是指没有固定场所,靠中间商以及其他交易形式,寻找货源或买主,沟通买卖双方,完成交易的行为。如通过媒体广告、电话电报、互联网络等方式完成的交易。某些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都属于此类市场。 商店 狭义 有形市场 集市 市场 超市 广义 市场 市场 广告交易 无形市场 电话交易 网上交易 其次,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这是从本质内容上来界定市场。市场上的各种交易,从形式上看是各种商品之间的交换,但是,商品是不会自己跑到市场上去,也不可能自己去交换,因此马克思讲:?“我们必须寻找它的监护人,商品所有者。”(《资本论》第102页。)商品所有者,既有商品的生产者,也有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人,也包括购买商品用来进行各种消费的人,他们通过市场卖掉自己的商品,购买别人的商品,进行着多种多样的交易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无非是将无数商品所有者(包括消费者)联系起来的纽带,是他们之间发生交换关系的集结点。所以,从实质上看,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再次,市场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在商品经济 4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条件下,有多少种商品,就有多少种市场。各种市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有机的联系。发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具有种类多样,功能齐全,及其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等基本特征。市场体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其中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市场;从时间角度看,市场体系可出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从空间角度看,市场体系可分为地区市场、国内统一市场和世界市场。 (二)市场的发展 市场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作为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在原始社会中期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被迫过着共同劳动、共同 4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消费的群居生活,全部的劳动所得用于群体消费尚不能填饱肚皮,又怎么能有多余的产品可供交换呢,到了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及其扩大,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人们的劳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不仅能够维持人类的基本生存,而且还可以得到一份额外的剩余产品,这就为私有制的产生进而交换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而市场作为商品交换的场所,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最原始的市场形式是偶然发生的物物交换,后来随着交换增多,出现了货币,交换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了,市场呢,也就由个别的、偶然的交换表现为临时的批量物的集散地。所谓“临时集散地”就是说市场具有明显的暂时性、分散性,它既没有固定时间,也没有固定地点,交易一过,市场化为乌有,下次交易再重新组织。这种早期的市场交易方式,说来是非常有趣的。比如,在公元前9世纪,地中海一带就流行着一种“无声交易”。迦太基人乘船将货物拉到利比亚沿海,把货物卸下来一件件地摆在沙滩上,然后回到船上点火放起一股浓烟,当地人看到船上的烟,知道卖货的来了,就来到沙滩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作为买方,商品挑了先不拿走,还要根据自己认定这件商品多少钱,就把多少黄金放在这件商品上,然后走开,这时,迦太基人再次上岸看看有多少货物被选中了,给的价钱合不合适,如果他认为给的价钱合适,就把货物留下,黄金取走,这笔买卖就算成了;如果他认为给的钱太少,他就钱也不拿,物也不拿回到船上耐心等待。利比亚人看到这种情景就会过来把成交的物品拿走,没有成交的如果真要就要添金子,这种活动直到双方满意为止。当然了,这种交易方式不一定是通行的。但至少可以说明,不定时、不定点的分散交易,确实太不方便了。而且交易中许多问题难以解决,比如 4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市场行情、价格信息等,商品当事人很难掌握,因为市场组织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所以,这种市场形式就其功能而言,是残缺不全的,尤其是对社会生产,很难起到调节引导作用。随着交换关系的不断加深,临时的物品集散地逐步被集市贸易所取代。集市,在我国北方叫集,南方叫场,它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市场形态,也是早期市场最终过渡到现代市场的关键环节。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集市把众多的买者和卖者都集中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以便于使他们在更大的范围内对商品的质量、价格等进行广泛的比较,这不仅可以使买者在相互比较中选购最满意的商品,同时它还为卖者提供相对可靠的市场行情或经济信息,从而使市场对社会生产具有了一定的导向功能。所以,集市贸易的广泛兴起,是市场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不过,这个“飞跃”伴随着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直走到自然经济的尽头。就是说在整个奴隶和封建社会,市场的发展是十分缓慢的,直到资本主义产生之前,市场的形式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商品经济成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人们生产的劳动产品成为商品,而且人们的劳动力也成为商品;不仅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物品都进入了市场,就连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物品,比如技术、信息、知识等,也纷纷进入市场成为交易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错综复杂的商品交换关系成了社会一切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而市场作为交换关系的载体随之也进入了现代阶段。就是说,市场的内容、功能及其表现形式或实现方式,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那么,现代市场具有那些功能呢, (三)市场的功能 ?市场的功能就是指市场在商品经济运行中?市场功能 示意图 4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的作用。市场的一般功能主要有: ?经济联系功能。商品经济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整个国民经济成为拥有众多经济部门的有机整体。那么,靠什么将这些部门、行业和企业之间联系起来呢,只能依赖于市场。可以说,市场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沟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国家、生产与消费、宏观与微观之间经济联系的基本纽带。 ?信息传导功能。市场信息对于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以及宏观经济管理者的重要性,是大家都已经明了的。迅速掌握和利用市场信息,有利于生产经营者正确认识市场形势,作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提高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益;有利于消费者正确地作出购买决策,以少量的货币支出获得较多的合乎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提高消费效益;有利于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正确判断经济形势,作出科学的宏观经济决策。可见,市场传导的信息对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对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都起着指示器的作用。 ?价值实现功能。商品生产是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任何商品都必须进入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商品只有在市场上卖出去,转化为货币,才能完成它的“惊险的跳跃”,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一种商品都只能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它的价值;它是否实现它的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它的价值,这取决于当时市场的状况。” (《资本论》第3卷,第720页)所以,市场是商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场所,市场状况决定着价值实现的程度。 那么,为什么市场能够具有这样一些功能呢,这就需进一步研究市场机制。 ?二、市场机制 ?(一)市场机制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一提到机制,大家总感到比较抽象。其实, 4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机制一词是从自然科学中借用过来的。这个词最早出于希腊文,它的本义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后来被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引用了,用来表达生物有机体内部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社会经济活动就像一个有机体,各个部分、各个环节以及各个细胞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经济学家就借用这个词来说明经济运行系统中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制约方式。不言而喻,今天我们讲的?市场机制,实际上就是市场要素之间相互制约而形成的自动协调经济运行的方式。 ?市场机制有二个基本特征:一是调节的?市场机制 的基本特自发性;二利益的制约性。所谓调节的自发性,是 征示意图 指市场机制具有一种自动调节的功能。就是说,利润、利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要素,是相互关联的,具有联动的特点,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比如,供求的变化会引起价格的涨落,价格的涨落会引起利润的增减,利润的增减会引起投资活动的变化,投资活动的变化又会引起利率和工资的变化等等。市场要素之间这种相互联动的过程,就是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的过程。 所谓利益制约性,是指市场要素的变化引起的经济利益的变化直接制约市场主体的行为。或者说对市场主体的行为具有导向和牵动作用。上面的举例曾讲到由于供求的变化而导致的一系列的变化,那么为什么供求的变化而引起的价格、利润、利率的变化会最终导致投资的变化呢,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了参加市场活动的各当事人的经济利益。如果说市场要素之间的自发联动是市场机制的外在表现,那么利益制约性则是内在动因。不过要全面掌握市场机制的特征,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4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一,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内生力量,来自市场之外的,不管它的作用有多大、多重要,都不属于市场机制的范畴。比如,经济立法、政府、税收等等,虽然非常重要,也很必要,但它们都是超市场的力量,不属于市场机制。 第二,市场机制是市场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联系是什么,就是运动。就是说构成市场机制的基本要素都是变量,都是动态的。否则,如果它们都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根本也就没有机制可言。认识了市场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运动和功能,也就掌握了市场机制的基本内涵。 第三,市场机制的自发性和利益制约性来之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或者说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在市场中发挥作用的外在表现,价值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原动力。认清了价值规律,才能真正深刻理解市场机制的内涵。关于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将在后面的课中讲到。 (二)市场机制的构成和基本内容 市场机制就其构成要素来说,包括一系列机制,比如价格机制、利率机制、工资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和供求机制等。利率是资本的价格,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所以利率机制和工资?市场机制构机制可以包含于价格机制。因此?供求机制、价成图 格机制、竞争机制是三个基本的机制。要真正搞清市场机制的运作机理及其作用,就必须进一步研究这些机制。 1、价格机制 什么是价格机制,简言之,?价格机制是价格形成和变化的机制。?价格的形成和变化,既取决于商品价值同货币价值的比率,又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这个道理 前面分析货币职能曾讲到一些,后面在讲价值规律时还要具体分析。这里只想着重强调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市场的三大机制中,?价格机制是核心机制。这主要 48 ?价格机制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用示意图 是因为: ?第一,价格机制对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来说,是竞争的工具。因为在市场上只有价廉的商品,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占领更大的地盘,获取竞争的优势,获取更多的利润。我国市场上曾经出现的“彩电大战”“空调大战”就是围绕价格展开的一种争夺消费品市场的竞争。这就会激励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向消费者服务。 ?第二,价格机制对生产不同商品的商品生产者来说,是调节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的信号。因为不同的价格信号,既能反映出各类商品的供求状况,又能反映出生产各类商品的获利状况。一般来说,当某类商品的价格提高时,反映该类商品已经供不应求,生产该类商品会获取更多的利润;反之,就说明该类商品已供过于求,生产该类商品获利少甚至赔钱。商品生产者就是这样不断依据价格信号作出决策,将资本投向有利可图的部门。为什么原本生产机器的后来也生产彩电了,原本生产冰箱的也兼生产汽车了,不同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导致的“利差”是产生这种经济现象的内在原因。 ?第三,价格机制对于宏观控制来说,是一种手段。它一方面给国家提供出台各项经济政策所需的信息;一方面会自动调节各个企业的活力,拉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这个机理,下面会具体讲到。 ?第四,价格机制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改变需求方向和需求规模的信号。价格水平的上升或下跌,会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意向,从而调节消费者的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当然影响需求的不只是价格的涨落,还有其它多种因素。 从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市场对经济的自动导向作用,主要通过价格这个指挥棒来实现的。但是,价格的形成变化及其发挥作用,离不开供给与需求这个条件及其影 49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响。因此,就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供求机制。 2、供求机制 ?所谓供求机制是制约商品供给量和需求量及其相互关系变化的机制。它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的保证机制,可以说,没有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就没有市场;没有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也就谈不上通过价格信号自动调节经济了。?那么,如何理解供求机制呢, ?供求机制构 成及影响因首先,应搞清什么是市场需求及影响市场‎‎素示意图 需求的因素。?市场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对市场上某种商品的需求量。这里讲的需求是指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因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需要。经济学上所说的需求总是同时涉及两个变量:一是该商品的销售价格;二是人们在某种价格水平上愿意并有能力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所以,在谈到人们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时候,必须要分析影响上述两个变量的有关的因素。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商品的价格。在通常情况下,商品的价格愈高,人们对该商品的购买量就愈少,反之,愈多。同时,还有两种不要忽视的情况:一种情况是,人们对于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除了取决于该商品的本身的价格以外,还要受到与之相关联的商品价格的影响,比如汽油价格的提高会引起人们对汽车需求量的减少。另一种情况是,人们预期的该商品和其它商品将来的价格。例如,当人们预期棉布的价格以后要上调时,就会增加对棉布的购买量;当人们预期猪肉价格上升时,也许会多买一点放在冰箱里,这些说明,人们对该商品和其它相关商品的价格预期也是影响需求量的一个因素。二是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一般说来,其它条件不变,人们的收入愈高,对商品的需求量愈高。同时,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会影响市场需求。比如,人们得到了下半年要提高工资待遇的消息,可能原本打 5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算以后购买的空调现在就去把它买了回来。三是消费心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发生的特殊偏好会迅速引起对该商品价格的需求,反之,即使该商品价格下跌,也难以剌激起对该商品的需求。消费者的这种偏好往往会受到当地的风俗习惯的影响,如我们对于衣着的品种、款式需求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时尚的变化。人们对某些商品偏好的变化,会影响对该商品的需求。 其次,要搞清什么是市场供给及影响市场供给的因素。?市场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根据一定的价格,企业愿意并提高到市场上的商品数量。任何商品的供给,都是在一定价格水平下的供给。生产者为提供一定的商品所接受的价格叫做供给价格。一种商品的供给价格越高,人们就愿意增加这种商品的供给,也就有更多的资源用于这种商品的生产。所以,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价格越高,生产者出售该商品的数量就越多;价格越低,生产者出售该商品的数量就越少。这也就是供给变动的规律。影响供给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商品的价格。在影响某种商品的供给的其分他因素既定不变的条件下,商品售价越高,生产者愿意供给的商品数量将越多。同时,相关商品的价格也会影响到商品的供给。例如小麦价格不变而棉布价格提高,生产者将缩减麦子的种植面积,多生产棉花。这表明棉花价格的提高会引起小麦供给的减少。二是生产要素价格和产品成本。生产要素价格的下降,将会引起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在该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就会增加;反之,供给会减少。三是生产者对未来收入预期。如果对未来的经济状况抱乐观态度,则供给量会增加;反之,则供给量减少。四是政府租税政策。政府如果对某种商品(比如烟酒)课税使售价提高,在一定的条件下会通过需求的减少而使供给减少;反之,如果减少对该类商品的租税或 5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给予补贴(比如对农产品),则会通过降低售价刺激需求,从而引起供给增加。 ?最后,我们将需求与供给联系联系起来,分?供求相互 析供给与需求相互影响的一般规律。其主要影响一般 规律示意是:如果市场需求超过市场供给,就是卖方市图 场,价格就会上涨,供给就会增加,需求就会相应地减少;如果市场供给超过市场需求,就是买方市场,价格就会下跌,供给就会减少,需求就会相应地增加。在这一运行过程中,价格与供求关系相互制约,供求关系变化引起价格波动,价格波动又引起供求关系变化。 在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及其变化的过程中,卖方与卖方、买方与买方以及买卖双方必然展开各种方式的竞争。因此,要全面理解市场机制,就必须分析竞争机制。 3、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买卖双方围绕经济利益而发生的相互争夺的经济联系。竞争机制反映的是竞争活动与供求关系、价格变动、经济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竞争既存在于流通领域,也存在于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的竞争表现为市场竞争,包括卖方竞争、买方竞争和买卖双方竞争三种形式。卖方竞争是商品供给者之间的竞争。当市场供大于求时,各个卖主就会为争夺销路、争夺市场展开竞争,这种竞争会降低商品的价格。买方竞争是商品购买者之间的竞争。当市场供不应求时,买主之间就会为抢购某种商品而展开竞争,这种竞争会提高商品的价格。当市场供给与需求大体平衡时,买卖双方 5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就会展开竞争,卖方力图抬高价格,买方力图压低价格,进行讨价还价。在市场竞争中,价格是竞争的主要手段,也是竞争作用的结果;供求关系是引起竞争的直接原因,又是竞争调节的对象。竞争既是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的制约力量,又是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引发的市场行为。生产领域的竞争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部门内部的竞争,即同一生产部门内部各个生产者之间为取得市场优势,而开展的以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手段的竞争。二是部门之间的竞争,即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生产者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开展的以转移?竞争分类示‎‎资本为主要手段的竞争。(图示如下)? 意图 无论是流通领域的竞争,还是生产领域的竞争,对于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来说,都是一种外在压力。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竞争充分展开的根本标志。 ?市场三大机以上分析了市场的三大机制,?那么这三大制相互作用原 理示意图 机制之间怎样相互牵动并且对社会经济发挥调节作用呢,(见下图) (三)市场机制的运作机理及其作用 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企业利益增加,这时由于竞争机制的作 5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用,商品生产者会竞相投资生产这种商品,随着资源流入,该类商品生产规模扩大,供给增加,与此同时消费者则因该商品价格上升而减少对它的需求。当该类商品的供给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供过于求,这时必然会引起其价格下跌,企业利益减少,这时同样由于竞争机制的作用,商品生产者将减少甚至退出该商品的生产,随着资源的流出,该商品会缩减生产,减少供给,与此同时,消费者会因该商品价格下跌而增加对它的需求,从而使供求趋于平衡。继续下去又会引起新的不平衡,并经过一个过程再达到相对平衡„„。整个社会宏观经济比例的大体平衡就是通过市场上这三大机制交互作用而逐步实现的。 那么在这三大机制背后起作用的是什么呢, ?三、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是市场机制发挥其功能的基础,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得以贯彻的形式。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 5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价值规律就是价值运动的规律,它反映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然后又怎样实现这个过程的客观必然性。因此,它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可以概括为两句话:?(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商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第一句是大家熟悉的,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前面讲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社会上大多数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平均需要的劳动时间,它和个别劳动时间是一对矛盾,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作为价值规律的一条基本内容,它反映的是商品价值在生产中形成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说,不管你生产商品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是多少,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就是这么形成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第二句话是说,价值规律要求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为什么呢,国为生产出的商品的价值,还要在交换中(通过卖出去)才能得以实现,要实现就必须按照各自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如果不等价交换,商品生产者实现不了自己商品的价值,要吃亏,他就不肯干了,生产就会缩小甚至停止;只有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商品生产者能够得到自己的利益,生产才能长此下去。所以,商品必须按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这也不是人为的规定,而是客观规律。也就是说,这个要求反映的是价值在交换中如何实现的客观必然性。 在出现货币以后,商品的价值要表现为价格。商品的等价交换,也就要求价格符合价值。但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有些商品价格时高时低,经常变化,价值总不会这样变化无常吧,那么,价格不是和价值不一致了吗,怎么 5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说明价格符合价值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呢,这就需要了解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二)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基本形?价值规律作 用形式示意图 式是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这就是说,我们讲价格符合价值,并不是说每一次具体交换,都是如此。相反,从个别场合看,价格倒是经常和价值不一致,是上下波动,时高时低的。为什么会上下波动呢,这是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从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某种商品供过于求,卖不出去了,卖者就只好降价;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了,卖者往往会抬高价格。所以,价格是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的。 ?那么,这种价格的波动是否违背了价值规 ?价格波动不律关于价格符合价值的客观要求呢,对此,回违背价值规律 示意图 答是否定的。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价格虽然经常随供求变化而时涨时落,但并不会脱离价值这根轴线,?它总是围绕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为什么不会脱离这根轴线呢,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价格高于价值,就会刺激生产的扩大,大家都抢着生产那些市场紧缺的、畅销的、价高利大的商品,结果造成生产过剩,供过于求,原来畅销变成滞销,价 5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格又得下跌;价格低于价值,大家又都不愿生产了,生产缩减,又会导致供不应求,价格又回升上涨。如此反复,价格以价值为中心线不断波动。所以价格这种波动不会脱离价值这根轴线。这就恰恰证明了,价格始终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价值就象吸铁石一样把价格紧紧地吸引在自己周围,使之在供求影响下围绕自己上下波动。 其二,从局部或短期看,价格可能低于或高于价值,?但从一个较长时期或全社会看,商品的总价格和总价值仍然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你这儿东西卖得贵,他那儿同样的东西可能卖得便宜,把全社会总和起来,总价格还是等于总价值的。打个小比方:三个鸡蛋总价值量应该值6角钱,一个地方卖1角6分一个;一个地方卖2角一个;另一个地方卖2角4分一个。从局部看,大多地方价格背离了价值,但总和起来,1角6分+2角+2角4分=6角,总价格=总价值。从时间上看,也是这样。短期看,价格可高可低,从较长时间看,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互相抵销。所以,从总体看,商品的价格和价值量是相符的,必然是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由此可见,价格以价值为基础,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但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恰恰是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正是在这种奇妙的价格波动中,价值规律才能得以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这点才能成为现实。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的作用,简要地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可以自发地调节生产和流通;二是可以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三是可以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这三个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与价值、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两对矛盾的运动实现的。具体讲就 5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是: ?第一、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在不同生产部分之间的配置,调节 ?价值规律自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发调节社会价格与价值的矛盾运动来实现的。所谓价格与资源配置示 意图 价值的矛盾,就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产生的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或者叫价格对价值的背离。所谓价格与价值的矛盾运动,就是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不断地围绕价格上下波动的过程。价值规律就是在价格与价值的这种矛盾运动中起调节作用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把各类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商品生产者通过市场上的价格波动状况知道社会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不仅传递和反馈经济信息,而且直接关系到每个商品生产者的物质利益。因此,商品生产者十分关注市场上的价格变化。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时,这就意味该商品的社会需求大,生产该商品有利可图。生产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就会决定增加生产这类商品,从而使社会资源流入该生产部门。相反,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时,就意味着该种商品生产量超过了需求量,生产该商品无利可图,甚至有可能亏损。这样,生产者就会缩小生产规模,社会资源就会退出该生产部门。价值规律就是这样象一根无形的指挥棒,通过价格的上下波动,自发调节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使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投放比例不断地得到调整。(图示如下:) 58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二、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个作用是通过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实现的。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要求按照这样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所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是有差别的。生产商品所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相对于个别价值而言,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叫社会价值,即通常所说的价值。如果某些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他就可以获得较多的收益;反之,如果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商品的生产者就会有一部分劳动消耗得不到补偿。这种一得一失之别,是由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或由商品的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差异造成的。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然千方百计地降低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或个别价值。而要降低商品的个别劳?价值规律刺 激生产者提动时间或个别价值,生产者就要一方面减少‎‎高劳动生产 率示意图 生产资料的消耗,另一方面提高活劳动的生产率,而这两个方面都需要通过改进技术来实现。?一般说来,谁的技术设备越好,劳动生产率 59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越高,才有可能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依等价交换原则出售,才能多赚钱;相反,谁的技术条件越落后,劳动生产率越低,个别劳动时间就可能会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必须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出售,那就要吃亏,甚至赔本、失败。 (图示如下:) 各个生产者都努力改进技术,会把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下来,这意味着同样的社会总劳动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随后,围绕已经降低了的社会价值,力求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新一轮竞争又会展开。这样的过程反复进行,促进了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第三、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商品生产者都力求不断改进技术,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得更多的收益。但并不是所有的商品生产者都能实现上述目的。一些商品生产者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力量添置新的技术装备,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甚至处于亏损状态,结果只有被淘汰。少数生产条件好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较高,竞争能力较强,能获得较多的收入。作为竞争的优胜者,能够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因而越来越富裕。正是价值规律的这种作用,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一定的社 6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会条件下,它也会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第四节 市场经济 以上分别分析了商品、货币和市场,将这几个范畴综合在一起,从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加以考察,就是今天我们所要讲的市场经济。那么,市场经济同商品经济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它们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将会起什么作用,要搞清这些问题,就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的概念 ?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所谓资源配置就是对经济资源在多种可能的用途之间作出选择,即人们按照自身的需要,把多种有限的经济资源合理地分配于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不同生产部门,以获得最佳效益。比如,若干商品生产者把所拥有的资本是投在纺织行业,还是投在电子行业或其他行业,这种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从整个社会范围看就是资源配制的过程。如果社会的资源配置主要是依托市场机制引导完成的,那么我们就称之为市场经济;如果社会的资源配置主要是依靠计划机制引导完成的,那么就称之为计划经济。 ?同计划经济相比,现代市场经济具有不同的特征。计划经济是以计划作为主要资源配置机制的经济运行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经济 ?计划经济与运行和资源配置主要依靠中央政府的计划。 市场经济特?计划经济具有以下特征:(1)经济活动的决征比较图表 策权高度集中,而且几乎所有决策权都集中在中央一级;(2)经济计划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形式的指令性计划,各级政府管理机构与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垂直联系,信息的传导是纵向的;(3)按实物量单位进行经济计算和编制计划,实行实物管理,在整个经济活动中货 6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币处于被动地位;(4)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和市场被看成是对立的,即使是在改良以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活动也被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但是市场经济则具有不同特征,其主要是?市场主体发达,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主要通过引导市场来进行;?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通过市场或与市场相联系,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整个社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主要靠市场来解决。 ?市场经济同?市场经济同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是有区别基本经济制 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度区别图表 础,主要回答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及其剩余价值为谁享用的社会生产关系。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主要反映以市场为中心配置资源及互换劳动的关系。它只有同一定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才能运行,但其本身却不具有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因此,市场经济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并为其服务,从而就有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分。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同市场经济是一定社会生产力条件下的处于不同层次的社会生产关系。 ?市场经济同商品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6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其联系在于: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为基础,没有商品经济则不可能有市场经济。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劳动的分工,使它们各自的产品变成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它们互相成为市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18页。)列宁也曾指出,商品生产“也就是通过市场而彼此联系起来的单独的生产者的生产。”(《列宁全集》第1卷,第385页)从有商品生产就有市场这一点来说,市场经济是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可以说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统一的、不可分的。但是,在当代使用市场经济这一范畴,又与商品经济范畴有一定的区别。主要是: ?第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大家知道,商品经济作为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形式,是生产力发展到出现了剩余产品的结果,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它的产生和存在有两个条件: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存在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这是因为: 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只要人们各自具有独立的物质利益,只要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不能提供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人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就必须要采取商品交换形式。 ?市场经济发?商品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展阶段示意 图 6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段。最早的商品经济是简单商品经济,它是建立在个体私有制和手工劳动为特点的小生产基础之上的。它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生产商品的品种和数量比较少,生产目的是为了提取所需的使用价值,因而市场容量小,也很不发达。它作为商品经济,虽然也通过市场发生经济联系,市场机制也起一定作用,但这种市场交换只是零星地分散在各地,没有在整个社会范围形成统一的市场,也没有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取得主导地位,也就不可能在全社会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因此还只能说市场经济处于萌芽状态。到了资本主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囊括了整个社会各角落,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不仅发展起来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而且发展起来资金、技术、劳务、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形成一个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调节在社会范围内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在这种状态下,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 ?第二,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作为不同的方 6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式各自对应不同的概念,侧重回答不同的问题。商品经济通常是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提出来的,它是同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相对应的,侧重回答为什么进行生产和采用什么形式进行生产的问题。对于直接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己的需要而采取自然分割封闭方式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称之为自然经济;对于为了交换的需要而采取商品生产的经济形式,称之为商品经济;对于为整个社会需要而采取产品生产的经济形式,称之为产品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均属于不同生产力条件下的不同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通常是作为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提出来的,它是相对于自给经济、计划经济而言的。自给经济是借助于习惯、本能协商或家长制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配置,计划经济则主要依靠计划体制的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自给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分别同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下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相适应。 综观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进而市场经济,对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所起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巨大的。那么,如何全面认识市场经济的历史性作用呢,教材上是从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加以分析的。 6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二、市场经济的历史作用 认识市场经济的历史作用,必须要先从它的产生的基础——商品经济谈起。如果把人类社会经济形式作为一个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过程来考察,历史已证明:?商品经济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为什么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呢,这主要是因为,自然经济是与低下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形式,产品经济是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形式,在生产力虽有一定发展但尚未充分发展的阶段,社会经济形式只能采用商品经济形式。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物质技术基础看,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时期,生产工具主要是手工工具,而产品经济的物质基础则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要想从手工工具时期不经过机器生产时期,直接跳到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根本不可能的。二是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看,自然经济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组织生产和分配,排斥生产的社会化,产品经济则以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来组织生产和分配,要想从范围狭小的自然经济直接过渡到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生产和分配的产品经济,同样也是不可能的。产品经济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为前提条件的,而这一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才能创造出来。总之,社会生产力只能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地向前发展,其经济形式也必须与之相适应。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6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生产力决定 经济形式示 意图 ?商品经济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在原始社会末期,商品的出现促进了剩余产品的交换和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加速了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并孕育了资本主义。但由于奴隶制、封建制生产关系的束缚,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从属的地位,它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即商品经济进入社会化商品经济阶段之后,才开始显示出它的巨大威力。当然,人类社会进步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科技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但从经济形式的角度来考察,商品经济则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商品经济促进了社会生产的迅速增长,使社会生产的发展从缓慢走向飞跃;商品经济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使社会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商品经济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社会从愚昧走向文明。商品经济对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市场经济作为发达的商品经济能够促进生?商品经济历 史进步作用的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对表现及原因示此,教材上作了精辟的概括,其主要是: 意图 ?第一,市场经济追求价值,克服了自然经济条件下个人的和地域的局限,给生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刺激力和迅速发展的可能性。这主要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人们会产生无止境地谋求价值增殖的欲 6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望和动力,从而把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大限度地召唤出来,并把它们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这种动力和作用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是难以产生的。 ?第二,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在调节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上,容易被人们广泛接受。商品等价交换使双方在使用价值方面都得到好处,在价值方面都不吃亏。它的实质是价值化了的等量劳动的交换。在社会生产力有相当发展而又尚未充分发展、人们还讲求物质利益的情况下,与任何不等价交换相比,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更能为人们所接受。这也已经被实践所证明。 ?第三,市场经济形成了一种“神奇而伟大”的社会尺度——价值。大家知道,体育比赛要有明确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裁判不是某个人、某位官员,而是由市场竞争和无数交换行为所形成的价值这个社会尺度来担任的。以价值为标准,不仅能对生产者的劳动消耗作出比较公正的评价,使其竟相把个别劳动时间降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下,在客观上使经济效率迅速提高,而且能对生产者的劳动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从而推动生产者按照社会需求进行生产,使社会经济平衡发展。 ?第四,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的社会经济形式,为人类经济活动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前面曾讲过,市场经济离不开交换的道理,但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换活动本身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横向联系的产生和相互之间的开放。这种联系和开放的发展,不仅可以突破血缘的、地域的界限,将狭小的地方市场汇合成统一的国内市场,而且能够越出民族的、国家的疆界,形成世界市场,从而使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有效配置。同时,世界范围的开放,又能使各国的经济活动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地得 68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到新的动力、新的刺激、新的因素和新的机会,从而始终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第五,市场经济为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效进行提供了灵活的经济机制和经济杠杆。市场经济在自身发展中,不仅为社会化生产有效进行创造了价格、工资、利润、利息等经济杠杆和企业、银行、股份公司、股票市场等组织形式,而且还形成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调控方式,市场经济在其发展中既能用“看不见的手”即价值规律进行调节,又可以用“看得见的手”即政府采用的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措施进行调节。市场经济作为一架组织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庞大而灵巧的机器,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有效地组织经济生活,都不能离开它。 ?三、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 市场经济既有巨大的历史作用,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局限性。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社会化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中的具体表现。因此,要认识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就要首先弄懂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商品经济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如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等。这些矛盾都是由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引起的。? ?商品经济的 基本矛盾示 意图 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产生的基础,以是社会分工,二是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商品生产者既为别人提供产品,又 69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需要别人的产品,可以说每一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是社会劳动。同时,由于生产者是不同的利益主体,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为获得自身经济利益而自主进行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全由商品生产者根据市场需要自行决定,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也被视为自己的所有物,因此,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具有个别劳动的性质,是个别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个别劳动,又必须得到社会承认,这就是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卖不出去,他的劳动就不为社会所承认,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即使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是社会所需要的,如果他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他的一部分个别劳动时间也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可见,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商品的使用价值能否让渡,其价值能否实现,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或者说,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其根源就在于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因此说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二)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的一切发展阶段。 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的一切发展阶段。但是,由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在商品经 ?个人劳动与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这 社会劳动的一矛盾也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简单商品‎‎矛盾示意图 经济阶段,商品生产者以小私有者的身份从事商品生产活动,这时,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就表现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在社会化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阶段,商品生产者大多是作为企业法人从事生产活动的,这 7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时,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一般表现为企业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三)受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一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决定,市场经济存在三个方面的局限性。 ?第一,市场经济难以完全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这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利益与社会利益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着差别性。由于市场经济以商品生产者的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作为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它不能自觉地实现个人与社会、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在单纯市场机制调节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有可能采取牺牲社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办法增进自身利益,而且必然偏好投资于盈利大、见效快的行业,一些非盈利性而又为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公用事业就难以得到相应发展。例如,有些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排放污染物、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非法出版黄色书刊等。市场本身是难以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市场经济的运行带有盲目性和波动 7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性。我们知道,商品中包含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的进一步发展,表现为商品与货币、价值与价格、供给与需求等一系列矛盾。价格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的变化所导致的商品生产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对生产的调整,必然造成供求波动,而供求波动又会造成新的价格波动。这种波动既能够推动商品经济向前发展,但又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会带来破坏和浪费。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失业、产品过剩与短缺以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是市场经济特有的波动性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相结合的产物。对此,也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三,市场经济导致人们收入差别扩大,甚至会引起阶级分化。市场经济作为一个大竞技场,优胜者发财致富,失利者亏本破产。这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常见的现象。同时,人们收入差别和利益差别的扩大,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能会引起阶级分化。如果利益差别过大,或者产生了两极分化,必将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正常发展。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市场经济能较好地解决经济效率问题,却不能自动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因此,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在保护优胜劣汰机制的前提下,要注意运用各种有效手段进行调节,使人们的收入差别不能过分悬殊。 总之,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单一目标,难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在生产力不够高度发达、人们的需要还主要表现为物质需要时,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而在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社会财富一切源泉充分涌流,人们的需要多样化特别是精神需要充分发展起来之后,市场经济不利于社会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的局限性将会充分暴露出来。因此,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市场经济必将作为一种历史的经济形式完成它特有的历史使命而退出历史舞台。到那时,一种新的更富有生 7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命力的经济形式会产生出来。但是,在经济条件尚不具备时过早地人为地取消市场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本章第一、二节分析了商品和货币,在此?第四节小 基础上,第三、四节分析了市场和市场经济。结图表 市场,从表面看,它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从本质看,它则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具有三大机制,其背后起着决定作用的是价值规律。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由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商品经济阶段的产物,它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具有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前者决定了它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后者决定了它和商品经济必然作为一种历史的经济形式而退出历史舞台。其根源就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73
/
本文档为【商品、货币和市场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