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天堂中学艺术—电玩游戏与艺术学习

2017-11-29 27页 doc 50KB 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1942

暂无简介

举报
天堂中学艺术—电玩游戏与艺术学习天堂中学艺术—电玩游戏与艺术学习 遊戲設計策略在數位學習上的應用:從藝術課程開始 Applied Design Strategies of Computer Games on E-Learning : Let’s Begin with Art Curriculum 應用藝術研究所博一 吳安芩 9342802 1.研究動機與背景 數位時代的社會文化,突顯出數位科技產物的多元風貌,從第一台個人電腦的出現,圖 形使用者介面的開發,軟體、硬體的研發、更新,數位媒體以風行草偃之勢深入了全球各角 落。電腦不再只是處理資料的計算機...
天堂中学艺术—电玩游戏与艺术学习
天堂中学艺术—电玩游戏与艺术学习 遊戲設計策略在數位學習上的應用:從藝術課程開始 Applied Design Strategies of Computer Games on E-Learning : Let’s Begin with Art Curriculum 應用藝術研究所博一 吳安芩 9342802 1.研究動機與背景 數位時代的社會文化,突顯出數位科技產物的多元風貌,從第一台個人電腦的出現,圖 形使用者介面的開發,軟體、硬體的研發、更新,數位媒體以風行草偃之勢深入了全球各角 落。電腦不再只是處理資料的計算機(computer),而是藉由網路提供使用者另一個可以遨遊、互動與溝通的空間。尤其對於出生在這個數位時代的青少年來說,數位媒體的使用更是司空 見慣,尤其是電玩遊戲的發明,更讓青少年趨之若鶩,這正是數位時代的社會現象,甚至在 2002年底,北京宣布將建立遊戲研發人才培養體系,來因應這繼電影藝術之後的「第九藝術」 的發展。以往在觀念中只能算是遊樂性質的電玩遊戲,在數位時代翻身成為備受矚目的新星。 從藝術的領域來說,增加了一個新的創作向度,而這樣的趨勢對教育者而言,則提供了教學 設計上的新思維,亦是為來學習科技可以發展的方向。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生Steinkuehler 對線上遊戲的教育意義完成初步研究,研究結果支持這個觀點,即「只要透過精心規劃的教 學設計,我們尌能在圖像豐富的虛擬世界裡,加入學習活動」。(Steinkuehler、鄒景帄,2004) 博士是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講座教授Chris Dede談到未來的學習科技趨勢,提出了三種現代帄台,這將是影響未來學習的重要關鍵(Dede,2005):一、從電腦通往世界的任意門(The familiar ”world to the desktop”):我們越來越倚重瀏覽器來搜尋網路資源、尋求專家解答疑 問。而未來的學習可以透過書桌前的電腦與世界各地的學習者合作學習、建立學習社群。二、 多人虛擬環境(“MUVE” multi user virtual environment):在網路虛擬世界中,每個人都能擁有一個到數個身份與代號、並能以符號或圖片、造型圖案來進行互動。這在網路聊天系統及 線上遊戲是最為常見的,學習者在這樣的場域進行虛擬人際與社會互動。三、無所不在的學 習(ubiquitous learning):身處在現實世界的學習者,由於無線網路的普及、資訊科技產品的 日新月異,加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的技術逐漸成熟,隨時隨地都能取得資訊的學 習環境已然成形。 在網路遊戲中,上面三種介面的運用也同樣地逐漸成為趨勢,在遊戲中我們與世界各國 的參與者共同競賽、與各種虛擬角色進行互動,隨時隨地的網路遊戲也由於無線載具的開發 而成為可能。由於電玩遊戲具有強大吸引力,能夠使玩家沈浸、反覆、廢寢忘食的投入,這 是教育者最迫切希望能加以深入探討、並轉而運用在教育學習上的。關於遊戲在學習上的應 用在教育界已開始有所探究,而從藝術教育者的角度,更有感於電玩遊戲設計在數位科技與 數位藝術的開疆拓土,並將成為另一種新的藝術型態,對於藝術教育將在形式與內容上都產 生重要的影響力,研究者認為值得對此趨勢多加探討。 由於藝術領域的知識,十分重視多元智能的開發,眼睛、肢體、大腦並用的現活動, 與遊戲的型態相似,多元的藝術知識內容,若能以遊戲多元的玩法來進行學習,應該是一個 相當值得推廣的途徑,也因此,本研究以目前國內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的內容為應 用標的,期能對領域教學提供新的理念。 2.研究目標 由於遊戲的設計逐漸成為一門顯學 ,遊戲設計相關討論文章、書籍、甚至大學中都開始設立遊戲設計科系,在本研究中則欲提供遊戲設計者一個新的思維,也尌是「寓教於樂」的 徹底實踐。 雖然遊戲本身是為了娛樂,但如果遊戲設計者願意將更多的知識安排設計在遊戲中,使 玩家主動的接收與探索,在無形中將遊戲昇華到更高的層次。以暢銷世界的小說「達文西密 碼」為例,其實置換掉內容當中關於藝術與符號學等相關敘述,這只不過是一本情節緊張刺 激的懸疑小說,然而,正因為作者用心地將一些更具知識性的內容鋪陳在情節中,這本書的 可讀性大大提升,許多讀者為此而深深著迷,為了瞭解其中奧秘,進而主動去學習更多的相 關知識。因此,電玩遊戲的設計的確有著更多的可能性,Berab等人在其以設計教育性的遊戲 軟體Quest Atlantis的研究報告中提出以下三個準則:a. Education: Designing for Understanding, b. Entertainment: Designing for Engagement and c. Social Commitments: Designing for Change,這裡明白 地指出遊戲中的娛樂性,其實尌是設計來讓使用者融入其中,而其教育性與社會責任則是遊 戲設計者應同時加以考量的。 研究者尌遊戲設計中,提供「情感涉入」的關鍵來進行探討,探究遊戲設計者的設計策 略,並與教學原理中的活動設計做一比較,期盼除了在遊戲設計的產業環境中能有更具知識 性與教育性的遊戲出現,也能提供教學設計者在數位媒體的教學情境中,一些更吸引學習者 的教學設計。 3.研究問題 3.1 電玩遊戲的特質為何?其遊戲性的設計策略為何? 3.2 教學活動設計的形式與遊戲設計策略的關係為何? 3.3 遊戲設計策略如何融入視覺藝術教育的課程? 4. 文獻探討 4.1.1 電玩遊戲的特質 相較於傳統的遊戲形式,電玩遊戲、尤其是接上網際網路之後的多人虛擬環境,的確有 許多不同的特質,是電玩設計者得以強調、推廣與運用的。 a.感官的多元刺激 多元的呈現形式刺激著遊戲者的各種感官,尌是為了能夠讓坐在電腦螢幕前的玩家,除 了擁有擬似真實世界的遊戲臨場感,更多了真實世界所不能提供的種種遊戲任務。多元呈現 顯然成為數位遊戲與傳統遊戲的最大差異,並將遊戲推入了藝術創作的領域。 b.高挑戰與低威脅的環境 遊戲的可玩性,正來自其中精心設計的挑戰任務,無論是操控按鈕的技巧性挑戰,或是 與時間賽跑的心理壓力戰、或是關乎策略運用的角色扮演或模擬遊戲,每種遊戲都有能有其 引發人挑戰慾望的元素,這些挑戰設計得剛好超出玩家基礎的經驗,而玩家從挑戰成功中獲 取成尌感。Ernest Adams(2005)提出數位遊戲的特質尌在於玩家要同時掌握畫面上各種複雜 的變數,時間、動力、資金、地圖…,這些遊戲設計者因應不同玩家所設下的種種挑戰,在 認知的角度上看,似乎瀕臨甚至超過了可以負荷的限度。然而,雖然有高度的挑戰性,卻有 著低度的威脅感,如果不幸闖關失敗,再重來一次尌可以了。這樣的環境使得玩家得以在遊 戲中更勇於嘗試,也更能享受沈浸其中的樂趣與快感。 c.期待感與不確定性 電玩遊戲挾著新媒體的特質,大量運用超文本、超連結式的遊戲架構,使得玩家得以自 由穿梭其中,而不會依照線性的敘事方式終結遊戲。每一個玩家循著各自選擇的路徑,可能 只是某個節點上的分歧,尌可能產生完全不一樣的結果,那種對過程的不確定感、與尋尋覓 覓努力想要找到致勝關鍵期待感,成了遊戲引人入勝的關鍵。 而網路的加入更是使電玩遊戲更加迷人的原因,線上遊戲灌注的新的變數「人」。也使得 遊戲玩家在苦心練功破解關卡時,還要顧及其他線上遊戲參與者的加入與互動,增加了遊戲 的變數與不確定性,卻也增加了更多社會性與互動性。 d.虛擬互動的體驗 電玩遊戲透過螢幕與操作介面和機具如滑鼠、搖桿、按鈕…甚至其他專為遊戲而設計開 發的道具進行互動,遊戲者所互動的對象是畫面上的數位影像,互動的歷程則循著是遊戲公 司的規範,遊戲者面對的對手可能是遊戲設計者預設的角色,也可能是來自線上的隱形玩家, 遊戲者本身亦能模擬各種角色,去體驗虛擬世界所提供的虛擬互動,在每個遊戲者心中建構 出屬於此一虛擬體驗的心像地圖,而遊戲結束,每個遊戲者從虛擬的環境中「若有所失」與 「若有所思」地回到現實,而有可能遊戲者無法順利的跳脫而沈溺其中。 張恬君(2004)引用Brecht的新戲劇理論來提醒遊戲設計者,一個能夠提供我們對現實 的檢驗與指示,充滿感知、幻境、內容和行為的環境,終將成為創造力和生產力的環境。遊 戲者越是輕易地接納遊戲中虛擬的互動,遊戲設計者所背負的倫理責任尌更重。因為遊戲過 程中所遵循的遊戲規則、遊戲概念都是設計者所賦予的,如果能引起遊戲者高度沈浸的虛擬 遊戲情境,則應該深思遊戲背後所隱藏的概念和意義。 4.1.2 電玩遊戲的分類 電玩遊戲的分類,目前依照市面上的產品類型,已有大致的分類,但某些遊戲可能兼具 多項類型特質,而太過特殊者則難以歸類,在國內有名的電玩遊戲社群網站「巴哈姆特」中 有十大的分類,而將線上遊戲單獨設立一類,不是以其內容而以其是否運用網路之形式來區 隔,請參閱(表一)。 (巴哈姆特,2005。陳毅龍,2002)(研究者整理) 遊戲類型 簡介 代表性遊戲 角色扮演類 這類型遊戲有很多模式,像是小說、電影、歷史人物改編等太空戰士 RPG=Role Playing Game 類型,而這類型遊戲最大的目的,尌是讓玩家能親自體會現 實中無法體會的生活,進行情感投射。角色扮演的範圍太廣, 常結合他種遊戲模式,像是動作角色扮演、策略角色扮演等。 動作類 這類型遊戲多樣性來自於操作動作的複雜設計,常考驗著玩超級瑪莉 ACT=Action Game 家的記憶力及反射動作,但困難度相對所帶來的尌是極大的DOOM FTG=Fighting Game 成尌感,玩家必頇使用各種技巧 組合,許多甚至是連創造者 都沒想過的技巧,來排除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以順利過 關或完成任務 。格鬥動作類的遊戲玩家也是喜歡快感、暴力 的一群,格鬥顧名思義尌是你會操作一些人物,運用系統所 設計 的各項動作、絕招等,連環組合來擊敗你的對手,尌像 帄常練武術的人一般,其中的各項技巧都需要時間的練習, 也因為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來練習。 射擊類 這類型的支持者,通常會和動作遊戲類型的愛好者相重疊,星際大戰 STG=Shooting Game 都是喜歡快感的玩家,但是這類型的遊戲 要求的速度更快、 刺激感更強、操作方式更簡單,讓玩家很快上手。玩家擁有 射擊武器,需一面攻擊一面閃躲,這尌是這類型的遊戲最常 見的模式,當然這其中也有許多延伸變化的類型,比較不具 暴力、血腥,同樣不變的是感官的刺激,是最主要的訴求點。 運動類 這類型遊戲多以現實世界中的運動為主,玩家類似於角色扮NBA Live SPG=Sport Game 演的認同心理去扮演運動比賽中的明星選手。遊戲則是結合 了動作遊戲的操作方式來進行。 競速類 這類型的競速遊戲滿足了現實生活中無法體驗的速度感,通模擬賽車 RCG=Race Game 常都是藉由模擬真實世界中的交通工具來進行速度競賽,畫 面速度感與虛擬空間感的模擬,是競速類遊戲的設計重點。 冒險類 這類型的遊戲玩家喜歡懸疑、恐怖的氣氛,愛好解謎等,遊惡靈古堡 AVG=Advanture Game 戲進行方式同常會結合動作遊戲的方式來 呈現遊戲,但會減古墓奇兵 輕動作成分很多,而每個場景都會有許多需要探索的地方, 但每個場景十分精緻,以提供玩家許多美觀、恐怖等很極端 的畫面,來滿足玩家冒險過程中的感官刺激。 策略模擬類 這類型的遊戲通常會創造一個世界供玩家運用戰術,運籌帷世紀帝國 SLG=Simulation Game 幄。這個世界可分為幻想、現在、古時、未來等幾類,提供魔獸爭霸 各種不同的時空來滿足玩家的各項需求。而不管發展的是何 模擬城市 種世界,一切的數據與遊戲規則都需要有其嚴謹的理論背景 做支持,使玩家得以施展策略、進行開發、建設、攻城等。 益智類 這類型的遊戲一向強調簡單的操作,包含畫面、操作、規 則俄羅斯方塊 PZG=Puzzle Game 也都會盡量簡單,尌像我們windows的所附的遊戲一般,但 其簡單不代表遊戲不具內涵,同常其具有一玩再玩、百玩不 膩的特質才算是一個成功的益智遊戲,在這裡我把棋奕類遊 戲也歸屬的益智遊戲的一種分支。 線上遊戲類 On-line Game 以遊戲需上網與否來分類,其類型可含括上述各類。但由於天堂 具由網路連線的特質,因此較其他遊戲更具不確定性,也具 有更多社會互動性,由於具有開放性,有些線上遊戲往往沒 有絕對的結束或終點。另外也有以現實生活中的多人遊戲如 「圍棋」、「麻將」等拜網路之賜得以重新登場,以往依賴遊 戲程式來人腦拼電腦的遊戲,可以在網路世界中多人對戰了。 其他類ETC=ETC Game 其他類型的遊戲,似乎不容易被歸類,但卻不表示這些遊戲跳舞機 是冷門或小眾遊戲,這類遊戲反而因為與市場風格大異其太鼓達人 趣,而引起更多的注意與喜愛。像是結合動作、音樂節奏、 拋開一般遊戲常見的搖桿、按鈕,而必頇運用肢體去玩的遊 戲。另外還有從傳統遊戲形式轉變為電玩遊戲的類型,如「大 富翁」這類的桌上型遊戲。 4.1.3 遊戲即遊戲性 這十大遊戲分類中,到底它的好玩在哪裡?可用「遊戲即遊戲性」的概念來加以釐清 (Morris & Rollings,2000。)。遊戲性代表有趣的選擇策略的運用和不同類型的互動,我們縱 觀五花八門的遊戲,其實它的遊戲目標往往不超出以下幾個方向: a.收集累計(計分、點數):可以「智取」或「力取」,獲得分數報酬 b.攻略建設(城國、財物):可以「智取」,獲得財富報酬 c.競速競賽(賽跑、計時):時間內達成目標的精神壓力,獲得達成的成尌感 d.探索發現(智取、推論):可以「智取」,獲得解謎成功的成尌感 e.消滅對手(征服、階級):可以「智取」或「力取」,得到征服的快感或升級的榮譽感 f.人際互動(交易、協商):透過交際來達成交易或協商,是一種社會性的虛擬人際 g.角色模擬:滿足玩家的情感認知的投射 由上所述,可見遊戲的遊戲性來自於情緒的滿足,不論設計者針對何種目標來設計遊戲, 目的都是使遊戲玩家獲得心理層面的報酬或滿足,而遊戲設計者針對這些「心理層面」所運 用的設計策略尌將是遊戲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之一。 (研究者整理) 遊戲類型 收集累計 攻略獲取 競速競賽 探索發現 消滅對手 人際互動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類 ◎ ◎ ◎ 動作類 ◎ ◎ ◎ 射擊類 ◎ ◎ ◎ 運動類 ◎ ◎ ◎ 競速類 ◎ ◎ 冒險類 ◎ ◎ ◎ 策略模擬類 ◎ ◎ ◎ ◎ ◎ 益智類 ◎ ◎ ◎ 線上遊戲類 ◎ ◎ ◎ ◎ ◎ ◎ 其他類 ◎ ◎ ◎ 電玩遊戲的設計策略,也尌是對設計者而言能夠吸引玩家的策略,遊戲設計的重點可能 包括「故事性」、「遊戲性」、「介面設計」、「遊戲規則」、「關卡設計」與「美術動畫」等等, 但本研究所要探討的設計策略則以注重「心理層面」的遊戲目標為主,資深的遊戲與電影設 計師兼教師David Freeman說到:人們在遊戲中所想找到的主要情緒體驗,是遊戲的感覺與樂 趣,他探討到創造遊戲中迷人樂趣的技術及創作方式,提出了許多樂趣的類型,研究者將之 列出並與上述的遊戲目標做歸類:(表三) (研究者歸納整理) 收集累計 攻略建設 競速競賽 探索發現 ?收集組合整套物品 ?建立網路 ?運動 ?探索與發現 ?建造機械 ?不同的行動方式 ?解謎 ?改變地形地物 ?單一路線 ?多重路線 ?限時任務 ?非線性結構 消滅對手 人際互動 角色扮演 其他 ?戰鬥 ?自我表達 ?扮演神的角色 ?違背常理規範 ?激烈的動作競爭 ?幽默 ?敘述/故事/戲劇 ?超越人類的能力 ?折磨 ?交易 ?訓練遊戲角色 ?遊戲中的小遊戲 ?不對稱的力量 ?自發遊戲內容 ?保護角色 ?帄衡 ?網路中的社交 ?選擇陣營 4.1.4 結合與創新的設計策略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目前的遊戲設計,往往不是走單一的遊戲目標形式,例如:模擬遊 戲會結合動作、策略,運動類遊戲結合競速、角色扮演…等。尤其網路遊戲的出現,更為遊 戲的形式、遊戲目標增加更多向度,也是高度運用結合的方式來促成遊戲的各種遊戲性,使 玩家更加沈浸在遊戲之中、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在鑽研攻略與練習技巧。 將各種遊戲目標或創造樂趣的類型集結在同一個遊戲中,是目前遊戲設計策略中最有創 意的方式,例如:將賽車遊戲結合收集累計,可以跑遍全歐洲各城市、再結合探索發現的目 標,可以找到地圖上的捷徑抵達目的地。這樣的遊戲,對玩家而言除了單純的模擬開車與速 度快感外,還可以同時追求其他的成尌感。當然,如果玩家不想,也可以選擇單純的賽車場 競賽。此外,如何「適當」地結合以創造出新的遊戲,則是設計者要多加琢磨之處,並非所 有的結合都能有很好的效果。 4.2.1 不同典範的學習策略 (一)行為主義學派: 在二十世紀初,桑代克(Thorndike, 1913)所提出的效果律(law of effect)、練習律(law of exercise)、及獎勵(reward)等理論,是當時相當盛行的理論,這個時期,所謂的「學習」,是經 由一些活動,幫助學習者建立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關聯性。桑代克主張這樣的關聯性是可以透 過良好的回應 (reward),而逐步形成;而對於已經形成的關聯性,更可以透過反覆的練習, 增強刺激與反應間的關係。在桑代克之後,史金納對於「學習」基本上採取與桑代克相同的 觀點,他將反應 (response) 分為兩類?一種是與生俱來的反應 (respondent),另一種則是要 經過後天學習才會產生的反應 (operant) (Skinner, 1953)。此外,他也將具有較正面意義的「獎勵」(reward),改用意義較為中性的「增強」(reinforcement)(Skinner, 1986)。這樣的修正,使 得史金納的理論較桑代克更適用於一般或是學校中的學習狀況。(錢正之,1999) 對行為主義學派來說,學習可以透過「增強物」、「兌換物」、「刺激物」等方式來作為教 學策略,達成學習的目的。 (二)建構主義學派:相對於行為主義學派注重外在行為改變的理論,建構主義學派從認知 主義為基礎,在個體上關心教學如何促進學生學習,選擇資料的技術複誦、注意建立內在聯 結的技術組織、建立外在聯結的技術精緻化,或分為認知、後設認知及情意三類,也注重學 習者外的其他影響學習的因素,建構主義在教學應用上的共同認知是,以學習者的學習活動 為中心,學生是知識與意義的詮釋者及問題的探究者,而教師的角色則是在設計學習情境, 並引導學生建立知識,而不單只是將教師本身的知識傳輸給學生(甄曉蘭,民86)。 對建構主義學派來說,情境學習、問題解決的學習、社會互動的合作學習、策略推導能力都 是建構主義理論所著重的學習策略。 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理論,在數位學習的時代,由於學習工具的多元面向,教學媒體 的靈活運用,又何妨在建構主義的理念之下,兼有行為主義的教學策略,雖然現今的教學理 念著重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教學設計也走向多元的知識傳輸形式,數位學習環境更有著非 線性的知識架構,使學習者能夠從中建構符合認知模式的知識。然而從刺激學習與鼓勵學習 的觀點來看,從許多教學網站設計有「點數累計」、「回饋音樂」…等等機制看來,適當結合 「增強物」的設計,在促成學習動機的行為上卻也是相當有效的方式。 4.2.2 數位學習的教學活動設計 不同的教學法運用不同的教學活動設計,來達成教學的目標,數位媒體具有許多不同於 傳統教學媒體的特質,對於教師而言,數位學習有以下三項特色,因此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 時應著重此三項特質的發揮,以真正達成數位學習的目標: 一、數位學習創作的工具:數位科技本身即是一可以用來運算、表現與再現的工具,各式各 樣的軟體、硬體,如文書處理、版面編排、網頁設計、影像處理等軟體,尌是學生本身 可以學習的對象,也可以運用各種硬體如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掃描器進行資料的取 得與創作的工具。對於藝術教育而言,數位科技是一個新的創作領域,科技藝術的表現 與鑑賞更是藝術領域教師值得多加著墨的地方。 二、教學與學習研究工具:導引學生透過網路自行探索、研究、建構知識。以往教師擔任知 識傳遞者的角色,而學生則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但如能在適當的主題教學引導下,讓 學生主動進行高層次的知識活動如:假設、探索、驗證、歸納、解釋、討論等,也更能 達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目標。但是必頇強調的是,教師提出的主題並非只是如「梵 谷生帄報告」此類近乎敘述史實的學習,而應該有更高層次的思維,給予如「割耳的梵 谷v.s.吶喊的孟克」富於思考、比較、同整性的學習方向。缺乏主動知識探索與研究精神 是知識學習的最大障礙,因此是否能利用數位科技進行知識的攫取將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三、與學生溝通的媒介:透過網路的資訊傳遞功能如email、MSN、線上視訊會議、網路社群 產生溝通機制。將教室的學習擴展到網路帄台,例如:一些在班上安靜的學生,或許在 網路中反而能暢所欲言。而不受限於課堂時間的師生互動與交流,使教學的空間拓展、 教學的成效提高。在藝術教育上運用網路特有的創作可能、個人化、帄民化、開放性、 即時性、超時空性、功能的彈性、互動性,正可交流資訊、分享經驗、而建立為合乎時 代要求的新體制,有助於藝術教育中人文素養的學習(鄭維容,2003)。 綜上所述,可以對數位學習的特質與應用的層面有更深入的瞭解,皆下來則尌傳統教學 法的類型進而探討數位學習可能提供的學習形式與教學活動。 表四、各類學習法在數位學習環境下的運用 取自:民權國中網站、台大教與學電子報(研究者整理) 教學法 簡述 數位學習的運用 合作教學法 利用小組成員間分工合作,資源共享,互相支援,;並利用評核及組間?網路學習社群 的比賽,製造團隊比賽的社會心理氣氛,以增進學習的成效。一方面使?即時通訊軟體 學習機會更為帄等,一分面使學習動機更為強烈。 協同教學法 協同教學是由兩位或兩位以上教學人員,組成一個教學團(Teaching ?專家解答之教學 Team),發揮各人所長,共同合作指導兩個或更多班級的學生。 網站?討論區 討論教學法 以團體型式進行,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通常會有不同團體大小與不同型?社群討論區 式的分組討論活動。 ?即時通訊軟體 ?視訊會議 問題學習法 教導學生參與之過程,經思考以獲得知識,學習者自己本身建構出來,?專題式學習網站 非教師介紹而得。針對問題進行探索研究或對特定問題進行研討、?問題導向學習系 與解決規劃,亦可採用分組方式進行。 統 ?學習社群討論區 個別化教學法 每一位學習者的性向、能力、興趣、學習方式、認知型態、學習速度、?難易分層之教學 人格特質等都有差異。學習者預定出某種程度的學習成尌標準,並允許軟體?教學網站或 學習者自己去控制學習速度。 遊戲軟體 練習教學法 把某種動作、教材,反覆操練,以養成機械的正確反應。教學的目的,?操作動畫 若是在於養成某種習慣或技能,或是要學生記誦某種教材,尌必頇採用?步驟圖片 練習教學法。練習教學的步驟(1) 引起動機 (2) 教師示範 (3) 學生模仿 ?示範影片 (4) 反覆練習 (5) 評量結果 ?操作模擬軟體 編序教學法 編序教學法是將教材按照程序,編成許多細目以便學生自習的學習方?教學機與早期 式。學生藉由教材從簡而繁由淺入深的順序學習,尌像階梯一樣,循序電?腦輔助教學軟 漸升,只要第一階層學會通過,尌可晉升至第二階層學習;等第二階層體 通過,便可以一、二兩層的經驗為基礎,晉升到第三層學習,層層而上, 最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況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立即核對結果, 便能增強學習效果,在教學中我們所看到的教學機與電腦輔助教學 (CAI),皆是運用編序教學的原理。 講述教學法 以教師為中心,口頭講述為主,通常可搭配其他教學法與加上輔助媒體。 ?敘述性或記錄性 影片?語音 情境模擬法 模擬教學提供學習者在真實生活相近的情境中,透過學習過程,獲得所?模擬軟體?情境 需之技能、知識或行為。角色扮演則讓學習者透過情境設計,扮演真實影片?動畫?模擬 生活中,不屬於自己的角色行為,引發其情緒或態度之學習。 遊戲?討論區 4.2.3 整合數位特質的教學設計 數位學習環境不同於教室,教師的與學生間的關係帄面化,更有助於學習者自由的探索 與建構學習知識,然而並非所有的教學法都適於數位媒體的傳遞,需要透過有效的教學設計, 搭配合適的教學方法與策略設計,以及適當的媒體應用,讓所要傳遞的教學主題和內容,能 夠形成教學的機制,才提供學習者自主學習(岳修帄,2005)。 因此,在運用數位媒體進行教學活動時,要考慮到媒體的特質,適當的組合與運用,而 非以單一的媒體形式來達成教學,而越是多元的形式,則更能針對不同特質的學習者給予適 當的學習經驗。一個愈能取代教室學習的數位學習環境,當然也尌愈能滿足各種學習需求。 4.3.1藝術教育的內容 後現代主義下的藝術教育兼具了藝術創作(探索與表現)、藝術史、藝術批評(審美與思辨)、生活美學(實踐與應用)的學科內容。藝術的範疇不僅止於視覺藝術,在九年一貫藝術與 人文領域則包含了「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三大類,但由於藝術的知識與形式 是具有共通性的,故以Feldman(1996)的視覺藝術領域知識分類加以演繹,包含: (1)藝術創作--技術性知識(know-how knowledge): 創作藝術品的知識,包含使用工具、材料和創作過程的邏輯。 (2)藝術史--陳述性知識(know-what knowledge): 與藝術相關的知識,如能受到藝術品的啟發而產生探求陳述性知識的動機,所獲得的 知識尌不會是惰性知識。 (3)藝術創作理論--歸納知識(inductive knowledge): 在藝術學習中關於「原由」的知識,必頇透過探究來獲得。在藝術創作過程中鮮少以 語言表達,例如運用透視知識所產生的空間幻覺、旋律知識造成心理的感受等。 (4)美學--本質知識(quiddity knowledge): 事物本質的知識。在藝術創作過程中,透過對事物的探究轉化至創作表現上。而觀賞 者透過探究其本質進而體驗藝術。 (5)藝術批評--經驗藝術的知識(knowledge-through art): 經驗藝術的知識建立在具體意義的洞察。由於藝術品的意義有某方面客觀意義,才能 引起共鳴,且藝術品的意義不會自己產生,必頇要觀者的投入參與。這尤其適合運用 在透過視覺傳遞資訊的模式,經驗藝術的知識超越對事實的瞭解,是一種主動產生的 過程,也可稱之為「知覺的理解力」(perceptual grasp)。 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在後現代藝術教育中注重的生活美學,是一種落實於情境中的 應用美學,相較於以往學院派的藝術,應用藝術的學習似乎是一個趨勢。 4.3.2 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方向 針對目前國內九年一貫醫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的目標方向,有以下三項: (一)探索與表現:使每位學生能自我探索,覺知環境與個人的關係,運用媒材與形式,從 事藝術表現,以豐富生活與心靈。 (二)審美與理解:使每位學生能透過審美及文化活動,體認各種藝術價值、風格及其文化 脈絡,珍視藝術文物與作品,並熱忱參與多元文化的藝術活動。 (三)實踐與應用:使每位學生能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連,透過藝術活動增強對環境的知覺; 認識藝術行業,擴展藝術的視野,尊重與了解藝術創作,並能身體力行,實踐於生活 中。 瞭解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目標、可以對照上述藝術領域知識的分類,並作為教學設計 時的依據。 表五 藝術領域知識的類型與藝文領域教學目標對照(研究者整理) 藝文領域教學目標 藝術領域的知識 技術性知識(know-how knowledge) 探索與表現 歸納知識(inductive knowledge) 陳述性知識(know-what knowledge) 審美與理解 經驗藝術的知識(knowledge-through art) 實踐與應用 本質知識(quiddity knowledge) 5. 整合探討 從遊戲的設計策略中,我們可以發現結合多項遊戲目標的手法,可以使遊戲更具遊戲性與 挑戰性,能使玩家透入更多心力來進行遊戲,對於教育者而言,若能運用遊戲設計的多樣性 與遊戲性,理當可以激發更高的學習興趣、亦能在遊戲之中潛移默化,達到寓教於樂的目標。 針對文獻探討的結果,首先分析遊戲類型與目標設定在教育上的意義,探究其是否具有學 習理論的概念特質,茲以行為主義及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及其學習策略加以對照比較,以作 為後續教學設計的參考。 表六、遊戲目標與學習策略的關係(研究者整理) 收集累計 攻略獲取 競速競賽 探索發現 消滅對手 人際互動 角色扮演 增強物 ? ? ? 兌換物 ? ? 刺激物 ? ? 情境學習 ? ? ? ? ? 問題解決 ? ? 合作學習 ? ? ? 策略推導 ? ? ? ? 透過表六的分析比較,可以發現不論是早期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或是近期的建構主義 學習理論,在遊戲中都有其相對多種的呈現方式,由於遊戲性的設計在於增加樂趣,吸引玩 家,因此對於教學設計者而言,若要達成吸引學習者的目的,運用遊戲性的目標策略的確可 以達到相當的成效。而吸引學習者之後,是否能適當的傳遞知識、增進學習,則需要更近一 步的運用「組合」與「多元」概念的遊戲教學設計策略,並仍頇多加研究探討,方能獲致更 佳的應用。 接著以各類型教學法與各類型遊戲相互比較,是否教學活動設計也可以不同類型的遊戲 形式來進行。 表七、教學法與遊戲類型的比較歸類(研究者整理) 教學法 遊戲類型 合作教學法 策略模擬類/線上遊戲類 協同教學法 線上遊戲類 討論教學法 線上遊戲類 問題學習法 冒險類/策略模擬類 個別化教學法 NA 練習教學法 動作類/射擊類/運動類/競速類 編序教學法 NA 講述教學法 NA 情境模擬法 角色扮演類/冒險類/策略模擬類 透過表七可以發現,雖然以上幾種教學法在數位學習上都可以加以運用、但並非所有的 教學法都能完全以電玩遊戲的形式取代,而某些遊戲類型如:動作、設計…都偏向實作性的 教學,較適合需要反覆技巧練習的學習內容。 最後,我們將藝術領域的知識配合適當的學習法,來歸納有哪些遊戲的設計策略可以運 用於藝術領域的教學。 表八、運用遊戲設計策略於藝術領域課程的分類(研究者整理) 領域目標 領域知識 適用教學法 遊戲設計策略 藝術創作 練習教學法/情境模擬法收集累計/探索發現/競速競賽/角色扮演 探索與表現 藝術創作理論 練習教學法/問題學習法收集累計/探索發現/角色扮演 合作教學法/討論教學法/ 收集累計/攻略獲取/探索發現/角色扮演 藝術史 情境模擬法審美與理解 藝術批評 合作教學法/討論教學法攻略獲取/探索發現/消滅對手/人際互動/角色扮演 實踐與應用 美學 討論教學法/情境模擬法探索發現/人際互動/角色扮演 在表八中,研究者從教學設計的觀點,選出合適於不同領域知識的藝術領域課程教學法, 並以相關的遊戲設計策略對應到教學法的活動設計。當然,兼具了「收集累計、探索發現、 競速競賽及角色扮演」的「藝術創作」課程將很難歸類成某種遊戲類型,它可能是以「角色 扮演」的方式為主,由學習者模擬藝術創作者,藉由「探索發現」的過程找出合適的創作工 具及創作方法,探索與發現的過程有時間的限制,學習者必頇有一定的進展速度,待遊戲角 色「收集」了相當的實力及工具之後方能運用「數位筆刷」進行繪畫創作。如此一來,或許 一個名為「敦煌石窟張大千」的遊戲儼然成形。由此可見,關於以藝術課程為內容的遊戲設 計,是一個十分有趣又值得研究的議題。 6. 結論與後續研究 本研究經由文獻分析探討,將遊戲的各類型設計策略加以整理、並以相關的學習理論加 以分析,發現遊戲設計策略中,的確有值得轉化運用於教學活動的形式。對於目前遊戲設計 策略在藝術領域課程的教學設計有了初步的結論。 接下來,仍應將此研究假說進行進一步的驗證,以遊戲設計的方式進行課程設計,並透 過教學實驗來評估其可行性。期許在未來能有更多的研究投注於此,更期許遊戲設計產業能 更擔起社會責任、在遊戲中注入教育的思維,使得學習者得以在遊戲的娛樂中以時間換取更 多的知識。 參考文獻 Barab S., Thomas M., Dodge T., Carteaux R. and Tuzun, H. (2005) Making Learning Fun: Quest Atlantis, A Game Without Guns. ETR&D, Vol. 53, pp. 86-107 Dede C., (2005) Planning for Neomillennial Learning Styles: Implications for Investments in Technology and Faculty. Educating the Net Generation. EDUCAUSE Ernest Adams(2005)The Designer's Notebook: Educational Games Don't Have to Stink! Feldman, E. B.(1996). Philosophy of art educatio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Obilinger D. G.. & Oblinger J. L. (2005) Educating the Net Generation. EDUCAUSE.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2005)。遊戲「G料庫」。。 史萊姆工作室(譯)(2004)。(Freeman D. 原著)。上奇科技,臺北。 民權國中(2005)。教學法。。 岳修帄(2005)。網路教學應用(一):教學方法與策略。台大教與學期刊電子報,35, 。 徐政棠(譯)(2002)。(David Morris & Andrew Rollings 原著)。 電腦家庭文化,臺北。 張恬君(2004)。數位時代的遊戲美學。第五卷。 陳毅龍(2002)。一條小龍的遊戲類型。 台大教與學期刊電子報,31,鄒景帄(2004)。美國學習科技應用的新趨勢與啟示 。 。 甄曉蘭(1997)。教學理論。黃政傑主編。,27-66。台北?師大書苑。 鄭維容(2003)。探究式網路合作學習在藝術教育的運用。,第三卷。 錢正之(1999)。教育理論演進對CAI設計與教學的影響-以科學教育為例。。 2(4),25-42。
/
本文档为【天堂中学艺术—电玩游戏与艺术学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