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详细知识点总结

2019-05-17 11页 doc 38KB 1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详细知识点总结第一、二单元知识精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精耕细作 1、耕地工具:①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木器、石器和骨器;②铁器在春秋出现,铁器牛耕在战国推广;③在汉代普及并发明犁壁;④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标志传统步犁成熟定型; 2、播种工具:汉代赵过发明耧车; 3、水利与灌溉:①春秋战国时期建有楚国在安徽的芍陂、秦国在四川的都江堰、秦国在陕西关中平原的郑国渠;西汉的漕渠和白渠和新疆坎儿井;东汉王景治理黄河。②灌溉工具:在春秋战国是桔槔和辘轳;东汉毕岚发明翻车;三国马钧加以改进;唐宋发明筒车和畜...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详细知识点总结
第一、二单元知识精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精耕细作 1、耕地工具:①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木器、石器和骨器;②铁器在春秋出现,铁器牛耕在战国推广;③在汉代普及并发明犁壁;④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标志传统步犁成熟定型; 2、播种工具:汉代赵过发明耧车; 3、水利与灌溉:①春秋战国时期建有楚国在安徽的芍陂、秦国在四川的都江堰、秦国在陕西关中平原的郑国渠;西汉的漕渠和白渠和新疆坎儿井;东汉王景治理黄河。②灌溉工具:在春秋战国是桔槔和辘轳;东汉毕岚发明翻车;三国马钧加以改进;唐宋发明筒车和畜力高转筒车; 4、生产组织方式:商周时期是在井田制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简单协作;从春秋开始出现家庭为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并逐渐推广普及。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是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3、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和变法运动,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形成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包括土地国有制、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现象贯穿始终。 4、关于土地兼并: ①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②方式:土地买卖在汉代以后成为主要途径;③危害: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徭役的征发;大批自耕农丧失土地后成为流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影响社会安定;④缓解:政府采取均田制等抑制兼并的措施;爆发农民起义打击地主阶级。 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经济格局是起源于多个中心,形成南稻北粟等地域特征; 2、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3、农业生产模式是精耕细作; 4、主要经营方式是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①小农经济的特点有三: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分工简单,农业与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②小农经济的优点有三: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③小农经济局限:小农经济比较劳苦和脆弱;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的特点,不利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导致社会发展缓慢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阻碍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4、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5、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 (1)主要原因 八王之乱 五族内迁 (2)影响 为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促进了民族融合 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唐中期 (1)主要原因 安史之乱 (2)影响 南方人口首度超过北方 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3.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 (1)主要原因 靖康之变 (2)影响 使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过程 两汉之前,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 孙吴、东晋、南朝——南方得到初步开发 中唐之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 (2)影响 1.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地区。 2.教育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 3.促进了南北方的民族融合。 4.由于过度开发,后来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金属冶炼业 1、青铜时代: ①时间从夏朝到春秋末期的15个世纪;②特点是数量多、规模大、种类齐、技艺精,展示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2、铁器时代:铁器在春秋战国大量开始,西汉普及; 3、冶炼燃料: ①煤始于西汉,普及于北宋;②焦炭始于南宋,普及于明朝。 二、纺织业 1、我国是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开始于原始社会; 2、汉代发明提花机,丝织品远销欧洲,中国被成为“丝国”; 3、唐代发明缂丝技术,丝织业重心转移到南方; 4、宋末元初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元朝黄道婆全面改进生产技术,江苏的松江元明时期成为全国棉织中心;棉布在明朝普及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三、陶瓷业 1、陶器:彩陶、黑陶和白陶。  2、瓷器: ①东汉晚期发明青瓷;②魏晋南北朝发明白瓷;③唐朝制瓷业发展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出现“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④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⑤元代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四、生产组织形式 1、官营手工业: ①地位:从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②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管理严格、技艺高超,工匠从征役制逐步到雇募制;③局限:不计成本、缺乏竞争、强制劳动。 2、私营手工业: ①春秋战国兴起;②唐以前主要是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形式;③唐宋时期商品化程度提高;④明代中叶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五、技术的发明与普及知识点小结 技术发明 出现的时间 普及的时间 牛耕 春秋时期 汉朝中期 钢 春秋时期 南北朝 煤 汉朝 北宋 焦碳 南宋末期 明朝 缂丝技术 唐朝 宋朝 棉布 宋末元初 明朝 瓷器 商朝中期 唐朝 金银货币 春秋战国 明朝 纸币 北宋 元朝       六、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1、整体地位:手工业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但是生产高度发达,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广受欢迎和赞誉; 2、发展趋势:部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进步,分工不断细密,发展重心随国家经济重心由北而南转移; 3、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长期并存。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明清时期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历史局限:明清时期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转型与发展。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发展 1、原始社会出现物物交换的原始商业; 2、商朝出现专职商人和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4、春秋战国出现高潮: ①私商崛起;②城市繁荣; 5、隋唐时期蓬勃发展:①运河开通,外贸繁荣,都会与港口众多;②城镇商业实行坊市分离制,政府对商业严格统一管理;③中唐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6、宋朝出现新的高峰:①官府放松了商业监管:城镇经济繁荣,商业在空间上打破市坊界限,乡村允许设市贸易;商业经营时间取消限制,出现晓市和夜市;②边境与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频繁;③海外贸易活跃,泉州等港口城市兴盛;④四川出现纸币交子。  7、明清时期出现新特点: ①众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和港口城市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主要货币;③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④大批区域性商人群体崛起。 二、古代商业特点 1、我国古代商业起源较早,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繁荣;从发展趋势上看,城市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2、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发展; 3、政府对城镇商业活动的行政限制逐渐减少; 4、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①根本原因: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世界领先;②农业: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加,生产和管理技术提高,玉米、甘薯、双季稻等高产作物与棉花等经济作物逐步推广;③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规模扩大,技术进步;④商业:白银普遍使用,世界白银大量流入,商业资本异常活跃;一系列工商业市镇和大城市崛起,建立起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形成大批区域性商帮。 2、标志:明朝中叶以后,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和以雇佣剥削劳动为特征的私营手工工场,例如苏州的丝织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手工工场。 3、评价:①这是从农耕经济中分离出的一种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②仅在局部地区和生产部门出现,而且长期发展缓慢,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二、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根本原因是为了保护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和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直接原因是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重视农耕经济稳定税源兵源、加强中央集权相冲突。 2、表现:①政府重农:强调农本商末思想;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土地兼并;②战国商鞅变法抑商:贬低身份,限制范围,征收重税;③汉代抑商:汉高祖和汉武帝采取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生活限制等措施沉重打击私商; ④明清时期强化抑商政策:限制经营,强行摊派,征收重税,限制外贸等。 3、评价:①初期有利于保护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②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中国长期停滞于自然经济状态,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三、海禁政策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经济上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②直接原因是清初统治者思想上盲目自大,并在军事上防范外来侵略者和人民的反清斗争。 2、评价: 第一,有一定的民族自卫的作用,暂时延缓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第二,消极影响:①沉重打击了中国的航海业和对外贸易;②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推进工业化的契机;③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④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潮流,最终落后于西方; 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和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和顽固性;; 2、农民长期遭受沉重剥削,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商品,国内市场狭小; 3、明清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不仅导致地主和商人将商业利润大量置房买地影响扩大再生产,而且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阻碍了海外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 5、中国思想文化专制影响了近代科技的产生等。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寻金热 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对过境商品征收重税(直接原因) 4.政治原因:欧洲各国统治者为为强化王权,支持积极对外扩张 5.宗教原因:基督教会为了传教 6.客观条件: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地理知识提高 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姓 名 支持国 方向 时 间 主要贡献 顺序 迪亚士 葡萄牙 东 1487年 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① 达·伽玛 1497~1498年 到达印度,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 ③ 哥伦布 西班牙 西 1492年 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② 麦哲伦 1519—1522年 完成了人类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④             三、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1.对欧洲来说:a、西欧开始崛起b、欧洲的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c、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2.对美州来说: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
本文档为【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详细知识点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