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孩子怎样才能学好英语?

2017-09-30 26页 doc 54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908

暂无简介

举报
孩子怎样才能学好英语?孩子怎样才能学好英语? 精品资料 解答关于孩子学英语的三大难题.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陈国华 ... 本文试图解答这三个难题。 一、孩子为什么不爱学英语, 英语对于孩子前途的重要性, ... 解答 解答关于孩子学英语的三大难题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陈国华 在中国,英语教育已经在小学全面普及,但是有三个难题困扰着广大家长和英语教师,这就是:一、很多孩子不爱学英语;二、孩子学了这么久,英语还是没有学好;三、怎样才能学好英语。本文试图解答这三个难题。 一、孩子为什么不爱学英语, 英语对于孩...
孩子怎样才能学好英语?
孩子怎样才能学好英语? 精品资料 解答关于孩子学英语的三大难题.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陈国华 ... 本文试图解答这三个难题。 一、孩子为什么不爱学英语, 英语对于孩子前途的重要性, ... 解答 解答关于孩子学英语的三大难题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陈国华 在中国,英语教育已经在全面普及,但是有三个难题困扰着广大家长和英语教师,这就是:一、很多孩子不爱学英语;二、孩子学了这么久,英语还是没有学好;三、怎样才能学好英语。本文试图解答这三个难题。 一、孩子为什么不爱学英语, 英语对于孩子前途的重要性,家长们认识得越来越清楚,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或利诱,或威逼,想让孩子好好学英语,可是大多数情况下,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孩子就是不爱学,这是为什么, 我的一名博士生曾当过好几年小学英语教师。每次新接一个班,上第一节英语课的时候,她都会问学生两个问题:“大家喜欢不喜欢学英语,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而且要求他们说实话。因为对上第一节课的老师,孩子们觉得新鲜,还不太害怕,愿意接近,所以他们大部分说的是实话。多数学生说他们不喜欢学英语,不喜欢的原因包括:课本没意思、课堂枯燥、家长老逼着听、念(听的是课文录音磁带,念的是课本)、考级压力大(多数学生从一年级剑桥少儿英语开始,几乎每年都要考级1-2次)、单词记不住、语法不懂。还有一个学生给出了一个很特别的原因—先前的老师too ugly‘太丑了’。 1 这些原因当中,“家长老逼着听、念”,是因为他们发现孩子不爱学,“考级压力大”也是家长逼着孩子去考,如果孩子喜欢学英语而且学得挺好,家长就用不着逼了。老师长得丑不丑其实和孩子喜不喜欢英语没有关系,任何一个老师,如果课教得让学生感到有意思,学生就会喜欢他的课,就不会在乎他的长相。孩子不爱学英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课本没意思”、“课堂枯燥”和“单词记不住”、“语法不懂”。前两个原因说明,孩子觉得英语课没有意思,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后两个原因说明,英语教学不得法,使孩子觉得英语难学。有意思的是,没有孩子说学英语没有用,可见他们知道英语有用而且重要,他们不爱学英语,原因不在他们身上。 英语有一句成语—You can lead a horse to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汉语相应的成语是“强按牛头不喝水”,用来比喻孩子学英语,比较形象。孩子就像一头牛,家长和老师就像牛倌,英语就像水。牛倌认为牛应该喝水,牛本身也没有毛病,完全能喝水。于是牛倌从水池里舀了一桶水来,放在牛跟前,可是牛尝了尝,就不喝了。牛倌感到困惑。他先会考虑是不是水有问题,可是水应该没有问题,因为他另一个牛倌天天从水池里舀水喂他养的牛,那些牛喝得好好的;接下来他会想,是不是牛不渴,然而一般情况下,即使牛不是太渴,只要有水,也多少会喝一些。孩子不爱学英语,家长和老师也感到困惑。在英语国家,孩子们天天都在学英语,学得好好的;中国孩子到了英语国家,英语也学得好好的;在中国,许多孩子却不爱学英语,这是为什么,回答是,在中国,孩子学英语缺乏动力。 学习能否取得成功,除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包括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外,学习动力是最重要的因素。社会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学习动力,一般从动机(motivation或motive)或导向(orientation)入手。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Mowrer(1950)最早提出,婴儿习得母语的主要动机是模仿父母的言语行为,求得与父母的认同(identification),以满足自己基本的生物和社会需求。后来Gardner and Lambert (1972:12-16)认为,人们学习第二语言也一定也受某种认同动机的驱动,只不过这时认同对象不是父母,而是一整个民族语言社团(a whole ethnolinguistic community),伴随这一认同动机的是对于该族群或其文化的求知欲(inquisitiveness)和浓厚兴趣(sincere或genuine interest),这种对另一 2 个民族语言社团的认同心理为掌握第二语言提供了所需要的持久动力。为了对学习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时的认同心理有所区别,Gardner and Lambert(1972)保留“认同心理”(identification)作为第一语言的学习动机,把第二语言的学习动机称为“融入性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认同心理涉及满足个人的生物和社会需求;融入性动机主要涉及满足个人的人际或社会需求。 与融入性动机形成对照的是Gardner and Lambert(1972)所称的“工具性导向”(instrumental orientation)。这个术语是改造利用了美国著名行为心理学家Skinner(1953)所说的“工具性条件制约”(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又称operant conditioning)。简单地说,工具性条件制约就是利用奖惩措施作为工具,制约人和动物的行为,就像马戏团的驯兽员训练猴子、老虎、狮子演节目那样,动物做对一个动作,就喂它一点它喜欢吃的食物作为奖励;做错了,就不给奖励,作为消极性惩罚。通过这种带有奖惩的反复训练,动物的正确行为得到强化(reinforcement),训练取得成功。Gardner and Lambert(同上)认为,人们学习语言,特别是外语,很多时候动力不是来自融入性动机,而是来自工具性导向,也就是说,希望通过掌握外语,获得社会承认或经济上的好处。 Gardner and Lambert(1972)的理论后来受到一些批评,批评之一就是,他们没有区分第二语言学习和外语学习。由于学习者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学外语和学第二语言的动力也不同。 学习动力可以分为三种:生存动力、兴趣动力、功利动力。 生存是一切学习的第一动力,动物如此,人类更是如此。绝大多数动物,幼仔一生下来都保持沉默,即使出声,声音也很细小。人类则不同,婴儿一生下来,哭声就十分响亮,并且会以不同的哭叫声表示自己饥饿、不舒服、疼痛、愤怒等。但是哭叫显然不是传达各种不同信息的有效办法。护理者与婴儿交流主要使用语言;婴儿为了与护理者有效地交流,自然而且必须学会护理者的语言。当婴幼儿与家庭和社会其他成员互动时,如果这些人说不同的语言,婴幼儿也自然而且必须学会这些人的语言,这就是语言习得的生存动力。一个人孤身来到国外,为了生存,需要和其他人交往,这就要学习当地人的语言。英语国家里的中国孩子不存在不爱学英语的问题,因为不学就无法跟当地人交往,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无法作为社会的一名成员生存。中国国内许多孩子不爱学英语,从客观上看,主要 3 是由于缺乏学英语的生存动力,不学英语照样能跟别人交往,照样能在社会上立足,照样能作为社会的一名成员生存。 在中国目前的语言环境中,既然生存似乎不可能成为绝大多数儿童学英语的第一动力,能够驱动他们学习英语的只能是兴趣和功利。 兴趣出自好奇,而好奇是包括人在内的高等动物的天性之一。好奇与生存密切相关,因为婴幼儿除了接触护理者之外,还要接触各种其他人和物。他要知道这些人和物对他友好不友好,是有益还是有害。他对一切都感到新奇,抓到手的任何东西,他都要放到嘴里咬一咬,尝一尝,看好不好吃。稍大一些,他会明白,不一定每样事物都得经过自己亲身体验和经历才能了解和掌握。别人体验过、经历过或知道的事物,只要自己不知道,只要与自己有关,都值得瞭解,他都愿意知道;他能从中得到乐趣的事情,他都愿意去做,这就形成了兴趣。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好奇心更强烈,兴趣也更广泛;更重要的是,成年人的兴趣往往与理性和功利结合在一起,受到理性和功利的制约或强化;相比之下,儿童的兴趣更单纯,其作为学习行为的动力,作用更明显,效果更持久。 功利就是好处和坏处,功利动力相当于工具性导向或动机。一切生物行为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趋利避害,人也不例外。对于学习者来说,得到别人的夸奖,赢得某种荣誉和奖励,考上名牌大学,获得一份好工作等等,都是好处,都有可能驱动他学习;同样,为了避免父母或老师的责骂,不受某种羞辱或惩罚,不去一个烂糟糟的学校,不干自己将来不愿意干的工作等等,孩子也有可能用功学习。可是利害关系有大小之分,有眼前和长远之分,对利害关系的正确认识和把握,需要一定的理性和自制力。而多数孩子,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在理性和自制力这两方面都比较弱,缺乏用长远利害关系制衡眼前利害关系,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歇尔(Walter Mischel)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对儿童的自制力做过实验。他把一个铃和一颗糖摆在一些4岁儿童面前,说他接下来要离开他们,如果他们按铃,他就回来,让他们得到这颗糖;但是如果他们不按铃,等到实验者自己回来,就可以同时得到两颗糖。对上百个孩子重复进行了实验,结果是,三分之一的孩子马上就按了铃;三分之一的孩子忍耐了一会儿,最后终于抵制不住诱惑,按了铃;只有少数孩子等到了最后(15分钟),得到了两颗糖。这些有耐心的等待者在10年后的跟踪调查中都成为学业优秀的学生,在 4 SAT考试中,成绩比抢食者平均高出210分。米舍尔等人(Mischel et al. 1989, Mischel & Ayduk 2004)的实验奠定了关于人类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研究的基础。现在,尽管无数家长和老师磨破嘴皮子给孩子讲学英语的好处和重要性,孩子也能一字不拉地把这些大道理复述出来,对于多数孩子来说,成效不大,原因就是,孩子一般缺乏足够的自制力,无法用延迟的奖励(delayed gratification)作为自己行动的动力。 相反,有些老师和家长很少直接讲用功学习的好处和重要性,也没有对孩子施行什么物质性的奖罚措施,他们教养的孩子却喜欢学习。究其原因,这些孩子无一例外都表现出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他们从学习中得到了乐趣。 孩子缺乏学英语的动力或兴趣,一个重要原因是教材枯燥无味。现在的儿童英语教材,主要是根据两个教学理念编出来的,一个是交际教学法,另一个是任务教学法。这两个理念本身没有错,因为语言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作为人类日常交际的工具,没有交际就没有语言;人们日常从事的许多任务,要求借助语言,通过完成各种任务学习外语,也确实能够掌握相关的语言。可是多数儿童英语教材的编者是从生存动机或功利动机出发来认识或理解交际和任务的,如果明确地告诉孩子,他马上要到国外生活,这种教材可能比较适合;对于绝大多数不考虑到国外生活的孩子来说,他们看不出自己学会用英语打招呼、问路、买东西、自我介绍、描述他人,讲述昨天发生了什么事等等有什么必要,也不会感到这些日常话题有什么趣味。 兴趣虽然是内在的,自发的,一般却不是天生的,需要环境的熏陶以及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与培育。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激发并稳固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积极效果,反之则会泯灭其兴趣,产生消极效果。孩子学英语,本来就缺乏足够的动力,有时因为学习上的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学习积极性和信心受到打击,学习兴趣就更难发展。数学或科学课,学生如果出错,老师可能需要纠正,因为学生可能不知道是什么。语文课是否需要这样做,值得探讨,因为学生通常知道哪种说法对。学习本族语的语文,孩子有生存动力的支撑,老师对他们所犯的错别字、误用成语之类的错误给予一定的批评指正,孩子或许有一定的承受力。学外语就像学乐器、舞蹈、体育或绘画,孩子缺乏生存动力的支撑,主要靠兴趣和功利(包括老师和家长的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驱动。许多老师教 5 英语,一听到孩子发错一个音,就当场纠正;一发现孩子在作业中犯一个语法错误或写错一个词,就打一个红叉。这样做,特别是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纠错,会给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造成打击。其实这种做法既无必要也不应该,因为儿童的语言天赋包括自我改进发音和纠正错误的能力,只要儿童接受了足够多发音正确、语法正确的语言输入并有足够多的机会练习自己的语言输出,他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和错误,基本都能慢慢自我改进和纠正。英国的小学老师对1-3年级学生的语文作业,基本不在上面打红叉,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批语,基本是赞扬和鼓励,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恰当,还要看它是否符合儿童心理。儿童最为人熟知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好动、爱玩、注意力时间短。有些老师于是把游戏引入英语课堂,试图让孩子通过游戏来学习英语。可是一个游戏,孩子们往往玩一两遍就觉得不新鲜了,而且玩游戏所需要掌握的词汇,在数量和范围上都很有限,所以单纯玩游戏并不能保证孩子对英语产生长久的兴趣,也不能达到习得英语的目的。好动、爱玩、注意力时间短,这些仅是儿童心理的一个方面,而且可能不是人类幼年个体的区别性心理特征,因为我们无法据此将儿童心理与其他灵长类幼年个体的心理区别开来,其他灵长类幼年个体也有这些心理特征。另外,儿童的注意力也不一定短,许多儿童玩起电子游戏来,可以目不转睛地玩上一两个小时。 我认为,与学习有关的儿童心理最重要一点就是,儿童喜欢听故事。似乎没有一个心理发育正常的儿童不喜欢听符合他们认知水平且又生动有趣的故事,而这一特点可能是儿童与其他灵长类幼年个体在心理和认知方面的最大区别。只要故事本身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而且讲得绘声绘色,与儿童听众发生互动,绝大多数儿童可以全神贯注地听几十分钟。如果把学习英语的过程变成听有趣的故事,讲有趣的故事,演有趣的故事,甚至编有趣的故事,再辅以适度的夸奖和鼓励,不愁孩子不爱学英语。 二、孩子为什么学不好英语, 很多孩子学英语,学了很久,也花了许多时间,但还是学不好。究竟为什么, 首先不是因为孩子笨。 6 经常听到一些人说自己脑子笨,不是学外语的料。孩子学不好英语,是不是由于他不够聪明, 应该承认,人的智力是有先天差异的。有的孩子天生就在某些方面具有超常的潜能,没有这些超常潜能,就不会产生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那样的音乐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梵高、毕加索那样的艺术家,牛顿、爱因斯坦、霍金那样的科学家,莎士比亚、歌德、雨果、曹雪芹、托尔斯泰那样的文学家,以及鲍比?费舍尔(Bobby Fischer)那样的国际象棋大师。除了极少数人具有这种超常天赋之外,在某些方面,例如在数字运算能力上,人与人之间显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先天差异,这种先天差异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会有一定影响。 语言能力(包括学会母语和另外一种语言的能力)无疑是人类的一种天赋,然而这种天赋人皆有之。尽管我们不时听说,有些人具有超常的语言天赋,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多种语言,但绝大多数个体在语言天赋方面似乎没有什么显著差别。证据有三条: 一、有研究者证明,婴儿出生后,具有分辨人类语言所使用的100多种语音的能力;但是一岁以后,随着他开始说母语,他能分辨的语音就逐渐减少到他日常所接触语言的那几十个音位。另外,Doman & Doman (2002)从20世纪60年代就证明,从婴儿学说话时候起,就可以同时教会他识字,只不过由于婴儿的视觉神经还不发达,分辨不了成人所习惯的小字体,需要把教他们认的字写得很大(10 1厘米左右见方)。我本人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从英国朋友那里得到了Doman夫妇1962年写的《如何教宝宝识字》(How to Teach Your Baby to Read),接受了他们的观念,把爸爸、妈妈、牛奶等常用中文字用毛笔写在扑克牌大小的卡片上,按照他们说的办法,每天不时拿出几张识字卡片,轮流让我1岁多的儿子看几秒,告诉他怎么念。在孩子妈妈、姥爷、姥姥的共同教导下,他到2岁时,已经能认上百个字,令朋友和同事啧啧称奇;到上小学时,他已经认识近2000个字,能大致读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小人里的文字内容。 二、婴幼儿具有自然习得人类任何一种语言的能力,用乔姆斯基(Chomsky)的话说,人的大脑里天生就有一种语言习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生理和心理发育正常的儿童在母语环境中学不会母 1 Tizer(2009)也证明这一点。 7 语,也没有发现任何生理和心理发育正常的儿童置身于外语环境中学不会外语。不过人的语言天赋过了青春期(15岁左右)之后会大为降低,语言学家把青春期称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critical period)。有一些特殊案例表明,个别人在青春期之前被长期剥夺了与他人进行语言互动的机会,因而未能习得语言;这些人即使被发现后获得了良好的语言环境,也很难成功习得语言。另外,一个人如果在青春期之后才开始学外语,一般很难在语音语调上学得很到家。 三、语言的习得不需要高智商,孩子也不必有意识地学。在开口说话之前,就已经能听懂大人对他讲的许多话;到3-4岁时,就已经基本能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5-6岁时就已经掌握了母语的日常词汇和基础语法。我们知道,学龄前儿童的智商是不怎么高的,2-3岁的幼儿,智力水平跟成年黑猩猩差不多。他们能学会说话,可见语言习得不需要很高的智商。一些智商低到连简单的加减乘除都觉得难的孩子,在母语环境中学会母语或在外语环境中学会外语,似乎并不觉得怎么难。可以说,只要孩子能够不费力地习得母语,他的语言天赋就属于正常,就完全可以学会外语。 其次,孩子学不好英语,也不是因为英语难学。 成人学外语,会感到有些语言,如日语,开始学的时候相对容易一些;有些语言,如俄语,开始学的时候相对难一些。从总体上看,各种自然语言的难易程度可能都差不多。与其他外语相比,英语无论从发音和语法来看,都不属于特别难学的语言。无数学龄前和上小学的中国孩子到了英语国家,尽管没有任何英语基础或英语基础很差,都能在短短一两年之内学会说英语;更有一些没有出过国的中小学生,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些例子充分证明,英语并不特别难学。国内有些孩子觉得语法不懂、英语单词记不住。可是中国孩子到了英美国家后,并不觉得英语语法难懂,因为小学英语课基本不教语法;他们掌握英语语法,是像掌握母语语法那样,自然、下意识习得的,不是有意识学会的。他们也不觉得英语单词难记,只会和当地孩子一样,觉得单词的拼写有些难,因为同一个字母在不同词里往往有不同读法,同一个音在不同词里也常常有不同拼法,有的有规律,有的没有规律。他们还可能会像当地许多孩子一样,觉得作文比较难,不过英文写作不会比中文写作更难,因为作为一种拼音文字,英文书写系统比中文书写系统毕竟要容易一些。 8 英语不难学,并不意味着英语容易学。英语和任何语言一样,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符号系统,需要学习和记住的东西很多,掌握这一符号系统需要花时间,下功夫。 先看词汇。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位名叫Winfield S. Hall的美国母亲把自己儿子从开始说话(第10个月)起到第17个月每个月说的话所用到的词以及6岁时一个夏天里说的话所用到的词,全都记录下来,加以统计(见Jespersen 1922:125)。1926年,Madorah Smith对124名8个月到6岁孩子使用的词汇进行了调查统计,二者的统计结果基本互相吻合,所得出各年龄段儿童的词汇量如下: 表1 英语国家10个月到6岁儿童的英语词汇量 年龄 词汇量 年 月 Hall的统计 Smith的统计 0 8 0 0 10 3 1 1 0 24 3 1 3 106 19 1 6-9 232 118 2 0 274 3 0 896 4 0 1540 5 0 2072 6 0 2688 2562 以上统计均不包括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和数字。后来多名学者的统计结果都与表1差不多。显然,除了孩子用到的词外,还有一些词,孩子肯定知道但没有机会用到,因而没有被统计到。所以英美国家一个六岁孩子的词汇量,保守地说,也在2500个。如果我们从1岁开始算,一个孩子平均每年要学会500个词,连续学5年才能达到这个水平。 2500个英语词只够一个6岁孩子在其关心或感兴趣的话题范围内进行日常交流。英语学习者如果想大致读懂一般英文书报,达到高级学习者的程度,至少需要掌握7500个词(Rundell 2002)。至于英美国家受过教育的成年人,一个普遍接受的看法是,他们的平均词汇量是20000个左右。如果以受过大学教育为标 9 准,大学毕业生的年龄一般在20-21岁。去掉学龄前掌握的大约2000个词,一个人在学期间平均每年需掌握大约1200个词。 此外孩子还需要同时习得大量语法规则。近些年有一种说法“每个词都有自己的语法”(Lewis 1993, 1997, 2000: 137; Stubbs 1996)。即使经过合并同类项,英语的各种语法规则(包括词形的各种规则和不规则变化形式)加起来,少说也有上千条,都需要熟练掌握。小学生背会一个简单的乘法口诀表,往往需要一个学期;不难设想,熟练掌握所有的语法规则需要下多少功夫。 另外,语言不仅是知识,还是一种对熟练程度要求很高的技能。由于需要学和记的东西多,又需要掌握得很熟练,所以学的内容尽管不是很难,不要求很高的智商,却要花比较多的时间,而且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能熟练运用的程度,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学好的。 再看孩子习得母语的条件。首先,他们具有习得母语的生存动力、兴趣动力和功利动力;其次,他们在上幼儿园之前至少有一个护理者(通常是母亲、祖母或小阿姨)与他们进行全时语言互动,这是理想的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多数还有父亲、祖父和兄弟姐妹作为辅助语言教师;上幼儿园和小学后,既有专职教师实施语言教育,又有与同龄孩子开展言语互动的大量机会;第三,他们一天到晚不论走到哪里,接触的都是母语,而且是有具体语境的英语。有这样优越的外部条件,孩子习得母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比之下,中国孩子在母语环境中学英语,有许多不利因素。首先,即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起步也比英语国家孩子学母语晚了5-6年,就算学到小学毕业,也才相当于人家学龄前学母语的时间长度,而且每周就那么几节课,所获得的英语输入根本无法与英语国家孩子相比,其英语输出练习的机会也根本无法与英语国家孩子相比。 其次,国内中国孩子学英语一般没有一对一的外语辅导或互动,学校英语教师的英语也远无法与英美国家的英语教师相比。 第三,国内的中国孩子除了学汉字外,还要学汉语拼音。汉语拼音使用的字母虽然与英语字母形式上一样,绝大多数字母的发音却不相同或不尽相同,这给英语学习带来了不小的干扰。 最重要的是,中国孩子学英语,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前面说过,兴趣是儿 10 童学习行为极重要的动力。儿童英语教材首先要让孩子感到有趣,如果课本本身编得没有趣,孩子就会失去学习动力,自然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结论是,孩子没有学好英语,问题一般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语言环境和教学方法上。语言环境的问题是,由于与之密切接触的家长、老师、同伴不讲英语,孩子缺乏学习英语的生存动力。教学方法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和家长没有把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模式不符合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 三、孩子怎样才能学好英语, 要回答怎样才能学好英语,首先需要弄清楚怎样才算学好了英语。其实小学课内的英语和语文、数学等科目一样,是比较简单的,多数学生期末考试时都能得85分以上,只有极个别学生不及格。单从成绩上看,不能说得了85分的孩子学得不好。 但是家长们知道,孩子即使在学校考了满分,也不等于英语学好了,因为他显然说不了几句英语,也听不懂几句英语,除了能认一些单词,知道课文是什么意思之外,几乎看不懂什么其他的书面英语材料。孩子的英语到达什么程度,大人心里没有底,于是便为孩子报各种英语班,有的学《剑桥少儿英语》(其实这套教材与剑桥大学或剑桥没有任何关系),每年都要考一两次;有的学《新概念英语》,有的参加公共英语考试补习班,也是为了考试。前几年北京市海淀区好一点的学校,六年级的学生基本都拿到了公共英语二级证书,仿佛等级考试考好了,就证明英语学好了。其实,即使考过了最高等级的公共英语,也不意味着英语一定学好了。前些年中国学生考托福,高分低能的情况比比皆是,人所共知。 我认为,在中国目前的语言环境和可以实现的学习条件下,小学生如果在毕业时能达到英语国家6岁儿童(英国小学2年级)的语言能力,即:看懂英语国家出版的适合这一年龄段儿童看的读物(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语阅读树》(Oxford Reading Tree)系列的1-9级),能听懂英语国家这一年龄段儿童看的电影和电视节目,能就他们关心或感兴趣的话题进行3-5分钟的交谈,能用几句话讲出一个简单的故事或说清一件简单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出一篇100-200词的作文,语句基本通顺,语法和拼写基本正确,英语就算学得很好了,因为他的口语 11 已经基本入门了,笔语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中生如果在毕业时能达到英语国家11岁儿童(英国小学6年级)的语言能力,即不借助词典能基本看懂一般的少年儿童英语读物(如《哈里?波特》系列),能基本听懂一般针对少年儿童的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能就日常话题随意进行交谈,能讲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或比较详细地叙述一个事件,写出一篇几百词的作文,语句通顺,语法和拼写基本正确,英语就算学得很好了,因为他的口语和笔语都已经入门了,已经达到目前大学英语专业学生2年级的水平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孩子在小学和高中毕业时,英语是否能分别达到这样一个水平, 从理论上讲,有可能。如果孩子从小学3年级开始学英语,到毕业时,共有4年时间,即1460天。如果这期间孩子平均每天学2个生词,累积下来就是2920个词,这已经超过了英语国家6岁儿童的词汇量,与《英语阅读树》(1-9级)的词汇量相当。初中和高中一共6年,即2190天,如果继续平均每天学2个生词,积累下来就是4380个词,加上小学阶段学的2920个词,一共是7300个词,这就基本达到了高级学习者的词汇量。只要孩子有足够的学习动力,每天花30-60分钟时间学习和练习英语,应该能够达到这种英语水平。 从实践上看,我有三个同事和朋友,他们的孩子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这样一个水平。这些孩子从上初中时起,就已经在不费力地看原版《哈里?波特》,听《哈里?波特》的英文光盘了,而且他们读得津津有味,听得十分入迷,读了一遍或听了一遍后,过了一段时间还想读,还想听。他们不仅英语好,其他科目也好,都成功地进入人大附中,成为那里的尖子学生。 这些孩子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首先,他们是由家长带领着进入英语世界大门的。家长都懂英语,有的从小就对孩子说英语,给孩子营造了一个家庭英语环境,从而激发了孩子学英语的生存动力。有的虽然没有这样做,只是在孩子在学校里开始学英语后,才辅导孩子学英语,从最简单的识字课本开始,与孩子一起读,坚持一段时间,少则一年半载,多则两三年,孩子便对读书发生了兴趣。在兴趣动力的驱动下,孩子养成了阅读习惯,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这些孩子上小学的时候都有跟父母在国外生活过一年的经历。这一年 12 里他们的英语可以说突飞猛进,一个最重要原因是,无一例外,他们都在父亲或母亲的辅导下,由浅入深,读了几百本英语书。开始读的书,属于识字读物,一本只有十几页,每页上只有一两个或两三个词。一年之后,他们已经能读懂同龄孩子读的正常儿童读物,阅读能力已经超过了班里许多其他孩子,因为这些孩子没有读那么多书。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给孩子读的书要有趣,要适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孩子才会爱看。 要使英语读物或教材有趣,首先其内容要以故事为主。故事的主人公应当是儿童或儿童感兴趣的拟人化的动物或神话人物,故事的讲述也应当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这样儿童才容易将自己与故事中的人物联系起来,才容易进入故事。 第二,故事要讲述儿童关心的事情,情节要生动,要比较贴近儿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世界,特别是展现各种奇特情况下乃至超自然、超现实情况中主人公与他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 第三,读物或教材所用的语言应当具有儿童语言的特点,对词汇和句法构造要加以分级控制,使儿童读起来不感到太难,不需要查词典,也不需要问大人,就能读懂故事内容,得到一种心灵享受。为了使语言生动,可以适当使用一些象声词;为了便于学生背诵,可以收录一些著名的儿歌童谣。 除了阅读材料要有趣味外,孩子学英语的起始阶段是否有家长引导,是学习成功的另一关键。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家长不懂英语或英语不好怎么办,很简单,那就和孩子一起学,一起读,一起听,一起说,一起写或辅导孩子写,这正符合语言习得需要互动的原则。家长也可以借此机会,重新补习自己的英语,反正是从零起点开始。事实上,家长从《牛津阅读树》这样的儿童英语读物里能学到地地道道的英语,能学到很多自己以前不知道的英语表达式。 另一个问题是,孩子不经过国外一年的生活和学习,是否也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孩子在英语国家生活学习的那一年得到了什么在国内得不到的条件。孩子在英语国家得到的主要是以下四个条件。 首先是纯英语的学校教育。在英国,刨去圣诞假、复活节假和暑假,再刨去每学期一周的期中假,小学每年三个学期实际上课190天;每天在校时间是早上9点到下午3点一刻左右,刨去午饭1个小时和课间休息,实际上课时间顶多5 13 个小时。也就是说,一个孩子一年所接受的课堂教育总共是950个小时。这950个小时里,孩子接受的都是高质量的语言输入,也从事了大量真实语境下的语言输出练习。 二是丰富而有趣的英语学习资源。孩子在家里有儿童电视节目看;英国学校的教室里有许多儿童读物,孩子可以每天选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拿回家看;学校的书看完了,还可以到附近的社区图书馆借书,既有传统纸介的书,又有光盘形式的有声书(audio books),孩子可以听到由影视演员绘声绘色朗读的各种儿童文学名著,一次可以借12本,只要按时归还或续借,不用花一分钱。 三是课外充足的读书时间。英国小学给学生留的家庭作业极少,1-2年级基本不留家庭作业;有的学校3-4年级有一点点拼写练习之类的作业;5-6年级每星期有一个作业,如果是数学作业,基本是一页纸,不超过十几道题;其他作业往往是完成一个规定课题或项目,没有字数要求。结果孩子在课外有许多自己支配的时间,使得读课外书有了时间保障。 四是家长得当而长期的悉心辅导。一般人以为,到了英语国家,接触的人都讲英语,孩子有比较多的机会练习英语,实际并不然。孩子与讲英语的人的言语互动主要发生在学校里,在校外,孩子主要还是与父母交往。父母由于是出国进修或陪读,摆脱了国内的工作负担,给孩子进行英语辅导的时间比在国内时多得多。 在上述四个有利条件中,纯英语的学校教育是中国国内孩子一般得不到的,但我认为这不是孩子学英语取得成功的充分或必要条件。学好英语不仅意味着能用英语与人交谈,而且意味着能阅读和书写英语。习得口语与学习认字是两回事。英国孩子和中国孩子一样,在上小学之前都已经习得了母语口语,但绝大多数基本不识字,因此学校英文课的首要而且主要任务是识字(literacy)教育,也就是教孩子学会阅读和写作。就识字教育而言,英国公立小学每个班都有少数几个读 23写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关键1级时就具有关键2级的读写能力,关键2级时就 4具有关键3级的读写能力,5年级时就在看中学孩子看的《哈里?波特》之类的大部头小说;也有将近20%读写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小学毕业时,仅具有关键1 2 Key Stage 1,即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小学1-2年级,5-7岁。 3 Key Stage 2,即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小学3-6年级,7-11岁。 4 Key Stage 3,即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小学7-9年级,11-14岁。 14 级的读写能力,仍在看卡通故事;多数学生处于两者之间,能基本达到教学要求,阅读适合他们年龄段的读物。我同事和朋友的孩子经过一年的努力,最后都进入班里读写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之列,他们的口语能力也同样进步神速,用英语跟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基本没有问题。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同样的老师,不同学生的学习结果却大不一样,这说明,一年纯英语的学校教育虽然肯定有助于中国孩子口语的习得,却并不是他们在英语读写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这也证明,已经习得汉语母语的孩子具有习得和学习英语的巨大潜力,只要方法得当并且下功夫,可以把习得口语和识字两步并作一步走,在一两年时间内,取得一般情况下儿童在母语环境中通过数年自然习得和学校教育所取得的语言水平。 丰富而有趣的英语学习资源,中国国内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但家长如果想办法,也不是获取不到,因为现在只要有钱,国外出的儿童英语读物(包括有声读物)以及儿童英语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光盘,都可以从网上买到;国内引进的书和 5音像资料也越来越多,《牛津阅读书》就已经在国内改版重印。 中国国内的家长在给孩子提供得当而长期的悉心辅导方面虽然会有一定困难,却不是完全办不到。不论工作有多忙,父母双方中有一方每天抽出0.5-1个小时对孩子实行英语辅导和陪练,不算对他们的过分要求。父母如果实在抽不出时间,聘请一位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做家教,效果应该也一样,或许更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语言学习分为习得口语和学习识字两个方面,习得口语和学习认字不是一回事。口语不需要专门教,只要有语言环境,也就是说,只要有人与他进行足够的语言互动,儿童自然就能习得。识字需要人专门教,我们还没有听说过有什么人不靠人教,自己通过每天接触母语的文字,就能琢磨出这些字的意思和读法。那些自学成才者,在学识字的过程中,也一定是有人一个字、一个字地教过他们,把他们引入文字的世界。孩子如果一开始就由家长或什么人一对一引领着认字、读书,培养起阅读兴趣和习惯,不仅可以比没有这种条件的 6孩子在学习上占据优势,而且后来在学习上也不怎么需要家长督促。 完全依靠学校和老师解决孩子的读写问题,不十分靠谱,因为学校和老师的 5 改名为《典范英语》。 6 当然,这些孩子上学后,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他们区别对待,为他们开一点小灶,才不至于抹杀他们的长处和已经取得的成绩。 15 教育理念各有不同,教学质量也不一样。我的儿子是在将近9岁时到英国剑桥的,之前他在国内仅学了几个英语词。我曾听自己在美国的同学说,中国孩子去了美国,五六岁的只要半年,大一些的只要一两年,英语就基本过关了,不需要家长操心,不过汉语容易丢。当剑桥郡教育局的办事员告诉我,他为我儿子选的学校对国外来的不懂英语的孩子很照顾,专门为他们开英语补习课时,我对儿子的英语学习完全放了心,只担心他丢掉汉语,于是为他从图书馆借来中文书看,还要求他每天写汉语日记,写一个字奖赏一个便士,作为他的零花钱。学校老师从来不说孩子的英语有什么问题,只是说他比较安静(quiet)。孩子对他的新生活也没有什么抱怨,对他来说,在英国上学就跟玩一样,跟在国内简直是天壤之别。很快我就发现,学校不发课本,也不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我在家长会上提出疑问,得到的回答是,在英国,老师上课不固定用一本书,而是参考多种书;为了不给学生造成学习负担,他们不主张留家庭作业,作业都在学校完成。我对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将信将疑,但也没有想什么办法改变现状,以为入乡就得随俗。直到两年后有一天与一位朋友谈起自己对孩子在英国所受教育的担心,朋友问我儿子上的是哪所学校,我说是圣路加学校(St Luke’s School),朋友说那是剑桥一所比较差的学校,问我为什么不把孩子转到规模小得多(只有不到200个学生),但是教学质量好得多而且离家更近的帕克街小学(Park Street School),我才如梦方醒,赶紧联系给孩子转学。但这时我仍没有意识到对他进行英语识字辅导的重要性,从不带他读英语儿童读物;带他去市中心图书馆,他选中的书只有两种,中文武侠小说和英文卡通读物。直到来到英国4年多后,老师才说他的英语基本过关。这时他虽然能说一口流利而标准的英语,也考入剑桥著名的私立中学珀斯学校(Perse School),他的英文成绩在班里却一直是垫底。 对中国国内孩子来说,学英语所遇到的最大、最难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得到大量的课外阅读时间。 首先,不论学母语还是学外语,都需要大量时间,因为言语是人类掌握的一种高熟练的技能,高到似乎不需要思考,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程度,有时甚至说得比想得都快。这意味着人对语言的加工过程已经基本自动化了,就像人走路、跑步、游泳、骑自行车时不需要考虑怎样协调身体各器官的动作一样,说话时,人也不需要考虑怎样协调大脑词库语言知识的提取、词语的组织和各发 16 音器官的运动。这样一种高度自动化的技能,需要学习者像杂技演员从小学杂技、钢琴家从小练钢琴那样,每天通过大量的高强度练习才能获得,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只不过人们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通常有着优越的外部条件,又利用了自己的语言天赋,没有感觉或意识到自己做出了多大的努力而已。只要我们注意观察一下幼儿在学话过程中咿咿呀呀自言自语说了多少话,摆脱那些和大人不一样的发音费了多长时间,再看一看那些因为中风、脑部受伤或脑部疾病导致言语能力和受损的人为恢复言语能力所付出的巨大艰辛,就能明白这一点。目前中小学的英语教学在许多方面不符合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人们通常把英语课视同于语文、数学、科学一样的知识性课程,没有认识到外语同时是一种需要达到高熟练度的技能,需要花许多时间学习和操练。如果外语和数学有什么相似之处的话,那就是已经习得的语言知识有些像乘法口诀表,人们在使用时不需要想,脱口就能出来。一个乘法口诀表一共45句,其中“一一得一”到“一九得九”这9句不需要背,其他36句都按照规律排列,每句前面三个字也不需要背,真正需要背的仅是最后那个数,这36个数字,孩子通常要花几个星期到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背会。设想一下,掌握几千个英语词的发音、拼写、意思和用法,需要花多长时间,看多少书,写多少字~ 可是现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每天能给孩子留出多少时间玩耍和读中英文课外书, 有些英语老师明白外语学习需要花时间,需要反复练,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有时过于单调、重复、枯燥。他们上英语课,主要就是带着学生读单词、念课文、讲意思,解释语法。一年级的课,解释名词单复数的区别,mouse‘老鼠[单数]’和mice‘老鼠[复数]’,可以讲20分钟,有的孩子还是没有弄明白,因为他可能根本没有听进去。然后是无穷无尽的抄写、默写、填空、词形变化练习、组词造句练习,孩子做的够够的。 其实小学生学英语,至少在头两年,老师完全可以不明着讲语法,因为即使讲了,孩子一般听不懂,也没有兴趣听。到了5-6年级,需要教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语法概念,例如词和句子的分类、可数与不可数名词、名词、谓词、形容词、副词的各种形式、假设条件的表达式等等,也需要尽量简化。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感到有意思的语言输入和输出上,通过大量带有一定重复性的输入和输 17 出练习,达到熟而生巧。“熟”就是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巧”就是会灵活运用,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熟练了之后,灵活运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有意思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练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吸收和表达,办法是像习得母语那样,大量听读词语重复率比较高的材料,然后教学双方或学生之间进行回答、角色扮演或讨论,再把问答、角色扮演或讨论中所说的话写下来。另一种有意识的背诵,办法是在反复听读的基础上尽量多背一些儿歌、民谣、小诗,经典演讲,短剧对白;为了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采用演出的方式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背诵和表演能力。凡是理解了并且能背出来的话语,可以说基本上都已经被学习者内化了,到了需要的时候,学习者就可以从大脑词库里把它提取出来,用在该用的地方。 总之,得当的教学方法就是为孩子营造出丰富、有趣、快乐的学习环境,给予长期悉心的阅读和写作辅导,让他每天有足够的时间通过互动进行高强度的语言操练,这样实施英语教学,不愁孩子学不好。 教孩子学英语,有两个关系需要摆平。一个是汉语与英语的关系,另一个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 在汉语和英语的关系上,有三点需要注意。 一,如果父母有一方英语很好,可以由他或她从小对孩子专讲英语,另一方专讲汉语,这样孩子可以不费力气地习得汉语和英语。尽量不要同一个人一回儿对孩子讲英语,一会儿又对他讲汉语,那样会使孩子感到糊涂,推迟他对两种语言的习得,搞得两种语言都没有掌握好。 二,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不能同时教,那样也会使孩子把这两种系统混淆起来,学起来会不知所措。先学英文字母,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因为英文字母并不难学,而学会英文字母的人再学汉语拼音,会觉得非常容易。 三,对已经习得了汉语的孩子,教他们学英语时,不必忌讳使用汉语解释词的意思和用法。汉语和英语有许多地方相通,事实证明,利用母语作为拐杖学英语,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加大英语的输入和输出练习,就可以尽量减少汉语的不利干扰。 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学校教育,但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沟通,让校方瞭解孩子通过家庭教育已经取 18 得的成绩,采取一些办法因人施教,保持和发扬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如 果学校和老师不照顾已经有了相当学习基础的孩子,上课采用一刀切的办法,要 求这些孩子做与其他孩子完全一样的事,家庭教育的成果不仅会前功尽弃,而且 会适得其反,把一个本来聪明好学的孩子变成一个调皮厌学的孩子。 最后,有一个重大问题需要英语教育工作者思考—既然只要条件具备,青春 期和青春期之前的中国孩子可以在短短一两年或两三年内基本习得英语国家孩 子经过多年才达到的英语能力,还有必要在整个小学阶段学英语吗, 参引文献 Doman, Glenn & Janet Doman (2002). How to Teach Your Baby to Read. Wyndmoor, Penn.: Gentle Revolution Press. Falk, J. (1978).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A survey of basic concepts and implications (2nd ed.). John Wiley and Sons. Gardner, R. C. & W. E. Lambert (1959). 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In R.C. Gardner & W. E. Lambert (Eds.),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language learning. Massachusetts: Newbury House. Gardner, R.C. & W.E. Lambert (1972).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Newbury House. Gardner, R.C., L. Gliksman & P.C. Smythe (1978). Attitudes and behavior in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A social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Canadia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3: 173-186. Jespersen, Otto (1922). Language: 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 London: Allen & Unwin. Lewis, M. (1993). The Lexical Approach. Hove: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Lewis, M. (1997). 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 Hove: Language Teachin Publications. Lewis, M. 2000. Teaching Collocation. Hove: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Lukmani, Y.M. (1972). Motivation to learn and language proficiency. Language Learning 22: 261-273. Masgoret, A.M. & R.C. Gardner (2003). Attitudes, motiv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conducted by Gardner and associates. Language Learning 53: 123-163. Mischel, W., Y., Shoda & M. L. Rodriguez (1989).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children. Science 244: 933-938. 19 Mischel, Walter & O. Ayduk (2004). "Willpower in a cognitive-affective processing system: The dynamics of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R. F. Baumeister & K. D. Vohs (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Research,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Guilford. (99-129) Mowrer, O.H. (1950).Learning theory and personality dynamics. New York: Ronald Press. Rundell, Michael (2002). Introduction. In Michael Mayor (ed.) 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Skinner, B. (1953). 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Free Press. Smith, Madorah Elizabeth (1926).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ntence and the extent. of vocabulary in young children. University of Iowa Studies in Child Welfare 5: 219 - 227. Stubbs, M. (1996). Text and corpus analysis. Oxford: Blackwell. Taylor, D.M., R. Meynard & E. Rheault (1977). Threat to ethnic identity and second-language learning. In H. Giles (ed.), Language, Ethnic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Academic Press. (pp. 99-118) Tizer, Robert (2009). Your Baby Can Read. Carlsbad, CA: Penton Overseas. 20 21
/
本文档为【孩子怎样才能学好英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