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问题、问题意识的角度解读儿童哲学

从问题、问题意识的角度解读儿童哲学

2017-10-06 9页 doc 24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732

暂无简介

举报
从问题、问题意识的角度解读儿童哲学从问题、问题意识的角度解读儿童哲学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问题意识是近几年在教育、心理学界新产生的一个术语,与问题发现和问题提出密切相关。 中国幼教专家陈国强在《幼儿自由创新学习的启蒙教育初探》中说道:培养幼儿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促使幼儿取得自己创新的最佳效果。 贾再洪、芮阿琴在《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一文中从心理学研究角度指出:思维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的思维是浅显的、表象的、机械的思维,问题是激发求知欲的内驱力。问题意识一旦养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就会对观察的对象敏于生疑,继而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
从问题、问题意识的角度解读儿童哲学
从问题、问题意识的角度解读儿童哲学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问题意识是近几年在教育、心理学界新产生的一个术语,与问题发现和问题提出密切相关。 中国幼教专家陈国强在《幼儿自由创新学习的启蒙教育初探》中说道:培养幼儿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促使幼儿取得自己创新的最佳效果。 贾再洪、芮阿琴在《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一文中从心理学研究角度指出:思维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的思维是浅显的、表象的、机械的思维,问题是激发求知欲的内驱力。问题意识一旦养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就会对观察的对象敏于生疑,继而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创造力,并由此源生于新异、多彩、多元的具有发展性、创造性、突破性的新构思、新思路、新思维。 很多先人和幼教研究学者从儿童的问题出发提出一个新的名词:儿童哲学。他们认为问题、问题意识是儿童哲学的反映。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基于此,有学者从问题入手提出“儿童哲学”的概念。但是,很多人都不相信小小的孩子会有自己的哲学。人们会想“哲学难道不是成人的事情吗,”,因为“哲学”二字,人们选择不理解。事实上,每个人都要经历儿童阶段,这是个体在各个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阶段。目前,学术领域更多关注的是儿童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很少考虑去认识儿童的心灵世界,特别是对他们的精神生活缺少深入的研究。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重视儿童的问题意识与问题提出内容,才能更好地发展儿童的各种心理品质和提高人格境界。 二、文献综述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而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者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依美国教育家杜威的理论,探究是一种信息或假设的知识进行的积极、持续、审慎的思考,当一个人面临“三岔口”的情景或者碰到令自己困惑的问题时,他就会受到刺激,去进行反省性的探究。因此思维是从一种怀疑或混淆的“前反省状态”进入一种满意或对先前让自己感到怀疑和困惑的情景的控制力为特征的“后反省状态”。问题的结局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造。 (一)关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研究 1、关于“问题”的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问题”的解释是:1、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2、必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3、关键;4、事故或意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问题”含有疑难和意料之外的含义。只有问题进入主体意识领域,成为主体认知操作的对象时,问题才被列入心理学范畴。因此,心理学对于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于问题解决的研究。 2、关于“意识”的研究 心理学领域中对于意识(consciousness)的研究主要是具体地研究人的个体意识,研究它的实质、发生发展、结构和功能。在《韦氏新二十世纪词典》(1979)中对conscious一词作了6种解释,其中有四种解释用到了aware一词,并且将aware,sensible,fell,know,congnizant,apprise等作为同义词。在《朗文——清华英汉双解科技大辞典》(1996)中将consciousness解释为:1、警觉及能做出行为;2、对环境的觉察,具有知觉(感觉)能力;3、对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识;4、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知觉能力;5、清醒的、能组 织并协调完成各种活动的心理状态,与组织和指导行为的下意识因素不同。其中与“警觉”相对应的是“aware”。Thomas (1978)指出七种意识概念及其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所说明的通用法,他指出所有这七种意识得含义都是指觉察(awareness,意识)。除了觉察,意识也常用作觉醒——警觉和知识。 3、关于“问题意识“的研究 在教育领域中,最早提出“问题意识”一词的要属1995年姚本先的《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文。文中是这样界定问题意识的:“思维的问题性表现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会促使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很显然,这个定义非常笼统,对问题意识的性质也未作深层考察。但是无论如何,这篇文章在中国当代为问题意识的研究开了先河。在这之后,对问题意识的研究应该说是断断续续的,寥落晨星。 吴海乐(1998)从体育研究的角度论述了体育运动的问题意识。他认为问题意识就是思维过程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高选勤在研究写作时(1999)也提出了问题意识。其中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意识”研究以姚本先为代表,将问题意识归结于思维的问题性,概念比较笼统混乱,但是其中将问题意识的外在表现作了描述,对理解问题意识概念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二)幼儿问题意识 问题这一概念,对于幼儿来说,具有特殊的涵义。 根据已有的关于问题和意识的研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于幼儿来说,问题就是幼儿所面临的事物的新异特征。问题意识(problem awareness)对于幼儿来说,是指幼儿对事物新异特征的探究倾向。它以警觉的心理状态为准备,以好奇本能为根源,以主体对客体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为基础,以积极的个性特征为动力。其中,问题意识与好奇的区别在于好奇由本能所驱使,而问题意识最初来源于好奇,但在后天的环境教育中得以改变和发展。 (三)关于“儿童哲学”说法的研究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这段话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生活的总结。“但孔子精神境界提升的过程和哲学思想发展的线索在其中也隐约可见。„„不论是圣人和普通人,哲学很早就开始与他相伴相随了„„”,(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早在两千多年的前的孔子已经明确意识到自己在15岁时就开始探索宇宙和人生的意义了。 1969年,李普曼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儿童哲理小说《哈里的发现》。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儿童哲理小说标志儿童哲学的诞生。 如果你经常与儿童接触,你会很容易听到儿童的一些让成人难以置信甚至是“喷饭”的问题、领悟或感叹。刘晓东在他的《儿童精神哲学》说到“这些问题、领悟和感叹都是儿童对周围世界或自我的积极探索、思考、认识和解释,它们就是儿童的哲学”。从儿童的问题、问题意识看儿童的心灵世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儿童有自己的哲学。 柏拉图曾经说过,哲学产生于惊异。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进行哲学的推究„„”。我们可以看看我们周围的孩子,儿童对他们周围的一切甚至他们本身都是那样的陌生、新奇,不可思议,这很容易使孩子对这一切产生惊异,让成人为之惊异: “妈妈,为什么人的眼睛中间是黑的,而外面是白的,” “老师,为什么我不能做那样的事情,为什么别人就可以,” “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我在想我小时候的事情~” “我要把这个点心包起来放好,带给爸爸妈妈吃,他们都还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东西呢~” „„ 不管孩子的问题本身有多少的真实性可言,但我们可以从中很强烈的感受到孩子有自己的内在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孩子积极的思维着,用自己的头脑,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言语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尽管有时候他自己还不能完全控制的言行。 下面说说一些儿童哲学研究学者的相关研究或理论提出 1、皮亚杰 皮亚杰在其理论研究的早期曾写过一篇《儿童的哲学》(Children’s Philosophies’)。在这篇文章中,他认为儿童有一种“含蓄的哲学(implicit Philosophies)”。皮亚杰还借用一位法国哲学家的用语,称儿童的原子论是“灰尘的形而上学”。皮亚杰在其他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观点。总得说来皮亚杰承认儿童有其自己的哲学,但他认为儿童的哲学是一种内隐的、含蓄的、隐喻的哲学。 2、斯贝尔斯 雅斯贝尔斯说:“我们可以从孩子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中意外地发现人类在哲学方面所具有的内在禀赋。我们常能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秘的话来„„”,“儿童对于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往往作出本能的反映,他能感觉到、看到并追求那些即将消失在他视野中的事物„„”。雅斯贝尔斯他提出儿童有自己的哲学这种观点,并在他的作品中也力图使人接受这种观点。 3、科尔伯格 科尔伯格是儿童道德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同皮亚杰一样,他的研究的出发点也是把儿童当作哲学家。“儿童或青少年是天生的哲学家,因此喜欢哲学上富有挑战性且较高明的问题和叙述„„” 4、李普曼 美国哲学家李普曼(M.Lipman)在70年代也提出过“儿童哲学”。我个人认为他是受到当时教授身份和授课影响,他的哲学实质上是儿童的逻辑学。他注重儿童的思想过程中形式推理方面。 5、贾德 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在他的一部童话体的哲学史读本《苏菲的世界》中指出。儿童与哲学家之间存在一种有趣的联系。“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小孩子应该比较可能成为好哲学家”,他认为,幼小儿童很像哲学家,哲学家很像幼小儿童。 6、马修斯 美国当代哲学家马修斯现在已经出版了三部儿童的哲学方面的专著,一部是《哲学与幼童》,一部是《与儿童对话》,一部是《儿童时代的哲学》。马修斯将儿童的思想与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作比较,为了说明儿童的观点并非全是浅薄无知的黄口之言,儿童的头脑中甚至常常会思考那些公认的伟大哲学家所困惑的问题。他认为儿童的一些言论和问题是具有哲学意味的。 (四)关于儿童哲学教育的研究提出和意义 儿童哲学课程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是一门以培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课程。 1、谭斌在《论李卜曼的儿童哲学教育》说“李卜曼教授倡导的儿童哲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及方法揭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教育观念与方法。这种新的哲学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那种认为孩子不可能学习哲学的陈旧观念 ,并进一步从西方哲学的历史渊源与现代特征中寻找启示、材料与方法 ,用一种儿童能够并乐意接受的方式让哲学在儿童心灵深处生根。它启示 我们改进传统的哲学教育方式 ,培养出一代能够真正灵活运用哲学思考的新人。” 2、胡也在《儿童哲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中认为“儿童哲学教育让儿童真正地 “爱智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哲学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作用,强调儿童哲学 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性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3、据云南日报报道,2002昆明铁路局南站小学积极探索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路子,从1997年起率先在全国第一家开设儿童哲学课教育研究实验,取得显著成效,他们编写的《儿童哲学校本课程及其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重点课题。 人类是一个社会群体,人们的所作所为其实都反映了时代内容。儿童哲学是儿童时代的反映,成人正是根据儿童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问题提出儿童哲学,研究儿童哲学从而研究儿童的全身发展。可见问题与哲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虽然不能把儿童的问题孤立化或者是神化,不能仅仅靠孩子的几个问题就得出儿童有其自己的哲学,但我们现在谈的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个方面有可能对孩子发展来说是个突破口。 儿童的哲学问题是很值得我们成人深入思考的。有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问题或者现象,往往成为儿童思考的对象。所以作为成人尤其是作为孩子的家长,不应该敷衍轻视孩子的似乎浅显的提问,而应该耐心真诚地对待并给予合理的回答和作进一步的思考。社会需要赤脚的苏格拉底来提出像儿童那样简单的问题,让人们重新考虑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一切,也需要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中那样的敢于讲真话的孩子,迫使成人显露出真实的面孔。 三、提纲 1、儿童哲学的提出:从幼儿问题、问题意识入手,导出儿童有自己的哲学,儿童的哲学可以不系统甚至感觉乱七八糟,但是要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因为他是孩子,要结合孩子的各方条件。 2、什么是儿童哲学,列举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研究成果,综合各方观点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想法:幼儿的问题、领悟和感叹。它们反映的是儿童对周围世界或自我的积极探索、思考、认识和解释。 3、正确地认识儿童哲学。通过常人以为的哲学与本文学者的儿童哲学比较,明确两个不同的范围指向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从属关系。成人的哲学更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他们的深入思考有时候更具有实践性。 4、将儿童哲学教育提出并付诸于实践的发展进程。先人学者们提出很多关于儿童哲学的发展作用。刘晓东从名人的经历来说明早期的哲学冲动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讲到儿童哲学的研究有助于孩子心灵世界的发展,更是与民族的未来有联系。美国有个“儿童哲学教育研究所”(IAPC),1974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把哲学教给儿童,所长马修?李普曼创作了好几本小说体的哲学书,作为儿童学习哲学的教科书。其出发点在于相信儿童需要哲学,也相信可以用一种儿童理解的方式和他们谈论深奥的哲学问题。 研究儿童哲学最重要的一块内容是能够促进孩子的发展。这个发展其实是不定的。哲学它本身比较偏重心灵精神方面,其实物质与精神都是相通的,我相信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才让我们的研究人员一直在不同的领域里面深入下去。 四、论文的写作进度安排 2005年11月下旬,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开题。 2005年12月,2006年3月中旬,完成论文初稿,并交由指导教师评阅。 2006年3月中旬,4月中旬,在导师指导下修改论文并定稿。 2006年4月底前,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Jerry M.Burger.、陈会昌等著:《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2、PeterMj.B,Walker,cbe,frse,《朗文—清华英汉双解科技大辞典》,朗文出版亚洲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版。 3、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研究》,1995年第10期。 5、张莉:解读儿童疑问中的哲学,《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6、《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7、陈绮、刘儒德著:《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和?奥?加塞尔著:《什么是哲学》,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9、刘晓东著:《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德] 卡尔?雅斯贝尔斯,柯锦华等译:《智慧之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 11、[挪威] 乔斯坦?贾德,萧宝森译:〈〈苏菲的世界〉〉,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12、[美] 加雷斯?皮?马修斯,陈国荣译:〈〈哲学与幼童〉〉,三联书店,1989年版。 1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4、郅庭瑾:“儿童哲学”校本课程——上海市六一小学的实践及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1期 15、赵静:津津有味地给自己补课,中国教育报,2001 -01-11 16、Gareth Matthews,Philosophy as a Ra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Childhood, In:Journal of the 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Young Children,Fall/Automme, 1988年版。 17、Gareth B. Matthews,Dialogues with Children,Harvaard University Press,1984年版。
/
本文档为【从问题、问题意识的角度解读儿童哲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