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

2017-09-19 12页 doc 49KB 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既具有一般国家的基本属性,又具有社会主义的特征;既要遵循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同各国友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制定对外关系的正确原则、外交政策,以便为自身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以社会主义的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为指导的包括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与其他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相互关系,以及本国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地位和功...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既具有一般国家的基本属性,又具有社会主义的特征;既要遵循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同各国友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制定对外关系的正确原则、外交政策,以便为自身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以社会主义的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为指导的包括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与其他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相互关系,以及本国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地位和功能、在地区与国际重大事务中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基本原则的确立,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这是任何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所必须要遵循的;其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所必须要坚持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应该是二者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国家从苏俄建立起,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最辉煌的时候曾经有十几个。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各国的具体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别,但由于上述两个因素的制约,其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还是有共同之处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一)坚持独立自主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独立自主原则的核心是,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不管其具体的国情如何,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国虽然是独立的国家,但由于国力日衰,其国家独立收到西方列强的威胁,到临时政府时期,俄国更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苏维埃俄国建立后,尽管处境艰难,但从根本上实现了国家的独立,拜托了西方列强的控制。从此,苏联成为一个日益强生的社会主义大国,历届政府都始终不渝地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根本利益。早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初,由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就明确指出,凡是把一个没有明确自愿地表示统一和希望归并的弱小民族并入一个大国或强国,就是兼并或侵占别国领土,不管这种强制归并发生在什么时候,不管这个被强制归并或强制留在该国疆界内的民族的发达或落后程度如何,也不管这个民族是居住欧洲还是居住在远隔重洋的国家,都是一样的。列宁明确表示:“我们拒绝一切关于掠夺和暴力的条款,但是我们乐于接受一切关于睦邻关系的条款和经济协定,这些我们是不能拒绝的。” 东欧、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从建立之日起,也摆脱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控制,实现了真正的国家独立。尽管国际环境、周边环变化莫测,其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也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但这些国家都坚定不移的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根本利益。以中国为例,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做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正是在这一基本原则指导下,新政府在建国之初便作出了“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外交决策,迅速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奠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坚实基础。对于新中国所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毛泽东解释说, “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但其基本前提是对方应当尊重我国,不干涉我国的内政。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采取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买过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等。改革开放以后,不管国内外形势如何变化,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关系中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邓小平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的对外政策市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中强调,要“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于一切国际事务,我们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者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绝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习近平同志也指出,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绝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再以南斯拉夫为例,1954年,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从成立之日起,就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南斯拉夫坚决支持为自己的民族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内部事务、以和平手段解决国内和国际问题而斗争的民族和民族解放运动,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行径,努力为形成新的更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展开不懈的斗争。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新政权建立后也或先货后地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基本原则。 (二)坚持和平共处 社会主义国家自诞生之日起,因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就一直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遏制、包围、封锁乃至侵略。如何处理同其他国家特别是帝国主义国 家的关系成为新生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国家的安全与生存、国 内的稳定与建设,以及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列宁高瞻远瞩,为苏俄的对外关系确立了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明确向一切交战国的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就公正和民主的合约开始谈判。随后,列宁又在为1919年2月俄共(布)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起草的《关于国际政策问题的决议草案》中更加明确地指出:“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希望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用来进行国内建设 ”。西方列强联合进攻苏维埃政权的努力失败后,列宁敏锐地看到了国际形势的变化。列宁认为,国际关系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均势,一种暂时、不稳定的均势,即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与帝国主义强国之间的共存的均势,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苏俄政府进一步指出:在互利、平等和充分的无条件的相互承认的基础上,愿意与资本主义各国进行经济合作。《和平法令》体现了一种崭新的对外政策和外交理念,它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和 外交理念有着原则性的区别。 此后,苏俄(苏联)先后经历了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反法西斯战争以及冷战的考验,但就其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来说,并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基本上贯彻了列宁所确立的和平共处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尽管法西斯势力猖獗,国际形势紧张,但苏联政府还是坚持和平共处原则,努力维护欧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只是在德国法西斯大规模入侵的情况下,苏联才奋起自卫,坚决抵御和打击法西斯侵略势力。冷战时期,东西方关系、美苏关系比较紧张,双方都在扩充军备,但苏联总体上还是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尽量避免大规模冲突和战争的爆发,这是冷战没有升级为热战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领导人就多次强调:“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并制定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补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说:“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1954年6月,中印、中缅达成的联合声明,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1954年8月,周恩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议上所作的外交报告中,首次将这五项原则成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伺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同民族国家的关系。1956年波匈事件后,中国又将其用于处理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与大量西方国家建交,这一原则又被用于中国处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冷战结束后,尽管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中国政府依然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与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邓小平曾明确指出,“应当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中国与各国将“以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我国处理与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 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是指为了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制定的战略性的外交目标和行动方针;外交政策则是外交战略在世界舞台上和国际关系中的具体体现。邓小平同志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出发观察世界,在科学新中国外交工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国际战略思想,成为今天我们制定和执行21世纪国际战略与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时代观,应对国际局势变化的指导方针,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等内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思想,科学了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了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    时代主题是指对人类社会大时代中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的理论概括,也是对一个较长时期世界形势和发展趋势的战略判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1)和平问题(“东西”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问题。   (2)发展问题(“南北”问题)既包括各种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和再发展,又包括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综合协调发展。发展问题是当今时代主题的核心。   (3)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基本前提,加速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障。发展要在和平环境下实现,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和平问题。    2.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终结,旧格局已经打破;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一家独霸世界力不从心;欧盟的建立,加快了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成为国际政治经济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日本正在积极努力,争取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俄罗斯现有的实力,决定它仍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必将在世界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1)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在经济上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密切结合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贸易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   4.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又是资本主义起主导作用的全球化,这必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严峻挑战。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目标 (1)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我国外交政策的原则 (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2)发展对外关系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的原则。 (3)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原则。 (4)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立足点的原则。 (5)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原则。 3.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新世纪外交工作的新思路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开展全方位外交,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4.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外交工作的主张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确定我们的立场和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正确处理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的关系。加强和改进党的对外交往工作,加强民间外交,更好地为发展国家关系服务。坚持以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 (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必然性 (1)世界多样性必将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多样性是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客观事实。 世界的多样性必将促进自主选择、求同存异的国际间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局面的逐步形成,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2)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 一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威胁。    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实质在于维护和保持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霸权主义及其表现:美国利用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对它有利的变化,力图构筑单极世界;美国等西方大国仍在扩大军事集团,加强军事同盟,并经常炫耀武力,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强权政治及其表现:一些西方国家坚持要把他们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强加于别国;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有所抬头,力图用恐怖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二是国际经济旧秩序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实质在于维护和保持垄断资本的国际剥削。国际经济旧秩序的表现: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际生产体系;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支配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存在着受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机构。   2.我国关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主张    (1)中国政府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邓小平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邓小平倡导建立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是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针锋相对的一种崭新的国际秩序。邓小平主张建立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关键要改革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邓小平特别强调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江泽民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实践的新发展,进一步发挥了邓小平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思想。确立了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国际新秩序观的最后落脚点;指出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样化的发展,是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动力;肯定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应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方面共同努力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思想。 (2)我国主张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一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二是国际新秩序的核心是各国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独立自主的,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的成员。     三是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两个方面是密切关联、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 四是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联合国的有效控制和保障机制作用。 三、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主要成就 苏联、中国及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关系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捍卫了主权、独立和制度安全 坚持独立自主始终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贯彻始终的基本原则。尽管社会主义各国的基本国情和面临的周边环境、国际环境不同,但其建立和发展都实现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当家作主,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长期统治、侵略和压迫。 当今世界,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利益交融、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各国不仅利益与共,而且安危与共。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安全问题的内涵既远远超越了冷战时期对峙平衡的安全,也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安全,同时也超越了一国一域的安全。面对复杂多样的安全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置身事外而独善其身,也不可能靠单打独斗来实现所谓的绝对安全。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身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各国必须坚持以合作的胸怀、创新的精神、负责任的态度,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共同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携手营造和谐稳定的国际和地区安全环境。 在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有效地防止了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使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得到巩固和发展。 2.在世界范围内遏制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与扩张,维护了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利害冲突引起的。一战前形成了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为争夺巴尔干,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导火线,一周内几乎所有大国都卷入战争,一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一战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二战前面临的是法西斯集团对世界的威胁。它是由局部战争逐渐扩大为世界大战,范围遍及欧亚非三洲。二战是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战争,比一战影响更为深刻与广泛,二战后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崩溃,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并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二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迅速发展,促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迅速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战后苏联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尽管苏联在战争中遭受损失,但其为反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国际声望提高。经济上:战争结束后,苏联采取一系列,将工作重心由战争转变为和平建设,国民经济迅速从战争创伤中恢复过来。军事上:从二战后期开始,苏联一直保持军事力量,战后,苏联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影响举足轻重,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影响和支持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美国战略对立;二战结束,他们失去合作基础,意识形态的矛盾重新主宰了它们的关系。美国实力膨胀助长了其全球扩张得得野心。美国制定了称霸世界的战略,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障碍。两国意识形态不同,全球战略对立,美国为了称霸世界,发动冷战。 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西方国家的制约,才保证了两极格局下国际局势的长期稳定和相对和平。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由两级转向多级,中国的战略地位凸显起来。世界多的发展趋势,是对于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有力制约,也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 3.广交善结,为国内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同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展了友好合作,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原则基础上,实行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基本方针,以打破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孤立中国的政策。     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同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家之间参与外交国际事务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新中国外交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国际上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家声誉;1955年4月参加万隆会议,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会议的圆满成功。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由于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越来越多。自1971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正常国家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各国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4.扩大了对外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国内经济、文化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921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国内战争结束,列宁发现无法在短时期内进入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阶段,适用于国内战争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再适用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正是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以列宁为代表的苏维埃党中央委员会中的大多数认识到应采用粮食税政策,保证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有剩余的粮食去进行自由贸易。进而在工业部门中开始实行"租让制"和"租借制",由此形成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由于受苏联影响,在建国后中国就关闭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中苏关系破裂后,东欧各国家的大门又关闭了。因此我们又一次把自己与世界隔离。 正是在这种内忧外困的形势下,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集体,在粉碎"四人帮"后,破乱反正,勇敢地冲破"两个凡是"的羁绊,施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开始了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们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从而推动了我国更深入更全面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一是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对外开放中,中国坚持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和利益。实践证明,改革开放30年,我们坚持和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二是在对外开放中扩大交往与加强合作。在对外开放中,中国坚持和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等各个方面扩大交往与合作。30年的对外开放扩大了交往与合作,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〇〇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5.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了各国的合作,维护了国际秩序 早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苏联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就充分显现出来。苏联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的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战争后期和战后初期,苏联在促进大国合作以及新的国际秩序构建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苏联推动并参与联合国的创建,维护了世界和平与稳定,为构建新的国际秩序和各国的友好合作,特别是大国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大大提升了社会主义苏联的国际威望和国际影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社会主义国家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西方大国的霸权主义,维护了正常的国际秩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地区事务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多双边经贸合作成就瞩目。我国主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和平协商解决经济贸易争端,使得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取得较大进展。我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组织会议和亚欧会议,推进亚太地区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和亚太、亚欧经济技术合作。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人多次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亚欧会议并发表讲话,体现了我国坚持改革开放、重视同各国和地区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的基本立场,得到了亚太、亚欧地区及至全世界的病房关注和赞赏;我国与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经济贸易伙伴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关系也不断加强,赢得了发展国民经济、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良好国际环境。 6.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一项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就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苏联积极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斗争。正是苏联的这种包括资金、技术、物资、专家、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援助,使欧亚社会主义国家迅速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从整体上加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为殖民体系的瓦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社会主义国家还努力支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积极推动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时代和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所取得的创新理论成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厚的实践基础。它是顺应和平与发展需要的新的时代理论,有助于破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发展难题,正确地提示了以人为本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价值。从社会主义运动的角度看,中国模式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途径。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实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他还强调,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指出,中国模式就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可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意义,对于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广泛深远的影响。 四、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经验 1.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是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奋斗的目标,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它们也必然一如既往的捍卫国家的独立自主。 2.始终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必须坚持和平共处原则,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决定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和基本经验。 3.始终坚持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是不矛盾的。对外开放必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进一步加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实现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 4.始终遵守国际法和公认工人的国际关系准则 社会主义国家既要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也要在国际交往中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其更能体现平等、公正、民主的精神。 5.始终坚持开展多边外交 多边外交是指多层次、多领域的外交。社会主义国家要维护自身的安全,为自身的生存、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必须努力开展多边外交。 (二)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一些教训 1.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因为有共同的政治湿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因此应当是特别密切、特别友好的关系,但事实上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处理好,甚至出现了国家之间的武装冲突乃至大规模的双边战争。 2.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各国之间的国家关系与党际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国家关系、党际关系旺旺相互交错在一起,甚至出现了党国不分、定位与功能模糊等问题,产生了负面的后果。 以中苏关系为例,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在路线及相关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进而导致了中苏两党关系的中断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分裂,甚至中苏两国成为了实际上的敌对国家。 3.坚决反对大党、大国主义 苏联的大党大国倾向表现在: 一是把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强加给各国共产党;二是干涉各国共产党内部事务;三是片面地维护本党、本国利益。 苏联的大党大国倾向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是中苏关系最终走向破裂直接原因。 4.正确处理世界革命问题 首先应当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制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外交政策,改变某些过时的做法。 其次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曾经取得巨大成就,有其成功的一面,但也存在不足不妥之处,并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强调革命是不能向商品那样输出和输入的。这也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政策和实践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 5.时刻警惕和防范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阴谋 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日起,西方国家就处心积虑地加以颠覆,手段包括经济封锁、军事遏制和入侵以及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要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和制度安全,不仅要加强综合国力,提高硬实力,而且要时刻警惕和防范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阴谋,不断提高自己的软实力。 结束语: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应该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国家国际战略的主要战略目标是维护本国的国家安全,为本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同时应该吸取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经验教训,广交善结,扩大交流,反对大国大党思想,时刻警惕,以求稳步前行。
/
本文档为【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